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哈佛大学19岁的天才作家卡乌娅·维斯瓦纳坦涉嫌抄袭他人的小说,结果成为了话题人物,而哈佛大学虽然并没有对此事发表任何看法,但是据相关人士透露,卡乌娅·维斯瓦纳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给哈佛抹了黑。而哈佛的某位老师在提到这一事件的时候,采取了比较谨慎的说法,当然他也认为之所以出现类似的事件,大多是因为急功近利,大家都太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而没有人愿意认真地耐心地奋斗。
事实上,这是一个教训,而这个教训一直没有停止,我们一直都在催熟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当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更早地完成目标时,就会提示自己“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当我们认为自己有机会速战速决的时候,是绝对不愿意再耐心地等待下去的。这是我们为自己设置的陷阱,我们的狂热把自己的梦想毁于一旦。
其实从那些成功者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成功往往需要耐性,需要务实精神,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冷静。其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经历一个慢慢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你越是想要快点儿达到目的,可能越是容易遭遇失败。
在哈佛的哲学课上,导师阿兰德通常会给学员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两个旅行者在沙漠中旅行的时候,陷入了无水的困境,好在历经艰辛之后,两个人终于在不远处发现了一片绿洲,而绿洲附近通常都有水源。这时候两个人显得非常兴奋,可是其中一个人太想要喝到水,于是不顾身体的虚弱和疲劳,忍不住往绿洲的方向跑过去,结果因为严重缺水而倒在了沙漠中,当时他的身体离水源不到10米;而那个慢慢吞吞行走的人则坚持到了最后,顺利喝到了水,据说那个喝到水的人就是阿兰德本人。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口渴的旅行者,当我们看到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的时候,常常会过于激动,常常会迫切地希望自己把握住成功,但是最后往往容易出现失误。在好莱坞,每一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演员妄图一夜成名,华尔街上有大批的投机者渴望一夜暴富,还有那些成天盯着股市和彩票的寻梦者,他们都期待着奇迹和幸运会降到自己头上,但是很不幸的是,被幸运苹果砸中的人往往很少,多数人都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了代价,而那些努力踏实的人反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最后。
走好每一步就不可能不成功
尽管微不足道,但是不要忽略生活的每一步。
—哈佛法则
很多人都惊叹于飞人乔丹为什么总是轻易就能拿下32分,乔丹很不以为然地回答说:“这并不难,只要每节比赛保证得到8分就行了。”很显然,只要每节比赛都保持足够的专注度,那么得到这些分数就并不稀奇了。正因为这样,他才是最成功的篮球运动员。
当然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大约能够走好60%的路,少数人能够走好99%的路,但是总有一些地方我们会忽略掉,我们会头脑发热,会满不在乎,因为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足够多、足够好了,我们不想每个环节都保持务实的态度。多数时候我们都在想“也许我该休息一下,也许我该放松一下”,偶尔忽略一个小问题似乎无关紧要,但是人生往往就会栽倒在那些小事上。就像下棋一样,看似无关紧要的一步棋,一旦下错了,那么整个布局就全部被打乱了。
事实上,这是“懒人效应”在发挥作用,我们总喜欢将事情分成主要和次要的,这原本是一种比较科学、高效的方法,但是划分主要和次要并非是为了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误解,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可以不闻不问,其实这样就容易出现失误。这就像走路一样,越是比较坎坷陡峭的山路,我们越是懂得谨慎,这时候就不容易摔倒,而到了相对平坦的大道上,我们却掉以轻心,不愿意正正经经地走路,这时候,反而会出现崴脚或者被绊倒的情况。对于人生的道路来说,任何一步都马虎不得,任何一步都要走得稳健踏实。
我们平时谈论工作也是那样,你每一天都在做自己的工作,你渴望获得成功,但是你要确保每一天都处于正确的轨道上,每一天都能够踏踏实实工作,这的确很难做到,多数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只能保证某一段时间,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在佐证这种现象。我们会随着工作的进行而变得浮躁,我们的务实精神会一天天消减,原因就在于我们常常认为一切都已注定,要么就是大势所趋,这种盲目乐观的想法很容易让我们变得飘飘然。
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尤其是当我们觉得成功唾手可得的时候,内在的自信往往会过度膨胀,我们甚至有意表现得满不在乎,以此来彰显自己绝对的控制力,但是很不幸的是,多数人都在这种漫不经心中遭遇“滑铁卢”。类似的悲剧很可能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连那些自诩最伟大的人也难以避免。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的时候,由于看到成功近在眼前而分散了注意力,导致某个零件安装失误,结果差点儿导致这项伟大的发明功亏一篑。
从这一方面来看,绝大多数人都缺乏坚持到底的品质,我们似乎还不具备能够将每一步都当成第一步来走的能力,我们并不习惯于务实,而且也缺乏类似的锻炼。哈佛大学的每一任校长都会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警告:“我不确定今天在座的诸位都能够坚持到毕业典礼的那一刻,因为今天的欢迎仪式并不能决定你的欢送仪式,今后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才是决定你能否毕业的关键。”
很多学子通常都会对哈佛产生依赖,他们认为一旦进入哈佛就等于为人生寻找到了一个依靠,但事实并非如此,哈佛大学每年都会淘汰一些学生。我们可以得知这些人原先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都是各个地方选拔出来的尖子生,但哈佛并不会允诺学员更多成功的保障,学员想要将这种优秀的特质和成功的习惯继续下去,就需要保持务实的态度,坦然地面对每一天的学习,坚持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即便是毕业之后,哈佛也不会因此为你的人生增加多少筹码,你没有办法依靠哈佛的名气来为自己赢得一个成功的人生,你要做的就是保持哈佛的务实精神,一步步走向成功。
哈佛的心理学家马克曾经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越是接近毕业的学员反而越轻松,对于人生的规划也越来越有自信,但是最后很多毕业生会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而陷入沮丧之中,结果工作状态越来越差,离自己最初的目标也越来越远。根据这个现象,马克提出一个“成功相近效应”,所谓成功相近效应实际上就是指很多人在追求成功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自信心,会认为成功已经差不多出现了,或者认为成功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时候成功的印象会在脑子里加深,从而形成一种外在相似度很高的“成功状态”,在这种状态的牵引下,人容易变得浮躁,容易麻痹大意。马克认为多数人都会受到成功相近效应的影响,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
低调务实仍然是我们所缺少的特质,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想要保证每一步都走得稳当,这的确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自制力。但是无论如何,当整个时代都显得浮躁时,我们更应该平心静气,更应该脚踏实地,更应该保持善始善终的特质,否则当我们再次经历失败之后,又会发现自己原来离成功并不遥远,只不过一步之差毁掉了一切。生活的教益也正在于此:我们对于成功要保持足够的忠诚,这种忠诚不在于我们有多么渴望得到它,而在于我们是如此谨慎而谦卑地践行它,而且一步一步,从未错过。
认为整个世界都错的人,极可能错在自己
当你背离了所有人的意愿时,要做的不是坚持,而是顺从。当你发现所有人都和自己的意见相左时,要做的不是争辩,而是自我检讨。
—哈佛法则
哈佛的心理学家维埃里致力于人类精神病研究,通过30年的研究,维埃里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自我狂想症的心理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往往很自信,却又自以为是,他们在思想方面是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从来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像科学家布鲁诺、哥白尼、爱因斯坦都属于这种人,但幸运的是他们都是天才,而绝大多数人却是实实在在受到疾病迫害和困扰的患者。
维埃里发现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不善于交际,原因就在于他们通常都不愿意承认错误,当与别人发生分歧的时候,他们总是坚定自己的立场,根本不会去思考一下为什么没有人支持自己的看法。他们宁可相信所有的人都错了,宁可相信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的,但事实上多数情况下,犯错的都是他们自己。他们从来不会去考虑现实的问题,他们总是脱离现实而存在。
哈佛大学其实早在250年前就提出了一个很有建设性的问题:“上帝赋予我们高于众人的智慧,是不是让我们去质疑和打破他人约定俗成的生活?”在这个问题中,哈佛人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他们一方面承认这个世界存在天才,但是又怀疑那些轻易就否定所有人的做法是否合理。
其实,出现一些坚持自我的想法是很平常的,毕竟我们接触到的、了解到的事实真相,很可能让我们感到独一无二,因为没有人的认知会是完全相同的。但我们必须要尊重外界的思维方式,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思维空间,我们不一定非要依据现实来评估自己的想法,但是一定要懂得做一个参考,这种参考有助于平衡我们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当你感觉天平完全倾向于别人时,你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我是不是做错了?这种自省并非是对自己的完全否决,而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思考方式。你要做的就是从个人主义、从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幻想中脱离出来,你需要认真去重视现实社会,需要正视现实世界和个人之间的严重失衡。
你当然有可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认为自己是少数与世界为敌的天才,可是很不幸的是这样的天才一般几十年、几百年才会出现一个,所以你将世界扳倒的机会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最后出现错误的往往是你,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自知之明,以免在大众面前做一些无谓的争吵。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经制定过一条非常严格的校规,当时他认为这样的规定可以改善学校的风气,但是这显然和哈佛崇尚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相背离,所以这个校规一经推出就遭到了质疑。第一天,有几个老师来找他,他还想办法进行了解释。第二天,来的老师更多了,他渐渐感觉到有心无力,但还是勉强应付过去。第三天,老师和学生们都要求见他,这时艾略特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做错了,于是宣布废除这条校规。
当1个人说你错了,你可以争辩;当10个人说你错了,你还可以试图狡辩;当100个人认为你错了,那么你肯定错了。事实上,我们当然有权利去质疑,我们有权利去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们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谓的个人真理,不过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真理的确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但很少会掌握在1个人的手中。
很不幸的是,今天,无论是布鲁克林还是旧金山,无论是欧美还是其他国家,我们的自大症仍然在泛滥,我们依然用自己的标准看待一切,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指责仍然能保持足够的自信,这一点是可怕的,它使我们丧失了发现真相的机会,使我们失去对生活的准确把握,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不仅仅是被孤立了,而且还严重地和生活脱节。
毫无疑问,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务实一些,需要紧贴着生活前行,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们迫切需要以此来矫正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方向,需要来平衡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失衡。这个世界不需要一套严重失衡的法则,我们自己更是不需要。
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和整个世界格格不入时,那么很显然是你做错了,你必须及时做出改变,必须懂得去适应现实,因为在怀疑和否定整个世界这件事上,我们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和能力。年轻人需要自己的主见,需要敢于怀疑和挑战,但是多数时候,你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也许是自己弄错了,而且这种可能性很大。既然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中,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让所有的人来迁就自己。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对哈佛的导师说:“我一生中有很多错误的孤立的想法,幸运的是每次都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和提醒我,所以我能够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我们需要像罗斯福一样及时关注身边的人,观察他们的想法和反应,当你发现所有的人都站到你的对面时,好吧,你应该低下头,然后顺从地走到对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