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9900000004

第4章 “解蔽”:对异端的回应(1)

荀子的“清扫”工作,是他“解”时代的观念之“蔽”的一种努力。对于他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固然是现实中礼所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整体衰敝,但据他的认识,这一现实在相当程度上应该归源于人们观念上的“腐化”。一些背离或弱化传统的“异说”干扰人们的视线并影响他们的判断,不仅可能使他们在行为方式上愈加远离传统,在观念方面也会成为他们回归传统的主要障碍。在荀子看来,就礼的实践而言,这些杂出的学说或观念是贻害无穷的祸患。因此,他讲论“蔽塞之祸”、“心术之患”,具有非常现实的动机和内涵。对他而言,“解蔽”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通过谈论“解蔽”,他除了教导人们如何“知‘道”一,实际上也顺带暗示了“解蔽”乃是其推行“道”的当务之急。“心术之患”妨碍人们“知‘道”’:“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故“知‘道”’之要在于“解蔽”,而使人知“道”,正是荀子的目的。他在《解蔽》中对“心术之患”的认识,同样有助于理解他为解除时弊、推行“道”所作的努力。肯定“解蔽”对于荀子的现实意义,并不意味着反对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来敷演它的理论意义,只不过,由于本书更关注荀子论说的现实目的,故而主要将tt解蔽”视为荀子自己的一个实践问题。确切地说,本章通过借用《解蔽》的篇名,显明荀子诸多论说的真正目的,从而了解他如何通过书写进行自己的可以称之为“解蔽”的工作。

采用“解蔽”的说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荀子排斥各种“异说”的性质和动机;他这项工作的任务可以归结为:“以正道而辨奸”,使“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不过,由于他的宣讲对象并非特定的个人,而是一个时代中诸多不确定的读者,他在这里的“解蔽”工作就只能考虑那些可能会对大部分人产生影响的因素,很难具有细致入微的特点。从荀书看,荀子的“解蔽”工作不仅针对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说,也涉及其他在他看来有害的流行观念。基于迫切的现实目的,他不太可能将它们看成可与自己的主张共存的另一种声音,进一步讲,它们是必须予以清除的“异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他这样一种对待异己之见的态度,除了可以从其现实目的得到解释,也与其对政治的特殊理解有关。无论如何,正是通过对“异端”不留余地的批判,他迫使人们重新考虑礼的正当性问题。

虽然可以将荀子的“解蔽”工作看作其劝说的准备阶段,但从效果上讲,二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既然“解蔽”以劝说为归旨,它在有意无意中就会产生劝导的作用。不过,将“解蔽”与劝说视为两个阶段,不仅可显示前见对人们接纳劝说的影响,并由之理解荀子对待异说的激烈态度,也可以更全面地审视他的一些不能直接归为劝说的讨论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2.1辟“机祥”

荀子其时,崇信天灾地祸为吉凶预兆,事鬼神以求福,诸如此类,是一种普遍的风尚。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苟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按司马贞索隐《史记·五宗世家》引《埤苍》云:“机,袄祥也。”袄、祥各以凶、吉或祸、福论,均从“示”,表明天地四时之变化昭示祸福,关乎神事,乃是吉凶的预兆。这样一种观念和习俗,当然并不始自荀子的时代,其产生和流行有更为远久的历史,但一旦将它与当时“不遂大道”的现实状况联系起来,对荀子来说,就意味着“营巫祝、信机祥”不仅是一种在趣味上令其反感的风俗,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风气的普遍流行,很有可能把人们的目光从人为事功上引开,使他们将一世祸福寄托于缥缈无常的神鬼异事。从荀子推行“道”的目的看,这样一种无意于积极行动的生活态度,无疑是有害而必须首先予以痛击的。由此角度考察他的《天论》等篇章,就可以看到,他关于“天”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并不是一种由认知兴趣所引发的纯粹的理论探讨,而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所必须做出的反应。

2.1.1《天论》

在《天论》中,荀子开篇即提出,人世治乱、一姓存亡与“天”的运行无关,而是所取之“政”使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这里表明,“天人相分”的第一义乃就政治言,其进言对象明显是那些实际的或潜在的为“政”者。尧为圣王之首,桀则是史载第一个无道亡国之君。以这样两个极端的例子对举,足以警示在位者。有国者无不喜“治”恶“乱”、图“存”忌“亡”,但他们可能会自以为有“天命”在身而无需有所作为。

在这一点上,商纣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当祖伊忌西伯势力日益壮大而向他进谏时,他回答:“我生不有命在天乎!”这种说法背后实际上就是一种存亡治乱在“天”的信念。否定“天”对人世政治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在位者统治的超自然合法性(基于“天命”)受到挑战;但是,荀子在这里没有正面触及这个问题,而是紧接着讨论“人道”。他首先指出,人在“治”方面的作为可与天地同贵: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然而,通过认定人能与天地同“参”,“天”的地位实际上被降低了,处于与人同等地位的“天”也就很难对人事起到主宰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辨明“天”与“人道”的关系就会显得比较从容: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在这里,荀子固然承认“天”是人“治”必然要考虑的因素,但他同时也将“天”的作用限制在“治”的起点上,即“天”只关乎“圣人”应从哪些方面及采取何种措施来治理天下。

在这个意义上,“人道”确实不是任意设定的,而必然以自然为基础——对于这一点,荀子是从不回避而乐于再三申明的,因为这正是他为礼的正当性进行辩护的有力武器。与此同时,他又将“全其天功”归于“圣人”之“治”,承接了“天人相分”之后“治”的归属问题,这样,他的“治乱非天”的论断,无疑显得更加踏实。另一方面,通过把“知天”限定于“圣人”之“治”,荀子试图阻止人对“天”等自然事物更进一步的好奇心,而将其注意力引向“守道”: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於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於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於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也。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因此,所谓“大巧”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大智”在有所虑有所不虑。在这里,荀子完全否定了知“道”之外的认识欲,以及“守道”之外的行为冲动。他明确表示,“守道”乃是人所当虑当为之事,为了进一步辩明这一点,接下来,苟子提到了禹、桀。前者以“治”开创了一个朝代,后者以“乱”毁掉了前者所奠定的权力基础,他们既属同脉,又各为治乱之极,实在是对“守道”之重要的最好例证。考虑到苟子在《性恶》中将禹看作守“道”的榜样(“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以禹、桀对举的意图就更加显明了。

这样看来,《天论》其实有一条比较清晰的写作线索。苟子从“天人之分”出发展开讨论,最后落在“守道”上,这个主题一直保持到《天论》终篇。在该篇的后半部分,他甚至直接将礼义等同于“(人)道”,由此,“守道”也就意味着实践色彩更为浓厚的守礼。

《天论》令人疑惑的一个地方是,“守道”并不必定要从“天人相分”讲,具有神秘色彩的“天”不但是为当时大部分人所普遍接受,且在理论上也与“守道(或礼)”并不相悖,实际上,荀子前后均不乏依“天”论“道”者,那么,他为什么要通过黜“天”来论证“守道”?此问题建基于本书前面所确立的一个讨论前提,即始终将荀子视为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感的思想家和辩说者,因此对“天”或“人”的理论兴趣不可能是他的思考动因。其实,当他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时,就间接地加强了上述问题的必要性。这个问题,只有结合他在《天论》中插入的一段关于自然异象的议论才能回答: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日: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阉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所谓“木鸣”,按俞樾释,当为“社鸣”。“社”即祭祀土神之处,“社必树其土所宜木”,其木鸣,则谓之“社鸣”;又,“李善注引《春秋潜潭巴》日:‘里社明,此里有圣人出。其啕,百姓归,天辟亡。’‘明’与‘鸣’,古字通。”而“啕”为“嘘”,与“鸣”同为声响。因此,在古人看来,“木鸣”乃是神事,关乎吉凶,它与“星队(坠)”一样,都是非常可怪之事。既以它们为异兆,“国人”自然见之而“恐”。本节引文以“星队木鸣,国人皆恐”启头,表明了荀子的关注点。

他首先针对的并非一种迷信自然异象的观念,而是这种观念所产生的现实后果,或者说,他对“机祥”的批驳,一开始就立足现实:正由于时人普遍迷信“机祥”,才激发了他批驳这种观念的兴趣。这一点,如杜国库所见:荀子关于“天”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政俗”。人们之所以见天地异象而敬畏恐慌,其背后的支撑正是一种“天”支配人事的观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始终从“政”的角度来批判当时迷信自然灾异的普遍倾向,由此可以想到,他此前对“治乱非天”的论证恰好可对治当时迷信的风气及其背后的观念。所以,他以“天人相分”立论很可能是出于极其现实的考虑。这一点,可以从他接着谈论“人袄”再次得以显明: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桔耘失岁,政险失民,田萝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袄。

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袄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袄,可怪也,而亦可畏也。

此处盛言“人袄”之“可畏”,与此前荀子反复辩明“星队木鸣”之不可“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迷信于自然灾异是一种普遍现象,而有必要明其不可畏;正由于人们漠视“人袄”,而有必要谈其可畏。迷信自然灾异与重视“人袄”,二者只可取一。如果承认天地变化预兆人事吉凶,荀子所谓的“人袄”就会归结为天地之变在人事上的反应,因此,“人袄”说之成立,必以辟除对天地异象的迷信观念为前提。荀子从“星队木鸣”展开的讨论,最后落在了警示“人祆”上。在他看来,“人袄”之出现,乃是由现实政治的失“道”所致。由此,祛除“人袄”,则必在于“守道”,故其言“在人者莫明於礼义”。综言之,荀子关于“袄”的一个基本思路是,“人袄”横行的现实,只能通过“守道”改变,但前提是人们必须认识到“袄”在人而不在天,这就显示了辟除“机祥”的必要性;而辟“机祥”的关键,正在于“天人相分”。这样,荀子何以从“天人相分”来讲“守道”的问题就能够澄清了。

如前所述,这条思路在理论上是或然的,而从现实出发,却非如此讲不可。在他看来,信“机祥”是当时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因为它掩盖了祛除“人祆”的必要性,从而妨碍了“道”的实现。在此意义上,他谈论“天人相分”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就当时的现状而言,正可谓对症下药。这种理解也可以从他在《天论》中提出的另一观点得到印证:“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按此,他当然也就不可能发“无用”、“不急”之空头议论,而必然是有的放矢。

同类推荐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鬼谷子》原文生涩难懂,该书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译文及白话经典故事来诠释当今社会你必学的谋略。读者在短时间内轻松阅读就可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享受,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人事无边际,计谋无穷尽。在时下这个社会结构更为复杂,人际关系更为多样的人事中,运用现代计谋来为人处事,选择恰当巧妙的方法来给自己选一条通往成功的大路。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
热门推荐
  • 冰的国度

    冰的国度

    十年前,一个流浪儿童,在机缘巧合之下,救下了一位意欲寻死的武林高人。十年后,昔日的孩子长大了,成了一个结实的青年,并再一次踏上了旅途。可这个时候,国家当中并不太平:外有北风帝国不断进犯、攻取土地,而内部不仅有动乱,更是有接连不断的怪事发生。看来,一场风暴即将要席卷这个世界了。面对这场危机,他将会何去何从?不过,在那之前,他似乎就先遇上了大麻烦。
  • BIGBANG之权心权意志爱你

    BIGBANG之权心权意志爱你

    看到相似的身影都误以为是你随手写下的字还是你的名字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你早已融入我的生活我却没有发现【谨以此书送给这些年一直喜欢和支持BIGBANG的VIP们,你们都很可爱,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能继续支持他们,做我的VIP家人!】
  • 先婚后爱:腹黑总裁霸宠妻

    先婚后爱:腹黑总裁霸宠妻

    他,是N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寒氏大少爷,风流倜傥;她,是温氏企业的美艳二小姐,妖娆多姿,有相恋四年的男朋友,却被迫与他签下三年的婚姻契约。“签了这份合约,你以后就是我在法律上的合法太太,你放心,时间不长,有效期才三年。”她无奈的颤抖着手强装镇静的签下这个婚姻契约。他的唇角勾起一抹淡笑,走过去,将她抱在怀里,如愿以偿的压倒在了沙发上,一夜痴缠......
  • 布丁的快乐生活

    布丁的快乐生活

    一个有无数宠物的宠物学校,一个为了保卫主人和世界和平的宠物们聚集在一起,开始了爆笑的校园生活。
  • 遇见你是最美的开始

    遇见你是最美的开始

    从接过老板递给她的两张照片开始,她就毫无预料地陷入了一个早已设定好的阴谋里。她也拒绝过,因为不想伤害任何人,可是弟弟的一封美国著名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改变了这一切......在老板的精心安排下,她在一档相亲节目上遇见他,并设法留在了他的身边,在当助理的日子里,看着他时常因心仪的女人而略显落寞的神情,内心的自责让她一次次不安,想逃离,可又一次次深陷其中。他的时冷时暖让她身不由己,黑骑士的挺身相助,让她明了了自己的感情归宿。在经历了情感的兜兜转转之后,欲要牵手之际,阴谋织就的网并没有给他们拥抱幸福的机会,无奈之下她做出的决定,让他们痛失彼此。如今,她要回来了。感激上苍,让我遇见的……是你!
  • 爱恋有国界

    爱恋有国界

    ‘奈旋儿’广告传媒是源于日本在中国的一个外企子公司。为全面打通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市场,董事长公子松下俊被派遣到中国管理‘奈旋儿’,实则是为了方便其他产业进驻中国市场。。‘幻之星’是隶属于杨氏集团的一家女性用品公司。总裁杨扬因为一支广告发现了苦寻4年的小学妹,倾情付出,最终会抱得美人归吗?这对学长学妹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和火花呢?时间。地域。分歧。家族。差异。。。。他们的感情将会何去何从?谁才是真正的感情归宿,请关注中国王子和日本王子的PK赛,究竟谁才是幸福的男一号呢?他,杨扬。万千女性心目中“最永恒的王子”,纵有家财万贯,却始终是商界最干净的英才!他和刘一一有一年多的恋人未满的大学生活,年少时没来得及说出口的那个字,有没有可能为两人再续前缘?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杨扬告诉自己,允许自己任性一次吧,就一次!刘一一,这个名字包含了自己所有的悲伤,永远无法触碰到的一个名字。他,松下俊。是宫本商商从小暗恋的对象,始终不离不去的站在他的身旁。然而,他却始终厌恶的与她保持距离。他是生性冷漠,还是有什么故事?所有美丽的事物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预料的时刻出现。松下俊刚刚准备回头,便看到了走近的刘一一。这一眼,胸怀中那颗被尘封的心好似种子得到了一缕阳光,满溢着幸福。本来,命运已经给他们规划好了路线。迫不得已的一个转学,进军中国市场的规划,临时上阵的一个代言……一切细微的东西,都成了命运的转折点……有时候,一个转身,你就会失去你永远再也无法得到的爱,那份沉甸甸的爱;有时候一个转身,你就会发现是谁一直在你身后,一直陪在你的身边。所谓的感觉,只不过是给自己骚动的心找的借口罢了!
  • 不知如何起名的幻想世界大冒险

    不知如何起名的幻想世界大冒险

    在这个无限广袤的世界中,无数种力量纵横交错…武学,修真,斗气,魔法,异能,科技…然有一种力量,凌驾于以上所有存在。其名为…幻想。且看一介宅男(挂B)余生,如何用其脑中的幻想,风骚地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上打着酱油….“…不是打酱油,而是是拯救世界!”某瞪着死鱼眼的如是纠正到。啊…纠正的好…于是某死处男带着他的一票同性朋友异性朋友以及能干的妹妹踏上了拯救这个完全无需被拯救的世界的道路~
  • 六法道途

    六法道途

    原本只是家族天才的陈宇,却被六法绫罗选中,从此之后,陈宇,不再是陈宇。”杀道,你杀心太重了。“仙道陈宇看着杀道陈宇皱眉道。”仙道,你管的也太多了。“杀道陈宇反驳道。且看六个陈宇,如何演绎一场真正的传奇故事。
  • 活人棺

    活人棺

    【活人非人,地棺非棺。】1975年,“09”部队携绝密任务跋涉至昆仑山脉,时仅半月,却不知发生怎样变故,令其伤亡过半,撤离途中整个部队死气笼罩。随着之后“09”的彻底消失,竟意外引出三代人的追寻,他们是否能够得其所求?千古遗迹之下,究竟隐藏着的是人,是神,还是魔鬼?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不负长凄凄

    不负长凄凄

    十几年后姬越初下山卷入一场纷争,身世终成迷,他将如何选择前路……我说这文不虐有点甜你们要相信……我不是认真的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