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4100000012

第12章 奥伊斯特拉赫的遗憾

在中国经历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乐迷们,大概没有人会不知道奥伊斯特拉赫;他不仅是当时苏联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也在欧美享有盛誉;而在当时作为中国的欧洲古典音乐中心的上海7,则更是如日中天。凭心而论,奥伊斯特拉赫未必超越了海菲茨,但奥伊斯特拉赫对我却更有亲近感。在当年冷战的大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听到海菲茨的演奏和新灌录的唱片,只能在上海仅有的两家旧唱片店里买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菲茨的快转旧唱片,而且很昂贵。然而在音乐书店和一些大的新华书店里则可以买到目录丰富的苏联新唱片,其中绝大多数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都是奥伊斯特拉赫演奏录制的;当时上海广播电台音乐频道所播送的小提琴乐曲也大多是由奥伊斯特拉赫所演奏。所以他对我有着先入为主的影响。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1908—October24,1974)出生于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上敖德萨城里的一个犹太家庭。几乎是同一时期,在乌克兰还分别诞生了另外两位世界级的小提琴大师:一位是内森·米尔施坦(NathanMilstein,1904—1992),另一位是米沙·埃尔曼(MischaElman,1891—1967);这三位大师都是犹太人。不过,他们所经历的人生历程却大相径庭:米尔施坦和埃尔曼走的是海菲茨和拉赫马尼诺夫的路,在十月革命后不久,都先后离开到欧洲和美国发展,艺术生涯一路顺遂。奥伊斯特拉赫则一直留在苏联,经历了坎坷的一生,最后还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被“过劳死”夺走了生命。我每次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都是对他的一次怀念。

纪念奥伊斯特拉赫,其实也是在回顾和反思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过的历史。

奥伊斯特拉赫的年轻时代,或者说他成长为小提琴大师的关键年代,正值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最艰苦、物质最匮乏的历史阶段。在他的回忆中曾提到,当时家里分配到了一小篮子的粗面包,就已经令全家人兴奋不已。这种漠视民生的现象直至1935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到莫斯科访问时都没有根本的改善:“……老百姓依然不得不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点空间(指拥挤的住房)而艰难奋斗”;然而罗曼·罗兰却发现,接待他的“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却像贵族一般被供养了起来,住在金碧辉煌的别墅里,为他服务的人员有四五十人之多,家里每天有亲朋食客几十人。

奥伊斯特拉赫年轻时俊美潇洒玉树临风。在学生年代他已经琴艺超群,誉满苏联;但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他无法走出国门一步,也就无法参加各种国际比赛,更不可能出国演出。斯大林的苏联是排斥犹太人的,即使不是从种族的角度看问题,从当时极“左”的阶级分析的角度看,犹太人也绝对和无产阶级风马牛不相及,大致是和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有办法的犹太人都纷纷离开了,犹太人在苏联的地位问题也受到了国际上的深切关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局从奥伊斯特拉赫身上发现了特殊的利用价值:他不仅仅有艺术的价值,更具有政治上的利用价值,因为他正是犹太人。如果让奥伊斯特拉赫出国参加一次比赛并得到荣誉,那会是一箭双雕:既能够以此证明苏维埃制度的优越性,向国际上展示这个制度能出人才;同时也自然而然地驳斥了犹太人在苏联受排挤的“谎言”。

奥伊斯特拉赫终于被给予机会参加1935年在华沙举办的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这年他已经二十七岁,远远超过了参赛者的平均年龄。赛前除了刻苦的准备外,更是受到很大的压力:他无时无刻不被提醒,赢得比赛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家荣誉、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荣誉。但是,比赛是十分诡异的事情,这次的第二名很可能会比上届的第一名还强;常常会是某一次比赛集中了许多的“上马”,而另外一次比赛则又全是“中马”和“下马”。所以,笼统地说拿了某某金奖,往往说明不了什么。1935年在华沙举办的比赛就是一次全“上马”的比赛,其中就有当时在欧洲很走红、曾有许多高人(包括乔治·安奈斯库)指点过的法国女神童姬奈塔·奈维欧(GinettaNeveu,1919—1949)。一边是一个成熟的小提琴家,到二十七岁才第一次在国际音乐活动中露面;另一边是一个十五岁的魅力四射的法国“女神”。这形势显然对处于高压之下的奥伊斯特拉赫雪上加霜。结果不意外,奈维欧获得了第一名,奥伊斯特拉赫屈居第二。从奈维欧此后的表现来看,她获得第一也是过硬的,她的确成了三四十年代世界小提琴的明星8。奥伊斯特拉赫虽然没有摘得桂冠,但毕竟获得了国际荣誉,他的琴技在欧洲有了展示的机会。

两年后,奥伊斯特拉赫终于在1937年布鲁塞尔举办的国际大赛中获得了金牌。让他特别难忘的是,这一次在布鲁塞尔他终于聆听到了鼎鼎大名的克莱斯勒的小提琴演奏。在这次归国途中,他在柏林举办了音乐会。1937年的德国,已经是纳粹疯狂的年代,所有犹太作曲家的作品一律不准演奏;然而奥伊斯特拉赫凭他的正气和勇气,偏偏就演奏了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煞了一下纳粹的威风。

1937年起斯大林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大批党政军高官被成批成批地拘捕处死;清洗也波及到了文化界。在奥伊斯特拉赫一家居住的大楼里,住着许多文化界名人,这些邻居们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克格勃逮捕人还总是安排在深更半夜或凌晨,好像故意要起到敲山震虎的威力似的,那恐怖的敲门声每次都让整楼的居住者提心吊胆,夜不能眠;几乎人人都准备着随时会被抓走。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心惊”。但只要是经历过斯大林肃反的人,大概是不会认同这句老话的。几个月下来,那幢楼里最后居然仅仅只剩下了奥伊斯特拉赫一家。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加入了苏共。

作为一名布尔什维克党员,他也没有少得到党的“帮助和呵护”;批判肖斯塔科维奇时,也没有忘记帮助(批判)“奥伊斯特拉赫同志的资产阶级倾向”;他不得不常常深入工厂、部队、老人院去接受“无产阶级”的检验;更多的是,他常常被召入克里姆林宫为领导人演奏,但多数情况下领导人却往往并没有到场,听众不过就是一些克里姆林宫的工作人员而已。说到底,要批判你,就是要让你服服帖帖,老老实实。

1953年,斯大林逝世。爱伦堡的历史性文章《解冻》也许象征了苏联文艺界的初步开放。奥伊斯特拉赫终于可以经常去欧洲举办音乐会,他的琴声征服了欧洲的音乐界,他几乎成了仅次于海菲茨的“小提琴之王”。特别是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YehudiMenuhin,1916—1999)对他分外赏识,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梅纽因的牵线下,1955年奥伊斯特拉赫首次到美国演出。由于他身上被挂着苏联党政的许多虚衔,包括苏共中央委员这样瞩目的衔头,美国音乐界的一些人对他还是有误解和敌意的。最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人中居然包括了同样来自乌克兰的犹太小提琴大师米尔施坦和埃尔曼。他们俩很不友好地故意在奥伊斯特拉赫的音乐会之前举办音乐会,把他的曲目演奏了一遍,弄得奥伊斯特拉赫到了纽约后不得不临时更换节目。他以他的琴声赢得了美国听众;也以他(如梅纽因所说的)“可爱的真诚”赢得了许多美国音乐同行们的认同。最权威的海菲茨开始也是抱有敌意的,但接触以后,才真正认识到:奥伊斯特拉赫根本不是什么苏共官僚,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音乐家和艺术家。

令人难忘的是1957年秋奥伊斯特拉赫对上海的访问,演出是在江宁路的美琪大戏院。这一票难得的演出自然轮不到我们高中生,更何况当时全家也笼罩在反右以后的阴影里,父母担心着“右派大学生”的哥哥随时会被遣送去劳动教养。在这种气氛下,听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一些好心的亲友也警告我:“都是那古典音乐害了你哥哥!”但父亲则从来没有说过半句这种识时务的聪明话。我虽然没有能亲眼目睹奥伊斯特拉赫的风采,但上海电台没有辜负广大爱乐者的愿望,很快就播放了现场实况的录音。上海的爱乐者们是幸运的!

同海菲茨一样,奥伊斯特拉赫不是那种纯技术的小提琴“技匠”,他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家,他注重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他艺术生涯的后期,他对指挥会有浓厚的兴趣,并独具慧眼地欣赏马勒的作品。1962年他在莫斯科举办了他的首次指挥音乐会。

奥伊斯特拉赫也许是小提琴大师里唯一不迷信名琴的人。一次在伦敦演出完,国外的同行对他的琴感到了兴趣,结果发现根本不是什么名琴。他认为,不是名琴也应该拉出好的音质来,这才是小提琴家应该追求的。

作曲家本身的形象往往不太重要,但小提琴演奏家的仪态和形象则太重要了。如果一位小提琴家在录音里听起来很完美,结果在音乐会上让我看到的却是一位猴腰熊背,手指像竹节子一样僵硬的“大师”,则无论如何是个遗憾。海菲茨、梅纽因和奥伊斯特拉赫则是完美的典范,不仅奏出了绝响的音乐,也有着和古典音乐相匹配的雍容华贵的仪态。我特别欣赏奥伊斯特拉赫优美的手指在一个个把位上跳动,真是美的享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曾经特地赶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去听奥伊斯特拉赫一位高足的音乐会。那琴声倒真有点他老师奥氏的韵味,可他僵直的手指和难看的“吃相”让我大倒胃口。从此只听此公的录音,再也没有看过此公的录像。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苏联就有许多艺术家和音乐家利用出国的机会留在了西方发展。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仅仅是个人艺术道路的一个选择而已,根本不足以上纲到投敌叛变之类的大帽子。但在当时,当局恰恰就是那样处理问题的。奥伊斯特拉赫出国机会很多,国外的邀请和挽留更是不在话下;但他总觉得自己是属于俄罗斯那块土地,他不能离开需要他的那块土地,他谢绝了很多机会;尽管留在西方他的发展会好得多。但对于那些留在了西方未归的老朋友,他也表示了理解,还保持了很亲密的关系。

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普维奇就是很好的例子。罗斯特罗普维奇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里斯·巴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的坚定支持者,对他们在国内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常常是仗义执言,弄得当局很恼火。苏联文化部限制他出国。有一次,国外的演出已经是万事俱备,可偏偏在关键时刻罗斯特罗普维奇却“因病”不能出国。梅纽因打电话到他家里,知道他很健康。于是梅纽因就“索性跳过文化部那些混蛋”直接打电报给了勃列日涅夫,总算让罗斯特罗普维奇出了国。这件事情,实际上促成了罗斯特罗普维奇决定留在了西方。正如梅纽因所说,这其实是文化部那些愚蠢官僚所造成的。到头来反而往罗斯特罗普维奇头上扣一顶“叛逃”的大帽子。

下面一件事情,足以看出奥伊斯特拉赫人格的伟大。就在罗斯特罗普维奇拒绝回国后不久,奥伊斯特拉赫前往欧洲演出,他和老朋友在欧洲重逢。但他没有摆出官架子批评老朋友,而是说:“明天,在《真理报》上会登载一篇批判你的文章,他们用了我的署名,我向你表示歉意。”这样可爱的真诚,能不感动人吗?这次,在梅纽因的安排下,奥伊斯特拉赫在伦敦做了一次录音,由于没有事先和文化部打招呼,回国后被文化部“严厉批评”。

奥伊斯特拉赫一直被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当时的苏联外交部和文化部把他当成了摇钱树,为了捞取外汇可说是不择手段,安排他一次次出国演出;大量的演出外汇收入全被外交部和文化部鲸吞,他本人只拿到一点按国内标准微薄的出差补贴。作为一个诚实的党员,他从来不计较这些。领导部门还要求他为祖国再培养出“十个奥伊斯特拉赫”出来。这样日复一日地折腾,到1964年,在他五十六岁时就发作了一次心脏病,差点丢了命。等他恢复不久,各种任务又压了上来。他带着那颗时时有危险的心脏又奔波了十年。

1974年10月,他又来到了自己喜欢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在这里他如愿地同音乐厅管弦乐团完成了为期几天的勃拉姆斯作品的演出,其中还包括了他亲自指挥的节目。24日,在演出完回到下榻的旅店后不久,心脏病再次复发而撒手人寰。伦敦方面还在等待着他的演出,等到的却是噩耗。

奥伊斯特拉赫被安葬在莫斯科著名的新圣女公墓。这里长眠着许多文化英魂:果戈里、别林斯基、屠格涅夫、契珂夫、乌兰诺娃等,也有政治家如赫鲁晓夫。在奥伊斯特拉赫去世后三十三年,罗斯特罗普维奇也按遗愿被葬回了俄罗斯,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里陪伴自己的挚友。

同类推荐
  • 90后新概念作家写作档案

    90后新概念作家写作档案

    《青春纪:90后新概念作家写作档案》是一本作文合集,集结了历届新概念获奖者、当红领军90后作家的代表作品,展现了90后作家的写作水平,此书是对90后代表作家一次大的梳理和盘点。
  • 未焚诗

    未焚诗

    本书收录的诗篇有:路不拾遗、跳舞好吗、俯瞰、对面、外景、无情诗、飞机、田园诗、寓言、笔记簿、练习曲、新旧句、家居诗等。
  • 玫瑰念珠

    玫瑰念珠

    本书是旅奥美术史学者李述鸿的随笔集,主要为美术评论。内容包括艺术杂谈、咀嚼文化、看画说话、看电影四大部分。作者李述鸿纵谈古今,既有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又有对国内外美术界状况的独特评论。读者可以看图说话,直接面对大师经典,详细了解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和美术史地位。
  •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西域民间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有的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的经典之选,具有新疆民间文学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保持了原初的味道和浓郁的地哉特色。
  • 孝心不能等待

    孝心不能等待

    本书是用日记体的方式写成的,其中渗透着对母亲深恩的追思。书中的这位母亲在“婚后的58年里赡养和抚育了五辈人”,是深入骨髓的敬老爱亲的传统教养,使这位母亲,以柔弱之躯和礼让、宽容的情怀,维系了一个由五辈人组成的和睦家庭。她以“淡定的人生”,向周边的邻里亲朋,昭示着爱心的伟力。作者面对远去、且永不回返的母亲,受到了“死别”之痛的巨大震撼,使他的思想走向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产生了无尽的追悔,并升华出“孝心不能等待”的哲理,众多的读者又由此开始了对孝心的“自省与自责”……这部书的出版与传播,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条由孝道传递爱心的心路历程。
热门推荐
  • 暗夜藏娇:总裁的秘密爱人

    暗夜藏娇:总裁的秘密爱人

    一纸协议,她与他,不问过去,不谈将来,不公开关系。然,情不知始起,一往而深。面对他的霸道和步步紧逼,她节节败退。三年前的真相,揭开一段尘封的往事,当死而复生的初恋情人以另一种身份强势归来,他与她,又该如何面对?简清吟:“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而你我相遇,时间不对,地点不对,蝴蝶又怎飞得过沧海?”季蔚然:“这些年,我只吃你一个人做的饭,只和你一个人约会,难道,这还不是爱情?”苏唯安:“我还在原地等你,宛如地狱煎熬,而你早已背弃过去,在天堂微笑。你叫我如何心甘?”
  • 集团内部控制论

    集团内部控制论

    本书分为十五章,主要内容为集团内部控制的探索价值、集团内部控制的研究基础、中国集团内部控制的理论探索、中国集团内部控制的实践探索、国际内部控制的经验借鉴、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打造、集团内部控制能力本源等。
  • 绑定终身:冷少的迷糊女佣

    绑定终身:冷少的迷糊女佣

    他说:能够遇上你,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她说:遇上你,是我这一生最大的不幸,我是倒了八辈子才遇上了你。他是H市权势滔天的冷少,只要他想要的,就没有得不到的,却唯独她!妃璃鳕本该自由自在享受美好的时光,却被突然告知她自小定了一个娃娃亲,天!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娃娃亲?秉着新时代良好的思想,妃璃鳕对此不屑一顾,却不想回家路上遭绑架,这还不算,竟让她堂堂林家大小姐给他当女佣?自此惹上了一匹腹黑奸诈,披着羊皮的狼!传言他高冷,不言苟笑?可是这个厚颜无耻的男人又是怎么回事?叔可忍婶不可忍,妃璃鳕奋起一脚,踹开了某男:混蛋,不要得寸进尺!
  • 穿越之医者仁馨

    穿越之医者仁馨

    性格火爆的小医生白仁馨穿越了。穿越之后她成了南齐太医院院判的嫡女。只是还有一个天天看她不顺眼的继母还有所谓嫡妹……她过五关,斩六将,却还是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旋涡中。那个利用她的冷面王爷,你,好意思么?
  • 重生之异世惊天下

    重生之异世惊天下

    她,25世纪金牌杀手,杀手榜上排名第一的孤月!却因一时大意而丢了自己的性命。但,莫名其妙的被自己从小带着的一个黑色凤型玉佩带到了映月大陆麒麟国,又莫名其妙的重生在没有灵气的废物庶小姐身上!看她怎么逆转这个局势吧!【注:全文乃本人自创,现码现发,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英雄联盟之永恒荣光

    英雄联盟之永恒荣光

    当竞技选手经历过荣辱,真的要“退出游戏”的时候,是否真的能放下?状态的回调,梦想的坚持,牵动的内心。当“退出游戏”变成“重新连接”,他带着必胜的信念回来了!
  • 逆世重生之封天

    逆世重生之封天

    一代大神,遭小人五次三番暗算而坠落红尘。后得到佛门观音和地府和平心娘娘的帮助,逆世重生。最终修得无上修为,以王者的姿态重返天界,称霸三界!在天界的修真之旅,结识了被世人广为传颂、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并与他们携手打破天界旧的规则,建立新的秩序。也和众多爱侣,演绎出一段段传奇佳话!
  • 卿本风流之夫人,我错了

    卿本风流之夫人,我错了

    一觉醒来,她失去了所有记忆,身边除了一个貌美如花的侍女,便什么都没有了。于她,所有的一切都只剩下了本能。但是,即使只是本能,她都还是她,不管怎么变,骨子里头天生的东西却是从来都不会变的。于她,于他,三世的重逢,即便忘记一切,也依然记得在那一年的那一天,他们曾在那棵梧桐树下许下的诺言,待卿长发及腰,圆吾十里红妆梦。欢迎各位看官们入坑,文风重宠轻虐,结局一对一。
  • 风起

    风起

    意气风发的副处长丁刚强,在一次基层之行,巧遇美女师妹许晴晴,殊不知许晴晴多年来也一直暗恋着师兄,处处关心着他的成长进步。从竞争上岗、公开考试与城郊约会、宾馆交心,他们身不由己地与社会暗存的各种“潜规则”过招,并在奋斗中一步步走向深爱。当丁刚强在曲折的道路上跋涉时,许晴晴凭着机遇,通过公开考试,一帆风顺地走上了领导岗位。丁刚强在情人和上下级关系的钢丝绳上游走,飘忽不定,处境艰辛,只好远走美国,甚至不惜放弃官位回到老家办企业。昔日种下的种子终于在多年后发芽,他的企业成功上市,丁刚强成了耀眼的企业明星。在他对官场毫无兴趣信心的时候,新省委书记的到来,给丁刚强铺陈了一条前景辉煌的金光大道……
  • 时空穿梭:米娅来袭

    时空穿梭:米娅来袭

    每一本小说都是一把打开异世界的钥匙,看米娅如何玩转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