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2000000026

第26章 图片报道采访(3)

图片报道拍摄的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而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是真实性,这就为摄影记者的拍摄出发点和拍摄内容选择上做了质的规定。摄影记者必须到达现场,在新闻现场的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图片报道的拍摄工作,这种现场规定性对摄影记者来说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挑战。在紧迫的时间条件下,到达现场,接近被拍摄主体,并把握住最有价值的瞬间,对摄影记者来说确实是严峻考验,因此,有人把奔赴新闻现场比作士兵冲向战场,把按下快门捕捉瞬间比作“影像射击”,罗伯特·卡帕的着名论述“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充分地证明了这种现场规定性的意义。摄影记者拍摄的还应当是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由于摄影器材的技术特性限制,图片报道不可能像文字手段那样,通过特定的方法追述过去或者叙写未来,它只能记录、表达在镜头前现实存在的被拍内容,摄影记者和被拍对象之间被特定的时空关系锁定,已经发生并消失的事实,无法也不应重拍、补拍,还没有发生,即便是可能发生的事实,也不应当出现在图片报道的镜头之中。布列松对此也曾有论述:“生命是随时在变动,有时景象一消失,你就无能为力了。”

从历史上看,20世纪产生的图片报道记者往往被人们称为“抓拍大师”,他们用自己的实践演绎了抓拍在图片报道中的重要意义。布列松通常是只带50毫米标准镜头的135小型相机,机身上发光的部分用黑胶布贴上,相机往往还被隐藏在不扣钮扣的黑色外套里。平时人们是不会注意到作为摄影者的布列松的存在的。拍摄时,布列松迅捷地掏出相机,瞬间锁定形象,大部分情况是被拍对象甚至还未来得及作出反应。罗伯特·卡帕的名作《共和军战士之死》,影像并非清晰优质,视觉的直观感受是粗陋的,但从画面的实际内容看,卡帕在特定现场的拍摄做法本身给这张新闻图片增添了极大的价值。依据当时的器材条件,卡帕只有在极近的距离实施抓拍,才能够以瞬间的方法将死亡刹那间的共和军士兵定格在画面之中。击中士兵的子弹同样有击中卡帕的可能,枪林弹雨中,拍摄者与被拍者所处的特定现场时空关系,突显了抓拍在特殊新闻题材表达中的魅力。这张图片之所以被奉为世界战争摄影经典作品,其原因不仅仅在于画面形象本身,围绕图片成果的拍摄环境、拍摄难度、拍摄方法也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拍摄方法的充分重视和严格把握,是图片报道在拍摄表达和传播过程中与其他种类拍摄有所区别的地方。

三、摆拍:对图片报道真实性的背离

美国摄影家兰格声称:“我站在下面三个立场去拍摄,第一,不要去干涉,对主体不要肆意更改或安排;第二,拍摄对象不能破坏环境,而应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生动地存在;第三,时间上的现实意义。真实地再现被摄物体在时空上的位置,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对被拍摄体客观存在的状态不去移动它,改变它,编造它。”兰格的话本来是用来阐述纪实摄影在拍摄中的要求,但同样地适用于图片报道。记录真相要求摄影师必须现场作业——到拍摄对象生活的环境中,而不能搞人造背景,即使这个背景能更好地说明问题,也不能摆布拍摄对象,更不能找模特。

从世界摄影史上看,较早时期的摄影作品大多是摆拍的结果,不管是静物、人像,抑或是带有纪实意义的社会生活场景。其主要器材条件的限制,使得摄影者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处理,要让被拍摄对象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否则将无法获得清晰的影像。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摄影诞生之初的几十年里,包括人类早期的图片报道出现摆拍的情况并不为怪,拍者与被拍者之间的关系不得不服从于技术条件的决定性制约。但是到19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照相机技术的极大改善,为图片报道的实际拍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而20世纪上半叶,图片报道进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图片报道大师,为人类生活留下了无数永恒的精彩瞬间,纪实抓拍的传统得到确立,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但是技术条件是图片报道拍摄方法形成与改变的影响因素之一,有利的技术条件并不能在新闻摄影领域自然地带走摆拍的做法。恰恰相反,在20世纪中后期,在种种需要的引诱下,摆拍偷偷摸摸地变成了图片报道的拍摄方法之一,一度也非常盛行,尤其盛行于特定时期的中国图片报道活动中。其结果是使得中国图片报道的水平大大落后于世界。

摆拍在中国图片报道活动中的盛行可以在多方面寻找到原因。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摄影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在人像摄影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发展空间非常有限。直到1906年,江西南昌县令江召棠被外国传教士杀害的照片出现在北京的报纸上,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除了人像以外,摄影似乎还可以发挥另外的作用,但当时中国报业媒体本身发展的不理想状况,造成了中国读者对于摄影作为新闻手段的认识与接受过程缓慢而迟钝。到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以后,战时宣传的需要才使得摄影在延安和重庆及其他城市的新闻传播媒体中开始较为独立地发挥起自身的作用。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图片报道在起步时落后于世界半个世纪,其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这些又进一步影响到图片报道从业者的观念与方法。对比同时代欧美摄影记者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所进行的摄影报道,无论是在遵循规律,弘扬摄影纪实传统,还是在彰显摄影手段,实现强烈图片表达效果方面,中国图片报道先行者作出的只能算是初步的尝试。

延安时期是中国图片报道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时期,各根据地创办了多种摄影画报,举办了多次摄,影展览,充分展现了图片报道工作的重要作用,近两百人的摄影工作队伍为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完整而系统的形象档案。这段时期还涌现出以沙飞为代表的一些摄影记者,他们的一部分作品成为特定史实记录的不朽之作。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存延安时期的许多作品,摆拍痕迹明显,画面不够生动,瞬间意义缺失。究其原因,固然首先是条件限制的影响,胶卷极其珍贵,使得拍摄者总是要在拍摄前让被拍摄者反复“演练”,确保拍摄时万无一失,有时为了拍摄战士练兵习武的场面,甚至要让他们先练上十几遍,邓小平同志当时曾对这种过分摆布的拍摄做法表示了明确的反感。其次是对新闻的认识不够,拍摄者头脑中的新闻观念与新闻意识薄弱,无法界定拍摄报道者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既反映在摄影者个体和具体作品之中,同时也反映了摄影群体的实际水平。理论与观念的严重欠缺,导致了拍摄方法偏离新闻规律。

真正导致中国图片报道活动中摆拍行为盛行的原因在深层次上,是对摄影艺术价值和纪实价值认识的偏差。摄影诞生后不久就分开辟出了纪实和艺术两条道路,虽然两种风格并非截然分开,但在摄影表现的思维出发点上的差异是明显的。艺术摄影能够创造出类似于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样式一样的视觉精品,以优美的形象造型传达出美的信息与美的情感,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而纪实性摄影以表达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出发点,让读者获得相关社会信息、新闻信息。把艺术化的手法嫁接到新闻与纪实摄影中,以及用新闻和纪实的手段完成摄影形象美化和艺术化,导致了摄影表现两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是纪实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含混不清的错误理论中不断地挣扎,结果却越陷越深,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都无法达到各自的预定目标。纪实摄影不再真实,艺术摄影缺乏创造,使得各自的形象受损。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在绘画领域的东方写意传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但是这种传统的影响在摄影,尤其是图片报道方面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追求美化、意会、神似的美学风格,与追求真实、再现的图片报道方式的确是无法直接相融的。因此,有人认为欧美图片报道事业高水平的基础是西方艺术中求真风格的作用,而亚洲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闻与纪实摄影发展,这种观点虽然不太全面,但应当承认是有一定道理的。

新中国建立以后,文化建设和文艺思想等方面经历了若干次政治活动,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图片报道可以说遭遇了“灭顶之灾”,片面夸大图片报道的宣传功能,无节制地利用摆拍方法,甚至故意制造情节和场面,图片报道追求真实的基本规律被极其粗暴地违背,报刊上出现的大批虚假新闻照片几乎都是摆拍的“杰作”。在那段时期,以精心炮制的“镜头”遮掩现实生活的真实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1958年农业浮夸风中,天津一个人民公社创造了亩产稻谷1243斤的“奇迹”,新闻图片竟然“生动地”表现了那些从几里之外的几十亩地里运来的堆在一起的“丰产”稻谷以及谷堆上欢乐的女社员们,这种明知是假而以摄影进行“真实证明”的做法,在世界图片报道史上不能不说是极其扭曲的一笔。当我们今天回首这段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图片报道工作时,切不可过分夸大政治与政策因素的作用,也不可把那段时期作为极端特例来看待,因为直到20世纪后半叶,在图片报道的业务实践中,我们仍然非常容易地看到无节制“摆拍”的可怕渗透与影响。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上都有必要做出这样的界定,摆拍将极大地伤害到图片报道对于新闻事实真实性意义的追求,而无节制的摆拍带给图片报道的将是致命危害。

第三节图片报道的采访过程

一、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它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记者对新闻的发现,往往是从发现它的线索开始的,从事新闻采访报道的第一步就是要掌握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意义在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新闻线索提示哪里有新闻,促使记者进入对新闻的有意注意状态。二是新闻线索是采访活动的向导,使记者能够迅速直奔采访的具体目标和采访对象。三是新闻线索的质量可能决定新闻报道的质量。

获取新闻线索。获取新闻线索主要依靠的是记者的发现,要靠记者主动的观察和不断的思考以及从旧闻中挖掘获得。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因特网。现在是网络时代,互联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新闻信息,因而它也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在这个网络时代,记者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浏览网页信息。聊天室、BBS、博客、网站调查等等,了解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看看网民们在关注什么事情,有什么普遍的话题和情绪;看看哪些帖子点击率高,回帖多,这些都可以是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一旦发现有哪些内容值得去挖掘,就可以进一步进行采访、追踪,进行深入的报道。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在消息汇集和传播方面更胜一筹,应该成为摄影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经常性选择。

第二种是来自编辑部的报道线索,这是最为常态的新闻线索来源。现在,新闻媒体的编辑部门,对一段时期的新闻报道都有选题策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报道重点,编辑部会给摄影记者安排任务。大部分新闻媒体开辟了新闻热线,并设立报料奖,这样的举动就是鼓励人们提供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而新闻机构可以把这些当做新闻线索,然后让记者去了解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人物,采写新闻报道。

第三种是通过其他媒体获取新闻线索。新闻媒体是新闻信息最集中的地方,摄影记者通过报纸、书籍、电视、广播,发现可供进行摄影报道的线索。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信息,可以大大拓宽新闻线索的来源。一些记者能从其他媒体所发布的一些小消息中找到新闻线索,发掘出新闻价值,采写出成功的新闻报道。有些电视媒体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之后作为新闻线索去采访,去报道,发现新的人物、事物、视点,这些在同行中寻找新闻线索的方法也很普遍。

第四种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新闻线索。在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中都设有专门负责新闻宣传的部门,遇到有重大活动,他们会提前通知相关媒体。而一些企事业单位也都有自己的公关部门,它们会主动地和媒体进行联系。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企事业单位的一些重大创新都是从这一权威途径发布的。

第五种是人际途径。作为记者,新闻线索的获得多少与及时程度,与他的社会关系网是有联系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广交朋友,要有培养、构建自己关系网的习惯。这对以后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闲聊,也会成为新闻线索,因此,记者的人际关系网越大,工作也相对轻松,新闻线索的获得也会更加容易,采访报道也会得心应手。

同类推荐
  •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共四篇,第一篇公文文种解疑;第二篇公文格式与行文解疑;第三篇公文写作技巧解疑;第四篇公文处理规范解疑。所列题目,均是长期研究和讲学实践中积累的,是与公文工作者及教学人员广泛接触和交流中的经验总结。 这些题目反映的问题源自公文处理工作的第一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全面地掌握公文写作中的规范与技巧,了解公文处理实践中的热点、 焦点和难点。
  • 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

    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

    本书是一部可以同《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照来读的书。这在热销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大革命并非一定发生在一个国家的贫困时期,在经济发展较好,却导致严重两极分化的时期也可能引发革命。两个时期虽然面临的问题不同,但引起的后果却可能相同。胡适的解剖刀对准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深恶痛疾的是旧中国的种种痼疾。他主张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而历史却选择了革命。而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同样的风险,又听到了类似的主张。我们能做什么?胡适当年的思考也许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本书是一本从理论创新角度探究电视文艺批评方法的专著。将自然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研究的系列成果引入到电视中来,对与电视文艺相关的节目、现状具体考察,在借鉴中西方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通过整体关注电视文艺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内在关系,以“生态中心”的价值尺度,把完善电视文化,建立以人为目的当代传媒体系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热门推荐
  • 拆掉人生的墙:成功处事的自我掌控术

    拆掉人生的墙:成功处事的自我掌控术

    本书从人们怎样促进自我的成熟和完善,怎样赢得职场生涯的发展和成功,怎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走出彼此的恋爱迷局,怎样把握和善待两性心理,怎样重塑自己的健康人格,怎样化解处世生活中的异常心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成功处世的自我掌探术。
  • 影坛称霸

    影坛称霸

    一转眼来到三十年前的香江,杨欢很自然的开启了他的称霸之路!
  • 穿越之最失败的替身

    穿越之最失败的替身

    替身?药引?你可曾有那么一瞬间爱过我?后悔?真心?太晚了,我已经不再拥有再爱的勇气了
  • 英雄联盟之华班为尊

    英雄联盟之华班为尊

    本书希望能超越谁与争锋,即使很渺茫。或许也是为了证明全华班的可能性。不多说,这是一本看了可以上分的LOL竞技小说,不信你打我。
  • 末世之吸血女王

    末世之吸血女王

    前世,她因为被家人陷害,而被杀害。但她重生了,她是一个吸血鬼,也是吸血鬼中的女王,因为前世的教训她变的冷酷无情,原本活泼开朗的她变成一个冷酷的强者,重生后末世也跟着来临了,他在逃亡时认识了她,他爱上了她,他决心要变成一名强者,他要保护她,可是他却不知她是一位比他实力高出100倍甚至1000倍,她也爱上了他,可是她是吸血鬼,而他又是人不能在一起。。。。。。他们会怎么样呢?
  • 爱情瓶

    爱情瓶

    他们引领了某种爱情,印证了某种人说不清楚的爱情。当你相信爱情的时候,它就是真的,当你不相信他的时候,它马上变成假的。因此说爱情实质上是一种信念,爱情本身非常的虚幻,没有任何实体的东西存在。
  • 重生:我只是个平凡人

    重生:我只是个平凡人

    她是行走在地狱边界的人,在一脚快要踏进鬼门关时,被人所救,她很平凡,唯一不同的,只不过是死了一次罢了,他是行走在地狱中的人,唯一不同的,是他超凡的能力与得到如此不平凡的她。。
  • 自然奥秘大百科(中国学生成长知识丛书)

    自然奥秘大百科(中国学生成长知识丛书)

    无论是浩瀚的宇宙、神奇的自然界,还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生活,都充满了种种奇妙而有趣的现象。《中国学生成长知识丛书》共分为十五册,分别介绍了“ 宇宙”“动物”“植物”“人类”“科学”等内容,引导青少年不断地去探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 我的父亲是韦小宝

    我的父亲是韦小宝

    我叫韦虎头,名字有些二,这我也很无奈,谁让我有一个不靠谱的父亲。我生清朝,活在新中国,不要问我这是怎么回事,那不是重点,请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我神奇的经历才是你们应该注意的。我在清朝,有七个老娘疼我爱我呵护我,我还是个官二代,后来父亲诈死归隐,我又做了富二代,生活美好多姿,来到二十一世纪,我成了没人疼没人爱没人呵护的孤儿,为了生存,我做过叫花子,后来被收养,我又做了穷吊死,生活惨不可言,直到,有一天……
  • 军界萌主

    军界萌主

    姐就是想去军校上个学而已,至于吗?一个个都来打击姐,“沈卿!五公里负重越野跑!跑起来!没死就给我跑!”“特么的顾宸!针对我!你妹妹的”“加跑五公里!”“没有人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