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40500000026

第26章 月明林下美人来(4)

1945年,严幼韵和三个女儿来到纽约,不久出任联合国礼宾官,她干得异常出色,成为一名杰出的女外交官,直到1959年10月正式退休。退休这一年,她与比她大20岁的顾维钧结婚。

婚后,严幼韵对顾维钧关爱有加。在顾维钧看来,在他的四位夫人中,他最喜欢的是严幼韵。严幼韵与杨光泩的三个孩子后来自然也成了顾维钧先生的三个继女。她们早年丧父,顾维钧视他们为己出,三个女儿对顾先生也如同亲生的父亲一般。长女杨蕾孟曾任美国着名的双日出版社的总编,推出过不少有影响的书,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回忆记录就出自她之手,是美国出版界为数不多的华裔成功女性。次女杨雪兰是有成就的企业家,是最具影响力的亚裔女性之一,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历史上唯一的华裔副总裁。

通用公司在上海投资生产的别克轿车项目就是由她促成的。三女杨葸恩也不亚于两位姐姐,是事业卓有建树的房产开发商。

严幼韵是位善于理家的女主人。她和丈夫顾维钧作为继父、继母,对双方各自子女来探拜,一律欢迎,不分彼此,一视同仁;对故旧亲朋的造访,殷勤款待,礼数周致。婚后的严幼韵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照顾丈夫的生活琐屑上,给丈夫充当了“好管家、好护士、好秘书”的角色。顾维钧在96岁高龄时,还完成11000页的口述回忆录,这一切,都与严幼韵的精心照护是分不开的。顾维钧的大儿子顾德昌感动地说:“如果不是她(指严幼韵),父亲的寿命恐怕要缩短二十年。”顾维钧对严幼韵的悉心照料也心存感激,晚年在谈到长寿秘诀时,他总结了三条:“散步,少吃零食,太太的照顾。”

品貌俱佳的一门四才女

叶圣陶曾感慨地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苏州九如巷张家是豪门望族,张家四姐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张树声,张是安徽合肥人,淮军二号人物,洋务派,《清史稿》有其传,曾任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等。祖父张云端,曾任前清四川川东道台。父亲张冀牖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深受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救国”思想之影响,听从蔡元培的建议先在上海办学,后举家迁到苏州。张冀牖在苏州办学校,倡导新式教育,创办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

乐益女中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是新式学校,每年有十分之一的名额资助贫寒子弟。学生都剪短发,还开运动会,演话剧,如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还用英文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学进取精神的进步人士任教。苏州的中共第一个支部就诞生在乐益女中。

张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个个品貌俱佳,擅长诗词曲画。父亲当年没有给她们取莺燕之类的女孩名,每个人名下面都带有“两条腿”,希望她们将来走得远。

“大夏皇后”张元和

张家四姐妹中,大姐张元和文静端庄,典型的大家闺秀。在大夏大学读书时,因她的典雅秀美,被封为当时的“大夏皇后”。人品出众、条件优越的大姐追求者不少,但却没有一个她中意的,直到30岁了还是骄傲的待字闺中的公主。

张元和非常喜欢昆曲。昆曲不仅丰富了张元和少女时代的学习生活,而且还成了张元和恋爱婚姻的月下老人。1929年,张元和与二妹张允和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大学里爱好昆曲的女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昆曲组,请光华大学的童伯章教授教她们昆曲。童教授教的是《牡丹亭·拾画叫画》,女孩子们都被剧中柳梦梅爱慕杜丽娘的痴情所感动,都想看看舞台上的《拾画叫画》是什么样子。那时候,上海大世界正在上演《牡丹亭》,戏中人柳梦梅由昆剧传习所的名小生顾传玠扮演,但戏只演到《冥判》,不见演《拾画叫画》。张元和与二妹伙同其他女同学便冒冒失失地写了一封信给顾传玠,请他表演《拾画叫画》。不久竟有了回音,顾传玠同意在大世界表演《拾画叫画》。女孩子们不禁又惊喜又害怕,喜的是她们的愿望真能如愿以偿,怕的是四十年代的上海大世界是个流氓横行之地,男学生都很少光顾,更何况是女学生呢?为了能看演出,那天,她们特邀了好几位男同学做保镖,叫了出租车浩浩荡荡壮着胆子来到大世界。演出开始了,顾传玠扮演的柳梦梅温文尔雅,书卷气十足,一出场就紧紧抓住了观众。台下静静的,女孩子们和观众一起屏声静气地聆听着柳梦梅婉转悠扬、回肠荡气的美妙歌声……正是昆曲这位“红娘”,使张元和最终嫁给了昆曲表演艺术家顾传玠。

顾传玠是江苏苏州人,是昆曲小生行当中不可多得的全才,无论是在苏州还是在上海演出,剧场总是“坐无隙地,盛况空前”。张家姐妹们在上海读书时,常是追随顾传玠左右的“座上客”。顾传玠与名旦朱传茗长期合作,堪称珠联璧合。他演唱的《望乡》、《玩笺》、《琴挑》、《问病》,以及与朱传茗合作演唱的《折柳》、《阳关》、《梳妆》、《茶叙》等唱段,以及吹腔戏《贩马记·写状》全出,由上海蓓开、开明公司灌制成唱片传世。

张元和与顾传玠的结合,轰动了上海滩,成为各八卦小报的头条猛料,有的小报甚至以“张元和下嫁顾传玠”为题大炒新闻。他们的婚姻美满幸福,后来,经严惠字推荐,顾传玠出任上海大东烟草公司副经理多年。1948年夫妇双双去台湾。1965年,顾传玠因肝病逝于壮年,后张元和定居美国,在80多岁的高龄时还客串出演了电影《喜福会》。她在国外创办曲社,致力于弘扬昆曲,并常与曲友一起登台义演。他们的曲社经常受到美国各大学的邀请,深受欢迎。

“比周有光还有光”的张允和

二姐张允和是家中头号的“顽皮大王”。允和上大学是连蹦带跳的,先后上了中国公学、之江、光华三个大学。允和嫁给了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张允和被人形容为“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亲友们用“侠肝义胆”来赞誉她。

张允和的丈夫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是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曾在晚年专门写过一篇风趣乐观、颇富生活情趣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张允和是四姐妹里经历最坎坷的。1933年,她与周有光举行了婚礼。结婚一周年的那一天,允和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小平,接着小平又有了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和和睦睦,平静安详。然而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了,张允和与周有光带着两个孩子开始大逃亡的艰难岁月。6岁的女儿小禾不幸病死,儿子小平又被流弹打中,差一点丧命。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他们先后搬家三十次,终于盼来了解放。1952年,张允和受叶圣陶先生的推荐,从上海调到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工作。“三反”、“五反”运动中,张允和又失去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工作,赋闲在家,做了46年的家庭妇女。

张允和与周有光情深意笃,走过幸福而漫长的人生。晚年两人补拍的婚纱照上,93岁的周有光题“人得多情人不老”,89岁的张允和题“多情到老情更好”。

1999年她先后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和《张家旧事》,一时甚为文化圈内人士津津乐道。她还常在中央电视台露面,语言俏皮,举止又有戏剧味,观众都说她是个“俏老太太”。她曾自豪地说:“我现在比周有光还有光!”

2002年8月,张允和走完了她的美丽人生,享年93岁。临终之际,老伴周有光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紧紧握着她的手。

“女子全能第一名”的张兆和

就在二姐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6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

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1933年初春,沈从文写信婉转请二姐代他向父母求婚,说如果爸爸妈妈同意,求三妹早日打电报通知他,好让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父亲本来就主张儿女婚事自理,一说即成。急性子二姐自己先打了电报,电文只一个字——“允”,既表示了父母允婚,也算署了名字。这个被人传为美谈的有名的“半个字的电报”,只有张允和这样“好管闲事”的快嘴才女才能想得出、做得出。笔者认为,这份电报应该是世界上最短的电报了,而且十分绝妙。胆小的三妹兆和不放心,生怕沈从文看不懂,随后又羞答答悄悄来到电报局,递上了她的电报稿“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张兆和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人民文学》编辑。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不幸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她与沈从文几十年同甘共苦,经历了重压与磨难。2003年2月,沈从文百年诞辰纪念日刚过去不久,张兆和就去世了。她与沈从文的似水姻缘,留给人们太多感叹。

“最后的闺秀”张充和

张充和是张家四姐妹中的四妹,1914年生于上海。她被称为“最后的闺秀”,诗书画曲,样样精通,2005年秋,张充和到北京举办个人书画展,尽管时年90岁,但镜片后的双眼却投射出矍铄的光芒。《南方周末》以《张充和:世间这样的老太太不会再有》为题,作长篇报道,大有绝色、绝唱、绝版的意味。

张充和嫁给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学的美籍德人傅汉思。傅汉思是世居德国的犹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学习中文,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学家。1949年1月,张充和与傅汉思双双赴美定居,充和与汉思先居加州柏克莱,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张充和戏说她的美国学生把学中国书法当画画,但在“画”中加深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张充和还先后在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的23所大学以及各学术所讲授、示范演出昆曲。

大家闺秀的张充和,本色是诗人,她的中英文诗集《桃花鱼》是代表作,其诗词由丈夫傅汉思亲译,堪称伉俪合作的佳构。

同类推荐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毋庸置疑,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今天的马云已经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从最初的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马云创业的成功已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的确,马云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和启迪。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云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在创业的道路上“查漏补缺”,从而获得创业的成功。
  • 人间锦书,雁字无回:中国历代女才子的红尘绝唱

    人间锦书,雁字无回:中国历代女才子的红尘绝唱

    女性诗人是一支傲然独立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创作队伍,为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一缕妩媚的色彩。本书遴选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58位女诗人,通过其各具风格的诗词作品,诉说人生的爱恨、欢喜与悲辛,展现古代社会女性世界里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与动人故事。
  • 司马迁(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司马迁(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人们穿行而过;纷繁绵长的历史,如大江东去,淘尽泥沙,同时也沉淀出无数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人生的悲情与壮美,让后来人产生无限的敬仰和慨叹。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以撰写出历史名著《史记》而光耀千古,为后人称颂和敬仰!作为一代史家,司马迁将全部的人生奉献给了历史,也给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以《史记》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但他自己的生平事迹,却几乎被历史遗忘了!本书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力图将司马迁的伟大一生呈现出来。读者如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能有益于自己的人生,那将是我们极大的荣幸。
  • 丰臣秀吉(六)

    丰臣秀吉(六)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热门推荐
  • 春过赵墟

    春过赵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致我们终将埋葬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埋葬的青春

    我们的人生好比一条直线,在最初时我们彼此交融相连,相伴走过一些时光。但我们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是想像玫瑰一样艳丽,还是想像秋海棠一样苦涩……海棠,开的时候是最艳丽的,一旦凋谢,却又是连叶子都不留下的残忍。一位性格嚣张跋扈校园女霸王的十六页香,在众多花季美男、模特云集的校园内招蜂引蝶,与天然呆娘娘腔罗小四邂逅一段残酷的青春物语。我骄傲的破坏我痛恨的平凡才想起那些是我最爱让盛夏去贪玩把残酷的未来狂放到光年外而现在放弃规则放纵去爱放肆自己放空未来我不转弯我不转弯我不转弯我不转弯让定律更简单让秩序更混乱这样的青春我才喜欢长大难道是人必经的溃烂......
  • exo兴鹿宠你一生

    exo兴鹿宠你一生

    “傻丫头,你还舍得回来啊??这次你就跑不掉了哟!!”“切,要不是因为我妈咪,我才懒得回来呢!”“嗯。那要不,我让你当妈咪??”
  • 家有仙狸

    家有仙狸

    一次上山的采果子,也许是命中注定让刘云无意当中救了一只狐狸,看起来平凡的狐狸身份缺却不平凡,一场家园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
  • 读书、读人、读文化

    读书、读人、读文化

    标题的这句话出自我们的温总理于2009年2月28日在线与网友交流答问中:“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提倡读书,大概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愿望。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持续进步,离不开知识的涵养,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国民的文化技术素养,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 懵懂的青春遇见最美好的你

    懵懂的青春遇见最美好的你

    某潇喜欢某熙,在初中的时候,某熙跟某潇在一起,在初三毕业的时候,某潇对某熙说“等我十七岁,我把初吻献给你!”某熙邪魅的笑着在某潇的耳边说“现在给好吗?”某潇红着脸摇头对某熙说,之后因为某熙的帅气招来了很多的桃花,而某潇身边的闺蜜在高中也有了自己的另一半,因为某潇和闺蜜们的另一半都太帅了,导致为她们招来了三个桃花,也来了三个比三个男生都帅的男生!最后某潇和某熙都用尽‘浑身解数’来对坑着!到了最后三对都有了美好的结局!
  • 世子妃日常

    世子妃日常

    传言东辰荣亲王府世子长得是风光月霁,芝兰玉树,用安卿卿的话来说就是开了外挂的人生,却没想两人定有婚约。只是,当京城第一美女自请以侧妃身份一同嫁入荣亲王府后,他们开始了一段漫长的你追我赶的日子。宠文,无虐。
  • 恶魔校草,小心逃不掉

    恶魔校草,小心逃不掉

    他喜欢她众人皆知,他却在她敞开心扉时毅然决然的说了再见。再见时他决定本辈子都不要再放开她的手了。片段:“想知道?”他嘴角微微上扬。“你的表现让我怎么就这么不满意呢?”叶小心可以说是一脸懵逼。“好吧,知道你脸皮薄,我来。”说完就低头向叶小心的樱桃小嘴进军。完事后……他意犹未尽的舔了舔舌头到:“味道不错”
  • 哪瓣洋葱不流泪

    哪瓣洋葱不流泪

    我听说,第一个喜欢你的人会活在心里,一辈子……想起他的时候你微笑了吗?流下泪了吗?你,还记得第一个喜欢的人吗?青春像一颗洋葱,笑着的时候拿手抹眼睛,不知不觉就会流下泪来。将这洋葱青春,轻轻剥给你。
  • 万里独生

    万里独生

    漂洋万里,只为独生。一个载着三十人的破船在大海中漂泊数日,这一船人都因民族矛盾被奴役,他们渴望回家,一路上风波不断,历尽艰辛,但最终还是没能都会回到家乡。爱米丽,这个坚韧勇敢的女孩,在失望与希望中回到了久违的家乡。文章借此来讽刺纳粹党对外族人的伤害,同时赞扬主人翁求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