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4900000022

第22章 吴兴华(1)

博闻强记的天才

关于吴兴华,我父亲其实从未向我提起过。2005年年底,我收到友人冯睎乾的电邮,他说我父亲是吴兴华的至交,问我家中是否藏有吴兴华的遗稿,这时我才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之后我便留意有关吴兴华的一切。到了2007年,李安的电影《色,戒》上映,我当时正整理张爱玲的信件,竟意外发现了六十二封吴兴华写给我父亲的信。

吴兴华自小便非常聪明,因成绩出众而连续跳级,十六岁即考入燕京大学,同年在《新诗》上发表《森林的沉默》,一鸣惊人。我父亲在《林以亮诗话》中常常引用他的新诗。夏志清在《追念钱锺书先生》一文中曾引述我父亲的信:“陈寅恪、钱锺书、吴兴华代表三代兼通中西的大儒,先后逝世,从此后继无人,钱、吴二人如在美国,成就岂可限量?”后来读到王世襄也这样评论:“如果吴兴华活着,他会是一个钱锺书式的人物。”

吴兴华生于1921年,浙江杭州人,比我父亲小两岁。他父亲是医生,家中兄弟姊妹共有九人。他在北京崇德中学读书时,认识了同校的孙道临,孙道临后来也成为了我父亲的好友。

我父亲跟吴兴华大概在1939年认识,当时吴兴华在燕京大学西语系念书,我父亲则从上海回到燕大就读。由于志趣相投,他们很快便成为好友,父亲也认识了吴的室友孙道临。吴兴华在家中排行老三,故朋友也昵称他为“吴三”。在燕大读书时,他和我父亲合编《燕京文学》,翻译、发表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诗歌。1940至1941年,他们又向上海的《西洋文学》供稿,吴兴华更相当前卫地介绍并节译了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这部奇书的中译本到2012年才问世)。吴兴华因此认识了当时的杂志主编张芝联。我父亲和张芝联早在1935年已相识,当时他们是燕大同窗,后来又一起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一起借读武汉大学和上海光华大学。之后我父亲独自回到北平,张则留在光华读至毕业。多年后,张芝联成为了法国史专家,也倡导了中国的人权研究。

到了1941年秋,张芝联回到燕大研究院攻读历史。他、吴兴华和我父亲在东门外赵家胡同合租了一所四合院,我父亲和吴兴华住西厢房,张芝联和妻子郭蕊则住北厢房,彼此切磋学问。但这种快活日子仅维持了三个月,然后便发生了珍珠港事件,改写了这几个人的命运。

他们读书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父亲曾自叹跟吴兴华切磋学问,像虬髯客遇上李世民,怎样追也望尘莫及。几年后吴兴华给我父亲写信说,当时大家嗜诗如命,一起“玩命念英国文学恨不得要赛过英国人”。到80年代,我父亲写信给张芝联、郭蕊回忆往事,大谈吴兴华的才学和性情,信里内容很多都被张、郭采用到纪念吴兴华的文章内,已收录到2005年出版的《吴兴华诗文集》。从父亲的这些信中,我发现吴兴华在大学时已很神。

我父亲认为即使没测过吴兴华的IQ,也可肯定他是天才。先说外语能力,他不但精通英语,且法、德、意等欧洲语言皆一学就会,成绩全班第一,听说读写都没有问题。后来还能阅读拉丁文和古希腊文。他外语学得快,除了有照相机般的记性外,也跟耳朵灵敏有关。一次,有位美国教授在黑板上抄了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他一看便立即指出某行的“ed”应是“d”,因为“ed”有轻音,那行就写成十一个音,多了一音,一查果然,可见他对诗歌节奏是多么敏感。据我父亲回忆,吴兴华还有一心三用的能力:他往往一边打桥牌,一边看书,同时和其他人谈笑风生,而每一件事都能做得非常流畅,令旁人啧啧称奇。他看书也是一目十行。有次他到学校图书馆,规则是每人限借三本,他却一口气借了十本,当然不批准,于是他就坐在那里东翻西弄,过不了三个小时,便把十本书的重点都记在脑中,然后把书归还,施施然出去打桥牌了。

当然,最传奇的还是他的记忆力。他房间里常放着几本旧诗选集,如《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故意引人打赌,如果随手翻出一首诗,你念出一句而他不能把诗题、作者和上下句说出来的,他便输两毛钱,否则对方便要用两毛钱买花生请他吃。他从未输过,后来大家知道,都不敢再赌了。一次,有位叫汪玉岑的诗人嘲笑吴兴华只懂埋首故纸堆中,吴之后便对我父亲说:“如果Hello,Mr Wang能举出一位名诗人、一首名诗而我未曾看过的,我可以从此不谈诗。”那“Hello,Mr Wang”就是我父亲和吴兴华戏称汪玉岑的外号。这令我想起钱锺书和我父亲也经常在私下里以诨号称人,例如卞之琳便呼为“鱼目诗人”,叶维廉是“花岂洁”等。1944年,吴兴华写信跟我父亲说,不论是英、法、德、意哪一种语言,只要是好诗,别人一提起,他便能立即说出它形式上的细节、内容的好坏,否则他便回家再念十年书。

关于吴兴华的博闻强记,例子当然数不胜数,我不妨再举一事。在燕大西语系读书时,包贵思教授(Grace Boynton)开现代诗课,用叶芝(W.B.Yeats)编的《牛津现代英诗选》为课本。大考时选出十节诗,要学生猜出作者并陈述理由,可这十节诗并没有在课本内。吴兴华不但能猜出作者,还能说出诗名和上下文,因为他全都看过,且过目不忘。他有一篇学期论文,题目是《评论现代诗选各选本之得失》,为了写得滴水不漏,他遍读了清华、北京国立图书馆和我父亲所藏的各种选本,然后在论文中逐一论列,内容竟超过包贵思所知。照这类轶事来看,我父亲认为他是另一个钱锺书,的确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吴兴华遇上钱锺书

钱锺书和吴兴华二人有没有交往呢?1942年,我父亲在上海认识了钱锺书,钱比他大九岁。那时吴兴华在北平沦陷区,经常跟我父亲通信。在1942年4月8日的一封信上,吴兴华第一次提及钱锺书,他只写了一句:“钱锺书现在干吗?”我没有父亲回复他的那封信,但可猜到他一定是去信时提及钱锺书,所以吴才有此一问。我想,吴兴华跟钱锺书最早的交往,应该也是我父亲做中介的。到了1943年10月22日,吴兴华在信中这样写:“前几天我又翻了一遍钱锺书先生的杂感集,里面哪管多细小的题目都是援引浩博,论断警辟,使我不胜钦佩。可惜我此时局促在北方,不能踵门求教,请你若见到他时,代我转致倾慕之意。近来我总没心念英文,也找不到一个有点脑筋的谈谈英美文学,此地大部分号称主修英文的人,等毕业了,关于整个世界文学的知识,还赶不上我们大一的时代。”

单看这一小段文字,已可见吴兴华的傲气,对自己的学识十分自负,同时也看到中年钱锺书在那个文化小圈子中的地位。最耐人寻味的是信中提到“杂感集”,钱锺书根本没有一本书叫“杂感集”,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猜那就是《谈艺录》的初稿。《谈艺录》在1942年写就,其后不断修订,直到1948年才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钱锺书在序后附识:“书既脱稿,偶供友好借观。”可知吴兴华在1943年看的“杂感集”,大概就是流传于朋友间的《谈艺录》手稿了,而“杂感集”也许就是《谈艺录》最初期的书题。由此已可看到,吴兴华这叠书信实在很有文学史价值,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出版吧。

1985年,孙道临来香港,我父亲跟他聊起吴兴华,说吴曾和钱先生对谈古诗源流,博学如钱先生亦不禁叹服。几年前,吴兴华的妻子谢蔚英接受访问时说:“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出版,兴华提了一些意见,都被钱先生接受。”

钱锺书是否真的接受年青小辈的批评呢?友人冯睎乾给我看过一本他多年前买来的盗版《谈艺录》,由香港鸿光书店印行,是上海40年代旧版的影印本。友人发现这旧版中,钱锺书的序后多了一条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附记,只有两行,第一句是:“此书刊行,向君觉明、吴君兴华皆直谅多闻,为订勘舛讹数处。”该是40年代末第二次印刷时加上去的。但我翻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种《谈艺录》新版,整则附记都消失了,很奇怪。我怀疑到了80年代,连钱锺书自己也没有这版本,所以后来的修订版都漏了这则附记。

钱锺书、吴兴华真正见面相交,可能始于1952年。当时亚太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钱锺书主持英译汉的翻译组,吴兴华、张芝联也参与了口译和审稿工作。钱锺书很爱才,我父亲说他和吴兴华对谈古诗源流,大概就是这时。他们的关系应该很好,因为据谢蔚英回忆,吴兴华在1966年去世,她与钱锺书、杨绛夫妇为邻,杨绛多次问她生活有否困难,还设法帮她。当时她的大女儿吴同十多岁,没有工作,杨绛便借口要找人抄《堂吉诃德》译稿,让吴同帮着抄,每次也付给数倍的稿酬。翻译家李文俊曾说过一件轶事:在干校时,一个年轻人向钱锺书请教一个英语问题,钱先生看了一下,便说:“这种问题还来问我,你去问谢蔚英就行了。”李文俊又说:“谢蔚英在文学所图书室管理外文书刊,钱锺书乘借还书常去她那里闲聊打趣,博美人一粲。这也算是苦中作乐了。”为什么李文俊说她是美人呢?吴兴华在1951年写信给我父亲时曾提及当时还是他女朋友的谢蔚英,说她是“燕京校花”。

关于钱锺书、吴兴华的文学因缘,大概还有一件事可以讲讲。那是1985年,吴兴华已去世了近二十年。当时我父亲写信给钱锺书说:“亡友吴兴华在华北沦陷时自修旧诗,昔年曾抄录其戏作旧诗四首,根本未经人指点,亦从未向人提过,今录上以博一粲。”其一是这样的:

哀乐相寻剧可怜,故都乔木又风烟。

铜仙去国三千岁,锦瑟留人五十弦。

北里笙歌犹昨日,西台披发忆当年。

蓬莱弱水今清浅,输与麻姑一怆然。

我查过吴兴华的信,这四首诗是1947年写的,从来没有发表,除此之外,也没有再见过他写的旧诗了。看过他旧诗的人应该绝少,除了父亲,就只有张芝联、郭蕊等几位好友,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人,就是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兼电子计算器专家吴允曾。他们在40年代中期相识,吴允曾也精通德文,曾写德语情诗,也许正是这样,两人便非常投契。吴允曾记性极强,他很喜欢吴兴华那些格律精严的旧诗,往往一看便能背诵。

钱锺书对吴诗又有何评价呢?他在给我父亲的回信中说:“与兄交近四十年,不知兄作旧诗如此工妙,自愧有眼无珠,不识才人多能,亦克善藏若虚,真人不露相,故使弟不盲于心而盲于目耳。今日作旧诗者,亦有美才,而多不在行,往往‘吃力’,‘举止生涩’;余君英时、周君策纵之作,非无佳句,每苦无举重若轻,‘面不红,气不喘’之写意自在。尊作对仗声律无不圆妥,而蕴藉风流,与古为新,盖作手而兼行家矣。欣喜赞叹,望多为之。”原来钱锺书误把诗作当成是我父亲的,评价虽然不错,但是否只是客套话则很难说了。我不懂旧诗,也无从判断。

谈文论艺

1941年吴兴华毕业,留在燕大任教,本来前途一片光明,校方还打算保送他出国留学,但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封锁燕大,他只好转行当翻译谋生。

在1985年写给张芝联、郭蕊的信中,我父亲谈到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的愿景。那时他和吴兴华在燕大当助教,一心要在学界发展:“学校方面内定在我教书两年之后,送我去Berkeley(伯克利)深造,谢迪克的理想是西语系应有以中国教师的核心,将来以Lucy赵(赵萝蕤)、我、兴华三人为成员。如果没有珍珠港事变,说不定我仍然会走上这条路。如果从硕士读起,三四年下来,英文至少可以弄通。无奈日本人一偷袭美国,兴华同我二人的命运就此重写。”

1941年12月7日后,燕大被日军占领,师生解散,大家便各奔前程。我父亲留在上海,吴兴华则与众多兄弟姊妹挤在会馆的小屋里,终日读书作诗,生活非常艰苦。

沦陷期间,吴兴华的两个妹妹先后病逝,对他打击甚大,同时因为生活清苦,营养不良,结果患上了肺结核,之后再也出国无望。那时为了生计,他曾经和德国神父合编德华字典,又为中德学会编译了中德对照的《黎尔克诗选》(黎尔克,今译里尔克)。1947年,吴兴华把这部诗选寄给我父亲,附信说:“我自己只有这册,希望你别丢了。”但不知道多少年后,这书给人借去,竟真的遗失了。父亲想从别处弄一个影印本来,闻说哈佛有一册,便设法去借,但对方回复因为纸张脆薄,无法影印,结果也没有办法借到。据我所知,吴兴华有二十七首里尔克译诗已收入臧棣编的《里尔克诗选》(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可惜2005年出版的《吴兴华诗文集》却漏收了。

北平沦陷,工作不稳,反而令吴兴华更迷上读书写诗,而他跟我父亲的通信也是这时期最频繁的。现在我家里有他六十二封信,三封是英文,其余的是中文,中文用白话。所有信都用墨水笔写,他曾说没有墨水笔便一切写作翻译皆无法进行。通信自1940年开始,直到1952年,即他十九至三十一岁的时期,多数由北京寄往上海,1949年后我们南下,信便寄来香港。

同类推荐
  • 梁启超传记五种

    梁启超传记五种

    本书收录了《管子传》、《王荆公传》、《袁崇焕传》、《南海康先生传》、《殉难六烈士传》。
  • 中国二十帝王另类生活扫描

    中国二十帝王另类生活扫描

    本书是一部从历史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二十位帝王的“另类”行为的通俗性读物。在古代中国,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正是种种特权渲染了他们的另类行为。每一位帝王的另类行为背后都有着复杂而真实的历史背景。他们的另类举止,既是荒诞的,也是真实的。帝王的另类举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性丑恶的一面在作怪,没有了约束与抑制,私欲就会迅速膨胀,残暴、虚荣、好奇、猎奇等就会应运而生。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对权力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才能有效地避免权力的滥用,防止私欲的膨胀。这些帝王的人生经历所揭示的历史教训,足以警示后人。
  • 狄仁杰评传

    狄仁杰评传

    对于历史人物传记来说,仅仅做到事迹真实还不够,还应该从更多的方面丰富人物的形象,给读者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印象。为此本书还从思想、信仰、品格、心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等方面,对狄仁杰进行研究和评价。此外,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由于历代都有以狄仁杰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出出,为了反映不同时代对他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便于对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狄仁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在附录中对这些作品进行了介绍,并加了简略的评论。
  • 大英雄郑成功

    大英雄郑成功

    反清复明的壮志豪情,一波三折的情人之恋,空前壮观的台海大战……中央电视台将于近期播出同名电视剧,本小说给广大读者述说郑成功颇具传奇的真实人生,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 蒋介石传

    蒋介石传

    蒋介石是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中国国民党历史上的中心人物。中国大陆对蒋介石的研究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拓宽了研究领域,在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在蒋介石研究领域里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与不足。杨树标老师通过多年积累,修正了该研究领域的一些缺陷和偏差之处。可以说,这是一本真实再现蒋介石生平的历史书,适合众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
热门推荐
  • 独家溺爱,不乖童养媳

    独家溺爱,不乖童养媳

    吾家有女初长成,看着自家的亲亲童养媳一天天地长大,一向高冷的顾翌宸只想说……呵呵两个字!你能明白整天被自己喜欢的人调戏,对方却还未成年的感觉吗?简直忍(sang)无(jin)可(tian)忍(liang)!【甜宠文,保证不虐!另外在这里推荐一下我的另一本《倾世王妃:皇兄,别闹》】
  • 精英爱废柴:精英大人小废废

    精英爱废柴:精英大人小废废

    家财万贯,备受宠溺的周二少被大哥扫地出门,无一技之长的他打算靠卖面为生,怎知难吃到爆,差点关门大吉,半途却让他遇见有颜有闲有智商被公司下放外派精英吃货一枚,生活每天卖糖不要钱!
  • 霸道殿下别吻我

    霸道殿下别吻我

    她--陌氏千金,虽然家世特别好,但从不炫耀。他--凌氏少爷,和她家家世不分上下。双方父母都是深交朋友,现在又是商业伙伴。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还没出生的时候,就被指腹为婚了。
  • 神仙保佑

    神仙保佑

    升学考试有压力怎么办?可以请求神仙保佑……生病体虚力不足怎么办?可以请求神仙保佑……灾难临头连破财怎么办?可以请求神仙保佑……神仙小店,想您所想,急您所急,只要诚心之人,皆可得到神仙保佑。这是一家平常的小店,只是得到了不平常的经历,正可谓:信则灵,不信则无,一切全看缘分而已。
  • 人体禁区:禁区解码

    人体禁区:禁区解码

    人体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数字的出现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在数字出现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秘密?看似极其普通的数字,又暗藏着多少杀机,多少惊天谜团?人类的身体到底是独立存在还是跟某种东西联系?为什么黄金分割率可以形容完美的躯体。数字能够代替肉体描画人体吗?当人们发现,身体与宇宙合为一体,人体本身就是宇宙的缩影,穴位与星象、与大自然如出一辙的时候,又会发现何等惊天的秘密?一个警察破案排名倒数第一的戏谑人生!
  • 花千骨之双生爱恋

    花千骨之双生爱恋

    花千骨苏醒了,因此,冰清界复苏!这次,花千骨和花千骨的孪生妹妹~花千莹,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呢?
  • 自救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自救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自救就是在一个危险环境中,没有他人的帮助扶持下,靠自己的力量脱离险境。本书是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自救常识。收录了“预防食物中毒、应急食物的储存与使用、安置点食堂卫生要求、灾区水源分类及水源保护、居民家中饮用水安全”等等自救常识,快来了解这些常识吧!
  • 重生娱乐圈之颜如舜华

    重生娱乐圈之颜如舜华

    她叫李木子,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是这个名字,这让她有了一些安慰,也有一丝庆幸。前世的她是近亲生子,她的父母是亲兄妹,由于一个意外他们相结合,待真相大白时却导致了人伦悲剧,当得知父母是亲兄妹后,祖父祖母因为受不了打击而下毒毒死全家,并且一把火烧光了所有,李木子由于读寄宿学校,所以才躲过一劫,而她却也失去世界上最亲的人。这一世的她是一个落魄千金,曾经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有恩爱的父母,有温柔体贴的男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每天看到的那些不美好而伤心的,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哭够了,而且我们啊,谁也不能活着回去,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不会有到不了的明天的。
  • 东轩笔录

    东轩笔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梦幻官场

    梦幻官场

    念慈,李家的希望。官场潜规则,给你全新的官场真相。招招让你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