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73100000010

第10章 学习智慧

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努力实践,才能使人生获得成功。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使人充满力量,才能使前途灿烂辉煌。学习若想获得成效,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而且要日积月累,勤学不倦,坚持不懈。古人关于学习的论述,如学与思、约与博,举一反三等等,至今仍然令人深思!

原文:不恒其德,无所容也。(《易经?咸传?恒》)

句解: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品德,就不能在世间安身立命。

原文:缓必有所失。(《易经?序卦》)

句解:思想麻痹懈怠,往往会招致损失。

原文: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易经?系辞下》)

句解:有危机意识的人就会平安无事,失去警惕性的人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系辞下》)

句解:安定的时候不忘危险,国存的时候不忘衰亡,太平的时候不忘混乱。

原文: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经?系辞上》)

句解:乐天知命,所以没有忧虑。

原文: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易经?系辞上》)

句解:仁义之人见到后称之为仁,智慧之士见到后称之为智。

原文: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易经?恒?彖》)

句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是永久也不止息。

原文: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易经?干?文言》)

句解:依赖于苍天的亲近于上,依赖于大地的亲近于下。

原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系辞上》)

句解:文字不能彻底表达心中要说的话,语言不能彻底表达内心的思想。

原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象》)

句解:大地处于下位,其形势厚重和顺,品德高尚的人效法大地,以宽厚的品德容载万物。

原文: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尚书?大禹谟》)

句解:君子在民间,小人在官位;抛弃贤者,民心离散,上天就会使国家蒙受灾难。

原文: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句解:想堆成一座九仞的高山,只差一筐土最终没能完成。

原文: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周官》)

句解:治理天下,要在没有发生动乱的时候就采取控制的措施;保卫国家,要在没有发生危机的时候就采取行动。

原文:学于古训乃有获。(《尚书?说命下》)

句解:学习古人的教诲就会有收获。

原文:帷斅学半。(《尚书?说命下》)

句解:教育是学习的一半。

原文: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

句解:学习有所成就之后才为官理政,没有听说把为官作为学习方法的。

原文: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

句解:君子必须了解重大而长远的事,小人只是尽力了解渺小和眼前的事。

原文:夫学,殖也;不学将落。(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昭公十八年》)

句解:学习如同种植一样,不勤奋学习就会堕落。

原文:不备不虞,不可以师。(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隐公五年》)

句解:毫无准备又不能预测事情的发展,就不能出兵作战。

原文: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

句解:君子追求伟大而遥远的目标,而小人追求渺小和眼前的利益。

原文: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二十八年》)

句解:君子往往深谋远虑,而小人则鼠目寸光。

原文:赏罚无章,何以沮劝?(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襄公二十七年》)

句解:赏罚没有一定之规,怎么能阻止邪恶,勉励有功的人呢?

原文:得时无怠,时不再来。(春秋?左丘明《国语?越语》)

句解:得到时机不要荒废,过去的时间不会再来。

原文: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

句解:轻举妄动的人缺乏谋略,骄傲自满的人骄横无礼。

原文: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春秋?左丘明《国语?吴语》)

句解:蛇小的时候不消灭,长成大蛇之后怎么办呢?

原文: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句解:人有学问,仿佛树木有枝叶。树木有枝叶还能为人遮阴,更何况是君子的学问呢?

原文: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句解:君子已经开始学习,忧虑不够广博;知识已经广博,忧虑不能温习;已经进行温习,忧虑不能掌握道义;已经掌握道义,忧虑不能实行;已经能够实行,可贵的是能谦让。君子的学问,达到这五点就可以了。

原文: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句解:不懂就学,有疑难就请教,想做就效法贤人,即使有危险的道路,顺着道路就能到达。现在的学生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又不知道尊敬贤人,耻于不知却又不请教,想去做而知识又不足,所以深感迷惑。如果一生都迷惑,这种人就可以说是穷困的人了。

原文: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句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谨慎地遵守,很少谈论而坚决地实行。行动一定在别人之前,言论一定在别人之后。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句解: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懂得道义。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百姓,都把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事情。

原文: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礼记?哀公问》)

句解:古代的君主处理政务,以爱人为最高的标准,所以天下得以大治。

原文: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礼记?礼运》)

句解:明了和顺的内涵,然后才能身居高位而避免危险。

原文: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礼记?王制》)

句解:丰收之年不穷奢极欲,灾害之年不过于吝啬。

原文: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乐记》)

句解:君子最大的快乐是追求道义,小人最大的快乐是满足私欲。

原文: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

句解:君子爱别人以道德为衡量的标准,而心胸狭小的人则以姑息的态度原谅别人。

原文: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礼记?礼运》)

句解:追求道义却不通过认真学习,就如同种了庄稼而不除草一样。

原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句解:所得迅速,花销缓慢,那么财物总是充裕的。

原文:惟善以为宝。(《礼记?大学》)

句解:只有善的东西才是宝物。

原文: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礼记?学记》)

句解:君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铭记在心而刻苦学习,即使在休息和闲暇时也不忘记。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礼记?学记》)

句解:大学的教育方法,在错误的事情未发生时就予以禁止,这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其自然,让学生互相观察而体会到琢磨的好处,这叫做观摩。这四个方法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

句解:靠死记硬背而获得书本知识,不能够成为别人的老师,能够成为老师的人,一定是善于听取学生的提问并给予解答的人。当学生的能力还不能提问时,就要给他讲解;如果讲解了学生还不懂,那么停止不讲也是可以的。

原文: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礼记?中庸》)

句解:上天滋生万物,必定按照万物各自的材质加强它们。因此能够栽种的就予以培植,即将倾覆的就让它倾覆。

原文: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礼记?中庸》)

句解:对于天下通行的大道,有人生来就知道,有人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有人面临困惑经过探索后才知道,到了他们知道以后,就是一样的了;对于天下通行的大道,有人安然自得地实行,有人根据切身利益实行,有人则勉强实行,到了他们成功以后,就是一样的了。

原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

句解:好学接近于智慧,力行接近于仁爱,知耻接近于勇敢。如果知道这三点,就能够知道怎样修身了;如果知道怎样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百姓了;如果知道怎样治理百姓,就知道如何治理国家了。

原文: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春秋?晏婴《晏子春秋?谏上》)

句解:诸侯同时存于世,能始终为善者成为霸主;众多学子同时学习,能始终努力者成为老师。

原文:大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句解:大山之所以高峻,并非由于一块石头,而是由于积累许多碎石,然后才成为高山峻岭的。

原文: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战国?墨翟《墨子?非攻》)

句解:君子不以水为镜子,而以别人为镜子。以水为镜子只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而以别人为镜子便能预测吉凶。

原文: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战国?墨翟《墨子?非攻上》)

句解:很少尝到苦味的人,稍稍吃苦就叫苦;而倍尝苦味的人,则能感到苦尽甘来。

原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战国?墨翟《墨子?辞过》)

句解:勤俭节约就会昌盛,放荡淫欲就会灭亡。

原文: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尺虽齐,必有危。(春秋?辛妍《文子?上德》)

句解:水面虽然平静,一定会有波纹,衡秤虽然准确,一定会有差错,尺子虽然齐整,一定会有偏斜。

原文: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春秋?辛妍《文子?上德》)

句解:没有规矩就不能确定方圆,没有准绳就无以厘正曲直。

原文:泰山之高,倍而不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春秋?辛妍《文子?上德》)

句解:泰山尽管高大,背对着它却无法看见。新长出的鸟兽之毛的末梢,虽然细微但仔细观察却能发现。

原文:其见不远者,不可与言大;其知不博者,不可与论至。(春秋?辛妍《文子?自然》)

句解:见识不深远的人,不能与他谈论大的道理;知识不广博的人,不能与他讨论深奥的道理。

原文:老子曰:“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春秋?辛妍《文子?自然》)

句解:老子说:“有智慧而又好问不倦的人圣明,有勇气而又好问不倦的人获胜。”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不能胜任的事情,利用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不能获胜的事情。

原文:凡可无学而能者,唯息与食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道瑞》)

句解:所有可以不用学习而能做到的,只有休息和吃饭。

原文:凡问之要,欲近知而远见,以一度万也。(春秋?鹖冠子《鹖冠子?度万》)

句解:凡是询问的要点,都是要知道浅近的而窥见高远的,用一个基本原理来推测万事万物。

原文: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鬼谷子?捭阖》)

句解:面对有利的形势,就要积极进取、不断前进,面对不利的形势,就要停止行动、隐藏起来;面对有利的形势,就要勇猛出击,面对不利的形势,就要隐藏不出。

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鬼谷子?抵巇》)

句解: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运动的自然规律。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同样要依照自然法则不断发展,有的尽管近在眼前,却不能看到,有的虽然远在天边,却能了解的很清楚。近在眼前,却不能了解,是由于对其言辞没有进行考察;远在天边,反而了解的清清楚楚,是由于反观以往,借鉴过去,对以后的事,做出预验。

原文: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鬼谷子?谋》)

句解:墙壁是从小小裂缝开始损坏的,树木是从结疤处开始折断的,这也是事物的本来规律。

原文: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鬼谷子?谋》)

句解:强大是从弱小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的,强壮笔直是从弯曲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有余是从不足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原文: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鬼谷子?谋》)

句解:所以说:做事的可贵之处在于控制别人,而并非被别人所控制,控制别人就是自己掌握权柄,所谓被别人所控制,就是命运被别人所掌握。

原文: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鬼谷子?符言》)

句解:高山随高,但抬头就能看到它的顶点;深渊虽深,但仍然可以通过测量,获知其深度。

原文:己自知而后知人。

句解:先有自知之明,然后才了解别人。(《鬼谷子?反应》)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句解: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体验,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句解: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句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句解:做事之后尚有余力,就用来学习。

原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句解:君子不持重就不会威严,学习后知识也不会牢固;应该要以忠、信两种品德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办事聪敏而说话谨慎,与有道义的人交往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说是好学了。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句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别人的优点予以学习,看到缺点就改正。

原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句解:广泛地听闻,选择其中好的去做,多方面看而牢记在心,这样获得的“知”仅次于生而知之。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句解:聪敏而好学,不耻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

原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句解:厚道诚信好学不倦,守节至死而维护道义。有危险的国家不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居住。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昏乱就归隐,国家安定,自己贫穷而卑贱是可耻的;国家昏乱,自己富有而尊贵也是可耻的。

原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句解:学习就像追逐什么唯恐追不上,即使追上了又唯恐失去。

原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句解:读书人贪图安逸,就不能做个读书人。

原文: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句解:广泛学习而详尽解说,之后反过来以简约的语言表达核心内容。

原文: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句解:技艺高超的工匠教导徒弟必定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必须依照规矩。

原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句解:教育也有多种方法,我不屑于教诲某个人,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教诲。

原文:贤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句解:才能出众的人先自己彻底明白,再去让别人明白;如今的人自己糊里糊涂,却企图去让别人明白。

原文:播糠迷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战国?庄周《庄子?天运》)

句解:筛糠时如果迷了双眼,东南西北、天地四方就混乱了。

原文: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战国?庄周《庄子?德充符》)

句解:镜子明亮是由于没有沾染灰尘,沾染灰尘镜子就黯然失色。

原文: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战国?庄周《庄子?则阳》)

句解:丘山因积累碎石而高大,江河因融合细水而成大川。

原文:去小智而大智明。(战国?庄周《庄子?外物》)

句解:去除小聪明才能拥有更大的聪明才智。

原文: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句解:真心积聚力量,时间长久就能深入;学习到死亡,之后才能停止。

原文: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句解: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对内不自我欺骗,对外不欺骗别人,用这样的态度来尊敬贤良、敬畏法度,不敢懈怠傲慢,这就是高雅的儒者。

原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句解: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了解,看到不如真正了解,了解不如采取行动,学习的境界到了可以采取行动的时候就达到了顶点。

原文: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战国?荀况《荀子?解蔽》)

句解:学习本来具有限度应该在哪里停止呢?答案是在达到满足的时候停止。什么叫达到满足呢?答案是达到圣人的境界就可以停下来。

原文: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句解:勤学好问不会厌烦,喜好贤士不知疲倦,这是获得知识和人才的天然库府。

原文: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

句解:不刻苦学习而能成为声名卓著、出类拔萃的人,是不曾有过的。

原文: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句解:教育,是意义重大的事;学习,是智慧超群的事。意义重大的,没有比有利于他人更大的了,有利他人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了;智慧超群的事,没有比修身养性更大的了,修身养性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了。

原文: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

句解:事物本来都有长处,都有短处,人也是如此。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借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

原文: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谨听》)

句解:最高等的是生而知之,次一等的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不知道就请教,不懂就学习。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各种灾祸的根源。

原文: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

句解:不学习和学习的区别,犹如聋哑人和正常人。能够学习的人能够明白天道和人事的法则,通达治理和混乱的根本,澄清心情、理顺思想以保存它们,自始至终如此表现,就可以算是知道谋略了。

原文: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学习是为了追求成为君子,追求却不能达到目的是经常有的,然而却没有不进行追求而能成为君子的。

原文: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学习是为了追求道义,品德低劣的人学习是为人谋取私利。

原文: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百川效法海洋,而能抵达海洋;丘陵效法高山,却不能成为高山;因此就憎恨而停止学习。

原文: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学习而能采取行动是最高等的,立言传世是次一等的,仅能教导他人是又次一等的。三个方面都不具备,就是平庸的人。

原文: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学习是用来修身养性的,观看、听闻、言谈、容貌、思考,都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学习品行就端正,否则就会邪恶。

原文: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典范。楷模不像楷模,典范不像典范,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原文:一哄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汉?扬雄《法言?学行》)

句解:一个喧闹的集市,有许多不同意见;一卷书籍之中,有许多不同见解。一个喧闹的集市上,必须设立一个度量衡的标准;一卷书籍之中,必须要选择一个老师。

原文: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犹懿德。(汉?徐干《中论?治学》)

句解:学习仿佛修饰,器物不修饰就不能美观,人不学习就不能拥有美好的品德。

原文:《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汉?徐干《中论?治学》)

句解:《诗经》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就是好学。

原文: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汉?徐干《中论?治学》)

句解:独自隐居而祈愿拥有智慧,不如进行学习必然能够获得智慧。

原文: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勖学》)

句解:不学习却想求得知识,犹如想得到鱼,而没有捕鱼的网一样,愿望虽然很好,却不会有收获。

原文: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北齐?刘昼《刘子卷一?崇学》)

句解:没有不由于学习而明鉴道理的,没有不借助学习以获得荣耀的。

原文: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北齐?刘昼《刘子卷一?崇学》)

句解:人如果不学习,那么才智则会积腐于心中。

原文:人性美而不监道者,不学也。(北齐?刘昼《刘子卷一?崇学》)

句解:人的品性美好而不能掌握道理,是由于不学习。

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句解: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们都必须勤奋学习,更何况普通的百姓呢?

原文: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句解:如果能经常保持拥有几百卷书,即使千年之后,也不会成为品德低劣的人。

原文:伎之易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句解:所有技艺中,容易掌握、又值得尊崇的本领,没有能超过读书的。

原文: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

句解:不断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知道犯下的错误,以成就美好的品德。

原文:天下之事,不可不密。(南朝?梁?沈约撰《宋书?王懿传》)

句解:天下国家的重要事情,不可以不严守机密。

原文:以威加人人不厌。(南朝?梁?沈约撰《宋书?武三王传》)

句解:以强大的力量强加于人,那么人心不服。

原文: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

句解:使上级容易操作,让下级容易知晓。

原文:为君不易,为臣极难。(后晋?刘昫《旧唐书?杜正伦传》)

句解:作为君主不容易,作为臣属更是极难。

原文:临事尚守,当机贵断。(元?脱脱《宋史?宋绶传》)

句解:面临大事崇尚操守,处理危机贵乎决断。

原文:一节之士,不足学也。(元?脱脱《宋史?孙固传》)

句解:只有一种美好品德的人,不足以向他学习。

原文:安能每事尽善,勉励可也。(元?脱脱《金史?世宗本纪下》)

句解:怎么可能每件事情都十全十美,勉励自己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原文: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元?脱脱《金史?郝天挺传》)

句解:大丈夫不能忍受饥寒交迫的困境,就将无所作为。

原文: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没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没有优秀的老师传授学问,人才自然而然就会被毁灭。

原文: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学习的人不必向远处求索,反省自身就可以了,只需明白人世的道理,保持恭敬而已,这就是最重要的。

原文:性静者可以为学。(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性情清净的人可以深入学习。

原文:君子之学贵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君子学习贵在专一,专一就会明澈,明澈就会取得功效。

原文: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正则博。(宋?程颐、程颢《二程集?论学篇》)

句解:学习不以渊博为可贵,可贵的是心智纯正罢了,心智纯正就会渊博。

原文:夫学,非读书之谓,然不读书则不知为学之方,故读书之贵专而不贵博。(宋?朱熹《学规类编》)

句解:做学问,不仅仅专指读书,但是不读书就不知道做学问的方法,所以读书贵在专精,而不贵在广博。

原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宋?朱熹《学规类编》)

句解:读书学习没有疑问的,必须要使自己产生疑问,有疑问的人却要做到坚信无疑,到这种境地才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原文:今学者有两种病,一是主私意,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宋?朱熹《学规类编》)

句解:如今的学者有两种缺点,第一个是主观臆测,第二个是固有的先人之见。

原文:为学日进为慰!(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四》)

句解:学习每天都能进步,就是令人欣慰的!

原文: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十二》)

句解:人不能不学习,就像鱼不能没有水一样。

原文: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名师。(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句解:学习的人必须首先立下志向,志向确立以后,就要寻找高明的老师。

原文:学者观书,复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宋?张载《张载集?张子语录》)

句解:学习的人阅读图书,第二次阅读时总能获得新的认识,就说明学习进步了。

原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宋?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

句解:人如果心智和兴趣不高远,学习不专心致志,虽然学习了,也不会有成效。

原文:学不能自信而明者,患在不勉尔。(宋?张载《张载集?横渠易说》)

句解:学习却不能保持自信而明白事理,主要原因在于不勤勉。

原文:学未始废读书,而不止读书,读书未始非学,而未可谓学。(明?陈确《陈确集》)

句解: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却不仅仅是读书,读书不能说是不学习,却不能称之为学习。

原文:读书不能身体力行,便是不曾读书。(明?陈确《陈确集》)

句解:读书不能亲自实践,就等于不曾读过书。

原文: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清?颜元《存学编》)

句解:能在心中明白,能从嘴中说出,能在纸上写作,如果不能自身实践,都是没用的。

原文: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为武士农夫所笑者。(清?颜元《存学编》)

句解:独自坐在书斋之中,这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弱不禁风的,他们被武士农夫所耻笑。

原文: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清?颜元《存学编》)

句解:心上思量过,嘴上谈论过,书上看到过,都没有大用处,碰到须处理的事情时,仍然按照早已掌握的知识处理。

原文: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句解:创作文学作品不应模仿别人,应当富于独创性。

原文: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程;为道贵日损,此理在戒盈。(宋?苏轼《张寺丞益斋》)

句解:学习必须每天都追求进步,人们应该把这句话当做每日奉行的标准,在学习为人之道时,最可贵的是每日都觉得自己还很不够,这个道理在感到满足的时候应引以为戒。

原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句解:学习的根本是思考,通过思考才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不会得到知识。

同类推荐
  • 青少年需要把握的12个处事方法

    青少年需要把握的12个处事方法

    《青少年需要把握的12个处事方法》将告诉您我们需要把握自己,命运需要你有主见的指挥;将告诉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发挥优势拓展生命的宽度;如何拯救自己,在苦难中锻造高贵的品质;如何改变自己,让你更具备改变世界的实力;我们需要激励自己,善待自己,克制自己,守住自己……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从“IMPOSSIBLE”到“I’MPOSSIBLE”,只须一点改变,你的人生也许就此大不相同。
  • 你好,陌生人

    你好,陌生人

    本书将简洁明了的语言与生动有趣的事例相结合,在清晰阐释心理情绪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用性与指导性兼具的沟通技巧,帮助你在短时间内打破社交恐惧和抵触情绪,快速发觉与陌生人的交流通道,提升社交能力,轻松驾驭与陌生人的谈话。
  • 感悟一生的故事:智慧故事

    感悟一生的故事:智慧故事

    这套《感悟一生的故事》经过精心筛选,分别从不同角度,用故事记录了人生历程中的绝美演绎。本套丛书共34本,包括成长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推理故事、感恩故事、心态故事、青春故事、智慧故事等,每册书选编了最有价值的文章。
  • 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

    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

    物质生活充裕的80、90后一代正面对现实的残酷,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已经体会到内心的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让他们陷入了就业还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的困惑中;书本里的铅字无法立即变成活生生的社会经验,曾经的理想猛烈地撞击着未来的路。《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由蓝狮子编著,从几百封大学生的来信中,挑选中相对有代表性的困惑和焦虑,同时邀请15位成功人士一对一地回复,或犀利或和蔼,或清晰或睿智,共同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以及对青年们的无限期待。
热门推荐
  • 朕本红妆:女治天下

    朕本红妆:女治天下

    “他”是皇位唯一继承人,俊美腹黑,文武双全;他是江湖浪荡客,绝代风华,权谋天下。一次交易,他成为她的谋臣,无数次出谋划策,出生入死,当她站在皇权最高点,他最终成为局外人,只是,他是否甘愿退出把她拱手让人?
  • 万仙法录

    万仙法录

    一次意外穿越,来到神秘村庄,竟学得了万仙法录上的功法,然后@#¥%&……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黑道不容爱

    黑道不容爱

    这是一个有着人性光芒的边缘人物的悲剧爱情故事,讲述一个误入黑道的善良大学生在遇到爱情之后的人生转折及悲剧命运。一个黑帮骁将、地下赌王,刀光剑影的生活让他安于沉沦、自甘堕落。他曾经浑浑噩噩,曾经沉沦阴暗,但阴暗之中仍然有人性善的一面。一个美丽纯洁的天使,带着爱的旨意,拯救了他的生命和灵魂……自从遇到天真纯美的18岁少女于晶后,他人性的光芒灿烂绽放。最终他为了帮助被黑帮、也被他无心伤害的少女何梦雨洗冤复仇,踏上了智斗两大黑帮团伙、揭露骇人内幕的征途……这条道路布满荆棘与艰辛,鲜血染满了紫州的大街小巷,凄美的爱情永驻紫州人们心中……
  • 金玲传

    金玲传

    写作背景:宋徽宗在位年间,北宋政治文恬武嬉,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由于东北(今哈尔滨一带)地区女真族的兴起,金军终于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首都),徽钦二宗及大量皇宗贵族被俘,押解北上,皇帝朝臣惨遭羞辱,公主妃嫔一路受尽欺凌虐待,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小说将以宋徽宗第二十一女纯福帝姬赵金玲的视角来讲述战争给予千万无辜的女性带来的苦难,洗衣院的危机四伏,王府的举步维艰,金国皇宫的尔虞我诈,看亡国帝姬赵金玲如何乱世求生,步步生花。
  • 凤色撩人:萌夫待养成

    凤色撩人:萌夫待养成

    安久面无表情的看着面前的小破孩儿,语调干瘪:对于你说的,我是你老婆,你是我老公,你是上古凤凰圣君,我是上古九天玄女的事情,我表示不能接受。某人眨巴了漂亮的眸子委屈道:亲,人家身娇体软易推倒哦……安久:说人话!某人:我会挣钱养家带孩子,洗衣做饭加暖床,誓死遵守新世纪好男人三从四德,绝不出轨,绝不变心!有人欺你?揍他!有人骗你?揍他!有人……唉唉,老婆等等,等等,人家腿短跟不上啊……!!
  • 逆雪凄风

    逆雪凄风

    一场选秀,使得姐妹俩距离愈来愈远。深宫之中,爱的人却不能爱;不爱的人却必须爱;信任的人背叛。风凄惨的吹过,时代变了,连人心也变了,她该如何面对这多变的世界?
  • 鹿晗边伯贤之善与恶,请选择

    鹿晗边伯贤之善与恶,请选择

    一只天使与一只魔,共同爱上了一个普通女孩,他们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女主该如何选择呢?选择魔?还是天使呢?
  • 今生注定只爱你

    今生注定只爱你

    他和她在一次偶然中相遇。他遇刺受伤缺血,而她恰好和他一个血型,她毫无疑虑的献上了自己的血。在他苏醒后看见她,心中怦然一跳,相见恨晚的感觉涌上心头。然而这一面之缘,竟让他迷上了她,或许就因为她的血在他的身上流躺,就注定了他今生要为她痴狂?
  • 方宵

    方宵

    方宵的故事,前期和陈秦的关系多,后期就是一个人闯荡的故事啦。喜欢就点收藏吧!略微感兴趣就点收藏吧!不感兴趣可以点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