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4300000021

第21章 太阳系之谜(11)

空间研究

地面观测受到诸多限制,耀斑的紫外线和X射线等重要辐射都被地球大气屏蔽了。空间探测为耀斑研究开辟了新的窗口。1973年5月美国成功地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它是一个载人的空间观测站。在9个月的观测中,它的望远镜、宇航员以及在休斯敦地面总部的太阳物理学家所进行的研究,是迄今对任何天体所做过的研究中组织得最好、配合得最默契的。1973年6月15日耀斑,从它出现前到闪光和暴发阶段,直至冷却结束,“天空实验室”都做了系统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耀斑的暴发源是位于日冕中的微小核心,由它发射的高能粒子流沿环形轨道向下运动,一直冲击到太阳表面,耀斑的可见光辐射就是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副产品。另外拍摄的耀斑光谱表明,不同谱线增强、达到极大和减弱的时间参差呈现,很有顺序。这些观测事实为美国天文学家斯塔拉克的磁力线再连接产生耀斑的理论,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1980年2月14日,美国发射了一颗主要用于研究太阳耀斑的“太阳峰年使命”卫星。作为太阳峰年国际联测的一部分,地面射电望远镜配合它,提供了比较连续的太阳计时观测记录。在地面科学家的指导下,“太阳峰年使命”卫星对1980年4月30日的日面边缘耀斑拍摄了完整的紫外线和X射线光谱,以及硬X射线单色像。1980年6月7日耀斑记录到一条能量非常高的谱线。

日本于1981年2月21日发射了一颗“火鸟”卫星,它载有上乘的观测仪器,并能不断地旋转,可以拍出X光太阳像以及不同波长的光谱。在入轨后的1年5个月中,共观测到675个耀斑,其中31个有很强的X射线,最强的一个耀斑出现在1982年6月6日,强度为12级,是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强的一次。此外,“火鸟”还观测到许多射线的耀斑。

为了深入研究耀斑,太阳峰年期间,一些国家还准备发射一些卫星。日本、美国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的峰年探测卫星“Solar-A”在1991年下半年发射,俄罗斯准备的Coronas-I和Coronas-F两颗卫星,也分别在1991年和1992年发射。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耀斑的观测和理论日臻完善,但远不能说对耀斑有了完美的认识。世界著名天文学家帕克形象地说过:目前人们所看到的耀斑只是“巨人的一双脚”。为了窥其全貌,天文学家正在不懈地努力着。用历史眼光来看,最终揭开耀斑谜底也许不会是太遥远的事情。

太阳自转之谜

太阳像其他天体一样,也在不停地绕轴自转,这在400年前是无人知道的。最早发现太阳自转的人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在观测和记录黑子时,发现黑子的位置有变化,终于得出太阳在自转的结论。他给出的太阳自转周期为一个月不到。那是17世纪初的事。

太阳是个大气体球,它不可能像我们地球那样整个球一块儿自转,这是不难理解的。早在1853年,英国天文爱好者、年仅27岁的卡林顿开始对太阳黑子做系统的观测。他想知道黑子在太阳面上是怎样移动的,以及长期来都说太阳有自转,但这自转周期究竟有多长。几年的观测使他发现,由于黑子在日面上的纬度不同,得出来的太阳自转周期也不尽相同。换句话说,太阳并不像固体那样自转,自转周期并不到处都一样,而是随着日面纬度的不同,自转周期有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较差自转”。

太阳自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太阳赤道部分的自转速度最快,自转周期最短,约25日,纬度40度处约27日,纬度75度处约33日。日面纬度17度处的太阳自转周期是25.38日,称作太阳自转的恒星周期,一般就以它作为太阳自转的平均周期。以上提到的周期长短,都是就太阳自身来说的。可是我们是在自转着和公转着的地球上观测黑子,相对于地球来说,所看到的太阳自转周期就不是25.38日,而是27.275日。这就是太阳自转的会合周期。

如果我们连续许多天观测同一群太阳黑子,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它每天都在太阳面上移动一点,位置一天比一天更偏西,转到了西面边缘之后就隐没不见了。如果这群黑子的寿命相当长,那么,经过10多天之后,它就会“按期”从日面东边缘出现。

除了由黑子位置变化来确定太阳自转周期之外,用光谱方法也可以。太阳自转时,它的东边缘老是朝着我们来,距离在不断减小,光波波长稍有减小,反映在它光谱里的是光谱谱线都向紫色的方向移动,即所谓的“紫移”;西边缘在离我们而去,这部分太阳光谱线“红移”。

黑子很少出现在太阳赤道附近和日面纬度40度以上的地方,更不要说更高的纬度了,光谱法就成为科学家测定太阳自转的良好助手。光谱法得出的太阳自转周期是:赤道部分约26日,极区约37日。这比从黑子位置移动得出来的太阳自转周期要长一些,长约5%。

为什么呢?

一种解释是:黑子有磁场,并通过磁力线与内部联结在一起,内部自转得比表面快些,黑子周期就短些,而光谱得到的结果只代表太阳表面的情况。这类问题的研究可以说现在只是才开头,其中的奥妙和真相还都说不清楚。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发现太阳自转速度是有变化的,而且常有变化。1901~1902年观测到的太阳自转周期,与1903年得出的不完全一样。不久,有人更进一步发现,即使是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可以达到0.15千米/秒,这几乎是太阳自转平均速度的四千分之一,那是相当惊人的。

1970年,两位科学家在大量观测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几乎有点使人不知所措的结论。通过精确的观测,他们发现太阳自转速度每天都在变化,这种变化既不是越转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也不是越转越慢,周期越来越长,而似乎是在一个可能达到的极大速度与另一个可能达到的极小速度之间来回变动着。

太阳自转速度为什么随时间而变化?有什么规律?这意味着什么?现在都还说不清楚,只能说是些有待研究和解决的谜。

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有可能着手观测和研究太阳外层大气的自转情况,主要是色球和日冕的自转情况。在日冕低纬度地区,色球和日冕的自转速度和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表面层——光球基本一致。在高纬度地区,色球和日冕的自转速度明显加快,大于在它们下面的光球的自转速度。换句话说,太阳自转速度从赤道部分的快,变到两极区域的慢,这种情况在光球和大气低层比较明显,而在中层和上层变化不大,不那么明显。

这种捉摸不透的现象,自然是科学家们非常感兴趣、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树有根,水有源。认为产生太阳自转的各种现象的根源在其内部,即在光球以下、我们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太阳深处,这是有道理的。

日震可以为我们提供太阳内部的部分情况,这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进行推测,当然,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有足够的可信程度。譬如:根据太阳所含的锂、铍等化学元素的多少来进行分析和推测;从赫罗图上太阳应占的位置来看,太阳是颗主序星,根据所有主序星的平均自转速度进行统计,来考虑和推测。

其结果怎么样呢?

不仅难以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甚至还针锋相对:有的学者认为太阳内部的自转速度要比表面快,快得多;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表面自转速度比内部快。

一些人认为:太阳自转速度随深度而变化,我们在太阳表面上测得的速度,很可能还继续向内部延伸一段距离,譬如说大致相当于太阳半径的1/3,即约21万千米。只是到了比这更深的地方,太阳自转速度才显著加快。

包括地球在内,许多天体并非正圆球体,而是扁椭球体,其赤道直径比两极方向的直径长些。用来表示天体扁平程度的“扁率”,与该天体的自转有关。地球的赤道直径约12756.3千米,极直径约12713.5千米,两者相差42.8千米,扁率为0.0034,即约1/300。八大行星中自转得最快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和土星,它们的扁率分别是0.0637和0.102,用望远镜进行观测时,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显得那么扁。

太阳是个自转着的气体球,它应该有一定的扁率。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迪克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提出了问题。根据迪克的理论,如果太阳内部自转速度相当快,其扁率有可能达到4.5/100000。太阳直径约1392000千米,如此扁率意味着太阳的赤道直径应该比极直径大60多千米,对于太阳来说,这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要想测出直径上的这种差异,却异乎寻常地困难,高灵敏度的测量仪器也未必能达到所需要的精度。

为此,迪克等人做了超乎寻常的努力,进行了无与伦比的超精密测量。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得出的太阳扁率为(4.51±0.34)/100000,即在4.85/100000到4.17/100000之间,刚好是他所期望的数值。1967年,迪克等人宣布自己的测量结果时,所引起的轰动是可想而知的。一些人赞叹迪克等人理论的正确和观测的精密,似乎更多的人持怀疑态度。他们有根有据地对迪克等人的观测精度提出相反意见,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一些有经验的科学家重新做了论证太阳扁率的实验,配备了口径更大、更精密的仪器,采用了更严密的方法,选择了更有利的观测环境,所得到的结果是太阳扁率小于1/100000,只及迪克所要求的1/5左右。结论是:太阳内部并不像迪克等人所想象的那样快速自转。退一步说,即使太阳赤道部分略为隆起而存在一定扁率的话,扁率的大小也是现在的仪器设备所无法探测到的。

企图在近期内从发现太阳的扁率,来论证太阳内核的快速自转,可能性不是很大。它将作为一个课题,长时间地反映在科学家们的工作中。不管最后结论太阳是否真是扁球状的,或者太阳确实无扁率可言,都将为科学家们建立太阳模型,特别是内部结构模型,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至于为什么太阳自转得那么慢?为什么太阳各层的自转速度各不相同?一些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又怎么样?诸如此类,目前都还是未知数。

太阳震荡之谜

“地震”这个名词,我们都是很熟悉的。“月震”,也并不太生疏,它是月壳的一种不稳定现象。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宇航员在月面上装置了第一台月震仪之后,记录到每天平均约有一次月震,而且都是很微弱的。

太阳有“日震”吗?有。日震极为复杂,规模宏伟壮观,景象惊心动魄,地震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日震最初是在1960年被美国天文学家莱顿发现的。他在研究太阳表面气体运动时,发现它们竟是像心脏那样来回跳动,气体从太阳面上快速垂直上升,随后再降落下来,一胀一缩地在震荡着。一些地方的气体急剧震荡几次之后,好像跑得很急之后的喘气那样缓和一段时间,接着又开始新的一轮震荡。这种震荡平均每5分钟(精确地说,应该是296±3秒)周期性地上下起伏重复一次,被称做“5分钟震荡”。

进一步的观测研究表明,在一次震荡中,气体上下起伏的范围可以达到好几十千米,这对于直径约1392000千米的太阳来说,自然算不了什么。使人惊讶的是,发生震荡的不是太阳面上的一小片区域,而是在成千上万,甚至好几十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气体物质连成一片,好像在同一声口令下同起同落。并且在任何一个时刻,太阳面上都有2/3左右的地方在做这种有规律的震荡。如此大面积的震荡真可以说是蔚为壮观,请你想一想,比地球大好几倍的一片火海,其上火舌瞬息万变,火“波”汹涌澎湃,一会儿上升,一会儿又很快下降,最生动的笔恐怕也难确切地描述其全貌。

“5分钟震荡”的发现是天文学、特别是太阳物理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家对地震波进行研究之后,才得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我们现在掌握的这方面知识,几乎都是这样得来的。太阳内部我们更是无法直接看到,而所谓的太阳震荡即日震,它的发现无异于为科学家们送来了一副可“窃听”太阳内部的听诊器,各国科学家立即对之表现出巨大的兴趣。

譬如说:太阳大气层最靠里面的那一层叫光球,它也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层。在光球下面的是对流层,这是很重要的一层,它起着承内启外的作用。可是,我们无法看到它。而根据对5分钟震荡的观测和有关理论,我们相信,对流层的厚度大体上是20万千米。当然,也有人认为对流层只是很薄的一层。

太阳的5分钟震荡一般被看作是太阳大气中的现象,那么,是否可能它也是周期更长的太阳整体震荡的组成部分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科学家设法寻找频率更低、周期更长的太阳整体震荡。1976年,前苏联克里米亚天体物理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研究光球层时,发现太阳表面存在着一种重要的震荡,周期是160分钟,每次震荡太阳都增大约10千米,随后又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同类推荐
  • 材料世家

    材料世家

    本套青少年科普知识读物综合了中外最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雷达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雷达

    本书从各个方面对世界各国先后研制出的雷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图文并茂,让你更全面地了解雷达。
  • 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语文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语文故事

    有一种东西叫做钻石,如天上的星星,风雨的岁月和空间,凝固成人类精神的永恒,它跨越了,国界、语言、年龄。“注音版影响孩子一生的名著”系列图书,每一本都是你生命中不可不读的经典。
  • 见利思义(中华美德)

    见利思义(中华美德)

    《论语·宪问》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 化学家的困惑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化学家的困惑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化学家的困惑》编排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以满足青少年读者的求知欲,激发其探索“谜底”的兴趣。同时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普教育的参考书,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素质与思想素质。
热门推荐
  • 至高能力

    至高能力

    一个对世界心存善念的少年,拥有与生俱来的最强能力,他一步步挣脱人世间的桎梏,蜕变为凌驾众生的神魔。而世界的改变,也正从此开始。“这个世界的绝望在于,我们每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不公平在身边发生,看着罪恶在不远处徘徊,自己却无能为力。”“见义勇为的被骂作白痴,冷漠无情的被视为平常,直言无讳的被锁入牢狱,虚言奉承的被捧上高台……学会妥协的人越来越多,敢于抗争的人都已死在路上,或者遍体鳞伤。”“人,到底该作为一个傀儡活着,还是作为一个勇士死去?”-----------------------------一个末日背景下的都市异能故事,阅读过程中三观易碎,请自备胶水。
  • 昀游记

    昀游记

    现实的世界有魔幻吗魔幻的世界有现实吗一个莽撞的少年一个不安分的少年闯进了现实与魔幻并存的世界擦亮了一根照亮前路的火柴火柴燃亮的一瞬间照亮了周遭的世界所见和未见会定格在画面中吗火柴熄灭的一瞬间周遭的世界消失了所想和未曾想到的却冲出了画面牵引着无端的思绪遨游身后的脚印在下一根火柴燃亮的瞬间里将变成另一个世界还是依然是我们身处的世界迢迢之路在未知的脚印中向前延伸
  • TFBOYS只怪我们有缘无分

    TFBOYS只怪我们有缘无分

    如果一开始结局就已经注定了,那为什么老天还要让他们相遇,让他们相爱,难道那只不过是让结局更加悲伤美吗?如果从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时光倒流,回到当初,我,为什么要爱上你。
  • 我所存在的世界

    我所存在的世界

    如果你成为了整个世界的主人,你会做什么?答案:当然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是,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类的时候,你该怎么做?答案:自然是苦逼的当一个发开的劳力!PS1:这是一个宅男带着【我的世界】系统开发世界的故事。PS2:他眼里当然不会是马赛克!PS3:女主自然有,并且很快会出现!PS4:如果你问能不能到二次元去,答案当然是可以!
  • 凰临天下:邪魅宫主的修罗妻

    凰临天下:邪魅宫主的修罗妻

    (此文以弃)她,23世纪白金杀手,杀尽天下无敌手,她,夜府废材五小姐。当她成为她,天下巨变!他,大陆第一高手,却对她深情满满,是早有阴谋,还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天下就此大变,二人成为世间万物的主宰。前世今生,谁来操作命运的罗盘?敬请收看《凰临天下:邪魅宫主的修罗妻》!
  • 雪城遗传

    雪城遗传

    一个关于雪的故事,或凄美或温馨,最终的结局会有别样的精彩。
  • 保镖学校

    保镖学校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陌生城市的陈家洛遇到抢劫的,抢劫?不会吧?这个小偷居然和那个千金小姐的保镖是一伙的,经过这个事情,陈家洛从而认识了大小姐姚瑶,姚瑶:“你可以做我保镖吗?”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在保镖学校生活久了,陈家洛结识了不少伙伴,若若,李嫣然,钟灵,李紫紫等人,不一样的历险开始,在一个个的困难面前,陈家洛是否会坚持向前,他和自己喜欢的人最终在一起了,吵吵闹闹的日子,这样也好。
  • 背影(朱自清作品精选)

    背影(朱自清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医见倾心:独宠男神契约妻

    医见倾心:独宠男神契约妻

    不近女色的医院院长、脑外科主刀。两人的岁数整整差了一个轮,却意外地到哪都能相遇。在医院电梯初次相遇,拥抱;在医院走廊的二次相遇,亲吻;在院长办公室的第三次相遇,差点擦枪走火!“楚云来,我怀孕了,快对我负责!”“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和你有过亲密接触!”“呸!想赖账!去问问你的第二人格!”
  • 江湖遍地是黄金

    江湖遍地是黄金

    画春宫,被官府抓。当绣娘,我夜盲。嫁人吧,人看不上。发家致富哪家强?傍着土豪我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