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40400000007

第7章 韩国戚与赵皇亲(2)

上述两大圈子集朝政权力于全部,建议权、决策权尽出其中,可以说两者联手,则天下尽在手中。可是,当他们面对最后一个圈子时,仍然有点儿心惊胆战。

言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帮人就像宋朝演义里的八贤王一样,上打君下打臣,打谁谁死,打错了没责任。

有宋一代权臣,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离不开台谏,都得把这个圈子牢牢地攥在手心里。

而御笔,是比台谏更直接的打击武器。

御笔,也称内批、御批。是皇帝处理朝政时的专属指令。它直接由大内发布至朝局,不经中书拟议,绕过封驳程序,避开言官论谏。可以说是把三大圈子都扔到一边,独行其是,不受任何监督阻挠的快速通道。如果想从历史上找到相似的,那就是北宋灭亡前夕的那位隐相大人。

梁师成。

梁大太监凭着这个,让蔡太师都退避三舍,礼敬有加。

刘弼的确是个人物,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这两样东西,给韩侂胄的权臣之路点亮了路灯。韩国戚沉默了一会儿,暗暗地盘算:御笔,他有把握。长期的接触,尤其是登基之前就有的接触,让他与赵扩走得很近,完全可以通过操作御笔来影响赵扩。甚至以后绕过赵扩,直接掌握御笔也不是难事。

重点在于台谏,怎样把这样独立于整个朝纲之外的大圈子抓在一介高级服务员的手里呢?这个命题荒诞到让人抓狂,就像现代社会里一个街头小贩要遥控香格里拉连锁饭店一样。可韩国戚觉着自己肯定能成功。

说干就干,他悄悄地伸出了手。

先是要把赵汝愚的好事搅黄。

赵皇亲当然知道台谏官的重要性,上位之后第一时间进行了调整,他先是把两个亲近的原台谏官提升,进行了内部调控。可是几天之后,这两位就突然被调离了。赵汝愚觉察出了反常,可是又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台谏官出缺,正好安排他的真正亲信补上。

他推荐刘光祖任侍御史。

首相推荐,万无一失。可是新任的枢密位陈骙突然跳了出来,声称他早年与刘光祖结怨,如果刘光祖入台,他将受到政治打击,与其这样,不如他现在就辞职。

赵汝愚愕然。

因为根据规定,台谏官必须身世清白,与所有官员都无怨无恨,如果素有嫌隙不和,并且有人直面讲出的话,两者必须有一人回避。

回避者以职位决定,低者回避。陈骙是枢密使,谁能比他更高?也就是说,刘光祖没等上任就被辞退,赵汝愚的第一步安插计划胎死腹中了。

初战失利,赵汝愚变得警惕,他开始了积极运作。他提议,空缺的言官人选由侍从来推荐。这样做堪称妙不可言:第一,可以向侍从圈示好,使宰执与侍从携起手来,哪怕控制不了台谏圈,也能孤立台谏圈;第二,他相信侍从之中,正人君子还是多的,士大夫阶层的元气还在,选出来的言官一定不会是宫廷小人一伙。

他想的都对,选拔如他所愿,两个名额都被与他亲近的人得到。不过可惜的是,临上任之前突然间风云变幻,原本落选的刘德秀,居然硬生生地挤掉了一个名额,进入了御史台。

理由是陛下御笔内批。

这还搞什么,公平竞选变成了空降兵部队。

赵皇亲猛然意识到了御笔出了问题,成了对方手里的利器,一定得除掉。他命令言官首领之一的右正言黄度弹劾这一点。

但出手又晚了一点,黄度的奏章刚写好,还没呈上去,就突然接到了外调的命令。仍然是御笔,还是没走任何程序,命令直接生效。

黄度大怒,拒不接受调令,在原有奏章上再加了一封,弹劾御笔这种东西本身就与宋代立国法制不符,应该取缔。

皇帝无动于衷。

皇帝有权沉默,那么只有走程序。黄度上书宰执,要求宰执为此事向皇帝进谏:从前导致北宋亡国的六贼之首蔡京就以操纵御笔祸乱朝局,现在怎么还能容忍这种东西存在?!

理由充分,赵汝愚乘机带着奏章去找皇帝,要把事情彻底说清。说了半天,说得赵汝愚口干舌燥,黄度的命运却一落千丈:从外调州府变成了宫观闲职。

如此当头一棒,打得赵汝愚本人灰头土脸,更让他的班底们心惊胆战。那可是言官里的高层,说完就完了,谁不害怕!此时,赵皇亲应该想尽办法提升士气,做一两件奋起回击的狠事,才能挽回局面。可是他没有,他办了一件让人怎么都想不通的事。

赵彦逾被踢出临安,出知建康府。

赵彦逾,当初政变的真正发起者。他本是上天赐给赵汝愚的天然伙伴,两人从出身到志向完全契合,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会团结到死党的程度。可赵汝愚偏偏就不履行承诺,说好的官职不给,并且没过几天就把他贬出了京城。

这是为什么呢?

赵彦逾无论如何想不通,难道说这个命令不是赵汝愚下的?可是签发部门是都堂,尚书级别官员的调动必须经首相批准才能实行,赵汝愚肯定是知道的。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赵汝愚过河拆桥,恩将仇报!

赵彦逾怒了,你做初一,我便做十五。

他找到了韩侂胄,说了一句话:“内禅是我俩之力,赵汝愚不过坐享其成而已。现在他身居相位,擅作威福,视我俩如无物。怎么办?”

韩国戚立即认可了这个同伙。

这次会面很可能被赵汝愚知道了,几天之后,赵彦逾的调令有了更改,不去长江边的国防重镇建康府了,而是去四川当安抚制置使。

火上浇油,居然外调成了半流放!

赵彦逾气到头晕,再没了顾忌,他在临行前争取到了一次面见皇帝的机会,把一份名单交了上去。他说:“老奴今去,不惜为陛下言,此皆汝愚之党。”

这些都是赵汝愚的死党。

这种揭发在官场上是大忌,哪怕毁了对方,也会同时毁掉自己。赵彦逾这样做,纯粹是气到不行了,而效果也的确达到了。

赵汝愚是皇亲,很多人提醒过赵扩,宗室为相凌侵君权,是赵匡胤当年定下的国之禁忌。赵扩没信,毕竟他之所以能上位,全是赵汝愚操作的。而这时不一样了,赵彦逾同样是拥立大臣,同样是皇室宗亲,他出面指证,由不得赵扩不信。

至少,一片阴霾笼罩在了赵汝愚的头顶上。

赵汝愚连战连败,有人坐不住了。

圣人朱熹。

朱圣人是赵皇亲推荐入朝的,两人说好了协手改造宋朝,使之政治、精神双丰收,创南渡以来未见之美好局面,可以说荣辱与共。这时赵汝愚根基动摇,朱熹自然要出面。

介绍一下朱熹。

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福建长大。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又称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逆翁等。履历表里显示,他从小聪明,近乎于生而知之,对《孝经》等根性读物几乎一见即懂,懂了就有见解。

朱熹十九岁科考中举,进入仕途,没多久就重归湖海,再读诗书,开始了考问天地宇宙、思考人伦根底的大事业。

也就是在这时,他继承了北宋的二程道统。前面“北宋卷”中,曾经详细记叙过神、哲两宗时期的党派之争,洛、蜀、朔三党各有首领,各不相让,最后三败俱伤。二程是洛党,他俩以河南农村书生的身份硬生生地与国家顶级大臣分庭抗礼,对国家大政指手画脚,凭的就是学问。

即“理学”。

二程中小程更了不起,关键是活得久。他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位叫杨时,是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世称龟山先生。他南归时,小程高兴地说:“吾道南矣!”

一语成谶。

杨时传罗从彦,世称豫章先生;罗从彦传李侗,世称延平先生;李侗传朱熹,朱熹不称先生,称圣人。至此,小程之学终于光大宇宙,主宰天地。

当然,朱熹之所以超越自先秦以来所有人,位列孔孟之后,排行第三,凭的不只是继承,更是发扬。他认为“理”是一切,是先天地而生,为万物之先的存在,是超越现实、社会等真实存在之上的一种永恒的标准。即“天理”。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看这一段时觉得云山雾罩玄之又玄,不知所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知道它有多么伟大。

这个“理”如此牛,无敌一样的牛,还能有什么物件能超越它吗?从概念上分析,肯定没有了。作为发现它、弘扬它的人,朱熹又应该是什么地位呢?

让孔孟列在前面是出于尊重而已,他应该是开天辟地重建乾坤的盘古才对!

既然卖概念,就要有盼头。“天理”如此神奇,在朱熹的理论中,还是可以实际触摸到的。办法就是“格物致知”。

要做到“穷格”,格到了极处,天理自现。只有天理出现,世间才会有真、善、美;反之,破坏这种真、善、美的,就是“人欲”。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建设出人世间和谐的完美环境。

如此伟岸的理论,如此高尚的追求,当然是珍贵无比的。于是,道学的传播变得神圣、挑剔。当时有一位叫陈亮的名士曾经为道学家们画了一幅像,非常传神,记录如下:

“因吾眼之偶开,便以为得不传之绝学。三三两两,附耳而语,有同告密;画界而立,一似结坛。尽绝一世之人于门外。”

这是说他们的自重。重到拒绝所有看不上眼的人,不是同党的人。而对于这些人,这些不懂道学、不懂他们发现的真理的人,他们会非常残忍。

“以道统自任,以师严自居,别曰是否,分毫不贷。”

也就是说,这票人不管你是否愿意,就开始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评价你的思想,分析你的行为,从你的灵魂深处寻找你之所以这样的根源,然后分毫不差地处罚你,一点都不宽恕原谅。

这像什么呢?

非常像欧洲中世纪时的教廷,除了没权力把犯人绑到广场的火刑柱上烧死之外,他们什么都干了。所以后世有人说,礼教杀人,道学杀人!

朱熹时代,还只是初期。到了后面,理学家们才真正露出他们凶狠酷厉的嘴脸。但是,既然要认真地、公平地说朱熹,以及他所创立的学术,那么就一定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来评判。南宋,自从赵宋南渡之后,就一直存在着一个反思。

——为什么会失败。

北宋如此文化昌明,为什么会败给野蛮的、刚刚开化的女真人呢?!这绝对不应该。于是他们分析,寻找根源所在。当然答案有无数种,可在理学家们看来,是思想病造成的。是人的心变得贪婪,去追求财富。比如王安石等改革派,让人的心乱了,从而天降灾祸。又比如人的心残忍了,总想着打仗,与辽国战,与西夏战,与吐蕃战,搞得帝国元气大伤,最后败给了迅速突起的女真人……所以,战争是错的,也有罪。

这些都是“人欲”。所以要破灭之,根除之!然后才会存得天理,复归昌明,重新振兴华夏。

所以后世也有人认为,虽然理学有种种不妥、不近人情之处,但是也有它积极的一面,甚至是实用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

朱熹在当时并不能统一天下学术,就算在理学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著名的一位名叫陆九渊。陆九渊认为“理”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与之同等的还有“心”。

“心即理”。

陆九渊痛快淋漓地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谓“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这个理论一经提出,让朱熹一脉大为光火。试想,朱圣人要穷尽一生之力,玩命地格物致知,才能知道“理”是什么,才能通过“理”去涵盖万物,高于一切。可陆九渊倒好,直接就天人合一了,他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他,这还让朱圣人怎么搞?!

一怒之下,文人开始互殴,两人隔着很远很远互相交换了很多口水,有人看不过去了,索性给他们提供了个专门的大舞台,让他俩登台辩论。

组织者名叫吕祖谦,时间是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地点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后世人称之为“鹅湖之会”。

这次大会上两派各自夸耀,互相贬低,从学问辩论到人身攻击,堪称全武行。朱熹讽刺陆九渊的学术过于简易;陆九渊反击说朱学破碎支离,无法自圆其说,还吟诗一首:“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朱圣人大怒,想再反驳,发觉自己诗文功底不够,这种大会必将万古传颂,一旦写得不好,将永留后世,倒不如藏拙,于是不欢而散。

时间可以验证一切,朱熹在南宋时棋高一招,死后十几年间就奠定了理学圣人的地位,他所提倡的理学观念也成了官学,他注释过的“四书”位居“五经”之前,成为后世历朝历代科考、官用的不二经典。

相比之下,陆九渊没这么风光,官方一直不大认可他。从根本上论,也是他的学术不那么招人喜欢。领导们一眼就能看出,朱熹的理论是以先天的“理”驾驭人心,管得民众老老实实,非常方便管理;陆九渊的心学过于注重个人心灵强度,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思想叛逆的动乱分子。

可是,心学的先进性是无法被否定的,更是没法掩盖的,二百七十余年以后出现了一个人,终于让这一学术光耀于世间,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那人名叫王阳明。

回到政治上。朱熹学有所成,自然不甘寂寞。南宋四位皇帝在位时他都应召入朝,可时间都不长,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重回山野。

每一次回山,都会增加他的名望。这是不恋富贵、品性高洁的象征。

这次不同了,朱熹清楚地知道,这是他施展报复的唯一一次机会。赵构不是他能左右的;孝宗同样心性坚定,尤其那时他的学术还在完善中;赵惇是个疯子,跟谁也不讲道理;直到赵扩,第四位皇帝年纪虽小,但心智正常,而他已过古稀之年,这时不搏,一世将过。

所以他及时跳了出来,旗帜鲜明地支持赵汝愚,打压韩侂胄。在他的奏章里,不点名地把韩国戚定为祸乱朝野的小人,是使用阴险卑劣手段见不得人的东西,简直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人。

同类推荐
  • 当代中国简明教程

    当代中国简明教程

    本书内容包括:当代中国历史定位、当代中国经济状况、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代中国社会进步。
  • 穿越到三国之无敌召唤系统

    穿越到三国之无敌召唤系统

    无意中,一男子穿越回三国,在陌生的乱世看他如何叱咤风云,一统天下。
  • 大宋千娇

    大宋千娇

    不是他不懂风花雪月,不是他不识倾国倾城,不是他不知花能解语,不是他不爱天香国色,只是这一世,他只想做一只闲云野鹤。可是身在草泽的他,胸中却怀家国,人道生命几何,江山几何,今世的他会如何选择得失?
  • 大演绎

    大演绎

    从人类诞生起,一直到我们生存的这个年代,我们的历史没有几个人系统的梳理过,其中人类经历的低谷与辉煌,我们要知道,尤其是我们华夏的文明,更应该被普通人知道,而不是永远躺在博物馆或者被专家学者研究,本书打算以演绎的形式梳理中国史,完全尊重史实。
  • 三国之西凉霸业

    三国之西凉霸业

    西凉霸业,铁骑纵横,天下无敌,鲸吞天下!
热门推荐
  • 谁走在你向往的路上

    谁走在你向往的路上

    谁的青春不迷茫。踏上青春的不归路,我们不怕动荡,不怕转机,不怕突然,只怕还没有出发,只怕孤零零地被遗忘在世界的角落。青春,不是用来忧伤的,再多的感叹调,也谱写不出绚丽的乐章;远方,不是用来遥望的,脖子伸得再长,也看不见远方的风景。出发吧,追随那些已经走在你向往的路上的执着身影,去见识未曾见过的风景,去结识未曾相遇的人。梦里能达到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能达到。
  • 安琪的故事

    安琪的故事

    与其说是安琪的故事,还不如说成大学里的故事,这部小说是以安琪为主线讲述了在大学里和毕业后的故事。在大学里我们要经历上课、逛街、睡觉、逃课等等,但最期望还是有段甜蜜的爱情的到来,记得有人说过:“没在大学里谈过朋友的人,不算是读过大学。”想起这段话,那么安琪和米雪就是这样的可怜虫了,但她们并不可怜,她们在大学里找到了更珍贵的东西,这是与爱情不能相比的。大学的美好,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因为这就是大学,一个类似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我想读过大学的朋友们,肯定会有很多的故事在里面,慢慢回味,很好,毕业后的我们,总是在为生活而奔波,幸福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 曾经的那些年

    曾经的那些年

    初生的夏被昨日的雨云没努力一整天。灰蒙蒙的光线与生冷的空气飘荡在半空中,遮住眼,让人看不清天空的轮廓。小巷里的扬起的清风吹在身上有种针刺般的冷。风拂在空荡荡的巷弄中,隐隐透出无人的凄凉。秦倾站在两条巷子交汇的点,宁听过往的风声。…………“从今天开始,我每天为你折一个五角星,等毕业那天全部送给你。”…………“我做到了,你就答应我一件事。”…………
  • 战火穷途

    战火穷途

    战火,使他拿起屠刀!战争,改变命运。面对国家,他,该如何选择。友情,坚定的信念!叛变,虚伪的事实。他是战争之王,却也铁骨柔情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云中侠影

    云中侠影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曾经楚怀瑾以为,他这一生只有流不尽的英雄血,杀不尽的仇人头。他踏上了复仇之路,却意外发现仇人并非仇人,自己只是惊天阴谋中的一枚棋子。从此他的剑不再沉沦于仇与恨的深渊,他要用这把剑为江湖寻找光明。
  • 拽丫头的冰魅殿下

    拽丫头的冰魅殿下

    她,夏浅浅,出身于普通家庭,但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皇室学院,并在学院里认识了林梦夕和她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闺蜜。但夏浅浅却不知道林梦夕的身份,更不知道蓝樱。当夏浅浅遇到可爱的洛绝尘,性格温和的林墨轩以及冷酷无情的秦夜风,他们会和夏浅浅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呢?其实林梦夕,林墨轩,洛绝尘,秦夜风,他们的身份是皇室殿下。林墨轩,洛绝尘,秦夜风,他们的身份是皇室殿下,但他们的身份却层出不穷,未知的事还有很多。而夏浅浅呢?她的身份是什么?是普通家庭的掌上明珠?是摇身一变的千金小姐?还有未知的身份?
  • 佛说大七宝陀罗尼经

    佛说大七宝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皮论语

    人皮论语

    中国文化第一历史悬案,历史的河道在秦汉陡然弯转,百家争鸣绝声,纵横游侠隐踪。儒家虽被汉武独尊,却也难逃被阉割的命运。挖掘两千年历史淤泥,钻探中国人精神古墓。逆推出一场控扼两千年命运的骇人阴谋。惊天秘密层层揭开,七十五次剧情急转,每三千字一道波澜。最勇敢的历史小说,最刺心的民族悲歌。
  • 问道御天

    问道御天

    吴盛是一个普通的少年,因一次意外,进入到一个修真门派的试炼之地,一段奇遇,让他步入修仙之列,从此,他慢慢的崛起,问道于天,御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