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2300000026

第26章 文学篇(2)

从“诉讼”中唤回的意识

公元1993年4月24日,开元区政府二楼会议室。开元区人民法庭设在这里,3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来自省、市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关切地集聚在这里,听取这起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桩涉台环保行政“案件”。

这是一桩特殊的“官司”,被告是为民请命的市环保局局长吴子琳,原告为台商。

一方是为了自己的生产利益“受损”而诉诸法律,一方是为了维护神圣的法律而坚持原则。

当厦门市环保局局长吴子琳接到法院传票时,恰逢他身体状况不佳,他怀揣救心丹走上法庭。

双方均请来了厦门最有影响的律师,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进行。

原告说,他们于1990年选址位于集美区的厦门水产学院渔业机城厂内设立分厂,从事黄铜质管道阀门等设备的生产。被告说生产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既无科学监测结果,又无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仅凭体育学院的强烈反映来认定大气污染缺乏足够证据,又称即使有污染,环保局下令停止生产的方式也欠妥,要求法庭撤销市环保局的决定,让其继续正常生产。

被告说:路达公司设在集美体院附近的集美分厂,市环保局是明文要求该厂对大气有较严重的污染铸造及其他有污染的工序应放到其他地方,但该公司未执行环保局的规定,将主要污染源——铸造车间放在集美分厂,导致生产中产生大气污染,给仅隔一条公路的集美体院的师生员工带来严重危害,师生们正常的教学、生活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其间,体院师生曾多次强烈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反映,市、区二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曾多次提出议案、批评和建议。其间,市环保局先后派员数十次深入污染现场检查,敦促该厂采取措施,减轻污染。1990年9月,该厂被罚款5000元。

法庭的辩论还在进行着。两名律师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台下的听众时而翘首仰望,时而低语交谈。听到动人时听众还自发鼓掌,引起法官的告诫。

末了,法官郑重宣布,经法庭调查和辩论后认为,厦门市环保局的“决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维持环保局的行政决定,诉讼费100元由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负责。

这起沸扬多年的环保“官司”终于尘埃落定。

过去,我们在环境管理上常用说明和教育,规劝人们在环保面前“应该怎样做”,如今,在特区的环境管理中,环保执法部门应用法律的武器,要求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这样做”——要履行真正的环保义务。

如果说“路达”官司是“民告官”,那么,杏林湾水库的个体养殖户状告厦门糖厂,则是一起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环保权益的例证。

1986年9月,个体承包户陈恩赐、陈亚煌在杏林湾水库投放鱼苗6.5万尾,几个月的功夫,投放的鱼苗长成斤把重,看着长势很好的淡水鱼,两位承包人心里乐滋滋的。

但是,不幸的事故发生了。水库里不断出现翻着肚皮的死鱼,没有几天的工夫,水库的鱼大量出现死亡,导致水库发臭。

再过两三个月,这些鱼将可出水上市,预计能有30万的收入,眼看着煮熟的鸭子又要飞了,急红了眼的陈恩赐、陈亚煌凭着多年的养鱼经验,判断可能是水质的因素而影响到鱼的死亡,于是,他们带着死鱼来到市环保局,请求帮助化验水质和分析鱼的死因。

很快,罪魁祸首找到了,是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原因造成死鱼,而水的污染又来自杏林糖厂。

杏林糖厂不置可否。

一场索赔鱼的调解工作正在进行。这时,市环保局好事做到家,以调解人的身份出现,面对面的做双方的工作,并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即由糖厂向个体养殖户赔偿5万元,作为对死鱼的赔偿。

可是糖厂对此调解建议表示难以接受,于是个体养殖户就马上诉至法院,要求法院秉公办案。

1989年7月,经法院开庭审理,最终判决糖厂赔偿7万元,诉讼费993元由糖厂承担。

这是厦门特区建设以来第一桩由人民法院宣判的环保案件,而这种案件近年来由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就达5件,通过法院执行的环保案件达40起。

案件的执行中,人民法院以事实为依据,为法律为准绳,为维护法律、捍卫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环保法律法规在特区的贯彻实施不遗余力地工作,让我们在此对他们敬礼。

鹭岛白鹭有了家

70年代末,当最后一只白鹭低低地盘旋在半空中,一圈圈、一声声发出令人心悸的哀鸣时,这小精灵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这里已经不再是适合它们生长和生活的场所了。

白鹭飞走了?以鹭岛为厦门别名的岛城,有名无实。

白鹭到哪儿去了?难道这一吉祥的小精灵一去不复返了?

不能守着鹭岛没有白鹭。

为了呼唤白鹭的回归,厦门市把她定为市鸟,定为“市宝”。

也许是人杰地灵的缘故,随着筼筜湖等水环境的改善,白鹭开始三五成群、携儿带女地回家“探亲”。

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一位常年以拍摄白鹭等自然动物为生的日本摄影家,在我留日学生的牵线搭桥下,来到白鹭的故乡,带来他45年摄影生涯的精华部分在这里展出。他镜头下千姿百态的白鹭的世界,把鹭岛人带入了凝固的光影世界,这位友人为表达对白鹭故乡的爱,用实际行动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他将展览后的作品进行义卖,并将所得10万多元献给了我市与保护白鹭有关的事业。

1995年5月12日,对白鹭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关心白鹭的厦门市人大代表乘简陋的上挂机船来到大屿岛,实地察看岛上白鹭栖息的情况。

洪市长来了,市人大所有在家的副主任都来了,还有相关部门的头头脑脑们。

当洪市长握着守岛老人江老财的手时,这位十年如一日为保护山林及白鹭而倾注大量心血的老人终于“盼出了头”。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请求市里尽快想办法来保护这人见人爱的小精灵,以避免因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使他们不得安宁。

此时,当看到数以万计的大小白鹭及其他鹭科鸟类在岛上安家落户,兴奋不已的洪永世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老人表达协谢意之外,他当即指示有关部门立刻着手制定一个规章,并要求许多保护白鹭的措施要跟上,让白鹭有个名副其实的家。

1995年11月,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经福建省政府批准设立,同时,一部专为保护这个“家”的管理办法也经厦门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

从调研到落实定点设自然保护区,前后不足半年时间,这不能不说是特区的高效率,这也是国内外办理保护区绝无仅有的快。

199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厦门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关心白鹭的百万厦门人当会记住这个不平常的日子,当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华生教授将披在“厦门市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筹建处”牌子上的红绸子轻轻揭下来,那0.178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再次从厦门的土地上凸现出来。

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节目”都与白鹭有关:

——市路桥建设投资总公司向筹建处捐款10万元,并为自然保护区建设供水工程;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捐款9万元举办安利环保知识竞赛、安利环保夏令营等活动;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厦门)也向自然保护区捐赠2万元;

——厦门市邮电局向自然保护区捐赠车载式电话机和无线寻呼机各3部,大屿岛终于接通移动电话。

对白鹭的热情是持久的。听说厦门市环保局要在白鹭洲建设一块白鹭大彩屏,要将大屿岛的白鹭通过数字图像实时传送到大屏幕,让广大游客和市民能够及时看到那千姿百态的白鹭世界时,以白鹭腾飞为象征的翔鹭纺纤化学有限公司慷慨捐献30万元,通过环境地理优势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厦门国贸房地产公司也回报社会20万元。

白鹭对于厦门来说,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城市称作“鹭岛”,市鸟选定的是白鹭,至于人名、店名中“鹭”的重复率更是高得惊人……

白鹭回来了,白鹭有个家,这是特区人民建设特区保护特区有效的印证。

我们遵循是一个满足当代人的建设发展需要,又不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太多的遗憾。

我们走的是一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又不能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太多的损失。

让我们为拥有一个绿色的明天干杯!

(原载1996年厦门经济特区十五周年《厦门文学》特刊)

给城市绿色的太阳

——发自“世界环境日”的报告

1972年6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

人类的觉醒创造了一次最深远的历史转折。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所有的忧患和危机作了这样的浓缩:只有一个地球。

1989年1月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出人意料地评选处于“危险中的地球”为1988年的“风云行星”,这与《时代》周刊的传统做法一年一度评选“风云人物”,截然不同。

《时代》周刊认为,在1988年“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件事比这个由石头、土壤、水、空气组成的人类共同居所更发人深省、更被突出报道的了”。

当“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把人类的目光拉向自我生存的空间,震惊和忧虑便使环境聚焦为全球的热点。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庄严的承诺,世界终于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浪潮之后,拉开了绿色革命的大幕。

也就在这个地球上,东经117°53′—118°25′,北纬24°25′—24°54′,是中国一个东南沿海城市挺立的坐标。

它的名字叫厦门。

这里,天是那样碧蓝,地是那样翠绿,海是那样澄明。在太多的混沌中,它们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

说是奇迹,并非夸张。然而,我们更想叙说的是奇迹背后这座城市对环境保护所表现出的炽烈热情和神圣责任;这座城市代表中国对世界和未来作出的庄严承诺。

他们奋斗过还仍在奋斗,他们付出过又仍在付出。于是,我们便会抑制不住那份仰慕,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追赶着他们创造的绿色太阳的光明,走进一个光荣的世界……

历史传接中的现代主题

历史的传接,并不是以时间作简单的框定,而是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多形态的完善、延续和发展,是进步人类对历史赋予伟大的再创造。

可以说大自然对厦门过于偏爱,这里天蓝海碧、树绿石奇,还有带着浓郁海洋文化特质的人文景观。几乎所有知道或向往厦门的人,都是因由厦门“海上花园”这份美丽。

80年代以前,厦门作为海防前线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但工业化的迟缓却客观上给自然环境以较好的保护,避开了环境资源的过早流失。

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给海峡西岸这片热土创造了历史的机会,也注入了旺盛的活力。然而,特区经济超常规发展和城市扩建面积的几何递增,使缺乏足够准备的环境保护因过度的负荷而面临空前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工业化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推行的那种传统的发展战略,把发展与环境对立起来,把自然单纯看成无限开发利用的对象,从而在发展的背后留下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悲剧性断层。

对一个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且资源又极为匮乏的城市,他们选择的发展战略,便是对工业化传统的挑战,建立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平衡。

在这点上,厦门最高决策层达成明智而坚定的共识:任何时候都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

道理很简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投资条件和发展依托的硬指标,而科学健康的发展会使得环境不断趋于优化,并直接影响更高层次的发展。

特区经济的突出特征就是外向型,今天,厦门三资企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3.2%,这种大比例显示的是项目引进和利用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可贵的是,对这样的生命线,厦门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热情,更多的还是理智,在项目审批中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放到第一位。

他们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建设为蓝本,把产业导向、工业布局分为三个层次实施,把占地少、污染小、耗能低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产业纳入岛内;轻纺、化工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则规划在环境容量大、扩散条件好的岛外杏林、集美;对环境容量需求更大的石油化工等原料工业和能源工业,则被安排在海沧。对大、中型建设项目和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的中小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科学论证,把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如果说这时他们所做的一切还是对工业化传统的挑战,那么其后对厦门的城市定位,则把环境保护与建设推向一个更高也更深的层面,并跨时空地将生存和发展空间从今天延伸到无限的明天。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定位中,“现代化”和“风景城市”就有十分丰富的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内涵。现代文明所表现的就是对人类、环境和发展之间关系认识的历史嬗变和革命性突破;风景城市的建设既是对环境优势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在给后人积累一份美的遗产。

一般来说,由于传统、意识、资金、利益等多重因素,环境保护极易流于一种没有行动的宣言或没有内容的形式。厦门人大不一样,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一点儿也不含糊,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自然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厦门家底不厚,但对环保的投入却显出一片慷慨,“八五”期间这一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85%,远超过全国0.7%的平均水平。

为强化环保的执法力度,在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立法权之后,通过和颁布的第一部专业性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它和嗣后连续颁发的几个有关的环保的专项法规,把厦门环保带入理直气壮的法治化轨道。

发展是世纪之交中国的主题,而可持续发展又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刻注释。

厦门城市面积,建特区前才8.36平方公里,到1995年已扩至52.38平方公里,人口、车辆、建筑物总量也呈上升态势,但通过对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1995年对大气、水质、声环境质量的各项测试数据表明,优化程度比建特区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我们不妨再对比一组这样的数字:1991年厦门市工业总产值为109亿元,1995年达384亿元,而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由27.9吨降至16.1吨,万元产值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GOD)由120.5吨降到24.2吨。

数字是很有说服力的。这时,你会明白厦门为什么值得骄傲。

这里,成功地完成了历史的传接或历史的跳跃,而对环保这一现代主题的高扬和实践,无疑会积淀为一种文化,一种新的传统。

因为,绿色是永远的颜色!

蔚蓝呼唤的强劲回音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列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于是,越来越多的预言家推断:21世纪将是一个崭新的“海洋开发世纪”。

生命起源于大海,又倚重于大海。在中国,沿海地区以占全国13%的土地面积,便养活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国民生产总值,而所有的经济特区又都在这条蓝色开发带上傍海而建。

厦门因海而漂亮,因海而富有,因海而超越。然而,这里海域有限,才不过300平方公里。被称之为“厦门生命线”的西海域也仅50平方公里,于是,厦门又因海而懂得珍惜,更知道怎样去珍惜。

西海域所以有“生命线”之说,那是因为其位处城区以及东渡、湖里、集美、杏林、海沧等港口、开发区和工业区的环抱之中,承担着城市生活、经济和环境多重的综合负荷,深刻影响着经济特区的发展进程。

1985年至1986年间,西海域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三次“赤潮”,海水由蓝变红,其成因是由于氮、磷等有机污染,使得硅藻、裸甲藻等红色藻类的爆发。它们疯狂吞吸水中氧气后,也会将鱼类、贝类和其他海洋动植物窒息,而带来循环性的生态污染。

“赤潮”的红色警告,在严峻中也传导出这样的信息:大海其实也很脆弱。

对西海域的保护是从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源开始的,厦门先后建成日处理量5万吨的城市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厂、筼筜污水处理二厂、杏林6万吨应急氧化塘和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二级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26万吨/日,是总排放量的一半;工业污水除对排放总量实行控制,同时要求企业提高自身污水净化能力;使重点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升至76.6%,工业污水处理率也由建特区前的零提高到67.8%。

十多年来,西海域的“赤潮”再未出现,它的绝迹所留下的湛蓝告诉我们:大海也需抚爱。

根据厦门未来城市规划估算,日供水量将突破100万吨,除蒸发、流失和自然消耗,80%以上成为生活和工业废水被排放,污水东排在短时间内还难成现实的情况下,西海域所面临的压力仍十分严峻。

应该说对策是积极而富有想象力的,如何使西海域活起来、大起来?

第一步是打开马銮湾海堤,修筑南北两道50米宽的巨型闸门,可增加纳潮面积14平方公里,纳潮量0.3亿立方米。

其后研究实施的则是,增大高集过水断面,打破西海域半封闭状态,使海水自由交换,从而增加和改善这一海域环境容量与水动力条件,恢复海域结构和生态环境。

同时,增大包括污水管网、污水处理、排放总量和最佳出口等在内的排海工程的科学和可操作的含量,创造回收利用新技术,完成废水资源化的飞跃。

世界注意到了我们的努力,当厦门市与菲律宾八打雁省、新加坡马六甲海峡,同被联合国机构定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和管理项目示范区”时,它对世界也就多了一份责任和义务。

厦门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其有史以来的开发,就与大海难割难分。它曾呼唤过大海,那是因为生命的渴望;它又被大海呼唤,撞响的仍是生存的回音。

生存是原始又是现代的命题,带着它,我们走向大海,走向那个蓝色的世纪……

湖光鹭影解说的现实

对厦门人来说,没有一次变迁像筼筜湖那样刻骨铭心。

历史上筼筜湖是片自然港湾,有潮涨汐落,也有帆影绰约;有鸥鹭翔飞,也有渔歌唱晚,如此构成的画面便成了厦门八景之一的“筼筜渔火”。

和谐在70年代初被打破了。围海造田所筑起的长堤,把港湾与大海无情分开,许多年过去了,这里终未生出稻谷,却留下一片面目全非的死湖。

筼筜湖因每天要容纳200余家工业企业和近25万人排放的达18万吨的污水,且水体自净能力又丧失殆尽,致使水质高度恶化,发黑变臭,湖区周边生态环境也受灾害性污染。

筼筜湖成了厦门人心中的积郁,“还城市一片明净的水域”也成了市领导的中心议题。1989年7月,厦门市人大通过《关于确保筼筜湖综合整治规划实施的决议》,市政府提出:宁可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治湖资金。每年除从地方财政拿出600万元,又从湖区土地批租中增拨600万元,到1996年用于筼筜湖治理的专项资金投入已达2.3亿元。

治理的时间表被定为三年,在一千个日夜里,拉开的是由污染控制、污水截流、污水处理、清挖湖泥、搞活水体、防洪蓄洪、园林绿化和护岸维护组成的立体式综治战役。

首先对排入筼筜湖污水占65%的25家主要污染源实行限期整治,责令3家造纸厂停止制浆生产;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印染、造纸、电镀等废水实行内部处理,达标排放,使之新增处理能力800万吨,占湖区工业污水总量的42%。

继而建成福建省第一座日处理能力一级13.4万吨、二级3.7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1996年日处理深海排放15万吨的筼筜污水处理设施又投入运转,将工业污水截流入厂集中处理和排放;清挖湖底滩地的淤泥污土230万立方米,扩大水面50公顷,增加库容近200万立方米。

同时借助海的优势及其活动规律,利用潮汐水位落差,引海入湖,每次有近80万立方米的新鲜海水稀释湖水,并流卷大量污物,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搞活和净化了水体。

筼筜湖的治理是人与自然一次有哲学意义的对话。面对大自然淋漓酣畅的报复,厦门人仍表现出对它的爱恋和热情,尽管他们付出很大的代价,却换回了“大自然也需要尊重”的真理。

一个沁凉清澄的早晨,有群白鹭扇动柔美的羽翅轻轻划破这里的宁静,在湖面映出风情万种的倩影。人们发现它们与粼粼碧波、萋萋芳草,与灿烂的云霓和每扇窗户,组合成一幅比“筼筜渔火”更生动更隽永的诗画。

白鹭回归,终于让他们相信了一个城市之梦和城市故事的真实。

在厦门人诗意化的生活中,白鹭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城市称作“鹭岛”,市鸟也定为白鹭。这不仅仅是对其自然形态的审美取向,也因它代表一种环境态势。

他们珍爱白鹭,便是珍爱自己的生存环境,甚至凭着一种有文化意味的直觉,以白鹭的栖息来断定环境是否被污染,而与之结成共有一个家园的浪漫情缘。

厦门人对白鹭、对环境的钟爱,深深打动一位日本老人,这位以拍摄白鹭及其他珍稀动物为主题的资深摄影家川上绿缨,终于在晚年漂洋过海完成他的一生中最激动的影展。

在白鹭的故乡,他展出了用镜头定格的一瞬间鹭之形态,用多彩的光影语言呼唤美,呼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挚爱,当他把展品义卖所得的10多万元捐赠给厦门的环保事业,便把这种纯洁的情感作了真诚的传达。

在厦门却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表达那种情感却更为直接和朴素。在孤独的大屿岛,他以鹭为伴,风餐露饮,披肝沥胆,像护着眼珠子一样护着岛上的林子和林子中的鹭群,当他用无言的奉献证明自己的价值时,社会也为之震动。

从人民代表的关注到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的迅速建立,从市长由衷的感激到鹭与人的和谐,厦门环保史上从此留下一段美妙的佳话。

湖光会愈加透亮,鹭影会愈加舒展,既然我们拥有这个世界,就要让这个世界拥有新鲜的太阳!

天地间蓝与绿的原色

天蓝地绿是原始自然创造的颜色,地球因此充满生命,人类因此生存和繁衍。

忽然有一天,人类发出“救救蓝天,救救大地”的声音,我们才惊讶天上已蒙着铅灰,地上已裸露赤褐。

还天空一片纯净,给自己找回一分清新,厦门更应比中国其他城市先走一步。早在1984年,厦门便在全市范围内开始实施建立无烟尘控制区的治理工程。

可以说方法是科学的,行动是坚决的,也为之作了很大的付出。随着对全市200多台锅炉、200多台窑炉和80多台手烧炉的治理,昔日拖着黑色尾巴的200多根烟囱也销声匿迹,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89.7%,同时还创造了在特区最大的湖里工业区和集美台商投资区找不到一支烟囱的环保奇迹。

之后,厦门要完成的便是生活能源由传统的煤柴向气化的转变,先后投资兴建日产煤气10万立方米和2000立方米的石油液化气供气工程,使全市居民生活气化率达到90.05%。不仅为烟熏火燎的漫长岁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每年减少排入大气空间的二氧化硫竟有700吨之多。

对环保的投入,厦门表现得极为慷慨。为整治以空气作媒体的交通噪音,厦门先在地上做文章,走出建设“先行工程”的第一步。

仅1994年,厦门就从地方财政中拨款1.6亿元,又从银行融资近1.2亿元,并通过“借款启地、收费抵押、土地偿还”和“以地养城、以地养路、以桥养桥”的投资模式,完成了厦禾路、石鼓山立交桥、莲岳路、市府大道、海山路、金尚路和仙岳路的建设、改造和拓宽。道宽路畅,无塞不堵,自然为声环境的净化提供了良好基础。

这一年最后一天,厦门行使地方立法权,再次颁发禁令:在市区主干道设有禁鸣标志路段禁止鸣笛。当新增的150根禁鸣标志竖立在15条主干道上,标志的不仅是警示,也是法的威严。

如果说交通噪音靠这一标志便能令行禁止,那么对生活噪音中最烈的燃放鞭炮烟花的禁止便不是挥手之间的事。在一个带着海岛文化和渔家传统烙印的城市,鞭炮的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才能成为这里几个世纪的传统。宣传、教育、入情入理的劝说之外,最后还是出台了政府法令,该禁就禁,该罚就罚。对一种旧习俗革除的严厉,就是对另一种新风尚形成给予的宽松。

要见效果,且不妨再看看这组对比数字:厦门大气降尘1981年月平均每平方公里12.27吨,1995年下降到月平均每平方公里5.36吨,1997年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90.85%,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区域环境噪音从1989年的64分贝降至1997年的56.6分贝,道路交通噪音从1989年的79分贝降至1997年的69.7分贝。这一比就比出了一个硬道理:环境治则清,护则明。

环境保护质的飞跃,就是如何从被动治理转为主动建设,厦门这一步走出了大尺度。植树种草,园林绿化,可防风防沙,可保持水土,可调节环境的温度湿度,可平衡自然生态。一句话,这是根本性的建设。

厦门人爱树爱花爱草,别的城市一年一个植树节,这里月月都有植树节,植树种花成了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到1996年,厦门市森林面积已达89.88万亩,森林覆盖率34.3%;园林绿地总面积2086公顷,公共绿地471.2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286公顷;建成区覆盖率达35.31%,人均公共绿地达9.56平方米。

厦门人有很强的市民意识,他们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努力,把生活空间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城市,接下来是建成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最终跨世纪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

城市是个家,这个家需要我们创造蓝色和绿色的温馨和安宁。

厦门只有一个

人类惊呼:只有一个地球!因为它不可复制;我们想说:厦门也只有一个!因为它在这个星球上的地理坐标也不可能再现。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给这座城市创造了历史的机会,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这里未曾完成工业化的蜕变,却要保证每年有25%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又要兑现自然和社会环境同步优化与完善的诺言。他们在接受挑战时,也在挑战世界。

厦门要在庞杂的矛盾中,创造平衡支点。

这是极有魅力的挑战。这座城市自建城以来,经历了六百年的沧桑,有极厚重的文化与环境的积淀,当它被我们传交给未来时,又会添上一份怎样的光荣!?

在洪永世市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不同寻常的来信,10位小学生用稚嫩的童声呼吁:爱大海,爱蓝天,爱自己的家园!而“厦门小公民”的落款却同样透着成熟的责任和沉甸甸的忧患。

正是为了今天的责任,为了明天的光荣,才如此坚决地形成了市长的议程:(1)厦门环保要借鉴和学习新加坡;(2)城市环保投入要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5%;(3)各企业要全面推广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与世界接轨。

厦门是中国的,中国对它寄予厚望。

1996年10月30日,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在与市领导座谈时表示:厦门基础好,环境质量在全国居第二,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争取尽快把“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光荣匾挂到厦门来。

1996年12月12日,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叶汝求亲抵厦门,将中国第一块“实施ISO14000试点城市”的牌匾授给了副市长,它标志着厦门的环境保护已获取了通向世界的又一张绿色通行证。

厦门是我们的,我们会为它赢得光荣。

1997年8月29日至31日,以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为组长,包括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环境工程教授林文涌等专家在内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组,对厦门环保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考核。

之所以说考核是全面、严格、真实和科学的,那是因为他们不仅认真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汇报,而且深入基层、企业、社区对城市基础设施、市容市貌、工业与生活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作了细致的考察;不仅严格审核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各项指标,而且在部分市民中进行了非组织的灵活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考核组综合评议,一致认为:“厦门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成效卓著,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达到国家确定的各项考核指标的要求,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标准。”

结果令人欣慰,也令人振奋。厦门人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终于交上了这份满意的答卷。

1997年11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命名与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厦门和大连、深圳、张家港、珠海赢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给予城市的这种意义的殊荣。

当市委书记从国务委员、国务院环保委主任宋健的手中接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光灿灿的金匾时,厦门完成了一次光荣的塑造,也完成了一次历史的飞跃。

这时,新的责任与奋斗、梦想与承诺、光荣与未来,又一起向我们涌来。

大海在注目,大地在注目。

它们一定聆听到了厦门的回答:到2000年,这里将有效控制污染;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达到功能区质量标准,综合整治进入全国前列;到2010年,实现全面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水质良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

我们给城市绿色的太阳;

新鲜的太阳给我们带来新的世纪。

展望未来,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下个世纪,可以看到,全球性环境保护浪潮必将日益高涨。我们应清醒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因为历史在审视我们,子孙后代在企盼我们,世界在关注我们。

(原载1999年《新环境》杂志叶文建钟琪)

海上花园放异彩

——来自厦门市鼓浪屿实施ISO14001标准暨创建国家示范区活动的报告

谁重视环境保护,谁就赢得了明天;

谁不重视环境保护,谁就输掉了未来。

——题记

这里是白鹭的故乡,这里是中华白海豚的家园,这里是著名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举世闻名的“海上花园”。这里四季如春,浩瀚的南太平洋不断吹来热带季风的润泽,使这里风光旖旎,仿佛碧海中升起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这就是鼓浪屿。

鼓浪屿开拓于元朝末年,当时为半耕半渔的村落,因海滨礁穴受浪冲击,声如锣鼓,故命名为“鼓浪屿”。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隔海相距700米,以“海上花园”、“琴岛”、“音乐之乡”、“步行城”著称。站在轮船的甲板上眺望鼓浪屿,浩瀚的鹭江,烟水空蒙,一些灵气横生的小岛,若隐若现,如海市蜃楼一般,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江南烟雨图。

曾经是“万国公地”的鼓浪屿,在军阀列强的统治年代里,是洋人花天酒地的天下,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中变得十分萧条和惆怅,共和国成立后又因受“前线”的影响,使这颗明珠的光辉黯淡了,“海上花园”有名无实。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共和国的一位老人果断地打开了这扇尘封多年的大门,向世界宣布,鼓浪屿这座海上花园要重放异彩,要向世人展现她的无穷魅力。

有人预言:21世纪是旅游的世纪。

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宝库当中,鼓浪屿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组成部分,主要因为旖旎秀美的自然景观和瑰丽多姿的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地存在于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海岛之中。在多元的历史文化结构的烘托下,鼓浪屿的社会生活也向人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神韵和情调,令人觉得富有人情味,从而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安逸、自在、轻松和满足。

年接待近200万游客的鼓浪屿人面对21世纪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要将自然造化与人工雕琢融为一体,要使鼓浪屿在中国的风景区中标新立异,让所有的同行们刮目相看。于是他们在中国的风景旅游区中首先公开承诺:要成为一个全面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风景区行政区。鼓浪屿要让鼓浪屿人和所有的旅游者成为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谁找到了科学的真谛,谁就找到了通向世界的金钥匙。

她得到了开启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历史从不顺着某一定式滞缓地徜徉。1万年以前,人类社会发生了称之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革命;300年以前,以英国及整个西欧为发端,“第二次浪潮”即产业革命席卷全球;时至今日,世界工业体系所创造的文明面临解体,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先声的“第三次浪潮”正蓬勃兴起。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的80个成员方之一。ISO14000系列标准的出台推动了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环境行为的改善。

ISO14000系列标准为现代营销提供了思路,“谁拥有绿色产品,谁就将拥有市场”。中国没有理由不加入这个创世纪的大循环。那么就既是风景旅游区又是行政区的鼓浪屿而言,大胆地引进环境管理体系,不失为一种胆识和一种魄力。

2000年9月1日,鼓浪屿召开“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试运行发布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华生教授,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市环保局领导,区五套班子领导及本地环境管理体系各有关单位负责人近200人出席。会上最高管理者程建明区长与21个责任部门签订了责任状。

这一天,对鼓浪屿人来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次飞跃,从这一天起,他们要用全新、规范的管理观念为鼓浪屿的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尽一份心力;从这一天起,他们要举全区之力为人类完成一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答卷;从这一天起,他们要让海上花园成为永不凋谢的世纪花篮;也就是这一天,鼓浪屿区委区政府向全社会宣布:鼓浪屿区从即日开始进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试运行。时任区委书记的郭恒民提出“天长地久,一以贯之”的思想,并建议提请区人大将每年9月1日作为鼓浪屿实施ISO14001标准的宣传纪念日。

鼓浪屿作为全国最小的区级行政区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地域小、资源匮乏,旅游资源亟待保护开发。这一特点决定了鼓浪屿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协调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而实施ISO14001标准无疑是一种最佳的选择。他们既小心翼翼又大胆探索,并首先于1999年5月在鼓浪屿最重要的景点日光岩景区先行导入ISO14001标准。1999年10月4日,厦门市遇到了历史罕见大台风,风力高达13级以上,这对高山临海的日光岩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由于景区根据ISO14001管理体系的要求做好了灾害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因而把灾害控制在最低水平,没有造成灾难性的破坏。鼓浪屿日光岩景区于同年12月通过认证,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ISO14001标准认证的旅游景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回避或拒绝与世界交流,或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的孤独存在,都会窒息它的创造力。国际大循环的经济热流已经轻而易举地漫过森严壁垒的国界,越来越强烈的地球村意识也改变了以往地域和时空的概念,而使人类获得一种明智的共识。鼓浪屿人用手里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从“0”到“14001”的飞跃

根据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要求,鼓浪屿从环境方针、环境的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环境评审这五个要素,概括了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互相关联的步骤。鼓浪屿区委、区政府把实施该标准视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区长程建明说:“开展ISO14001标准认证,是全区奋斗的三块金牌中含金量最重的一块,是关系到全区人民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区委全委会和区人大、政协两会都将此项工作列为2000年的重要任务,区政协还将实施ISO14001标准列为一号提案,重点督办。1999年8月第十六次区政府常务会正式确定在鼓浪屿开展ISO14001标准这项工作,同时成立鼓浪屿区实施ISO14001标准领导小组,由程建明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陈金标任常务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随后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由程建明区长担任最高管理者,徐平东副区长担任环境管理者代表,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洪华生教授担任顾问的区实施ISO14000标准办公室,有9位同志具体负责策划和推进这项工作,并投入近60万元,作为实施ISO14001标准的经费,为实施工作全面、顺利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ISO办公室主要负责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初始环境评审、体系的策划与设计、环境管理手册编写,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检查维护、内审,指导各部门编制体系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全区性的培训及内审员的培训工作等。作为全区实施ISO14001标准的推进部门,ISO办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从2000年4月体系实质性启动至12月底通过认证,在这9个月中人们很少有休假日,并且时常加班到半夜。虽然这些同志都来自不同的部门,但为了同一个的目标,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不计得失,始终保持着一种融洽的工作氛围。

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单单靠几个人或一个部门是无法运转的,需要体系内的所有部门及全体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建设局、政府办、旅游局、环保分局等部门为初始环境评审、体系策划与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与ISO办共同承担了多项调研及现场考察活动。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从本部门管理或服务的对象出发,承担了对学校、居民社区、医疗机构的宣传教育、组织发动、监督检查等大量工作。工商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作为纳入体系的特殊相关方严格执行程序文件中的相应规定。以上这些部门以及其他许多部门一起,有效地推进了贯标工作。

为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推动ISO14001标准的顺利开展,鼓浪屿切实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实施ISO14001标准的全过程之中,先后进行了两次游客和一次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进行“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活动,ISO办编制了九期“ISO14000工作简报”,在科普窗和各居委会宣传栏出版了10多期宣传板报。同时,还举行了3次考察活动,即鼓浪屿垃圾处理全过程考察、海洋垃圾污染源调查和赴大连开发区、苏州新区和无锡新区这3个“国家ISO14000标准示范区”的考察活动。新闻媒体、学校、社会教育单位和居民社区也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宣传ISO14001标准和环保知识,印发适合青少年阅读理解的宣传材料,还印发了具有趣味性的环保知识试题让所有学生学习解答,并配合“少年科技周”举办知识竞赛,让青少年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这些宣传工作,贯标活动争得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使实施ISO14001标准成为区内家喻户晓的热点问题,提高了公众环境意识,形成了开展工作的合力。

在实施ISO14001标准中,做好培训工作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在建立体系之初,所有工作人员对体系及其要求都不是很了解,因此鼓浪屿开展了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培训工作,使环境管理体系在边学习边实践之中建立起来。2000年4月,进行了宣贯和内审员培训,一共有30人参加考试,取得了内审员资格。区五套班子领导也带头学习ISO14001标准。内审员还到大连、苏州、无锡学习和交流。各部门根据指导性计划制定了本部门详细的培训计划,以请ISO办工作人员讲授和自学讨论等形式开展培训,使全体人员掌握了体系运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体系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保障。ISO办和区人劳局组织了两次全区性的培训,并进行了考试,考试结果与年终考评挂钩。

公元2000年4月4日召开鼓浪屿区实施ISO14001标准宣传贯彻大会,这次会议标志着区实施ISO14001标准工作实质性全面铺开。然而,体系的基本框架是技术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实施区域性的环境管理体系,以谁为主体来建立体系、体系的范围多大,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于是,他们选择的第一个层次为区政府及其下属的16个局(办),第二个层次为直接面向居民社区的11个居委会和各局(办)下属单位。工商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和环保分局行政上不隶属于区政府,但这4个部门对实施ISO14001标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将他们作为体系的特殊相关方纳入体系,形成了包括4级组织结构,即最高管理者、环境管理者代表、22个部门、36个基层单位的体系主体。而体系建立的地理范围确定为鼓浪屿全岛。

在体系的实施步骤中,他们通过初始环境评审,找出鼓浪屿区域内的综合性环境问题和特殊的环境问题,以及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围绕遵守法律法规、污染预防、持续改进等要求,制定合理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指标;在目前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调整和明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制定一套系统的保证措施,进而实现环境方针。

为了将环境管理体系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在选取目标指标时尽量选择在规划、年度计划和部门工作计划中将付诸实施的并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加以量化、细化。同时,将目前已有的一些考核指标(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等)进行相应的转化,制定一系列环境目标和各项具体指标。

这是从“0”到“14001”的一次大飞跃、大手笔、大举措。

同类推荐
  • 中国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

    神话产生在原始氏族社会,是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关于“神”的各种幻想性故事。神话中的角色,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具有神性的人或其他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着人类和各种各类为数甚多的动物。然而人类的智慧和动物的本能有着根本的区别:人类并非像动物那样去消极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总是力图认识自然,解释自然,以便同自然做斗争,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 林徽因全集之译作诗歌戏剧(1)

    林徽因全集之译作诗歌戏剧(1)

    本部中《翻译卷》为林徽因翻译作品《夜莺与玫瑰》,《诗歌卷》收录《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等52首诗歌,《戏剧卷》为梅真同他们(四幕剧)。
  • 风是年少的故乡

    风是年少的故乡

    本书精选了作者创作的数十篇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书评、影评等作品。全书分为四辑,包括:我们的青春似水流年,散落在记忆里的时光碎片,早晨掠过的翅膀,解构阅读。
  •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本书用晨诵、午读、暮省的编排方式,对唐诗进行新的解读,点明唐诗对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使孩子会背唐诗,更会用唐诗。
  • 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

    我们当然可以爱一个人爱到不要命,但是绝不能爱一个人爱到不要脸。五十七篇文章,来自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的亲人、同事、室友、同学、恋人等等,有爱恨情仇、柴米油盐、现实和梦想,充满人间烟火,是普通、平凡、真实的,同时又是独一无二、色彩斑斓的。我们谈论或者不屑他们,我们羡慕或者嘲笑他们,同时,我们都是他们。暖小团的文章,简单粗暴、一阵见血、犀利、颠覆、有趣、精准、透彻、真诚。书中的数篇文章在韩寒监制的「一个」APP获得无数点赞,《致未来丈夫的一封信》、《致前任男友的一封信》等文章发表时都曾经刷新「一个」app文章点赞数量,成为当时的历史点赞第一名。
热门推荐
  • 丛林骑兵

    丛林骑兵

    丛林之战神,天下之霸主。野战滔天,丧尸现世。生,灭?
  • 圣兵

    圣兵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 五行教父

    五行教父

    一个险恶的陷阱,一场惊心动魄的大爆炸;一个缔造了罗马帝国的神之君主,和他王冠上的一颗荆棘之珠,在洛杉矶华裔青年顾轶城原本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大难不死的顾轶城传承了荆棘之珠的神秘力量,他惊奇的发现自己能用双手吞噬掉任何金属物品,同时还拥有了“意念控物”的超级能力。接下来,他为了心爱的人,为了生存和命运,不得不选择铤而走险,直面狠毒的强敌,对抗神秘的黑手。在步履维艰的孤军奋战中,他无意间得知,那颗罗马帝国的稀世珍宝竟然和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万磁王”才仅仅是个开始,茫茫暗夜中,顾轶城誓要用荆棘之珠的光芒照亮前路。
  • 雅典娜的眼泪

    雅典娜的眼泪

    总有一种爱情深藏在战火之中,总有种爱情归于和平之地。你还爱着我吗,即使我为了别人献出生命?
  • The Swiss Twins

    The Swiss Twi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绝色女子要相亲.B

    穿越绝色女子要相亲.B

    相亲?如此绝色的女子还用的着相亲?这也太有意思了吧?林羽摸着下巴,嗯,既然这样,这么有趣的事情,自己怎么可以不搀和上一脚呢?闪身离开了月老庙,嘴角笑意越来越大!“啊啊啊忘记给你们介绍了,这位是东方御,我的朋友,那位是林羽,新来的打杂的伙计!”卜冰冰给屋顶上两个不同风格却是同样帅的一塌糊涂的男人互相介绍。“喂喂!我怎么变成打杂的了?我明明是为了帮你解决——————”林羽不满的叫了起来。可是他话还没说完,便被卜冰冰冰冷的眼神给制止住了,只能凉凉的改口:“好吧好吧,不过我可不是什么打杂的啊我怎么也得是管家一类的嘛!”“晚了,管家有人了!你就是我的打杂!”
  • 大话西游之爱情神话

    大话西游之爱情神话

    “猴哥,师父要娶女儿国的国王,这是不是真的?”八戒问道。“呆子,当然是真的。俺老孙也要与那白骨精成亲了。”“二师兄,我也找到真爱了。”沙师弟说道。“纳尼,俺老猪也去找俺的嫦娥仙子去······”一部唐僧师徒的爱情大喜剧,亲们你不得不看的爱情经典故事。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重生三分之神

    重生三分之神

    简介:在帅比和霸斯在MBA联盟越演越烈之时,奈何上天捉弄,在冠军的路上,有坏小子的阻挠;老人队的横插一杠,总是骗人的说道:未来是你的;俩个天之骄子席卷联盟,期待在总决赛的舞台相遇;一个在大学的瘦小子人称萌库悄然升起,一代萌神席卷天下,萌神出动,旋风三人组,傲视联盟,掀起粉丝经济狂潮、、、、、、
  • 情定七夕

    情定七夕

    你能将富家千金和刁蛮任性联系在一起,将集团首席和杀手联系在一起,基本上能看好这本书了吧。。。。。。紫嫣名言——“希望有书友收藏啊,求点击、求推荐、求书评,各种求!感激不尽啊,刚出道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