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40400000017

第17章 儒家人生哲学(3)

“成人”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虽不及“圣人”“君子”人格广泛持久,但它所涉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儒家学说中极富价值和独具特色的理论。

“成人”本身在儒家哲学中有双重含义,一是习俗意义上的成年礼,“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二十而冠”(《礼记·冠义》)。男子行过冠礼即成为社会正式一员。二是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乃指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

关于理想人格意义上的成人,最早由孔子提出,《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成人。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较为完善地建立了成人理想人格学说体系。“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人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综汇孔子、苟子关于成人的论述,其主要含义有五:

其一,“贵其全也”。“‘成人’主要不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和专长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和发挥,它乃是说一个人的人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一个人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完善”。孔子指出“成人”不仅有智慧和勇气,还要清心寡欲多才多艺。苟子主张“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强调“君子贵其全也”。

其二,“成人”必先“知”,“知”是成人的首要条件。孔子言成人必备的条件“知”、“不欲”、“勇”、“艺”、“礼乐”,以“知”为首。

苟子重智,更是以“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成人的第一条件。

其三,“成人”必须意志坚强。“成人”是一个很难达至的人生境界,“成人”的过程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持续努力、锲而不舍。孔子尝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象征性地说明了成人之路乃是一个永无止境、持续漫长的过程。荀子也强调“积善成德”的成人之路绝非一日之功,只有“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才能“通于神明,参于天地”(《荀子·性恶》)。

其四,“成人”“不能无乐”。对于“成人”而言,礼乐是不可忽视之手段和条件。孔子一向重视礼乐的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他认为“成人”不仅要有“知”、“不欲”、“勇”、“艺”,还必须“文之以礼乐”。苟子也认为“乐”乃“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不能无乐”(《荀子·乐论》)。“成人”不能仅靠外在的礼义、法度硬性制约,还要辅之以乐教的疏导、熏陶和感化,因为乐教有感动人之善心,使人格趋于完善的特殊作用。

其五,“成人”之气节。“成人”对世事有自己的看法,别人不能左右其处事的态度;“成人”注重精神气节,不甘受辱,坚持操守,“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四、生与死的问题

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哲学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人生一世,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价值。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基本态度是重生不轻死,他们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人生现实世界,他们对于死亡问题的重视和探讨,全部以现实人生问题为归依,而不是重视死亡本身或死后的境界。

(一)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弟子子路曾经问死,孔子答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从此确立了儒家“重生”的基本人生态度。

“重视肉体生命的价值的人生观念,是人类自身逐步壮大起来的标志。人类在同自然的斗争中,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增长,不再是自然力量的奴隶,也不再是鬼神等超自然力量的奴隶。人类感到自己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于是有了重视生命本身的理论。”儒家学派秉承其重人生价值的基本精神,对人的生命本身持重生、养生的态度。这一点从儒家所宗典籍及其发表的言论可以看出。《尚书·洪范》把长寿作为人生五大幸福之首,把不得善终作为人生六大不幸之一。亚圣孟子提出“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认为人生于世应分外注重爱惜生命,虽然人寿天定,但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人还是要珍重生命,避免死于“非命”,以享天年。此其一。

其二,儒家重生、惜命理论的提出,其最终关注的不是人的生命本身,而是人的生命价值,保全生命不是目的,保全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儒家对人的生命的珍重、爱惜是有限的、相对的。在儒家思想中,人的生命从来不被看作是至上的,人生价值、人的道德责任是比生命更为可贵的东西,当人的生命存在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发生冲突时,儒家力主舍弃生命而实现人生价值。孟子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道家学派也主张重视人的生命,但道家的重生理论与儒家不同,他们重视生命本身,追求“长生久视,死而不亡”,人与道体契合无问,合而为一。如果说道家的重生理论是超世的,那么儒家的重生理论则是人世的,他们所关注的是人世间的责任与义务。

(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儒家从其重视人生、重视现实的基本信念出发,对鬼神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儒家创始人孔子对鬼神是避而不谈的。《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樊迟问知。孔子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孔子对于鬼神究竟持何种态度历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人以为孔子敬信鬼神,是有神论者,有人以为孔子怀疑鬼神,具有无神论的倾向。笔者同意后者的观点。孔子生病,学生子路请求为其祈祷,孔子所作的回答,反映了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是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的。《论语·述而》载: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日:“有诸”?子路对日:“有之。《诔》日:‘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日:‘丘之祷久矣”’。孔子不仅主张“病而不祷”,还嘲笑臧文仲将大乌龟当神灵供奉,“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何如其知也”(《论语·公冶长》)。

如果说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尚持怀疑态度,那么荀子则从多方面论证了鬼神是不存在的。他从唯物主义的天道观出发,指出天地之间的~些反常的现象,如日食、月食、流星、陨石等,都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天论》),的自然现象。他还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鬼神观念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苟子提出人天生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也是可以被认识的,但这个认识的过程非常复杂,仅仅依靠感觉器官不行,必须经过“心有征知”的过程,因为人的感觉常常可能是错误的,鬼神观念正是由于人的感觉的局限性造成的。“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荀子·解蔽》)。当人心有恐惧之时,往往形成幻觉或错觉。有个叫涓梁的人,“其为人也,迂而善畏”,当其“明月而宵行”之时,“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印视其发,以为立魅”(《荀子·解蔽》)。人在神情恍惚之时,也容易将某种事物误以为鬼。“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荀子·解蔽》)。

儒家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但却一直有重视祭祀主厚葬的传统。“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日》),“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儒家这种既怀疑甚至否定鬼神的存在又重视祭祀丧葬的态度似乎自相矛盾,事实上儒家重视祭祀丧葬的目的在于人而不在于神本身。首先,儒家重视祭祀丧葬是重视祭祀丧葬之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其次,儒家重视祭祀丧葬重在寓教化于祭祀丧葬之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日:‘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孔子强调祭祀者的诚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丧尽其礼,祭尽其诚,则民德归厚。东汉王充曾对孔子有过一段议论“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夫言死无知,则臣子倍其君父。故日:‘丧祭礼废则臣子恩泊,臣子恩泊则倍死亡先,倍死亡先则不孝狱多’。

圣人惧开不孝之源,故不明死无知之实。”(《论衡·薄葬篇》)尽管王充此论终属推测,但是我们今天分析起来却是有一定道理的。儒家疑鬼神否鬼神的思想,证明了人的地位的提高,神的地位的下降;他们重祭礼、重丧葬传统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对现世人生、对人的发展的全方位关注。

(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多数人根据“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一语而判定儒家只重生而不重死,只关心生的问题,而不关心死的问题。其实儒家不仅重生也重死,只是他们对于死亡问题的思考是就生的意义而言罢了。

首先,儒家正视死亡的发生。他们把死亡现象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事情,认为人终有一死,不可避免。所以儒家面对死亡保持着一种处之泰然、重生而不畏死的基本态度。

其次,生勤勉,死静息。《荀子·大略》记载子贡与孔子一段对话,子贡因为过于疲倦,向孔子提出停止事君、奉亲、帮助妻子、交接朋友,从事生产的想法。孔子回答他说,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发展农业生产之中确实存在着许多艰难之处,但是人所应尽的义务,所应做的工作,都不可以不做,即使疲倦,也要勉力而为。人在有生之年,就要努力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离世而去。儒家将死亡区分为君子之死与小人之死,“君子息焉,小人休焉”(《荀子·大略》)。小人之“休”是生命与精神的彻底完结。君子之“息”,是经过勤勉努力一生,无怨无悔地憩息,他生命死了,但他取得的成就常常令人想起他。

“生而必死,圣贤无异于众人也。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荀子·大略》)儒家这种积极人世的生死统一观,千百年来推动着中国人民积极讲取,形成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整体性格。

第三,“慎终追远”。儒家主张对死亡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人在世之时,固然需依礼行事,当其将死之际更不可姑息迁就,必须一丝不苟,按礼而行,因为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死”亦是“生”的一部分,岂能越礼而行?《礼记·檀弓》载曾子病重,将死之际,别无所求,惟求得正而毙,贞正而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心而毙焉”。另外,人死之后还应尽礼尽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

第四,“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死亡固然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终结,但在一定意义上说,死亡未尝不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延伸。当个体的生命存在与道德原则发生冲突不能两全之时。为维护道德原则而舍弃个体的生命存在,这种死亡就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延伸。儒家学者所倡导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从生成死”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儒家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孔孟荀皆主张为维护道德原则,应勇于舍弃个体生命。由于他们三人之思想体系的侧重有所不同,所以三人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孔子从“成仁”的角度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从“取义”的角度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苟子则从“尽礼”的角度提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荀子·正名》)。

综上所述,儒家人生哲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理论价值,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则在历史发展的今天依然在左右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何对待儒家人生哲学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复杂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本丛书是反映中国社会风貌的百科读物,通过精练的文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等异彩纷呈的画卷。在这里,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文化、艺术、民族等方方面面,是深入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全貌的重要依据。
  •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热门推荐
  • 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火影之鸣人之神

    火影之鸣人之神

    在已知的火影世界,他变成了主角鸣人。在穿越之前还有一位好心的大神帮了他一把,给了他好多的东西,让他不至于非得向原著里那样艰苦的旅行。人物介绍:小弟:我爱罗、君麻吕、再不斩等……妻子:日向雏田身份:J组织头领、木叶丸军团老大人员:日向宁次、白、鞍马八云等……徒弟:木叶丸、乌冬、萌美
  • 火影无双剑尊

    火影无双剑尊

    现代少年穿越火影世界,得无双系统,自此一鸣惊人,称霸忍界。
  • 人类冥界召唤师

    人类冥界召唤师

    穿越异世,身前是特殊身份冥界公主的她,竟被冥王,冥王妃耍了,让她去了异世,并使她失去记忆。从此,世上少了一位贪玩任性的冥界公主,多了一位异世高手,同她一起站在顶峰的还有他.......喜欢裳文的请加读者群:454417165。
  • 黑色幽灵

    黑色幽灵

    故事以记叙的形式,讲述两个退役特警一个为死去的女友,一个为国家的责任,奔赴国外击杀犯罪分子,这是部慢热的文章,由于涉及保密词语,文章简略带过,这也是文章欠缺,忘读者见谅。
  • 邪帝盛宠,狂妃要逆天

    邪帝盛宠,狂妃要逆天

    玖璃自认生性善良,人畜无害,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棺材见了也自动打开盖…咳,邪帝逐步深入了解,拆开她原本狂莽本性。双目失明容貌尽毁,他紧握她手:“我定替你杀尽所有欺你之人!”双膝被毁如同废人,她紧握他手:“我定助你踏平天下成为强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甜妻快穿:时沫之遇

    甜妻快穿:时沫之遇

    第一次“我……好像喜欢上了你。”第二次“亲爱的,让我好好抱抱你。”第三次“你是我此生唯一的挚爱。”就这样一直到了对方真正相见的时候,她看着他那几分熟悉的动作与面容,问道:“我们是不是哪里见过?”他帅到无法形容的脸一笑:“亲爱的,你不乖,居然不跟我透露一下名字,害我找你找了很久很久……”我本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送给你,结果才发现你就是世界上那个最好的,既然如此,那我就把你宠上天,宠到……非我不可。——洛倾时其实……我想把你是年少的欢喜反过来送给你……——蓝沫其实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外冷内热的少女与复杂性格男主的恋爱故事~喜欢就入坑吧!【男主女主身心健康1v1,还有不定期活动哦~】
  • 时间的孩子们

    时间的孩子们

    一部魅力四射的小说。叙述简洁中见丰富,明快中见尖新,生趣盎然,而又时有《福乐智慧》式的幽默和哲理闪烁其间。《时间的孩子们》描写了穆明孤儿、哈力克、苏里堂是交心知己,三人生活在新疆,闲来在穆明孤儿开的小天堂景点一聚。穆明孤儿无父无母,先是一个打馕师傅,后来富甲一方,一生执着于寻找生母的美梦。苏里堂本来过着安定的婚姻生活,一不小心坠入美丽的春天古丽编织的情网,离婚、下海,却被生活打碎了爱情的梦。哈力克在婚姻中挣扎纠结,痴迷于插在门缝里的一支玫瑰。他们都是时间的孤儿,他们是时间的孩子。时间没有耳朵,所以它永远年轻。
  • 圣女有毒之黑魔术

    圣女有毒之黑魔术

    一朝穿越,她有一个平凡的女大学生,成为了一个万众瞩目的存在。废除和太子的婚约,太子紧追不舍。当街调戏宰相,惹了一身的桃花。离家出走之后,引得四方云动。人格的魅力,让一个女大学生,在另一个时代大放异彩。人生如此,便无遗憾。(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大荒奇闻录

    大荒奇闻录

    山海经中的奇兽山神一起组成的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