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9900000011

第11章 “修辞立其诚”:礼的正当性问题(3)

这表明,他们关于礼的理解在根本上有着相当共通的地方,因此,史迁于《礼书》中大量引用《荀子·礼沦》,并非偶然,更不必由此而论苟书的真伪——历来英雄所见略同,互为借用,常在情理之中。

从“本于人心”看荀子关于礼的论说,也许会觉得,他实际上以“人性”为“善”或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性善”。但是,这种印象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受孟子“善端”之说的影响,也多少忽略了荀子论说的根本动机。荀子言礼之“本于人心”,一方面,通过对礼的根基回溯性的理解,将礼的正当性建立在一个较为“自然”的基础(即人的天然情性)上——就当时的普遍风气而言,这个基础既安全可靠,也易为人接受;另一方面,也表示礼乃是顺乎人之天然情性的一种引导性的、完善性的制作,就此而明其可欲与可行。所以,荀子关于礼的论说,可以归结为“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实际上,他以人群生活为背景,旨在阐明礼的正当性和有效性,而无意于对“人性”进行定性;并且,在他极为现实的眼里,“善端”一类说法不仅是可疑的,或许也是有害的。更为重要的是,虽天然情性人人有之,但有薄厚之分、偏全之别,故荀子讲“礼本于人心”有其特定的涵义:他并非就所有人之“心”言之,而是从人之常情立论。按苟子,“礼本为中人设”。在人群中,“中人”最具代表性,中人之情也可视为人之常情;以此常情为准,过之或不及者不乏其人,正是基于这一点,荀子言: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杨惊注日:“皆谓使贤不肖得中也。贤者则达爱敬之文而已,不至於灭性;不肖者用此成行义之美,不至於禽兽也。”更表明礼循人之常情而成“文”。故此,荀子论“三年之丧”,谓之“称情而立文”,正是基于“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这一常识;同时,他又言“有血气之属”者莫不爱其类、爱其亲,而人为最,诸如此类,均是就人之常情立论,并非如孟子论“性善”那样,断言“人皆有之”。

总的看来,荀子论礼,始终本于“势之不得不然”、人天生情性之“当然”。在此意义上,就可以理解,他何以如此描述人在“无有壅蔽”的“大清明”状态下之所见: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於室而见四海,处於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晕晕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此言人若辟除各种偏蔽,虚心以应物,则“万物莫有形而不显示於人,莫显示人而不有伦理,理无不宜而分位不失”。

这也可谓见“道”(礼义)。荀子虽用“明参日月”等富于想象力的说法喻示“虚壹而静则通於神明”,但就礼义为当然之“道”而言,这里面并没有太多神秘之处,不过言人“不滞於偏见曲说”,则能洞察到万物当然的秩序,犹如“道”直现眼前一般,与天然事物似无二致。这一点,进一步理解荀子关于“天”的讨论会更加明了。“天”对于他的辩说实际上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如前章所论,以“天人相分”澄清“道”之在人;另一方面,也以“知天”表明礼之“自然”根基: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所谓“天功”,即天地生养万物之神妙莫测。荀子以此论“圣人”为政的基础,正是承认人的天然情性及自然欲望自有其正当性,并且是一切政治制作的当然出发点。换言之,“圣人”“所自修行之政,曲尽其治;其所养人之术,曲尽其适;其生长万物,无所伤害”。之所以必言“圣人”宛转(“曲)“全其天功”,乃在于人群生活的当然之势要求“分”而后可行,就此势非人力所能改变而言,也是“天”(天然)之一种表现。故荀子以“知天”论“圣人”,乃是谓其“明於人事则知天物,其要则曲尽也”,而此“曲尽”,正是荀子对礼的描述。因此,他讲“天生人成”实际上具有相当特定的含义,并且,只有在“全其天功”的意义上,他所说的“圣人制礼”才有其真实性。整体看荀子的论说,他为礼所作的辩护可以套用《礼记·礼运》表达的一个见解:“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只不过,他主要是在“理天地”的意义上诠释“承天之道”的基本精神。从他关于礼的论说,也就可以理解他的一段与其“人道”的主张似乎相矛盾的话:凡礼,始乎榄,成乎文,终乎悦校。……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

在荀子,礼义之生乃“势之自然”,礼仪文饰之起也自有其基于人情之不得不然,皆非人力所能任意为之。在此意义上,礼类似于一种“自然”的存在,确实与天地四时的运行没有多少不同。因此,荀子关于礼的前后论说实际上相当一致。同时,考虑到其论说目的,他所运用的“天地以合”等一类比喻I生或情感性的表达,也可以视为其关于礼之当然的一种更通俗或更易为人接受的说法。

荀子就礼的“自然”基础论证其正当性,一方面可以看成与其辟“机祥”相一致而不可避免的一种态度,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他试图将礼的正当性建立在一个较低且结实的基础上。但是,由于他极为强调“天(然)”的合理性,有可能造成一种误解,即认为他在《天论》中关于“天”持有两种相反的态度:既坚持“天”的自然性,又相信其精神性。这种印象不仅可能源于知识论的理解背景,并且也多少忽视了荀子明言过的一个政治立场:“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依荀子的论说,礼义之类正是“圣人”为“天下生民”的、“大虑”;在此“大虑”中,“圣人”对天然事物的因循、尊重体现了其现实智慧和理性态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立君为民的说法本身并没有多少特殊之处。不过,由于牵涉到敏感问题,这一可以归为“民本”的政治立场有可能在诠释中与现代“民主”观念建立某种姻亲关系;但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距离是极其遥远的。“民”作为集合概念,尚未发育成为政治主体,而只是对象——虽然有时得以成为民粹情怀的对象。从“民本”过渡到“民主”,尚需要一些荀子所不知晓并且也不可能从礼的等差之义中生发出来的理论。

礼的文饰,荀子在有的地方又称为“惮诡”,郭沫若论此为“神道设教”。从荀子“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

的说法看,礼在某种意义上确乎是一种神道设教。然而,即便如此,也很难构成对荀子的责难,因为在当时,“百姓以为神”乃是一个事实,而非一种设定。故他所言,不过意在维持“百姓”固有的习俗,这与他的“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的主张是一致的。他关心的始终是“治”如何可能,而非普遍“启蒙”的问题;他的“百姓以为神”的说法,主要是基于意识到习俗力量之强大,不顺之不足以施行“政教”,缘此而对民间信仰方式持宽容和认可的态度。这样一种认识和处理方式,并非他所独有。当然更不可能从“神道设教”的角度理解荀子关于礼的论说意图。他论说的目的,正是要在辟除各种可能影响那些潜在的“士君子”的神秘观念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阐明礼之当然与可欲,从而有可能使他们确认礼作为人群生活方式的正当性或有效性。

在以上论说中,荀子似乎并没有在正当性和有效性之间作出严格的区分,有时甚至将有效性的论证直接等同于正当性的确证,从而使得其论说呈现出较为功利的色彩。这主要是由他的辩说目的决定的。在苟书,其辩说乃不得已为之,起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刑以禁之。,’这就使得他必然注重其论说的实际效果,将效用性作为辩说的主要支点。这一点,不仅体现于他对诸“异端’,的回应,并且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为礼所作的正面辩护之中。在某种意义上,前者可以视为后者的准备阶段,而后者不过是基于前者的进一步论说和必需的工作,它们在论说动机和目标方面相当一致。但是,他为礼所作的辩护仍然应该视为一种正当性论证,对他来说,礼不仅是正当的,其正当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礼作为他的信念,毋需任何有效性之类的证明作为支撑。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无毛也,然君子啜其羹,食其哉。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礼,礼莫大於圣王。

这里就“人之所以为人”立论,表明荀子实际上对礼抱持一种信念性的认同。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得他关于礼的正当性的论证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辩护。这即是说,他的论证,是为了向那些反对或漠视传统秩序的人显明礼的正当性,由此而达到维护礼的目的;而任何关于礼的正当性论证,对他自己无疑都是多余的。在这一方面,他和孟子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性甚至也体现在表达方式上:其谓“人之所以为人”与孟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无差异,如出一辙。

此外,即便不论荀子关于礼的真实立场和论说意图,仅就其论说本身来看,礼也并不如有论者所说那样是“对人性的根本改造”,相反倒显示,礼之所起正有其“人性”基础。

不过,以“人性”谈礼之根基,很容易造成一个错觉,似乎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礼论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很明显,荀子关于礼的论说正是试图显明人的天然情性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证礼的正当性。其实,对“人性”的洞察及某种程度的认可,贯穿于他的大部分辩说。这一点,在他批驳“异端”的时候已有所表现,及至其为礼本身进行辩护,则愈加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对“人性”相对宽容的理解和相当程度的利用,荀子接下来的劝说工作几乎无法展开。

在他这些相当重要的论说中,“人性”并没有以一种“恶”的面目出现。事实上,“性恶”一说虽然触目惊心,也似为荀子的标新立异之论,但并不能涵括他对“人性”的全部判断或评价。他提出这一历来颇受诟议的学说,不仅有其对现实背景的考虑,也涉及操作手段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尽管相当重要,也只是他的辩说的一部分。因此,在荀子此前及接下来的论说中,虽然始终有一个“人性”的背景,但谈论“人性”之为“恶”,似乎均为时尚早。

无论是批评或攻击“异端”,还是为礼作正面的辩护,都旨在向读者显明礼之必要,荀子的这种努力,本身就带有劝导的意味,可以说,在此前他的劝说工作其实已经开始了。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一类广义的或泛化的劝说,而试图有选择地向特定的人群展开具体的说服,加强其劝导的效力。首先,现实中的人尽管有某些共同的倾向,但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一种未特别区分说服对象的劝说不太可能把握住不同的人的欲望焦点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不同的说服对象对于荀子的学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获得推行,所能起到的作用可谓天悬地隔,他此前的趋于平均化的劝说显然尚未充分地照应到这一点。

辟除“机祥”和排除“异说”本身并不能使人们确信礼为其个人生活的正道。荀子关于礼的正当性论证承接了这一问题,并从个人的天然情性入手展开此论证。但整体看他的相关论说,礼主要是作为人群的生活方式获得其正当性的,这就会产生一个疑问:群体的生活方式何以成为个人的道德生活准则?对于荀子,这不是一个理论上“应当”的问题,不能仅仅告知人们,个人生活应该服从群体生活,而必须考虑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作出何种反应。如前所论,礼规定的生活方式。

同类推荐
  • 军事战争的智慧

    军事战争的智慧

    精彩的哲理故事如一丝丝火苗,点亮心灵睿智之灯;如一把金钥匙,开启智慧宝库之门。早一天领悟,早一天走向成功;早一天领悟,早一天拥有幸福。阅读本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智慧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 思维迷宫

    思维迷宫

    有一句格言说在社会中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而在哲学中想事情,情况恰好相反,似乎应该说“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这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方法的书,内容包括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如诡辩、怀疑、剃刀、还原、分析、辩证、解释、消解、诗化、正名以及作者本人所主张的无立场方法等。
  •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西汉初期,统治者所采取的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推进了先秦诸子思想的再度活跃。吸取百家之长并各有所宗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特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这一时代的主题。《淮南子》就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宗,融合各家之长,对当时的社会和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形成融贯各科知识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博大宽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淮南子》不仅是汉代思想史上也是道家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淮南子》的作者在当时已意识到道家自身理论的...
  •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为延参法师讲禅理故事合集。延参法师在本书通过讲述一系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禅理故事,解读生死、剖析名利、慎察处世、参悟苦乐与阐释幸福,以灵动的感悟将禅的智慧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精要地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与风采,还充分体现了法师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个性以及深厚的禅宗底蕴。
热门推荐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注定是我今生倾心驻足的风景,一世不舍的眷恋。为了你,我愿划破手指,滴血成圈,圈住你的款款深情,纵然玫瑰零落成泥碾作尘,我也甘愿守候着这一世的心疼。爱一曲,唱尽心泪,血写情愁恨,彼岸花开无归期,读着自己的故事,一份爱情,一段情殇,让此生为之感动,让此刻为之落泪,让多少无悔墨笔为之抒写不老的怨曲。涅槃阙词,允我于冰冻三尺之下,任相思静水流深,夜又更深时,幽问帘外风,何人剪影,慰我薄凉?
  • 琉璃少爷重拾爱

    琉璃少爷重拾爱

    八岁,上帝将你带给了我,从此,我无法停止对你的感情。一见钟情,如此简单。十岁,面对我的质问你冷声回复我,你不会让我与母亲好过。十二岁,你知道了我对你的心意,却只是冷嘲热讽。你说,风骚的女人她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你不可能会喜欢我。十四岁,我中考前夕,你给我来了一个致命炸弹。我的妹妹居然成为你的女朋友,而你没有认出来。十五岁,我选择休学去国外疗伤,你给了我一句慢走不送。十六岁,我带着治愈好的心回归,你却在这时候要我和你在一起。从八岁到十六岁,整整八年,我没有一刻停止喜欢你。所以对不起,我无法和你在一起。你的告白,是对你自己的最大讽刺。
  • 震撼心灵的感悟

    震撼心灵的感悟

    本书收集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人小故事,故事折射出生动睿智的生活哲理,全书分四辑,包括“真爱勿需海誓山盟”、“美好的家庭是幸福的港湾”、“伸出友爱之手,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跟陌生人握手,洗涤一下你的心灵”。
  • 乡村高手在都市

    乡村高手在都市

    一个农村少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处神秘山洞里得到一位隐世高人的两本秘笈,从此成为了一个隐藏在都市的高手……“院长,兄弟们都准备好了。什么时候行动?”叶庆一脸恭敬的对着站在树上的王浩宇说道。王浩宇挥了挥手,淡淡说道:“让兄弟们休息一会,十分钟后,一个不留……”
  • 傲世九天阙

    傲世九天阙

    “凌云傲世九天阙;孤独一世百岁长。”少年凌云为复活昔日爱人,斩神灭佛,杀上九重天阙,向天再借万万年!
  • 噬灵传

    噬灵传

    从小被恶梦困扰的少年,苦苦追寻着梦源,他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获得了本不属于他的力量。当他找到了梦源,解开了梦境的时一刻才发现,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修行是为了成长,成长却是为了战斗,战斗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 弃子大少

    弃子大少

    圣私立英才一体式学院,以世界尖端师资团队和强大资历、地位以及浓厚的教学文化底蕴位列华夏新十佳一体式院校的佼佼者。由当今世上,社会背景最为复杂,人脉网络线堪比大脑神经元连接图的世界财团巨鳄—管氏一族全面掌控,为培养后继撑起管氏一族的商业帝国而成立的精英式教学培育机构。其中,不乏有名门望族的优秀继承人,各方学霸,技艺达人,乃至励精图治也要逆天改命的奋斗丝。然而,身为管氏一族的嫡系后继者管君候,却在一次家族会议中,被其亲生父亲剥夺身为继承人的权利,成为一介弃子。于是,作为弃子大少的管君候不得不在各种艰难的危局之中去锤炼诸般技艺、对抗那个掌控自己命运的千年老怪。
  • 谜一样的世界

    谜一样的世界

    一个世家的纨绔少年,经历了国破家亡他为了生存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他意想不到的事。大战魔人,纵横无尽的黑暗。可天意不可违。
  • 绿色小岛

    绿色小岛

    因为一本《小王子》,使两颗善良的心拥抱在一起,从情窦初开走到暮年,从穿校服到身披红妆,历尽人间生活的苦海,最终演绎了一曲浪漫的地老天荒。谢谢你,人海中让我遇见了你;谢谢你,我多么热烈地爱着你。
  • 龙舒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