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95300000031

第31章 文化(1)

第一节教育

一、机构

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为教育行政官员。

民国4年(1915),武威县设劝学所。民国15年(1926),改为教育局,民国23年,局改为科。民国27年,恢复局。民国29年,再度裁局复为教育科。

1949年,武威县人民政府沿袭旧制设第三科。1950年3月,改称武威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总管全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学等方面的工作。1978年10月,改称为武威县人民政府文教局。1986年,市政府决定文化、教育分设,成立武威市教育委员会。2001年,市改区后,武威市教育委员会改名为凉州区教育委员会。2002年7月改称为凉州区教育局。

二、体制

在丰厚浩繁的史籍中,记载着武威自西汉以来,历朝官府兴办地方教育,培养人才的业绩。

十六国时,前、后、南、北四凉都曾建都姑臧,统治者采取宽和政策,“习文修武,保境安民,教化风行”,文化教育兴盛,官学、私学蓬勃发展。明、清两朝,崇文重道。清康熙设博学鸿词科,广选品学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形成了“古文之盛,前古罕闻”的盛况。以文学知名的李蕴芳、张美,各有名著数十种;嘉庆进士张澍,著述等身;牛鉴官至两江总督,名于当世。

长期的封建社会,以孔孟思想为主导,在其影响下,除官办的儒学、书院等学府而外,武威城乡还设有官办和群众集资或家庭设立的义学、社学、私塾,他们聘请教师、招收门徒,为科举进仕培养人才,形成了完整的封建教育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入侵,国势日衰,清政府鉴于外交受挫,处处受帝国主义欺凌,感到非兴学不足以富国强民,于是“罢科举”、“兴学堂”,改革教育制度。嗣后,封建教育制度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转化。光绪三十一年(1905),武威县开始兴办了一些中、小学堂(书院改为学堂)。

民国时期,武威县废除了中、小学堂,改建和创办了一批中、小学校,施行国民教育。中、小学教育有所发展,但受高等教育者寥寥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旧的教育体系,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武威市(县)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遍及城乡的教育网络。农村教育在改革中,施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0年,凉州区的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实施1986年以来确定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并逐步健全完善教育管理机构,强化教育工作,明确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责。2002年起,撤销了学区辅导站,全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工工资由区财政统一管理和发放,从根本上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和理顺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三、学校

1、幼儿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私立晋华小学和万寿宫小学曾附设幼稚班各1个,后因经费困难停办。

1953年创办第一所幼儿园(现为区第一幼儿园),1958年在“大跃进”中,农村曾掀起队队办幼儿园的热潮。全县农村有幼儿园1466所(实为托儿所),入园幼儿8万多人。因有名无实,质量很差,1960年全部停办。1965年,武威专区创办幼儿园1所。1982年后,幼儿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小学和厂矿学校兴办学前班45个,城市企业单位办幼儿园(集体)8所。1985年创建武威县第二所幼儿园。1989年底,全市有幼儿园24所。20世纪90年代私立幼儿园发展很快,城区先后开办8家,为幼儿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到2000年,全市幼儿园已发展到361所,入园幼儿23972人,教职工1057人。到2006年,全区幼儿园达364所,入园幼儿20097人,教职工1172人。

到目前凉州区内的重点幼儿园有:武威市实验幼儿园(1965年创建)、凉州区第一幼儿园(1953年创建)、凉州区第二幼儿园(1985年建)、凉州区西苑实验幼儿园(私立)、凉州区和平爱弥儿幼儿园(私立)、凉州区水电幼儿园(民办)。

2、小学教育

光绪二十八年(1902),武威县知县张廷武改天梯书院为武威高等官小学堂。次年,城乡共设有初等小学堂43所。宣统元年(1909),凉州知府王步瀛于王府街郝氏宅设凉州府模范两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小学校令》,小学堂改为小学校。民国5年(1916),初级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民国12年(1923),推行新学制,国民学校又改称初级小学校。时有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60所,学生3585人,全年经费12915元。

民国36年(1947),全县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200所。

1949年9月,城乡公办完全小学17所,私立小学6所。此外,城乡还有202所初级小学。

1951年后,在校学生发展到2.3万多名。1958年,贯彻“公办与民办”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全县公办小学338所,民办小学增加到369所,在校学生8.8万多名,达到了每个生产队有小学。当时虚报浮夸风盛行,许多民办小学有名无实。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小学教育遭到破坏。耕读、简易小学全部停办,全日制小学的教学秩序十分混乱。1970年,全县部分完小附设初中班。1978年,恢复秋季招生,压缩农村141处小学教学点。1982年,农村设中心小学53所。1985年,学龄儿童总数7.15万人,入学7.06万人,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98.9%;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2%;毕业率为98.5%。1989年,全区有小学572所,在校学生9.8万多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8.32%;毕业率达99.8%;初等教育普及率达99.62%。2000年,全区有小学518所,在校学生129937人,教职工5540人,入学率100%,其中专任教师5355人。到2006年,全区有小学470所,在校学生100329人,教职工5625人,其中专任教师5491人。

区属重点小学有:

凉州区和平街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利用天梯书院旧址建立高等官小学堂。1953年,定名为和平街小学。

凉州区会馆巷小学前身为私立晋华小学和秦光小学。1955年,两校合并为武威县会馆巷小学。

凉州区共和街小学现有在校学生2400多人。

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始建于1996年,现有在校学生2198人。

蚂蝗小学1951年建校,地处凉州区清水乡蚂蝗村,形成了“文明、远志、勤奋、求实”的校风,“勤奋、踏实、刻苦读书”的学风,遐迩闻名。

3、中等教育

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府联寿改建雍凉书院为凉州府中学堂。

民国时期,武威县有武威中学和私立青云中学两所中等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青云中学与武威中学合并,以原青云中学为校址,定名为武威中学。

1955年8月,建武威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先后建武威第二和第三初级中学。1955年9月,武威中学改为武威一中。随后,第一初级中学改为武威二中,第二初级中学改为武威三中(今市卫校地址),第三初级中学改为四中(羊下坝),并创办五中(黄羊镇)。

1958年“大跃进”时期,相继创建六中(大河)、七中(张义)、八中(双城)、九中(四十里堡)、十中(新华)等5所普通中学;并发展全日制农业中学34所,半日制(半耕半读)中学74所。1961年后调整后的普通中学7所,即一中、二中、三中(大河)、四中(羊下坝)、五中(四十里堡)、农大附中、黄羊镇铁路中学。

1980年,将65所完全中学压缩为54所。1981年,恢复秋季招生。1982年春,又将完全中学调整为14所。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步骤地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凉州区直属中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推行目标管理,狠抓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1990年,共有中学72所,其中初级中学56所,在校学生32134人;完全中学16所,在校学生11150人,教职工3327人,其中专任教师2691人;职业中学9所,在校学生2188人,教职工241人,其中专任教师195人。到2000年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时有完全中学13所,在校学生8931人,初级中学64所,学生57069人,教职工3677人,其中专任教师323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在校学生2228人,教职工272人,其中专任教师223人;私立初级中学1所。到2006年,全区共有中学80所,其中初级中学63所,在校学生58561人;完全中学17所,在校学生26906人,教职工4793人,其中专任教师4336人人。

区属重点中学有:

武威一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在校学生3300多名。

武威二中为武威市重点中学之一,在校学生4500多名。

武威铁路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2004年从武威铁路分局划归地方管理,在校学生2200多人。

武威第六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在校学生4500多名。

武威第十八中学原武威师范学校改建。

武威第十五中学原武威地区财贸学校改建。

武威第七中学(地处黄羊镇)。

武威第九中学市级示范性初中,在校学生2300多人。

4、中等专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省、地党政领导重视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从1955年开始,在武威创办了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建于1958年5月,校址在黄羊镇,录属省农业厅领导。

甘肃省乡镇企业学校该校于1985年经省计委、省教育厅批准,由原武威地区农业干部学校改建而成。位于武威市东关街市民南路。2006年,在校学生1160多人。

武威地区财贸学校地处武威火车站北端建设路。1979年筹建,为普通中专,2003年,一部分并入武威职业学院,一部分改为武威十五中。

武威地区体育运动学校1973年6月,由武威地区文教局创办,1986年,定名为武威地区体育运动学校,校址在市区南关街。

武威卫生学校校址在城区东关(原武威三中校址)。1973年8月,地区决定成立武威地区卫生学校。2006年,在校学生3000多名。

甘肃省水利学校1956年创建,属省水利厅管辖。校址在黄羊镇,1963年迁至景泰。

武威地区工业学校1980年创办。1987年该校合并于武威教育学院。

武威师范学校民国4年(1915),甘凉道尹马邻翼创办甘凉道立师范学校(今武威十八中所在地),设乙种讲习科和附属小学。次年,由省财政厅筹拨开办银810两筹建,称甘肃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民国25年(1936)春,奉省教育厅令,改为甘肃省立武威师范学校,1949年,在校学生285人,教职工21人。2003年,改建为武威第十八中学。

武威市教师进修学校1978年2月,县文教局创办。

5、高等教育

甘肃农业大学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由兰州迁入武威县黄羊镇,与当时正筹建的甘肃农学院合并,定名甘肃农业大学,是全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1986年后,该校陆续迁往兰州。

武威职业学院1983年,武威行署筹办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无学历教育资格。以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与其它院校合作办学为主。2003年4月7日,甘肃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到2006年,在校学生达5000多人,教职员工180多人。

甘肃畜牧工程技术学院校址在黄羊镇。是全省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养基地。1952年创建,原名西北畜牧兽医技术学校,校址在西安市瑞禾村。1958年6月迁入黄羊镇,更名甘肃省畜牧学校。2005年,更名为甘肃畜牧工程技术学院。

电大分校前身系1979年甘肃省电大武威工作站。1987年,改称甘肃电大武威地区分校(简称电大分校),管辖所属市(县)教学班和工作站。

6、职业教育20世纪50年代后期,武威县兴办农业中学。1958年,大队办半耕半读农业中学14所,社办农中20所。1959年,社办农中调整为10所,1961年停办。

1965年,办起农中12所。“文化大革命”初期,农中停办。1980年5月,又改建为农业技术学校。1975年,双城拖拉机分站(在双城镇中山湖)改建为武威县红专学校。1983年9月,永昌区中学改办为农业中学。1984年4月,九墩、红星两所普通中学改为农业中学。秋,文教局职业技术学校成立。1986年,武威市成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市教委增设职业技术教育科。有关业务部门,曾分别举办水电技术学校、财务财会学校、商业学校、供销学校、粮食学校、水利培训学校。

1989年,有区属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1255人,教师102人,厂矿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832人,教师45人。到2006年,全区有职业中学(中专)5所,在校学生2119人,教职工220人。

同类推荐
  •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本书分为教师篇和学生篇。结集的文章是北方民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求知求学经历的生动再现,集中反映了该校新老教师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精神面貌,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及温馨的师生情谊等。
  •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以宏大构架、多维视野和立体思维,全面勾勒中国和谐社会视野下舆论传播的特点、模式、影响、作用,对舆论传播学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描述、客观介绍和深刻分析,探讨当下舆论传播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舆论传播成功引导的方法、手段、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精的见解和观点。全书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涉及广阔的国际国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意义。适读对象:宣传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学术研究者。
  • 学与教的变革

    学与教的变革

    本书是《当代课程与教学新视界》丛书之一,内容涉及作者多年来结合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探索的主题,主要有脑科学指导下的教学原理,珠心算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小班化教学,成功智力理论的应用,教育叙事的方法崛起。
  •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所向,无限精彩;本书以“微文化”的精神流脉为纲,以“微娱乐”的发展肌理为目,引领读者管窥一个异彩纷呈的“微家族”。
  • 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本书描述了一位农村教育者眼中、手中、心中的中国农村教育,是一部真实的农村教育人的人生写真。
热门推荐
  • 逆战大风暴

    逆战大风暴

    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化危机来袭,病毒肆虐丧尸横行,是天灾?还是人祸?无人知晓。。。。幸存者们都在为活命而苟且偷生。而凌宇却并没有选择逃命,因为他正忙着打丧尸救妹子。。。。“我去!真人版逆战生化模式啊有木有!”“哇塞!前方发现一比基尼美女被丧尸围攻,看来是时候改我闪亮登场了,嘿嘿!”
  • 公司治理:发展趋势与洞察

    公司治理:发展趋势与洞察

    本书是德勤企业风险丛书的第一辑,主要涉及公司治理方面的最前沿话题。内容有2010年上市公司治理调查;浅谈CSA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对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思考;董事会运作的天龙八“不”;搭建授权体系,优化公司治理;股改与公司治理;中美日公司治理比较;合同风险合规;HEDGING企业的市场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实务;企业风险用语。
  • 暗恋的他向我告白

    暗恋的他向我告白

    在王俊凯走在路上时遇到了一个长得美如天仙的女孩子李涵霜在森林中迷路,正好李涵霜和王俊凯是同一个学校桦林学校(纯属是作者瞎编的根本就没有这个学校)所以王俊凯就把李涵霜带到了他们的学校......
  •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杨献平所著的《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是一部时光书和个人史。以个人经历乃至生活、命运轨迹为基本线索,贯穿了作者十多年来,在沙漠等异地的生命本真体验和独特思考。《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中既有个人化的生活记述与具体情境下心态的逼真刻绘,又有对自然事物及人生的细致观察和发现。在写作手法及艺术追求上,实验与传统并重,始终不跟风、不师从、不唱和,坚持自己的独特的书写方式,与当下其他散文作品有明显区别。
  • 千秋贵妃盛世皇

    千秋贵妃盛世皇

    海棠花开,一抹红色燃烧了整片天空。她,南宫素云,从来就不是一个甘心屈服于命运的人。想要用她来完成自己所谓的千秋大业么?想要用她来得到整个天下吗?想要用她来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利吗?那么她就偏偏要颠覆你的梦想,你所谓的千秋大业。
  • 夜色撩人:双生小娇妻

    夜色撩人:双生小娇妻

    白天,她是枯燥无味的无盐女。夜晚,她却变身勾人无数的小妖精。霸道总裁、腹黑学长、阳光竹马、温柔蓝颜……谁是她的归宿?一张脸,无数面,那个又是真实的她?
  • 浮华幻梦

    浮华幻梦

    辗转百年,跨越生死,不过是几世轮回,念念不忘。书写回忆,纪念我们的过往,献给我的朋友们。
  • 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本书结合当今教育规律与中学生特点,系统地阐述了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模式,成功教育的经验与发展,中学素质教育的教学建构等。
  • 校花的霸道保镖

    校花的霸道保镖

    霸道保镖傲娇女,都有一点小脾气。你丫只是跑腿滴,凡事都要遂我意。让你往东不去西,让你打狗不赶鸡。扫地做饭递茶水,鞍前马后多用力。萧楚一巴掌扇过去,醒没?
  • 婚姻碰碰车

    婚姻碰碰车

    生活,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就像本书主人公易南平的名字一样——意难平。人生中,“到底意难平”之事终究是太多。如果说婚姻就是一座围城的话,那城中的两个人难免有着想看看城外的风景的一天,然后,两个人就开始像游乐场里的碰碰车一样,碰啊撞啊。本书通过对易南平、闵昊以及申磊等三位好友的婚姻生活的平实描写,诠释了婚姻生活就如坐碰碰车,在磕磕碰碰中相扶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