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4700000012

第12章 道教音乐的历史沿革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来显示自身的力量。音乐这种最容易引起心弦共鸣的艺术形式,自然就成了表达宗教信仰,宣扬教理、教义的重要手段。

根植于中国的道教向来与音乐密不可分,几乎是凡有醮仪便有音乐,二者结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道教音乐又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如果我们考察道教音乐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个独特的文化体,不仅根深叶茂,而且源远流长。

第一节道教音乐的历史渊源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jiào)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也叫做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够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其源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民间巫术、神话传说。道教音乐与道教本身一样,也发端于古代巫觋(xì)的歌舞祭祀音乐活动,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

在古代人类的生活中,巫是人与神的媒体,巫觋利用音乐歌舞以“悦神、降神、事神”,靠神的力量除灾祛病、祈盼丰收、求灵魂升天、预卜未来。这样就产生了各种严格而复杂的巫术仪式,配合这些巫觋活动的祭祀歌舞,给初始的道教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在我国远古祖先遗存的岩画中,常常可以看到巫的形象,如四川珙县麻塘坝的表现古时巫师火祭的巫舞岩画。其中一位巫师手持乐舞道具牛尾,这一直保留在我国道具法事之中,那就是“拂尘”;另一位巫师手持“十”字状的道具,这是后来表现在汉砧上的“规”。规是画圆圈时用的工具,这和后来道家的太极有着深层的文化联系。

到了商代,巫风更加炽烈。我国考古学家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中就记载有商代禳祭驱鬼的祭祀礼仪。《尚书·伊训》所载:“敢于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为巫风”,这是对巫祝歌舞的生动写照。到了周代,巫风并没有丝毫衰减,并且还设立了率领群巫做祭祀祈雨乐舞的中央机构。据《周礼·女巫》中记载,周代的歌咏中已经有类似于今天“跳丧”、“哭丧”类的乐舞。在道教音乐中,告慰亡灵时也常用这样如喧如叙的声调。春秋战国之际,阴阳五行学说和老庄哲学,为道教的发轫提供了思想基础。在道教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巫祝的祭仪乐舞也成为道教音乐的来源。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期荆楚巫师们演唱的神歌。现今巫师与道士做法事时所唱的招魂词与《楚辞·大小招》的词意就基本相同。可见,道教音乐与巫术、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现代,民间巫教活动中所表演的“端公舞”、“傩坛戏”中颠躓(zhì)的舞步,抑扬顿挫的咏唱,与散居民间的“伙居道士”斋醮法事的“禹子”和“韵子”也显现出明显的共同因素。

古代各种祈神的祭祀,都与音乐歌舞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说巫祝的歌舞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初始的道教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生长条件。

第二节道教音乐的产生与形成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最初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道教音乐产生与形成的重要时期。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天师道产生,随即就出现了早期的斋醮仪式与科仪音乐,其形式直接承袭了巴蜀时期的巫祝歌舞。当时的斋醮仪式主要是祈祷、画符、念咒,形式非常简单,因此,所使用的音乐形式也非常简单。例如,人们在“有倾越之灾,有不振之祸”时,就会烹宰猪羊,将美酒洒在祭坛上,击钟擂鼓,唱歌跳舞,稽首礼拜,以求乞福愿。这是早期道教在举行斋醮仪式的赈济施食,歌舞礼拜的生动场面。由此也可以看出,早期的道教科仪音乐已有法器配合歌舞,但是还没有脱离巫乐的形式。

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及其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北魏崇山道士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在太武帝的支持下,废除了五斗米的税制,制定了新的教规和科仪,创立了“北天师道”。在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谦之撰写了《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改直诵为乐诵,强调诵经的高低起伏。在新科音诵中已有了《华夏赞》《步虚词》等道教音乐的新篇章。之后在南朝刘宋又出现了一位庐山道士陆修静(公元406—447年),他对道教进行改革,创立了“南天师道”,并在江西庐山修建了第一个道观——简寂观。同时他对道教斋醮科仪音乐进行大量的搜集和编撰,写成《三洞经书目录》,又编著了斋法仪轨百余卷,使教规、仪范逐步定型。他还为斋醮科仪创作了不少步虚词,在《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还保存有他的10首步虚词。在陆修静遗存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还有“师弟子绕坛梵咏”之句,这里的“梵咏”就是指的佛教的梵呗,由此可见,南北朝时道教音乐便开始模仿和借鉴佛教音乐。由于上述人物对道教斋醮科仪音乐的改革制订,使道教音乐逐渐摆脱了巫教祭祀音乐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教科仪音乐体系。

从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形式看,东汉有“巫俗解奏之曲”和“歌讴击鼓”的音乐;两晋有“仙歌道曲”和“步虚”音乐;南北朝有“直诵”、“音诵”和“梵咏”,初步形成了道乐的声乐和器乐两大形式。

第三节道教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一、唐宋时期

唐代,道教处于全面发展,繁荣昌盛时期,道教音乐也受到青睐并得以发展。唐代皇帝不但提倡道乐,而且宫廷御制道曲成风。据《新唐书·隐逸列传》记载:“唐高宗李治(公元650—683年)对道士潘师正特别尊敬,诏令在崇山修建崇唐观、奉天宫,安置潘师正做主持。宫观落成之日,礼部太常寺奉献新曲,名曰:《祈仙》《望仙》《翘仙》,令庙中道童演唱,以为祭祀乐章。”唐玄宗还于内廷亲授道士“步虚声韵”,诏命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道曲》和《上圣道曲》。据《混元圣经》卷八记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还自编《霓裳羽衣曲》,此曲日后流散各地,成为千古绝唱。

因为道士的流动,道乐后来由宫廷传至民间,又吸取了许多民间曲调,包括一部分佛教音乐和西域音乐。有的被改名后即用于道教活动,如把《无愁》改称《长欢》,《苏罗密》改称《升朝阳》,将它们都纳入了道乐之列。唐末张若海撰写的《玄坛刊误》称唐代道乐为“广陈杂乐、巴歌渝舞,悉参其间。”唐末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以进一步规范。这时的道乐已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个高峰。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如《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特别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轨》426部,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学习道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道乐总集《玉音法事》,就是在北宋时编纂的,它以曲线记谱收录了南北朝、隋唐以来的词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赞颂50首。曲线记谱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声曲折”,似一唱三叹,衬词较多,具有南曲风格。南宋时,道教在民间的活动空前活跃,各种斋醮科仪也十分盛行。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七记载,当时的道教音乐已经比较重视声乐和器乐演奏的音乐修饰,讲究悦耳动听。此时,丝弦乐已加入了道乐的行列,道乐的伴奏乐器日趋完备。

二、元明清时期

到了元代,道教出现了全真派与正一派两大道派,道乐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全真派重清修,其乐多清幽出世;而正一派重斋醮与符篆,道乐雄浑、古雅。正一派道乐虽在总体风格上有一定的趋同性,但是各地方的行腔、旋律装饰都带有本地地方音乐的特点。全真道在其宗教活动中,为顺应斋醮法事的需要,在秉承原有道教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音乐、宫廷音乐等因素,逐渐演化成了全国宫观全真道所通用的“全真正韵”(即“十方韵”),其音乐气质幽静、典雅,具有浓厚的殿堂气息。

明初的道教音乐,除沿用唐、宋旧曲外,另有新制乐章。明成祖朱棣(公元1403—1424年)在位时编制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共收有道曲《迎风辇》《天下乐》《圣贤记》《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乐曲多采取南北曲曲牌,曲目分为“醮坛赞歌乐章”、“玄天上帝乐章”和“洪恩灵济真君乐章”,全然是一部别具道教色彩的宫廷祭祀乐章。另外,明代道教音乐还吸收了民间音乐,如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收入《续道藏》的《圣母孔雀明王经》中,就载有道乐曲牌[清江引]、[遍地花]、[采茶歌]、[一锭金]等。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斋醮活动,设立玄教院统辖全国道教(后玄教院改称道录司),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编制斋醮仪范,道乐也由此逐渐规范化。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80年),建“神乐观”,掌管乐舞和宫廷祭祀活动,由精通乐舞的道士主领,乐舞生由征集的道童充任,服饰如全真道士,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著名宫观都加以推行。在此情况下,宫廷祭祀音乐和道教斋醮音乐统一于一脉,使得道教在明代初期至中期得到兴盛和繁荣。

清代,由于满族贵族对道教的冷淡,道教也由上层转向基层,由官方流入民间,在明代道乐的基础上,在与广大民众的信仰和世俗生活的结合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由唐代“俗讲”演变而来的道情,本来是道士用来传经步道和募化时所唱的歌曲,明清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演唱者不再局限于道士,题材和内容均扩大,音乐上或采用其他曲种的声腔,或与其他曲种合流,渐渐演变成民间道情,使之在向民间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活力。明清器乐文化的发展,也对道教音乐进一步世俗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就道乐的整体而言,清代的道乐由明代趋于规范而强化起来的共同因素,逐渐转向了各宫观道院道教音乐的个性化,呈现出道教音乐各具地方色彩的态势。

道教音乐经历了生成、兴盛、发展、倾斜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乐体系。道教音乐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蕴藏着大量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遗韵。

《霓裳羽衣曲》

千古绝称的《霓裳羽衣曲》是唐代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代表作。它既是大曲,也是法曲,又是道曲。《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舞》,说明这部作品具有歌、舞、乐于一体的宫廷乐舞特点,因而成为唐代宫廷乐舞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是白居易从歌舞的角度对《霓裳羽衣曲》所作的赞叹。

同类推荐
  • 生命教育(六年级)

    生命教育(六年级)

    本书是小学六年级《生命教育》教材。以生命教育为主旨和主线,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专题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指导纲要编写。本书由“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四个专题组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一系列课题和活动安排,帮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提高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 地心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地心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狼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狼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月嫂服务技能培训教程

    月嫂服务技能培训教程

    本书共分为三篇:月嫂篇、新生儿篇、产妇篇。讲述了月嫂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月嫂服务礼仪及沟通技巧等。
  • 百善孝为先(高中卷)

    百善孝为先(高中卷)

    这是一部凝聚了各级领导和百万师生心血与汗水的作品集,是青少年学生用爱心和激情编写的德育教科书。《百善孝为先》分为《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大学卷》,共选辑了271名学生在“孝敬父母月”活动期间写给父母的信和感言。本书为其中的《高中卷》。
热门推荐
  • 绝色爹爹夺个宝

    绝色爹爹夺个宝

    敏儿当年向他借了点“东西”,生下一个宝宝,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以为今生不再见,却又再遇见,看着宝宝老盯着他看,还好宝宝不知道那男人就是他的便宜爹爹!璇看着那小孩觉得莫名熟悉,那女人怎么感觉那么像当年的人呢?不过那个女人不是死了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成为你的妃

    穿越成为你的妃

    什么鬼啊喂,要不要这么坑爹啊喂!别人穿越的都是一手遮天杀手牛逼哄哄,为什么让我一个小白穿啊!话说这里就不能又点好吃的嘛?
  • 冰龙剑

    冰龙剑

    混沌破,天地开,,万杰争锋,何见仙,,一把绝世神剑,,一道仙的契机,引无数修仙者,趋之若木主角被卷入这场动荡中,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
  • 奕生

    奕生

    融化一切冰川与寒冷,越过无数高山河流与你相见。只为你的一抹莞尔。
  • 天人雪

    天人雪

    天人雪天上人间,在追寻你的那一刻,请原谅我的不告而别。在最初和最后的雪地,我们仰望苍穹,所有的话语在对望的那一瞬间,遗失在天际。在白雪与爱恋的两端,我们相互追寻!当那一只手平平的伸向我的前方时,我祈求,感动上苍。
  • 忘川劫:彼岸芳华

    忘川劫:彼岸芳华

    前世的她,是天地灵物神狐修炼而成的神,是世间最后的一个神,一个不惧任何情感的神。心如坚冰,不可融化。今生的她,三缕魂,在三个不同的身体替,三缕魂魄的回归,造就今生不一样的她。当她回忆起远古大战,回忆起万年前五神为她的付出,回忆起她活下来的任务,回忆起五神的牺牲,在今生挚爱的男子和远古任务二者中她会如何抉择?血染忘川,情结是否会化解?她与他的劫是否会化解?曼珠沙华铺满忘川彼岸,她会作何抉择?
  • 新世界的欲望之花

    新世界的欲望之花

    可能角色有点多,主角是谁就看读者的意愿了。
  • 烟火途

    烟火途

    “命运在这里纠缠出烟火”,用丰盛的祭品交换适合菲尔德列家族这一代继承人的出生时间的时候,伴随着一个时间坐标而来一句话给这个男婴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绚烂的烟火之后,真的就什么也不剩下了吗?
  • 三抢姻缘捕君心:痞医乱(完结)

    三抢姻缘捕君心:痞医乱(完结)

    第一次,刚拜了天地,新郎被抢走;第二次,刚拜了高堂,亲郎再次……新娘发飚了:“老娘不等你了,老娘自己找人嫁。”于是,第三次,“送入洞房”……这又回,又要抢了。可是,到底是谁抢?又抢得谁?
  • 每天一堂感恩课

    每天一堂感恩课

    感恩之心的形成是心灵修炼的结果。心理学认为:心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常怀感恩之心,我们的人生将更加美好。一天一个感恩故事、一天一段感恩阐述。从一月到十二月,让读者在这一年的感恩之旅中完成心灵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