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9900000019

第19章 “遵王之道”:师法之用(1)

荀子的劝说,可谓考虑周全,照顾到人们可能具有的多种行为动机,而意在使他们殊途同归,同合于“道”。不过,人们意识到礼对其生活的必要性与依礼生活之间,或者说,知与行之间,仍然距离遥远。当“应该”的问题解决之后,“如何”的问题自当接踵而至。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只考察他的以上论说,至少不能充分解答。按他一贯审慎务实的思考性格,在劝说人们“学”的同时,必然会考虑“如何学”的问题。对此,他给出了一个相当明确且坚决的解决方案。在他看来,对于解决人们最终能否在现实中依礼生活,这个方案非常重要,为此他不惜对“人性”作出了一个价值上消极的判断。并且,他由此所生发出来的教导,可以追溯至古老的源头。

5.1“性恶”说的目的

荀子的“性恶”说历来备受注目;对他以人的欲望本能界定“人性”的说法,大概也不会有多少异议。他此前的论说,常立足于人未经雕琢的欲望倾向展开,始终或隐或显地有一个人性的背景。这一背景所呈现的“人性”固然有些黯淡,表明荀子对人采取了较低的观察角度。但这未致导出“性恶”的结论,因为,从自然中孕育出来的人的天然情性,“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理论上,当它是其所是,就仍在一切坐标之外,不能以善恶论之。此外,荀子区分人的不同欲望倾向进行劝说,也暗示了他在相当程度上接受或至少是承认人的欲望本能——正是他的这一态度,才使他愿意并能够展开劝说。

由于以上两点,他在《性恶》中作出的“性恶”判断似乎显得有些蹊跷。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他思想上的矛盾或表达上的不一致,而应该联系他的论说动机进一步考虑。

荀子谈论“性恶”,孟子的“性善”说至少是一个诱因。

这一点,前文已略有涉及,也为不少论者所指出。孟、苟二子作为战国时代最为突出的两位大儒,他们在“人性论”方面鲜明的分歧相当引人注目;加之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孟子有过激烈的批评,使得他提出“性恶”说很像是有的放矢。尤其,他在《性恶》中曾四次明确引“孟子”关于“性善”的说法并加以驳斥,试图在此反驳过程中,层层证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故从表达上看,可以说,他的“性恶”论是在对“性善”的批评中建立起来的。但是,这种解释没有触及到荀子讨论“性恶”的根本目的,也无助于把握“性恶”说的现实内涵。一种可行的理解思路是:既然他的“人『生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对“性善”说的回应,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就是,他到底是在何种意义上反对“性善”?

荀子对“性善”说的驳斥,从表面上看,是比较理论化的,这显得他提出相反的“人性论”观点与之对峙,似乎应归为一种观念上的论争。这一印象,大概还是源于他的批评一开始就表现得执着于对相关概念的区分: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日:是不然。是不及知入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所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在这里,荀子反复强调,所谓“性”,当指人生而具备的自然本能。这显然与孟子所理解的“性”不在同一层次。众所周知,孟子谈“性”之“善端”,是以“人之所以为人”立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换言之,他是在“应然”的意义上界定“性”。至于荀子理解为“性”的自然欲望本能,在孟子看来,虽为人所固有,但“有命焉,君子不谓之性”,人所应达到的目标(“命”)才是“性”。这与荀子从“实然”的角度直接将人的“起点”(欲望本能)视为“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思路上都完全不同。就此而言,荀子对一“性善”的批评似乎可以化约为关于“性”的另一种理解,这一点,当他评论孟子言“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性伪之分者也”时,仿佛就更得以明证了。

若仅仅停留于此,还不能完全把握荀子提出“性恶”的真正意义。既然他同孟子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从不同的层面理解“人性”,“性恶”说就不必通过驳斥“性善”说成立;甚至,由于二者所定义的“性”处于不同的层次,指称不同的对象,它们实际上可以并存而互不相碍。在此意义上,荀子以“性恶”说批评孟子讲“性善”确有可怪之处。虽然在《性恶》中,荀子并未表现出对孟书有关“性善”的讨论有充分了解,但如果将他那些好像抡空了的批评理解为他对孟子学说的无知,就未免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当然,更不能将荀子驳“性善”说的蹊跷之处解释为他转换概念而急成一家之言——虽然类似情况时而有之,但是,这种曾被他批评过“以期胜人为意”的“役夫之知”应为他所不取。而且,如果他对“性善”的批评仅仅是出于不同的人性论立场,在阐明“性”的内涵之后,他已经明确了两种“人性论”的理论分歧所在,似不必再推进这方面的论说。

荀子执着于“性”的区分,与其反对“性善”说的基本原因有关。在《性恶》中,他透露了这一原因:故善言古者,必有节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

凡论者贵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论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体现了荀子一贯的实用态度。

这一态度不仅是他对自己论说的要求,也是他衡量诸子学说的一个标准。他所以反对孟子言“性善”,关键在于他认为“性善”的说法不过是坐而论道,既不能验之于事实,又无法用以指导实践。在这里,他关注的显然是“性善”说的实际效用,正是由于这种学说在他看来不提供现实的可操作空间,才成为他攻击的对象。然而,在批评“性善”说不切实际的同时,他似乎忽略了它可能具有的一种效用,即激勉人们自觉地追求“善”以成就自己的“本质”。虽然这种效用在其后孟子的众多追随者身上得到不同程度的验证,但荀子显然不太信任这种可能性。在他看来,人总是欲求自己所未拥有的东西:“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於外”。因此,一旦承认人“性善”,人们很可能如I司“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一样,不再欲求“善”。在此意义上,荀子说“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就暗示了他批“性善”而主“性恶”的一个重要动机,其中显然已隐含了他对于人性的不信任。

进一步看,荀子不仅不认为人们会主动追求“人之为人”的目的,甚至也不相信他们会像贫者渴望财富一样愿求自己所不具备的“善”。因此,他在《性恶》开篇即提出“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的必要性: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於争夺,合於犯分乱理而归於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於辞让,合於文理,而归於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概言之,此节是讲人不能自我管理,必须借助外在的规范和力量才能“出於辞让,合於文理,而归於治”。荀子虽然从人的欲望本能和自然倾向出发展开讨论,但没有沉溺于对其作细致分析,只是指出放任这类欲望和倾向在现实中可能导致的后果。这种后果在实践上毫无疑问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自然的结论便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和规范对人进行管治:“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在明确“师法”与“礼义”的必要性之后,荀子再次断言“性恶”,这似乎表明,正因为“人之性”具有待“师法”、“礼义”矫正的天然缺陷,他才将它视为“恶”的。实际上,这正是荀子论证“性恶”的一个基本思路: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就更加显明,荀子以效用论“性恶”的重心其实是落在“师法”、“礼义”上。由此可以考虑,“性恶”是一个预先的判断,将“性”框定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本然层面,则是为证立“性恶”而作的必要的理论设定;换言之,荀子“不是先看到性恶的根据然后才说性恶,而是要说性恶后才去找性恶的根据”。因此,重要的不是理论定性本身,甚至也不在于“性”的实际内涵及“性”事实上是“善”还是“恶”,而是关于“性”的价值定性会导出何种进一步的推论。这一点,从荀子的以下说法可以得到相当的印证:“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0”可见,“定性,,的不I司,其要害在于关乎实践领域内两个殊异的进向。这样,就能够理解,他在《性恶》中对“性善”说的批驳,何以只笼统地涉及“人之性善”的说法,而并不细究孟子讲“性善”的真正含义:除了“性善”说可能会给人一种“人生而善”、无需自为的简单印象之外,更在于,无论“性善”说有怎样微妙的内涵,都会导致否认“圣王”、“礼义”在人们向“善”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荀子的这一考虑,在其针对“性善”说的又一次反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此处荀子将“善”解为“正理平治”,有点特别。虽然依苟书,可以说“礼本是一切正理平治的根源”,但从引文看,仅仅突出“礼义”,不足以解释荀子何以将“善”等同于“正理平治”。实际上,他反复同时强调“君上之势、礼义之化,法正之治,刑罚之禁”,已经表明,对于“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圣王”的统治与“礼义”不仅同等重要,并且是联系在一起的。由此,荀子批评“性善”道:“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反过来,若用“圣王礼义”,则必言“性”为“偏险悖乱”(“恶”)。可见,荀子是为“重圣王礼义而倡言性恶”。因此,他对“性善”的批评才不限于澄清关于“性”的不同看法,而是层层递进,试图捣毁“性善”说可能的容身之所。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清理态度,很难从学术之争的角度理解。

荀子说:“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但实际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且也不讳言礼义,与荀子的指责看起来正相反。《性恶》这一似乎是误解孟子学说的批评,不能归为荀子执着于一家之言的偏蔽,而是涉及屡见于荀书的一个重要主张:“礼法”。

荀子谈“礼”与“法”的关系,多为论者所重视。比较突出的一类看法是,他“援法入礼”,以礼为法的创制根据,同时又主张“先礼后法”或“礼尊法卑”。荀子曾言“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又言“非礼,是无法也”,固可谓其“援法人礼”。但是,就“礼法”一说看,他是否在“礼”与“法”之间作了一个明确的区分或排序,却是颇可商榷的。实际上,“先礼后法”一类的看法对先秦的“法”的理解,多少受到法家的影响。按韩非,“法”确实比较接近于“刑”。依此,当然可以说荀子主张“先礼后法(刑)”。可问题是,“《荀子》书中所说的法字意义,和法家所说的法字的意义不同”,在荀子,“凡一切规矩方圆的范畴,和过去现在的实例,都可以叫做法”。由此看,“礼法”当指“以礼义为指导原则而制定的各种法则”。在此意义上,“礼法”一词首先表明,礼所具有的绝对价值使得它应当是人的共“法”。就这一层涵义而言,“礼法”之“法”,初无任何实在法的意义,而着重于显明礼在价值上的“应当”。

同类推荐
  • 老子与世界

    老子与世界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老子文化成果的文章汇集。本书选取有关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代中国和谐小康社会研究论文23篇,是在互联网上转载的文章。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道的物质属性及其运动法则”、“老子的‘天人合一’道德观与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等文。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 孝道

    孝道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热门推荐
  • 四季TF我们还在

    四季TF我们还在

    她们是曾经的SEASONS,他们是她们纠纠缠缠半辈子的人,最后,爱情来了,婚姻来了,死亡,好像也来了。
  •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2010年全球出版业共同面临了金融危机,数字出版等新命题,各国出版业在技术研发、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其中不乏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转型之举。作为“海外新闻出版实录丛书”之一,本书包括出版、动漫游戏、印刷与纸张、发行、版权、阅读、政策管理、海外看中国等几方面的内容,全面反映了2010年世界各国出版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麒麟血竭

    麒麟血竭

    血竭原植物,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采无时。————《唐本草》跨越千年的世纪之谜,等你揭开。
  • 恶魔校草爱定你

    恶魔校草爱定你

    “我喜欢你!江辰宇!”女主大胆告白。“哼,是想让我接受你吗?看表现。”“什么!这……腹黑校草竟然没拒绝我。”她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切,白痴!”“你……”(故事情节,敬请期待……)
  • 武纵天下

    武纵天下

    一个系统可造不世之材,一个天下能容万世英雄。一个来自地球的平凡少年,一个让天下叹为观止的不世强者。寒雨晚本是地球上的平凡少年,只因被从天而降戒指砸中,来到了异界。这里实力至上,这里强者为王。魔法师与修道者并存,习武者与斗气者共舞。从小长大的村庄被血洗,冒险者协会的局中局,白石王国的风云诡变,席卷大陆的亡灵天灾,圣教的残忍阴谋,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谜团,他击败了一个又一个传说。这一路英雄无数,这一生美人如云。他不要清风明月,更不要美人在怀。他要这苍天行公平,要这寰宇存道义,要这骑士的准则践行于整个世界!且看寒雨晚如何带着骑士系统,武纵天下!
  • 魔言

    魔言

    天意不容既为魔念,神佛代行天意,忤仙逆佛既是魔言。曾经,你们说我自号齐天,却忘了这天之上便是漫天神佛。哪怕身与天齐也只能永世永生被尔等神佛踏于脚下。但你们却忘了你们头上的才是真正的天,你们脚下的只是你们自以为是的傲慢。异界轮回,数世漂泊。大千之外,小千之中,再度归来。不求长生,不求为尊,只为当日豪言。“终有一天,我要捣毁你们的神坛,踏碎你们的傲慢,让天下苍生看一眼真正的天究竟是何样!”
  • 重生之傲世法神

    重生之傲世法神

    买彩票从来没中过的幽梦不过是游戏没退出来,结果一睁开眼,却发现自己穿越了!原主是个花痴、草包、加废柴极品一个!不过还好,她有游戏系统!神魔大陆风云变,江山代有才人出,今日且看幽梦来,势要改天又换地!(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绝盗霸尊盗

    绝盗霸尊盗

    各位广大书友,我是新手。神界牛逼神尊重生位面,拥有逆天的四生武魂,整个世界暴走了
  • 推理言情:清晨别眯眼

    推理言情:清晨别眯眼

    傅蟾,犯罪心理高材生,从重案组一队莫名被“发配”到新部门“助案科”。助案科里奇葩真心多……带着啤酒瓶底厚眼镜的白脸书生,摘下眼镜惊为天人。自带金刚芭比属性的女警——“龙哥”拥有世界级人脉的花心有钱大少来警队“体验生活”身上所有东西都能当武器的“网瘾少女”+热爱“尸体”还有有“双重人格”的腹黑温柔冷酷禁欲系奇怪男人……傅蟾:这都什么鬼?!
  • 人皇觉醒

    人皇觉醒

    作为宅男的他,总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所有事情。然而,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获得了逆天传承。是他,在中医式微的时候毅然站了出来;是他,在祖国危难的时候决然的站了出来。不管面对什么他都能果决的做出选择,然而,在面对长生和爱情,亲情,友情的时候。他,该怎么选择呢?看宅男高材生林毅,如何逆天崛起,站在世界之巅,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