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安迪所说的一句话。
也许,现实生活的残酷远没有电影结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那般动人,但当我们面临人生困境的时候,是绝望还是希望,却是可以从中获得的。就像那句话:“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消你能不断自拔与更新。”而这种更新的基础,就是内心永远憧憬着未来的希望。它像一扇窗,让我们不再受制于紧紧包裹着的世界,倾听内心的世界,感受自由,体味轻舞飞扬的人生。
安迪在高墙里和瑞德聊天:“我希望去墨西哥的一个小岛;我希望去太平洋,用墨西哥语言说,那里叫作‘失去记忆的地方’;我希望有一个小旅馆;我希望有几只废弃的小船,然后自己动手把它修好,带着我的客人去海上钓鱼……”
而这里的高墙,就是横阻于灰暗的囚禁和纯净的自由之间的一扇屏障,是肖申克监狱的界限。更多地,它是囚禁人们内心的枷锁。
安迪就是要在这所监狱里残度余生的囚犯。在1947年的美国,缅因州的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夫,因此被判终身监禁,从此开始了在肖申克监狱里的生活。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监狱里的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因此他的申诉显得是那么苍白可笑。
肖申克监狱里还有另一名罪犯,是那里的“权威人物”,因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已服刑20年,但数次申请假释都未获批准,他叫瑞德。之所以“权威”,是因为瑞德可以为囚犯们弄来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瑞德答应安迪帮他弄到了一把岩石锤,让他雕刻石头来消磨监狱里的时光。
而安迪面对残酷的现实,在20年的时间里,利用这把小小的岩石锤挖通了牢墙。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过500码的下水道,逃出牢笼。
获得自由的安迪揭发了典狱长的恶行,并且利用典狱长贪污受贿的钱在太平洋上买了座小岛。后来,瑞德获得假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两位牢友终于在太平洋上那座自由的小岛上重逢。
不管经过多长时间,不管经历过怎样的困境,安迪的希望最终都实现了。因为,他一直相信着自己的未来,不管他生活的环境多么肮脏,他都不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终点。有多少人终其一生没能到达理想的国度,在现实中自怨自艾?其实不是命运不给你机会,而是你放弃了心中的阳光,任由乌云占领了自己的内心,让潮湿的心发霉、腐烂,最终希望也化为乌有。
希望也是一种坚持,你坚信乌云背后有阳光,就可以在漫长的黑暗中默默等待,直到阳光普照,美好到来。
诚然,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有很多时候是令我们失望的。也许,我们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我们一直没有缘分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就连每年过生日或除夕零点时许下的愿望也都不一定能实现。太多的希望都只是在人们双手合十中跳跃,却从来没能进入过我们的生活。
然而,那长存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自由和希望,是如此迫切地需要救赎。这就如同需要一个公正的上帝,来通过安迪,安慰和拯救更多的灵魂。
在囚犯们外出劳动时,安迪争取了警卫队长的信任,通过自己的会计专长为大家赢得了两箱冰镇啤酒。囚犯们兴高采烈地喝着久违的啤酒,而安迪只是坐在一旁微笑着注视着这一切。
就连瑞德都说,那一刻,“我们坐在春光下喝着啤酒,像自由人在修理自家的屋顶一样,我们是万物之主。”
其实,安迪冒着生命危险想要赢取的,绝非这区区两箱啤酒。他从来不曾放弃的,是他自己和其他囚犯自由的感觉,哪怕这种希望只有一点点。
从这个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尽管自己身陷冤狱,尽管自由已经被剥夺殆尽,但是安迪却从未丧失信心,一直对未来充满希望。影片中说:“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安迪第二次做出惊人的举动是在播音室里,他通过高音喇叭向囚犯们播放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让整个肖申克监狱都为之震撼。也许他们“听不懂意大利女士唱的是什么,也根本没想听懂,因为有些东西无须言语来表达。”
但是,音乐却从麦克风中穿透出去,华美的女高音带着空灵的自由在高墙内飞翔,那一张张曾经写满过罪恶的囚犯们的面孔,还有平日里穷凶极恶的狱警们的面孔,都在这一刻变得虔诚而高贵,听着这涤荡灵魂的天籁之音。
音乐让“每一个人都相信,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得无法用语言描绘,美得让人心痛。歌声高亢悠扬,超越了囚犯们的梦想,就像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高墙,使他们忘记了铁栏的束缚。此时此刻,肖申克里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自由”。
在最易磨灭希望的监狱里,安迪用这些方式提醒着自己和身边的人们——这世上还有无法用高墙铁栏围起的地方,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随意触摸的:这便是存于每一个人心底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一切就都有可能。
6年里,安迪每周给州长写一封信,希望得到捐助扩建图书馆。开始人人都说不可能,但他最终建成了全美最大的监狱图书馆,让囚犯们享受着音乐的洗礼,接触到外界的知识。在辅导年轻囚犯考取高中文凭时,安迪将对方揉烂的试卷从废纸篓中拾起,寄出,最终使对方获得了文凭认证。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囚徒,人们在自己的心外围建起了不可逾越的高墙,在上面设置了电网,暗示自己不能逾越,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但也是一种自我封闭。没有绝对的绝境,只有相信绝境的人。
希望让人自由,只要心存希望,就没有过不去的狂风和暴雨。相信希望,就是给了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
004消除“不可能主义”
广告词说的好,“一切皆有可能”。这个世界充满了奇迹,只看你是否有勇气去创造。伟人并非一开始就是伟人,在他们成就伟业之前,总会经历很长的一段蛰伏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会承受无数的质疑和偏见,甚至是侮辱……但不管别人怎样看待他们,就算把他们当作疯子,他们也当自己是天才,相信自己的未来,正是有着这样的心态,才能坚持到最后,创造奇迹。
人要相信自己、珍惜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敬重你。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辆外形和使用程度都完全一样的汽车停放在同一个车场,打开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而另一辆则保持不动。结果发现,打开车窗和引擎盖的那辆车在3天之后就遭到了人们的破坏,变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没有什么变化。这时候,心理学家将完好的那辆车的玻璃打碎一块,仅仅一天之后,所有的玻璃都被别人打碎了,内部的东西也一点不剩地丢光了。
根据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得出了著名的“破窗户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认为那些坏的东西即便是让它再坏一点也无妨。而对于完美的东西,所有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维护它,不愿主动破坏;而对于那些残缺的东西,大家则从来不会在意。
人们也曾经用“破窗户理论“在一座城市里做过相类似的实验。
在一条一直非常干净的街道上,实验者们扔了一些生活垃圾,然后刻意不去打扫它们。过了几天,整条街道就被铺天盖地的垃圾堆满了,碎纸片和塑料袋漫天飞舞。同时,人们把另一条街道打扫得一尘不染,并且随时打扫,让这条街道时刻保持清洁。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这条街道即使不去打扫也会保持整洁,总会有人主动把散落在街道上的垃圾扔进垃圾箱;如果碰到外人往地上乱扔垃圾,还会有人制止。
没有比自己放弃自己更可怕的事情了。你觉得自己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眼前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时间久了,别人也会通过你的信念相信,但若是你选择破罐子破摔,那么有可能别人还要踩你一脚。
若想赢得尊重,赢得成功,你就要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永不自暴自弃。
现年18岁的女孩道恩·罗根斯,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恩达尔市。她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她和哥哥肖恩从小就跟着染有毒瘾的继父和他们的生母四处流浪。在大部分时候,他们一家人都住在没有水电的破旧房子里,只能在公共厕所里洗澡,点蜡烛念书。
有一天,罗根斯向学校老师去借蜡烛,人们才发现她的悲惨生活。由于家里没水没电,所以她和哥哥要走20分钟的路去打水,而且经常连续两三个月也不能洗澡、几星期穿同一套衣服到校。小的时候,罗根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别人有什么区别。只记得同学们给她取了个外号叫“脏孩子”。直到初中时,同学们仍然这样叫她。
更不幸的是,过了不久之后,罗根斯的父母突然扔下一双儿女悄然失踪,罗根斯和哥哥从那以后就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由于父母的失踪,罗根斯和哥哥连一个家也没有了,兄妹俩每天晚上只好去朋友家借宿,睡在人家的沙发上。让人钦佩的是,身处逆境的罗根斯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完成学业!
后来,罗根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罗根斯的事迹也被搬上了新闻,不少人都为之动容。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考验之后,罗根斯说:“没有任何借口能让你自暴自弃,一个人必须尊重自己,而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恐怕我们不会再遇到比罗根斯更倒霉的事情了,所以,我们就更没有借口去自暴自弃了。或许你的生命中也有些不完美,但是你不必为此感到难堪,你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有别人所没有的才能。如果你因为一点点的坎坷和不幸就陷入自弃当中,就不要指望获得他人的尊重,更不要指望能赢得人生了。因为从你放弃努力的那一刻起,你也在向所有人宣布,你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生活中,有的人在经济上、生活上或名誉上遇到一点点挫折时,就感觉承受不了,然后自暴自弃,要么逃避,要么就破罐子破摔,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道路,认为所有人都对他不起,这些人其实就是一些输不起的懦夫。
有人害怕事业失败,有人害怕人生失败,其实这样或那样的失败都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扭转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失败!我宁可一千次跌倒,一千零一次爬起来,也不向失败低一次头。”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不会永远与失败相伴。但如果你因为这一点点的失败就自暴自弃了,恐怕就会从此失掉人生,因为自暴自弃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生活或者事业不可能事事如意,通往赢的大道上会遇到许多障碍,但只要我们不被失败打倒,不气馁,持之以恒,始终坚定如一,最后赢的一定是我们。
其实,挫折并不能打倒我们,真正打倒我们的是自己消极的心态。你觉得不可能,那么世界充满了不可能,你觉得一切皆有可能,那么你的世界便充满奇迹。
005后退一步比前进一步更重要
人生的道路上必然会有风起浪涌的时候,也难免有与别人发生摩擦的时候,如果迎面与之搏击,也许会撞得头破血流,船毁人亡,难有东山再起之日。此时何不隐忍一下,暂时后退一下。
隐忍不是懦弱,不是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韬光养晦的智慧,是卧薪尝胆的勇气。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问题,也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只要我们能够适度地退让,总会拨云见日、雨过天晴,获得一片美丽的风景。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赋予“前进”以勇者的赞誉。因为“进”代表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不少人热衷于“进”,而将“退”看作是怯懦的表现,是屈服的象征,不愿意、不甘心“退”。
殊不知,在人生的道路中,前进并不是人唯一的处世之道。有时候,后退一步也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柳暗花明,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人生本身就是有进有退,有时候后退一步比前进一步更加重要。
春秋时期,楚庄王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楚将杨窗也被俘虏了。三天后,由于庸国人的疏忽,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他对楚庄王说明了庸国的情况:“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出了一个主意,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之后再去进攻他们。因此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像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军心麻痹,军队渐渐松懈了斗志,对敌人的戒备也渐渐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楚庄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于是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此时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发起进攻,庸国士兵仓促应战,抵挡不住,结果庸国被一举消灭。
在这个故事中,楚国为了战胜庸国,采取了妥协和让步的方法,看似是处于下风,但事实证明,他们因为隐忍的“退”而创造了更好的作战机会,最终他们战胜了庸国,成了这场残酷战争中的赢家。
生活中有很多以“退”为“进”的例子,比如,体育竞赛中的足球、篮球赛,当进攻受阻,往往是将球后传,谋取更有效的进攻,从而得分;汽车驾驶员,在泊车时,有时也需要准确地后退,才能将车停在适当的位置;汽车起步时,有时也需要后退,才能把车驶上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