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1700000027

第27章 西方人谈爱(4)

在《人性论》中,他以整整一卷来论述“情感”,说明他对于人类情感问题的充分重视。

《论情感》卷只有三章,第二章就是《论爱与恨》。在《道德学》中,有专门的一节讨论《论仁慈与慈善》,而仁慈就是仁爱。

上述说明,休谟认为,爱是一种情感,而仁爱是一种道德。

休谟到1751年(40岁)时,写出了《道德原则研究》。在这期间,他对于爱的认识有重要发展,他将“仁爱”,即对他人或大众的爱,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在本书以下的论述中可以证明:休谟将人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性和情感两方面,而认为仁爱是知性和情感的结合,这样的观点是科学的,因此是正确的。

(二)仁爱是人类本性的最高价值。

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论仁爱》中说:‘证明仁爱或较温柔的感情是有价值的,它们不论出现在哪里都博得人类的赞许和和善意……这样一些语词如‘友善的’,性情善良的’,人道的’,仁慈的’,感激的’,友爱的’,慷慨的’,‘慈善的’,或与它们意义相同的那些词……普遍地表达着人类本性所能表达的最高价值。”

这段话表示了休谟对于“仁爱”的极高评价。

休谟对仁爱的思想,与中国孔子的以“仁爱”为人类德性的最高原则的思想,非常相似。这也说明了中西方哲学在源流上的相似性。

(三)道德或仁爱的原则。

在休谟的《道德原则研究》的《结论》部分,他总结说:‘个人价值在于拥有一些对自己或他人有用或令自己或他人愉快的心理品质。这条原则……由于它自身的明证性,毋需任何证明或争论就会接受。”

这就是休谟的道德原则。由于他将仁爱看成是人类道德的最高价值,上述原则,也就是仁爱的原则。

这条原则中包括四个要点:1.对自己有用;2.对他人有用;3.使自己愉快;4.使他人愉快。

因此,休谟的仁爱,要求有“效用性”和“令人愉快”,这两者都不仅是对自己,还要对他人。

休谟解释说有用的?对什么有用?当然是对某人的利益有用。……不只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它必定是那些受到称许的性格或行动所服务的人的利益。”

休谟以许多事例证明:‘有用”必然会“令人愉快”。

中国当前经常有重大的灾难事件(如四川和青海的地震),在灾难中伸出救援之手,就是一种仁爱的表现。不论是捐款或救人,都是对受灾的民众“有效用”的,也会帮助他们摆脱痛苦,使他们感到“愉快”的;同时,这些行动,也一定使救援者本人感到愉快。

休谟是强调仁爱的效果(对他人有用),同时也重视仁爱的动机(使自己愉快)。因此,他是效果与动机综合考虑的,而以效果为主。

(四)仁爱(或道德)是感情与理性的综合。

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的《关于道德情感》部分中说:‘尽管理性……足以给我们指明品质和行动的有害或有用的趋向,然而它单独却不足以产生任何道德的谴责或赞许。……在此就必需展现出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一种对人类的幸福的同情和对人类苦难的愤恨。”

这段话已经将理性和感情两者对于仁爱等道德行为的作用都讲清楚了。理性指明了仁爱的方向,感情则是仁爱的驱动力。

爱,包括仁爱,是感情与理性的综合,这是本书所述“爱的哲学”的基本观点。

(五)自爱与仁爱的关系。

按休谟的观点,极端的自私当然不可取,完全无私的仁爱也是不现实的。真正的仁爱和自爱是互相结合的。

他在《道德原则研究·论自爱》中说:‘我们可以感受我们自己内心对他人的幸福或利益的欲望,他人的幸福或利益通过这种感情而变成我们自己的利益,而后我们出于仁爱和自我享受的双重动机而加以追求。”

他的意思是:一个真有仁爱心的人会将他人的幸福和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幸福和利益,在关怀和帮助他人时,得到自我的快乐。

总之,休谟将仁爱看成是人类的最高道德。他关于仁爱的各种观点,对于本书所讨论的爱的哲学有重要启示。

康德论爱

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从17世纪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开始;而其鼎盛时期是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都是法国人,或祖籍是法国。

恩格斯关于启蒙运动说过这样一段话(《反杜林论》“引论”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启蒙运动的主要内涵是:一、反对宗教愚昧,提倡理性和科学;二、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

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到18—19世纪,近代西方哲学在德国形成高峰,出现了几位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马克思。

康德的哲学与本书的主题——爱的关系十分密切,本章着重介绍他的哲学思想与爱的关系。

康德(1724—1804)出生在当时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的一个手工业家庭。1745年毕业于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后,连续9年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开始在该大学任教。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终身没有结婚,平平静静地在哲学的思辨中度过了一生。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主要研究哲学。他一生写出多本不朽的哲学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即所谓“三大批判”。

他晚年以杰出的哲学家闻名于全世界。他去世时,哥尼斯堡居民连续十多天自发前往瞻仰这位伟大哲学家的遗容。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后世以至当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章的标题是“康德哲学与爱”,而不是“康德论爱”,因为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关于爱的直接论述是不多的;没有哪一章节包含“爱”这个字。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哲学都给予爱以很高的重视,斯宾诺莎和休谟也有较多的关于爱的直接论述,为什么康德哲学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谈论爱呢?

如果我们对于康德哲学有深人的认识,我们会理解,其实康德的全部哲学体系都和爱有密切关系。

但他较少地提到爱,这也是事实。可能主要因为康德一生建立的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严格地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他要求各种概念的明确性。他的哲学框架是:1·理论理性(知识);2·实践理性(道德);3·审美(情感)。

正如休谟哲学所阐述的:爱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道德。爱是理智和情感相结合而产生的。因此爱”是一种混合性或综合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独立的概念。康德哲学全部是高度理性的思考,因此在他的理论框架中,难以独立地安排爱的位置。

但是,爱毕竟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在康德的三个哲学分支中,特别是在实践理性(道德)和审美(情感)中的许多论述,都与爱有很深切的关系。

康德哲学中的许多观点,对于我们加深关于爱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一)知识、道德、情感三者关系。

前文已经谈到,康德的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他的三部主要的哲学著作分别论述三方面的问题:

1.《纯粹理性批判》:论述的是人的理论理性,即知识问题。

2.《实践理性批判》:论述的是人的实践理性,即道德问题。

3.《判断力批判》:论述的是人的审美和情感问题。

因此,他的哲学包括知识、道德和审美(以及情感)三大部分;而他认为,他的哲学的第三部分(审美与情感)又是第一部分(知识)和第二部分(道德)的中介或桥梁。

在康德哲学中,爱的问题基本上在《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两部 著作中进行讨论,即在道德与审美(情感)两个范畴中进行讨论。

如果将康德的观点和休谟的观点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休谟的观点是:道德是由理智和情感两者综合形成的。

康德的观点是:情感(审美)是理智和道德的中介。

这两种观点的相同点是:理智、道德、情感,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他们的相异点是:康德认为,理智和道德都是有独立性的,两者依靠审美或情感来联结。而休谟认为,理智和情感是有独立性的,而道德没有独立性,要依靠理智和情感两者综合地决定。

从本书第五篇(“爱的科学依据”)中所介绍的现代关于人脑结构的科学研究结果来看,休谟的观点较为正确。在人脑中,并没有独立的管辖道德的结构。而情感与理智是有独立的管辖结构的。

康德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是“先验哲学”。他认为道德的形成,也是先验的,即:人有先天的道德意识。这个观点并没有错。因为在人脑管辖理智的结构与管辖情感的结构的互相结合中,完全能产生先天的道德意识。

康德提出:情感(审美)可以是理智与道德的桥梁,这个观点也没有错。因为,情感(审美)的功能,可以沟通理智与道德的联系。

在上述两方面,都应该承认,康德哲学是休谟哲学的重要发展。

康德和休谟关于知识、道德、情感三者关系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对于我们较完整地理解爱是很有启示的。

上述问题在以下几节中将进一步地阐述。

(二)道德命令与爱。

康德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他说道德法则,在人类那里是一个命令。”(《实践理性批判》第一卷第一章,据杨祖陶译本,305页)

因此,所谓“内心的道德准则”就是道德命令。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发自内心的命令。

这里又关系到道德的“先验性”或“先天性”问题。“先验性”指的是与经验无关,或先于经验的;‘先天性”指的是天生就有的。当然,先天的,必然是先验的。

康德的观点实际上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观点是很相像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所有动物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命的本能,而社会性动物(如蜜蜂、蚂蚁等)都有合群性的本能。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高等动物,人类天生具有高度发达的理智与情感,因此,人类天生地具有建立在理智与情感之上的自爱和仁爱(对他人和社群的爱)。孟子和康德关于人类有爱的天性是有科学根据的。

康德的道德命令的思想说明:人类的爱并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来自人的本性,是出于人的内心的。

道德或仁爱是一种命令的另一层意思是:人并一定非常乐意地去执行道德命令。他说一个要人们应当乐意做某一件事的命令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当我们已经自发地知道我们有责任做什么时,如果我们此外还意识到自己乐意这样做,对此下命令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并且,如果我们虽然做了,恰好不是乐意的,而只是出于对法则(指道德法则一作者注)的敬重。”

“有必要使被造物(指人类一作者注)的准则意向……建立在道德强迫上,不是建立在决不担心内心意志会对法则产生任何拒绝的爱之上。但是仍然使这种爱,成为自己努力的永久的、虽然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实践理性批判》第一卷第三章,据杨祖陶译本,348页)

康德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人做符合道德的事,是人的一种责任,人必须或应该服从道德命令,而不一定是人乐意这样做。而爱使人完全乐意地去做道德的事,而决不会拒绝道德法则。

这里,康德指出仁爱与道德,两者虽然方向和目标相同,但两者也有一些区别。道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爱是没有强制性的,是自己乐意去做的。因此,爱比道德的要求更高。这问题,在下面谈审美和情感问题时,还要讨论。

这个观点,在本书讨论的爱的哲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法则与爱。

康德根据道德的先验性,提出三条道德法则。

虽然康德指出,爱比道德的要求要高一些,但是在康德哲学中,爱基本上是在道德范畴中的。因此,这三条道德法则,对于爱,应该也是适用的。

1.道德的普遍性与爱

他说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它提供一条我们称之为道德律的普遍法则。”

康德的意思是:一个道德的意志,不应该只适用于少数人,而应该适用于全人类。

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夫妻之间相爱、学生爱老师、人们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这些爱的道德,是适用于全人类的。

2.“人是目的”与爱

他说人类,以及一般说来的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是作为自身即是目的而存在着,而不是作为由这个或那个意志随意使用的一个手段而存在着。”(《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第二章,据孙少伟译本,58页)

“这是一个可被称为目的王国的王国。”(同上书,67页)

“人是目的”,这是康德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原则。在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教义中,人都是有原罪的,人信仰上帝,人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救赎。这样一来,人就成为了一种手段。人的一切,只能听从神的安排。

因此,康德的“人是目的”的提出,是启蒙运动的重大思想收获。而康德的“目的王国”(在此王国中,人人都以自己为目的,也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的理想,是人类的长远的努力目标。

同类推荐
  • 论语价值:换种角度读经典

    论语价值:换种角度读经典

    本书分段排列《论语》原文、译文之后,附列古今中外名人相关思想的精彩言论,内容涉及修养、学习、处世、待人等诸多方面。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 庄子诠言

    庄子诠言

    本书分为“庄子总论”、“道与德”、“天与人”、“物与我”、“群与己”、“神与形”和“结论”等七章,论述了庄子关于个人自力与外在关联的哲学思辨。
  • 荀子(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

    荀子(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集中记录了荀子的言论,对于研究荀子及先秦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放弃执念

    重生之放弃执念

    爱恨本位一体,如果当初我不曾遇见你,是不是现在就不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了
  • 军质

    军质

    一个人成长经历,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你是如何决择的?是选择叛逆还是选择顺从?别人我不知道,但我,是这样决择……
  • 重生就该天下无敌

    重生就该天下无敌

    “人人如龙?到底是哪个圣人提出这个概念的?直接把这个世界玩坏了,要是让自己回到千万年前,非要狠狠的揍他不可!”心魔大誓成,方蒙重生,强者归来。
  • 时光让我们走下去

    时光让我们走下去

    也许是时间的过错,也许是人无法胜天,我们在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对的结局……还需要等待。亲情友情爱情,情感绵延,只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古穿今之七十年代

    古穿今之七十年代

    古代公主宓妃穿成了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女知识青年,住猪棚,割麦子,挣工分,遇上了两个同样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女孩子,从此开始了三个女人的战争。但小公举心眼活泛,为了从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里脱离出来,选择和一个退役特种兵结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最强变异系统

    最强变异系统

    意外重生十年前,伴随李天重生的变异百度系统开启!系统在手,天下我有!他创立蓝星,开发的超科技产品让世界为之疯狂。李天曾经说过:既然老天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并赐予我变异系统,我必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我要颠覆命格,扭转乾坤!我要杀尽负我之人,屠尽虚伪之辈!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住我的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全都烟消云散。李天还说过:我不是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只想守护心中所想的普通人。【此书纯属YY,若有雷同,太刺激了,保证完本,绝不种马】(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迷途

    迷途

    她们生来如此,生下来是女生,生命中喜欢女生。她们勇敢追求幸福,却饱受抨击,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迷失在路上。
  • 恶魔校草的迷糊小甜心

    恶魔校草的迷糊小甜心

    小时候的一句诺言,代表幸福的紫晶手链,是月老赠予他们红线。某雅:“哼!你居然这么多年才找到我,我要考虑考虑要不要你了!”某寒:“不要嘛,你看我们爱也爱过了,做也做过了,你不要我那我岂不是要成寡夫。”雅无语。说好的高冷男神呢。。。。某悠:“辰,你看我穿这个好不好?”某辰:“嗯,好好看,我老婆最漂亮了,穿什么都好看。”某辰始终保持老婆最大的原则。某轩:“老婆~”“嗯。”某伊。“我好饿。”“滚。”说完送上一飞腿。地上的某轩感叹:自己太厉害了,这么辣的妞都泡到了!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唐诗三百首)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唐诗三百首)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40岁男人最应该注意的事

    40岁男人最应该注意的事

    本书内容包括:40岁的男人,健康和事业同样重要、40岁的男人,可以再创成功的奇迹、40岁的男人,要攒钱更要赚钱、40岁的男人,要解决好职场中的各种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