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1700000038

第38章 中国人谈爱(7)

程颐说孟子言人性善是也。虽荀、扬也不知性。孟子能独出儒者,以能明性也。性无不善,而不善者才也。”(同上)

他的意思是:在儒家中,只有孟子是真正认识“性”的,那就是,人性是善的。荀子、扬雄等都不真正懂得“性”。至于每个人在素质、品行上的差别,那不是“性”的差别,而是“才”或“气”的差别。

孟子所讲的“性”或“人性善”,就是指人具有天生的仁爱之心。这还是从伦理学或人性论角度来阐明人类的爱,而程颐提出性即是理”,那就将人类之爱,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性即是理”的意思是:人的仁爱是人类的客观存在的、不变的本质。我们注意到西方19世纪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过“爱是人类的本质”的观点。中国11世纪时的二程,已经提出了十分相似的观点。

三、朱熹

朱煮的生活年代是1136—1200年,是南宋高宗到宁宗时期。他祖籍徽州,生于福建龙溪。他曾在福建任官、讲学,因此人们称他的学派为“闽学”。

他早年学习佛学、道学,后来进人儒学,博览群书,知识广博,终于成为一位集新儒学之大成的著名学者。他在福建、江西、湖南都当过州官,但他对做官兴趣不大。他在庐山修复白鹿洞书院,在漳州修岳麓书院,培养了许多学生。

他的著作非常多,《朱子语类》有140卷,《朱文公文集》有120卷,重要著作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

朱熹哲学中与人类爱有密切关系的哲学观点有:

(一)“理为气先”的理本论。

张载的哲学是“以气为本”的,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张载的“气”有物质的意思。二程的哲学是“以理为本”理”有物体运行法则或规律的意思。

朱熹继承二程“以理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他的一个重要发展是提出“理为气先”。他说若论本原,既有理而后有气。……若论秉赋,则有是气而后理随气具。”(《晦庵先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

他的意思是:从事物的本性讲,理和气是同时并存的。而从自然万物的来源讲,是先有理,后有气。“理在气先”是朱熹独创性的提法。

二程提出“性即理”,而朱熹又提出“理在气先”;将这两个论点联系起来理解爱,就说明:爱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天性,爱心是人天生就有的。

这样就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肯定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总之,从儒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是对仁爱的一种性质的肯定;孟子将仁爱提到人性论的高度;而二程与朱熹将仁爱提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二)“心统性情”的人性论。

“心统性情”,虽然是张载首先提出,但对于这论点,真正加以发挥的是朱熹。朱熹说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引自《朱文正公文集》)

他的意思是:人的心(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或意识)管理两个方面:一是“性”;二是“情”。“性”就是人的本性,从儒家来说,就是忠孝、仁爱等美德,这些都是人天生而有的。“情”就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和欲望。

这里,朱熹将人的仁爱与人的情感分割开来,这个观点并不适当。因为人的仁爱,必然与人的情感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情感的仁爱,就只留下了一套礼仪或行为规则,是没有生命力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朱熹有这样的话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引自《朱子语类》)

这就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虽然按朱熹的原意,他并不认为,人的一切欲望都是坏的。他认为,人的合理欲望是需要的,应当消除的是那些损人利己的欲望。

但是“存天理,灭人欲”,毕竟是一种违反人性的思想。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在清代后期,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受到进步思想家如陈独秀等的严肃批评。

四、王守仁

前面介绍的几位哲学家,都是宋代的人。而王守仁是明代的人。他的生活年代是1472—1528年,是明宪宗到世宗时期。他的思想继承了陆九渊的学说。

他不仅是一个大学者,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34岁时,冒死抗谏,反对当权的奸臣刘瑾,因而人狱,被贬到贵州龙场,当一个小小的驿宰(交通站长)。而就在这时候,他静思苦想,领悟到“心学”的道理,后人称为“龙场悟道”。刘瑾死后,他才恢复到较高的职位,当过福建、江西的巡抚(军事长官)。1519年,他47岁时,在短短35天内平定了宁王朱裒濠在江西的叛乱,立了大功。

他在治学方面的经历也很曲折,他搞过词章文学,信仰过佛、道,钻研过朱熹的学说,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他的主要理论著作是《传习录》。

他的主要哲学观点是心即理”和“致良知”。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乎?”“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传习录》)

“心即理”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等心学派的基本观点。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格物致知。”朱熹的解释是,要进行“格物”(观察与研究事物)之后,才能得到知识。王守仁的解释则不同。

他说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王文成公全书》)

他的意思是,所谓“致知”,并不需要掌握许多知识,只要做到你自己的良知所要求你做的就行了。

王守仁说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同上)

他的所谓“良知”,就是指人天生就有的判断道德是非的准则。通俗地说,就是人的良心。因此,即使人不学习,也是有“良知”的。

王守仁的“心即理”和“致良知”在伦理学范围内是正确的。良知是一个判别善恶价值的标准。由于爱是人的天性,因此,人类天生就有对与错、好与坏的一定的判断能力。

二程提出“性即理”;王守仁则认为“心即理”。将这两个论点联系起来,就说明:仁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有出于内心的认识仁爱的能力。

王守仁的“致良知”与康德所说的“内心的道德准则”有很相似的含意。他们的观点,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是基本符合的。

由此可知,宋明新儒学在人类爱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论爱

明代后期,中国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经济方面,明代后期,手工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铸铁业、制瓷业都很发达。到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丝绸、茶叶、瓷器等畅销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激发了人们求富的欲望,因此严重冲击了宋新儒学“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

思想文化方面,这时期,西方通过传教士将西学引人中国。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末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科学家。清代初期康熙皇帝,亲自认真地学习西方几何学。西方自然科学的引进,必然冲击宋明新儒学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民国早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全面地引进西方文明的精华——科学和民主,由此进人中国现代哲学的时代。

这四百多年是中国的近代与现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哲学家。

近代哲学家有: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戴震、康有为、梁启超等。

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有:孙中山、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助、方东美、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冯友兰等。

他们的哲学学说,重点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政治哲学等方面。与人类爱有关的人性论与伦理学方面,有重要论述的有以下几位:一、戴震戴震是安徽休宁人,生活年代是1723—1777年,已是在雍正到乾隆时期。他四十岁中举人,学问渊博,在经学、文字学、考据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信奉程朱理学,因此,多次参加会试,但都没有考中。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长期的帝王专制社会在即将灭亡之前,最后一个较为繁荣稳定的时期。在这时期中,社会矛盾非常严重,统治者出于对汉族士大夫反抗意识的恐惧,更加推崇程朱理学,压制异端思想,大兴文字狱。

在这种政治、思想背景下,戴震写出一系列著作。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他针对程朱理学提出不少不同的观点。他的思想对于清末民初的进步思想家,如章太炎、梁启超等有很大影响。

在与人类爱有关的人性论与伦理学方面,他提出的主要论点有:

(一)“血气心知”的人性论。

关于“性”,宋儒的观点是性即理”,意思是“性”就是人的天赋的道德本性,也就是孟子的“性善”或“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端”。

戴震的看法有很大不同。他认为天下惟一本,无所外,有血气,则有心知。”(《孟子字义疏证》)“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同上)

他这里讲的“天下”是就人性而言的。他的意思是,所谓人的性,包含“血气”和“心知”两个方面。“血气”指的是人的身体和生理活动;‘心知”指的是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活动。

他将人性分为“欲、情、知”三方面,这三者都来自“血气”、“心知”。

他的“欲、情、知”与西方哲学家谈的理智、道德与情感是相似的;而他特别提到“欲望”,应该说是更符合人性的。

人类的爱,是戴震所讲的“欲、情、知”的综合产物。人类爱,是以理智(心知)为基础的;同时也有人的欲望与情感。

宋代理学家说“性即理”,将人性完全归之于公理或真理,而不谈人的欲望与情感,这种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人性。

朱熹提出的“灭人欲,存天理”,是违反人性的。戴震纠正了理学家的片面观点,将人类的爱纳人理智与情感相综合的较为正确的认识轨道。

(二)“理存于欲”的理欲关系。

戴震于“理”和“欲”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同上)

“天下之事,使欲之得遂,情之得达,斯已矣。……遂己之欲者,广之能遂人之欲,达己之情者,广之能达人之情。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斯已矣。”(同上)

意思是:所谓“理”,就是要使人的欲望和感情得到满足。不但自己的欲望和感情要得到满足,还要使大家都能得到满足,这样才是道德的高度发展。

从人类爱的角度看,戴震的观点是,要使人们的各种爱——仁爱、慈爱、孝爱、友爱、对自然之爱、对自由之爱等,都能在欲望与情感上得到满足,这是人类社会的公理与理想。

戴震的“理存于欲”,对于中国人在近代的思想解放,对于唤醒中国人对于自己正当利益和欲望的追求,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二、康有为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生活年代是1858—1927年。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教育,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后,学习西方新知识。1891年(33岁)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1888年首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法自强的主张。1895年趁在北京参加会试时,联合各省举人上书皇帝,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1898年,推动了“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晚年,他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反对民主共和。

他的著作很多,具有哲学内容的有《内外篇》、《大同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他的政治与道德理想。

《大同书》,初稿在1885年已写成,到20世纪初,又经过补充、修改,1913年正式发表。这是一部体系十分完备而思想十分大胆的在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著作。

《大同书》其中几个部分的大意是:

(一)“去国界合大地”:大同世界中无国家之分,全世界建立一个公共政府。

(二)“去级界平民族”:大同世界无阶级之分,一律铲除奴隶制度。

(三)“去形界保独立”:男女一律平等。设立女学,女子可以当进士、博士,可以选举为官,甚至当总统;婚姻由女子自主。一切有害于女子的陋习,如缠足、细腰等一律废除。男女交好有限期,不得为夫妻。

(四)“去产界公生业”:实行公农、公工、公商。实行以上各条的根本在于“天予人之权也”。也即在于:人人都有天赋的人权。

(五)“去苦界至极乐”:大同世界即为人类的极乐世界。

“大同”这个词,是从儒家所推崇的《礼记·礼运》来的,其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古代儒家对于美好社会的一种向往。康有为用“大同”的概念来描绘自己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

康有为的《大同书》的思想,是他综合了儒学、佛学和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和乌托邦思想的一个混杂的产物。

从人类爱的角度来看,《大同书》的思想中有进步的方面,例如对于“天赋人权”的肯定,对于男女平等的倡导,对于铲除奴隶制的主张,等等。这些思想是符合人类爱的要求的,比孔孟的仁爱是有所进步与发展的。

但是,《大同书》中也有不少乌托邦式的空想,例如取消家庭、全部实行公产等。这里一个重要问题是:他不重视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这又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大弱点,是和现代社会以“自由”为基石的思想背道而驰的;也与人类对家庭之爱、对自我之爱、对自由之爱的基本要求相违背的,因此也不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大同书》是近代中国思想家将儒学思想和西方近代思想相融合后的一种过渡性的思想体系,在后来孙中山、毛泽东的思想中,都有《大同书》思想的影子。

同类推荐
  •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20世纪是科学和技术空前大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加深,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与原来完全不同。
  •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1986年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创办了《德国哲学》丛刊,为中国人了解德国开辟了一个“窗口”,为中德思想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今天该所又编辑出版《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旨在集中中国内对德国哲学、文化有兴趣、具有一定研究的不者,对德国哲学、文化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探讨,以洞察其奥秘,领悟其精义。这必将为我们中国人了解德国的一个新“窗口”,中德思想文化交流的一座新“桥梁”!本书为《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一,作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围绕着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存在概念、对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简洁、有效的创新思维技巧,帮你迅速突破事业的瓶颈,提升竞争力。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改变思考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你仍被“标准答案”束缚吗?你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思维”吗?你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了吗?你准备好“灵感笔记本”了吗?停下无目的的忙碌吧!你需要的是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为大脑腾出空间整理思绪,保留真正重要的想法。
  • 老子不生气

    老子不生气

    养正气的儒家历来受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仰慕;不生气的老子则素来深受民间百姓的追捧。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气”的理论,但老子所谈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做人心态和从政心态,它们无不指向不生气的心态修炼。做人要无为,从政要无为;做人要自然,从政也要自然。做官的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官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政治文化。经商的亦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消费者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商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具体地说,老子指出了两种健康的心态,一是无为心态,一是利人心态。无为是不刻意为己,利人是无己心态的升华。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热门推荐
  • 随笔想法

    随笔想法

    吖,平常会写一些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有时间的话就会发到这里来,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呢让我想把想法写到这里来。
  • 无敌神枪手

    无敌神枪手

    黄埔军校学生李自强,枪法如神,号称“无敌神枪手”,抗战全面爆发之际,返回了家乡鲁南,拉起了一支震惊全国的抗日队伍……
  • 睡仙

    睡仙

    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悲催,有一次再生的机会,还拥有许多人梦寐以求可以修炼的灵根……!可是……第三个孩子终于有灵根啦!可是为什么是个独眼,整天就知道睡觉,吃饭……睡觉是连翘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上课的时候会睡着,玩耍的时候会睡着,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也会睡着,甚至御剑飞行时也能睡着………当然除了睡觉,连翘也爱吃,最爱吃肉!只要有哪位师哥师姐的灵兽不见了,那一定是进了她的肚皮!除了睡觉吃饭,连翘还喜欢打劫,管他是哪个名门弟子世家子弟,只要比她弱,嘿嘿嘿……遇上了都是肥羊!就这么个劣迹班班又懒又丑的丫头,却是玉龙峰,甚至整个刍狗派的掌上明珠!更是整个悬镜大陆赫赫有名的“青眼饿鬼”!看这个穿越灵魂如何玩转异世,修炼成仙!
  • 时尚“折”学

    时尚“折”学

    本书汇集了作者的80篇时尚短文,每篇写一种时尚现象或知识,每篇篇幅为1000字左右。每篇文章对应一张精美的时尚照片或插画。本书从时尚新闻、时尚知识等方面进行叙述与思考,深度思考时尚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文章风格幽默,运用了一些古代文风,调侃当今一些荒诞的时尚现象。比如标榜高贵奢华的时尚顶级品牌的打折现象、时尚人士虚伪的环保意识、以大牌为装扮狐假虎威的现象等。这类图书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了解一些时尚运作的内幕,提高读者的时尚品味;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读者的谈资,容趣味性和知识型于一炉。读者以白领与大学生为主,以及一些想对时尚有兴趣的读者。
  • 美人天下:弃妃狠绝色

    美人天下:弃妃狠绝色

    凌凤舞身为警花,且为黑帮老大之女,为父报仇却穿成左相府大小姐,因破坏妹妹与战王的姻缘被人怨恨。恨就恨吧,谁怕谁!反正她自认并非善辈,喜欢她的男人多的是,有能耐就别每天死皮赖脸地追咱啊!
  • 凰珏,三嫁成后

    凰珏,三嫁成后

    乱世之中,她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人白首。然非,事与愿违。她不愿争,却被迫争。与天争运,与人争命。遇见他,本以为所有的纷争到此为止。然,转眼即逝的温柔,狠心血辣的手段让她望而却步。深陷宫廷之争,朝堂阴谋中不能自拔。奸人陷害,小人挑唆,她饱受折磨如困顿小兽。寻恨而来,终于与他携手。拔奸臣,除惘宁,把飘摇江山紧紧的握在手心。凤凰涅槃方能重生,她破茧成蝶终成一宫之主。然江山如画,能否换回美人曾经赤诚之心?万里江山,又能否挽来佳妻如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介存斋论词杂著

    介存斋论词杂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邪君王

    天邪君王

    华夏特种兵穿越武者世界,偶遇天邪剑,从而踏上曡峰,横扫天下武者,成为一代天邪君王。
  • 龙与少女

    龙与少女

    少女的”黑历史“始于某个逗比的节日,从此在二和吐槽的道路上一路撒腿狂奔
  • 那一抹夏日的斜阳

    那一抹夏日的斜阳

    都说腹黑呆萌是绝配,殊不知高冷傲娇也可以有奇妙的化学反应,当从小万千宠爱被视为女神的夏蔚昕遇上对她视若无睹的青梅高冷沈凌晗,一场恋爱的追逐站正悄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