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6400000004

第4章 一个基本循环:在反思型科学家的心中(1)

1.1一个既定的条件

一个有着现象学倾向的认知科学家在反思认知的起源时,也许会这样想:心智在世界之中醒来。我们没有设计我们的世界。我们仅仅是发现自己与世界同在;我们既意识到我们自身也意识到我们栖身的世界。随着我们成长和生活,我们开始反思那个世界。我们反思的世界不是被创造的,而是被发现的,但也正是我们自身的结构,才使得我们得以反思这个世界。于是在反思中,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循环里:我们处于一个似乎是在我们开始反思之前就在那里的世界中,但那个世界并不与我们分离。

对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而言,承认这个循环便开启了一个自我与世界、内在与外在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一个隔阂或分界,它包含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区别,但也在二者之间提供了连续性。它的开启揭示了一条中道(a middle way)、一种居间(entre‐deux)。梅洛庞蒂在他的《知觉现象学》中写道:当我开始进行反思时,我的反思是对非反思的反思,并且我的反思也不能不意识到它自身是作为一个事件,由此它将自身呈现为一种创造活动,作为一种变化的意识结构。然而它不得不认识到,在对于自身活动具有优越性这一点上,世界给予主体是因为主体给予自身。……

知觉不是关于世界的科学,甚至不是一种行为,不是意识采取的立场;知觉是一切行为得以展开的基础,又以行为为前提。世界不是我掌握其规律的对象,世界是我的一切思考和一切清晰知觉的自然环境和场地。

在接近该书的结尾部分,他写道:“世界与主体是不可分离的,与之分离的不过是一个作为投射世界的主体;主体与世界是不可分离的,与之分离的不过是一个作为主体自身投射的世界。”

科学(以及就此而论的哲学)很大程度上一直选择忽视处于这种居间(entre‐deux)或中道中的东西。的确,梅洛庞蒂可能负有部分责任,至少在他的《知觉现象学》中,他把科学视为根本上是非反思的;他认为,科学朴素地假设了心智和意识的存在。的确,这是科学采取的一个极端姿态之一。

19世纪的物理主义者心中的观察者常常被设想为一个客观地注视现象发生的无身(disembodied)之眼。或者换个比方,这样一个观察者可以被想象为一个认知主体,他降临到一个有待标示的未知的、客观实在的地球上。然而,对这一立场的批判又容易走向相反的极端。以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indeterminacy principle)为例,它往往会支持一种主观主义,这种主观主义认为心智依其自身而“建构”了世界。但是当我们回到自身,将我们自己的认知作为我们的科学的主题时——它正好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企图达到的——这两种立场(无身之观察者的假设,以及无世界的(dis‐worlded)心智的假设)无论如何都是不充分的。

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打算更准确地谈谈这个已经开始进行这一转向的科学。科学的这一新分支是什么?

1.2什么是认知科学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说,“认知科学”这个词用来表示:心智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科学追求。目前,认知科学尚未作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建立起来。它还没一个清晰一致的方向和构成一个共同体的大量研究人员,如同原子物理学或分子生物学那一类科学。确切地说,它实际上更像一个多学科聚在一起的松散联盟,而不是一个自身统一的学科。有意思的是,人工智能在这个学科中占据重要一极,于是心智的计算机模型就成了整个领域的一个主导方面。其他有关学科通常包括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有时还包括人类学,以及心智哲学。每门学科对心智或认知是什么的问题,都给出一个多少有些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它们各自特有的关注点。因此,认知科学的未来发展图景远未清晰,但是认知科学取得的成果已经发挥了独特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进一步加深。

从亚历山大·克瓦雷(Alexandre Koyre)到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现代史学家和哲学家已经表明,科学形象以激进的方式由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而科学史与其说是线性发展的,倒不如说更像传奇般的小说。换言之,人类的自然史是一种可用不止一种方法来讲述的故事。沿着这样的人类自然史,有着相应的关于人类自我知识的观念史。比如,考虑一下希腊物理学和苏格拉底的方法,或蒙田的散文以及早期的法国科学。

这些西方自我知识的历史仍然有待于充分探究。尽管如此,可以公正地说,我们现在所称的认知科学的先驱一直伴随着我们,因为人类的心智是认知和知识最切近也最熟悉的范例。

在这心智与自然相似的历史中,认知科学的现代阶段也许代表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转变(mutation)。目前,科学(即定义科学必须是什么的科学家集体)不仅承认知识研究本身是合法的,而且在一个广泛的、跨学科的视角上,在大大超越认识论和心理学传统限定的情形中构想知识。才仅仅约30年,这种转变就因“认知主义”方案(后面会谈到)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这很类似于尽管之前很多人关心演化,但却是达尔文的学说开辟了演化的科学研究。

进一步地,通过这一转变,知识已经实实在在且不可避免地与变革社会实践的技术联系在一起,而社会实践恰恰使得那种知识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就是最显着的例子。相比其他事物,技术起着功放的作用。若不剥离一个或其他重要的互补因素,我们无法把认知科学与认知技术分离开来。

通过技术,心智的科学探索为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映照自身的镜子,它大大超出了哲学家、心理学家、临床医学家或任何试图洞察自身经验的个人的范围。

这面镜子第一次展示了,西方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在其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所遭遇到的问题,诸如:心智是符号的操作吗?语言能被机器理解吗?这些关注直接触及人们的生活;它们不再只是理论的问题了。因此毫不奇怪:媒体对认知科学和相关技术的兴趣会经久不衰,而人工智能通过电脑游戏和科幻小说已深深扎根于年轻人的心中。这一大众兴趣是深层转变的信号:盛世千年的人们对他们自身的经验有着自发的理解——它既嵌入在他们的时间和文化的更宏大的情境中,也被这个情境所滋养。然而,现在这种自发的大众理解已经不可避免地与科学联系在一起,并且因科学的解释而转变。

对此事件,有人悲叹,有人欣喜。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事件正在发生,并且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我们感觉到,在科学家、技术专家与普通大众之间,这个创造性的互相渗透具有深刻转化人类觉知(human awareness)的潜能。今天,我们发现这个可能性是迷人的,并把它视为向每个人开放的最有趣的冒险之一。(我们希望)我们奉献的这本书能对这场转变的对话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贯穿全书,我们要强调认知科学中图景的多样性。在我们看来,认知科学不是铁板一块,尽管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它确实有着占支配性地位的主轴(poles),以至于在各个时期里,它的一部分参与者的声音要比其他参与者的声音更有力。的确,认知科学的这一社会学方面的状况令人注目,因为在美国,过去40年中发生的“认知革命”受到特定的研究路线和资助的强烈影响。

不过,这里我们偏爱强调多样性。我们认为认知科学经历了三个连续的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将分别在第二、三、四部分中讲述。但为了有助于引导读者,我们在这里对这三个阶段先作一个简要的概述。我们把它们描绘成包含三个同心圆环的“轴”图。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由圆心向外围扩展的相继运动。每个圆环表示认知科学理论框架中的一个重大变迁。绕着这个圆圈,我们把构成认知科学领域的主要学科放在相应的位置。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幅概念图,我们在其中标上了那些代表性的研究者的名字,后面我们还会讨论他们的工作。

在第二部分,我们以认知科学的中心或核心,即众所周知的认知主义开始。认知主义的基本工具和主导隐喻是数字计算机。计算机是一种物理装置,其建构方式是:一组特定的物理变化被解释为计算。计算是操作或执行符号的运算,也就是对表征(represent)其所代表东西的元素的运算(例如,符号“7”表征了数字7)。简言之,认知主义是这样一种假设:认知——包括人类的认知——是模仿数字计算机的一种符号操作。换言之,认知是心智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心智的活动方式就是操作符号,这些符号表征着世界特征或表征以某种方式运作的世界。根据这个认知主义的假设,作为心智表征的认知研究为认知科学提供了合适的领域,它一方面可以独立于神经生物学,另一方面可以独立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领域。

同类推荐
  • 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提高军人军政素质、维系身心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也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定,加强并规范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对预防和减少部队心理疾病的发生,保障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长年进驻海拔3000米以上西藏高原的官兵,高寒缺氧、环境艰苦、守备任务繁重,对官兵心理有着特殊影响,迫切需要对高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疏导进行科学研究,制定适合这一特定区域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 荣格心理术

    荣格心理术

    本书介绍了荣格的心灵层次分析术、自我认同分析术、梦境分析术、性格分析术、沙盘游戏治疗术、精神诊疗术等心理学知识。
  • 别说你懂心理学

    别说你懂心理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心理决定着一个人的想法,也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同样的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他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心理活动不一样。
  • 宅腐控心理学

    宅腐控心理学

    这里有最新出现、最流行的心理现象,这年头不说自己有点宅、有点腐、有点控,你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分析传统心理学未说透的心理动机,宅腐控萌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秘密?这是在读懂你身边的人,也是在解读自己,技术宅、二次元宅、腐女、萝莉控、微博控、颜控……百腐千宅万控无数萌,你属于哪一种?最新的心理现象+有趣的案例+心理师给力分析=宅腐控心理学
  • 心理学的陷阱

    心理学的陷阱

    生活中的人们常常习惯于用自己的行为模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后果,却忽视了行为模式背后的动因才是让他们走入陷阱中的主要驱动力。为了避免读者陷入抽象的理论思维束缚中,笔者通过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故事,以及历史上经典的人物、故事剧情等生动地对每一种心理效应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阐述。由故事引出效应,分析效应的背后动因和深陷效应中的人们的行为,并提出借鉴与规避的策略,这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热门推荐
  • 废物小姐妖孽逆袭

    废物小姐妖孽逆袭

    6岁本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而她6岁就被抓去成为实验体,虽然获得了异能但也昏迷了十年,待她16岁时好不容易醒了,却因为不愿被操控与操控者同归于尽。待她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穿越了,而且穿到一个废物身上。废物,谁说她是废物?神器,她有,神兽,她也有。有谁不服,来单挑呀,不过,前面那位帅哥,你干嘛色迷迷的看着我?
  • 缘来爱往

    缘来爱往

    当年抓到黎源劈腿,杨艾没有手撕小三,爆打劈腿男。而是默默的回到一个人的世界,疗伤四年后为了躲他,她还跑去了离家遥远的沿海城市。结果上班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他……
  • 不有星空

    不有星空

    田府婢女流萤在和小姐在后院赏花之际发现一条受伤的白蛇,秉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处事原则,救起白蛇,白蛇恢复后竟化身为一条妖龙,欲要报恩却逼着救他的婢女说要嫁给她,五世的羁绊,拉开序幕。
  • 像雄鹰一样蜕变:不断迎接挑战的雄鹰精神

    像雄鹰一样蜕变:不断迎接挑战的雄鹰精神

    这本书深度挖掘雄鹰精神的精髓,引导员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以主动思维融入工作,以激昂的斗志投入工作,以科学的方法创新工作,以完美的业绩完成工作。是一部职场生存与发展启示录,一部卓越员工潜力开发指南,一部团队竞争力与执行力的提升宝典。
  • TFBOYS之转过街角说爱你

    TFBOYS之转过街角说爱你

    是tfboys三人与几位女主女恋爱故事,发生在学校,公寓,等地方都有镜头,恋爱永远不会那么轻松·,其实就是虐恋了,但是,我也不会写的那么残忍啦,一点小挫折而已。一定要看哦~
  • 我的康巴汉子

    我的康巴汉子

    本书作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记录了一段行走在青藏高原的生命奇遇。现代女性的特立独行和辽远神秘的西藏,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映照。
  • 谦谦你是我的人,我追定你

    谦谦你是我的人,我追定你

    故事从初四开始女主对男主一见钟情从此不能自拔男主帅到掉渣却腹黑傲娇时不时还高冷她们都不是什么富豪家的孩子她们平凡却又精彩希望大家喜欢欢迎来打脸
  • 森林爱情奏

    森林爱情奏

    第一次见面,“哥哥,你的银发好漂亮,我长大嫁给你好不好”。第二次见面,“师妹,你的样子太吸引异性注意了,我来贴身保护你。”第三次见面,“什么,你是森林之王”他是个个都怕的冰山美男,却只对她温柔;她是呆萌可爱的小萝莉,却不造他是她小时候的未婚夫。
  • 炼狱风云

    炼狱风云

    讲述国内外著名大监狱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从它们的由来、变迁、陈设,一直到监狱内的各种暴力斗争,曾经关押的著名人物,永不停息的越狱事件等。每一个大监狱的奇闻奇事都是一浪接着一浪,以至于成为世人瞩目的著名监狱。
  • 娇妻甜似火:老公,倾心爱!

    娇妻甜似火:老公,倾心爱!

    她是顾氏集团之女,驰骋全市的富家女。勾搭妹妹的未婚夫,八卦杂志上绯闻满天飞,醉酒飙车,与全世界为敌,桀骜不驯,疯事累累。人们明里尊称她“顾小太爷”,暗里戏称她“顾大疯子”!他是叱咤两道的神秘总裁,雷厉风行,淡漠禁欲。却偏偏对她食髓知味,娇宠入骨。敢看别的男人?他扯掉领带,把她压在会议桌上。想离婚?他一个电话,烧掉了民政局,打了她的小屁屁,让她只敢狂喊求饶“不离不离!老公我们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