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5300000017

第17章 故乡感怀

关于故乡,古往今来的游子们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比喻。

在遥远的记忆里,故乡是母亲劬劳不息的身影,是亲友悲欢离合的生活,是先生殷切期待的目光,当然还有傍晚时分依稀的炊烟,或树影丛中课堂的灯光。

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没有故乡,就没有你的存在。而离开了故乡,却又有了你的新的存在。

但是,哪怕是破土成长为参天大树,它的树叶承载着它的情思,依然飘归于大地。

一个人,无论走到了哪里,无论干出了什么事情,都终生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乡情。

大体人人如此。

何况是诗人呢!

毛泽东对故乡的记忆,常常充满诗意。

1961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他给远在长沙的老同学周世钊写信时,想起了古代诗人对湖南的描述,禁不住动情地说:“‘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只有前代诗人对湖南的描述还不够。

毛泽东有自己眼中的湖南,他用自己的诗笔去描绘了一个新的湖南。

1955年6月,毛泽东到南方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来到了长沙。

长沙,是造就毛泽东的沃土。这里有他的许多故旧好友,这里刻下他青年时代迅速成长的浓浓痕迹,这里能唤起他对风华岁月的美好回忆。

1925年,崭露头角的青年革命家毛泽东,曾在长沙寻觅旧踪,写下《沁园春·长沙》,问了一声“谁主沉浮”?

30年后,已成为一国领袖的毛泽东,在长沙又一次寻觅旧踪,陪他一道寻觅的,还有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周世钊。

6月20日这天,他们先是在水涨流急的湘江里游泳,到达对岸后,又寻访了岳麓书院、爱晚亭、白鹤泉。在岳麓书院传说为朱熹讲学的赫曦台前盘桓一阵,便沿着生满苍苔的石子小路,登上矗立岳麓峰巅的云麓宫和望湘亭。

在云麓宫,毛泽东发现过去挂在壁间的一副对联不见了。那是他青年时代特别欣赏的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周世钊告诉他被战火毁掉后,还没来得及重新镶嵌在上面。

兴致很高的毛泽东,和周世钊一路谈笑风生,忆及故人旧事。

回忆故人旧事,不免生出人世悠悠的感慨。

周世钊禁不住赋诗一首:“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周世钊把这首七律寄给了毛泽东。当年10月,他收到了毛泽东的应答之作——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这首《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前面四句讲6月20日那天的所游所见,后面四句说的是这次游览的所思所感。

大概在同周世钊谈及故人旧事的时候,他们提到了青年时代的好朋友萧子升。

当年的萧子升,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有志青年。他同毛泽东一起到湖南乡下当“游学先生”,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可后来却选择了另外的人生道路,在国民政府做了农矿部次长,还管理过故宫。祖国大陆解放后,流落到南美洲的一个国家,处境很为狼狈。

从人事变迁来讲,确也为“可哀”之事。

故乡的风物,记载了多少人世间的分分合合。

有的是同路前行,有的是殊途同归,有的是分道扬镳。

有的不在了,有的又聚首了,有的却天涯各处。

这不正是同乘故乡之船外出的游子们搭造的世界舞台,演绎的人生故事?

虽然30年过去了,但毛泽东不认为青春已老,不认为韶华易逝,因为他的经历太充实了。不是吗?如今又来到了当年激扬文字的地方——赫曦台。

那是相传宋代大儒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地方。

无论是求学奋进的长沙,还是生长启蒙的韶山,对毛泽东来说,都有太多的悲欢,太多的回忆,也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诗情。

1959年6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了趟故乡韶山。

从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已经整整32年了。

毛泽东深爱自己的母亲,就像他深爱自己的故乡。

毛泽东的母亲,为人宽厚仁慈,慷慨大方。正是母亲的慈爱,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

就像许多人成年以后都拥有的感受一样,母亲,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第一位也是影响最深刻的一位引路人。

1919年10月母亲病故,在长沙忙于驱赶军阀张敬尧的毛泽东赶回韶山,二弟毛泽民对他说: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如刀绞。面对孤灯,他彻夜守灵,含泪写下一篇四言古体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噙大海。”

如渊如海的赤子深情,足堪与任何一个孝子相比。

毛泽东的一位族兄读了《祭母文》,感慨万千,当即抄录一份,还在文末批注说:“皆是至性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这位族兄要用这篇祭文教育后辈的想法,不经意间为毛泽东留下了一篇轶文,也为世人留下了毛泽东又一种情感底色。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

毛泽东曾把她接到长沙治病,还搀扶着她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位农村妇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拍了平生唯一的一张照片。

韶山,在毛泽东心目中,永远是神圣的。在故乡面前,他永远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永远怀着敬重之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不能回故乡,便让长子毛岸英代他探望父老乡亲,并特意让他突击学了一些韶山话。

儿子临走时,毛泽东又交代说:千万不要在乡亲们面前显威风,你必须在20里外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到韶山。

1950年,毛岸英按照父亲要求,回到了韶山。

可半年后,他就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朝鲜,并永远地埋在了那里。

如今,阔别32年的毛泽东回来了。

回乡的第二天早晨,韶山还没有醒来,他就踏着小路,来到了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苍翠的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虔诚地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这番情景,太像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的:人到老年,“乡愁是一方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毛泽东在旧居陈列的父母亲的照片前伫立良久,感慨地说:“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在自己住过的卧室里,看到他与两个弟弟同母亲的合影,激动万分,惊讶地问起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找来的。他凝视着母亲的遗容,眼中噙着泪水。

孟子说:“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毛泽东到毛氏宗祠里去看了看,对人说:“敬菩萨是迷信,但这个烈士墓和祖宗牌子,却是个纪念。”

毛泽东在父母墓前鞠躬行礼(1959年6月)

毛泽东来到自己题写校名的韶山学校。少先队员簇拥着他,给他戴上了红领巾,留下一张至今让人们能听到笑声的照片。

家乡也有了不怕旱涝的水库,他自然在里面畅游了一番。上岸后,站在山冈上,波浪起伏的千顷稻田和正在田中挥汗劳作的人们,尽收眼底。

“韶山风光依旧,人世几经沧桑。壮志已成大业,何须衣锦还乡。”

跟随毛泽东到韶山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写了这样一首诗。

看来,当时的人们,便已开始体会毛泽东故乡情思的真谛所在了。

在故乡,毛泽东更加忘不了的是乡亲们。晚上,他专门请了几桌客,参加的有韶山老地下党员,有1925年他在韶山一带发动农民运动时的积极分子,有革命烈士的遗属,有他小时候的老师,还有一些亲朋好友。

毛泽东举起酒杯,表达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毛泽东的名言。

毛泽东和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在一起(1959年6月)

韶山这片土地和整个中国一样,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追求和奋斗,才使山河旧貌换了新颜。

客人们走了,深夜时分的毛泽东,依然沉浸在陶醉之中。

三十二年的风烟岁月,三十二年的故园情思,三十二年的乡亲面容,三十二年的家乡巨变,如何不让他思绪联翩——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到韶山》,毛泽东最早起的题目叫《归故里》。

当年,怀着“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一理想离开家乡的毛泽东,有着鲜明的爱憎。“黑手”代表着恶势力压迫,“红旗”昭示着反压迫斗争、前赴后继的人民牺牲精神和今天的光明新天,构成了诗人的大喜大悲。

这是对韶山和韶山人的咏赞,何尝不是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咏赞?

因为故乡变化如此巨大,中国变化何尝不是如此?

毛泽东是湖南诗人,更是中国诗人。

写完《七律·到韶山》,毛泽东便把诗情投向了整个中国。

他于6月27日离开韶山,6月29日从九江下船上了庐山。

登上庐山,正是红日方升之时。兴奋中的毛泽东,站在高处,极目望去,但觉眼界很是开阔,仿佛能够收尽注入鄱阳湖的九条水流,能够纵览横浮在长江流域的彩云,能够穿透三吴之地的浩淼烟波。

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妆点了毛泽东的诗情,于是作《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六天之内,连作两诗,这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是不曾有过的,由此可见,他当时的诗兴何等高昂。

犹如“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一样,诗中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表达的依然是爱憎分明的褒贬,依然是泾渭分明的对比。

东晋的陶渊明,也曾到过庐山,并在庐山脚下当过一段时间的县令。在庐山上诗兴大发的毛泽东,想起了这位老去千年的诗人,想起了他的行为和梦想。

陶县令看不惯世事,辞官隐居,梦想着一种和平自由的生活。

到哪里寻求这样的理想世界呢?陶县令不得不虚构了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

但这是一个从秦朝末年便为了躲避乱世而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地方。

那里的人们,生活停止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有一首流行歌曲曾这样唱道:“到哪里去寻找往日梦境?”

人们很喜欢听,人们很喜欢想,但绝不喜欢真的去寻找。

因为人们并不要梦境,除非他不能改变现实。

人们也不会回到往日,除非今日遗弃了他。

乱世已成遥远的记忆。在毛泽东看来,能够改造现实抓住今天的人们,不再需要梦境。闭塞的桃花源,也该是山口大开,汇入新的时代,一道耕田同乐了。

这“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问得富有诗意和机趣。接下来的答案,或许正是《七律·到韶山》里说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故乡情思,便这样和中国情思融合到了一起。

本来,故乡是缩小的中国,中国是放大的故乡。

1975年,毛泽东阅读了汉末辞赋家王粲的《登楼赋》。

或许是被赋中“情眷眷而怀归兮”的故土之思感动了,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和怀念。”

王粲写《登楼赋》的时候,才三十多岁,远远谈不上老年。

毛泽东不正是在借王粲之赋,抒发胸中的感念吗?

从1927年离开故乡后,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毛泽东只在1959年和1966年回去过两次。作为立志舍小家为大家的职业革命家,毛泽东一生以四海为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浪迹天涯”“离家出走”的人。

他的家在烽火硝烟的战场,在风雪迷漫的雄关漫道,在井冈山,在延安,在山的深处,在河的那边,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

正是这种“江海客”生涯,使他一生向往着极为充实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梦家望乡的人。

联结游子与故乡的纽带,就是那复杂纷纭的情。

亲友挚情,肝胆相照。旧友故情,温馨炽热。

大地情,山水情,声声不倦。

故园情,民族情,魂牵梦萦。

1959年回韶山的时候,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看见对面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便对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小舟,这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在这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

于是,便有了一幢为来韶山的中央领导提供开会和休息场所的灰砖平房。早年这里因为有一个常年水滴不断的小山洞,人们便把它称为“滴水洞”。毛泽东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则叫它“西方的一个小山洞”。

1966年6月,毛泽东曾回韶山滴水洞小住。要走的时候,他仿佛预感到自己以后很难再回来了,竟久久不愿离去。当工作人员收拾完东西,催他上车时,他说:“你们先走吧,我再坐一会儿。”

于是,工作人员又给他泡上一杯茶,他坐在藤椅上,凝思了许久……

1976年夏天,毛泽东病重时,用韶山话多次说:“我要回滴水洞。”

当时,中央已经决定,待病情稍有好转,便满足他的这个愿望,回韶山休养一段时间,还通知了湖南有关部门作好接待准备。

从生命的第一次涛声,到最后一次的潮汐渐次退去,无论你是直驰平川,还是穿越大漠无论你在林中漫步,还是登临山岳无论你是在清泉石壁前端坐,还是在烈日暴风中奔走……你都会回望故乡,怀念故乡,魂归故乡。

这是一种骨子里的生命真相,一种叶落归根的生命本质。

然而,毛泽东终究没有实现叶落归根的愿望……

同类推荐
  • 瞬间芳华 风流永驻:民国十大名媛才女评传

    瞬间芳华 风流永驻:民国十大名媛才女评传

    精选吕碧城、唐瑛、林徽因等十位民国名媛才女,从其家世、爱情、事业入手,品鉴其才华,评析其思想,讲述其传奇经历,给现代女性以身心灵启迪。透过精彩文字、传奇故事,看民国女神怎样集传统与现代、婉约与时尚为一体,打造独特的人生风景,铸就不朽的传奇。
  •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下)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发明始祖。缪尔·莫尔斯、威廉·汤姆孙、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威廉·亨利·柏琴、乔治·威斯汀豪斯、亚历山大·贝尔、托马斯·爱迪生、卡茂林·昂尼斯、鲁道夫·狄塞尔、亚·斯·波波夫等人物。
  • 最优雅的民国女子:她们,不曾输给时光

    最优雅的民国女子:她们,不曾输给时光

    一本描写民国才女的通俗读物,也是一本了解民国女子、学习民国才女优雅和提升个人魅力的书。时光总是无情的,却被这十四个或权倾一时,或明艳倾国,或才德震世的女子轻柔的化去其中的冷酷,留给世人和煦动人的春光。潘玉良、凌淑华、庐隐、吕碧城、萧红、林徽因、阮玲玉、陆小曼、石评梅、张爱玲……她们在女子本就低微的时代,却用独立自强将时光雕琢的如此曼妙可人,愉悦了自己,滋润了他人;她们在危机四伏的动荡乱世里,却守得住内心一份真情,用一番旷世痴恋为风华岁月浇筑了一座令后世敬仰的丰碑。即便狂浪呼啸,自有这十四个永锢于时光中的女子,用美到极致的馨德,为迷茫的你拨开生活的迷雾,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 孔氏家族全传

    孔氏家族全传

    本书描述了孔祥熙的传奇人生:孔圣裔孙,基督信徒,反清志士,协理教案,留学美国,铭贤学校校长,民军司令,留日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娶妻宋霭龄,追随孙中山,促使蒋宋联姻,投靠蒋介石。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但同时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最后被迫去职,离开政坛。
  • 四十自述(精装)

    四十自述(精装)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
热门推荐
  • 未来狂杀

    未来狂杀

    未来作为赌注,混沌与生命最为无畏——所向披靡,冲破蜿蜒荆棘,纵然划刺而现无数伤痕,亦是在博弈中享受最是狂热的虔诚信仰。这是英雄与未来的奇迹。
  • 仙界升职记

    仙界升职记

    内容介绍: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凯滔来到了一个被称为仙界的地方,而李凯滔也因为这次意外获得了一项特殊的物品-----?可是这毕竟是仙界,他会怎样使用自己的能力呢,这里面又会有什么样的阴谋呢
  • 绝色江山:美男多多多

    绝色江山:美男多多多

    她本商界女强人,竟穿越到赫国皇宫一名不受宠的丑妃身上。此妃肥胖臃肿,性格懦弱,还被赫国皇帝一再羞辱。无意中身得绝世神功,看她丑女大翻身,引得各国皇帝前来争宠!咋办?建立后宫,通通收入呗!
  • 律宗会元

    律宗会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皇天尊

    神皇天尊

    地球少年无意穿越到一个修真者大陆,他的命运会是如何?他的经历会有多少凶险,他是生是死......
  • 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明伦汇编皇极典帝号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帝号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法逃离的缘分

    无法逃离的缘分

    就像命中注定一样,两人必须要在一起!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一种诅咒?“为什么我每次靠近你都会下暴雨并且伞我们其中一个人的雨伞会坏?够了你不要靠近我了!你以为现在的雨伞很便宜啊!雨伞买多了也会穷的好么?”某女暴跳如雷如是说。“哦?是么?你怎么不说是你自己的问题?或者说这是你吸引我注意力的手段~”某男露出了邪恶的笑容。欲知后事如何请看吾的文章(括弧笑)
  • 婚途无期

    婚途无期

    姐姐逃婚,她被迫替嫁,一入豪门深似海,她被算计的体无完肤。竹马出现即将救她脱离,却被名存实亡的老公毁掉。他修长的手指捏紧她的下颚:“女人,这场婚姻开始或结束,只能我来定。”只婚不爱?他却放低姿态一次次的替她解围。当她情根深种时,他又亲手摧毁她所有的念想!他是洛城三少之首,众人膜拜的顾西弦,怎会轻易爱上她?姐姐归来,她被弃之敝履,带着身孕悄然离去……当她复仇归来时,他却拿着一纸婚书,轻笑:“玩够了么,夫人?”——拟将真心换情深,奈何情深负流年,她要的,不过一场盛世安稳。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