登陆注册
9474300000008

第8章 文献综述(4)

三儒学的概念、精华及孔孟的儒学、仁学、诚信思想

(一)儒学的概念

孔子对中国及世界意义重大,孔子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和谐的世界。以孔子仁爱思想为凝聚力的中国社会,以孔子仁爱思想为做人基本信念的讲良心的中华民族,一天都离不开孔子。中国文化以道为核心,道由老子、孔子共同传承。以孔子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财富。孔子讲立德是国家的根本,全社会上上下下都要讲德。什么叫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原来,找到中心就叫德。众星拱之,是形式使然。要想居于有利形势,就要进入核心。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打造人性社会。仁爱是对人文的关怀,任何时候待己、待人、待事、待物都以人性为唯一价值标准,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超脱出来,回归简单人生。这样做人看得清,并且不累。对具体的人来说,仁爱就他的需求进行满足;对社会整体而言,仁爱是普度众生的爱,在普度众生过程中让众生各安其位。“述而不作”,讲孔子忠于史实作信实的讲述而不添加新的观点。无疑,有了孔子这种谦虚而智慧的做法,才使我们的古籍得到很好的传承,当然也使这些古籍所承载的文明得到很好的传承。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行而称焉。”意思是说:泰伯这个人可以说道德完善,三次把天下让出去,人们都想不出办法称赞他。考礼制,谦让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同宗同族相让,比如泰伯让季历,忠“让”或“逃”,意思是虽是长子,无德无能,愿把王位让给弟、侄。不同氏族相让,比如尧舜禹相让,叫“禅让”,意思是另立祭祀人选。禅让由祭司主持。同一统治集团,在紧急情况下父亲把王位让给儿子叫“内禅”,比如唐玄宗让位于唐肃宗,为的是安抚民心。在《论语》这部高度谈理论、谈原则的语录书里,也透露了孔子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情趣:他喜欢生活本身,并不喜欢好高骛远。有了这点认识,我们就可以解读为什么他会关心学生的婚姻或工资,自己为什么又在生活中有那么些“穷讲究”。从“人”的角度讲,任何礼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形式严谨、动作舒缓、言词恭敬,以上可称“礼有三表”。“形式严谨”——“席不正,不坐。”“动作舒缓”——“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言词舒缓、言词恭敬,这是“礼有三表”,三种表现归到一处,这叫“礼有一心”(11)。

(二)儒学的精华

方克立论及儒学中有一些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但自然科学非其所长。古人讲“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后二者也非儒学之所长。儒学主要是一种“正德”之学,是一种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学说。也可以说儒学是一种“人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包括怎样修身律己、成就理想人格,怎样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怎样治国理政、使天下长治久安。儒学中包含着我们的先哲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真谛的丰富智慧成果,其中有许多是可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思想精华。

儒学是一种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的人生哲学

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的边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儒家人生哲学中的优质资源,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仍然可以采用。

儒学是一种宅心于仁、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学说

儒家重视“礼”即社会制度建设,但“礼”不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要以“仁”为内在精神。“仁”是一种本源于孝亲之心的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来明分定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比如在家庭中,如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这个家庭就和睦了。扩大到社会,就是要建立君有君德,臣有臣德,父有父德,子有子德,朋友有交友之道。每个人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依礼而行,整个社会就能够和谐安定。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最看重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众心成城,人和为贵”。“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它所体现的道德理性精神,包括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自我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经过科学阐释和现代转换,在北京边检与顾客和谐中亦能发挥重要的积极意义。

儒学是一种修己安人、以德治国、富有民本思想传统的政治学说

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系统的政治学说。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者正也。在孔子看来,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远可以“安百姓”,乃至博施于民而济众,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孟子主张保障民生的“仁政”,以德服人的“王道”,荀子主张“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礼治,特别是古典儒家的那种旨在“以善养人”、提升国民道德品质与文明教养的教化治国理念,都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政治。这种政治要求统治者“君”给予被统治者“民”以一定的道德关怀,怀着“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感情,采取一些“惠民”、“安民”、“富民”、“恤民”、“与民休息”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符合其长远统治利益的。许多儒学家都认识到了“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行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先后提出了“民贵君轻”、“民本君末”、“天下为主君为客”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有一定的好处,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儒家“以德治国”、“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经过批判改造和创造性发展,可成为北京边检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历史理论来源之一。

儒学是一种尊师重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学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教育看作是化民成俗、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儒学的一大特点。在现代教育的综合创新中,应该更加注意吸收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内容。儒家伦理对于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是机缘而不是阻力,但对其作用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另外,儒家一直怀抱着“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在处理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时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主张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而不同”,这是我国政府提倡建设和谐世界,是儒家不懈的政治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的一部分(12)。

(三)孔孟儒学

从历史文献上来考察,孔孟连称始于魏晋之后。北魏《元昭墓志》中有这样的文字:“识总指途,并驱孔孟。”(《汉魏南北朝墓志集解图版49之二》)东晋咸康三年(337),国子祭酒袁瑰与太常冯怀曾联名上奏《请兴国学疏》,文中以孔、孟对举,认为两人的思想宗旨是一致的:“孔子恂恂,道化洙泗;孟轲皇皇,诲诱无倦。是以仁义之声于今犹存,礼让之风千载未泯。畴昔皇运陵替,丧乱屡臻,儒林之教渐颓,庠序之礼有阙。国学索然,坟卷莫启,有心之徒,抱志无由。”(《重纂三迁志》卷三)自此之后,孔、孟连称渐趋常见。元朝至元八年(1271),董文忠语元世祖:“士不治经讲孔孟之道,而为诗赋,何关修身,何益治国。”(《元史·董文忠传》)这里不仅出现了孔孟,而且还有了“孔孟之道”这一特定的学术术语,其意显然非仅囿于指代儒学,更是指一种官方的、主流的统治思想。

孔、孟生平出处相近

前面说过,孔、孟之间相差一百多年,但在大的历史分期上来看,两人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大致相近的历史背景。也因此孟子说自己“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孟子·尽心下》)。不仅时间相近,孔、孟所处的地点也相隔不远。孔子生在鲁国的曲阜,孟子则生在邹国,史称“鲁击柝闻于邾”(《左传·哀公七年》),孟子自己也说:“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孟子·尽心下》)。孔、孟的生平经历也相仿佛。两人都是幼年丧父。史称孔子3岁时父亲就过世了,他长大后连父亲的墓在何处都不知道,以致他在母亲亡故时,一时竟难以下葬,后来有人告诉他父亲坟墓所在,才将父母合葬。由于孔子是父母“野合”所生,有学者认为是“外庶子”,不能继承父亲的贵族身份,加上父亲死得早,所以孔子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都较为贫困,当过管钱财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他自己也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据赵岐的说法,孟子也是“夙丧其父”(《孟子题矢》),具体几岁不说,后人猜测孟子也是3岁丧父。孟母为了教育好孟子,曾三次搬迁住址,孟母三迁,成为历史美谈。另外,孔、孟都有游说诸侯,宣扬自己政治理想的经历。孔子从鲁定公十三年离开鲁国,到鲁哀公十一年回国,在外前后共漂泊14年。据司马迁说,他“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实际上孔子没到过这么多国家,比较较真的王充认为,孔子至多到过十几个国家。孟子也曾游历诸侯。约公元前329年率弟子首游齐国,成为齐威王顾问和稷下大夫。孟子于齐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回邹,时年61岁。从公元前329到公元前312年,前后近20年孟子都在诸侯间周游。由于时代的差异,孔子周游时常常是狼狈不堪,贫苦得很,有时甚至如“丧家之狗”。相比较而言,孟子则阔绰多了,也风光多了。他出游时,有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诸侯王也能慷慨资助,如齐威王一次就赠金一百镒,宋国也曾送他七十镒金,薛国也赠金五十镒。可见孟子是富裕多了。孔、孟也都堪称是教育大家。孔子首创私人办学,有教无类,史称他有三千弟子,七十贤人。孟子40岁左右在齐鲁一带招收弟子讲学,据赵岐说孟子有名有姓的弟子共有15位。且不论孟子到底有多少弟子,他是古代一位著名教育家则是不争的事实。晚年他回到邹国后,就专心讲学并与弟子合著《孟子》。

孔、孟都有相近的“信而好古”的思想偏好,都志在传承古代文明

孔子自称“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这儿的“古”,实即尧舜所代表的历史文明。孔子对尧舜非常崇拜,他曾如此大赞尧舜:“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一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对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孔子也是很神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些话就生动表明了他的“好古”心态。孟子也是“信而好古”的。弟子认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自己也承认,他最为崇敬“三圣”即抑洪水、平天下的大禹,兼夷狄、驱猛兽、给人民带来安宁的周公,著《春秋》而让乱臣贼子害怕的孔子,他的心愿就是“承三圣”(《孟子·滕文公下》)。所以司马迁说“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卷七十四)。正因为孟子“好古”,所以他也十分尊崇周公。他称周公为“古圣人”(《孟子·公孙丑下》),认为周公兼有“四王”之德,“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言。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路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孟子·离娄下》)。

孔、孟思想的主旨相近

宋儒二程说:“孟子有功于圣门。如仲尼只说一个仁,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二程集》卷十八)肯定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推进和发展,同时也表明孔、孟思想是有其相近性的。

孟子志在传承孔子之道

在学术脉系的传承上,孟子和孔子没有直接的授受关系,为此孟子不无遗憾,如他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不过,一般认为孟子思想源自孔子。司马迁认为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而子思之学源于伯鱼,伯鱼出自孔子。从《孟子》一书的内容来看,他引用孔子的话达22次,引用孔子弟子的话4次,引用孔子事迹12次,曾子及其家族人的事迹5次,引用子贡的话2次、宰我和有若的话各1次。(13)这些数字表明孟子对孔子的学术是十分心仪的。孟子接孔子思绪,继续发扬了孔子所传承的尧舜以来的文化脉系,并以继承这种文脉为己任。

孟子荣获“亚圣”地位,渐渐靠近孔子

东汉赵岐首创孟子“亚圣”说,后世儒者又纷纷从不同角度论证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和当然代表。如唐代韩愈的“道统”论对孟子的推举尤为典型。他认为:“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宋儒程颐也表扬孟子在宣扬圣人之道上居功至伟,他甚至说:“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从思想内涵上看,历史上的道统论为孔、孟连称奠定了观念基础。道统论意为从尧舜以来,古代文明有一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古人称之为“道”。道统论视孔子为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为尧舜以来文明的总结和光大者;而孟子被定格为孔子的继承者和推进者,他们属于同一道统、同一学派,亦即同一价值谱系内的同样的大师。道统说包孕了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也就为孔孟儒学概念的提出打下了学理上的基础;道统说使孔孟之道成为儒学的代名词,孔孟儒学成为儒家文化的当然代表。

(四)孔孟仁学

孔、孟忧世忧民,特别具有人道情怀,后人称之为“仁学”。仁学是孔孟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甚至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仁,连生命都可以放弃,足见孔子对仁的推崇。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中“仁”字出现100多次,从中亦可见孔子对“仁”的关注。孟子也同样重“仁”,他认为“仁也者,人也”,“仁”的本质就是确证人的价值和意义。《孟子》反复申述“仁政”,反对战争,宣扬不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孔、孟的思想都鲜明地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维护和颂扬,他们的学术歌颂人的价值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权利。

“仁者爱人”

从内容上看,上古文献中的“仁”,有爱人之意,如“爱亲之谓仁”、“言仁必及人”等;又有道德之意,如“洵美且仁”中的“仁”就是讲的人的内在品质。从思想渊源上看,上古有关仁的见解,不少被孔子所继承。如《左传》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是仁的法则,《论语》则有“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为仁的主张。《左传》认为“不背本”是仁,《国语》也说“爱亲之谓仁”,孔子则宣扬孝悌为仁之本。《国语》说仁是“杀身以成志”,孔子则申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国语》说仁是“勇而有礼”,孔子则由此发挥道:“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当然,孔子对先人思想的接受也是有选择的。《国语》主张仁是“杀无道,而立有道”。对这种看法,孔子不以为然,他主张臣事君以忠,赞赏“仁不怨君”。孔子好学多思,博览群书,晚年又悉心整理上古文献,故他对古代先哲有关仁的观点很了解,吸纳先哲的见解也是很自然的。

从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来看,孔子所标举的“仁”,一指高尚的品德,一指卓越的贡献。实际上,孔子的“仁”也是他所期许的道德的统称,包含主要的美德。如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含蕴了勇,勇只是仁的一种表现。近人谢无量研究指出,孔子之仁包含诚、敬、恕、忠、孝、爱、知、勇、恭、信、敏、惠、慈、亲、善、温、良、俭、让、中、庸、恒、和、友、顺、礼、齐、庄、肃、弟、刚、毅、贞、谅、质、直、廉、洁、决、明、聪、清、谦、柔、愿、正、睿、义等德目。

在有些具体场合,孔子所言的爱人固然有宗法血缘和尊卑贵贱上的讲究,但就其思想的根本倾向来看,孔子所谓的“爱人”所指是没有特别针对性的,是要求对所有人的爱,即“泛爱众而亲仁”。弟子司马牛没有兄弟,看见人家都有,内心甚为苦闷。孔子问人不问马的典故,则更为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爱人的人道精神真谛。一次家里马房失火,孔子上朝回来,赶紧问有没有人受伤,而不是首先关注马的损失有多大。

下面这则记载也表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一次季康子就治理国家的问题请教孔子。他说:如果我杀无道的坏人而亲近有道的好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治理国家,为什么要杀人呢?只要努力向善,人民也会跟着学好的;君子就像风一样,小人就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也就向哪边倒。这里孔子不仅反对杀人,甚至连“无道的人”也不同意杀,足见孔子对人的生命的重视与维护。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孔子反对暴政,抨击暴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实施“德政”,其要义是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的权利,因此他呼吁统治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之所以赞扬子产,因为“其养民也惠”,意即子产对人民很仁爱,使人民生活得不错。

这样综合起来看,孔子“爱人”之人,是指所有人的,用今天的评议来表述,孔子“仁者爱人”,肯定了所有人的价值;它是超越的,是没有先在条件的,只要是人,都应该去爱。孔子说“恶不仁者,其为仁矣”。这可以说是孔子仁学的精华所在。

“仁也者,人也”

孟子的时代,诸侯间战争愈演愈烈,人民生活困苦,生命也惨遭涂炭,用孟子的话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也”!因此孟子更为急切地宣扬仁学。孟子所理解的仁,从他的论述来看,含有厚道、亲切、温情、爱怜之意。如孟子说“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这句话就揭示了“无欲害人之心”与“仁”的密切关系。一次梁惠王问孟子:怎么做才能使我的国家更有利?孟子说:你谈什么利呀,有了“仁义”足够了。你过度崇尚利,那么大臣就会怀着谋利之心来事其君;作为儿子的,也会怀着谋利之心来事其父;作为弟弟的,也会怀着谋利之心来事其兄;这样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仁义”可言,全是赤裸裸的以利相交了,千百年发展而来的人伦美德就将毁于一旦。

事实上孟子也认为仁就是人,直接将仁与人画上了等号,他说“仁也者,人也”。因此在孟子那里,仁学实就是有关人的学问,是对人之为人的一种充满人文关切的解读,如孟子“性善论”就意在论证人的伟大和优越。历史上孟子首倡性善论,他认为人性的本质先验就是善的。人有着极为优越的禀性,因为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四端”之心,这就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按孟子形象而生动的说法,“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此四端之心,孟子认为也是人不用学习而先天就具备的品质,是一种“良能”,“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良能也”。孟子强调人的这种道德性和智慧性,近乎一种非人为的自然本性,是人,就有这种“四端”之心,就有这种良知良能。孟子所反复论证的良知良能,重点不在先验的认识能力,而意在揭示人性所本然具有的道德认知和识别能力,用孟子的话说即:“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尤其再三强调的是恻隐之心。因为恻隐之心即是仁,即是爱,是对人的生命安危的关切。有时候孟子又称此恻隐之心为“不忍人之心”,它实即关注人的存在状况的爱心。孟子以为人都有此不忍人之心,其例证就是如果有人突然间看见一个小孩马上就要掉到井里面了,都会产生紧张和痛苦,并顿生抢救他的念头;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并非为了讨好这个小孩的父母,也并非是要在亲戚和朋友面前表现自己,更不是出于听不下去小孩的叫声,而只是人的爱心使然!人性中本就有爱心,那么仁者爱人就是自然而必然的。孟子“四端论”着意论证爱心的自然天成,实也是在为仁学寻找合理性的先验论据,是在证明孔子所提出的仁学的合理与应当。

孟子的“人——禽”之辨的用意固然也意在强化修身养性的必要,用孟子的话说即“养心”。因为按孟子的见解,人如果吃饱了,穿暖了,无所事事,不知反思自己的行为,社会也不加以教化,那么人就有禽兽化的危险。孟子以为正是为防止人性的堕落,所以官为司徒的契创设了五种社会规范,即“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但我们以为,孟子强调人——禽之辨另有深意,那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反思与颂扬。孟子以这种辨析说明:不论人与禽兽的差别是多么微小,但人就是人,禽兽就是禽兽,其间有绝不可混淆和泯灭的界线。孟子用心划出这一界线的意图,不是遮掩人的光辉,而是彰显人的伟大。

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存在,那么合乎逻辑的自然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孟子由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进而认为人的生命是至上的,所以他说“仁也者,人也”。并断然论定:“杀一无罪,非仁也。”孟子是认同周礼的,史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作为华夏文明进步重要成果的周礼,是严辨男女之别的,这是人之为人、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是怀着这礼赞生命的信念,孟子疾呼人应有人的生活,孟子四处宣扬“仁政”的旨意也正在此。孟子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鼓吹实行仁政并不难,统治者只要扩充此“不忍人之心”于天下百姓,就能够建立起仁政。受先圣的影响,孟子设想的仁政,要义是要让所有人,尤其是那些“穷民”过上体面而快乐的生活。在物质上他要求“制民恒产”,即实现井田制,给予人民一定数量的私田,还给人民一定面积的宅基地,让他们有住处。孟子认为人没有肉是吃不饱的,也只有穿绢帛才暖和,为此孟子要求统治者使人民有条件养家禽、种桑麻。孟子的“仁政”还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税敛,给人民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孟子还强调“仁政”的道义性,其具体表现一是不要让已满头白发的老人为了生计还要劳作,要让他们安享晚年。二是统治者要轻徭薄赋,善待人民,不能把人民看成牛马,要让他们有喘口气的机会,让他们有娱乐、休闲和学习的时间,用孟子的话说是“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孟子不仅看到了人的生物性,更体认到了人的精神性;人活着不仅只为吃饱穿暖,还追求活得有意义,有想象的自由,有学习文化的自由,有弄懂人为何是人的权利。

如果说孔子在观念上重复并突出了早已有之的“仁”的概念,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道德,那么孟子则进而主要从人性论和理想政治的角度,论证并深化了“仁”,使其成为“仁学”;如果说孔子树起了仁的人道大旗的话,那么孟子则使这面旗帜汇成了蔚为大观的仁学大潮。总之,孔孟拉开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仁学序幕,随着“仁者爱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一观念就成为古代中国的自然法。暴君虽然可以无视它,但其结果就像秦二世一样地迅速灭亡;只有遵循这一自然法,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方可坐稳江山。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五)孔孟诚信思想

孔子“无信不立”的诚信观

人所共知,孔老夫子对其所处社会的道德状态是颇为不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其时浮夸风和虚伪之气的盛行。如孔子就很感慨地说过“吾未见刚者”,亦即耿直坦诚的人太少了。孔子推重诚信,对“好谀”之风,孔子虽然很难过,但并不绝望,相反,为扭转这种虚伪的风气,他大力宣扬诚信。从《论语》一书来观察,孔子先后38次谈到“信”字,至于涉及与诚信相关内容的次数就更多了。孔子还非常重视诚信问题的研究与教育,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信”即诚信,是孔子的四项基本教育内容之一,实际上孔子也希望其弟子在诚信方面表现优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就是日常的待人接物,孔子也倡导力行诚信。一次子张问孔子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处事,“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文意是说,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样做,即使到文明落后的不开化地区也是行得通的;否则,即便去你熟悉的城里,也是寸步难行。

同类推荐
  •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孝道

    孝道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 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本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家交游、求学问道、气节名利、建功立业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菜根谭》的深刻人生哲学。
  •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热门推荐
  • 传说救世主

    传说救世主

    一个平凡的中学生,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救世主的传承,从此他的人生不再平凡,经历了无数次生死之间的徘徊……
  • English Stories Germany

    English Stories German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阿拉德大陆二三事

    阿拉德大陆二三事

    我是一个冒险家,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我所在的这个大陆叫阿拉德,阿拉德大陆有很多冒险家,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也有。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如果你没有兴趣,那么请静静地看完我的故事,然后再竖起你的中指,对我的废话表示你的不满。总而言之,不管如何,我希望你能听听我的故事,冒险家都太孤独了,我需要一个倾听的人。好了,我要开始了
  • 剑花明月星辰

    剑花明月星辰

    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无意中卷入一场权利争斗,命运如一盘无情的齿轮,将他带入深渊。他如天上繁星的其中之一,只为等待缓缓西来的新月
  • 八龙决

    八龙决

    【免费新书爽文】他是一个普通屌丝女友出轨讨个公道却被打死意外穿越重生怀里揣着一本上古八凶法之首的八龙决握龙决,暴打挑衅皇族子弟虐暴神灵山生灵记住,他叫唐鸣!一鸣惊人!
  • 冷面女皇杠上腹黑师兄

    冷面女皇杠上腹黑师兄

    上一世,她无依无靠,最后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杀手,并尝试用心去爱一个人,却被爱人杀死,心已死,却被迫穿越重生,也意外拥有了亲人,心又跳动起来,“谁胆敢伤害我家人的,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为了亲人,她毅然踏上不归路,发誓要统一天下,只为给家人创造一个乐园。
  • 励治撮要

    励治撮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英雄无敌之末世纪

    英雄无敌之末世纪

    末日来临,每一个人都是英雄。英雄无敌?!*************************************以《魔法门之英雄无敌3》数据为基础,构筑一个属于作者自己的英雄无敌的世界。注:战斗方式是即时战略型,切换界面太违和了,呵呵!
  • 雨诺成殇

    雨诺成殇

    一场大雨街边偶遇温柔的眼眸让我找回自己本以为我们相爱是天注定可世事不如人温柔的背后是一场怎样的阴谋虚幻的爱情会开花结果吗?爱上他是我的宿命若我从未遇见他我想我永远不会明白我活下去的理由所以我不曾后悔。
  • 神域无双

    神域无双

    当黑暗笼罩大地黎明破晓,带来最后的光亮无畏的勇者奋起,带领超越众神的意志冲破绝望的深渊,屹立于宿命的尽头……地球末法时代修仙传承的最后传人,因挑战自我极限,最终灵魂穿越到一个奇异的世界,成就无上传说的故事!浅涩2015年倾情奉献,带领大家体验一个不同的奇幻之旅!(PS:新书弱小,急切需求各位大神支持!收藏!推荐!神马神马的都砸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