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87100000019

第19章

他是桥梁专家,对于有关桥梁的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早已烂熟于心,加上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写起桥梁方面的科普文章来,真是如数家珍,妙笔生花。《启宏图,天堑变通途》、《中国石拱桥》、《桥梁远景图》、《桥话》、《桥名谈往》、《名桥谈往》、《五桥颂———泸定桥、卢沟桥、安平桥、安济桥、永通桥》、《洛阳桥与江东桥》、《天津的开合桥》、《联合桥》、《桥梁和桥梁技术》等文章,都是他在“文革”前关于桥梁的著名科普作品,其中的《中国石拱桥》于1964年被选入中学课本。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这是《中国石拱桥》的开头,写得多么富有美感!

茅以升的《桥话》于1963年2月开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文分四部分,四次发完。这四部分的题目是:“最早的桥”、“古桥今用”、“桥的运动”、“桥梁作用”。

毛主席读了《桥话》,很赞赏。1963年3月,茅以升出席全国农业科技会议,并与毛主席合影。

“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毛主席对他说,“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呢!”

7.志在创建新力学

茅以升晚年曾回顾总结自己的—生,说到科研成就时,他不无遗憾地写道:“在我过去的工作中,我曾断断续续地作过不少科研,来完成我承担的各种性质的任务。由于任务的不同,我的科研不可能专精于一门或一科,因而也未能写出一本专著,对某种科学,做出特殊贡献,只是在国内国外的日报和期刊上,发表过不少科学论著而已。”

茅以升青年时就创业成功,平生业绩,传扬天下,但他还为自己未能在科学理论上作出杰出建树而感到不满足。为了弥补这种不满足,他的后半生,志在建立一门新力学。

他早年在大学教书,独创“学生考先生”教学法,有学生问他“力是什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何相等”,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涉及力学中的根本概念,回答起来很不容易。因此成了他的重要科研项目。

从字面来看,“力学”应是关于“力”的科学,但是,没有任何一本力学教科书能够说清楚,到底“力”是什么东西,至多只能搬出一些关于力的数学公式。就连力学奠基人之—的牛顿,虽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却也没有说出力的物理概念。“力”这个名词也运用非常广泛,好像可以给它戴上任何一顶帽子。打开报纸,就可以看到生产力、生命力、劳动力、能力、脑力、体力等无穷多的力。在一般自然科学中也可以看到干扰力、亲和力、热力、水力等各式各样的力。至于力学中的吸引力、排斥力、摩擦力、静力、动力、重力等的力,更是数不清了。究竟所有这些力,指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好像有多少种不能说明的现象,就有多少种力。

再拿人们熟知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说,一个人重重地打了另一个人一拳,挨打者肯定感觉疼痛,按照力学的解释,这是打人者用在拳头上的力作用于挨打者身上的结果。但打人者拳头落在挨打者身上的一刹那,也会感到一种反弹力,按照力学的解释,这是挨打者对打人的拳头产生的反作用力,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因此打人者并没有占到便宜。虽然学过力学的人谁也不敢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是错误的,但谁也不会把自己挨打当做打人。如果有谁发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何相等?为什么理论和常识之间的反差那么大?”恐怕就没有人能够从根本上解释得清楚了。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开始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逐渐认识到,传统力学中之所以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是由于人们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理解和说明力的本质和作用,也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来看待物体运动,而根本问题就出在力学的基本概念上。他认为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从纠正力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建立新的力学体系。

到60年代,他对新力学的思考已比较成熟,开始在一些场合进行讲解,引起了我国力学界的重视。1961年3月,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代表中国力学会专访茅以升,商讨他所提出的力学基本概念问题。

同年,他写成了《力学中的基本概念问题》一文,系统地表达了他对力学体系的思考。文章首先列举了“力”这个概念在运用中的混乱情况。接着他用两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力学中的概念问题。

一个例子是两人拉绳,拉紧后,绳不动,人也不动,绳既“势均”,人也“力敌”,用来说明“平衡中的运动”。绳子从松的情况而拉紧到势均力敌的“平衡”,经历了一个被拉长,也就是“变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绳内的每一“分子”都要移动,都有“变位”,所有各分子的变位就表现为绳子总的变形。绳子所以能平衡就是由于被拉长,而拉长就是使分子有运动,这就是“平衡中的运动”。

另一个例子是两个球在运动中相遇,快的赶上慢的,因而发生碰撞,在两球未相撞时,后面的球快于前面的球,两球的力是不一样的,但当两球相撞的一刹那,两球的接触面上产生了相等的力和反力,因而两球就处于一刹那的平衡状态中。这就是“运动中的平衡”。

无论是平衡中的运动,还是运动中的平衡,都是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拉绳是手与绳的相互作用,手给绳“使劲”是给了“能量”而非给了力,绳子拉紧不能移动时,能量就存储在绳子上,稍松一点,绳子就将能量输出,绳子的松紧就是能量的输出与输入,从而产生不同的变形与变位、不同的力和反力。

两个球都在运动就都有能量,在运动中产生了变形,在相撞时的平衡中产生了变位。平衡随碰撞结束而结束,碰撞产生了两球能量的相互转化,改变了两球的能量与速度,随后,两球各以新的能量和速度继续运动。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知道运动与平衡、力与反力、变形与恢复、变位的进退等物理现象,都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两个物体之间能量相互转化的结果,因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包含着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的许多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物体运动的发展。

经过以上的论证,茅以升得出结论说:“力学是物体运动的矛盾论。”

他接下来根据这个观点,对牛顿提出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作出了新的解释,并建议把这三大定律改称为“动性律”、“惯性律”和“矛盾律”。

根据以上的立论,他对现行力学教科书的形而上学观点展开了批判。

最后,他归纳全文,对建立辩证唯物的新力学提出了四点建议:(1)力学应当建立在矛盾观点基础上。

(2)在力学中,以能量转化为贯穿物理现象的唯一线索,以力为分析平衡问题的数学工具。(3)要清除现行力学中的一切孤立、静止和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特别要停止用以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为对象的名词,如所谓“刚体”、“静力”、“动力”等等;要改革力学中罗列现象而不重视联系的缺点。(4)应当把力学中的分割阵地,按各种专业需要,分别统一起来,如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两课同“结构学”等合并为一门学科,供土木建筑专业运用,同“机械运动学”等合并为一门学科,供机械专业运用。

到1973年,茅以升进一步明确提出:“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应当是能而非力”,并以这句话为题写成文章,对《力学中的基本概念问题》一文中的观点作出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

可惜的是,由于工作繁忙,事务缠身,他最终未能写出一部建立新力学的专著,但他留下的思想成果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8.在“文革”中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开始了“十年动乱”,全国的知识分子普遍遭到打击、迫害,无数专家、学者、教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茅以升也未能幸免。

“文革”刚开始,林彪、“四人帮”鼓动群众“造反”,各单位、各地区都成立“革命”群众组织,造原来的党政机关的反,大多数领导干部被群众组织审查和批斗。同时,为了点燃“革命”之火,还发起了全国性的“革命大串联”,整个中国陷入一片混乱中。

1966年7月,铁道科学院的“造反”组织把茅以升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和“反动政客”,勒令他搬出自己的办公室,与秘书挤在一间屋子里写交代材料。

就在当天,传来了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一定要保护茅以升同志的人身安全,保证不能妨碍他的正常活动。”由于周总理的保护,茅以升还出席了7月的最高国务会议,8月18日还同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群众。在铁道科学院,“造反派”对他还算比较客气,而其他几位老专家就只能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屋,像小学生一样并排坐着,写交代材料。

8月26日,对茅以升的批斗达到高潮。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胸前挂着一个大纸牌子,上面写着“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几个大字,把他押上了院内广场的批斗台。

台下的造反群众高呼着“打倒茅以升”等口号,台上的造反派头头在宣布他的“罪行”,并逼令他交代“问题”。

“你说!”一位造反派头头逼令说,“以后我不坐小汽车了,再坐就打断我的狗腿。”

“你说!你说!”台上台下一片狂吼。

这是对人格的公然侮辱,茅以升一生崇尚“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但面对这一群像着了魔的人,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

“我以后不坐小汽车了,”他很勉强地说,“再坐就打断我的腿。”

“不行!”台上有人叫喊,“你说,‘打断我的狗腿’,说‘狗腿’。”

“说狗腿!说狗腿!”台上台下许多人喊叫着。

但是茅以升就是不说“狗”字。在一阵威逼之后,他突然大声说:“有句话我不知该讲不该讲?”

“你讲吧。”台上人说。

“这个月18日,”他抬起头沉稳而有力地说,“我上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主席。”

当时中国正盛行个人迷信,毛泽东的权威至高无上。茅以升这句话果真灵验,造反派们不再肆无忌惮地对待他了。

批斗结束后,他不知胸前的牌子怎么处理,问秘书,秘书也无法回答,又去问造反组织,回答说让他下班时把牌子放在传达室,上班时从传达室挂上牌子。

他被剥夺了坐小车的资格,每天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当时正是“红卫兵”大串联的高峰,北京的公共汽车拥挤不堪,年轻人上下班挤车都很艰难,而茅以升已年逾古稀,每天上班要换乘三次车,经过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铁道科学院,他挤车的艰难吃力可想而知。由于心情沉重,奔波劳累,精神紧张,他的胃病发作,每天中午在单位,只能吃点开水泡大米花。

好在这样的时间并不长,在周总理的干预下,茅以升恢复了坐小车的待遇,10月1日国庆节,他又同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文革”的前几年,茅以升不得不应付的一项繁忙事情,就是不断地接待“外调”人员。他建国前曾在许多单位任职,交往极其广泛。而那些和他有过联系的人在“文革”中绝大多数受到审查,他们所在单位或地方都派出调查人员,找到与被审查者有过关系的人,收集被审查者的材料。这些外调人员频繁光顾茅以升,不论是上班或在家,他都要接待这些人员,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批。除了谈话外,还要写证明材料,工作量是很大的。

有时他自己时间不够用,就请秘书帮他抄写。

他对待外调,极其认真,因为他知道这些材料关系着被审查者的命运。他极力回忆被调查者,同他接触的时间、地点,担任过什么职务,作出过什么贡献,然后准确地答复。

有的外调人员怀着整倒被审查者的用心,诱导茅以升提供不利于被审查者的材料,甚至在达不到目的时,拿当时通行的政治大话恐吓他,但他坚持实事求是,决不屈从和苟同。

“对人的历史负责,”他反复说,“也就是对自己负责。”

在那丧心病狂的年代,令人心悸的消息不断传来,许多革命老前辈和科技文化界知名人士或被关押,或被揪斗,或死于非命。茅以升心情非常沉重,好长时间沉默寡言,很难露出笑容。

他的权限被剥夺了很多,不能开展正常的工作和研究,但他又是一个绝不愿虚度光阴的人,于是便着手研究便于使用的图算器。他亲自买来纸张,在他那狭小的书房里剪呀画呀忙个不停,裱糊成各种各样的图算器。只有在完成一件图算器具时,才能见到他发自内心的一丝笑容。

他的研究是富有成果的。1982年3月,广州图尺算协会召开首届年会及特殊算具观摩交流会,他写文章表示祝贺。文中谈了他研究图算的经历和心得,指出图算在电子计算机时代仍有存在的价值。文章的题目是:《图算如下棋,可以启发智慧》。

茅以升从小喜爱文学,一生不衰,知道好多与桥有关的典故和文学作品,早就认识到中国古桥不仅是提供交通便利,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文革”中间,他觉得无事可做,又觉得浪费光阴是莫大的罪过,于是忽发奇想,要为桥梁文化作点贡献。他和两位志同道合的老友广查博搜,把古往今来描写桥梁、歌颂桥梁、用桥作比和与桥有关的诗词曲文,以及桥边悲欢离合的故事汇集起来,用工工整整的小楷,抄录在一式的稿纸上。他亲手装订、设计封面,题名《桥话》。日积月累,居然集成厚厚的一套共九大册的《桥话》,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桥梁的文艺鉴赏辞典。他把这一套手抄本安放在书橱中,非常珍视。

同类推荐
  • 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

    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

    徐舜寿是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在他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飞机设计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书荟萃大量由他本人提供的珍贵文字及历史资料、回忆、纪念文字等,内容丰富、翔实,生动感人,其中所记述徐舜寿的历史功绩和他的科研设计思想、对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人格魅力,对于今天从事和关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人们,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 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流年碎影,民国女子的爱与忧伤

    流年碎影,民国女子的爱与忧伤

    本书甄选24 位知名的民国才女,用细腻的心思和唯美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段段充满传奇的人生故事中。她们有的是出身豪门的名媛,尊贵、高雅;有的是书香才女,出语惊人、绚烂如花;有的是风月场里的明星,烫着时髦的头发,穿着香艳的旗袍,妆容精致,眼神中流淌着忧伤……她们姿态万千,在那段岁月里演绎了不同的人生传奇。那些泛黄的老故事,经尽岁月沉淀,泛着独特的风韵与芬芳。本书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梳理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如烟往事,以女性的直觉和独特的视角,走近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这不仅仅是一部怀旧之作,更是品爱之旅。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Ⅴ)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Ⅴ)

    本书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蒲松龄传:幻由人生》是一本翔实的、带有学术意味的人物传记。作者是研究蒲松龄的大家,又有文学写作的经验,故下笔纵横捭阖,情思缕缕,除了人物鲜活外,历史的语境也被一一点缀出来。一个在科举路上不得志的文人形象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诸多历史话题浮现其间,乃文学画廊的奇景,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热门推荐
  • 唐帆

    唐帆

    27万年后的一名1406岁人类,在人类文明毁灭的前夕,开启了逆向时光通道,意识体回到了2016年的申市,以封闭自身记忆为代价,寄生到高二学生李默的意识深处。在发现当前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工业时代之后,抢在时光隧道关闭前,带着李默的身体再次挤入,回到了贞观元年的御书房,人类文明的远航之帆在脑残少年猛烈的起床气流的推送下,缓缓起航...
  • 神秘爱情:老公非人类

    神秘爱情:老公非人类

    第一次见面,她将他当做小偷,他将她当作嫌犯,两人大打出手。第二次见面,她被人当作人质,他救下她后便不见了踪影。第三次见面,他醉酒失态,抱着她倾诉真心。而再次的见面,却是他将她从绑匪中解救出来。她一脸天真的走到他的面前,面带笑容的说道:“冷警官,既然,咱们这么有缘,那咱们就结婚吧!”本以为他会无情拒绝,可是,却没想到某人却对她微露笑脸:“行,结婚!”而她却并不知道,她有目的,他亦有目的!
  • 纵使东风依旧之纳兰容若

    纵使东风依旧之纳兰容若

    康熙二十四年,清初一代词人纳兰容若,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本文以白描的手法,平实的叙述,记录他生命最后一段时光。他担任御前侍卫,看似风光,却为君王任意驱使,执鞭坠镫,浪费绝世才华。他陪伴君王左右,谈诗论道,却未得真心赏识,如履薄冰,身心俱疲。他身居豪门潭府,妻妾环绕,却仍是千古伤心人,悼亡不绝,孤独难禁。他欲寻红颜知己,醉入柔乡,却终是梦幻一场,劳燕分飞,空花终坠。仲夏时节,集一众好友赏庭前夜合,终成一代词家之绝唱。生而何欢,死而何惧!所幸还有三生知己,肝胆相照。临终之际,最难割舍的,便是这份挚友真情。为更好的塑造人物,重现历史,本文为章回体小说,仿明清白话文写作
  • 逆战特种兵之学院记

    逆战特种兵之学院记

    青春特种兵在校园会是什么感觉呢?他们会完成总部交给的任务吗?
  • 夏夜萤火虫

    夏夜萤火虫

    也许这个青春并不快乐,也许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但是只要你站在我身边,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 温病指南

    温病指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琳琅劫

    琳琅劫

    一次次的灾害,一次次的劫难,一次次的微笑,一次次的伤痕。她,都欣然接受。自有丧失了最爱,父君、娘亲…而身为魔界公主的她,却不可以随意颓废。"等我变强了,我一定要保护我最爱的人。"强者回归,为父母报仇,是怎么惊天动地,怎样叱刹风云?"神族,神皇…你害我的,我终要百倍偿还。"看年少的她,如何一步步走上强者之路,如何化险为夷,如何报杀亲之仇?
  • 我成了英灵

    我成了英灵

    洛儿陂夏帝国,一个北临妖兽海峡的古老国都,都城浩大无比,并且历史悠久。
  • 一晴方觉夏已深

    一晴方觉夏已深

    这是一个类似于小白文,但也夹杂着爱情里的酸和苦。林开心说:“不会痛的根本不叫爱情,我一定遇到过那个腾云驾雾的大英雄,但是我也放走了那个大英雄。”唐慧说:“我从来不相信爱情,因为我从未遇到过爱情。”宋烈说:“睡醒了才发觉身边的人已走远。”周百里说:“明明那么想拥抱,却孤单到黎明。”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 谁人解其味

    谁人解其味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初恋, 如果因为年少轻狂,伤害了自己深爱着的人,让朦胧的初恋含恨离去,这将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