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0500000043

第43章 德国的道德教育(12)

另一场讨论是关于“全球伦理”(weltethos)——新的普遍“道德律令”是否存在。“全球伦理”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是德国的孔汉斯教授。他认为“威胁我们的并不是新的世界大战,而是具体的国家、城市、街道甚至是学校里的各种各样的冲突。人类受到不同文明的冲击”。他在努力寻找一个人类共同的伦理道德底线。十多年前他发表了《全球责任——寻找新的世界伦理》,尽管他是从宗教角度出发,但同样值得我们思考。该运动已经在德国开始了初步的实践。有些地区的学校已开始将这些理论的材料使用在自己的课堂上了。1997年到1998年一个关于全球伦理的不同观点的教师征文比赛已在德国举行,并且获得了成功,在总共交来的52个课题中,有16个获了奖,这些获奖文章已被编辑成两本教师使用手册。1999年另一个相似的竞赛也成功地在瑞士举行了。师资培训的“习明纳(seminar)”也在德国许多地区展开。

学术界的讨论正在逐渐走近教育界。德国教育始终能把握住最新的理论前沿,因而也就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未来的趋势很难用一句话总结,但相信一定是光明。

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就像康德,在德国历史上有无数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非常重视道德及道德教育,将价值、伦理或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或终极目标,但从德国道德教育发展历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这个“最高”或“传统”目标的统摄下,却形成了各个时代独特的道德教育的表现形态:德意志形成时期的“神化”教育;基督教产生之时的以基督教为主体的宗教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信仰主义教育或宗教改革时期的“新宗教式”道德教育;启蒙运动时期的泛爱主义与理性道德教育;资本主义前期的世俗化家庭、学校模式道德教育的初步形成;帝国时期的民族主义教育;魏玛时期的公民教育、文化教育;纳粹德国时期的种族主义、政治教化教育;当代回复人格、品格且又能反映时代特点、不失传统特色的“多元化”道德教育模式等等。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洪流。在当代德国,我们从非理性的人文主义关怀式的道德教育与纯粹理性工具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的结合看到了这一“活跃的洪流”。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维护传统,而且是对其批评和重建。

一、理论与模式:时代的选择

9世纪前后,德意志主体渐渐形成,面对分裂的罗马文化、日耳曼文化,居于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人必须思考自身的未来,是追随没落的罗马文化而去覆亡?还是融合入西面的高卢日耳曼体系中呢?时代向他们所提出的“归属”问题,从更深层次意义讲,唯有教育或“精神教育”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对于当时落后、分裂、内乱不断、“野蛮”而又松散的德意志是一个最佳选择。先用精神力量“统一”教化自己的人民,再以之巩固和强大自己。

查理大帝在不完全抛弃罗马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实践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种精神力量的基督教的“日耳曼化”教育是当时的时代选择。

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的时代特征又要求培养绝对遵从国家、具有铁的纪律,适应工业生产“流水化作业”所需要的顺从型人格的人,此时的道德教育则又必须是“严厉、训导和管理、灌输”型的道德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如赫尔巴特式的等。

当代,在深刻反省二战中纳粹德国错误及统一后东西部融合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之后,德国的道德教育又不得不开始着手回答当今时代特征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首先确立了培养自由与民主觉悟,培养忍让、尊重他人尊严,尊重他人信仰的教育观,如朴素道德理论在当代的复兴;其次确立了激发民族和解及和平教育思想,树立“取乎于下”的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强调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及关爱本民族、关爱欧洲的现实的“取乎于上”的政治责任感等类型的符合时代的价值伦理教育观。

道德教育要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不能不重视建构合乎时代的道德理想人格。时代在选择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模式也要正确反映时代,否则任何的“不正确”或“不合时宜”就会产生历史错误与悲剧。人的品德中的价值素质形成和价值取向离不开与开放世界的互动,不断的互动、调整、改革才能适应时代不断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

二、宗教道德:适当的定位

如前文所述,联邦基本法及各州法律均保护宗教教育的合法性,宗教教育不局限于某个单一教派,其他教派均可在教育中谋得自己应有地位,如天主教、福音派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受教育者同时也有权自由地选择受教育的派别。宗教道德教育对德国价值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历史中世俗与宗教相互斗争或互相利用,几经反复,但核心无非是“世俗与宗教,以谁为主”这一敏感的问题。

早期基督教因其“平等博爱”思想迅疾占领德国中下阶层,基督教几乎承担了所有中下层的初等教育及部分中等教育任务,此时宗教道德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行与顺从服务教会的信徒,因其“积极性”,而被奉为教育的“主导”;但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宗教发生了变化,它只是一味地将人贬为上帝的“任人宰割”的造物,剥夺泯灭人性,政治与宗教合污,最终导致了“宗教改革”,反对原罪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恢复人道主义、乐观、自由、平等及合理享乐的宗教道德观,但当时宗教式的道德教育仍占据主体地位;而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及产业革命的初步发展,为了适应时代,宗教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宗教也无法再完成德育的新的要求,不得不让位于“世俗”的道德教育。但从此两者之间的争斗并未就此完结,而是愈演愈烈,甚至还有极端现象出现,如二战结束初期的“无上帝”信念流行等。

当代德国,在继承和保持传统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依然存在问题,但就目前世界而言,这种“相对中立、价值自由”的“定位”的确也是一种令人称道和深思的“较为准确”的选择。关于这一点,最佳的依据是来自巴伐利亚的“解释”:“……年轻人应该尊敬宗教情结的表达方式,……应了解不得有人因其宗教观而受到亏待和优待,……对上帝的疑问与理性并不矛盾,人在宗教中能找到其生活意义的实现,对上帝的崇敬可以防止个人与国家权力膨胀……”

目前,宗教的价值取向在当代德国青少年中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但因此就匆忙下结论,认为可以采取纯粹的“宗教虚无”或重倡“宗教主导”这样的选择,则是不明智的。适宜的选择应是充分利用宗教教育中巨大的哲学、伦理、艺术、美学等多方面“隐含”的道德教育内涵,深入挖掘其文化教育功能,与世俗的“宣传性”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给其以适当的地位,才是历史的必然和未来的趋向。

三、家庭与学校:超越与融合

家庭在德国传统中起着核心的功能。19世纪时家庭也被誉为社会与国家的“胚胞”(germcell)或“最初的细胞”。它代表德意志人民的储藏库及传播德意志文化的“最负责任的社会组织”。联邦德国自建立之始就一直坚持保持家庭的传统功能和责任,这被视为极少数未被纳粹所过分破坏的机构之一。基本法第六条保证了家庭在德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父母的自然权利是抚养和照顾孩子,这也是他们最基本的职责、义务、责任和使命。”在学前领域尤其如此,政府始终不愿干预这一领域,即使涉足,就像宗教教育所坚持的那样,也必须“复制”出与家庭氛围相一致的教育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除了宗教、特定的普遍接受的价值和行为规范外,国家基本上不会迫使父母必须将什么样的价值及道德观念传授给下一代。战后“民主化”运动更加强化了这一概念。德国传统、典范的家庭内部是以父亲为主导、决定则是协商性的范式。

传统家庭所承载的各种道德教育就是以这种模式将德意志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自觉地”传递下去的。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包括:秩序、清洁、道德与性规范、爱情、情感安全、诚实和忠信等。男孩子注重管理、领导类型方向的教育,女孩子则强调个人生活方面。教育方式不限,场所则视实际情况而定:假期、生日、宗教仪式等。而现代德国家庭则越来越变得“非标准”起来,这是因为生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家庭也必须符合这一潮流,反映这一多样化下的“个性化”诉求。新的价值观念教育也应运而生,如“独立、学会处理冲突、知识创新能力等”。多样化的工作选择、增多的闲暇时间,当然还有学校大量的知识教育也将年轻人从传统的家庭中带出来,传统家庭的界限渐被突破。家庭教育的部分教育功能也渐渐被学校所代替,但同时也被公共媒体、广告传媒、网络等取代。众所周知,家庭同时也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补充和完善;传统的、学校的众多道德教育目标若没有家庭的配合,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在越来越开放和多元的德国社会,我们看到的是不断的越来越多学校与家庭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融合、代替及彼此的不断超越,但大家共同努力的教育目标与宗旨似乎变化不大。

四、社会服务与闲暇:理论的实践与固化

德国除了学校正规、系统的“学术化”价值教育及本文前面曾提到的制度化的“民役制”外,更多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家门到社会中,参与社会活动、社会服务,自由个性化地享受自己的闲暇时光,这是德国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些活动与服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国际交流、社会等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是十分多元化的、非正规的。“适当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助于学生发展‘移情作用’,‘利他主义和自尊自重的观念’,还常常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的能力以及消除傲慢自负的态度,增加社会责任心都有积极影响。”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会将多种书面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理论具体化、生活化,在交往及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逐渐内化、固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意识观念。由此可见,其道德教育功能的强大与广泛。

从对闲暇的态度转变也可看出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年轻人中,80%的人将工作或学习作为最有价值的事情,而闲暇则完全是为了个人放松、休息和什么都不做;而二三十年后,则显示只有不到30%的人会是这样。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他们必须告别孤立、过度的工作、成功的压力等,积极地参与到愉悦的生活和社会组织、自然和环境、非正规的小型团体中。虽然德国政府一贯支持“民主总是与自由闲暇有着特定联系,闲暇必须是自由、属于私人生活自主领域”的主张,但当前还是不断出现闲暇教育、社会服务的商业化倾向,这是今后发展中一个值得警惕的方向。

五、学校教育:现实的理论与实践

学校层面的德国道德教育是德国道德教育理论的现实具体的实践。回顾前面学校道德教育的介述,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从基本法、州法律到教育大纲、学校规则都对价值伦理的学习作了明确的界定。(2)目的与宗旨明确。团队中个体的自我实现,个人与社会责任,解决与人的冲突的能力,公民责任感及基本伦理道德知识的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及创新能力等。(3)内容丰富生动。涉及基本伦理道德知识,则偏重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掌握,理论流派的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因为道德教育要世间化、现实化就必须综合化,道德教育不仅意味着价值取向,还意味着理性的批判能力与实践技能,没有这些基础的道德教育是虚无的、空泛的和无用的。这也正是德国表现出的显着特征:我们并未看到大量正式的以“道德”命名的教学科目,但它们的使命却完成的颇为成功。(4)方法与途径方面,客观化、主体化、具体化、生活化、多样化和灵活化。教材的编写力图用客观、浅显易懂及生活化的语言,并在每页的边角多次加注对重点名词、人物、难点概念、抽象理论等予以解释;充分运用各种颜色、字体、图画、效果、影视、网络等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觉、知觉,强化刺激,教材并没有“正面”的说教或灌输,而只是将客观地伦理道德理念或现象提供给学生,主要的价值判断与问题解决交给了学生本人,教材同时在内容上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等。(5)教育开展的层次与方向。层次与方向是面向未来、由浅入深的,由自我向社会逐层推进,合理地将“取乎于上”与“取乎于下”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等机构相结合,目标是形成立体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价值伦理与道德教育体系等。

通观德国的学校或社会的道德教育,带给我们最多的思考恐怕莫过于对于道德教育开展的实践做法这一古老而有崭新问题的思考。早在20世纪初,德国着名社会学学科奠基人马克斯·韦伯就谴责课堂讲授中进行实用政治目的的宣传,要求最起码要做到“以知识诚实正直为戒律”,抑制个人因素的预测和“世界观”教诲。教育工作不是政治活动,所有能想象得到的伦理的及政治的抽象价值,如“自由”、“平等”、“公正”等等都有同等的价值意义。真正的价值道德教育不会厚此薄彼地对待它们,真实的价值道德教育也不见得就是“说教灌输”价值道德原理,不能因有人“曾这样做过”,我们就怀疑道德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那样是因为我们并未看清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所在。德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主题几经反复与沉沦,一方面说明德意志优秀和执着的民族传统与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不正说明其固有的历史的民族沙文主义道德教育所传递的狂热与极端带来的灾难吗?好在德国最终“终止”了这一错误进程,还给历史以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前行的德国及其尽量无涉个人意念方向的价值判断的价值、伦理与道德教育,尽管还不是那么完善。

同类推荐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男人,一定要讲逻辑

    男人,一定要讲逻辑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逻辑是什么、为什么男人更要讲逻辑、逻辑怎么个讲法、控制自己的非理性、理清话语中的概念、怎样的论据才可靠、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严密的推论等。
  •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不是一个开启阿里巴巴财富之门的咒语,而是一个隐喻。任何一个追求品位生活的青年(尤其是男青年)都应该掌握通向智慧宝库的钥匙,那便是亲近经典、分享激情。百合,是圣洁的象征,代表了女性的忠贞与纯洁。首先要培养女性的外在美,但更要注重她的学识、个性和情感的锻造,她的魅力体现在自身、丈夫和孩子的幸福程度上。生活中有很多悖论,不要让这些谜团破灭我们的憧憬,让希望的光亮不会因为不可抗拒的岁月而暗淡,用艺术来点亮未来。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孔子智慧讲堂

    孔子智慧讲堂

    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了解,亲近和掌握传统文化,更能理解和感受孔子思想的魅力,对如何调整好自己的人生会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 对你一见倾心

    对你一见倾心

    这是一个一见钟情,果断占有的故事,小肉!
  • 我们是终结世界者

    我们是终结世界者

    平凡生命,秘密揭露,暗杀不断,诡异不停,等待死亡,手拿屠枪,世人痴笑,干我毛事~
  • 谋战

    谋战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伟大的时代,在这大争之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封建帝制尚未成型。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强国合纵连横,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较量。名臣显将,穷尽才华,各显风流。洛阳士子陈嵊师从鬼谷先生三年,学有所成,受命下山,先是助楚灭越,而后远走燕国,变法改制,拓取辽东,使弱燕一跃成为强国。他创立民家学派,却与整个天下为敌,别人的梦想都是合天下,对于他来讲,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 辽纪

    辽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近夜

    近夜

    夜色将近,一切在是非虚幻之间,幻化无常。近夜,生死无端。
  • 嫡后逆袭:艳满京华

    嫡后逆袭:艳满京华

    阴森潮湿的大牢里,尖细的嗓子刺得人耳根子发疼。蜷缩在大牢一角的南初雨一个激灵,扑到牢门跟前,殷切地看向大牢外的宁公公——越王赫连楚的贴身宦官,心里无限欢喜,他来接我了!他果然来接我了!
  • 密爱成瘾:勿惹狂妻少将

    密爱成瘾:勿惹狂妻少将

    她,言洵之,夏国新兵蛋子,打得过教官玩得了一手好枪,谈笑间一脚踹你上西天。他,夏弛,难得休假当上了部队教官,面对一群新兵蛋子夏弛表示头疼,那个谁,你能不能有点儿女人样!!!软硬不吃的冰冷教官对上桀骜不羁的顽劣新兵,这注定是王对王!当半年后,看到言洵之叱咤风云的模样,夏弛脸黑了,这是鬼的新兵蛋子,你有见过入伍半年就是少将的新兵?
  • 来自地狱的追慕者

    来自地狱的追慕者

    亡灵,是奴役人类的主宰者,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便背负着亡灵体,吸食着你的生命力,让你慢慢老去,直到你意外或者安详的死去,你的生命便转属于亡灵。地狱,是人类摆脱亡灵体后聚集的地方,他们不死不灭,没有时间的概念,拥有着超凡的能力,唯一能让他们消失的方法除了杀死他,就是自主的使用他们的诡异能力,那需要奉献自己生命的能力。当亡灵开始暴动,当地狱者想解救人类,一名少年,便不幸的迷失在缝隙中。在这孤单的世界里,在这茫茫的人海中,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
  • 封印灵次元世界

    封印灵次元世界

    世界是多维的,人类、外星人、天神、鬼怪都各自在各自的维度里互不相干,当人类的维度和外星人、天神、鬼怪的维度产生交集时,各种让人类不理解的灵异现象就发生了。外星人来到地球是为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肯直接接触人类?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想弄明白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人究竟是自然进化出来的还是外星人的试验产品?世界上有没有神?如果有神,那神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人类发生每一次灾难神都似乎不肯出现?世界上有没有鬼?如果有,为什么一般人看不见?有没有地狱和阴曹地府,人死后可不可以再次投胎?那灵魂究竟是个什么呢?人可不可以长生不老?传说中的不死人是怎么回事?人可以被制造吗?人类从诞生以来,已经从两个人发展到50亿人,那些灵魂来自何处?世界上究竟有几个维度?每一层维度就是传说中的一重天吗?那传说中有九重天,那维度是不是一共有11维呢(加上时间这个维度是12维)?接下来的故事里,将完整地将这些呈现在你面前。
  • 售卖宇宙的男人

    售卖宇宙的男人

    一场突然来临的死亡,展现人生百态的同时,也揭开了所有人新的一生的序幕;从此,他们的人生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轨迹,等待他们的是幸运,还是灾祸?或者说压根就没有改变之说,那只不过是所有人对于现状的不满表现出来的憎恶和自欺欺人而已?真相不得而知!然而,在冥冥之间,出现一男人,他说,他有宇宙可以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