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0000000035

第35章 岁时禁忌

“岁”是指年,“时”是指时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认识大自然的规律,逐渐掌握了时间的规律,如年、月、日、时、季节等,尤其是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时令和二十四个节气,更是对庄稼的收获起着重要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就产生出了崇拜和信仰,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得违背的禁忌。在民间,岁时禁忌是指在一年的开始和结束或者是在一年之中的特殊日子和节日中应该遵守的禁忌,主要表现为年、月、日、时及节庆方面的禁忌。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关于朔日、望日和晦日的禁忌。所谓朔日、望日和晦日,是根据月亮的盈亏来定的。朔日,指阴历初一;望日,指阴历十五;晦日,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或者是二十九,或者是三十。在每个月的开头和结尾即朔日和晦日,都是月亮无光的夜晚,人们认为在没有光亮的黑夜中,精怪鬼魅都会出来猖狂地作祟,因此禁忌出行。每月十五即望日,是月亮最圆、最亮的一晚,鬼魅和精灵的活动相对而言要收敛一些,但民间又有忌“盈满”的讲究。民间认为盈满之后便是亏空,因此对望日也有禁忌。有的地方,禁忌在晦日和朔日以至望日歌唱和哭泣,认为在这三个日子里无论歌还是哭都是不利的、不吉祥的。民间卜日就是以这些为标准的。

在甘肃大部分地区,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是民间最为重视的日子。因为这两天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慎始”、“求吉”思想的支配下,这两天的禁忌最为繁杂。大年三十的晚上,家里的所有人都要团圆,借出去的所有东西都要收回来,有“三十日晚上算一账,人在本钱在”、“家里的东西,连一根筷子都不能少”的说法。这一天,忌打碎器物,认为打碎东西不是好兆头,万一不慎打破,要赶快说声“岁岁平安”或“越打越发”等禳解的语言。三十和初一,忌吵架、骂人,认为年终岁尾打人骂人会败兴一年。家庭成员谁有了过错一般都要隐忍,不吵闹张扬;对小孩的过错也大多采取宽容态度,不责骂,更不打。这两天,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凡带有“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劣”等字眼的话,尽量不说出口。为防止小孩子不禁,家长多于大年三十日晚备一些干净的手纸放在小孩子睡觉的枕边,等到大年初一凌晨,小孩子刚醒来还没有开口说话时就用纸抹擦其嘴巴,俗称为“揩屁股”,意思是指小孩子说话不算话,如果在过年期间出口不慎触犯了禁忌,大人也会以“童言无忌”的话来加以开脱,禳解不祥。初一这一天,禁忌做任何针线活和农活,禁忌动用剪、镢、斧、锯等具有破坏性的工具,以免招来灾祸。初一禁忌扫地、倒垃圾,所有的清洁卫生活动必须要赶在除夕之夜到来之前完成。据说这是为了不让将一年的财运扫走,钱财倒掉。污物和垃圾必须积至初四日之后方可送出门外。禁忌泼水在地,据说初一早上如果在地上泼水,在夏收碾场时就会遭到雨淋,即塌场。正月初一也禁忌剃头,说是正月剃了头“费舅舅得很”(对舅舅不利)。正月里禁忌空锅,从初一开始,每顿饭后都要在锅里搭些馍馍或其他饭菜,象征年年有饭吃,顿顿不断炊。出了嫁的女人,禁忌回娘家过年,回娘家必须躲过三十和初一,俗以为出嫁的女子在娘家过年,会给娘家带来晦气,惹出灾祸。在陇东地区,腊月三十即除夕晚上禁忌出门,还要在院子里放置麻秆,以防鬼进宅院。在陇中地区,腊月三十禁忌借宿别人家,全家人一定要回家团聚,讲究一根柴、一根草都要回家。在陇东地区,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日,禁忌向别人家借东西,否则,对借主家是不利的。在平凉的庄浪等地,在除夕夜,不准叫喊大人和小孩的名字。不能将衣服放在户外,讲究一根柴草都要入户;除夕之夜,不能串门,全家老小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过年期间,妇女们禁忌串门访亲。在陇东地区,大年初一不烧炕,不许掏灶洞或炕洞,这些工作必须要在一年结束之前干完。

在甘肃大部分地区,正月初五日是禁忌中相当重要的日子,民间称为“破五”或“五穷”。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以不同形式普遍存在,也是一种相当古老的习俗。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蝶恋花·同安君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中就有这样的词句:“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破五》条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宦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嫁女子,亦于是时归宁。春日融和,春泥滑挞,香车绣幰,塞巷填衢,而阛阓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详尽记载了古时北京城在正月初五这一天的禁忌习惯。所谓“破五”就是初五日以前,百事禁忌,初五日以后则可破忌。“五穷”实际上说的是“破五穷”,即把生活上没有吃、没有喝、没有柴禾烧、没有衣服穿、没有首饰戴这五种穷气,从此全部破除掉。这一天的清晨,家家都要从自家屋内、院内到门外放鞭炮,叫“驱赶穷气”或“打五穷”,还要把房屋内外及院落彻底清扫一遍,把打扫出的垃圾倒出大门以外,意味着将家中的“穷苗”、“穷根”全部除掉,打发它离门离户,这一举动被称为“倒五穷”。午饭时,大多数人都要吃一顿搅团,说是“填穷坑”,把穷坑填平,来年就有好日子过。也有的人吃一顿饺子,说是赶走穷气、倒掉五穷再吃上饺子,就把“福”包在“包袱”里了,今后一定不受穷。这一天,男人忌干农活,怕“扎了穷根”,一辈子辛苦不出名堂;女人忌做针线,怕把穷窟窿扎开,一世受穷。在陇东地区,正月初五旧称“五穷”,这一天不做针线,不动针,否则会被认为是“戳开穷窟窿”。初五和十四、二十三被认为是月忌,这种禁忌在全国各地都存在。《清稗类钞》记载:“月忌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世俗相沿久矣,有‘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炼丹’之谚。术家谓为廉贞独火,故以为忌。其说不经,实为洛书九宫数耳。宫数起于一,初一一宫,初二二宫,初三三宫,初四四宫,初五则入中宫。中宫为星位之极,专制时代认为至尊之地,臣民则当避忌,故曰月忌。初六六宫,初七七宫,初八八宫,初九九宫,而宫数尽。至初十,复至一宫。循环数之,十四日又入中宫,二十三日又入中宫,是以初五、十四、二十三为月忌,非有所谓不祥者在也。”说虽然这么说,但是许多地方还是相当讲究这一禁忌的,一般在逢初五、十四和二十三的日子,禁忌动土盖房、婚嫁、丧葬以及亲戚往来等。在平凉庄浪一带,月忌日为初五、十四和二十三。在陇东地区,禁忌在正月初一这一天随便许诺,一旦许诺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否则会麻烦缠身。灵台有正月初五不走亲戚的忌讳,否则会生病和不吉利的。

在陇东地区,正月初一和十五不能挑水。如果挑水,会在夏天打碾麦子时遭到雨淋的。在陇中地区,正月初一至初三禁忌扫地、丢垃圾、泼水,否则会扫去福气或使财气外流。在陇东地区,正月初一早上洗脸时不能把水泼在地上,否则麦收时节碾场时会遭到大雨。在陇东地区,正月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人们在做早饭时,不能使用风箱,因为风箱的响声很像吵架的声音,容易招致家事不和。在陇东地区,正月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吃早饭时要早,不能见太阳。

在陇东地区,在正月里是不能磨面的。因为磨子是白虎,正月里白虎动,院子里会来狼。

在陇东地区,正月初一至初三、十五,禁忌损坏东西,如果确实不小心砸碎了盘子、碗、碟之类,要说“岁岁(碎)有余”或者“越来越发”等话予以禳解。正月初一至初三,禁忌动剪刀和针这些东西。在陇中地区,禁忌正月初一打破器物,否则年内破家、破财等,招致不祥。

在陇中地区,正月初一禁忌吃稀饭或者糊状的食物,否则在今后一年里都要喝稀饭,也有的说法是吃稀饭容易使人犯糊涂,易犯错误。

在陇东地区,正月初一到初七这七天里禁忌杀生。而在陇中地区,整个正月都禁忌杀生。古人认为岁首正月头七日分别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因此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四不杀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马,初七不用刑。同时在这七天的前六天,对上述提到的六畜都要在草料上提高数量和质量,也让它们过年,如牛和马等也禁忌役使。

正月初七日在甘肃大部分地区的民间,现在包括有些城市也是禁忌最多的一天,被认为是人的日子,俗称“人七”、“人七日”或“魂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引《吕氏俗例》说到了荆楚这个地方的初七日禁忌:“其初七日,楚人取南北二山之土,以作人像一,头令向正南。建立中庭,集宴其侧,却阴起阳,即以人北为冬气,拒阴气之祸;以人南为春气,招阳气之祐,故名云‘人日’也。”《艺文类聚·岁时中·人日》引董勋《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岁时广记》卷九引旧题汉代东方朔著的《占书》中说:“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谓其日清,则所主之物育,阴则灾。”道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据此“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由此可见,在正月初七日,如果这一天的天气天朗气清,风和日丽,那就是人寿安康的好兆头,主人体安泰,无灾无病;如果天阴甚至昏暗酷寒,风雪交加,则不吉,主人多罪孽,一年不宁,预示着将要发生疾病和瘟疫。在陇东地区,这一天的早晨,家家都要吃臊子面,谓之“拉魂面”,并且在自家的大门外煨上火,来迎接魂归。据说是人的魂灵在路上受了冻,在进家门之前先要烤火取暖,然后再回到家里。这一天,家人团聚,忌出远门。俗语有所谓“七不出,八不进”的说法。禁忌做针线,怕“扎坏了灵魂”。禁忌燃放炮仗,怕“诧了魂”。忌动刀,怕“切了魂”。所以这一天吃的臊子面必须要在初六日提前准备停当。在陇东庆阳一带,初七这一天不能走亲访友,也不能登门致谢,要求特别的静。有的乡村也有“正月初七不出自家门,正月初八不进别家院”的说法,其实“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禁忌在汉族以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据说因为这天“魂”在自己屋中,如果到别人家去串门,那么自己的“魂”也会随着跟去,别人家的“魂”就会进行驱赶,会给人带来病灾和不利祥。有的学者认为“七儿”与汉语中的“悄儿”谐音,所以正月初七这一天被称为“人悄儿”,含有寂静、平静的意思。在这一天,更不能定亲或者嫁娶。如果有人违背了这个忌讳,那么来年就会生疮得病,重者难保自己的性命。如果在这一天定亲或嫁娶,女方就要遭到厄运,受到惩罚。在陇东地区,这一天,什么大的声响都不能有,就连鸡狗的叫声和孩子们的哭声也极少听见。人们以为这一天发出任何声响都将是不吉利的,这一天是继腊月三十日之后的又一个魂归的日子。据说若有一些声响,将会使人的魂吓得四处奔散,是极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初七一大早,人们便在自家门口点燃一堆以麦秸秆为主要成分的火堆,叫做“煨魂”。意思是人的魂回到家中怕冷,要在家门口烤暖和了才回家。小孩子们因为腿脚灵便,他们的魂便回来得早,因此火也不能点得过迟。假如火堆点迟了,孩子们的魂在自家门口等上半天,脾气大一点的会生气一走了之,这样这一家的孩子们就在这年身体不会健康。正因为这样,大人们一般都一起床就会悄悄吩咐孩子们去点火。点火的同时,还得“叫魂”。一个人叫,一个人答。凡是家中健康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必须得逐个叫到。同样,火也不能熄灭得太早,应该照顾那些腿脚不太灵便的老人。然后人们静悄悄地等着吃“拉魂面”,忌讳嬉耍打闹。面都是前一天做好的,因为正月初七这一天是禁忌使用菜刀切面和切菜的,如果谁用了刀,谁的魂就会被斩断而回不来;同样这一天也是禁忌使用针、锥子和剪刀等物件的;不放炮仗。因为刀能斩断魂,响炮会惊走魂。在陇中地区,正月初七也被称为“人七日”,禁忌走亲戚或者串门。

在环县,正月初七、初九、十三和十五,不使针线,十六不梳头。

在镇原,讲究贴灶神爷像的一天,必须在自己家里吃饭。正月初五和初六这两天禁忌做针线,否则不吉利,生下孩子会有六指。正月里禁忌在单日里走亲戚,尤其是新婚夫妇更是不能。

在陇东地区,正月初十禁忌做针线,否则会生“实实子”,即生的小孩子先天性没有肛门;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一天如果使用了针线,就会生老鼠疮。

在陇东地区,一些地方也讲究正月初一和十五早上禁忌吃包子,否则会家事不和。

在陇东地区,正月十五日早晨禁忌吃实心馍馍。在陇中地区,正月初一至十五禁忌剃头。而在陇东地区,整个正月里都不能剃头。在陇东地区,正月里禁忌炒干锅,否则会害疳疮。在陇东地区,禁忌正月十五日早晨蒸馍,如果蒸了,全家会闹一年矛盾而不和的。

在陇东地区,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禁忌在自家宅院内动土。在陇中地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十八天土旺期间,在自家居住的院子里禁忌动土,认为太岁当值,动土则犯煞,对全家人不吉利。而在陇东地区,土旺日也禁忌动土,不打扫。

正月十六日,在陇东地区,是“游百病”的一天。据说若在这一天起个大早,外出游转一番,在一年之内就可不得病。这一天,禁忌外出的人回家,否则会把“百病”带回家。在平凉泾川县,正月十六“游百病”的场面相当热闹:家家户户倾巢出动,人流如潮。所有戏院和剧场全天开放,社火表演也进城助兴,人们尽情娱乐,直到天黑点灯时分,人们才逐渐散去。在游的过程中,人们享受到了青春、健康、欢乐和长寿。为了这一天,人们都会提前好多天准备,安顿好家中牲畜们所需的草料,还有游转时候需要的吃喝等,女人们穿好新衣,有病的人要抓紧时间医治。在陇中地区,一些地方是在正月十七日晚,人们在附近游转一番。

在陇东地区,正月十六和正月二十三这两天,禁忌使唤牲口。

在陇东地区,禁忌正月里不“燎疳”。“燎疳”是流行于陇东地区的一种定期的驱邪仪式,它的主要目的是祛病免灾。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而剧烈的病毒,只有用火烧,才能驱赶掉。实际上,“疳”在中医上称为疳积病,指小儿因为多种慢性疾患而导致面黄肌瘦、肚腹膨大、时发潮热、心烦口渴、精神萎靡不振、尿如米泔、食欲减退或嗜异食的病症。原因多为断奶后的饮食失调,致使小儿脾胃损伤或虫积所致。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幼科》一书中指出:“儿童二十岁以下,其病为疳;二十岁以上,其病为痨。疳与痨,皆气血虚惫,肠胃受伤致之,同出而异名也。”意思是说,小孩子二十岁以下得这个病叫疳,二十岁以上就叫痨。疳与痨这两种病,都是因为肠胃受伤而导致亏虚,其实是一种病的两种名称。他又指出:“疳积,其候面带青黄色,身瘦肚膨胀,头发立,身热,肚中微痛,此因疳盛而传为此候。”意思是说,患“疳积”这种病的人,他的特征是脸色呈青里带黄的面色,身体消瘦,肚子呈膨胀形,头发杂立,身体发热,肚中感觉到微微有些疼痛。在陇东地区,“燎疳节”一般是在正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这时正是一年寒冬将尽而新春即将来临的时刻,也是阴阳交替、乍暖还寒、疫病易起、病亡率上升的时期,人们为了摆脱病患和灾难的侵扰,将驱逐灾邪的希望寄托于为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火,希望以此来驱散寒意、驱逐一切灾祸和阴邪之物,给人在新的一年里带来健康平安,也带有净化自身生存环境的含意在里面。在当地,“燎疳”的讲究较多,一般在时间上持续三天。正月二十一日是迎疳日,二十二日是正疳日,二十三日是送疳日。正月二十三日晚上的送疳是整个“燎疳”活动的高潮,非常富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燎疳”可以是一家独自进行,也可以是居住相邻的几家联合起来进行。这天晚上,农村的各家大门口都会燃起一堆堆篝火,人们将当天撕下来的春联和门神像投到火堆中,也有的在火中投放香表、鞭炮和少量清油、食盐,有一些地方还要往火堆中放葱皮蒜皮之类,一方面加强火势,增强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鞭炮的炸响和蒜辫特殊的气味及解毒的功能驱走邪魔。一家人按照老幼的顺序轮流跳过火堆,要连续跳三次。有的地方不分男女老少,争着在火堆上跳来跳去。腿脚麻利的年轻人自不待说,即便是七八十岁的小脚老太太,也要努力从热炕上下来,在火堆上走上几个来回。不会走路的小孩子,则由大人抱在怀里,分开胖胖的小腿,从火堆上跳上几回。火堆所用的燃料有的地方就用谷草,或者是当天自家院子内清扫的杂物,有的地方是柴,这些柴是孩子们白天早早从野外捡拾来的杂草或谷草之类,白天散放在大门上和院子的各个地方,称为“散疳”。等到天黑,吃过晚饭,不用大人吩咐,孩子们便会主动地点燃火堆。据说这天晚上的火可以烧去旧年的晦气,跳过火堆后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无灾无祸。有的人会用土块夹起火星,然后使劲甩得远远的,一边嘴里念着“害虫去”,据说这样就不会得眼病。燎疳的火在人们眼里有着神奇而特殊的神力,老人们会从火堆里抓起几块土块放在门或窗子的某些地方,因为那里曾经有野猫或黄鼠狼之类的野牲畜爬过,这些烧红的土块可以驱除那些不祥之物可能给人带来的灾祸。主妇们会把她们经常上厨用的擀面杖、铲刀、勺之类炊具也拿到火堆上燎一燎,图个吉利。在尽兴之后,有经验的老人们便用扫帚拍打火堆,使火花四处飞溅,或者用铁锹将火籽拍碎,拢成又圆又尖的一堆,铲起朝天扬几下,根据溅起又下落的火花的形状来预卜当年的庄稼收成。这个过程称为“打粮食”。如果落下的火花细而均匀,便说“麦成了”,预示着当年麦子会得到丰收;如果落下的火花大而圆,便说“豆子成了”,也就是预示着当年的豆类作物将迎来丰收;如果落下的火花大而有棱,便说“荞麦成了”,也预示着当年的荞麦有了一个好收成。有的地方在柴禾即将燃尽时,用木棒把火烬捶细,边捶边喊:“捶谷子,捶糜子,担担糜米担担谷。”再用铁锨将火灰高高扬起,边扬边喊叫五谷的名字,如“扬麦花哩”、“扬禾兆树花哩”、“扬谷花哩”等等,俗称“扬五谷花”。在扬时人们可以通过观察火花的形状来预卜当年五谷的丰收歉收的情况。如火花像糜子则预示着糜子丰收,像麦子就预示着麦子丰收。如果火花中有细细的长条,那就不太好,因为长条代表蛇,长而两端粗细不匀的是蝎子,得赶快用土块夹起来,甩到院子外面远远的地方去,有的地方的孩子在扔时还边扔边喊“撇蝎子哩”、“撇蚰蜒哩”、“撇红眼哩”等,那么这些毒虫们就不会再来侵扰一家人的安宁了。这个活动被称为“撇五毒”。为了求得小麦的丰收,人们事先总是将灰烬拍得细细的,一旦发现长条火籽就立刻弄断,柴草也多是选用易燃的蒿草之类,避免用木柴。燎完疳之后,各家还要点燃一根由谷秆扎成的长长的火把,在各住处、牲口房、猪圈转绕,之后向外飞奔,一边跑一边高喊,一边把燃烧的火把送到村外。在那里,各家的火把都堆在一起燃烧,意味着送走了瘟神。有的地方在撇完五毒后,孩子们就用双脚踩踏剩余的火星,直至全部踩灭为止,而且一边踩一边还要嘴里念叨“踏老鼠哩”、“踏瞎老鼠哩”等诅咒对农作物有害的鼠类名。在镇原等地,这天晚上要把纸剪的疳娃娃投入火堆,而这种疳娃娃大概就是邪恶的化身,人们认为随着疳娃娃的随火烧化,人自身的灾祸也会随之被带走。因此,正月二十三日其实也是陇东一带地区春节活动的最后一天。俗语说:“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闲一天。”“过了二十三,庄稼汉齐动弹。”其实如果追本溯源的话,“燎疳”这种活动同样与农耕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是一种谷神崇拜仪式,反映着对丰收的祈祷和对农耕的重视与尊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火崇拜留下的遗风,既带有祈求的心理,又带有几分以毒攻毒的威胁性含义。陇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肥沃而广阔的黄土地使得农耕文化较为发达。在世界各地,篝火与祈祷丰收的活动联系密切。如在欧洲,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一年中的某几天点起篝火,围着火堆跳舞或从火上跳过去的仪式,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四旬斋篝火、复活节篝火、贝尔坦篝火、仲夏节篝火和万灵节篝火、仲冬节篝火,都与农耕过程中的祈农心理有关。而火驱除虫害的功能与意义,也在各地普遍存在。在陇东地区,“燎疳”节后十天内每逢单日禁忌吃米饭、喝米汤。因为米为颗粒状,“颗”和“疴”同音,疮也称为“疴”,吃了米会招致生疮。

在陇东地区,燎疳过后八至九天,正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陇东乡间多有人们拿着木棒赶在日出时刻到田野里敲打田鼠、野兔拱起的土堆的习俗,以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之际,要消除虫害,保护庄稼。这天早晨,家家都要炒豆子,以示虫鸟之类明目开眼,勿危害人和庄稼。

在陇东地区,妇女禁忌在正月里缝补棉衣。如果装了棉絮,会得鼓胀病。其实这些劳动禁忌,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大家在过年的日子里不再继续辛苦,放下手中的活休息一下。同样也不能在正月过年的日子里做鞋,否则折寿。俗语说:“正月里做鞋二月里埋。”

在陇东地区,民间有“初五十三阳宫忌”的说法,即每月的初一、十五、二十三为月忌,禁忌出远门、动土等,一般都在双日。一般而论,十三因为谐音“失散”,因此这一天禁忌出门。“阳宫”二字又被写为“杨公”,专指北宋镇守北方、精忠报国的杨业。关于这一禁忌,民间还有好多种故事传说加以附会和强化。一种说法是说十三日是北宋抗金英烈杨令公父子死难逃散的日子。另一种说法是说杨公忌每年共有十三天,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二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其间间隔为二十八天,据说是依据二十八宿顺数而定的。另据传说,北宋时期杨令公有十三个儿子,为此他非常狂傲,曾经夸口吹嘘自己儿子多:“就是一个月死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儿子跟我过年。”不料这话说巧了,竟真的一个月死一个儿子,因为每隔二十八天为一个月,按小月计算,所以在七月里竟死了两个儿子,这样,到了年底,十三个儿子竟死得一个不剩。而十三日正是杨令公第一个儿子死的日子,便成为恶日。这些日子里,民间认为是禁忌出行的,否则不吉。

在庄浪,正月里大多的日子都禁忌用针。若正月初一用了针,则正月初十前便不忌针,但正月下旬要绝对忌针。有一个口诀是:二十三,走马疳;二十四,扎恶刺;二十五,害的苦;二十六,逼得休,休不是休,北雨广下沟(即让雷雨冲下沟去);二十八,双眼瞎;二十九,黑窟窿臭(即得狐臭)。

在环县,也有正月里不让动针的禁忌,认为如果初六日动针就生六指,初七日动针扎人魂,初八日动针扎小寡,初十日动针就生“实实”,即生下的孩子没有肛门,十二日动针就生恶疴,十三日运针扎羊眼,十五日动针就扎人眼,十六日运针扎百病,十八日动针扎老寡,二十日动针扎龙眼,二十一日动针肠子牵,二十五日动针肚子胀成鼓。

在陇东地区,正月初十或十二日不扎针,否则会生老鼠疮。据说这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有的说是老鼠嫁女,这一天要用谷面作成蒸食,俗称十子团,或者将其他蒸食和小米饭之类,晚上撒在墙壁缝隙或土洞里以喂老鼠,祝贺老鼠新婚,等到晚上夜静时,在黑暗处燃灯设祭,也是以媚鼠的方法来避鼠患。在有些地方,也有照鼠耗的习俗,方法是在各家的米缸面缸下,燃香点灯,有惊动老鼠以辟鼠患的意思。

在陇东地区,正月里,禁忌正月初四日之前洗衣服。禁忌正月二十三日之前炒豆子。

在陇东地区,“替人王”日(正月里,日子每年有所不同)禁忌出门,否则会招致不祥之祸。陇东一些地方,有正月初六不出门的习俗,人们将这一天叫做“替人王”日。关于“替人王”,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古时有一个胡作非为、作恶多端的害人精,违背天理,经常出没于人世间,残害好人,致使世界变成了恶人的天堂、善良人们的地狱。后来,不知道是谁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非常生气,就派了一位大臣到人间来查办这个害人精。经过一番明察暗访,终于抓住了这个害人精。但是这位大臣是个糊涂透顶的人,在最后办案时,他问害人精:“你的仙名叫什么?”害人精答道:“替人王。”这位大臣一听说:“哦!替人王,仙人不错嘛!人世间是你搞坏的,那么我就让你去治理,限你在三天之内抓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恶人,否则就把你放到炼丹炉里烧死。”这个被叫做“替人王”的害人精一连抓了两天恶人,但数量却离要求差得很远。第三天恰好是正月初六。早晨,他就到各个十字路口去等待过路的人,不管好人恶人统统抓。这一天抓下来,被抓的人远远超出了限定的人数。糊涂的大臣一看“替人王”抓了这么多的恶人,认为有功,就赦免了他,并允许“替人王”在正月初六的这一天可以到人间。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不能探亲访友,也不能在十字路口出没,假如被“替人王”勾走了魂,就会有生命危险。在庆城县,就有这个传说。

在陇东地区,去外地工作的人,逢七即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出门,否则不吉利;回家时逢八即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不进家门,万一坐车回家,也要先在邻居家住一夜,次日方可入家门。

在陇中地区,在新春佳节或者时令日,禁忌家长打骂孩子。

在陇东地区,正月里,到外村串门一定要带点礼物,不能空手。同样,离开时也要拿回一点东西,如食物之类,称为“回福”或“回富”。否则,对家畜家禽不利。同样在陇中地区,忌空手探亲访友,也忌空手返回。

在整个过年期间,民间的许多禁忌都是相同的,不仅盛行于汉族各地,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很盛行,几乎成为春节时的共同禁忌。虽然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具体的禁忌内容也五花八门,但是有些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例如禁忌碰上殡葬的事情,以为不吉利。家有丧事的人,禁忌拜年和串门,其他人也对这样的人家尽量回避。禁忌吵架和骂人,否则认为来年败兴招灾。禁忌请医生看病,除非万不得已。医生也禁忌在正月里出诊,以为是一年不利的兆头。禁忌迁居,以为不利。

关于日子禁忌,在陇东地区还有干支记日的说法。天干禁忌为:甲不开藏。乙不纳财。丙不指灰。丁不剃头。戊不渡河。己不伐树。庚、辛不做酱。壬不书嫁。癸不买履。地支禁忌为:子不卜问。丑不冠带,不买牛。寅不召客。卯不穿井。辰不哭泣,不远行。巳不取仆。午不盖屋。未不取药。申不裁衣,不远行。酉不会宴。戌不祠祀。亥不呼妇。

立春(打春)这一天,禁忌贪睡。如果交节是在睡觉时分,通常认为在这一年中瞌睡是很多的,俗语以为“打到了春里头”。这个禁忌在陇东和陇中地区普遍存在。

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一天,有的地方也叫做“龙头节”。古人称为“中和节”。在陇东地区,二月初二这一天,妇女禁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的眼睛。禁忌磨面,禁忌碾米,禁忌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和龙尾。在陇中地区,禁忌动针、刀剪,否则伤了龙的眼睛,会招致灾祸。生活在甘肃的满族人也禁忌正月里剃头,大都选在二月二这一天剃头,名叫“剃龙头”。他们认为年年剃龙头,肯定长大成人后会龙腾虎跃、金榜题名,有出息。在满族,还有个“妈妈令”,是说“正月剃头妨舅舅”,意思也是对舅舅不利。

在陇中地区,清明节和端午节都禁忌用耕牛,要让耕牛好好休息,民间俗语这样说:“牛儿生得苦,清明、谷雨、五月五。”

在平凉市静宁县一些地方,清明节禁忌举火,即使有客人,也一样吃冷食。古时候,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在一起的。寒食节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也称“禁烟节”、“冷节”等,在古代是固定的扫墓日期。关于它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是起源于周代禁火的旧制,另一种说法是说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曾经保护晋国的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奉君。十六年后,重耳回国做了晋文公,遍封群臣,可是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羡慕功名利禄,背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到了家乡绵山(今山西介休县),后来晋文公发现,及时纠正,并请他回朝,介子推不从,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愿,抱着树被烧死。晋文公就把他厚葬在绵山,改山名为介山,并下令在介子推的亡日禁火寒食。民间为了纪念介子推,都在遵守着这个规定。最初禁火时间为一个月,以致出现了《后汉书·周举传》中所说的“老小不堪,岁多死者”的情形。东汉末年,曹操占领并州后,特意颁布《禁绝火令》,命令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不得寒食,若有违犯者,家长服刑半年,主吏服刑百天,令长夺取一月俸禄。自此寒食风俗才有了改变,期限逐渐由七天减为三天至一天。随着介子推的故事和寒食禁火风俗由山西传播到全国各地,人们逐渐从卜吉日祭墓定为寒食节祭墓,到唐代初年终于形成了民间于寒食日统一祭墓的风俗。从宋代开始,寒食扫墓逐渐向清明节扫墓过渡,清明节也渐渐成为人们祭墓的主要日期,不过在有些地方,直到清代末年还有寒食扫墓禁火习俗的遗存。

在甘肃大部分地区,清明节扫墓时,禁忌女性参加,不过如今多数地方已不加禁忌。清明节这一天,媳妇禁忌在娘家过节。当地俗谚这样说:“过一个清明,死一个公公。”

五月,我国俗称为“恶月”,也称“毒月”、“凶月”,认为这个月鬼多,因此禁忌也很多。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暴床荐席,及忌盖屋。”

在甘肃生活的满族,清明节禁忌不吃蛋和豆,俗语这样说:“清明不吃蛋,穷得乱战战。”“清明不吃豆,穷得乱抖嗖。”因此满族在清明节必须要吃鸡蛋和豆腐,尤其是必须要吃春饼。因为手擀的春饼像荷花叶,又名“荷花饼”。这种饼是将两片薄薄的面饼叠合在一起,擀得很薄,甚至于拿起来时能像玻璃一样透明,看到对面的人。这种饼必须两片合在一起擀,才能算是正宗春饼。比较富裕的人家将肉丝炒绿豆芽或葱丝蘸面酱卷在饼内,吃起来又软又香,十分可口。一般人家则把肥肉或鸡蛋炒豆芽再加粉条,还有的人将刚从地里冒出来的小根菜加上鸡蛋丝或粉条烙成煎饼合子食用。

同类推荐
  • 驻足世界奢华酒店(全集)

    驻足世界奢华酒店(全集)

    本套书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著名豪华酒店,从酒店的区域、历史、风格、服务等方面出发,揭示酒店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化和生活内涵。酒店各有不同,有的是设计酒店、度假酒店,有的是历史悠久的豪华酒店,虽然坐落在不同城市,但均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延伸,并且为旅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异国文化。书中附有酒店名称原文、地址、预定电话、网址等实用资讯。这套书不是介绍酒店的小册子,不同的视角和对酒店建筑文化、民族风情、特色服务的浓彩重墨的描写使它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 三国演义在日本

    三国演义在日本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分别是: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发现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重构等。
  • 中华典故(上)

    中华典故(上)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

    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

    本书是宁波市政府网站主持编写出版,全书采用汉日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宁波概况、政府区划、宁波名人、宁波经济、风光名胜、文化生活等内容。
  • 作家们的威尼斯

    作家们的威尼斯

    本书运用许多趣闻轶事与文章史料,为读者翔实丰富地点出威尼斯迷人的文学图像,并穿针引线地勾勒出文艺复兴以来环绕着威尼斯的人文、艺术、建筑、生活与逸事风流的华丽世界。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的文学作品不断发现这座城市的新视角,形塑出各自精彩的威尼斯神话,至今影响深远。二十九篇栩栩如生的传奇素描,引领读者进入这座荡漾着拜伦、歌德、蒙田、卢梭、乔治·桑、普鲁斯特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的悠悠水都,是所有文学迷与威尼斯迷不可不读的城市文艺史。
热门推荐
  • 六十种曲红梨记

    六十种曲红梨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落叶飘零的秋天

    落叶飘零的秋天

    当干柴遇到烈火,是奋不顾身的燃烧,还是冒死一搏呢
  • 孤城空静人犹在

    孤城空静人犹在

    古堡巫师,奇特冒险,终极BOSS,这些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 万枪飞剑之武道

    万枪飞剑之武道

    一个隐晦的秘密,一代剑王,含恨斩天破地,只为这个秘密!一场战争,剑帝至亲命丧黄泉,那一日,剑帝入魔,疯狂屠戮!一道怒天吼,一曲往生咒,只是生命的相连。一个少年,却是两个王者,看少年是否能再登巅峰,破解所有,铸就不朽传奇!
  • 仲与夏

    仲与夏

    言语,也许不能海枯石烂,但我有言,也用行动证明——陪你,寸步不离。——《无言的契约》
  • 公子不为臣

    公子不为臣

    女扮男装入朝不为官,早已了却红尘入佛门,谁知师命难以违,进入后宫斗凤凰。她太傅之女,从小被送到山上无人可知,却因师命而归来,却不想一连串的事情随身而来。郡主选我做驸马?怎么可以!姐堂堂女儿身,怎能委屈做驸马?丞相之女大胆表白,玫瑰、香水、巧克力全部送来,看着心动可怎么能收。女人把我当男神,男人把我当仇人。生命可贵,远离女人。他乃一国之君,面对大臣甚至有时候会装疯卖傻,却面对她奸诈狡猾腹黑。他喜欢她,没有原因的喜欢,可他不娶她,甚至让她出谋划策帮忙表白,最终得以佳人芳心。他看着她失落却没有给一个怀抱,他看着她哭泣却未为她擦泪,他看着她受伤却狠心的转身离去。有缘便相见,红绳是否断?
  • 神级演技派

    神级演技派

    他和孙洪雷一起演《征服》!他是所有导演最爱的硬汉演技派!他是第一个让大陆影迷彻底爱上硬汉演技派的演员!他,叫邵英雄。
  • 勤劳节俭(中华美德)

    勤劳节俭(中华美德)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必将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本书收录了很多民间关于勤劳节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进本书去温习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 金乌幽阳

    金乌幽阳

    洪荒传说已去都市红尘今来,神也好妖也罢我只想做个普通人,上天注定我躲避不了命运捉弄,好好做一场不管什么神仙妖怪,仙佛妖魔皆闪避我来也。
  • 我很帅没人爱

    我很帅没人爱

    小帅哥钱颂大学毕业,踏进社会了,每走一步却都是险象环生。好不容易找到份工作,却是上了贼船,差点进监牢;进了一家报社做记者,又被同事利用作傀儡,实施敲诈;一大学同学当了老板,邀他加盟,他兴冲冲而去,却是进了传销窝,好歹离开了传销,却被一伙歹徒盯上,死里逃生。小帅哥钱颂恋爱了,先是做了一个款姐的“小鲜肉”,但她却是亿万富翁、房地产商吴巨龙的情人,惹不得;接着爱上了一个美女小店主,又发现她是被吴巨龙抛弃了的情人,真苦恼;不久,他喜欢上了一个美丽而刚强的女汉子,悲剧再次上演,她跟吴巨龙签有“魔鬼协议”,好伤心;二年多过去了,大学期间他暗恋了四年的女神出现在面前,然而,他还是绕不过亿万富翁吴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