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57

第57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4)

胜鬘夫人认为,由此边见就会生四种颠倒的认识,所谓“于五受阴(身),无常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这当然是错误的,不是“正见”。但是,“如来法身”与“五受阴身”相反,他不但具备“常乐我净”,而且是通向“常乐我净”的实体。“常乐我净”属“涅槃四德”,这也意味着“大般涅槃”即是获得“如来法身”。这种认识完全正确,属于“正见”。于是胜鬘夫人就构造了一个链条:“如来藏”冲破“无明壳”,转名“如来法身”,此身即是“大涅槃”的成就者,他的特性是与世俗“五阴身”绝对相反的“常乐我净”。如是,一个具备永生、常乐、自由而高洁的佛身形象就这样竖立起来了。

但是,对于这种如来法身,虽为“意生身”者也不能得见,例外的倒是凡夫众生:信佛语故,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非颠倒见,是名正见。何以故?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于佛法身作是见者,是名正见。(《胜鬘经》,下同)理性思维不可见的,依靠对佛语的信仰倒是可见,所以信仰也是“正见”。用信仰保证“正见”,在大乘某些经文中也有,但明确“信佛语”即是“正见”者,还是很稀罕的。

以上是“如来藏”出离“无明壳”后的事,所谓“果位”。当它处在“因位”时,即是“无明壳藏”的如来藏,则是五阴众生生死流转之所依,所谓“生死依”。胜鬘说:生死者依如来藏。依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如来藏是自性清净,生死是烦恼;但生死烦恼却依存于自性清净,而且正因为生死依存于如来藏,所以无法知道生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本际)的。尽管如此,但不能说如来藏有生死,如同不能说如来藏即是无明烦恼一样。于是,何谓生死?经云:诸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名为生死……此二法者,是如来藏,世间言说故,有生有死。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此处“诸根”,指肉身而言。按业报轮回说,肉身之此没彼起,其性无常,属“有为法”,是“如来藏”的世俗性表现:肉身依靠如来藏存在,由如来藏支持而有起有灭,所以如来藏是生死的承担者,是生死的主体。但是,“如来藏离有为相”,属“无为法”,无生无死,“常住不变”,“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与佛法没有差别。其要“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即超越生死世间者,亦即“是如来藏”,因为只有依持如来藏,依靠如来藏,才能建立断脱无明的根据和途径。

因此,如来藏既是世间之因和依持者,也是出世间之因和依持者。世间与出世间,都建立在如来藏内。

仅就佛教自身言,如果不承认如来藏,就无法解释“厌苦求灭”这一佛教断定为人生普遍心理得以产生的缘由。经云: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众生之所以厌恶生死,欣乐涅槃,全因为有如来藏的存在。原因是,传统认为众生的心识,只限于“六识”及与之相应的思维和道德活动,即所谓“六识及心法智”。心识的这种运作方式是“刹那灭”的,即生即灭,丝毫没有暂住的时刻,因而不具有接受众苦或种植众苦的机能,当然也就不会有厌世苦、乐涅槃的可能。因此,这就需要一个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精神主体,既可以接受或种植生死轮回之苦,也可以成为厌恶众苦、欣乐涅槃的根源,而“如来藏”就是这样的主体。

这样,由传统佛教创建也符合世俗认识的,那个以“六识”为“心”和“心所有法”为基础的精神世界,以“刹那灭”为由提出质疑,重新建构了一个统一“六识”和“心所法”,同时赋予以蕴含全部烦恼法和清净法在内的精神总库——如来藏。如来藏是统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精神活动于一体的产物,也是大乘佛教主张多识说的先声。

据此,人们也可以对上述的“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作另一种解释:如来藏既是世间生死的本体,也是出世间得涅槃的主体。从这个主体的两重性考察,则“空如来藏”,可以指“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以其摆脱一切烦恼,无任何烦恼,说之为“空”;所谓“不空如来藏”,谓“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义佛法”,以其具备所有佛法,说为“不空”。两者所表达的,都是自性清净,常住不变,而且正是这清净不变,成了流转生死和修习涅槃的实体。那么这样的实体,应该是什么呢?经文强调,“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而实质上,它正是贯穿在“我”、“众生”、“命”、“人”中的一种生命体,即“我”——与“如来法身”之具备“常乐我净”一样的“我”。

求那跋陀罗还译有一部经,名《大法鼓经》,其中佛言:众生轮回生死,我不自在,是故我说无我义;然诸佛所得大般涅槃,常住安乐。(《大法鼓经》卷二)“我”就是如来藏,“我不自在”,就是如来藏为生死烦恼所缠缚,也就是“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犹如金之蒙垢。一旦“除彼金垢,尔乃见金”。“如是我者,生客烦恼;欲见我者,作是思维:今当推导我及垢本”,决不可得;“若勤方便,除烦恼垢,尔乃得我”。得“我”即是得“涅槃”。

把“常、乐、我、净”规定为涅槃四德的,是《大般涅槃经》;把涅槃四德归结为统一的如来藏的,是《胜鬘经》;将如来藏直解为“我”的,是《大法鼓经》。从明确的“无我”说走向明确的有“我”说,是佛教义学的重大转变。佛教经论中羞羞答答地说“我”者,并不稀奇;如此明目张胆地提倡有“我”说,则十分罕见。但《胜鬘经》毕竟胜于《大法鼓经》的地方,是它把羞羞答答的“我”转化为“意生身”、“如来色身”,并将他们安排在我们生活的“五欲”世界中活动,可文字上还得主张“非我”。

从佛教哲学上说,“我”是“自在”;“自在”则是“绝对自由”。每一有情都有一个为烦恼系缚的“我”,等于肯定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性,追求涅槃即是追求自由;获得自由就是获得涅槃,也就是佛。但最终把实现自由寄托在这种“涅槃”那里,不免是一种遗憾。唐宋时期的禅宗,是中国佛教追求自由的代表,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普请”的农禅上,显得更加亲切。

《胜鬘经》、《如来藏经》、《大法鼓经》以及以后要详谈的《楞伽经》,在中国藏传佛教的某些密教派别中,也被奉为修学的主要经典。从此说开,话可以很多,这里就免了。

大乘佛教哲学,普遍争取统一部派佛教的多元论倾向,然而所建一元论并不全同,如来藏也是一种一元论,但并不彻底。它在理论上,给义学家留下了一个难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本来“无明住地”与“如来藏”都是无始来独立并存的,可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无明烦恼竟把如来藏缠缚起来,使其染污?既然自性清净,为什么还能受到污染?这都是些莫须有的烦琐哲学问题,但它涉及的是,世界何以发生与人生何以清净安宁这样的重大宗教课题,是回避不得的。《胜鬘经》也企图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最后有这么一段理论性的解答: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而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实眼实智……如实知见。这个解答,其实就是疑惑。于时,世尊也肯定了胜鬘夫人的疑惑: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不可了知。此中所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的“烦恼”,既包括“不善”,也包括“善”,此善恶之性,属“有为法”,其特点是“刹那灭”,故以“刹那”作这两种烦恼的定语;但善或不善依附的“心”,是指“自性清净心”,其性常住不变。任何烦恼,一旦生起,立即熄灭,哪里来得及去染污常住的清净心?所以说“心”与“烦恼”互不相触,是井水不犯河水的。这是理论层面讲的。然而事实是,或者佛经明确说,烦恼是存在的,烦恼染心也是存在的,这又如何解释呢?胜鬘解释说,这个问题不是她所能解答的,因为唯佛才能够知见。但是佛也没有回答,这就成了《胜鬘经》有意存疑的问题。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特别再三地表示不可了知,这在其他佛经中也是难得一见的现象。

依《胜鬘经》的逻辑推论,烦恼藏缠缚如来藏,这是一切世间的共因;如来藏以自力清除烦恼藏,则是一切出世间的共因,所以不能说两者没有关系。但两者都是无始时的存在,都与现行的心识关系不完全相应,因而是平行的,实质上也都是永恒的。因此可以说,《胜鬘经》表达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善恶染净二元论,有可能也是受摩尼教的影响。

§§§第三节《佛性论》中的“如来藏”:

“如来藏”进入瑜伽行派的轨迹《佛性论》四卷,隋《众经目录》未题作者,陈真谛译,至唐《开元释教录》增记天亲造。天亲亦作“世亲”,与其兄长无著,同为印度瑜伽行派的奠基人。在中国汉译和介绍这一派的理论体系中,有两大家:一是南北朝时期的所谓“旧译家”,一是唐代的“新译家”。“新译”的主帅是玄奘,“旧译”的代表在南朝的就是这位真谛。这两家发生过不少争论,对于这两家关系的研究,至今还在继续;由于两派的差异,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可能有两个无著、世亲。在一定程度上,《佛性论》反映了“如来藏”思想进入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一段历程,也可能是旧译家接受“如来藏”思想,用以改造“阿赖耶缘起”说的一种证据。为什么这么说?这有两种现象可以解释:

第一,从现有的汉文译经看,将“如来藏”引入瑜伽行派的“八识”论以构造唯识学的经典是《楞伽经》;此经的初译四卷本,译者与《胜鬘经》的译者是同一个人,都是求那跋陀罗。此经卷二引经谓: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此处所引“修多罗”,毫无疑问就是《胜鬘经》。又,四卷《楞伽经》中同时使用了“藏识”这个概念;一般作为“阿赖耶识”的意译,只是没有直接涉及与“如来藏”的关系问题。

第二,《佛性论》不完全是翻译著作,或许根本不是翻译著作,而是真谛就“佛性”有关问题的综合性阐释之作,甚至不排除是他的弟子辈的加工注疏。它以清晰的语言、颇强的逻辑证明表达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以“如来藏”破除“阿梨耶识”。

对于《佛性论》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新旧两译或两个无著、世亲这段佛学历史,所以放在这一章节中来谈,从中也可以见到“如来藏”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我们说《佛性论》是真谛一系的编著,主要根据是,论文所解释的内容,都是当时已经翻译为汉文的经典,特别是上述的《胜鬘经》、《如来藏经》和真谛自己译的《无上依经》,以及《大般涅槃经》等,所用经文基本上来自汉译本。论说的内容,很有针对性,大都与当时佛教义学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有关。因此,我们不妨也把它看成是对“如来藏”的旧译瑜伽行派的诠释。

一、 “如来藏”对于《大般涅槃经》“佛性”说的新诠释

1.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据《佛性论·缘起分》解释,《大般涅槃经》中佛之所以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有五条理由:

(1) “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有诸众生未闻佛说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当有得佛义故,于此身起下劣想,不能发菩提心。”今“说众生悉有佛性”,有助于提高众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为离高慢心”。若有人已发菩提心,“便谓我有佛性故能发心。作轻慢意,谓他不能”。为了尊重他人,相信他人,“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3) “为离虚妄执”。若人有上述高慢心,则起虚妄两种过失:

一谓“本无”,“如如理中,本无人我,作人我执,此执无本;由无本执故,起无明等,由无明起业,由业起果报”。即将“佛性”妄以为“我”,由此导致“无明”,产生一系列业报,轮回不已。据此,论文第一个反对的是将佛性误解为“我”——“我”即是“本无”。

同类推荐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道教基本常识

    道教基本常识

    本书包括教义规诫、宗派传承、道门宗师、道教经典、神仙体系、名山宫观、科仪方术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内容。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本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得失莫叹,随遇而安;忍辱为上,慈悲为怀;佛家的智慧与幽默;欲变其世,先变其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夜沧蓝

    夜沧蓝

    若云倾吐遍人间,红霞满是秋水前。单刀不语夜微冷,十三芳华起狼烟
  • 邪剑客西门吹雪

    邪剑客西门吹雪

    他腹黑——偷偷把灭绝师太放到了宋青书的床上,并灌了他们“我爱一条柴”。他阴险——一夜盗尽26家官宦人家,并在墙上写下;左冷禅到此一游。他嚣张——他把陆展元倒吊在陆家门口,用鞭子抽打;叫你打我家莫愁的主意。他顽皮——他在每个主角年幼时都给一本绝学:少年,我看你骨骼清奇,拯救世界的任务就交给你啦。他的口号是:我是邪道第一人,我为自己代言!
  • 末曰暮光

    末曰暮光

    一天深夜,在某学校的过道里走着一名学生,穾然,他旁边的排水道里飞出一道绿光,进入了他体内........本文讲述了一群学生在僵尸病毒传播后逃离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来讲述。
  • 夜刃飘渺

    夜刃飘渺

    一个寄人篱下屌丝因为一块鸡排被学长关爱的故事(误)
  • 风流狂医

    风流狂医

    梵江身怀高超的医疗法则技能,却甘愿一个大男人跑到小医院当实习护士。同身穿粉色护士服的美女护士一起工作,与身穿白大衣的俏丽女大夫一起看病。偶尔充当一下打手,有时一掷千金,在这小医院中,引得无数美女护士和俏丽女大夫为之倾心。且看一个男护士如何混迹在医学界,尽在《风流狂医》!
  • 万能穿越者供应商

    万能穿越者供应商

    诸天万界,世界无数,位面交汇,穿越者数不胜数,然总有些遗漏、漏洞、意外让一小部分穿越者没能匹配到对应的金手指!那么,那些没有匹配到金手指的苦逼穿越者们该怎么办呢????
  • 月光下的呢喃

    月光下的呢喃

    他,灵魂分裂,步入两个时空,唯有圆满方可回归,但是两个时空仿若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点。她,他养的一株月灵花,慧根刚成,便遇主人此横祸,她二话不说冒着灰飞烟灭的危险落入轮回,历尽千辛万苦生死折磨,终于换来他圆满的机会,却不想奸人陷害,惨遭怀疑,眼看着时光流逝,机会将无。。。
  • 绝色逃妃修仙记

    绝色逃妃修仙记

    她,国际一级特工,在一次任务中,因青梅竹马的恋人的背叛而中枪身亡。当她再次挣开眼,竟成了白府草包废材庶出三小姐。他,帝国的天才腹黑王爷,因为未婚妻的离去而不再相信爱情,却因貌似未婚妻的白若璃而再次心动,恕不知是爱她还是报复她,从此展开一段你追我逃的追妻之路。
  • 待嫁王妃

    待嫁王妃

    穿越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某女措不及防,变成世人唾弃的三小姐。算了算了,我就要点钱而已,为毛偏偏说我是骗子?还要以身相许?搞什么名堂,我辣么多钱,却被某男一朝坑光!
  • 萌萌娇妻御四王

    萌萌娇妻御四王

    女主角是一个十七岁的高中女生,正值青春,却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穿越了一个连朝代都没有记载的封建王朝,阴差阳错的当了人人畏惧的冷王爷的---冷王妃?“老婆是什么东西?”某王爷呆萌呆萌的拽着某女的袖子。“放开,我要睡觉!”某女不耐烦的抖了抖袖子,回到床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