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3400000012

第12章 山西秧歌(1)

第一节高跷走兽

1、高跷走兽的历史溯源

高跷走兽艺术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

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2、造型奇特的走兽表演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

3、精美的走兽造型

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其兽头和兽身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成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

4、多样的走兽种类

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5、走兽表演的美好意义

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第二节八大脚秧歌

“八大脚秧歌”是流传在五寨县的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民间歌舞。

1、“八大脚秧歌”严谨的表演程序

每逢春节、元宵节期间,农民们便自发地组成秧歌班,除游村进户、走街串巷地进行表演之外,还要进县城相互交流技艺。历史上曾有过三十多班秧歌的大会班表演赛。由开路鞑子率众参加的“会班”表演,需要预先向要去的地方下好红帖,到时两个秧歌队准时到达,在他们之间放一个高桌,双方由桌两旁舞蹈着绕行,彼此谁也不许碰桌,否则被认为是有意挑衅或不尊重对方。据老艺人说,过去曾有因碰桌而引起秧歌队之间打架斗殴以至结下村仇的情况。

2、“八大脚秧歌”称谓的由来

“八大脚秧歌”的称谓据说是因为秧歌队中以四个丑鼓(男角)和四个丑花(女角)为主,合起来八个人,故名“八大脚秧歌”。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由八个行当组成,所以叫“八大脚秧歌”。而现今的八大脚秧歌已不止八个角色。

3、“八大脚秧歌”的角色

现今的秧歌队中不止八种角色。有开路鞑子(四男)、正鼓(二男)、正花(二女)、丑鼓(四男)、丑花(四女)、毛货郎、卖麻糖人、大闺女、老汉、老婆、渔翁、渔婆、愣小、愣女、瞎儿马、卖药先生、风公子各一人和花和尚(二男)等三十多人组成。

4、“会班”的表演形式

“会班”的表演形式大概有三种:

一是几个秧歌班在同一个大圆圈中按照各自的曲牌,踩出各自擅长的场图。

二是同在一个圆圈之内,这一方表演一段“卷毡”带“金钱眼”,那一方表演一个“蛇盘九颗蛋”。或是这一方先请出老汉、老婆表演一段,那一方再请卖药先生、卖麻糖人、毛货郎、大闺女、花和尚出来表演一场,相互间都想胜对方一筹。

三是全体秧歌班会合在一起共同踩一个场图。如“五马破曹”,多时需用几百人一起表演,最少也需六十多人。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表演这个场图了。

5、复杂多变的场图表演

“八大脚秧歌”除丑鼓、丑花的舞蹈动作花哨一些外,其余多是以变化多端的队形图案和众多的角色造型取胜。特别是到“踢场”时,场图的变化复杂多变,四个丑鼓和四个丑花的表演矫健潇洒,扭摆大方,在欢快热烈的锣鼓声中,由慢渐快地变换出“里外罗城”、“金钱眼”、“四门斗子”、“十字梅花阵”、“里四外八”、“蛇盘九颗蛋”等二十多种图案。

第三节太谷秧歌

太谷秧歌是源于太谷县的一种地方歌舞小戏。它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浓郁的泥土气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其曲调中的丰富的民间音乐语汇和奇特的旋律进行,特别是丰富的调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太谷秧歌的演变

太谷秧歌,是清代中叶以来形成于山西太谷等晋中一带的秧歌戏剧种,经历了“地秧歌”、“踩街秧歌”等歌舞形态,并不断吸收梆子大戏的艺术营养,逐渐演变成小生、小旦、小丑并重的行当体制。

2、传统剧目

太谷秧歌的传统剧目大多为生活小戏,一剧一曲,载歌载舞,且唱词、道白全用方言土语,虚词、衬字点缀其间,饱含地方审美情趣。

3、表现形式的发展

过去,太谷秧歌均为一剧一曲,随着太谷秧歌的不断改进,现已发展为一剧多曲;其板式,一般常用的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调式有7种,秧歌的唱腔渐趋丰富,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烘托剧情。

4、音乐伴奏

目前,太谷秧歌的伴奏,文场乐器为板胡、二胡、三弦、笙、笛、扬琴、唢呐等,武场有板鼓、锣、钹、鼓、梆子等。

第四节白店秧歌

1、白店秧歌的历史脉络

白店秧歌是山西省侯马市白店村独有的一种舞蹈形式。

从当地出土的金代砖雕上可见类似的舞姿,证明其至少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在旧社会,白店秧歌主要见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汾上村娘娘庙的祭神活动中。解放后,它已成为人民群众欢度喜庆节目的活动形式。

2、“白店秧歌”的角色装扮

白店秧歌的表演者六人:

①领头是老汉,饰山羊胡须,戴凉帽,穿月白色箭衣,腰系黄色缎质长板带,外套土黄色团花马褂(穿右袖、掖左袖),左手打伞,右手执羽毛扇。

②男鼓手头戴软胎罗帽,额前插茨茹叶,穿黑色夸衣、灯笼裤,腰系白缎板带,脖颈挎直径30厘米、厚7厘米的扁鼓,并用另一条带挂于腰间。

③击小锣者二人,戏曲武生装束。

④拍小镲者二人,戏曲武旦打扮。

3、“白店秧歌”别致的舞蹈动作

“白店秧歌”舞蹈动作别致,风格独特。

①打伞者上肢动作棱角鲜明,下肢动作顿挫、梗直,颇似木偶,尤其是舞伞者的手臂动作比较僵硬,面部表情庄重严肃,虽然也常做“变身跳”、“射雁跳”、“吸腿跳”、和“掖腿转”等一些较灵活的动作,但向前迈步时,双腿总是保持一种僵直状,后背也是直板板地配合手臂做出左右拧动上身的动作,脸部呈现出木然的神情,也给人一种机械、呆板的感觉。

②鼓手的造型多是半蹲踏步,动作猛虎下山般扑跳,击鼓时双手快速向上飞扬,形成“矮、扑、扬”的特点。

③击锣者舞动时,双手不停地划向头的左、右两侧,下肢灵活地左窜右跳,强调“晃”劲,亮相多成弓箭步。

④拍镲者迈着轻如流水的圆场步,随着拍镲动作,腰部顺势左右扭摆,显得特别“俏”。

他们在打伞者的带领和指挥下,各人边敲打乐器边跑“蒜辫”、“剪子关”、“蛇蜕皮”、“二龙出水”等队形,然后停下来唱一段民歌小调,接着再跑队形,如此反复,可长可短。

“白店”的渊源:白店村位于今天侯马市的西面,属于古代晋国的范围。1968年,当地考古工作者曾在白店村东北发掘了一批金代的墓葬,从中发现了一块砖雕上刻有一打伞者(男)和身着长袖衣裙的女角等五人,与现在“白店秧歌”中的情形颇为相似,由此推断白店村一带曾盛行民间社火活动,它的产生至少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金代墓葬里还发现一张标有村名的简易地图,所标的村名大都同现在的白店村周围的村名一样,而现在白店村村址标的是“裴店”。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因当地方言“白”与“裴”发音相同,都是pei,后人将“裴店”改名为“白店”,一直沿用至今。

第五节大同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摊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

1、历史悠久的大同秧歌

大同秧歌历史悠久,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同县志·风土》记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徽逐。”“所谓“插秧歌”,疑即今之“秧歌”,属边舞边唱或舞中夹唱之歌舞形式。后来舞、唱分开。大同秧歌即以舞为主,古往今来,每逢元宵佳节,耍秧歌已经成为民间传统习俗。

2、大同踢鼓秧歌的表演特色

(1)表演形式

秧歌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子”、“过街场子”和“对耍”等。“大场子”最少需36人(即36天罡星),最多可达108人(即增加地煞星)。

(2)多样的舞队表演

表演时,锣鼓表演队形是队伍分两行纵队,边舞蹈边往前进,乐队在前开路,演员舞蹈时变换“双龙出水”、花蛇蜕皮”等队形。常用队形图案有“天地牌子”、“大十字”、“四门斗”、“五葫芦”等,表演结尾摆“天下太平”、“大生产”、“文明村”等图案。

(3)隆重的“对耍”表演

“对耍”是两个村或几个村秧歌队的一种联欢活动。往往是今天你来我村,明天我去你村,一来一往,起到增进情谊的作用。因而“对耍”成为秧歌中比较隆重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有一定的程式和礼仪。两队对耍,首先要发请帖,或去人邀请,约定好对耍的日子。届时,东道村列队于村口大路上迎接客队。两个队均以“对子马”(二人二骑)为前导,骑马人穿长袍,戴礼帽,多由村中有威望的人担任。秧歌头身披一块红礼布,一见面相互寒暄,恭贺新禧,接着同饮“迎风酒”,为客队接风洗尘。之后两队行“接换”仪式,此时鼓乐高奏,花炮齐鸣,围观人群集中在村口,多有邻村的人前来观赏。“接换”完毕稍事休息,便开始对耍。先客队、后主队分别单独表演大场子。两队表演后,做“大合营”,即两队合二为一,由两个秧歌头统一指挥,走图案。两队秧歌献艺竞技,各显其能,场面壮观。

3、独特的武术“大同秧歌”

“大同踢鼓秧歌”需要很好的武术功夫,这是由于大同地处边塞,自古以来边疆战火不断,形成了民间练棒习武的风气,所以这种风尚也渗透到了秧歌的发展演变中。

以“鼓子”(角色)动作为例,其中就有“踢、击、翻、跳”等武技:

①踢的动作如“二踢脚”、“飞脚”、“连三挎二五”。

②击的动作如“碰鼓”套路。

③翻的动作如“蛮子”、“扑虎”、“旋子”。

④跳的动作如“虎跳”等。男性拳术动作大多用猴拳手势“勾子手”,民间俗称“前勾后挠”。

第六节地灯秧歌

1、地灯秧歌的由来及地域分布

地灯秧歌原名古(鼓)秧歌,系年节时走门串户恭贺新喜的一种歌舞形式。清道光年间与“地灯”活动逐渐结合,遂称地灯秧歌。流行在汾西县香镇、对竹镇、佃坪乡以及刘家庄、西村一带。

2、地灯秧歌精彩的表演特色

(1)它的表演程序首先是“打场子”:由秧歌头带领全体演员及伴奏者走圈,在人群中打开表演场地。

(2)然后是“走图说唱”:由秧歌头到圈心说唱表演,尔后点出下一个表演者的角色名字。除小女子外,其余角色均可依次单独演唱,或两三人对唱。

(3)演唱结束后,由男青年和“新媳妇”表演“顶四门”,男青年扮演“鼓手”,这是舞蹈最精彩的部分。“鼓手”头上戴一顶用长柳条制成的螺旋形“软帽”,只要向前猛一点头,或者左右摆头,帽上的柳条就会吐出很长,或向前一伸一缩,或左右摆动,或不停地旋转。男青年边击腰鼓边不停地点、摆、甩、转舞“软帽”,使其时而向前直伸,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摇动,时而绕头旋转,如银蛇,似飞练,既奇特、又美观。动作粗犷朴实,刚劲泼辣。这就要求“鼓手”头脑和身手都要灵活、协调。

(4)两个“新媳妇”边敲勾锣,边围着腰鼓手碎步迅跑,并左顾右盼,前躲后闪,羞涩传情。三人对舞造成强烈的欢快气氛,往往会激起观众的鼓掌或喝彩声,使舞蹈达到高潮。

(5)接下来便是“跑腊花”:由他们三人交叉各走一个“8”字路线,形成六瓣腊月梅花图案;

(6)最后,仍由秧歌头带领大家绕场一周结束表演。

第七节凤秧歌

“凤秧歌”又名“过街秧歌”、“份儿秧歌”,是仅存于原平县北贾村的一种民间歌舞,亦是原平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当地举行庙会时,它便活跃在街头、广场和舞台上,颇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1、关于凤秧歌的传说

(1)凤秧歌名称的来源

关于“凤秧歌”的名称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因为表演时男角头上所戴竹圈草帽的顶端缀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红绒球,和凤凰头上的红冠很像,所以有了这个名。

其二是说凤秧歌从安徽凤阳传入,“凤阳歌”谐音而成凤秧歌。

还有一种说法是:凤秧歌与其他地方的秧歌很不相同,是另外派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另一份的,所以称之为“份秧歌”。

(2)关于凤秧歌的起源在民间流传着三种说法:

一是秦始皇走马修边时,有一家老少为躲避苦役,儿子装疯卖傻扮成疯公子的模样,扬襟舞扇颠着出了城外,全家老小和野太医以追疯儿子为名,也逃出城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足智多谋的反抗行动,便创作了这种艺术形式。“凤秧歌“的两个领头人正是“疯公子”和“野太医”。

二是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军为了搭救被官家捕捉的弟兄,扮成卖艺人模样,混入城内劫了法场。后人为了纪念起义军这种英勇行为,便沿用了此种形式,产生了“凤秧歌”。

三是传说在享山脚下建成享山寺之后,当地群众为了祈雨敬神,就开始用秧歌前去娱神。

2、“凤秧歌”的表演特色

(1)“凤秧歌”的表演形式

凤秧歌的表演有三种形式:踩街、踩圈、开轱辘。

同类推荐
  • 战争与和平(一)

    战争与和平(一)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尽了各种人情世态。书中共有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上至皇帝、王公、外交官、将领、贵族;下至地主、商人、农民、士兵,如此众多的人物,在最善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的艺术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和色彩,男女主人公们以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独特性出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具有史诗的气魄,画面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既有俄国和西欧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又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既写了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战斗,又写了安逸宁静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议人论世,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述怀。
  • 海伦凯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海伦凯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本书的主人公海伦·凯勒,为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在出生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但她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用盲文朗读和写作,并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学会了讲话,并最终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
  • 公文拟稿

    公文拟稿

    本书以企事单位公文拟稿人为对象,运用最新公文研究理论成果,对公文拟稿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为目前最贴近公文拟稿实际的专业,“看了就能懂,拿来就能用”,适合于从事公文活动的人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参阅性。
  • 悲惨世界(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悲惨世界(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热门推荐
  • 天才炼丹师:腹黑夫君太可怕

    天才炼丹师:腹黑夫君太可怕

    初见,他走火入魔,她救了他后,被他缠上。“你怎么在我床上?”他问。“我,我也不知道!”她急急忙忙逃出去,却不知身后的男人嘴角勾起一抹笑容。
  • 猎鬼人笔记

    猎鬼人笔记

    一个无知少年,不信鬼邪,却误打误撞成了猎鬼人。然而,他对自己身份更加迷惑。他到底是该死之人?还是得到高人改命,是受上天庇佑之人?他是摆脱了命运束缚,还是命运的束缚还未开始?他的家族又有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 穿越西元三千后之再见,葳斯基

    穿越西元三千后之再见,葳斯基

    叶冰瑶,一个肤白貌美的大美人儿,平时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但,一见到葳斯基......葳斯基,和叶冰瑶从小是青梅竹马,但因为一次意外,去了异时空10年......10年后,他们相遇,这其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宠虐情节,敬请期待。
  • 水浒后传

    水浒后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画扇是只妖

    画扇是只妖

    物件要成妖很难,要修炼成为很厉害的妖更难。要机缘巧合要勤奋刻苦还要防备着神出鬼没的道士。而她机缘巧合地结识了道士世家的女儿,勤奋刻苦的修炼,为降妖除魔而奋斗。开什么玩笑,她自己就是一个妖魔鬼怪吧?不过看起来好像不是所有的道士都是见妖就杀的?
  • 娇妻太坏:老公是王牌

    娇妻太坏:老公是王牌

    高呼万岁,玉酒金杯。王座上坐着一个,勾着嘴角,挑着眉毛的女人。“谁能在这里只手遮天?”高呼:“姑奶奶您!”妩媚倾城,“那么,谁能在这里权力滔天?”高呼:“姑奶奶您!”横躺王座,“这里,谁是最大的?谁能横着走?”众人俯身,“姑奶奶您!您!您!”他帅,非常帅;他霸气侧漏,非常漏,漏的哪都是;他天真额无邪,狡诈的可恶;“来人,宣朕最美貌,最可爱,最讨人喜欢的小姑奶奶来!”他和她的第一次相遇是一场错误的表白。她是他心里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是她生命中最牛气的王牌,跺跺脚就能召唤出土地的神。王牌在手,天下我有,陪我购物,老公,走不走?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御剑情

    御剑情

    大荒乱世,群雄四起,孤独少年,半生坎坷,命运注定,一世剑孤,只为至爱,漂泊乱世,天若犯我,我必诛天,
  • 乖女孩的爱

    乖女孩的爱

    豆蔻年华初遇,一见倾心;从此误终身。整个青春心都归你,无始无终;不忍修改的记忆,流水一样铭刻。
  • 你是我头顶一万米的青空

    你是我头顶一万米的青空

    风不起云不动你在我心里至死是少年或是你或是我不要过去只要我只你一句我就跟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