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75800000036

第36章 原型意象及其发生机制

本章讨论发生在作家身上的人类共同的、普遍的经验,即原型经验。与童年经验的个体性特征相反,原型经验具有集体性特征。这就是说,这种经验虽然发生在作家个人身上,却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某种精神过程。真正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能为全人类所欣赏和理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揭示了人类千万年来共同的精神事件及其过程,沟通了人与人之间最为内在、神秘的联系。文艺学的原型理论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一大流派,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和加拿大文艺理论家弗莱。

为了揭示原型经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原型这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要寻找原型这一概念的源头,那么老子的“道”、柏拉图的“理念”(“理式”)和法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提出的“神话—仪式”理论就相当重要。但我以为原型理论的真正建立者是荣格和后来的弗莱。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他原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和信徒,但后来由于学术观点的严重分歧和其他多种原因,荣格跟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分道扬镳。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的共同点是他们都认为人的行为受无意识的支配,但在对无意识的解释上却大异其趣。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基本上是个人的本能所产生的能量,特别是性本能所产生的内驱力。荣格反对弗洛伊德这种泛性主义的解释。他主张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主要是指每个人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它由各种各样的情结构成,如童年创伤情结、母爱缺失情结、贫困情结等。这些情结完全是属于个人的,不具有普遍性,它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密切相关。集体无意识则是个人从未意识到的,它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因而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与个人后天的经历和经验无关。人的许多行为就是冥冥中受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配,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可以说,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说,也是他的学说中特别具有创造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方面。荣格对美、艺术和文学创作的看法也正是由此生发出来,所以在此我们不能不作进一步的考察。

1 原型的普遍性和发生机制

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的原型究竟是什么呢?在荣格看来,我们人类的祖先和祖先的祖先,曾有过许多不断反复出现的精神事件,这些精神事件所凝结成的心理体验,对我们这些后来人来说并没有消失,它们以原始意象(即原型)的形式,世世代代相继流传,以大脑解剖学上的结构遗传保留在我们的头脑中。荣格说,原型“为我们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对后人而言,“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他断定:

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浅浅的溪流中漫淌。[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心理学与文学》,121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

简言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的原型就是我们祖先反复体验的精神模式在我们心灵上的积淀物,是“种族记忆”。这种积淀物和“种族记忆”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而属于全人类,因此是非个人的,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唤起一种比我们自己的声音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心理学与文学》,122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

但是,集体无意识或者原型不能被认为是一种自在的实体,它仅仅是人的一种潜能,在正常的情况下并没有显示出要变成意识的倾向,必须在某个特殊的时刻,集体无意识才可能被激活,原型情境才可能发生。荣格认为,像神话中一再出现的“母题”,艺术作品中一再出现的意象,以及遇到猛兽或掉进深渊等梦境,往往就是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的原型的呈现。然而荣格无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假设,于是他转而从考古学、人类学、神话学中去寻找证据。他论证说:

早在人类社会发轫之初,人们就一直竭力要给他所获得的朦胧暗示以一种清楚的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努力留下的痕迹。即使在罗得西亚旧石器时代的岩石画中,在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栩栩如生的动物画旁边,也出现了抽象的图案——圆圈中一个双十字。这一图案在每一文化区域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今天我们不但在基督教教堂内,而且在西藏的寺院中都能发现这一图案。这就是所谓的“太阳轮”。而既然它出现在还没有任何人想到把轮子作为一种机械装置的时候,它也就不可能来源于任何与外部世界有关的经验。这无宁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一种心理事件,代表一种对于内在世界的体验,而且无疑正如著名的犀牛与食虱鸟画一样,是一种栩栩如生的再现。[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35~136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

荣格的论证不能说没有力量。的确,世界上有许多神秘的现象是有待我们去解释的。荣格的解释不失为一种人类学的解释。

在弗莱那里,原型的概念要宽泛得多。他认为人类文明中和文学艺术发展历史中长期反复出现的意象,都可以叫做原型。当然,他和荣格一样强调原型的普遍性和非个人性。他说原型“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是“对作为整体的人类行为的模仿”,“而不是被看成对某一个别行为的模仿”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159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原型情境呈现对创作的意义

在原型理论家看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是人的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它是人的生命之流赖以奔腾的河床,是人的灵魂的“家”。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仅有表层的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活跃,而追寻不到集体无意识和原型,那么人的精神就要陷入无家可归的困境。因为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只是不断地让人去对付种种个人的非典型的情境,驱使人进入残酷的生存斗争的战场,这样人的精神必然永远处于疲劳不堪、毫无自由的紧张状态,伴随而来的也是人的心理的严重失衡,就是科学也没有给人带来自由与舒展。相反,科学对作为原型表现的神话,采取敌视态度,从而断绝了现代人追寻精神故园(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原型)的路,给现代人带来了精神危机,使现代人无家可归。荣格甚至在一本书中断言:科学甚至于已经把内心生活的避难所都摧毁了。昔日是个避风港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恐怖之乡了。实际上,荣格是把人们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与对集体无意识、原型意象的追寻联系起来了。在荣格的心目中,集体无意识、原型意象是人类的精神故园,以无意识激活它,也就追求到美和自由,也就找到一条路返回生命最深的源泉,返回到了灵魂的“家”。他强调说:

一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心理学与文学》,121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

不难看出,原型情境发生时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审美体验。换句话说,人的审美体验有赖于人是否能够激活集体无意识,唤起对祖先留给我们的心理残迹(即原型)的记忆。这就是荣格对审美体验的基本看法。

荣格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也同样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文学艺术并不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东西,它自身就具有生命,它是由人类祖先预先埋藏在作家、艺术家心中的“种子”孕育而成的。种子本身是有生命的,它总要发芽开花和结果,作家、艺术家个人不过是这粒种子赖以生长的土壤,时代环境也不过是某种必要的气候条件。文学艺术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是原型的表现,文学艺术具有超越个人的性质。荣格甚至认为:“作品中个人的东西越多,也就越不成其为艺术。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个人色彩在艺术中是一种局限甚至是一种罪孽。”[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心理学与文学》,140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就作家、艺术家个人而言,他当然有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的意志和个人的目的,但他作为作家、艺术家是“更高意义上的人即‘集体的人’”,因为他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负荷者。他是一个工具,一个“俘虏”,处处都要听从集体无意识的“命令”。荣格以常人无法理解的话说: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同上书,142页。

荣格认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完全被动的、非自觉的。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艺术家的生命受集体无意识的支配,意识到的自我被一股内心的潜流所席卷。在作家、艺术家心中滚动的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你不愿看到的东西,自动从笔下自然流出,你希望写出的东西,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荣格的观念中,孕育在艺术家心中的作品是一种自然力,它以自然本身固有的狂暴力量和机敏狡猾去实现它的目的,而完全不考虑那作为它的载体的艺术家的个人命运。

当然,荣格也看到,作品可以分成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心理模式。心理模式作品的素材来自人的意识领域,如人生的教训、情感的震惊、激情的体验以及人类命运的危机等,作家、艺术家在心理上同化了这些素材,并把它从普通的形态提高到诗意体验的水平来加以表现。这样心理模式的作品就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第二种是幻觉模式。这种模式的素材已不再为人所熟悉。荣格认为:“这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期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与黑暗对照的超人的世界。这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对于它,人类由于自己本身的软弱可以轻而易举地缴械投降。”[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心理学与文学》,128~129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毫无疑问,荣格更推崇第二种模式的作品,因为在他看来,幻觉不是外来的、次要的东西,它所显现的正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它帮助人们面对人类童年曾经面对的另一片美丽而广阔的天地,帮助人们返回日夜寻找的灵魂的“家”。尽管上述两种类型的作品是如此不同,然而荣格认为两种类型的作者都必须服从“无意识命令”,所不同的是前一类型的作者是在命令开始发出“就给予默认的人”,而后一类的作者则是在命令发出后“出其不意地被俘获的人”。

由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活跃在每一个人的灵魂里,某种原型情境往往就在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许多作家、艺术家身上不断地重复地发生。这样在历史上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许多“母题”雷同的作品。例如人神交合的原型不但在西方艺术史上多次被表现,在中国诗歌史上也重复出现。屈原的《离骚》有“求女”一段,其中写道:“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纟世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这里所说的“下女”是指的神女宓妃、简狄、有虞、二姚等。诗人准备一一加以追求。这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人神交合”原型的开篇。其后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也曲折地写人与神之交合。再往后,人神交合的原型又先后在应玚、杨修、王粲、陈琳四人的同名诗篇《神女赋》中出现。在曹植的《洛神赋》中,这个原型再次顽强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人神交合的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传物,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中,是屈原、宋玉、应玚、杨修、王粲、陈琳、曹植一次次促成它的诞生,传达了先民的心理残迹,让人们去重温既陌生又熟悉的人类童年。

荣格把人理解为人类自身全部积淀的成果,发现了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思想无疑有深刻的一面。它使人们从中获得对世界、人生、文学艺术等的新认识,但荣格原型理论的弱点也是明显不过的:第一,尽管荣格认为审美体验和文学艺术是时代精神的补偿,着意想把美、文学艺术与时代联系起来,但他完全否定美和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否定美和文学艺术是现实的反映,这就不能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我的看法是,应承认作为集体无意识及其结构形式的原型的存在,但它并不是靠生物遗传机制存留下来的,而是靠社会实践机制得以留传,就如同语言的留传机制一样。虽然生活的具体情境变了,但先人使用过的语言总会这样或那样地留传下来。这就是说,原型不是“生物性遗传”,而是“社会性继承”,它不是遗传的信息载体,而是传统文化的信息载体。而且它只有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现实情境沟通、融合,并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才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具有意义。第二,荣格把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看成是原型的容器和载体,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也完全是非自觉的、被动的、非个性的,这也完全偏离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实际的情况。我的看法是,原型的确积淀了人类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是普遍的,但不同作家、艺术家将它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加以表现时,则明显地带有自觉性、能动性和个性。文学艺术的个性化是不可否定的,即使几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呈现的都是“人神交合”原型,但都是不同作家的带有“我”的色彩的原型。荣格理论的上述弱点和缺陷,我以为在加拿大学者弗莱那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因而也更切合文学艺术创作的实际。

同类推荐
  • 我这一生都比别人跑得慢

    我这一生都比别人跑得慢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推荐这本《我这一生都比别人跑得慢》的话,那就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有趣。但他的文章并非为了有趣而有趣,看似随意,极具调侃性,同时又不失深刻和睿智。他的文章,看似刻薄,其实话损心善;他的态度,看似玩世不恭,却在认真地誊写着他眼中的美好;他的第一本图书作品,看似文艺,实则骨子里勇敢坦率,不喜矫揉造作。
  • 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本书是《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书中所选文章均为我国2007年度最有代表性的美文。选录追求挑选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本书主要内容有:《22年前的24小时》、《漠风雕镂的“古城”》、《黄河边上的那条白狗》、《记一件有意义的好事儿》、《长山(外一篇)》、《南中国有个叫周庄的水乡》等作品。
  • 随园诗话(第三卷)

    随园诗话(第三卷)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 莫言对话新录

    莫言对话新录

    “如果写小说是过大年,那么写散文是我的春天,对谈就像在秋日”,在小说之外,著名作家莫言为我们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
  • 读破金瓶梅

    读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传世杰作,被称为“第一奇书”。《金瓶梅》主要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和政治与社会的众生相,刻画了西门庆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以潘金莲、李瓶儿等诸多女性。 徐景洲的这本《读破金瓶梅》以札记形式笑谈《金瓶梅》这部奇书里的奇人奇事,点评人物性格,品味艺术技巧,阅读注重细节,行文亲切有味。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易烊千玺爱你不曾后悔

    易烊千玺爱你不曾后悔

    易烊千玺;滚。你给我滚,我不想再看到你。顾如漓;千玺,不管怎么样。我只想告诉你,爱你,不曾后悔。
  • 吴世勋之霸道总裁

    吴世勋之霸道总裁

    冰冷的城市还有温暖的人—萧寒你是我的人,别人谁也抢不走—吴世勋小寒你不配拥有—鹿晗你从来都没有注意过我,我怎样又如何呢—林湘这一切,我早已看清—郑秀晶
  • 傲绝

    傲绝

    魔死神灭,留下这残破世界,盘龙印的出现,能否使其重铸昔日辉煌?五灵宗首席弟子萧南,涅槃重生,修神诀,得神器,凝炼枯骨王座,踏入那没有尽头的——傲绝之路!盘龙一重,血染江山天下称主,倾他朝服灭他路,那王座映枯骨。盘龙二重,华殿空堂金戈侵入,一代腐朽换碎璐,不尽红雨屠苏。盘龙三重,捊记事事空欢喜暮,重更历史再是初,钳诸侯令诸部。盘龙四重,……
  • 刘侍御朝命许停官归

    刘侍御朝命许停官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魔乱之军团

    神魔乱之军团

    不一样的异界,不一样的极道,看主角如何玩转七界,将东西方神魔玩于股掌之中!人界,修真界,神界,魔界,幽冥界,至尊界,天外天界,七界之中强人无数!看主角如何领着自己的美女军团遨游七界之中!
  • 英雄联盟之穿越者战记

    英雄联盟之穿越者战记

    英雄联盟穿越系列现世男主播罗阳来到瓦罗兰,打打真实的英雄联盟战役。在神秘、妖艳的美女召唤师的引诱下,成为一个奇葩的英雄。锄强扶弱?很简单!坑蒙拐骗?小意思!更重要的是,一颗不断超神的心态将驱使着罗阳来抒写和诠释穿越者的辉煌战记。
  • 刀煌

    刀煌

    上古年间,自九天外降下神源落在创界山上,自此天下十八分,众兵器各自为域彼此相争,锋芒遮天而起,萧萧世间战火不断,是为神源纪;神源纪十八年,轩辕剑与龙牙并起,创界山下一战,龙牙不敌,自此天下兵器银剑为皇,万兵引道,为剑独尊。无数年后,神源将凋,天下祸乱欲起,一个少年自剑域执刀而出,带着可以打开刀冢的印记,在一条血腥的路上用刀和意志写下了属于他的刀客传奇...人之所以平凡,只因为他甘于如此,将生命烙印在刀上的人,鲜血注定只有火热——刀客语录。
  • 恶魔少爷独宠小甜心

    恶魔少爷独宠小甜心

    大家好,我是小甜心依依,今天又给大家分享一部小说《恶魔少爷独宠小甜心》希望大家喜欢!
  • 倾世医妃:乱世三小姐

    倾世医妃:乱世三小姐

    她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王牌特工、医毒双绝“夏思凉”。一朝穿越,成为夏家受尽屈辱的夏家小姐。废材?!笑话,求亲的人都踏破门槛了,看没看见!某女看着抱着她的某男“如果有一天,我变老了,你还要我吗?”某男说道“反正都要变老,不如一起?”余生最坏,不过都是回忆。最好,不过都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