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2500000005

第5章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1)

——鲁迅未能完成的革命

鲁迅一度被认为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他本人也以横眉冷对的战士自居。他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系总是在恶化着,几乎到了彻底破裂的边缘。然而,鲁迅从来都不是一个乐观的革命者,他不像许多天真的愤怒青年那样相信,只要点燃胸中的热血,一把火烧毁腐朽的制度,消灭反动的当权者,便可以一揽子解决人世间的问题,迎来无忧无虑、和和美美的温馨生活。比起那些激情高亢、沉湎在对革命前景的向往中的人们,鲁迅要多几分清醒,也多几分冷峻,还多几分忧患,真可谓“心事浩茫连广宇”。他的文字不时透露出让人发颤的寒意。

娜拉出走之后的事情

鲁迅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时期,专制的暴力、种族的欺凌、礼教的桎梏、民生的凋敝交织在几万万人的命运里,演绎着各种各样目不忍睹的人生悲剧。作为一名富有侠义精神的知识分子,鲁迅置身于社会危机的旋涡之中,深感责任不堪承受,良心备受煎熬和击打,的确是忧愤深广。变革社会制度,建立一种新的体制,为涂炭的众生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这无疑是最为迫切的历史任务,而其他一切问题都只能退而居其次了。但革命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动摇了各阶层的生存基础,势必引发集团间强烈、反复的对抗和人道主义的灾难。从戊戌变法以来,一次次改良和革命的后面,是一次次复辟和血腥的屠杀,不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国民革命,建立起来的政府又是那么腐败无能,而中国的土地依然疮痍满目,哀鸿遍野。鲁迅以这样的话语描述清末以来上演的革命戏剧:“称为神的和称为魔的战斗了,但并非争夺天国,而在要得地狱的统治权,所以无论谁胜,地狱至今也还是照样的地狱。”(《集外集·杂语》)目睹这种并非虚构的剧情,鲁迅内心的焦灼无以复加,他曾经感慨,在中国,要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作为一个热切的人道主义者,鲁迅是最看不得人流血的。在他的文集里,有不少篇章就是写给烈士的祭文,心中的悲愤一次次转化成了无奈的浩叹。

辗转反复的历史经验告诉鲁迅,革命的旗号和承诺,与革命胜利之后的剥开的果实并不是同一个东西。因此,革命之后还有重重不尽的革命,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并不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和一个摆满山珍海味的满汉全席总不可期待。正是因此,鲁迅对自己的反抗行动评价十分低调,“你反抗,是为了希望光明的到来罢?……但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两地书·二四》)

革命的行动就像是娜拉出走,那身后的关门声固然响亮,但出走之后何去何从,是否堕落甚至要回来,实在不得而知。因此鲁迅告诫人们“万不可做将来的梦。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坟·娜拉走后这样》)娜拉出走后将会面临很多困难的事情,就像飞出笼子的小鸟,将会面对鹰、猫、饥饿、狂风和暴雨。她必须对此有所准备,哪怕是心理的准备。在《伤逝》里,一对为爱而走到一起的人最终还是要分手诀别。

革命从来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它只是要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其他问题都提不上革命的议事日程。但是,那些在革命时期退而居其次的问题,并不因为革命成功就迎刃而解,而是惊心动魄地突现出来,使对革命怀着殷切期待的人感到沮丧。特别是利益在集团之间的重新分配,其与权力的联系比道义要密切得多。在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那些在革命时代付出牺牲的人群,甚至还要继续付出更多的牺牲。出于现实的无法面对与接受,鲁迅主张革命,拥护革命,把它视为涅槃之火,但对革命却不抱有太多的幻想,不敢指望烈火中能飞出美丽的凤凰。他曾经指出:“对于革命抱着罗曼蒂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不久便郁郁自杀的苏联抒情诗人叶赛宁,成了鲁迅笔下的一个个案,在他看来,叶赛宁就是“碰死在自己所讴歌希望的现实碑”上的,革命最终也革了革命者的命。

反反复复的革命与复辟,像麻将一样推倒重来,折磨、玩耍着鲁迅一度怀着殷切期待的心,使它满含苦难和沧桑。他曾这样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与铁,火焰与毒,恢复与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于是,他放下了希望之盾,听到了裴多菲的希望之歌:“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野草·希望》)鲁迅和异国的诗人一起,用最刻毒的言语去诅咒希望,可见他心中的沉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深知个体生命短促的人,对历史失去了耐心。

人对人是地狱

他人是地狱。

萨特的命题在鲁迅这里同样成立。从鲁迅的方向看来,不仅革命的结果里尚有许多让人失望伤心甚至要命的要素,就是革命的过程,也常有让人难于接受的事情。革命者的队伍里总是鱼龙混杂,其中会有许多不能同舟共济、忧患与共的人。个体欲望以及由此带来的私人利益,并不因为加入神圣的队伍而消融。不同背景经历、不同品行德性和不同政见的人,以革命的名义走到一起,力图赋予革命以各自的意义,借堂而皇之的旗号去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同室操戈甚至叛变出卖,背后捅你一刀,幸灾乐祸地落井下石,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而造反成功之后转过身来将自己的同党当走狗烹也是司空见惯。这类事情是鲁迅最最痛恨的。1930年,在共产党人的动员下,鲁迅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成为“左联”的盟主。但在“左联”的几年,矛盾分歧和明争暗斗贯穿始终,这个革命组织里,他一再受到排挤和攻击,直到最后分道扬镳。光辉灿烂的事业,不知不觉中演化成小人与小人之间的钩心斗角和相互倾轧。他从中得出这样的经验:“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是友军中的从背后来的暗箭;受伤之后,同一营垒中的快意的笑脸。”在与兄弟周作人交恶之后,即便是自己的亲人,鲁迅也失去了起码的信任。于是,他采取了一种“横站”的孤立的姿态:“为了防后方,我就得横站,不能正对敌人,而且瞻前顾后,格外费力。”(《书信·341218·致杨霁云》)

同道中的分歧、攻击与陷害,说起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在鲁迅身上却显得比别人要严重得多。鲁迅并不是一个宽宏厚道的人,他对人的挑剔近乎圣人的完美,他的一生始终都没有学会包涵人的缺陷与弱点,就像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也缺少必要的谅解一样。鲁迅还是一个丝毫不打算妥协退让的谈判者,因此很难与社会和他人签约。他对社会的批评不仅是针对事态,而且更针对着人,甚至针对着人格,动辄就要撕人家的脸皮。他对事物持有一种近乎绝对的尺度,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一有不快就会喷薄而出,出语又刻毒入木,不留情面。因此,别人很容易得罪于他,他也很容易得罪于别人。这种性格使他拥有许多的敌人和异己,原先的朋友后来也纷纷割席分道,使得异己的队伍不断壮大。

1924年11月的一天,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名叫杨树达的学生因为神经病症状发作,来到鲁迅家中,举止有些反常。鲁迅十分紧张,以为是论敌派来的打手,连夜还写了一篇题为《记“杨树达”君的袭来》的文章,说“我还没有预料到学界或文界对于他的敌手竟至于用疯子来做武器,而这疯子又是假的,而装疯子的又是青年学生。”(《集外集》)可见鲁迅对人的狐疑已经到了十分敏感甚至神经质的程度。1926年,鲁迅应老朋友林语堂之邀,赴厦门大学任教。一个学期的课还没上完,鲁迅就向院方递交辞呈。其实并没有事情,不过是顾颉刚等与他观念歧异的“现代评论派”的学者相继南下,成了他的同事。他“坐在电灯下默默地想,越想越冒火,而无人浇一杯冷水,于是终于决定曰:仰东硕杀!我勿要带来者!”于是到了广州的中山大学,才三个月,傅斯年又延请顾颉刚来中大任教。鲁迅竟提出抗议:红鼻(顾颉刚)来,我就走!阻止不成真的就卷席走人。见地不同的同行,何至于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后来,包括林语堂、钱玄同等老朋友也成了陌路人。

就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许多与鲁迅结怨很深的人并不见得就是坏人、恶魔,他们与鲁迅的意见分歧有时不过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鲁迅自己也不见得总是在情占理,但他习惯于把人往坏处想,因此很容易就失去了对人的信任。除了死去的人,特别是烈士,鲁迅很少会赞誉一个人。在鲁迅的意识里,社会的黑暗更多是来自人性的黑暗,中国革命之所以艰难反复,未来之所以不可寄托,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国民性的龌龊。他不止一次地宣称自己“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由于对人性的不信任,鲁迅对社会的乌托邦抱有怀疑。他说:“我疑心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也会有将叛徒处死刑。”《两地书·四》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鲁迅压根就对人不抱什么希望。他从自己为人的经验里得出“一切人的靠不住”(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的感慨。包括那些要去拯救的群众,他们很可能会把你像耶稣一样吊死在十字架上。鲁迅可不想效仿耶稣,他不想把自己当成祭品,他期待自己对人的付出应该有相应的回报,甚至把自己的奉献当作谴责和挖苦别人的条件,因此他有了比付出更多的付出——心里总是郁积着深深的怨愤和痛苦,有时候甚至想到要报复。他曾经激愤地说:“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这实在使我愤怒、怨恨了,有时简直想报复。我并没有略存求得称誉、报答之心,不过以为喝过血的人们,看见没有血喝了就应该走散,不要记着我是血的债主,临走时还要打杀我”。(《两地书·九五》)把自己帮助过的人称作是喝过自己血的人,话说得也太难听了。既然知道喝自己血的人要嘲笑和打杀自己,又何必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呢?很难理解,一个对人性极度失望的人,如何站立到人道主义的立场上。

同类推荐
  • 忘不了的小事(心灵感悟书坊)

    忘不了的小事(心灵感悟书坊)

    众人的一生中,总有让你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大事和小事。本书主要为您记录了一些生活中具有启迪意义的小事。事虽小,却件件忘不了。您在轻松的阅读后,会不由自主地为生活中的平时不易发现的细节和小事而感叹,如参禅般顿悟,您会感到不虚此“读”。
  • 超越职场:职场经理人的生存哲学

    超越职场:职场经理人的生存哲学

    本书在吸取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理论精华的基础上,从性格、言谈举止、口才和演讲、人际交往、用人、处世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条件,以及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旨在帮助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尽快成为一个优秀的、让下属信服的管理者。
  • 一生要会运用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一生要会运用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本书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谋略运用到军事、经济、日常生活中,教人成功,给人智慧。
  • 敢于打开心灵之门(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敢于打开心灵之门(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扫出心中的清静之地、克服发怒这种典型的慢性自杀行为、根除过分的依赖心理……要做到这些其实并不难,只要你敢于打开心灵之门。青年们:睁大眼睛看看这精彩的世界吧,打开心灵的窗户,接收更多的灿烂阳光和新鲜空气吧!如果你勇敢地敞开心扉,全身心地感受生活中的一切,你一定会发现一个神奇的“新大陆”。
  • 行走社会的做人艺术

    行走社会的做人艺术

    康涅克州有位律师R君,在参加卡耐基的课程之后,有天和太太驾车到长岛去拜访几个亲友。R君的太太留他陪一位老姑妈聊天,自己则到别处去见几个年轻的亲戚。R君觉得不妨以这位老姑妈为对象,体验一下使用“赞赏原则”的效果。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
热门推荐
  • 穿越古代之朕的爱妃

    穿越古代之朕的爱妃

    他至高无上,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因为一场龙卷风,而穿越到古代,.附身在他的爱妃身上.........他说:“即使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把你找到。”而她因为他的折磨受尽了屈辱,而意想不到的是.............
  •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蚀骨溺宠

    蚀骨溺宠

    她是背负无数流言蜚语的风流郡主,他是高高在上风华无人能及的摄政王。在爱恨纠缠中,他们慢慢靠近,万丈红尘,只有他懂她嚣张外表下的悲哀,只有她看到他华美衣袍下的黑暗。滔天火光之下,一切从头再来,命道轮回,他来找她,告诉她,他爱她。
  • 爆笑变身记王爷你别跑

    爆笑变身记王爷你别跑

    路蛊没想到自己的亲亲老爹居然会卖了自己,让她乖乖成亲?做梦!某女开始了自己的逃婚之路。邪魅男勾唇一笑,想跑?抓回来让你三天下不了床!众桃花:别想欺负阿蛊!邪魅男无辜眨眼,人家只是想跟阿蛊交流一下床上功夫嘛~#某穿越女的苦逼生活##论路蛊怎样招惹桃花##被夫君欺压的悲惨人生#
  • 庭院深深

    庭院深深

    她,貌甚天仙,只因经历太多仇怨,而誓死要“踏万人之骨,以登权位之极”。他,温文尔雅,却深爱着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为了她,竟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帅气洒脱,为了她,竟深陷权利漩涡。他,贵为王爷,将她一步步引入权利之中,最后竟为她放弃到手的权利。他,身份显赫,竟喜欢上长其几岁的她,为保皇权,终将其放弃。他,文韬武略,工于权谋之术,却因她而自逐于塞外。
  • 走马

    走马

    曾记得过去,风花雪月,是否错过。回忆,无限美好,似走马观花,踏一路良辰美景,梦回过去……
  • 叶家纪事

    叶家纪事

    男主是女主的大十二岁的堂叔,这在我国法律上并不受控制。无奈相隔千山万水,一场密不透风的恋情,因为家族爱恨生出重重误会,一步错,步步错,步步之后,他依然可以为了她,她也从来只相信他。
  • 苍龙帝主

    苍龙帝主

    一个穿越到外界的少年,仅凭一块不凡的玉佩在异世界闯出一片风云,遇神屠神,遇魔灭魔。妖界因为他的到来而风雨欲来,世界因为他的存在而越发精彩!
  • 网王之琥珀流川

    网王之琥珀流川

    【琥珀流川】(流川+迹部)韩希梓樱。只是在毕业前夕熬了一次夜,谁可以告诉她这里是什么鬼地方,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头发是怎么回事?
  • 经历之街头知己

    经历之街头知己

    一段传奇的青春经历,一个执着于爱的故事,一段用青春去流浪的经历。两个有着共同信仰的人,彼此相互扶持,相互走过漫长的6年,他们受过无数人唾弃的眼神,也获得过万千好人的帮助。他们是老愈与无沙。老愈是个读书人,饱读诗书,熟悉中、英、日三国语言,却流浪于街头。无沙是个固执的丫头,悲伤的经历始终没有磨灭她心中对爱的追求,她也崇拜老愈的才识,他与她之间既是知己,也是相互的依靠。这是一段关于他与她6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