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40100000015

第15章 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2)

第一个反抗汉朝的国教,“抱评判态度去运用人类的理智,尽力深入追求,没有恐惧也没有偏好”的大运动,正是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与孔子、孟子的遗产里最可贵的怀疑和看重知识上的诚实的精神合起来的一个运动。这个批评运动的一个最伟大的代表是《论衡》八十五篇的作者王充(公元27~约100)。

王充说他自己着书的动机,“亦一言也,曰,疾虚妄。”“是转为非,虚转为实,安能不言!……世间书传,多若等类,浮妄虚伪,没夺正是,心愤涌,笔手扰,安能不论!论则考之以心,校之以事;虚浮之事,辄立证验。”

他所批评的是他那个时代的种种迷信,种种虚妄,其中最大最有势力的是占中心地位的灾异之说。汉朝的国教,挂着儒教的牌子,把灾异解释作一种仁爱而全知的神(天)所发的警告,为的是使人君和政府害怕,要他们承认过去,改良恶政。这种汉朝的宗教是公元前一、二世纪里好些哲人政治家造作成的。他们所忧心的是在一个极广阔的统一帝国里如何对付无限君权这个实际问题,这种忧心也是有理由的;他们有意识或半有意识地看中了宗教手段,造出来一套苦心结构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这套神学在汉朝几百年里也似乎发生了使君主畏惧的作用。

最能够说明这套灾异神学的是董仲舒(公元前179~约104)。

他说话像一个先知,也很有权威;“人之所为,极其美恶,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这种天与人君密切相感应的神学据说是有《尚书》与《春秋》(记载天地无数异变,有公元前722 至481之间的36次日蚀,5次地震)的一套精细解释作根据。然而儒家的经典还不够支持这个荒谬迷忌的神学,所以还要加上一批出不完的伪书,叫做“谶”(预言)、“纬”(与经书交织来辅助经书的材料),是无数经验知识与千百种占星学的古怪想法混合成的。

这个假儒家的国教到了最盛的时候确被人认真相信了,所以有好几个丞相被罢黜,有一个丞相被赐死,只是因为据说天有了灾异的警告。三大中古宗教之一真是控制住帝国了。

王充的主要批评正针对着一个有目的上帝与人间统治者互相感应这种基本观念。他批评的是帝国既成的宗教的神学。他用来批评这种神学的世界观是老子与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他说: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损皇天之德,使自然无为转为人事,故难听之也。

因此,他又指出,人在天地之间,犹蚤虱之在衣裳之内,蝼蚁之在穴隙之中。……天至高大,人至卑小。……以七尺之细形,感皇天之大气,其无分铢之验,必也。

这也就是他指责天人感应之说实在是“损皇天之德”的理由。

他又提出理由来证明人和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天地有意(故)生出来的,只是自己偶然(偶)如此的: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因气而生,种类相产。……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爱,不当令人相贼害也,……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虿之虫,皆贼害人,天又欲使人为之用耶?

公元第一世纪正是汉朝改革历法的时代。所以王充尽量利用了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打破那流行的的恶政招来灾异谴告的迷信说法。

他说:

四十一二月日一食,五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治所致。

然而王充对于当世迷信的无数批评里用得最多的证据还是日常经验中的事实。他提出五“验”来证明雷不是上天发怒,只是空中阴阳两气相激而生的一种火。他又举许多条证据来支持他的无鬼论。

其中说得最巧妙,从来没有人能驳的一条是:“如审鬼者死人之精神,则人见之,宜如见其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服无精神,人死与形体俱朽,何以得贯穿乎?”

以上就我所喜欢的哲学家王充已经说得很多了。我说他的故事,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的经典时代的大胆怀疑和看重知识上的诚实的精神如何埋没了几百年还能够重新起来推动那种战斗:用人的理智反对无知和虚妄、诈伪,用创造性的怀疑和建设性的批评反对迷信,反对狂妄的权威。大胆的怀疑追问,没有恐惧也没有偏好,正是科学的精神。“虚浮之事,辄立证验”,正是科学的手段。

我这篇论文剩下的部分要给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大运动做一个简单的解说性的报告。这个运动开头的时候有一个:“即物而穷其理”,“以求至乎其极”(朱熹《大学补传》)的大口号,然而结果只是改进了一种历史的考证方法,因此开了一个经学复兴的新时代。

这个大运动有人叫做新儒家(Neo-Confucian)运动,因为这是一个有意要恢复佛教进来以前的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是一个要直接回到孔子和他那一派的人本主义,要把中古中国的那种大大印度化的,因此是非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推翻革除的运动。这个运动在根本上是一个儒家的运动,然而我们应当知道那些新儒家的哲人又很老实地采取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至少一部分正是道家传下来的,新儒家的哲人大概正好认为这种宇宙观胜过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以来的那种神学的、目的论的“儒家”宇宙观。所以这又是老子和哲学上的道家的自然主义与孔子的人本主义合起来反抗中古中国那些被认为是非中国的、出世的宗教的一个实例。

这个新儒家运动需要一套新的方法,一套新工具(NuvumOrganum),于是在孔子以后出来的一篇大约一千七百字的《大学》里找到了一套方法。新儒家的开创者们从这篇小文章里找着了一句“致知在格物”。程氏兄弟(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的哲学,尤其是那伟大的朱熹(1130~1200)所发扬组织起来的哲学,都把这句话当作一条主旨。这个穷理的意思说得再进一步,就是“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朱熹《大学补传》)。

什么是“物”呢?照程朱一派的说法,“物”的范围与“自然”一般广大,从“一草一木”到“天地之高厚”(《二程语录》,卷十一,丛书集成本,页143)都包括在内。但是这样的“物”的研究是那些哲人做不到的,他们只是讲实物讲政治的人,只是思想家和教人的人。他们的大兴趣在人类的道德和政治的问题,不在探求一草一木的“理”或定律。所以程颐自己先把“物”的范围缩到二项:

研究经书,论古今人物,研究应接事务的道理。所以他说,“近取诸身”(同上,页118)。朱子在宋儒中地位最高,是最善于解说,也最努力解说那个“即物而穷其理”的哲学的人,一生的精力都用在研究和发挥儒家的经典。他的《四书(新儒家的《新约》)集注》,还有《诗经》和《易经》的注,做了七百年的标准教本。“即物而穷其理”的哲学归结是单为用在范围有限的经学上了。

朱子真正是受了孔子的“苏格拉底传统”的影响,所以立下了一套关于研究探索的精神、方法、步骤的原则。他说:“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怎样才是虚心呢?他又说:“须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大概病在执着,不肯放下。

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的意思,便只见甲的不是,先有主张甲的意思,便只见乙的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横渠(张载,1020~1077)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此说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得新意来?”(《朱子语类》,卷十一,正中书局影印明成化复刊宋本,页344~345、354)

11世纪的新儒家常说到怀疑在思想上的重要。张横渠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横渠集》,卷八,丛书集成本,页130)朱子有校勘、训诂工作的丰富经验,所以能从“疑”的观念推演出一种更实用更有建设性的方法论。他懂得怀疑是不会自己生出来的,是要有了一种困惑疑难的情境才会发生的。他说:“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近方见得只是且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盖熟读后,自有窒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好较量。”“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语类》,卷十一,页355-356)

到了一种情境,有几个发生互相冲突的说法同时要人相信,要人接受,也会发生疑惑。朱子说他读《论语》曾遇到“一样事被诸先生说成数样”,他所以“便着疑”。怎样解决疑惑呢?他说:“只有虚心。”“看得一件是,未可便以为是,且顿放一所,又穷他语,相次看得,多相比并,自然透得。”(《语类》,卷十一,页355)陆象山(1139~1193)是朱子的朋友,也是他的哲学上的对手。朱子在给象山的一封信里又用法官审案的例说:“(如)治狱者当公其心,……不可先以己意之向背为主,然后可以审听两造之辞,旁求参伍之验,而终得其曲直之当耳。”(《朱文公集》,卷三十六,《答陆子静》第六书)

朱子所说的话归结起来是这样一套解决怀疑的方法:第一步是提出一个假设的解决方法,然后寻求更多的实例或证据来作比较,来检验这个假设,——这原是一个“未可便以为是”的假设,朱子有时叫做“权立疑义”(同上,卷四十四,《答江德功》,第六书)。

总而言之,怀疑和解除怀疑的方法只是假设和求证。

朱子对他的弟子们说:“诸公所以读书无长进,缘不会疑。某虽看至没紧要的事物,亦须致疑。才疑,便须理会得彻头。”

正因为内心有解决疑惑的要求,所以朱子常说到他自己从少年时代起一向喜欢做依靠证据的研究工作(考证)。他是人类史上一个有第一等聪明的人,然而他还是从不放下勤苦的工作和耐心的研究。

他的大成就有两个方向:第一,他常常对人讲论怀疑在思想和研究上的重要,——这怀疑只是“权立疑义”,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要克服的疑难境地,一个要解决的恼人问题,一个要好好对付的挑战。第二,他有勇气把这个怀疑和解除怀疑的方法应用到儒家的重要经典上,因此开了一个经学的新时代,这个新经学要到他死后几百年才达到极盛的地步。

他没有写一部《尚书》的注解,但他对《尚书》的研究却有划时代的贡献,因为他有大勇气怀疑《尚书》里所谓“古文”25篇的真伪。这25篇本来分明是汉朝的经学家没有见到的,大概公元4世纪才出来,到了7世纪才成为《尚书》的整体的一部分。汉朝博士正式承认的二十八篇(实在是29篇)原是公元前2 世纪一个年老的伏生(他亲身经历公元前213年的焚书)口传下来,写成了当时的“今文”。

朱子一开始提出来的就是一个大疑问:“孔壁所出《尚书》……

皆平易,伏生所传者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的,至于易的全记不得?此不可晓。”

《朱子语类》记载他对每一个问《尚书》的学生都说到这个疑问。

“凡易读者皆古文,……却是伏生记得者难读。”朱子并没有公然说古文经是后来人伪造的,他只是要他的弟子们注意这个难解的文字上的差别。他也曾提出一种很温和的解释,说那些篇难读的大概代表实际上告诫百姓的说话,那些篇容易读的是史官修改过的,甚至于重写过的文字。

这样一个温和的说法自然不能消除疑问;那个疑问一提出来就要存在下去,要在以后几百年里消耗经学家的精神。

一百年之后,元朝(1297~1368)的吴澄接受了朱子的挑战,寻得了一个合理的结论,认为那些篇所谓“古文”不是真正的《尚书》的一部分,而是很晚出的伪书。因此吴澄作《书纂言》,只承认二十八篇“今文”,不承认二十五篇“古文”。

到了16世纪,又有一位学者梅,也来研究这个问题。他在1543年出了一部书,证明《尚书》的“古文”部分是4世纪的一个作者假造的,那个作者分明是从若干种提到那些篇“佚”书的篇名的古书里找到许多文字,用作造假的根据。梅费了力气查出伪《尚书》的一些要紧文字的来源。

然而还要等到17世纪又出来一个更大的学者阎若璩(1636~1704),才能够给朱子在12 世纪提出的关于《古文尚书》的疑惑定案。阎若璩花了三十多年功夫写成一部大着作《尚书古文疏证》,他凭着过人的记忆力和广博的书本知识,几乎找到《古文尚书》每一句的来源,并且指出了作伪书的人如何错引了原文或误解了原文的意义,才断定这些篇是有心伪造的。总算起来,阎若璩为证明这件作伪,举了一百多条证据。他的见解虽然大受当时的保守派学者的攻击,我们现在总已承认阎若璩定了一个铁案,是可以使人心服了。

同类推荐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是一本讲述曾国藩修身立志生存哲学的书籍,共收录了曾国藩文集、书信、日记中近800条修身语录,逐条进行翻译和简析,并作了注释。《曾国藩修身经》共分十章编辑,每章又分若干节,分别讲述了修身的要旨、修身的前提及修身的应用等。各章之首用较详细的提示,帮助读者了解全章精髓,各章之后均附有曾国藩的修身故事,以印证修身之理念,并以“独处心语”进行引申,启发读者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实践。
  •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 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 、“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 孟子

    孟子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本书结合大量世界文艺作品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逐一剖析爱情问题的各个方面。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阐述。
热门推荐
  • 林天的修仙路

    林天的修仙路

    世间万物,兴衰有道。修仙者夺天地造化之能,炼天悟道,修得永生!且看林天如何一步一步修得永生!
  • 争圣

    争圣

    天元世界,人族顶立,异族环伺。百家争鸣,儒家独大,天下大道几乎尽归儒学,腐儒遍地!礼治之下,贵族奢靡、庶民劳苦、奴隶如牲口!—————————————————————————儒家六艺、法家三派、墨家三门、杂家百道、阴阳五宫、道家十观、方技四术,还有兵家、纵横家。各家思想,百花齐放,十家九流怒争《百家简》头名。——以思想立位,圣道争锋。穿越而来的庶民之子,如何以思想失传的乐家,争百家之圣?
  • 脱掉的爱情

    脱掉的爱情

    那些年,我在台上跳艳舞,台下陪着客人笑,我被人叫做婊子,即使我不脱衣,不卖身。我不相信爱情,直到那个男人出现,让我迷失了我最初坚定的心。他给了我所有的宠爱,却是亲自对我说,我不会有名分。当我沉溺于他给的宠爱时,他却毁灭了我的一切!一年后,我换脸换身份重新出现在身边。这一回,不再是他百般逼迫我做他的情妇,而是我千方百计勾引他,只为了复仇。
  • 白月映海

    白月映海

    星天泯灭,唯有本鲲有主见?什么?你说我这是叛逆?你看看,一只爱吐槽一副欠揍样子的高傲狐狸,一只不会武功只会卖萌的吃货兔子,再看看那个看起来奇怪、其实比兔子还软弱的不死生物学家,对付一个星月主宰,还是本鲲是大姐大!
  • 错嫁良缘之一代军师

    错嫁良缘之一代军师

    她是光荣退役的功勋特警,她是断案如神的帅气警探。一块诡异的黄金八卦盘,将她带入异世,更可笑的是,当她醒来时,已成为一件“礼物”,被送进以武为尊的将军府。他是威震六国的冷面战神,他是手握兵权的镇国将军。一道圣旨,送来柔弱小妾,他拂袖而去。再次归来,他的副将、前锋均对他视而不见,而是口口声声“夫人以为如何?”将军府几时易主?断案、练兵、夜袭、剿匪、巷战、反恐、海战轮番上演,她玩得风生水起,他却有些招架不住。烽烟再起,战火纷飞中,那双黑眸遥遥相望。她忽然明白,原来,她早已将心遗落在他身上。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经商三绝

    经商三绝

    善于借力的经商狐道,敢于冒险的经商鹰道,放眼长远的经商人道。经商是一种搏钱游戏,成功者往往是那些集智慧,勇气,度量于一身的高明玩家。修练三绝功夫,就是将狐性、鹰性、人性中的最优势成分融合成一种无往不利的“商性”,成为纵横商场、做大做强的杀手锏。本书力图集二者之长,总结出这三条屡屡被验证但尚未被发掘的经商绝学。用心领会之,用心实践之,你会发现,经商并不深奥,成功可以复制。让我们勇敢地以“三绝”武装自己,去成功之顶接受财富光环的照耀吧。
  • 邪媚公主的霸道王子

    邪媚公主的霸道王子

    失忆萌校草的霸道追爱记,习蛮丫头该怎样和他演绎青春校园的唯美爱情
  • 重生将军府之魔女临天

    重生将军府之魔女临天

    21世纪的白领穿越异世,春风国的大将军之嫡女,集万宠于一身。。。无聊了,和哥哥撒撒娇,和高岭之花谈谈心,和骚包者勾搭妞,和腹黑娃虐虐心,和逗比者散散心。这日子一个字爽,两个字真爽,三个字超级爽,四个字真他妈爽!!!不过……渐渐长大,打仗失败,皇帝赐死,终于爹爹死了,娘亲殉情,哥哥拜师几年不归家,独留她一人守护童年的家。爹,娘,女儿累了,真的累了……当她自毁双目,落下悬崖,背后一人力挽狂澜,却敌不过众人阻拦。崖下4年,强势归来,却发现那人自毁一目,只因她双目已瞎。“萧泠陌,我永远不会原谅你!”“萧泠陌,我要让你愧疚一生!”“萧泠陌,我回来了,你,准备好接受我的复仇了吗?”
  • 绝世无双帝君的天才神妃

    绝世无双帝君的天才神妃

    二十一世纪天才军医一朝穿越,竟然成为东璃国人人所谓不耻的花痴草包二小姐,废材?花痴?想当年她在战场上可救人可杀敌,这些词语放在她身上是不是有点不合适?他是深宫之中不受宠的九皇子,自小冷酷无情,他踏着自己亲人为他所造的王者之路,一点一点爬上巅峰。他是人人所敬奉的光明之神,她就是世人所唾弃的黑暗之魔。一曲笙琴合奏,注定了这一世深情不寿。天道又如何?若是不允许,那边翻了这天覆了这地!
  • 奇幻神迹

    奇幻神迹

    第一章废柴的奇遇在遥远的银河系中,有一颗蔚蓝的星球--地球。在其之上似乎有一颗璀璨的新星应运而生。2016/9/25中国江苏“儿子,这块玉佩给你,你的生日礼物。”一个清脆动人的女声响起。“喜欢,谢谢!”一个不到15岁的小男孩说道。夜深小男孩的梦里“想必你就是杨天明吧。”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你是谁?”“我乃神王的一缕残魂。”“我好骗吗?”“......你是个废柴,想变得受人仰慕吗?那就与我签一个协议吧!帮我找回散落在地球的49缕残魂,和在异界的50缕残魂即可。”这句话正好捅中了杨天明的软肋,在学校中不受人关注,在聚会上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好,我答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