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40400000061

第61章 附录苟子性恶论三题(1)

邵汉明

苟子性恶论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居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其“天人相分”说在人性问题上的运用和发挥;另一方面,它又是其人生观、伦理观、政治观、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因而,弄清性恶论的具体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就成为理解、把握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

众所周知,苟子之前,关于人性问题人们曾展开激烈的论争,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首先是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接着是孔子后学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然后是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孟子主张陛善,庄子主张人性自然(人性自然实质也是一种性善说,只不过庄子和孟子对性善的评价和规定及其所引出的人生法则却不同)。苟子从“天人相分”的观念出发,批判性地总结了先前的诸种人性理论,提出“性恶说”,可谓在人性问题上独树一帜。

正如他的天人观有专篇《天论》阐发一样,他的人性论也有专篇《性恶》论说。他的性恶论内容十分丰富,我们仅围绕“察乎性伪之分”、“辨乎善恶之别”、“化性而起伪”(均见《性恶》)三个命题来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察乎性伪之分”

在天道观方面,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在人道观方面,苟子强调性伪之分,这是一以贯之的。那么,什么是性?什么是伪?性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性和伪存在怎样的区别?这是苟子首先给自己提出并力图作出解答的问题。苟子认为,性是人得之于自然的东西,是与生俱来或秉于天的自然本性;伪则相反,它是人得之于后天的东西,是后天社会生活的种种作为。苟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这是从本源的角度指出性是天然如此的东西。它不能得之于后天的学习和造作;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造作而得到的东西不能归结为性,而只能归结为伪。在这里,性和伪的区别是十分明确的,性伪之分亦即先天后天之分。苟子又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生之所以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人性构成生命存在的依据(生之所以然者),同时,它又具有“不事而自然”的特征。

荀子论“性”与“伪”的区别和联系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礼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在苟子看来,没有“伪”即人为的加工改造的过程,“性”便“不能自美”,即自我完善。如果说这里所论“性”主要指人的自然属性,所论“伪”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的话,那么,苟子关于“性伪之分”和“性伪之合”的论断,就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的认识。先秦人性学说的演变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在它的历史进程中,孔子处于正的环节,他的“性习”范畴虽未揭示人性的具体内容,亦未明确将人性引入善恶评价领域,但却朦胧地意识到人性的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自觉地触及二者(性、习)的关系问题;告子、孟子、庄子等则处于反的环节,他们或从自然属性,或从社会属性去把握和规定人的本质,各是一个片面、一个极端,不过,关于人性的诸方面内容在这个环节无疑是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展开;而苟子则可以说是处于合的环节,尽管他也主要是从自然方面来考察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具体内容,但根据他的“性伪之分”和“性伪之合”的命题,我们不能不说他事实上还是初步统一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当然,这在荀子本身也许是不自觉的,同时,这种统一也仅仅是一种粗陋的和外在的统一,甚至在他的观念之中还存在自相矛盾和前后柢牾之处,这一问题我们下面还要论及。不论怎么说,苟子代表了先秦人性认识的最高水平,标志着人性理论发展进程中一个圆圈的终结。

苟子首先着重从人的自然本能方面来考察和阐发人性的丰富内涵,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正名》)性是人“天之就”的自然本能,情和欲包涵在性之中,是性的外部表现,性、情、欲是统一不可分的,为人所固有,“君子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荀子·不苟》)。这还只是对人性,确切地说是对人的自然性的抽象规定。人的自然性或情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敬子从人的心理生理本能需要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从生理本能方面说,苟子认为人人都有其“所必不免”的感官欲望:“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荀子·性恶》);“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王霸》);“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从心理本能方面说,苟子也认为人人都有其“所必不免”的好利恶害、好荣恶辱等自然趋向:“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荀子·荣辱》);“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向,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人,兼别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荀子·王霸》)。人的生理(身)心理(心)需要统称之为人的自然需求。它作为人性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来说,是一种共同性的东西,每一个体的自然需求可以因为后天的环境条件如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贫富贵贱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这种差异绝不是有无的差异。

苟子说:“虽为门守,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荀子·正名》)也就是这个意思。

人的自然性或自然欲望构成人性内容的第一个层次。人性的具体内容还内在地包括“知”的能力和“行”的能力的层次。就“知”的能力说,它表现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荀子·天论》)。“知”根源于人有治五官的“天君”,“天君”就是人心,“心者,形之君而神明之主也。”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要受到作为神明之主的“天君”的支配;就“行”的能力说,它表现为在心之知的指导下,人的情感、意志、计划、设想等的对象化和现实化。苟子说:“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荀子·性恶》)他又说:“凡人有所一同。……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声音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知、行能力主要是作为一种潜在性存在于人性之中,构成人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现实的知、行亦即其潜能的外化的现实活动不是一回事。

由上可知,苟子所论人性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自然需求,知的能力,行的能力。自然需求属于人的自然属性,但这是人之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和动物相等同意义上的自然性;知的能力和行的能力触及人的社会属性,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现实依据,但在苟子心目中,它甚至也是人得之于自然的东西。在人性三方面内容的关系中,知的能力起着联结、沟通自然需求和行的能力的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它以其潜在的无形的方式制约、规范着人的自然欲望外露的方向性和过程性;另一方面,它也以同样的方式制约、规范着人的行的能力的对象化和现实化。而以知为中心、为媒介的这两种外化过程实为一个过程,这就把人性的三个层面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种认识是很深刻和可贵的,经过批判改造,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理论价值。

“辨乎善恶之别”

人性的善恶评价问题在苟子人性学说中是最为难解、争论最大的问题。多数学者对苟子主先天性恶说持肯定态度,但近来也有个别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荀子不是先天性恶论者。在我看来,要说明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弄清苟子所说的善恶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也即弄清善恶的由来或根源。

持苟子人性论为先天性恶论的学者大多以《荀子·性恶》篇的如下论述为主要依据: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配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潜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倾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同类推荐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 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

    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热门推荐
  • 亡心唤情

    亡心唤情

    她被爱所杀,醒后却身处一个陌生的世界。她发誓今生不会再爱。渐渐变得淡然冷漠,心狠手辣。成为当时人人都不敢提及的邪月神尊。没有人知道她长什么样子,只知道她很美。见过她的人没有一个是活着的。她本以为自己不会再爱上任何人,就这样过一生。可命运就是如此,让她遇上了他。从此这一切都脱离了她的掌控。
  • 藏炉

    藏炉

    楚天的体内藏着一个神秘的鼎炉!这个鼎炉很强大,天地元气?残缺灵器?妖核灵核……炼了!这个少年很强大,修绝世功法,炼无上灵器!
  • 净度三昧经

    净度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相随

    爱相随

    神秘女林月如一直以来独自抚养着一个女儿,因上班迟到与总公司的总经理肖仁辉发生冲突,两人也因此阴差阳错地发生了一段爱恋,然而月如怎么会有一个女儿呢.?肖仁辉能否接受这个孩子。
  • 末世大狂枭

    末世大狂枭

    喜欢科幻生化,丧尸进化的朋友们可以进来看一看!末世,是丧尸的天下,活死人的天堂,人类依靠智慧和科技勉强生存着,末世前的社会不复存在,赤裸裸的人性……屌丝青年黎刚,意外感染成丧尸,却从此拥有了神奇力量,从此进化变异,在末世中不断成长,在一路高歌中前进,成就末世君王之名。
  • 鹿晗:小甜心,要乖乖

    鹿晗:小甜心,要乖乖

    逐渐成熟的叶吟,占有欲极强的鹿晗,会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小伙伴也各自收获爱情,虽然会有几个人没对象....“鹿晗哥哥带我走~”叶吟甜甜的叫哇。“走,哥哥带你买药去!”鹿晗暖暖的应呐。
  • 你美好如初,我爱你如初

    你美好如初,我爱你如初

    六年前,她16岁,他,20岁,一个是刚刚上高一的艺校学生,一个是读军校的兵哥哥。教官,我喜欢你,很喜欢很喜欢,我想要和你在一起”,女孩儿的声音很清脆,像百灵鸟儿一样,因为刚刚表白的缘故,脸上还有一抹红晕。可是他却说她小,不该去思考这些事情,而且,有太多的原因不能在一起。于是,她追了他六年,变成了他希望的样子,去有他的城市读大学,跟他呼吸同一个城市的空气一起走过的木栈道,沙滩,一起坐过的旋转木马,一起吃过的大排档,烧烤摊,黎嫒跟邵旭安两个人一辈子就真的没有未来吗?
  • 夜哭刀慌

    夜哭刀慌

    。苏林从苏林里拣了很多干柴,打开火折子便燃起了青烟,不一会便噼里啪啦出现红亮的火焰。苏林用干净的松树枝把清理好的鱼叉起来架在火上烤,又如愿的在张横留下的背篓里找到些盐和胡椒粉,均匀的洒在鱼身上,不一会便出现一阵淡淡的肉香,苏林吸鼻一闻不觉的赞道“真香!”“真香!”另一个声音从苏林身后传来,苏林转头望去发现一个三
  • 冷兵器之光历186

    冷兵器之光历186

    人类越来越快速地掌握着这个世界的真理,医疗,生物技术发展至的高度,使生物繁衍后代的职能,对人类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模糊了贫富,善恶,美丑的概念后,剩下的只是最清晰的利弊多少之分,和对自身与社会的进化的追求。信仰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们只需要相信属于自己的理性思考后得到的判断。而感性意识,也从理所当然的存在,变为了社会发展的障碍。“判”是一群诞生于冰冷的培养室中的特殊人类,聚集了从全世界提取而来的最完美的基因,从一出生就拥有超越一切常人的优势。他们被单独以最高端完善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不同领域的教育。唯独不允许教他们一切可能会导致产生私人感情的东西。他们拥有基本公民自由,最高级社会待遇,但政府对他们依然拥有终生控制权。——光历476年记。
  • 夏连丞,爱了你这么多年

    夏连丞,爱了你这么多年

    7岁,家庭遭遇变故,她遇见了他。十岁,继父和母亲来给她过生日,她方知他就是她尚未谋面的哥哥。十三岁,情窦初开,她在自己心里存下了一个被称之为龌龊的秘密,她希望他不是她的哥哥。十八岁,她鼓起勇气向他告白,他拒绝了她,说这是乱伦,并告诉她他有了未婚妻。二十二岁,她已不是当年面对爱情的自卑懦弱的女孩。她用尽手段让她能靠近他,他依旧只当她是他的妹妹。二十五岁,他说:“你赢了。”她轻轻地笑了,她等这句话,等了十二年。他们在一起之后,她却因难言之隐不得不离开他只身前往外国。五年后她回来,已物是人非,他身边已有了娇妻,她仍孤身一人。因为疼痛,正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