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65400000021

第21章 崔杼与庆封的垮台

齐国的复兴之路

弭兵之会后,各诸侯国都把目光从国外转向国内。有些国家致力于改革,比如郑国;有些国家则陷入无尽的动荡之中,其中以齐国最为典型。

弑杀齐庄公后,崔杼俨然成了齐国的太上皇。他掌控着这个国家的生杀大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是家事却令他有些心烦意乱。

起因还是那个令齐庄公死于风流账下的女人棠姜。

棠姜在嫁给崔杼后,把她与前夫棠公所生的儿子棠无咎也带到崔家。别看崔杼这个人心狠手辣,他还真是个大情种。因为疼爱自己的女人,爱屋及乌。棠无咎在崔家也得到特别优待,甚至连棠姜的弟弟东郭偃也成为崔杼的心腹。

棠氏一家人的得宠,令崔杼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恨之入骨。崔杼的这两个儿子,一个叫“崔成”,一个叫“崔强”。他们本来是崔家的小少爷,自幼便养尊处优。可是突然间半路杀出棠氏一家三口,在崔府里权势甚至超过他们两兄弟。看着父亲被小狐狸精迷得团团转,两兄弟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操把刀将棠氏一家子全都宰了。

不久后,棠姜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崔明”。崔杼老年得子,对幼子十分疼爱。棠姜是个有心计的女人,知道崔成和崔强兄弟对她恨之入骨。一旦崔杼死了,自己在崔家的地位不保。于是便打定主意,得让自己的儿子崔明成为崔家的继承人。

崔杼迟疑了,虽然他对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没有很深的感情,但长子继承制一直是社会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抗拒心爱女人的催促,因而心烦意乱。

公元前546年,崔成得了一场重病。崔杼正好以此为借口,剥夺了他的继承权,而把崔明立为崔氏家族的继承人。

崔成估计是病得不轻,被剥夺了继承权后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前往崔氏的采邑去养病,打算将来老死在采邑。此时崔明同母异父的哥哥棠无咎与舅舅东郭偃站出来阻挠说:“那怎么行呢?采邑是崔氏的宗庙所在的地方,一定要留给宗主才行。”崔明被立为崔家的继承人,就是宗主。

崔杼一听,好像有道理,便没有同意崔成的要求。

崔成与弟弟崔强气得不得了,准备干掉东郭偃与棠无咎,怎么办呢?他们想到了一个人,即齐国的第二号人物庆封。对,在齐国国内除了崔杼之外,权力最大的就是庆封。如果能得到庆封的帮助,这件事就好办了。于是两人跑到庆府,对庆封说:“我父亲的事情,您大概也知道吧?他现在老糊涂了,只信任棠无咎与东郭偃两个人,其他人的话他统统不能接受。我担心他们两人居心叵测,可能会加害于老父,所以特来向您禀告。”

庆封一听,这是崔家的家事。崔杼权倾朝野,这个事情不好办啊,于是他对崔成兄弟说:“你们先退下吧,这件事我得考虑一下。”

庆封手下有个谋士,名叫“卢蒲嫳”。此人颇有计谋,他对庆封说:“崔杼是杀害国君的主谋,我看老天爷是准备要抛弃他了。如果他们家族发生内乱,您有什么好担忧的呢?崔家的势力被削弱了,您的势力不就增加了吗?”

庆封一听,捋了捋胡子,点点头说:“这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过了几天,崔成与崔强两人又登门造访,庆封对兄弟俩说:“如果对老人家有利,那你们一定得除掉棠无咎与东郭偃。到时有危难,我会帮助你们的。”崔成与崔强一听十分感动,还以为庆封这么仗义,其实庆封的真正算盘是挑拨崔氏家族的内斗。

两人仗着有庆氏撑腰,召集了一伙人,将东郭偃与棠无咎杀死在崔家大厅。崔家大乱,家丁和仆役怕惹祸上身,纷纷逃走了。这下子崔杼也没有主意了,他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在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他想先去庆封家中避一避。

庆封见到狼狈不堪的崔杼后,假惺惺地说:“崔和庆如同一家人,崔成与崔强怎么敢如此胆大妄为呢?请您准许我讨伐他们。”崔杼坐在一旁,大骂逆子,答应了庆封的要求。庆封心中暗自高兴,他马上派卢蒲嫳率一队甲士,前去攻打崔成兄弟。

崔成杀死东郭偃与棠无咎之后,本来以为庆封会站出来善后,这是他们事先约定好的。当他看到卢蒲嫳率着甲士杀气腾腾而来时,心中一慌。明白了,庆封不过是想借他们的手铲除崔家的势力。困兽犹斗,崔成当即下令关闭崔府大门。

卢蒲嫳带着甲兵多次进攻,但是攻不下来。他急中生智,号召民众来帮助。看来崔家真是不得人心,很多百姓自愿参加攻打崔府,最后崔成兄弟顶不住了。卢蒲嫳率众甲士杀进府中,乱刀砍死崔成兄弟,并且把崔家的钱财收罗一空。而崔杼的老婆,那位令齐庄公丢了性命的美女棠姜,也在绝望中上吊自杀了。

镇压崔成之乱后,卢蒲嫳回到庆封府中向崔杼报告动乱已经平息,然后驾着车子送崔杼回家。第二天,人们发现崔杼悬梁而死了。

据史书的记载,崔杼回到家中后发现自己家破人亡了。痛心之下,上吊自杀了。不过这个记载很令人怀疑,第一,庆封血洗崔府,并把崔府的钱财都搜刮走了。很显然庆封这样做之前,就应该想好了崔杼必须得死。如果崔杼不死,庆封就不怕他报复吗?第二,家破人亡并不足以成为崔杼自杀的理由。在这场动乱中,崔杼最疼爱的小儿子崔明并没有死,成功地逃跑了。第三,庆封派亲信卢蒲嫳送崔杼回家,显然是别有用心,应该有特殊的任务。

历史的真相,应该是卢蒲嫳送崔杼回家后把他绞死,然后制造了悬梁自尽的假象。

另一个间接的证据是,崔杼的小儿子崔明在黑夜的掩护下逃到墓地,第二天逃往鲁国。崔明既没有参与动乱,又是崔氏的继承人,为什么要逃跑呢?理由只有一个,庆封要铲除他。这也证明崔杼之死,并不是悬梁自尽这么简单。

不管事实是否如此,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即庆封当国,“当国”就是执掌国政。

庆封这个人,荒淫无度,比起崔杼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有三大癖好,第一,打猎;第二,饮酒;第三,女人。

自从他当国之后,哪有时间处理政务呢。索性交给儿子庆舍去打理,自己带着妻妾,跑到亲信卢蒲嫳家中住。庆封与卢蒲嫳大搞换妻游戏,庆封搞卢蒲嫳的老婆;卢蒲嫳搞庆封的老婆。搞得不亦乐乎,其他时间则饮酒作乐。

卢蒲嫳的家很快成了齐国的另一个议政中心,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跑到这里来拜见庆封。庆封的傲慢显然激怒了一些有头有脸的家族,反对的势力总会像小溪流向江河一样汇集力量。高氏家族的子尾、栾氏家族的子雅、陈氏家族的陈无宇和鲍氏家族的鲍国,先后成为庆封集团的劲敌。

但是要整垮独裁者庆封还需要有一个人穿针引线。

所幸的是,这个人很快出现了。

他叫“卢蒲癸”,曾是齐庄公的亲信。崔杼弑君后,大肆捕杀庄公的党羽。卢蒲癸侥幸逃跑,奔往晋国。庆封整垮崔杼后,大权独揽。为了彰显自己的正义,他把弑君的罪名统统推到崔杼头上。并宣布大赦被崔杼迫害而逃亡国外的政敌,允许他们返回国内,就这样卢蒲癸回到齐国。

卢蒲癸是个意志坚定且胸怀大志的豪杰志士,多年来,他最大的心愿便是为齐庄公复仇。如今崔杼死了,他便把矛头对准庆封,因为当年弑君案中庆封是帮凶。可是庆封的权力太大了,是个独裁者,要铲除他并不是容易的事。

怎么办呢?

他决心先潜伏进庆封集团内部,由于庆封一心想着玩女人,早已把政事都交给儿子庆舍。庆舍实质上也成为齐国的实际执政者,卢蒲癸便想方设法赢得庆舍的信任。

卢蒲癸是逃亡人士中的佼佼者,又曾是齐庄公的亲信。庆舍对他的到来很欢迎,不仅授予官职,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其实庆氏与卢蒲氏本是同宗,都是从姜姓中分出来的,庆氏与卢蒲氏通婚有违“同姓不婚”的传统。但两人各有自己的算盘,庆舍想拉拢卢蒲癸为其效力;卢蒲癸则想通过婚姻,达到潜伏在敌人身旁的目的。

庆舍成了卢蒲癸的岳父,卢蒲癸乘机向他建议允许流亡在外的王何返回国内。庆舍没有丝毫怀疑,同意了。王何是卢蒲癸的好朋友,也是齐庄公的亲信。两人怀着同一目的,即干掉庆氏家族,为齐庄公报仇。王何回国后,在卢蒲癸的推荐下,也潜伏在庆舍身旁。自作聪明的庆舍自以为得到了两个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其实巨大的危险正向他逼近。

为了干掉庆氏,卢蒲癸与王何积极联络栾、高、陈和鲍四大家族,秘密碰头,约定在这一年(公元前545年)冬季的一次祭礼大典中向庆氏发难。

虽然卢蒲癸与王何的行动很是诡秘,但有些事总瞒不过自己的老婆。

卢蒲癸的妻子是庆舍的女儿,她被称为“卢蒲姜”。卢蒲姜对丈夫的异常行为有所发觉,就问丈夫:“你是不是在策划什么事情,如果你不告诉我,这事情准办不成。”卢蒲癸也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也许是担心瞒着妻子,妻子一怒之下去向庆舍告密,那这事就完蛋了。索性将计划全盘托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妻子。

卢蒲姜听了之后大惊失色,她遇到了当年郑国雍姬的困境。雍姬的旧事过去了一百多年,当然她不一定知道。当年郑厉公想杀祭仲,雍姬在父亲与丈夫之间做了艰难的抉择。最后保全了父亲,出卖了丈夫。卢蒲姜对丈夫说:“我父亲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如果没有人劝他,他不会出来,就让我去劝劝他吧。”

说实话,卢蒲癸冒了天大的风险。如果妻子把整个计划泄密,那么不仅他与王何两人死无葬身之地,而且齐国栾、高、陈和鲍四大家族全部会受到牵连。现在这些人的命,都捏在妻子一人的手中。

究竟卢蒲姜会不会出卖他呢?卢蒲癸心里也没有底,只有冒险一试了。

十一月初七,齐国有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就是太公庙的尝祭。庆封基本不理朝政,他跑到莱地(以前的莱国)打猎了。庆舍作为全权代理人,理应出席这次重大的祭祀。这时,卢蒲姜前来见她的父亲,对他说:“您还是别去了,有人想趁机对你下手。”

卢蒲姜采取了一种非常中立的说法,谁想造反,是自己的丈夫,但她不能出卖丈夫;否则有失妇道。现在她知道这件事了,她不能不提醒父亲;否则有失孝道。庆舍这个人现在是齐国实际的统治者,他听女儿这么一说,不禁笑道:“谁敢这样做,那不是找死吗?”不听女儿的劝告,命人备车,准备前往太公庙。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卢蒲姜长叹一声。父亲与丈夫,必定有一个要死。至于最后是什么样的结果,对她来说都是钻心之疼,因为这就是政治啊。

庆氏当国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对此庆舍是有戒备之心的。他到太公庙后,马上命令甲士将太公庙团团围住。并让卢蒲癸与王何两人手执短戈,追随自己的左右。庆舍的布置固然很严密,但是百密一疏。他并没有想到,他最信任的卢和王二人恰恰是这场阴谋的主角。

卢蒲癸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身后有栾、高、陈和鲍四大家族的支持。

要顺利刺杀庆舍,必须要支开太公庙外的甲士。陈氏和鲍氏两家特地准备了一个马戏表演,又弄了些酒来,给外面的这些甲士喝。这些甲士边喝酒,边看马戏表演,不时爆出喝彩声。这酒一喝、戏一看,这些兵士们觉得拉着马匹又穿着皮甲挺累的,索性系马解甲,图个快活。就在这个时候,栾、高、陈和鲍四大家族的家兵们,偷偷地把这些甲士卸下的皮甲偷走,穿在了自己的身上。高氏家族的子尾见发难的时机成熟了,便用木头在门上敲了三下。这是与卢蒲癸约定好的信号,表示外边的情况控制住了,你们可以在里面动手了。

卢蒲癸一听到暗号,马上操起短戈,朝庆舍背后捅进去。只听得一声惨号,一股鲜血喷涌而出。庆舍还没来得及反应,本能地转过身去。只见亮光一闪,又一把戈划出一道弧线。然后就觉得左臂一阵巨疼,“啊——”又是一声惨叫,右手捂住左肩。但左手臂已经被斩断,掉在地上,血不断地从左肩滴下来。

这个庆舍,也是一个勇士,他一脸疑惑与茫然地望着卢和王二人。虽身负重伤,但并没有趴下。他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可是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就是这些家伙要叛乱了。他来不及细想其中的原因,右手按住左臂的伤口忍着剧痛,“噌”地一声跳上案台。这时太公庙外的四大家族已经发难,制服庆舍的甲士一窝蜂地冲进庙内。

您还别说,这庆舍还是有些能耐的。只见他抓起案台上的青铜祭器,往乱军丛中一扔,砸死了几个人。然后又往上一窜,抓住屋上的椽木。但他只剩下一只手了,摇来晃去的,庙里的横梁都“嘎嘎”作响。左臂的伤口处鲜血直流,在地上聚为一滩血洼。虽然他吊得很高,乱兵够不着。可是很快由于失血过多,支撑不住了,“扑通”掉了下来,死了。

在太公庙祭祀的还有齐景公,他被吓坏了。

这一年是齐景公三年,他当了三年傀儡。先是受制于崔氏,后又受制于庆氏。在太公庙发生血光四溅的一幕,把齐景公看得是魂飞魄散。庆舍一死,卢蒲癸与四大家族掌控了局面。并向齐景公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权臣势力,恢复国君的尊严与权力。

庆舍之死并不意味着政变已经成功。

庆舍只是全权代理父亲庆封在朝中的权力,庆封才是最关键的人物。当太公庙政变爆发时,庆封刚从莱地打猎回来,他的车队正在返回国都的途中。当他听到儿子庆舍被乱兵所杀,勃然大怒,马上杀向国都。先是在西门发动进攻,未能攻克,便转而攻打北门。在庆封的严令下,他的士兵终于攻破北门,杀入城内。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存亡之战。

庆封的军队杀入都城,声势浩大。并且节节进逼,一直打到齐景公的内宫。如果内宫被攻破,参加政变的所有人将遭到残酷的镇压。在这种危急关头,只能背水一战,一决雌雄。齐景公的宫中卫兵,栾、高、陈和鲍四大家族的军队,以及卢蒲癸等豪杰义士精诚团结,顽强顶住压力,终于挫败了庆封的进攻。

庆封不甘心失败,又向四大家族下战书,要求决一死战。但是四大家族对他的挑战置之不理,坚守不出。很快庆封就陷入被动的局面,因为他攻打齐景公。这叫以下犯上,是造反。他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众叛亲离。想要夺回大权,希望太渺茫了。唉,看来在齐国是混不下去了。他选择了出走,跑到鲁国去避难。

齐国政府照会鲁国政府,不得收留逆党分子庆封。鲁国不敢得罪齐国,庆封一看不对头,又向南跑逃到了吴国。

吴王余祭收留庆封了,而且给了他一大片土地。据一些史料分析,吴国收留庆封,主要是通过他搜集各国的情报资料。庆封的族人陆续从齐国逃到了吴国,庆封这个人搞权谋有一套,搞钱财也有一套。他居然很快又发达了,积累的财富甚至超过了以前。有人就感慨道:“老天爷大概是要让坏人先富起来吧,庆封又暴发了。”

这就是庆封的能耐,除了打猎、喝酒和泡女人外,他还能搞钱。很多年后,庆封死于楚国人之手,这件事等后文再述。

庆封集团的垮台,谁成了最大的受益人呢?

是齐景公吗?不是,这个傀儡国君,还得继续当傀儡。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参与政变的四大家族,即栾、高、陈和鲍四个家族。齐国的大权从庆氏手中转移到四大家族手中,而为政变立下殊功的卢蒲癸,已完成为齐庄公复仇的心愿,也不愿染指权力。他逐渐从政坛淡出,但却是真正的英雄。

齐国政府开始对崔和庆两个独裁者进行秋后算账,庆封的亲信卢蒲嫳被放逐到北燕;杀害齐庄公的主凶崔杼虽然已经死了,尸体仍然被挖出来,戮尸示众。

崔氏与庆氏两大集团的垮台是齐国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这种内部斗争还没有结束,四大家族联合执政后一场新的矛盾又随之而来。

同类推荐
  • 贬仙当官

    贬仙当官

    大仙宋融因故被贬落凡尘,须造福苍生才能重返仙界。
  • 问道读道

    问道读道

    用最直白、最朴素的语言谈谈《道德经》、《易经》等等国学经典的个人理解和领悟,并在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历史故事。在反复阅读、反复学习的基础上谈个人理解和领悟;在广泛读史、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谈个人理解和领悟。
  • 知恨

    知恨

    人生几次大起大落使得自己逐渐的堕落,社会的现实、其实并不像电视剧那样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人生本是一本难念的经,其中个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慢慢的品尝才知道。但是有些人的确努力了,可是他们最后失败了,但是选择了自己的路但是对于这一生来说他们成功了
  • 关于没能上天堂这件事

    关于没能上天堂这件事

    飞来横祸,有为青年尹绍川不幸殒命,且看他如何揪出幕后黑手,拯救亿万生灵
  • 重生三国时代

    重生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风云际会,雇佣兵李华魂回千年。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李琦,一个没有金手指的穿越男,重生在一个猎户家庭,黄巾之乱,远走他乡,为保性命,李琦走上与群雄争霸天下之路。
热门推荐
  • 战争与和平(四)

    战争与和平(四)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尽了各种人情世态。书中共有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上至皇帝、王公、外交官、将领、贵族;下至地主、商人、农民、士兵,如此众多的人物,在最善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的艺术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和色彩,男女主人公们以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独特性出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具有史诗的气魄,画面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既有俄国和西欧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又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既写了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战斗,又写了安逸宁静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议人论世,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述怀。
  • 另类世观

    另类世观

    这是一个现代的世界却讲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 灵魂破洞

    灵魂破洞

    欢迎来到聿纪尘为大家倾心营造的独一无二的世界里……时间,面无表情地指向了21世纪的今天,面无表情地看着人类登上地球食物链的顶端。在这部数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中,涂满了野蛮、凌辱、欺诈和谎言的晦暗之色。渴望强大、崇尚征服的人类,在无数次的战争和杀戮中,让生命枯萎、让文明哭泣。每一次倒行逆施,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天谴神罚,人类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许许多多的灿烂文明从此消亡。但是,人类依旧不知悔改。继续放逐他们的灵魂,宁愿迷走在无边的黑暗和困顿中,也不回头。无法回头,泯灭了原本圣洁人性的灵魂,犹如狂风中摇曳的昏暗烛光,根本无力照亮前进的方向……详情参阅小说目录——《作品相关》内容!感谢书友们厚爱支持!
  • 九王殿

    九王殿

    世间九国和平安祥时,象征着和平正义的九王殿就会出现,命定的殿主灵者已觉醒,他们将追随着王殿移动的方向踏上另一个界,从而完成殿主传承,成为新的一任殿主。
  • 史上最强城主

    史上最强城主

    随身带个建城系统。他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据说当强盗的时候不抢钱,专门给钱的。他是赫赫有名的好城主,爱民如子。他是许多未出阁女子的偶像、是敌人眼中的逍遥王、是······在所有人为他而倾倒,胆寒之时,他却纠结地听着脑海中传来的声音。”村庄繁荣度100,还有900就可以升级二级村庄,请玩家多多努力!“”城镇繁荣度10000,还需90000升级2级城镇,请玩家多多努力!“······”唉~管家,我们还有多少资金?“陈千万欲哭无泪地看着一群雄心壮志的手下。
  • 重回前世之天玑珠

    重回前世之天玑珠

    前世他们相爱相恨却不能相忘,耿耿于怀了七世她仍未能放下。在即将魂飞魄散之际,前世好友利用禁忌之术催动天玑珠,让她回到前世与他相遇之前。希望她能重新选择,在历经曲折后,却发现又面临着前世同样的两难抉择。这时她才领悟决定他们命运的从来不是世事而是人心她最终将如何抉择,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烟雨误

    烟雨误

    她叫铁春棠,是我见过最神奇的女子。她生得明眸皓齿,心思聪明伶俐。往常所见女子遇事皆作小家忸怩之态,唯独她,却有着男子般坚毅与应变之力。她是“春棠上府”的主人,在这里,一切有趣而奇怪的故事随着日升月落在发生。你一定跟我一样,想认识她。
  • 魂珠变

    魂珠变

    一次无意中得到一块炼铁,造就了他在灵魂方面的天赋,一次无意的巧遇,他遇到的一个牛X的师傅。可是收入师门只是一个人修炼,闯荡,面对。慢慢的他学会了很多,可是对敌人总有点淡淡的放纵,亲人,朋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看透了,他要变强。无情的磨难,残忍的杀怒。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一直都是活在别人的计划中,怎么挣脱。。。当挣脱了一个枷锁,才发现自己是错了,怎么办,怎么办。。。
  • 银血戒

    银血戒

    曼珠华是黑暗教堂的圣女。她在年少时的发小陷入了一次灾难。作为曼珠华世上唯一的朋友,成煜不想让她陷入这次危险的政治利益之中。他舍弃了自己的生命,选择了让曼珠华活下来。但是,她注定了要陪伴他一生一世……
  • 侯门庶妃

    侯门庶妃

    霜花变,繁花尽,何人在盼故人归?皇权变,阊阖开,谁人谋了这天下?侯门深宅,中宫之策,康庄大道,谁在回廊挑灯看剑?乱世之中,锦绣坦途,幽怨深深何人等到繁华落尽?于红尘中,谱写一首离歌清唱。犹记梦回当年,一度坚城万里,再度缱绻柔情,三度爱恨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