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92800000033

第33章 名人轶事(9)

有人说是共济会派去的黑衣使者,因为莫扎特曾是这一组织的成员。因莫扎特在其歌剧《魔笛》中将该组织的某些秘密泄露而惹恼了这个秘密民间组织的领导者们,于是他们就用这个办法加害莫扎特。还有人认为此人是一个与名人贵族和大型组织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他只是一位平庸的作曲家(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受有钱的平庸作曲家雇佣的人)。他对莫扎特的情况十分熟悉,因而抓住他健康状况恶化、濒临死亡的时机,想以重金购买其作品为自己所有。

据最新资料表明,当时一位自诩为作曲家的”狂妄自大而又酸溜溜的维也纳贵族老爷“常常在家里举办音乐会。为纪念亡妻,他想让莫扎特写一部追悼其妻的安魂曲,并企图据为己有。于是他便密谋遣使,其匿名的订单和黑衣使者令莫扎特不寒而栗。由此看来,黑衣使者可能就是这位附庸风雅的斯图尔巴赫伯爵派去的人。他的神秘让人惊恐不安,从而也在莫扎特这位音乐奇才头上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其实,莫扎特本人在死前一年就由于恶化的健康状况和拮据的生活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曾坦然地对朋友们说:“死亡已在我舌尖上,我已尝到它的味道。”就在这一年里,他写了1首安魂曲,5首弥撒曲,这可视为他有某种预感的证据。但是,大量考证又表明,即使在其临终时,莫扎特也未感觉到自己会立刻死去。因为有了这神秘的黑衣人,后世之人便备感迷惑,以为作曲家的死就是因为这个陌生人。

可以令人确信的一点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在生前并没有创作完成,而是死后由他的学生许斯迈尔续完之后,按期交给了这位黑衣人。那么,这位神秘的“黑衣使者”到底是谁,他究竟对莫扎特的死有没有催化剂的作用,至今仍然是个谜。

英国诗人拜伦为何选择长期飘泊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声名远扬,对欧美诗坛有着很深的影响。拜伦是一个爱国诗人,曾有“英国哟!我爱你,尽管你有那么多缺陷”的感慨。然而就是这位深深眷恋自己祖国的诗人却在1816年离开祖国远走他乡,并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为什么拜伦如此坚决地去国离乡,这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论题。

按照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的看法,拜伦的出走是由于英国上流社会的毁誉。1815年1月,拜伦与宪尔班克小组结婚。但一年后,这次仓促的婚姻即以妻子离家分居而告结束。消息传开,拜伦发觉他一夜之间便已身败名裂。把婚姻制度的神圣视为信条的中产阶级齐声谴责拜伦的残酷无德,上流社会的沙龙更是视之为魔鬼怪兽,把诗人拒之门外,这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刚出版时的情形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拜伦感到莫名其妙,不堪忍受这种巨大的反差。最终迫使拜伦不得不出走他乡。

另一种说法认为拜伦的政治思想不被英国统治阶级认同。拜伦的各种传记作者竭力掩盖拜伦与英国统治阶级之间的鸿沟,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拜伦在议会里的大胆演说,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政治及宗教方面的自由思想,使统治阶级对他恨之入骨。于是他们在诗人私生活方面制造种种“丑闻”,挑拔他妻子同他离异,唆使社会舆论谩骂拜伦是叛徒、国王的诽谤者、道德的破坏者、拿破仑的颂扬者等等,使诗人在社会上处处受到责难和毁誉。对此,拜伦认为:“如果那些低语、私议和传言是真的,我对英国是不合适的。如果不是真的,英国对我是不合适的。”所以说,表面上拜伦最终是由于被迫害而不得不离开英国,“其实,他是被英国统治阶级逐出自己的祖国的,”这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家庭变故。拜伦的妻子宪尔班克是英国社会中见识平庸的女子,拜伦终因婚烟生活的破裂而一落千丈,成为众矢之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被迫流浪异乡,到异国他乡去追寻自己真正的生活。

尽管各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但愿学者专家们能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拜伦如此决绝的原因,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诗人为何选择在外流浪的生活,同时也给喜欢拜伦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柴可夫斯基死因之谜

俄国著名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11月6日凌晨,突然结束了他那瑰丽的一生。这一年是音乐家的个人声誉急剧提高,事业达到了辉煌阶段的时期。他的溘然长逝使人们对他的死亡充满了好奇。这其中是否藏着一些秘密。

11月18日,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六交响乐》(“悲怆”)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乐曲自始至终的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于作品流露出的这种悲哀痛苦的情绪,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第六交响乐》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杀”的“预言”。于是,柴可夫斯基“自杀”,立即传为奇闻,但是,事实究竟如何呢?他创作《第六交响乐》,原意是想献给自己的外甥费拉奇米尔·达维多夫的。不料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这支交响乐的演出竟与他的死紧密相连,并成为他的死因之谜。及至后来,有人发现一份所谓柴可夫斯基写的“秘密标题”的草稿,上面写着:这部交响乐的计划的最终本质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冲动的热情、信心和渴望活动,必须短(终曲: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为终结(也要短)。于是,他们又以此为据,证明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另有一些人认为,虽然柴可夫斯基确实试图自杀,而且他的《第六交响乐》的主题,也是悲剧性的。然而,《第六交响乐》却绝不是作者为自己“自杀”所写的“挽歌”。因为,1893年这一年,是作者获得极高荣誉的一年。人们怎么也找不出他自杀的理由。5月29日,他到伦敦参加英国剑桥大学音乐社成立50周年纪念大庆。皇家爱乐音乐会6月1日又演奏了他的《第四交响乐》,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6月13日,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名誉教授。可以说正是这种荣誉带来的喜悦的冲动,才激励着他创作《第六交响乐》。正如他所说,他要在新交响乐中“充分表达这种心情”。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存在“自杀”的动因。

事实上,柴可夫斯基应该是死于急病。11月1日傍晚,他与朋友共进晚餐,并酗酒直至凌晨2时。次日早晨,他便开始失眠,消化不良。午后,喝了一杯生水,从此就一病不起,终于在11月6日不幸逝去。根据彼得堡最优秀医生中的两位佼佼者——勃廷逊兄弟的诊断,柴可夫斯基确实是死于霍乱。

当然,声名显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杀,还是因为疾病而死,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我们期待着能找到更为丰富确凿的材料来揭示柴可夫斯基之死的秘密。

硬汉海明威自杀之谜

海明威这位文坛上的巨星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正值他事业顶峰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他以自杀的形式告别了文坛。他的选择究竟有何秘密。

作为一代文风简约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自杀之举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各种各样探索海明威自杀之谜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海明威自杀是“精神抑郁症”造成的。另一种认为,海明威是因为对自己才思枯竭感到绝望而自杀。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极有力的证据。海明威自杀的起初动机始终没有定论。他在自己的遗嘱中是这样说的:“我所有的希望已破灭,我那意味着一切的天赋如今抛弃我,我辉煌的历程已尽,为维护完美的自我,我必然消灭自己。”但是,人们并不完全相信他自己对这一行为的解释。2000年7月,人们从一本新出版的海明威传记中窥见了这个谜团的冰山一角。这本传记的作者是肯尼思·林。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名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种我们今天所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一直困扰着他。这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了他与几任妻子的关系和他相当一部分的家庭生活,ED 造成的强烈的心灵痛楚更是他最终自杀的重要原因。

有一系列事实可以作为海明威在晚年是一个ED患者的佐证。海明威于1961年6月因为被医生认为患有“精神抑郁症”而住进了圣玛丽医院的“自杀看护部”。通过医院护士精心看护,他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新的一轮电休克治疗重新唤醒了海明威的性欲。他向罗姆医生抱怨说欲火难耐,罗姆于是立即打电话通知海明威的妻子玛丽前来。玛丽高兴地赶到海明威就诊的医院,与丈夫度过了一夜。但事后据玛丽说,那一晚“双方都没有完全满足”。玛丽在其后几个晚上再也没有与海明威同房。据罗姆医生后来回忆,海明威曾多次要罗姆在他面前发誓,永远不要将自己患有ED病的真相告诉世人。海明威与前几任妻子的分手,好像也可以旁证海明威患有ED症。在1961年6月,海明威与玛丽又经历了一次失败性的尝试之后,深深地对自己的ED症感到绝望,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肉体消灭,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海明威的自杀之举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必然性。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生活和创作一直都和ED对他影响有密切的关系:ED首先将他的人格扭曲了,继而这种人格的扭曲又被带入了他的行为和创作中,最终彻底毁灭了他。有人认为:如果肯尼思·林的论述能够成立的话,或者说海明威的确是一个ED患者,那么海明威在各种作品中创作的“硬汉”形象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幌子来掩盖自己作为一个ED患者的事实。

无论海明威的死因如何,目前证据还不是很充分。但是他作为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海明威的文学将一直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同类推荐
  • 明末之再掌大明

    明末之再掌大明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汉人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上吊,留下了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的千古名言。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阴差阳错之下,朱由检的灵魂再次重返灭亡前夕,看这一次崇祯皇帝能否扭转败局,力挽狂澜?注意,本书没有金手指,只求贴近明末历史,去除任何不切实际的情况。只求还原给大家一个真实的明末。
  • 奇葩世界做皇帝

    奇葩世界做皇帝

    九州大陆,自汉失其鼎,天下共逐之。乱战缠绵百年,中原大地逐渐分裂为三大帝国、七大王国,以及数百诸侯国。三大帝国为唐、宋、明!七大王国为燕、赵、韩、魏、楚、齐、秦!数百诸侯国,大者十几城,小者一两城,散布在帝国与王国之间。中原乱战,四夷兴起,开国建制,变为辽、金、元、清四国,磨刀利马,虎视眈眈,时刻准备进攻中原花花世界!……“我去,这世界真尼玛奇葩!将我扔到这个世界来,这是要玩死我啊!”萧思仁看着脑海中的记忆目瞪口呆。系统:“不会的,拥有气运大召唤系统,即可使用气运秘术,又可召唤各路英雄,这世界谁能挡你!”
  • 三国之绝代天骄

    三国之绝代天骄

    现代文艺青年岳进在下班的时候被雷劈中,结果一觉醒来,却意外的发现自己穿越了。没办法,穿就穿吧。但为什么不让自己穿到和平盛世?偏偏让自己穿越到东汉末年这个人命不如狗的年代?既来之则安之。岳进还是蛮乐观的。既然无力反抗命运,那就享受生活吧。收藏大汉三代皇后,没事敲诈敲诈人妻曹,拆拆大耳贼的后台,抢抢天下美女。无聊的时候再收收人才打打天下,征服下世界。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 没羽箭张清

    没羽箭张清

    宋金元时期,各地战乱四起,百姓痛苦不堪,奸臣当道,容不下忠义之士。为人正直,身怀飞石绝技的东昌府大将张清兄妹,对百姓和朝廷忠心耿耿,因不善权术被知府利用,险些遭陷害,最终改投梁山,和梁山好汉们替天行道。最后被朝廷招安,四处征讨,屡战屡胜。在征方腊时张清兄妹不幸含恨战死沙场。自始至终忠义傍身,名留青史,天下传扬!
  • 汉景帝阳陵探秘

    汉景帝阳陵探秘

    本书内容包括:承前启后汉景帝、规模宏大的汉阳陵陵园、千姿百态话陶俑、阳陵动物俑、工艺精湛的汉代兵器等。
热门推荐
  • 霸王砍杀

    霸王砍杀

    苏远找到一个打游戏赚钱的工作,每杀死一个人就会有10块钱。苏远从平民到了霸主经历许多时光,成为了称霸世界的霸王。他的军队以一敌十,天下无人能敌!
  • 中华歇后语(第八卷)

    中华歇后语(第八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冷魅王的倾世双妃

    冷魅王的倾世双妃

    古往今来,冰可封尽天下,火可焚烧万物,而冰火不容已是众人皆知的,但本部作品就是把她们写成姐妹,典型的姐妹篇
  • 我和胖妞有个约定

    我和胖妞有个约定

    作为一个绝世屌丝,再一次意外中我和亲爱的胖妞双双死去。当我以为一切都结束了的时候,冥冥之中却听见一个声音对我说,结束就是开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那长了翅膀的是天使么?那御剑飞行的就是神话中的仙人了吧?那莲座之上的美女就是菩萨么?
  • 史上最强的系统

    史上最强的系统

    打爆诸天万界,横扫宇宙八荒,我是最强的!没有之一!PS:本书欢乐装逼向,如有不适,你来打我啊!
  • tfboys逝去的流年

    tfboys逝去的流年

    当女汉子遇上治愈系男神,当乖乖女遇上萌系少年,当高冷冰山遇上乖巧小师妹,会擦出什么火花呢?
  • 蓝锁晴

    蓝锁晴

    内容;五年前,林靖雪用他的阳光温暖她,可六年的分离让一切变淡;
  • 何不归去

    何不归去

    最后的大世,最后的绚烂,如烟火照亮夜空。不过是繁华落幕,不如归去。
  • 风镜传奇

    风镜传奇

    杀手鹰隼临死前获得一枚风镜,带她穿越到了一个古代世界,莫名其妙成为了亡国公主,一时之间,群雄并起,究竟谁能笑傲最后?
  • 女配逆袭:隔壁玩家闹什么

    女配逆袭:隔壁玩家闹什么

    从小立誓长大做明星的柳绵终于考上了京戏,还没来得及好好撒撒野就莫名其妙挂掉了。喂我说,黑白无常大哥你们真的没有抓错人吗!?结局有男主,系统很欢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