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9100000002

第2章 什刹海与北京城(1)

什刹海,亦称“什刹三海”是北京内城中面积最大的水面,因而被人们称为“海”。由“漕运”发展而来的人居、宗教、艺术、商业等多种文明为北京城市格局与特点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北京人乐观、包容、开放性格、品行以及首善之区的文化认同感,都可以归因于什刹三海的孕育与润泽。因此民间流传“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

什刹海——北京城的发祥之地。

一、从“白莲潭”到积水潭港

12世纪初(1153年)金朝军队攻克由契丹人在幽州基础上初建的南京,改称“中都”,同时设大兴府,城垣区域在现今北京城区西南,包括右安门外凤凰嘴(西南)、复兴门外黄亭子(西北)、宣武门内翠花街(东北)、永定门豁口外四路通(东南)等地。公元1179年金朝统治者在城郊修建离宫,命名大宁宫,后更名万岁宫,大体的位置在现中南海里的中海和北海公园。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燕盖京都之首选也。况今又有宫阙井邑之繁丽,仓府武库之充实,百官家属皆处其内,非同曩日之陪京也。”然而,金朝政权维持了85年。公元1215年忽必烈率元军攻克金中都,军队将城中建筑付之一炬,夷为废墟,由此改名为“燕京”,由大兴府管辖。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取法汉族文化中的三王之道与儒家学说,对朝政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曾就新都城选址向他所信任的汉臣刘秉忠征询意见。忽必烈问道:“今之定都,惟上都、大都耳,何出最佳?”刘秉忠答曰:“上都国祚近,大都国祚长。”至元初年(1264年),忽必烈委派光禄大夫刘秉忠领衔主持新都城的选址与规划,在金中都西北,筑城垣作为元朝国都所在地,名为“大都”。据专家考证,元大都城垣四至:北垣在今北土城路南侧,东垣在西二环东侧,西垣在西二环东侧,南垣在长安街南侧。

由于金朝中都中心区域在战火中被毁,位于城市东北郊区的离宫大宁宫(后更名万岁宫)被划定为皇苑区域,又将贯穿流经皇苑区域的白莲潭一截为二,南段称“太液池”,北段包括现前海、后海、积水潭至德胜门外成片水域称为“积水潭”,亦称“海子”;同时,一条以积水潭为端点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太液池宫墙东侧(现北海、中南海东侧),而中轴线起点位于现什刹海前海与后海相接处的一座小桥(即万宁桥)。浩大的筑城工程历时18年,自至元四年(1267年)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其间,忽必烈于至元九年(1272年)称帝,按照刘秉忠上奏,将国号定为“大元”,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将“大兴府”改称“大都”,其标志在城市中轴线上建起了钟、鼓两座谯楼(现钟楼、鼓楼)。由此,大都(北京)正式成为了统一国家的首都,因而在老一辈北京人中流传一句话:“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据考证,金元时代的“白莲潭”原为古永定河水系冲刷而成的一片宽阔水面,水量充足,湖面莲花盛开,蒲苇丛生,水鸟翔集,湖岸青翠一片。据说,刘秉忠在选址、规划新大都城之初,看中这里很重要的原因,一来在于此地乃山川形胜的风水佳地;二来在于蓄积于此的天然湖泊为城内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丰沛水源。《元史·河渠志》载:“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或许这就是人们所称“积水潭”缘由。

大都城建立后,如何解决城中人口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物资问题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的当务之急,于是决定沿用辽金时代采用漕运方式将各类物资、官粮、贡品,通过新开凿直接贯通江南与大都的河漕水道,自山东东平,经寿张,至临清,抵达通州张家湾附近的码头,卸船后经由陆路转运至大都城内。据专家考证,这条水上通道的开通,使漕船不用再经隋朝年间开凿进入中原后曲折迂回的京杭大运河,缩短了水路运输距离,漕运水道的终点在光熙门,大坝内设有储运中转场所,名为龙王堂。然而漕运货物到岸后,由于路途遥远,道路不畅,如遇下雨,陆上运输更加困难,大量运送漕粮、物资的牲畜死亡,费时费力,效率十分低下。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官粮,岁若千万,民不胜其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负责水利的官员郭守敬上奏朝廷,建议开凿一条自通州直通大都的人工河道,源流40里,以利漕运。他经过实地勘察,提出了一项方案:“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自瓮山泊(现颐和园昆明湖前身)自西水门(现为西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大意是由京北昌平白浮泉等多处水源引水至京西瓮山泊,经长河,过西水门汇入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即文明门,现为崇文门),利用金朝修建的运粮水道径直向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与大运河相衔接,形成一条水上运输通道,使各类物资源源不断运来京城。他还提出,在由内城到通州新开通人工运河河道上,每隔十里设置一道水闸,共七道闸,各道水闸上均设置“斗门”并“互为提阏”,蓄水通舟,以济漕运,以利“过舟止水”。元世祖忽必烈对此项建议大为赞赏并谕旨:“当速行之”。遂即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

次年,朝廷征调军队将士两万余人,在郭守敬主持下,历时一年半,开凿出一条人工运河,将漕运的终点延长至大都城内,由此积水潭港就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忙的物资集散地和储存地,所谓“公私两便”,各类产自江南地区官粮、物资通过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运来京城,漕运码头位置大致在后海东北岸一带(现烤肉季附近)。据记载,当时在万宁桥(亦称后门桥)以西,设置澄清闸,用于调节控制入港船舶。至元三十年(1293年)这项浩大的引水工程告竣;同时,积水潭进行全面改造、治理,修建起闸坝与堤防,沿岸道路两侧用条石砌护、设立石护栏等。据说,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途中,看到运河上船舶云集,可谓“胪舳蔽水”,大悦之下,随即将新修的人工河道命名为“通惠河”,而将河道上多处水闸中的第二道闸称为“庆丰闸”,喻义运河通航给大都城,乃至国家带来繁荣富庶、兴旺发达。据记载,当时郭守敬还提出一项计划,由“澄清闸”(位于万宁桥)以东引水与坝河相接,通过内城河道直至丽正门(现正阳门前身),使舟楫可以环城往来。后来此项计划未能实施。

元代对积水潭共有五次较大整治工程,第一次是公元1262年,引玉泉诸水入大都城;第二次是公元1279年开挖坝河;第三次是公元1292年,引昌平东南白浮诸泉入城;第四次是公元1319年,疏浚积水潭上游和玉泉河;第五次是公元1324年修积水潭堤岸工程。

积水潭港投入使用后,东西宽达二里,吞吐转运南北货物。港内水深浪阔,汪洋如海,樯帆蔽日,来自江浙的漕船可以直抵大都城下。元朝文人黄文仲在《大都赋》中描述停泊在积水潭港中船只:“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由于漕运带动起客货运输、仓储业发展,而附近的斜街、钟鼓楼一带则成为大都城里最繁华的商业区,车水马龙、商铺云集、茶肆林立、灯红酒绿,盛极一时;形成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皮帽市、珠子市、沙剌市、铁器市等。当时有一家名为万春园的歌舞娱乐场所,经常聚集许多文人,原址在如今“烤肉季”所在位置。据考证,元朝主管全国水利最高机构——都水监(相当于水利部)设在积水潭东岸万宁桥附近。

元朝御制《帝京篇》云:“磐石占幽燕,金汤固帝京。幅员宁有外,带砺自堪盟。形势河山拱,星文气象清。休徵荷地方,瑞应感天成。济济匡时器,熙熙击壤情。溪流穿禁御,彩霞映重城。日照朱甍丽,辰非紫阳轻。烟花织锦绣,莺燕唱升平。池暖鱼吹絮,兰薰蝶抱英。新荷初浥露,宿麦晚蒸晴。极浦渔舟香,斜阳牧笛横。所希均雨泽,南亩问春耕。”

14世纪中叶元朝政权被推翻,明朝取而代之,在南京建都,将“大都”改称北平府,设北平行中书省,并置燕山、大兴、永清等六卫,驻扎三万军队守卫。由此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作用逐渐减退。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自立为王,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漕运功能逐渐恢复。由于皇城范围扩大与内城城门改建,以及填湖造地、拓展道路等原因,将城内水道截断或填埋,东便门外大通桥成为京杭大运河终点,桥东建有漕运粮食码头,以及中转粮库;由江南运来的粮食、物资等卸船后通过中转由驳船经朝阳门,再由大车、骆驼或人力车等运输工具运至京城各处。据民间相传,明朝迁都北京之初,通往积水潭码头的漕河流经紫禁城东墙外,每日人声嘈杂,惹得宫中的皇帝非常气恼,遂即下旨将城墙东移至漕河以外,漕河变成了御河一部分,运送粮食和物资的漕船只能停在了城墙外面(今朝阳门以东)。

此后,失去了漕运码头功能的积水潭,逐渐恢复了迤逦、清秀的自然风光,称为“海子”,与附近鼓楼商业区的繁华景象形成一静一闹的鲜明对照,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休闲、宜居之地。明朝举人蒋一葵(字仲舒,号石原)在《长安夜话》中记述:都城北隅旧有积水潭,西山诸泉从高粱桥流入北水门(水关)汇此。内多植莲花,因名莲花池、净业寺,及王公、贵人家水轩、水亭,最为幽胜。

二、什刹海名称由来

什刹海最初是一所佛寺的名称,“刹”是对佛教禅林官寺制度中最高或次高寺院的尊称。明朝时,僧人徧融在积水潭(又称海子)附近建立一座佛寺,名曰十刹海寺。明朝崇祯年间记述北京人文风光的着作《帝京景物略》记载:“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A。过去人们称“十刹海”,因“十”与“什”音义相同,故被称为“什刹海”,寓意“佛法如海”。

元明时期,什刹海一带的庙刹、道庵曾多达上百座,香火十分旺盛。据记载,元朝尊奉藏传佛教(即“密宗”)为国教,元大德九年(1305年),元成宗布尔罕皇后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供奉密宗神明的藏传佛教寺庙——大天寿万宁寺,后改为元成宗的神殿,遗址在鼓楼(旧称齐政楼)偏东一带(现草厂胡同12号)。相传,该寺初建时布尔罕皇后对于端立在正殿中央秘密佛像感到不满,认为长相十分丑怪,传旨用手帕将佛像的头部蒙起来,不久后索性将其拆毁。泰定四年(1327年)皇帝敕令将万宁寺改为供奉已故成宗御容的神御殿,又称万寿殿。

这一时期,大都城内建有藏传佛教寺院十数所,最为着名的四座寺院包括,大慈恩寺(曾名庆寿寺、海印寺等)、崇国寺(明朝改称大隆善护国寺)、大能仁寺、保安寺(即白塔寺),其中大慈恩寺(原名海印寺)在元宣德、正统年间位列京城藏传佛教寺院之首,具有“国寺”地位。明初时西藏僧人来京大多在此修持,皇帝也来此进香,然而,明嘉靖年间的一场火灾使这座名刹被焚毁。除此以外,护国寺、广化寺、义利寺(明朝改称保安寺)、法通寺、吉祥寺、佑圣寺、什刹海寺、万宁寺、万华寺、白马关帝庙、清虚观、镇水观音寺和真武庙、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等庙观初建时间都可追溯至元明时期。在西海南沿有一座普济寺,因地势较高故被称为“高庙”,在许多有关什刹海记载中经常提到。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记述:“德胜门内亦有一拈花寺,庄严整齐,近年重修者。其西院厅旁后园,有古松一株,盖明季物。侧有井亭,树本皆作龙甲,斜枝如臂,荫可一亩……”在什刹海附近还分布一些尼姑庵,其中有三圣庵、天寿庵、北极庵、海潮庵、丰泰庵、槐宝庵等。民国时期,北平共有四座药王庙:药王庙、北药王庙、南药王庙、小药王庙,分别坐落在什刹海、鼓楼、崇文门外、东直门。

有人对药王庙描述:庙在地安门外,什刹海西。沿堤傍柳,背水临池。东濒荷塘,南瞻禁地。荷香与柳馥同芬,水影与云光一色。风景绝佳,俨如图画。游人过此,溽暑全消。昔年每值夏季,善男信女,烧香者众多,今则远逊从前矣。庙为明权阉魏忠贤所建,现尚完整,为北平名刹之一。

据戏曲史研究者推断,元朝时期盛行一时的杂曲、传奇经常被作为酬神或娱乐剧目在什刹海一带的寺庙、道观轮流上演。此外,还有一些庙宇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文昌帝君庙(坐落在地安门内以东)、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药王庙等。其中药王庙为明末宦官魏忠贤所建,因景色秀丽,受到皇帝奖谕与赏赐,可谓“东濒海子,宜宾初月,万柳沿堤,客多载酒其间,鸥波鱼藻,真长夏时一清凉界。”魏忠贤倒台后,人们为避其恶名,将庙旁的石碑推倒,清朝中期以后庙宇失修颓落。清朝诗人王照园《过西海子看新荷》云:“凉亭水榭迎朝霞,碧沼初开菡萸花。海子西头杨柳岸,绿烟深处是仙家。”

同类推荐
  • 素书

    素书

    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本书从半坡遗址的各方面,探讨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活,为我们展现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繁荣昌盛,以至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 中国取名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取名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详细讲述了取人名的方法、技巧以及禁忌,同时介绍了商业领域的取名原则、思路、方法等。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这本《中国名酒》由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圣瞳之魔盒

    圣瞳之魔盒

    N次元故事,脑洞很大,喜欢吐槽的朋友多提意见。
  • 网游之刀锋铁骑

    网游之刀锋铁骑

    作为曾经网游界的王,他被对手在现实中报复。奄奄一息中被穿越回来的老祖宗救回一条命。与老祖宗一起进游戏,闯天下。发下毒誓,所有原本属于我的,我要全部亲手拿回来!!!
  • 异梦轮回劫

    异梦轮回劫

    如果失去了你的陪伴,那我修仙的意义何在?如果你已步入轮回,我愿在这漫漫红尘之中等你归来。
  • 滋补养生汤·粥大全

    滋补养生汤·粥大全

    四季交替,气候变化无常,人体在岁月的交替中也易受四季邪气的侵袭。该书从养生的角度出发,结合精美的图片,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所食用的不同汤、粥,以达到养生的目的,选材方便易得、操作简单且营养美味。在为你和家人提供美食的同时,更可以改善你和家人的健康,同时还能大大增强你的橱艺。
  • 左手佣兵

    左手佣兵

    多年的左手终于派上了用场,我是邪恶之源定然要逆袭成为救世之主。幻境当空,真假末世,坐拥天下兵,成最强左手王者。
  • 穿越之七彩琉璃

    穿越之七彩琉璃

    晚上打开电脑继续玩起三国争霸的游戏来,突然感觉电脑发起了烟.头晕晕的,然后就看见显示器上诸葛老头YD滴说:你本不是这时代人,让我送你回去完成你没完成的任务吧.一个只会玩网游的废物就这样被送到了魔幻世界.蓝宝儿:哼.板砖女王怎么啦?你没听到夕冬说吗?我拍的越用力证明我越爱他.慕容惠:宝儿姐姐说的对.夕冬就是欠拍.雅霜:小朋友.你不是说你长大了吗?来今天晚上证明给姐姐看.你是真的长大没!轩辕小宇:老大就是老大.天天练习抗击打能力.轩辕靖:不知道他现在能不能抵抗到我毁灭剑意.唐糖:夕冬哥哥好可怜.还好小宇没三个老婆.
  • 中国奇谈

    中国奇谈

    大学毕业,回乡务农,意外的人生转折,他以为自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谁知道,一次变故毁了他的梦想、幸福。把他从无知中拉出来,开始面对一个令他恐惧的世界。面对各种灵异事件,他必须沉着冷静,装作一个老手一样去识别别人给他摆的棋局,去剥去他人虚伪的面具,生死之间的较量。他,到底是否能够脱“它”的控制?获得重生?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剑暴八荒

    剑暴八荒

    三千年前,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兽威慑八荒。其后系血脉建立王朝,威震天下,然千年时光匆匆而过,世上却只余朱雀。磅礴的黑暗侵袭世间,世人恐慌。朱雀涅槃而去,阻黑暗于洞南域。一少年,自朱雀王都走出,身负青钢长剑,踏足洞南域,一剑斩破黑暗。——————《朱雀纪史第一百三十二章》
  • 塔中人

    塔中人

    18岁少年机缘巧合探秘一座古老的佛塔,然而表面是藏经阁的塔内却暗藏玄机,战斗力爆表的神秘少女,善于伪装的年轻男人,是什么让一个本该享受大学时光的少年从此踏上传奇之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和鹿羽一起开启解谜之路吧,期待你们的参与……(此塔中人并非狭义的塔中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