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娜德是一个阿拉伯女人的名字,顾名思义,她不是我们的作协主席,是约旦国的。五十五岁的利娜德学教育出身,拿到过教育学的博士学位。我曾经在她家里看到过她年轻时的一幅照片,是一个平平常常面目含羞的女孩,远不如现在的她更有味道。现在她有一头飞扬的深棕色头发,衬着极有沧桑感的浅棕色皮肤,黑色的、无时无刻不在显露着娇媚和快乐的眼睛,嘴巴薄而阔,变幻着红、棕、粉、紫的唇膏,很少有几分钟时间这两片嘴唇能够安静地闭着,获得一个短暂休息的权利。我的同伴陈喜儒说,利娜德这样的女士做主席不错,做老婆不行,“闹心”。我认为这词儿用得极妙,让我立刻能想像出一幅喧闹的夫妻生活的画面。
约旦国的作家协会是一个很小的民间机构,所以利娜德总是亲自充当司机,开着她的私家奔驰车接送客人。安曼这城市相当于我们的重庆,高低落差大得吓人,利娜德左转右旋把方向盘打得飞快,一只脚同时把油门踩到最大,上天入地,给我的感觉像坐“过山车”。快便快了,可怕的是她的身体和嘴巴还在同时运作,身子矮下来,眼睛从车窗里环顾路两边建筑,这个那个的如数家珍,涂着鲜红指甲的右手脱开方向盘,辅之以幅度很大的动作,腕上的手镯叮当作响。偶尔觉得一只手不足以表达情绪的时候,左手也一并用上,腰肢和屁股兴奋地扭来扭去,像个刚拿到大把压岁钱快乐到忘乎所以的孩子。她的奔驰轿车一瞬间便进入高危度的无人驾驶状态,随着惯性上坡下坡,甚至还能够自动拐弯,每每让我手心里惊出一把冷汗。再后来,遇有活动时,我们都一齐挤到了使馆同志开的车上。她觉出了这一点,一脸遗憾,摊着双手说:“我开车已经三十年了!”于是再下一次,我们还是心惊胆战地坐回她的车。国际友谊第一嘛,牺牲一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阿拉伯人都喜欢抽一种水烟:烟台像一只巨大的灯盏摆在地上,有一米多长的软管伸出来,管口便是烟嘴,抽烟者轻松地握住,吞云吐雾的同时不妨碍他们的高谈阔论。顺便说一句,阿拉伯人喜欢讲话是出名的,他们自己的国家就流传着一句谚语:犹太人的脑袋,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精彩极了。利娜德虽然是有身份的女性,但是这不妨碍她对抽水烟的嗜好,我每次看到她口衔烟嘴悠然自得的样子,心里总有几分荒诞之感:民族风情如此浓郁的烟具,跟她脸上的浓浓彩妆,跟她昂贵的西式裙服、腰带、皮包、首饰那么的不相吻合。有时候统一未必是和谐,而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状态。我们代表团的几个人中,抽烟者只有陈喜儒一个,有一次,仅仅出于礼貌,他对利娜德的烟具表示了适当的好奇,利娜德立刻拔出口中湿滤滤的烟嘴,热情洋溢地塞到了老陈的手里。座中的几个阿拉伯人也即刻停止说话,一齐抬头看着老陈,惊奇、开心、怂恿、鼓励,种种神情兼而有之。在这些目光的压迫下,老陈手抓着烟管思想斗争了足有三分钟之久,最后毅然一闭眼,把带着利娜德新鲜口水的烟嘴塞进嘴巴。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阿拉伯人是笑老陈欲吐不能的怪怪的表情,我们却是笑他被迫接受了一位异族女士的芳香湿吻。事后老陈苦着脸告诉我们,那烟的味道怪得不能说。
阿拉伯人本是游牧民族出身,游牧游牧,游到哪儿算哪儿的事,所以时间观念从来就不具备。有一次我们从红海出发去佩特拉古城,上午临时增加一个搭军舰游红海的项目,及至到了佩特拉已经是下午两点。先坐下来吃饭。利娜德和她的同事们不知道聊些什么,嘻嘻哈哈一直说到四点多钟。由于佩特拉是一个中东地区最值得一看的罗马古迹,在我们的一再催促下,大家才姗姗起身,沿着几公里长的崎岖山路往山谷深处逶迤而行。其时日头已经西斜,绝大多数的旅游者正在尽兴回返,唯独我们的队伍逆流往上。走到一半的时候天气突变,乌云压顶,暴雨将至。利娜德这时候急了,因为那一片山谷寸草不生,每一次的暴雨都会伴随山洪,上一年就曾经发生过旅游者被山洪冲走的事件。利娜德带头疾走,我们随着一路狂奔,直累得我恶心欲吐。奔至古城入口处,猛抬头,看见百米外耸立着巨大的赭红色石料雕刻成的议会厅门柱,心中狂跳,以为第一眼所见不凡,接下来肯定会有更多惊喜。谁知此时狂风怒卷,山谷里飞沙走石一片喧嚣,豆大的雨点啪啪掉落,天地间阴暗得如同地狱。利娜德脸色大变,挥舞双手招呼我们赶快撤出。想想古迹以后还有得看,命丢了就再找不回来,大家掉头便走。撤退的队伍狼狈不堪,心里着急,山路又十分硌脚,爬坡下山跌跌冲冲。走到一处背风的崖下,我实在不行了,停下来喘气,忽听身后一串清脆的铃声,眨眼间崖后钻出一头灰色的毛驴,驴背上斜坐着洋洋得意的利娜德,她一手抓着僵绳,一手高高地举起,眉毛扬着,眼睛眯着,嘴巴咧着,容光焕发,乐滋滋地跟灰头土脸的我们作扬手告别状。那小毛驴扭着屁股,颠颠地碎步小跑,转眼间载着她拐进崖前,不见了踪影。
天哪,我们可是客人,她却是作东道的主人噢!
利娜德是作协主席,但是她不写书,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一样都不写。她的丈夫生前是个富商,七十岁那年去世,给她留下大笔遗产,她有钱,有闲,有精力,有奉献精神,上至王室军界,下至饭馆小铺,她走到哪里都是满面春风,谈笑自若,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端的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约旦作协选出利娜德来为他们服务,真正是选对了人才。
利娜德有一个儿子,结婚了,不跟她住在一起。她独住的洋楼里雇有两名女佣,为她打扫做饭什么的。我们去她的楼里做客,只觉得进入了一个奢华的迷宫样的住处,有太多的房间,太多的饰物和纪念品,太多的脂粉和香水味。她笑嘻嘻地领着我们,楼上楼下挨房挨室地跑,偏着头看我们惊讶的样子,脸上有自豪也有得意。最后去的是地下室,一个大约两百平方米的巨大空间,宽敞得足以开一个百人舞会。我们一下子都笑了。她想了想,也跟着我们笑。笑的原因不言自明:对于一个单身女性来说,拥有这么一个宽大的空间委实荒诞。
离开约旦前的那天晚上,漫长的饭局到十一点多钟才勉强结束,精疲力尽的我们搭乘使馆汽车回宾馆,团长高洪波由利娜德开车亲自送回。在宾馆大厅等好久,不见他们的影子。然后就接到团长的电话,要我们坐车过去,到利娜德家里去。我们反对说,今天太晚了,不去了吧,明天出发前反正要去道别。团长在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大概是比较为难。片刻之后他轻声说:还是过来吧,陪女士坐一会儿,她眼睛都红了。
于是我们就去了。我们知道了快乐的利娜德也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