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2900000002

第2章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孔子说:“学习并经常去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并不怨怒,不也是个君子吗?”

“析”

作为全书的第一章,全文突出了一个字:乐,即学习是快乐;有朋友来是快乐;不怨怒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君子风范,也快乐。在孔子看来,学习古代文献和礼仪制度,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血液中,并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积极去捍卫社会普遍的价值,并运用于帝国的统治中,为帝国长治久安作贡献,即学以致用。因而,这种学习是不会乏味的,而且是很快乐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仅带来一些新的见闻,更重要的是能相互切磋,相互激励,加深对古代文献和礼仪制度的理解,使自己成为该社会制度的坚定支持者,从而能更自觉地维护现行的统治制度,同时,也更有能力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正因为这样,这也是非常快乐的。同时,在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不是想着去埋怨,而是首先反思自己是否具有了好的学问道德。自己如果没有具有,就要加以学习提高;自己如果具有了,别人还是不理解自己,也不要怨怒,要更加倍地身体力行,以求得别人的了解。有这种君子的风范,难道不快乐吗?而一个社会如果以这些为快乐,那必定是个文治社会,而不是武治社会,也必定能长久地保持和谐和稳固。这恰恰正是孔子理想中的社会。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冒犯在上之人,这样的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在上之人,而喜欢作乱,这样的人从来就没有。君子致力于根本事务,根本建立好了,所追求的道也就生发出来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析”

“仁”是孔子学说中的最高道德范畴,但“仁”并不是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相反,它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在孔子看来,“仁”最根本的就是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也即对父母尽孝和对兄长顺从,就是做到了“仁”。这不仅是士人可以做到的,而且是普通百姓也能够做到的。既然“仁”具有这样崇高的美誉,又有可操作性,那何乐而不为呢?自然人人都乐于行之。这样,家庭中的伦常关系就得以建立,家也就得以稳固。不仅如此,当一个人具备了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的品格,在社会上就不会犯上作乱,就会忠于君上。这样,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建立起来了,社会也就安定了。总之,“仁”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建筑在天然血缘关系之上的等级秩序可以把分散在全国的家庭和宗族组织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向心力、凝聚力很强的共同体,有助于统治者持久地统治疆域广大的国家而不分崩离析。借助天然的血缘关系来稳固社会秩序是当时世界的通行做法,也是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稳固社会秩序的最佳做法。这与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淡化和摒弃血缘关系后构建的社会秩序完全相反。这种宗法等级社会,本质上,是一种权力—道德主导型社会。它高度强调依附于血缘关系的道德,它的法治也是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爱。”

“析”

孔子不仅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在孔子看来,由于“仁”具有崇高的道德地位,自然就会有伪善之徒,做出“仁”的样子,欺世盗名,博取世人的欣赏和信任,以获得名誉与富贵。这种假仁假义多了,不仅败坏“仁”的名声,也使整个社会的秩序遭到腐蚀、破坏,就像蝼蚁侵蚀大堤一样。孔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明确指出这种行为不是真正的仁德。孔子主张的“仁”是发自内心的行为,并不是表面功夫。而且,只有发自内心,“仁”才能利己、利人、利国家。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

曾子说:“我每天要多次反省我自己:为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有不诚实守信的地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熟之于心并身体力行了呢?”

“析”

古代社会是道德性社会,强调人要注重道德修养。主张积极入世的孔子学说不仅重视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且,还给出了提升道德水平的具体方法。本章就讲了其中的一种具体方法,即自省。那么,如何来自省呢?孔子学说认为要从上下等级关系、朋友同辈间和自己三个方面进行反省,即对上是否忠、对朋友是否诚实和自己的学业是否有所得。每天反省拷问,有则改之,力求来日不犯同样的错。如果这一天做得完美无缺了,就要力求更上一层楼。总之,孔子学说希冀通过个体的自觉反省,使个体达致理想人格,成为谦谦君子。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反躬自省,都讲忠信,都是君子,那么,这个社会必然非常和谐稳固,冲突必然降至最低。这是孔子学说强调道德修养的最终落脚点,也即它有强烈的道德实用性——国家的长治久安。孔子学说通过提升个体的道德素质来稳固社会等级秩序与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讲求保持最低道德素质、通过强化法治来稳固社会秩序大相径庭。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谨慎认真地处理国事,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省开支,爱护吏民,要在适当的时间役使百姓。”

“析”

在孔子看来,权力—道德型社会的稳定昌盛不仅仅在于士人和普通民众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恪守社会秩序,在位者也应具有很高的政治品德和处理国事的能力。如果在位者无德无能,为所欲为,那么,社会秩序将是不稳固的,天下将会大乱。也就是说,在权力—道德型社会,国家的治与乱取决于在位者和士人及民众能否共同维护现有的秩序。那么,孔子对执政者有哪些要求呢?首先,要严肃认真地处理国事,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者处理国事随随便便,朝令夕改,民众就会无所适从,失去对执政者的信任,社会秩序就会紊乱。所以,孔子强调对待国事要认真,让民众信任。其次,要节约费用,爱护各级官吏,爱惜民力。一方面,铺张浪费会损耗国家实力,导致国家败亡;另一方面,俭以养德,可以培养官吏良好的政治道德。在古代,节约费用与爱护官吏、爱惜民力是一致的。执政者节用,就不会任意征用民力修建宫殿,也不会让各级官吏采办特产和奢侈品。这样,各级官吏就可以一心治理辖地,民众也能安居乐业,国家就大治了。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有余力,那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析”

对年轻人的重视、培养是一个国家昌盛之所在,未来之所在。古往今来,繁荣昌盛之国无不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和教育。孔子也强调要重视年轻人的教育。他对年轻人提出了五个要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和学文。关于孝悌,前文已论述了,这里不再重复。谨信就是言行要谨慎,诚实守信,不要凭着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四处放豪言,夸海口,结果又做不到,影响自己的声誉,给人留下鲁莽、不可信的形象。爱众就是对自己父母兄长之外的人,特别是本宗族的人都要友好相处,不可看不起,或恶语相加。亲仁就是和有仁德的人接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人分辨力不是很强,只有亲近有仁德的人,才会避免犯错,不走弯路;和品德败坏的人结交,自己难免不会沾染坏习气。学文就是学习古代文献和各种礼仪,并努力实践之,以求得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要求。总之,年轻人在实践中做到了这五个方面,就能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德行的君子,就能为众人所肯定。这样的年轻人又恰恰为社会所需要,成为稳固社会秩序的生力军。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

子夏说:“尊重贤者,不看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便说没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析”

孔子学说认为,高尚道德的养成主要在于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一个人虽然把礼仪和道德准则背得头头是道,却在实践中屡屡违背、破坏这些准则,这样的人学了等于没学,毫无道德可言,不是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学过什么礼仪和道德准则,但在实践中重贤轻色,孝顺父母,忠于君主,对朋友一诺千金,那么,他就称得上是学习了道德礼仪之人,远胜于那些嘴上有道德而心中无道德之人。而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子夏把重贤轻色摆在道德实践的首位。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出,在一个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好德者难,好色者多。如果好德超过了好色,那么其他的道德实践也就不太难了。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及其门徒对人性负面的影响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稳固;做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析”

在权力—道德型社会,塑造道德楷模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就此确立了他的道德楷模——“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的言行举止要庄重,不能随便轻浮。这样才有威严,才能让人敬畏。否则,君子轻浮随便,就会让人看不起,不能让人敬畏。而且,只有言行举止庄重了,书上学来的礼仪和德行才会牢固;否则,就是两张皮,学了等于不学。其次,要对上忠诚,对朋友讲信用。再次,不要和品德差的交朋友。这里的不如己者应该是道德修养不如自己的人,或者修养不够,品德差的人,而不是指学问。这和前文亲近有仁德的人相呼应。最后一点,君子对待错误和过失,不是去躲闪掩饰,而是勇于改正。可见,在孔子看来,君子并不是不犯错误,他和其他人一样也会犯错误,只不过他犯了错误会勇于改正。这种有错就改的君子不会让人看不起,反而拉近了君子和民众的距离,更易于让民众折服、信任和尊敬。总之,孔子树立君子这个品德完美的道德标杆,一方面使得民众尊敬君子,有利于稳固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是让民众效仿学习,形成全民向善的氛围。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忠厚老实。”

“析”

父母在,为人子要孝顺。父母死了,对父母及历代祖先,后代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父母死了,孝道也就结束了?祖先就可以忘记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在曾子看来,父母死了,要为他们认真办理丧事,逢年过节要祭祀自己的父母和逝去的祖先。这样虽死犹生,父母和先辈的精神仍旧作用于后代,后代也谨记父母和先辈的教诲。由此,顺从的老百姓一定忠厚,民风也一定淳厚,社会在这种崇尚先祖的氛围中必不会出现犯上作乱的事情。而且,一代代遵循先辈留下的道德准则,社会就不会有大的变动,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社会也就能保持相当大的稳定性。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

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要听闻其政事。这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以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得到的。他求的方法,大概和别人的求法不一样吧。”

“析”

本章通过子禽和子贡的对话,刻画出孔子的人格形象。孔子具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美德,即所谓的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由于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因而,他的这种形象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这种温、良、恭、俭、让对稳固社会秩序是大有裨益的。如果人人善良、俭朴、温和、恭敬、谦让,社会就不会产生争名夺利的事情,人们之间团结友善亲睦,社会的冲突也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这样的社会正是统治者梦寐以求的。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孩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了,要观察他孩子的行为;三年不改变父亲留下的规矩和准则,可以说这孩子是做到孝了。”

“析”

在孔子看来,孝不仅是孝顺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而且,还表现在:父亲死后,儿辈要不改他留下的规矩。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强调这点呢?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社会发展缓慢,几乎不变,因而,父辈留下的规矩完全适用于下一代,甚至世世代代都适用。而且,父辈的规矩都是对生产生活经验和为人处世准则的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后人是有裨益的。所以,孔子强调承继父辈的规矩,不要妄自改动,并把它提升到孝的高度。这在传统社会是很重要的。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都做到和为可贵。前代圣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事小事都做到和。但有时也不行,那是为求和而和,不用礼来加以节制,也就不可行了。”

“析”

古代社会是等级社会,在中国,表现为礼治社会。作为外在规范的“礼”为社会划分了等级分明的刚性界限,这种森严的等级是不能违背的,这种刚性的界限是不能逾越的。但是,这会导致执政者、士人阶层和普通大众之间形成明显的差别,造成隔离,有可能产生怨恨和仇视,使社会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固和国家的统治。儒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和为贵的礼治观。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不仅要等级严格,界限分明,而且,彼此间也要和谐共生,上风化下,下尊崇上,而不是水火不相容。这样的社会秩序方为理想。而且,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长久,万世而不绝。这种刚中有柔的统治策略可谓是用意深远,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当然,孔子学说也认为,不能纯粹为和而和,不能破坏等级尊卑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否则,适得其反,导致礼制败坏,引发整个社会秩序大混乱。总之,“和”不仅仅是伦理原则,更是政治、社会原则。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义,这样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应是自己的亲族,也就有根本了。”

“析”

“信”“义”和“恭”“礼”是孔子学说强调的重要品德。不过,无论是实践“信”、“恭”,还是宗亲,都不是无原则的,即一个人实践这些道德品德必须符合礼和义。只有符合这些外在规范的要求,才可以去践行;否则,就是是非不分,反而扰乱整个社会的秩序。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德行的人看齐并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析”

物质上不要贪图享受,因为一个贪图享受的人往往会迷失道德方向,丧失提升道德修养的动力;说话要谨慎,不要随便说大话,做事要敏捷,并处理得井井有条,这样才能让人信任,值得托付,才能担负起治理好国家的重任;要亲近仁德之人,勇于改正错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达到理想的境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做到了上述的种种道德要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才真正算得上好学。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君子,才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固。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锉刻,然后磨光。’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即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析”

我在前文说过,孔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注意到了社会总是存在穷人和富人,而且,在一个贫富分殊的社会,穷人和富人都不去加强道德修养,社会将会很不稳定。在这里,孔子就和门徒着重探讨了一个人处于贫富不同境地时道德修养的问题。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贫穷但不谄媚,富有却不狂妄傲慢,算得上有德之人。而且,安于贫穷,富而低调,各安其位,使得社会秩序安定,不会产生剧烈的冲突。不过,这不是理想的境界。理想的境界应该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只有纳入礼的规范,向往道的境界,一切都彬彬有礼,井然有序,方是上佳,社会才可确保万世太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孔子对端木赐能举一反三给予了赞扬,其教育思想还是很先进的。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析”

在孔子看来,重要的不是人知己,而是要己知人。一个人致力于道德修养的提高,即便人不知己,于己也是没有损害的。如果不知人,就不能学到别人的优秀品德,就不能警惕一些缺点,也不能举贤任能。这种损失就大了。故而,孔子着力强调要知人。其实,人知己也很重要。只有别人了解自己,自己才能脱颖而出,从而也就能更好地举荐贤人。

同类推荐
  • 心态即命运

    心态即命运

    本书是一本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心理建设的图书。全书分成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纠正心理失衡、克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化解压力、实现幸福人生等几大主题,是作者多年演讲的精华结晶,非常适宜年轻人阅读。
  •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本书上篇阐述了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哲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下篇探寻了毛泽东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哲学意识的关系等。
  • 读禅学领导

    读禅学领导

    在王帅专著的《读禅学领导》当中,并没有深奥的理论,也没有晦涩难懂的言语。《读禅学领导》这本书从一个个经典的禅学小故事入手,辅以简单通俗、耐人寻味的话语,并且结合了现代的领导方式和领导理念,从多个角度入手,给予现代领导者一首静心曲,让我们在迷失的道路上,追寻着这首美乐,找到成功的方向,体会人生的真谛。愿每一位现代领导者都能够从一个个经典的禅学故事,一句句开悟心灵的话语当中,体会到禅学中的领导精髓,而且运用到实际的领导工作中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愉悦、幸福,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思想上的升华。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

    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

    “我热爱生活,但没有成为它的奴隶;我向往自由,但它并没有成为我的羁绊。”“相比起那些忙于奔走应付各种社交场合的人,我更喜欢独自一人对着皎洁的月光,默默的品味思想,让精神与心魄碰撞出一次次火花,迎接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思想浪潮的冲刷。”……诸如此类精彩的话语,在亚瑟·本森的著述中俯拾皆是。立足精华读本,本书精选了亚瑟·本森优秀作品中的精彩著述编译成集,在书中,亚瑟·本森结合自身经历,以理性的思维和生花妙笔,对于人生各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看法。希望这些穿越古今的经典话语,能激励浮躁世界中的我们静心思考人生并反思内心。
热门推荐
  • 日夜游巡

    日夜游巡

    日夜巡游,是指一些本该四处游荡,不得轮回的凶神,在一定机遇之下,成为阴间藏王等神明的部下。他们是分别于日间、夜间监督人间的善恶的鬼神。这是讲述一个少年,无意之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名兼并日夜的驱鬼巡游,于是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 星晨恋

    星晨恋

    我改变这一切,而这一切改变的所有,带来痛苦。怎么结束了?对,就这样吧,我会留在这里,赎罪!
  • 绕辫子的故事

    绕辫子的故事

    绕辫子是中部一些地方的土话,类似白扯子,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混混,严重点,地痞流氓之类意思。多用于对一些不学无术之人的蔑称。
  • 暗夜学院之灵珠

    暗夜学院之灵珠

    一面瘫女的奇异人生....努力埋坑中...
  • 魔门第一高手

    魔门第一高手

    觉醒的力量在复苏你们都是神了我也就只好成了魔
  • 情侠孽缘

    情侠孽缘

    一个叫欧阳灵的绝世美女,武功高强,陷入世家情仇,恩恩怨怨纠结不断......
  • 帝王盛宠:宸妃到天子笑

    帝王盛宠:宸妃到天子笑

    相逢别苑,你于繁华池边眉目如锦绣,少不知愁,我于楼台观望轻狂而执拗。——原名:吾皇之爱
  • 统御诸神

    统御诸神

    简介:九荒大陆,一个诸神统御的世界,凡尘小子,披荆斩棘一步步走上成神之路……!修炼等级灵动、灵轮、灵湖、玄府、万象、神魄、融天、踏天、星空、神劫、周天正神、周天神使、周天神将、神王
  • 萝莉打江山

    萝莉打江山

    女主苏冉,一个富家小姐,酷爱双马尾的可爱发型,在她18岁之前,刻苦学习各种技巧,包括如何来杀人。当她18岁终止这一切噩梦般的学习,同时答应父亲不在梳起让人看起来幼稚的双马尾,那天认识了她18年来的第一个男性朋友,并且在其刻意的接近下,成为男女朋友,在她们相识五年的那天,苏冉精心装扮自己。当开着作为礼物的限量版跑车,溜进男孩家中准备给男孩惊喜时,发现了令自己最为心痛的事情。祸不单行,当天晚上,苏冉的父亲与苏冉双双死亡。当苏冉再次醒来,发现已在另一个世界,这里有一种叫做“杖”的东西。
  • 半生女帝

    半生女帝

    两女穿越,相爱相杀,她本是一心追求爱情的人,她本是一心不想再爱的人。却不料没有追求交集的两个人,在一个时代以相似的方式生存,却得到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