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0100000015

第15章 佛教的教育(1)

在座各位都是从事教育的,其实,佛教也是一种教育。我们所在的寺院,就具有学校的功能。它的教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出家人的教化,一是面向社会的教化。

一、佛教的教育目标

寺院供奉的造像有两大类,一是属于护法,如我们熟悉的四大天王等,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保安人员,起到维护道场的作用。另一部分,就是佛、菩萨、罗汉造像,这些属于教育目标的象征。佛教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就是通过佛教特有的教育方式使人成为圣贤。

其中,又包含三级目标。

初级目标,是通过人天乘的教育,造就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的人。

中级目标,是通过声闻乘的教育,造就解脱的圣者,也就是佛教所说的阿罗汉。所谓解脱,就是通过修行彻底摆脱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证得涅槃。不少人以为,涅槃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其实不然。涅槃是代表寂静,是烦恼平息后的内心寂静。这种寂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体悟宇宙究竟真理后,由空性散发的强大力量。阿罗汉,就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是证得涅槃解脱的圣者。

高级目标,是通过菩萨道的教育,造就佛陀那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觉者。在很多人感觉中,佛菩萨只是存在于书本和想象中,是脱离现实的。其实,成佛并不是成为行走云端的神仙,而是代表高尚生命品质的成就。这种品质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断德、智德和悲德。所谓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这也是中级目标所成就的。所谓智德,即圆满一切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知识,而是通达宇宙真相的能力,是超越思维和理性的根本智慧。这种能力是众生本自具足的,只须通过修行开发出来。所谓悲德,即成就大慈大悲的品质,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无限的、平等无别的慈悲。这就需要发起菩提心,愿为众生拔苦与乐。具备这种愿望并付诸实践者,就是菩萨。

二、为什么接受教育

从教育目标可以看出,佛教就是人格改造的教育,是生命提升的教育。那么,佛陀为什么要施设这样的教育?我们又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1.无明造成的误解

生活在这个世间,时时都要面对很多问题。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多数人会以为,凡我亲眼所见,必是最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看法。那么,这种经验究竟有多大的可靠性?

关于这个问题,佛法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如唯识宗是以三性理论将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超越对待的真理世界,即圆成实的世界;一是客观的现象世界,即依他起的世界;一是在呈现于我们认识上的世界,即遍计所执的世界。

佛法告诉我们,在认识上呈现的世界,是被我执处理过的,和客观世界并非一体。比如眼前这个杯子,呈现在认识上的,不仅包括杯子的形状体积,还有是否美观、是否值钱、是否属于我等种种设定。这些设定都是我们附加其上的,并非客观存在。但我们却会执著这些设定,认为它就是美的,就是值钱的,就是我的。就像夜行人遇到一条绳子,因看不清而误以为蛇,吓得魂飞魄散。从客观来说,只有绳子而没有蛇。但在我们的感觉中,却只有蛇而没有绳子。

我们所认为的美丑、价值等等,只是投射于境界的认识,是蛇而非绳子。但我们投射之后,却觉得这就是亲眼所见,就是绝对真实。伴随这种错误认识,贪随之而来了,嗔随之而来了,烦恼随之而来了。

我们每天忙来忙去,表面看是忙于各种事务,事实上,都是为内心不断增长的需求忙碌。比如做事业,固然有种种不得已的客观理由,但更关键的,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份事业来支撑,似乎这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无愧于人生。伴随这种执著,对事业的需求又会进一步成长。然后再来看待事业时,就戴上了变色眼镜。因为我们是带着一系列依托事业而产生的情绪来看问题,这些心理将推动对事业的追逐。在追逐过程中,相关心理又得到增长,从而产生更高需求。

2.认清人生本质

我们需要接受教育的原因还在于,现前生命存在种种缺陷。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存在迷惑,二是存在烦恼。这是佛陀对生命现实所作的审视和评估,结论就是——人生是苦。

当然,从现象层面来说是苦乐参半的。佛教也承认情感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他所说的这种苦,是对生命本质的透视。因为一切快乐都是由某种渴求得到缓解而产生,而渴求本身是痛苦之因。任何缓解只能起到局部和暂时的作用,无法改变其痛苦本质。就像医生可以治疗疾病,但无法改写有生必有死的结局。

我们还要看到,认识苦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苦,而是为了正视现实,寻求究竟的离苦之道。所以说,这种对苦的认识是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并非逃避现实的消极心态。

人生痛苦是多方面的,如色身的生老病死,及无明、欲望制造的烦恼。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带来的痛苦,如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有自然环境带来的痛苦,如天灾人祸、酷暑严寒。从表面看,这些痛苦似乎是外来的,是加载于身心的客观存在。事实上,所有痛苦都根源于内心,都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如求不得苦,这种苦的程度,就在于我们对这一追求的执著程度。若是志在必得,那么,得不到的痛苦将无比强烈。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轻者导致精神受挫,重者甚而自寻短见。其实,任何追求都有得到和得不到两种可能。只要对此有客观认识,那么,得到固然欣喜,得不到也能坦然面对。怨憎会也是同样,若能以慈悲而不是对立的心看待他人,也就没有什么冤家仇敌了,自然不会有冤家路窄的痛苦。

此外,从个人到社会的一切变故,只要我们能正确面对,都不会因此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因为世间是无常的,这种无常是本来如此的现实。只是我们将这种无常误以为常,才会因此感到不幸。所以,这种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误解而造成,并不在于环境。如果仅仅从环境着手改变,是无法根除痛苦的。

3.盲目需求和错误依赖

佛法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惑和业。惑就是迷惑,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世界,所以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些什么。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才能过日子?对古人来说,电脑、手机和各种家用电器都是闻所未闻的,但生活并不因此缺少什么。但对现代人来说,少了任何一样都会带来诸多不便。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我们的盲目需求以及对需求形成的依赖所造成。

今天的社会,商家都在拼命鼓动消费。对于那些本身就在四处追逐的人,是根本经不起诱惑的。所以当一个新品出现时,立刻会被抓住,由此建立一种需要。一旦习惯这种需要,又会进而形成依赖。对商家来说,市场是可以培养的。这种培养,其实就是在培养人们的需求,以及对这种需求的依赖。

没有某种需求,我们就不会有这一需求无法满足的烦恼。而当需求上升到依赖时,就埋下了心理疾病的隐患。如近年出现的电子游戏依赖症、手机依赖症、电子邮件依赖症等,就是非常典型的病例。在电子游戏没有出现时,世间哪有什么电子游戏依赖症呢?而当人们产生这种需求时,就成为潜在患者了,或者说,成为某种病原体的携带者。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听圣严法师说佛

    听圣严法师说佛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放下、舍得、包容、上进等观念,永远是我们应该深思并奉行的人生准则。在浮躁、琐碎、焦虑的现代生活中,能让人从中寻得自己的一间静温禅房,让心灵得到宁静。鉴于此,笔者将法师对佛理的解析编撰成册,让更多人聆听法师的教诲。本书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对禅理的精辟见解入手,深层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并用一些经典故事加以阐释,让人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品味到禅带来的心灵洗涤与智慧指引,解除疑惑,透悟人生。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本书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最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长安以西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佛教的石窟和造像,诉说着佛教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无不取道于丝绸古道,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亦由此传入西域、印度,丝绸古道堪称为宗教文化之路。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热门推荐
  • 时砂之歌

    时砂之歌

    我的梦中你金色的眼眸,究竟藏着怎样的哀愁。我的身后背负着的诅咒,随流沙般的时光漂流。活下去,是一种桎梏还是一种渴求。你究竟是谁?命运要玩弄我到几时才会罢休。拨开迷雾,真相是解脱还是束缚。如果真的只能随波飘逐,也一定会飘去一个更好的归宿。
  • 弑仙图

    弑仙图

    这是一个剑的世界,这是一个追仙的时代,阴谋,陷阱,谄媚,背离,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追寻传说中那飘渺的仙缘。一少年,表面平凡,心有乾坤,一柄断剑,一张残图,步步为营,渐渐地解开那仙缘背后的真相。
  • 儒道圣尊

    儒道圣尊

    第三卷还有几章,会抽时间写完!
  • 俏皮小姐:皇上不要

    俏皮小姐:皇上不要

    随着两条项链发出紫色的光芒,两位女主角穿越到古代,遇到前缘的恋人,身在异世的她们,最后会留在异世还是回到现实的世界呢?
  • 曦海之边

    曦海之边

    寂寞的深夜,淡淡清风俘获着每个人的心,莫奈的餐桌上一位位名厨,团结一致对抗外籍世界名厨,当繁华逝去,席花凋零,一间默默的餐厅中,我们用心烹饪,爱的味道,门口的那盏蓝灯,是谁的等待,是在等待谁
  • 蔷薇花未央

    蔷薇花未央

    这是一篇由焰焰的生活改编的小说。小说的结局不是特别好,没有左拥右抱,有的只是一个略显安静苍白的结尾。
  • 雾里桃花香雪梅

    雾里桃花香雪梅

    你十里红妆等候我便漫天桃花相守一生你千里踏雪而来我便为你白发苍苍不离不弃千年前为了苍生负你换来的是你在怀里魂飞魄散你说”你既不负苍生又何谈负我“.......你为我重生等待千年我却只能你倾尽一生等你一世落儿能感觉到,玉珏也喜欢落儿。是喜欢了又怎样妖神殊途,你我应该各安天命,苍茫在世我们也不过是彼此生命的过客罢了。你即是与天共存,与天同寿,那么许我一生一世又有何妨呢。.........
  • 娘子是食物

    娘子是食物

    不会吧!出来旅个游也会遇到鬼打墙?这石碑和分岔口是怎么回事儿啊?什么?我是含羞草仙子?有没有搞错啊,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这次的“食物”真的不一样,胆子小得不得了,却不住在搭建好的畜生棚里,每天要洗澡,不吃草要吃熟食,有点意思。可是当我确实把她养肥了准备宰杀时,居然有那么一点不忍心···
  • 网络小说五要素理论

    网络小说五要素理论

    漫漫写作路,坎坷扑街年。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写到:如今想要成为作家的人,根本没有学好本行的手艺便已蜂拥到打字机前。如果你想当一名作曲家,你一定不会因为自己听过很多歌也会很多弹钢琴,就觉得自己能写出一首曲子;但是许多网文作者却因为自己看过很多小说也有很好的语文成绩,就觉得自己能写出神书。我自从接触到网文写作理论以来,已经有八个月了,这些时间里,我得益甚深,进而整理出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名之为小说五要素理论。近日将正式发文,在此之前,把这个写作体系发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到还扑倒在泥潭里的写手们。
  • 三生三世,情深缘浅

    三生三世,情深缘浅

    他们都背负着不可告人的责任,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却终是情深缘浅,一缕残梦,一丝断魂,三生三世,她荏苒了他的时光,惹了几世情长,她是他忘不了的人,他也是她舍不了的情,奈何桥旁,难道终究只能是两相忘么?“你可赢得过我手中剑?”“那试试好了。”她手中是他,刚才的话却不是为了他而说,他爱了她三生三世,却也替她守了他三生三世,终其所为,究竟是谁情深,又是谁缘浅………………她喜欢盛世的彼岸花,却不知,早已注定花叶永不相见,生生相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