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9300000007

第7章 荣耀并痛苦着——元朝书画家、文学家赵孟頫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特殊时期,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

在时代潮流的推动和裹挟下,形形色色的特殊人物总会身不由己地登上特殊时期的历史舞台。

宋末元初和明清之交这两个特殊时期,不仅都是乱世岁月,而且又都正值中原朝代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北方民族高傲入主华夏之时。时穷节乃见,正是在这两段大动荡的年代中,大千世界迅速裂变出气节和失节两种元素,芸芸众生也随之出现了英雄和懦夫的分化。

南宋末年,面对元军铁骑狂飙般地南下,文天祥、李庭芝、张世杰、陆秀夫等英雄人物一个个挺身而出,力图以一臂之力挽救危局,但他们无不成了一道道瞬间即逝的闪电。时任南宋丞相的文天祥,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以自己的鲜血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郑重承诺。

三百六十年后,到了明清之交,在文天祥远逝的背影后,又有一群英魂接踵而来。正当崇祯皇帝在万岁山上吊自杀,福王朱由崧在明朝陪都南京被拥立为帝的时候,一个因直言而被崇祯皇帝廷杖、囚禁最后革职为庶民的黄道周,在故乡福建起兵抗清,失败后宁死不降,和追随他的四个学生一起,谈笑自若,在南京引颈就义。

而明朝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受命于危亡之秋,面对滚滚而来的清军铁流,担负起拯救天下兴亡的历史重任。在孤军奋战的十日扬州保卫战中,他和扬州守军全部壮烈牺牲。在他殉国后,以刘宗周、王思任、祁彪佳为代表的一批南明旧臣和江南名士,相继以或绝食或投水的惨烈方式殉节;而三位最突出的爱国将领郑成功、张煌言和李定国前赴后继,继续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沧海横流,风云突变,英雄耀人眼球,懦夫也丢人现眼。当清军攻破南京城后,金陵名妓柳如是极力劝丈夫钱谦益一起跳水殉国,但曾为南明礼部尚书的钱谦益却是个软骨头,不仅自己舍不得离开花花世界,也阻止妾赴死。随后他率先迎降,不久就奉命前往北京去做大清帝国的礼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总裁了。

与钱谦益并列江左三大家的诗人吴伟业、龚鼎孳,一生也活得不轻松,吴伟业稀里糊涂地当了清朝的官,龚鼎孳更成了三朝易帜,两度投降的无耻贰臣。还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曾经痛斥权贵,与宦官魏忠贤的余党展开过积极的斗争,对故国也满怀哀思之情;但最终也因官瘾的孽根未泯,耐不住冷清寂寞,参加了大清帝国顺治八年的乡试,进了副榜,以此变节行为而酿成终生遗恨。

然而明末的史书不过是宋末的翻版,明末的变节文人也只是宋末著名文人赵孟頫的影子。大宋遗民赵孟頫(1254~1322年)不是等闲之辈,他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他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孟頫姓赵,是货真价实的嫡系王孙,并不像刘姥姥那样胡诌与贾府沾亲带故。排起辈分来他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其十世祖先可以追溯到宋太祖之子八千岁赵德芳,父亲也曾官至宋朝廷的户部侍郎。

凭借正宗而高贵的赵家血统,赵孟頫名正言顺地跻身于受照顾的高干子弟行列,加上他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14岁时任职真州司户参军,小小年纪就进入了干部候补梯队。然而时运不济,其时他一心想为之效力的朝廷已经摇摇欲坠,还没等他实现报效的梦想就轰然倾倒了。

南宋灭亡后,赵孟頫闲居家中,苦研学问,挥洒诗文书画,成了吴兴一带杰出的青年才俊。其间吏部尚书夹谷力推赵孟頫出任元朝廷的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遭到他婉言谢绝。他在《赠别夹谷公》一诗中写道:青青蕙兰花,含英在林中。春风不批拂,胡能建幽心。诗中他借山中静静开放的蕙兰花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宁愿闲居在山林,也不愿出去做官的清高心情。

清高是有条件的,它是附在经济这张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赵孟頫从贵族沦为平民,身份突降对他并无实质影响,但却将他赖以支撑家庭生活的官俸掐断了。赵孟頫幼年丧父,由其母邱氏拉扯长大,家境本来就不富裕。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唐李世民《百字箴言》)而他不稼不穑,又何来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又何来庭有县貆兮?眼看家境日益败落,生活举步维艰,还有什么胸怀廊庙志在苍生可言!

就在赵孟頫念此每不乐,天路何由寻的时候,一位朝廷大臣出现在他的面前。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谢枋得、赵孟頫等二十余人均在名单之中。谢枋得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名声和威望极高,元朝曾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但都被他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最后被绑架到大都时,绝食殉国。

而闲居里中多年的赵孟頫,终因不堪忍受贫穷之苦也不甘寂寞,忽改初衷,做出了出山北上的选择。他到元大都后受到朝廷高规格接待,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接见,并赞其为神仙中人。圣驾亲自接见已是殊荣,金口给以赞赏更让赵孟頫受宠若惊,同时又有飘飘然之感,情不自禁地以士少而学之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的感激语气,表示要用自己的知识来报效元朝廷,还给皇帝和灭掉宋朝的丞相伯颜写了几首拍马屁的诗。

元朝廷给予赵孟頫种种礼遇,任命他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又升迁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赵孟頫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府事任上,元贞元年(1295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赵孟頫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在杭嘉湖一带的山光水色中愉悦地会朋访友、惬意地谈艺论道。不久元成宗为修《世祖实录》又向赵孟頫发出返京的诏令,赵孟頫应该可以借病推脱,但他毕竟是个常人、凡人,思考良久,最终还是摆脱不了世俗的羁绊,更逃逸不开权力的网罩,决定北上向朝廷报到。

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不过这是一个无须坐班的软件职位,不必离开江南。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十一年后,随着非常器重赵孟頫的仁宗即位,高官厚禄的命运又一次与赵孟頫狭路相逢。这次皇帝给予赵孟頫的恩宠可谓非同小可,不仅将他以李白、苏东坡相比,而且拜他为翰林学士、荣禄大夫。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加上仁宗的广告效应,使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荣华富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荣耀并痛苦着,享受并内疚着,只有一个人懂得赵孟頫的内心世界,那就是他的夫人、著名女词人管道升。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管道升的词道出了丈夫的心声:有什么比自由更可宝贵的?有什么比驾一叶扁舟去吟风弄月更痛快的?当延祐五年相濡以沫的夫人病逝后,孤单寂寞的赵孟頫请求南归。其后仁宗、英宗数次召他赴京,但赵孟頫皆以年老多病而推辞,并在69岁时无疾而终,被朝廷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生前官居一品,身后骂声一片,对于赵孟頫来说实在有点冤,但事出有因,也不能完全归之于求全责备。

在元朝文学艺术界,汉族文人对赵孟頫推崇备至,把他视为一代宗师,对他的变节行为似乎视而不见。然而到了汉族重新执掌政权的明朝,情况出现了大逆转,由于身为大宋宗亲天子胄裔却甘心仇禄,赵孟頫被指为缺乏气节、缺乏骨气,对他的议论越来越多,不是誉之甚隆,就是毁之甚烈。自此,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评价就一直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赵孟頫。

这种指责和批评诚然是有失公允的,既然大宋王朝的帝后已经将半壁江山拱手相让给元朝统治者,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又有什么能力和办法改变现状?孔夫子曾为这种人设计了一条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其实圣人孔老夫子也不曾为拯救自己的祖国鲁国而走上杀身成仁之路,对于凡夫俗子赵孟頫来说,剩下可走的一条路也就只能是顺应潮流或者说是随波逐流。

然而,就在赵孟頫刚一抬腿跨越家的门槛走向大都的一霎间,他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触碰了一个底线。什么底线?那就是民族的气节、民族的大义。

气节是一种隐性的传统,根植于华夏文明的厚重土壤中;气节又是一个明晰的道理,传承在一个个中国家庭,教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而正是个人的气节组成了民族的气节,成为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的精神支柱。1947年5月1日《知识与生活》第二期,发表了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论气节》一文,文中说: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表现。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朱自清论气节,而他自己正是一个守节的楷模。1948年6月的一天,他的学生吴晗送来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要他签字,出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气节,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他毫不迟疑地用颤动的手,一丝不苟地签上了朱自清的大名,并当即命令儿子退还配给证,拒绝购买美援面粉。而当时这位瘦削羸弱的著名学者不仅患有严重的胃病;而且家里还有许多孩子,大概算得上日子过得最困难的教授了。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他的爱国气节和英雄气概予以高度颂扬: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暞。……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中国的孩童从学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起,就已经把一句句先贤关于气节的铮铮铁言渗透在血脉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粉身碎骨何所惧,留得青白在人间(于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幼童、草民尚懂得气节之重,更何况熟谙礼义廉耻的知识分子,他们理当更懂得民族大义和国家命运的含义。

事实上,自古至今的中国文人最注重气节。屈原怀石投江不侍秦,苏武杖节牧羊望帝乡,陆游临终示儿盼光复,方孝孺被夷十族不写诏,谭嗣同以我血荐轩辕,秋瑾血洒轩亭志不移等。尽管由国家教委挑起的关于岳飞、文天祥、于谦是否是民族英雄之争,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但争辩双方无不异口同声地肯定了他们的气节。悠悠千年白云苍狗,息息相通气节不变,中华民族传统气节观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得以凤凰涅槃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气节操守中最重大的考验就是如何面对生死祸福,而赵孟頫以及他的后辈钱谦益、侯方域等当时名士却不能跨过这道门槛。

仕元之后的赵孟頫,在仕途上可谓青云直上,特别在仁宗当朝更是圣眷甚隆。但是皇帝只把他当作文学侍从,用其博雅渊深之学,藻饰太平之美,他担当的角色只不过是供帝王玩赏的典雅花瓶而已。当他感悟自己只不过是一只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笼中鸟,实现政治抱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谈时,已经为时晚矣。此外,与儒家道德规范相悖的一士二主行为,更使这个宋室后裔的心灵日夜承受着无形的撕咬,在痛苦的煎熬中度日。他深深为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感到悔悟: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谁令堕尘网,婉转受缠绕。昔为海上欧,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催槁……

在这首《罪出》诗中,赵孟頫的内心的悲伤溢于言表。他是无力改变现状的,只能在诗文中感慨人世的艰难了: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从陶渊明的诗中领悟人世的艰难,学王羲之书法忘却内心痛苦,这大概是一位前朝遗民、一位书画大家所能自编自演的人生悲剧。他在把古人诗文和魏晋书风作为摆脱内心痛苦的精神寄托的同时,又与夫人管道升一同做了中峰明本和尚的弟子,虔诚事佛,希望从佛经教义中求得解脱。

不过个人的悲剧并不意味着民族的悲剧,而且这种悲剧有很多时候却成为文明史的幸运。赵孟頫身为异客,寄人篱下,忍受着世人无法理解的心灵折磨,背负着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以毕生呕心沥血的努力,把优秀的汉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到元代,并加以发扬光大。究其一生功过而论,后人还能对他苛求什么呢?

有一位被称为清初六大师的山西著名书画艺术家傅山,是一个坚决复明反清、誓不与清朝廷合作的气节之士。基于政治的因素,在明亡之后,他对事敌赵孟頫的人品极为鄙视,因屋及乌,连当年他曾欣赏并学习过的赵孟頫书法也成了浅俗如无骨的贰臣。不过到了晚年,他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重新评价了赵孟頫书法。他在《秉烛》一诗中写道:

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馀一笔,何处发文章。

诗中赵厮即指赵孟頫,管卑即赵孟頫之妻管仲姬,奇人则指赵氏夫妇。斫轮语出《庄子·天道》: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可见此诗为傅山70岁后所作,此时他已把赵孟頫看作奇异的天才。

《秉烛》一诗是傅山对自己的一种反省,他说:入夜我举烛起身,不禁发出长叹,奇人是我一向最崇拜和追求的。赵孟頫真是个奇人,他的夫人管道升也非寻常之人。早年我贬损他们,因为喝酒喝多醉了,现在老了还贬损人家,就未免太狂了。现在我已70岁了,才有此认识,可是我到哪里去发表我的观点呢?

不过,早已闭上眼睛的赵孟頫当然不知道身后的风风雨雨。

由于赵孟頫经历了荣华、复杂且又尴尬的一生,使世人对其书画艺术的评价也随着对他的褒贬而上下浮沉。一些书法家以人品论书品,薄其人遂薄其书,评赵氏书法为媚、俗、软,而使其在书法领域中所做出的成就被无端贬低。不过蒙上灰尘的真金终究还是金子,赵孟頫以其书画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不仅有幸与唐朝三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一起登上了书法史上楷书的顶峰,而且成为一位中国画风从正规画到文人画重要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

自5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据明人宋濂说他的书法有三变: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而明人王世懋则认为他的书法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是得于王羲之;姿态朗逸则得于王献之;至书碑则是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摹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朝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并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工夫。他对书法的酷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并终于成为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书法家。

多产并且长寿的书法家赵孟頫,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师承对象和创作理念,使他的书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宋濂在跋赵孟頫《浮山远公传》时,对他的书法提出三变或三段的论断,为后来很多鉴藏家、评论家所认同,这一论断可以在他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陋室铭》、《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和《楞严经》中找到根据。然而在不同阶段,赵孟頫的师承及其书风又是有交叉的。赵孟頫的书风盛行中国书坛数百年,尽管有褒者也有贬者,但他在有元一代所确立起来的地位却一直未受到根本的动摇,这和他的艺术成就及其变化多样的书风是分不开的。

此外,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书法家,赵孟頫不仅表现出书风的多变性和阶段性,在书体的多元化方面也是出神入化的。他善篆书、隶书、真书、行书、草书、楷书,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如同《元史》本传所说: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他在每一种书体的创作中都表现出非常专业的艺术技巧,并且融会古韵,兼具己意。赵氏书法影响了元朝一代士人,形成了赵派风格的书法家,其中不乏名家,因此使其无可置疑地成为元朝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

赵孟頫书法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传世书迹有《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赤壁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碑铭》及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他还有不少关于书法的论述,如《尚书注》、《松雪斋文集》(十二卷)等。赵孟頫开创的回归魏晋、回归传统的书风,影响中国书坛几百年,后世学赵孟頫书法者极多,他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关于赵孟頫的绘画艺术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明人王世贞作出了如下评论: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两种绘画传统,在唐宋时期处于对立或并行状态,在赵孟頫的笔下开始得到融会贯通,绘画意趣从游观山水的文学化意境,逐渐转向抒情山水的书法化写意。一个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由此肇始,为后来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文人画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处于改朝换代、沧桑变异复杂形势下的赵孟頫,提出了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书画本来同、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等一系列改革画风的口号,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成功地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的古意画艺,创新了兼有诗、书、印之美的画作,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中都取得了出色成就。流传于世的赵孟頫的代表作有《重汉叠嶂图》、《双松平远图》、《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红衣罗汉图》、《吴兴清远图》、《东洞庭图》、《水村图》等,为海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所珍藏。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传世名作之一,描绘的鹊山和华不注山均为济南名山,分别位于黄河以北和以南。赵孟頫在画中将两座山分置于画面的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浑圆敦厚,华不注山险峻奇突,耸立于万绿丛中,遥相守望,默默呼应。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一派田园牧歌,诗意盎然,秋色美景,大气古远。后人评价该画卷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又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犷,誉为元朝文人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一幅风景写生画后来又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但画的创作却并非赵孟頫在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职期间,而是在1295年由济南辞官回到浙江家中后所作。

据传有一天,赵孟頫和几位好友喝酒做诗,其中有一位就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席间,赵孟頫向好友盛赞济南山水之胜,尤其是鹊山和华不注山之俊美巍峨,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神往,而唯有周密却是神情凝重、默然无语。原来周密原籍山东,出生济南,南宋末年曾在浙江任义乌令,宋亡后举家逃难来到湖州,从此常有低头思乡之时,却再无回乡之日。赵孟頫一席话,激起他心头的不尽乡思情,令他黯然伤情。赵孟頫获悉此事,遂提笔挥毫,凭记忆描绘济南的山水,一幅传世之作由此诞生。

这幅名画在清朝流入皇宫,成了风流皇帝乾隆的心爱之物,他还在画上题写了鹊华秋色四个大字。一次乾隆东巡济南,登上城门楼赏景,想起《鹊华秋色图》中画的景色,立刻叫人回宫去取来这幅画。看图识山,乾隆发现《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华两山方位有误,本应分列在黄河北、南的两座山,赵孟頫却将它们画到了一起。鉴于古画失实,皇上认为有误我大清之战事之虞,遂下令将《鹊华秋色图》封存宫内,不让外人观赏。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时,《鹊花秋色图》和一批国宝同被运到台湾,一直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还在赵孟頫在世时,他的书、画、诗、印四绝就已名扬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一代巨擘赵孟頫以其开元朝绘画风气的卓越贡献,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而且他的名字在1987年被国际天文学会用来命名水星环形山。

在中学的文言文读本中,有一篇关于赵孟頫的文章,题为《赵孟頫过扬州》。说起扬州,就不由得令人想起一首首流传古今的优美诗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诚如朱自清所说: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

附和者的诗文并不意味着均为无病呻吟之词、矫揉造作之作,赵孟頫的一副春联就是在唐宋诗文后的又一精品。一日,赵孟頫被请到明月楼上,主人赵氏请他提联,他就信笔写下一副春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笔下龙蛇飞舞,纸上字字珠玑,明月楼的美景盛况都包含在区区十四字中。主人得此春联自然非常高兴,把喝酒的银质器具撤下全部赠送给赵孟頫。《赵孟頫过扬州》一文就记叙了这段故事,文曰: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子昂。

赵孟頫博才多学,是一位少有的文化艺术全才,他在诗、书、画、乐诸方面均有颇深造诣,而其中又以书画为最。但正因为在书画艺术上的名声大噪,从而遮掩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才学,难怪元朝诗人杨载叹道: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散落在岳飞墓前的这首《岳鄂王墓》,为变节仕元的贰臣、赵宋后裔赵孟頫所作,是赵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委婉地表达了蕴涵在诗人内心的隐恨和隐痛,诉说了背负在诗人身上的反思和反悔。忍看忠烈寂寞坟,缅怀英雄千秋业,赵孟頫前来杭州拜谒岳飞墓,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这一哀痛伤惋的悼歌。

身在曹营心在汉,其实赵孟頫何曾有一日从心中抹掉过前朝故国的背影,也一直追念着、敬慕着岳飞、文天祥等救国、殉国先贤英灵。还在南宋灭亡后、尚未出仕元朝前,赵孟頫就曾写下五首哀悼亡宋的《和姚子敬秋怀》七言律诗,这是他与吴兴八俊之一姚式的和诗,也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萦回于字里那种鬼哭村村汉月孤的萧瑟气氛,渗透在行间那种故国伤神梦寐俱的悲怆心情,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在家国破亡后极度的绝望与惊悸。

在国朝将亡之时和灭亡之后,青年赵孟頫愁怀满腹、悲愤填膺,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东晋时期前秦和东晋名相王猛、谢安那样的栋梁之才。他钦佩王猛的高瞻远瞩,正是他生前曾告诫前秦主苻坚不可征伐代表华夏正统的东晋王朝,而高傲的苻坚却把此忠告当做了耳边风。他敬慕谢安的运筹帷幄,正是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八万子弟兵大败入侵的百万前秦军。在《和姚子敬秋怀》之三中,他真切地流露了作为一个穷儒,力不从心的无奈心情:

搔首风尘双短鬓,侧身天地一儒冠。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苜蓿秋高戎马健,江湖日短白鸥寒。金樽绿酒无钱共,安得愁中却暂欢。

亲历哀世亡国的悲凉,饱尝家道中衰的苦涩,使赵孟頫的诗歌艺术多采用一种低徊沉郁的基调和比兴寄托的抒情方式,并常常引入凄风苦雨、断鸿孤雁、枯草残叶等自然景物,或孔子、陶渊明以及楚狂接舆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作为抒情意象,抒发内心的感伤情调,描摹社会的悲剧色彩。在他的一首《绝句》小诗中,营造了一幅与明媚春光无缘的凄寂境界:凄风苦雨,春寒料峭,诗人伴着孤灯,独自徘徊,夜不成寐,只有屋内那鸭形香炉中余温尚存的香火,尚能给人些许暖意。在这凄凉之境中,燕儿未归、花儿又落,从黄昏开始的风雨,更令人黯然神伤: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就在赵孟頫荣登一品的这一年,他写了一首《自警》,诗中透露出不为表面的热闹风光所迷惑,决心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于唯余笔砚情犹在,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灵魂寄托。诗曰:

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身为贰臣,谁知我心?赵孟頫只能凭借一篇篇诗文,婉转而痛苦地表述出自己的心声。他以追忆陶渊明、追求魏晋情怀来表达自己的沧桑之感,通过渴求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儒家理想的实现,来寄托对汉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情,从而抚慰心灵、完善人格,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超脱。

赵孟頫的诗文温柔敦厚、深婉雅丽,一扫议论、文字、才学入诗的宋诗流弊,发扬风韵天然的汉、魏、晋、唐诗风,为元初诗坛开创了新的篇章,也在中华古诗的长廊留下了一块丰碑。

同类推荐
  • 纳兰性德全集第二册:词集

    纳兰性德全集第二册:词集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全集共分为四册,第一、二册为词:除包括《通志堂集》的三百阙外,另增加了四十九阙,并附《纳兰成德传》(纳兰性德,原名成德)一篇。
  • 千家诗(中华国学经典)

    千家诗(中华国学经典)

    《千家诗》是我国明清时期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虽然号称千家。
  • 爱的竖琴

    爱的竖琴

    这些诗,或以深邃的笔墨纸探索爱的哲理,或以细腻的笔触触及少男少女的相思,或以鲜活的感受吟咏对爱与美的追求,或以缠绵的情调表现失恋的痛苦,失意的孤独和渴望爱的慰藉……
  • 不经意中的成长

    不经意中的成长

    本书是个人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部分散文与诗词作品,分“茶乡孺子牛”“亲情永驻”“不经意中的成长”“旅行漫笔”“闲情逸致”“家乡美”和“诗词拾零”七辑,这些有关茶乡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以及人生哲理的温良铺陈和委婉叙说,来自一位语调平和的茶乡中年男子,阅读他这些散淡的文字,让人有余香盈口之感。
  • 张力剧作选

    张力剧作选

    本书收集了作者在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音乐评论和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评价的文章34篇,具体内容包括:“民间锣鼓乐释文”、“重庆音乐创作现状初探”、“游艺民俗”等。
热门推荐
  • 立政

    立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这个皇后不一般之桃花朵朵开

    这个皇后不一般之桃花朵朵开

    现代女大学生林晓晓在与姐妹逛街时遇到了抢银行的匪徒,其枪法不准,没打到保安,反倒把林晓晓送到了另一个时空,就这样,晓晓同学开始了她在古代的生活。都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有的时候国家的统一可以不靠打仗和侵略来完成,没错,晓晓就是这个实践者,尽管她自己其实什么也没干。
  • 恶魔校花与天使校草

    恶魔校花与天使校草

    恶魔校花傲娇公主,天使校草温柔王子,看王子如何打动高冷公主,看公主如何应对温柔与幸福,还有爱………………
  • 重回大荒

    重回大荒

    一个情场失意的高中少年,本应在学校里发奋读书迎接高考,却因赶上地球万年轮回的机遇而陷入长眠,等他醒来后这个曾经熟悉的世界却已经被神奇莫测的元素大潮所改变,原来的亲人朋友恋人此刻也与他天各一边,后天努力的他究竟能否重新融入新的纪元.....
  • 盛唐延篇

    盛唐延篇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盛唐,提笔延篇。
  •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上清明堂玄丹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罪恶末世

    罪恶末世

    末世一切以生存为原则,罪恶,由此而生。。
  • 她走后的余生你再未笑过

    她走后的余生你再未笑过

    沫言,这一世,我注定要负了你……你何必执着于我呢?——落铃小铃,我不需要你爱我,只要我爱你就足够了。——夜沫言你只是喜欢我哥哥,我一直都知道,只不过是我喜欢自欺欺人罢了。——夜以沐如果能重来,我定不负你。我寻你千里,你可否再爱我一次?——流子云我何尝不想好好生活,可她的出现,让我一无所有了。——落言汐
  • 空门无祭

    空门无祭

    江湖夜雨十年灯,残灯断芯复天明。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 向前向后走

    向前向后走

    女主自幼在美国长大,经历了西方式的价值观,建立了与国人不相同的人生信条。在5年的时间里,教官,朋友,恋人的陪伴让她成长。对祖国忠诚还是背叛,对爱情是相信还是怀疑,在紧急关头选择安定还是选择波澜…成长,毕竟是要面对一些真相的。看女主如何冲破重重阻碍,赢得军人荣誉,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