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19500000025

第25章 西南及中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

西南及中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藏、苗、彝、壮、布依、侗、瑶、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拉祜、水、纳西、景颇、仫佬、羌、布郎、毛南、仡佬、阿昌、普米、怒、德昂、京、独龙、门巴、珞巴、基诺等族。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与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信仰与社会风俗各异,这一地区的民族饮食风俗呈现出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奇异迷人的文化景观。现分别介绍几类少数民族饮食风俗。

一、藏族饮食风俗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还分散居住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少数从事农业。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山羊、牦牛和犏牛。农作物有青稞、豌豆、荞麦、蚕豆、小麦等。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藏族一般以糌粑为主食,食用时,要拌上浓茶,若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 ”(即奶渣,是打出酥油后的奶子经熬好后晾干而成,若用酸奶或甜奶熬制则更香美)、糖等一起食用则更香甜可口,糌粑被誉称为藏族的 “方便面”。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常食 “足玛 ”(即藤麻,俗称人参果)、 “炸裸子 ”以及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青海、甘肃的藏族主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加面搅成的 “搅团 ”,还喜食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的 “推”。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用刀子割食。藏族喜饮奶、酥油茶及青稞酒。藏族民众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藏历年 “洛萨节 ”(汉族新年 )是最大的节日,届时,家家都要用酥油炸裸子,酿青稞酒。初一,年迈长者先起床从外边打回第一桶 “吉祥水 ”;合家人按长幼排座,边吃食品边相互祝福;长辈先逐次祝大家 “扎西德勒 ”(吉祥如意 ),晚辈回敬 “扎西德勒彭松错 ”(吉祥如意,功德圆满 );之后,吃酥油熟人参果,并互敬青稞酒。云南的藏族,除夕家家吃一种类似饺子的面团。在面团里分别包入石子、辣椒、木炭、羊毛,各有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则表示他心肠软。此外,藏族还要过 “雪顿节 ”,意为向僧人奉献酸奶的节日,藏语酸奶称为 “雪”,“顿”为宴意,雪顿节在藏历七月一日,持续 3—4天;“望果节 ”,目的是娱神酬神,祈愿丰收,向巫师敬酒,每个人都从自己田里采集三穗青稞供在家中神龛上;“沐浴节 ”,时在藏历七月上旬,持续一周,届时整个西藏高原的藏族男女老少都到水域嬉戏、游泳、洗刷衣物,并备以酒、茶及各种食物,中午野餐。吃饭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 拣食不越盘。

二、苗族饮食风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饮食,以大米、包谷、豆类、薯类为主食,其中又以大米、包谷为主。最具有特色的是腌酸鱼肉。苗族人民忠厚好客,虽然生活较为艰苦,但对客人一秉至诚。如有客人来家,不论常来或初到,一定要千方百计以酒肉相待,绝不可少。并且认为没有鱼肉列到桌上,便是主人不贤惠,对客人不敬。由于苗乡平时买肉不太方便,所以一般人家都在事前做好准备,以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而要保存备用鱼肉,最好的方法,莫如腌坛。杀猪捉鱼后,往往切成小块,和以米粉香料,加盐腌之,装入坛中,密封坛口,倒覆于浅水盘内,使之不透空气。经两周后,鱼肉米粉略变酸味,便可取出炒食,味美异常。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夹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在苗族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 ”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 “无辣不成菜 ”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家将腌鱼、腌肉、腌菜的坛子均置于堂上或地楼之墙,富裕家庭腌鱼、肉、菜的坛子为数甚多。生人入门,观坛多寡,家之有无,可不问而知。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 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三、彝族饮食风俗

彝族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等省区,在不同地区称 “诺苏 ”、“米撒泼”、“撒尼 ”、“阿西 ”等,居住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彝族居家饮食习俗餐制为一日两餐,沿袭已久今亦然。一般彝村,人们天明即出早工,九时左右歇工吃第一餐,十时左右食毕。休息一会儿又出午工,天暗才吃第二餐。农忙活重时节,正餐之间要有间餐,即随身带粑粑、馍馍、洋芋等食物到田地,随时加餐。如请有帮工,加餐也稍有讲究,备以酒肉,以慰帮工。进餐方式在凉山彝区是席地而坐,饭菜盛于中直接搁置于地上或低矮的餐桌上,享餐者围坐就餐。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 “尝新 ”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饮食风俗。

彝家礼仪饮食风俗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主人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 “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 ”。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 ”,端酒给贵宾时,要先给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彝族口味喜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之礼节。彝族民间或家庭中用玉米、高粱、糯米等配制的 “秆秆酒 ”在西南地区是有名的。民族酒具如酒杯除全部木制外,还有用鹰爪作杯脚者,也有用羊角、牛角制成者。其他民族餐具或生活用品如碗、盘、勺、匙、杯、罐、钵、壶、烟斗等,也是用木制的,内外多涂彩漆,一般以黑色为底,再彩绘红、黄两色。

彝族人民酷爱饮酒,无论是男是女,几乎人皆饮酒。他们有句谚语: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他们饮酒,常常是 “有酒便是宴 ”,故有 “饮酒不用菜 ”的习惯。喝转转酒是彝族的普遍形式。喝转转酒不论是在锅庄旁、或在路野、草坡、河边,彝族人三五成群席地而坐,一碗碗酒从右至左依次轮转着喝,一人喝后都要以左手横擦碗沿为礼,再递给身边的人。一直喝酒,不食肉菜,是彝族社会以酒交往的社会交际形式。要是中途来人,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生人熟人,互相挤出一个空位,让来人加入畅饮。

彝族还用饮酒来盟誓。在人们商谈研究某些大事时,都要将一只大公鸡杀死,把鸡血滴入酒里,双方或几方当事人端起酒杯发过誓后一饮而尽,以示决不反悔。酒的种类有烧酒、米酒、荞面疙瘩酒等。一般是自酿自饮,多在秋收后酿制,年节或客至,随饮随取。

饮茶之习在彝族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时便坐在火塘边泡饮烤茶。饮时,把绿茶放入已在火炭上烤热的小砂罐中焙烤,边烤边摇动,当烤至酥脆,略呈黄色发香时,冲入少许沸水,顿时茶水翻腾,芳香四溢,稍后,再将水冲满,稍煨片刻即成。每次只斟浅浅半杯,呈琥珀色,清香扑鼻,味极浓,易解渴。饮烤茶也和饮转转酒一样,在场者依次轮饮。有时,谁烤则谁独饮,互不同饮一罐烤茶。客人到来时,每人发一小砂罐,一个茶杯,人均一罐,互不占用,意思是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同时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四、壮族饮食风俗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区。在千百年的演进过程中,许多饮食习惯及食品烹调方法与周围汉族趋同,但在一些方面仍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

多数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红薯、芋头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 (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方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主食大米,善于制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饭、米花糖、烤方 (大粽子 )是节日佳点。花米饭是用各种颜色植物的汁液染成,蒸熟后便成。壮粽的种类多,个头大。一般每个 1公斤左右,形似枕头。广西宁明县春节时做的粽子有八仙桌大,用芭蕉叶包制,内放猪肉,用水缸盛着,连煮 7天才能熟。

壮族的年节食礼甚为讲究,菜点与吃法各有章程。如“过年不吃团结圆 (肉馅豆腐丸 ),喝酒嚼肉也不甜 ”,团结圆是用猪肉泥加上豆腐、鱼、虾等及调味品搅成馅料,做成丸子,油炸而成。元宵夜 “偷瓜 ”(偷偷地去他人田中摘瓜菜煮食 ),主人不恼反而高兴。中秋节品芋头、春扁米,邻里互赠尝新。“十情节 ”办喜事,打鱼、杀鸡、蒸馍、备酒、遍享亲朋。每年稻谷成熟时要过尝新节,各地时间不一,饭前要将每样饭菜盛一些让狗先吃。桂西山区过去缺盐少碘,正月卅过 “送大脖子节 ”,捕鱼捞虾,吃黄糯米饭,并把饭菜装入空蛋壳内扔进河里,算是送走了大脖子。五色蛋也是节日食品,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染上四种颜色,再上一个本色蛋则成,常与五彩米饭一起吃。孩子们把彩蛋穿成串做碰蛋游戏。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五色糯米饭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饭,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 (壮语叫 “棵斩 ”)、红草汁 (壮语叫 “棵些 ”)、黄花汁 (壮语叫 “花迈”)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 (即白色 )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气袭人,其味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甚是好吃。五色糯米饭在气温不太高的情况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变。有的人家一蒸就是一二十斤,一时吃不完,把它晾干存放起来,到吃时,回锅炒或焖,加上一些佐料,其味道更加鲜美。五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每到春节和端午节,壮族家家户户都要包 “驼背粽 ”。其做法是将上等糯米浸泡后用粽叶包裹,包时在糯米中间放绿豆沙或一条拌好佐料的肉条,包成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形状。“驼背粽 ”大的能到二三斤,小的也有一斤,很长时间才能煮熟,是节日馈赠的佳品。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鸡胆酒将新鲜的鸡胆汁冲进水酒即成。一只新鲜的鸡胆可冲二两左右的酒,如酒多则太淡,酒少则苦。鸡胆酒苦中带甘,喝起来余香在口,回味无穷。鸡杂酒把煮熟的鸡肠、鸡肝、鸡心剪碎,分放在酒杯里,斟上酒即成。喝这种酒要一饮而尽,留存嘴里的鸡杂再慢慢咀嚼,既解酒,又鲜美好吃。猪肝酒将新鲜的猪肝切成薄片,放进酒杯里约七八分钟,等猪肝变白,说明酒已渗透其中,细菌荡然无存,便可拿来吃。猪肝鲜脆可口,酒味醇香。

在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村庄里,盛行着 “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的习俗。嚼槟榔像喝茶抽烟一样,不限次数。方法是用小尖刀将槟榔削下少许,用火柴头大的面灰掺和着,加上一片指甲盖大的烟叶揉在一起,再用蒌叶包起来,放进嘴里咀嚼,跟着吐口水,而后在嘴里品味慢慢吞下。不用多久,唇红齿黑脸发胀,大有 “醉槟榔 ”之感。嚼槟榔一是为了辟瘴、下气、消食、增口味,二是为了保护牙齿———嚼槟榔后牙齿乌亮美观,可防虫蛀。

壮族饮食禁忌多样,忌食青蛙;忌食死于笼中的鸡;忌食牛肉,以为牛为耕作之帮手,故不忍食之;禁吃狗肉,据传壮族先民中,有人生而丧母,又被后母遗弃野外,家中母犬乳之,才得以成人,故为报狗恩而禁食狗肉 (但有些区壮族视狗肉为补养珍品,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和五月初五杀狗,并称为 “狗肉节 ”)。吃饭时,忌将筷子插入碗中,因祭死者才如此;忌筷子跌落在地上;饭热忌用嘴吹,恐将饭粒吹走日后无饭可吃。

五、布依族饮食风俗

布依族长期与西南其他民族杂居,既有饮食习惯和许多节日与汉族趋同的一面,又有一些本民族的饮食风俗,如嗜好酸辣食品,过年要吃鸡肉稀饭,鸡头、鸡肝、鸡肠用于敬宾客,部分地区有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的习惯等。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孬蹿 ”是流传于贵州的古老民谚,生动地反映了布依族、苗族、侗族人民对酸味食品的喜爱和依赖。布依族几乎每餐必备酸菜和酸汤,其中以独山盐酸菜最负盛名。

独山盐酸菜初期为家家户户自做自食,后来当地汉族也学会腌制,有时还用做馈赠礼品。盐酸菜的制法是先把青菜 (十字花科 )晒半干后洗净切成寸段,与按比例配成的糯米酒、酒糟、辣椒、大蒜、烧酒、冰糖、盐等配成的辅料拌匀,加适量的灰碱,轻轻揉搓,菜入味后盛入坛中,腌制一段时间后即可开坛食用。

独山盐酸菜气味清香,口感脆甜,入口酸中有辣,辣中有甜,甜中有咸,咸中有香;具有甜、酸、辣、咸、鲜、香、脆的特殊风味。其中又有素食、荤食之分。素食最宜佐粥,清凉爽口,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荤食用作烹鲜鱼、烧鳝片、蒸扣肉、炒肉末等,十分甜酸爽口。

地处贵州南部的安龙县,腌骨头是布依族招待上等宾客的美味佳肴。据传说:这种腌骨头客人食用后,能长期记住主人的情谊,是布依族的 “友情菜 ”。

腌骨头的制法是在逢年过节杀猪时,把猪的排骨、脚骨剔下来,骨头上带有三分之一的肥瘦肉。先把骨头砍碎,然后放在石臼里舂烂成粉末,取出后配上适当的精盐、碎姜粉、花椒粉、八角、山柰、茴香、干辣椒粉等佐料,混合拌匀,装入罐内,密闭封紧,经过二十余天的发酵,即可取出食用。食用时,冷锅下料,加火炒热后,掺入适当的糟辣椒,加水稍焖即成。这种腌骨头带有豆腐乳的风味,酸辣适度,回味悠长。

布依族每逢农历三月三、六月六,都要杀鸡宰狗庆贺。尤其是六月六,册亨、望漠、贞丰、镇宁等地的布依族人家普遍吃狗肉和狗灌肠,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民族风俗。

布依族杀鸡待客的习俗别有风趣。为款待客人宰杀的鸡,鸡肠必须完整,剖开洗净,不得切细。切下的鸡块数应与来客数相等。切鸡块颇有讲究,应先鸡头,而后双腿,再切鸡身。待客时,主人先将缠有鸡肠的鸡头、鸡脖子和一些鸡血、鸡肝敬给来客中年龄最大的人,表示肝胆相照,血肉相连,常(肠)来常往。鸡腿给小孩吃,以示对下一代的关心。等客人吃了鸡头,大家才动手吃肉。

六、侗族饮食风俗

侗族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出产 “香禾糯 ”(有 “糯中之王 ”之称)、 “稻花鲤 ”、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 ”和“风雨桥 ”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 “杂”(膳食结构)、 “酸”(口味嗜好)、 “欢”(筵宴氛围 )三个字来概括。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 “吃抟饭 ”。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 “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 ”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菜。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 ”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 “茶泡 ”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 “苦酒 ”,以及茶叶、果汁。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 “侗不离酸 ”的说法,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 ”的说法。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范围广。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蜻蜓、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等等,皆可入坛腌制。

(2)腌制方法巧。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时间长。腌菜可放 2年,腌鸡鸭可放 3—5年,腌肉可放 5—10年,腌鱼可放 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 “侗寨酸鱼全席 ”,世所罕见。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

侗族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 ———“拦路酒 ”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门楼边设置 “路障 ”,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又是换酒 “交杯 ”,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 ”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 “鸡头献客 ”、“油茶待客 ”、“酸菜苦酒待客 ”、“吃合拢饭 ”、“喝转转酒 ”等规矩,欢中有礼、文质彬彬。清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齿无劳借箸功。”正是侗寨欢宴宾客生动情景的写照。

侗族人敬重厨师,在许多宴席上客人与厨师都要对唱,互相致谢。如一首《谢厨歌》就是这样唱道:“厨师师傅常操心,睡半夜来起五更,坐了几多冷板凳,烧手烫脚费精神。扣肉堆成鲤鱼背,萝卜切成绣花针,内杂小炒加木耳,猪脚清炖拌香葱,蛋调面粉做酥肉,蜂糖小米做粉蒸。巧手办出十样锦,艺高算得第一名,吃在口里生百味,多谢厨师一片心。”

侗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门槛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间不许外人入寨;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

摆长席:在湖南通道和广西三江、龙胜一带,凡大型的饮宴均喜欢摆长席,即用板子连接摆开,两边坐人,菜肴按人分串,另设若干碗公共菜肴菜汤以佐酒。男子于席间饮酒,自食串肉;妇女则吃公肴,分给的串肉则自带回家。这是当地侗族特有的一种风俗。客人把主人分的串肉带回家去分给家里的人吃,意思是他们家人人都吃上了主人家的喜酒喜肉,表示同贺。若是白喜,则表示虽然没有来参加悼念,但吃了丧家的串肉,也是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哀悼。

侗族非常重视婴儿的诞生,并要为其举行隆重的 “三朝礼 ”仪式。在侗乡,三“朝礼”被称为 “三朝酒 ”,以大宴宾客为特色,一般选在婴儿出生后的第 3天或 10天以内的某个单日举行。

七、瑶族饮食风俗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由于长期不断的迁徙,瑶族分布很广,有“南岭无山不有瑶 ”之说。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族喜吃油茶,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油茶三大碗,名为 “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饮食风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 “盐信 ”。凡接到 “盐信 ”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 “密洛沱 ”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 “煨”或 “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瑶民常将肉、鱼、鸡、鸭等制成鲊。一般每年入冬后至次年立春前是制鲊的最好时间。猪鲊的制法是刮洗干净的猪肉切成块,放入缸中加盐、白酒、茶油、八角末拌匀,每两小时搅拌一次,五至十小时后取出放入干净晾干的坛中,需装满筑实,密封坛口,三十天后即成。鸡、鸭、鱼鲊的制法与猪肉相同,但不切块,配料不加姜末,白酒、茶油用量较鲊猪肉略多。鲊鱼还需加炒香磨碎的米粉末。居住在山里的瑶民,擅长捕鸟,还制作了别具风味的鸟鲊,小鸟可带骨剁成肉糁,加葱、姜、辣椒,炒得骨酥肉脆后食用。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两三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兑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初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 “野餐节 ”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瑶族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 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瑶族办丧事,必须宰牛祭祀。宰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七八头之多。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 “挂袋子 ”与“瓜箪酒 ”,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被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倍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火忌讳倒着烧。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肉,所以到了瑶族地区,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要吃狗肉。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乌龟、蛇和鳝鱼,客人应入乡随俗,尊重瑶族的风俗。

八、白族饮食风俗

云南的大理是白族聚居的地区,白族大多从事农业,种水稻。有邓川牛、大理马、鹤庆火腿、弥渡卷蹄、大理弓鱼、下关沱茶、大理雪犁、宾川柑橘和大理石、大理刀等特产。

白族饮食一般为一日三餐,农忙或节庆时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荞麦,主食一般蒸干饭,便于下地时携带。此外也喜爱粑粑、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 (糯米与干麦芽粉制成 )等。三餐都配新鲜蔬菜,也制成咸菜、腌菜、豆瓣酱,用洱海特产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菜炒火腿、海菜豆腐汤等。肉食以猪为主,兼有牛、羊、鸡、鸭、飞禽和鱼鲜,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油鸡棕、吹肝和饭肠等食品,腌年猪和乳扇 (羊乳点酸水而成 )是当地 “一绝”。烹调方法多样,口味偏好酸辣,大理白族创造出大理砂锅鱼、柳蒸猪头、乳扇凉鸡、油炸仙人花 (仙人掌花)、盐炖罐子肉、鱼茸乳扇卷、生皮、汽锅饭、大理洱丝等一批名食。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设有木架的烤盆,上有三脚架,每逢有客人,主人便用砂罐烤茶待客,这就是 “三道茶 ”,头道上有普洱烤茶,二道上加红糖、蜂蜜、核桃仁、花椒的泡茶,三道上加乳扇、红糖的味茶,这便是 “头苦二甜三回味 ”的说法。而且,“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讲究颇多。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素斋饭;三月节吃蒸糕和凉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 “斋筵香 ”(炸酥肉 );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元节吃羊菌和烩鱼包肉馅;中秋节吃白饼和酥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荞粒和羊肉汤。

九、土家族饮食风俗

土家族居住在湘、鄂、川、渝、黔交界之处。艰苦的生存环境,历史上的饱经患难,砥砺出土家人豪爽、坚忍、纯朴的民族气质,养成了土家人崇祖、怀旧、齐心、尚武的民族精神,也造就了土家人甘于日常粗茶淡饭,饮食简朴,却乐于以美味佳肴热情款客、祭先祀神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饮食风俗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土家族居民所居之地气候潮湿,地处高寒,故为驱寒散湿,有喜食辣椒的习惯。又因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购物较难,为解决日常饮食之需,民间都采用腌渍贮存的方法。每家每户都有一些酸坛子,因腌制的食物含有酸味,又能刺激人的食欲,所以形成了以酸辣为明显特征的饮食风味。

土家族居民日常所食,多为素食,几乎餐餐不离酸菜和辣椒。酸菜是用青菜、萝卜、辣椒等用盐水腌泡而成,成品酸脆爽口。土家族常将辣椒作主料食用,而不是做调配料。他们习惯用鲜红辣椒为原料,切开半边去籽,配以糯米粉或包谷粉,拌以食盐,入坛封存,一段时间后即可随时食用。因配料不同称为 “糯米酸辣子 ”或 “包谷酸辣子 ”。烹调时用油炸制,光滑红亮,酸辣可口,刺激食欲,为民间常备菜。

土家族的酸肉、酸鱼、腊肉别具风味。酸肉是以肥膘为原料,切成重约二两的块,配以食盐、五香、花椒粉腌渍数小时,再拌和玉米粉,入罐存放半月即成。食时配以其他佐料焖制,其味微酸有黏性,油而不腻。酸鱼的制法是:把半斤以上的鱼去内脏洗净,肚内填以玉米粉或小米、燕麦粉、面粉均可,拌以食盐,置坛中密封,存放一两年之久而不变质,生熟可食。一般用油炸制,色泽金黄,具有焦、香、酸、脆特点,不加佐料,民间常备,以待宾客。

每年春节前夕,土家族家家户户纷纷用猪肉熏制腊肉,为新的一年开始而作贮备,或作为礼物馈赠亲友。当地称为 “土腊肉 ”的制作方法,世代相传。制法是将猪肉切成大条块,用食盐、花椒、山胡椒腌渍一星期,再烟熏两三天,抹灰除尘,将植物油烧沸,浇淋在肉的整个表层,放在阴凉处吹干,存放在稻谷堆内埋藏,也可放在植物油内浸泡,两三年内不变质。食用方法多样,一般以蒸、炒为主。民间流传有 “三年腊肉好待客 ”的说法。

逢年过节或来了至亲好友,土家人的餐桌上往往会摆上一碗血豆腐。血豆腐是土家族的传统菜,用新鲜的豆腐加上干净的猪血,拌以食盐、辣椒、花椒、橘皮、肥肉末,用手捏成块状,放在柴草烟上熏烤,以表面稍黑,内质稍硬为度。食用时可以切成薄片,加以猪肉爆炒,也可以切成细丝,加上辣椒、香葱炒制。入口时令人觉得清香酥软,大开胃口,是一道下酒佐食的佳肴。

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 “坐月 ”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过节时,人们总是带上几十个小粑粑和一两对大粑粑走亲访友。一般每二十个小的配一对大的。大粑粑上面带有 “喜”、“寿”红字,用以奉敬长辈,小的送给同辈和孩子们。新婚之夜,男方一定要送粑粑给伴娘作礼物。婚后,新婚夫妇回门,娘家也要送糯米粑粑作为礼品。

土家人平时粗茶淡饭,生活俭朴,不讲排场,但十分好客。请客吃酒席或有客临门,均要用美酒佳肴,尽其所能地款待。客至,夏天先请客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则请客吃一碗开水泡茶馓,再待以酒菜。湘西土家人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均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七碗菜、九碗菜或十一碗菜,但不设八碗菜或十碗菜酒席。由于八碗菜酒席被称为叫花子席,“十”与“石”同音,八碗与十碗被视为对客人不尊。

“社饭 ”是土家人每年二月 “社日 ”必食的 “佳节饭 ”。其作法是先于节日前上山采来野葱、社菜,洗净剁碎,放于锅中焙干。煮饭前,先将肥腊肉炒香,铲出待用。煮饭时以三分糯米和一分黏米混煮,黏米半熟后放下糯米,然后将米汤滗净,放进社菜、胡葱和腊肉,搅拌均匀,阴火焖熟。揭开锅盖,香气盈室,其味妙不可言。

十、哈尼族饮食风俗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此外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以大米为主食,玉米、荞麦、高粱等用作缺粮季节的补充,玉米的食用量仅次于稻谷,食肉量较大。妇女一般禁食鳅、鳝、螺、鹅、马、水牛和狗肉。哈尼族成年男子喜食用猪、羊血制作的 “剁生 ”,俗称 “白旺 ”,是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由于哈尼族世居亚热带山区和半山区,普遍喜食酸味食品,善腌咸菜,如酸鲊肉、烟熏腊肉、酸鲊鱼、酸鲊螺蛳、豆豉等,其中腌制的豆豉几乎每餐必食,被誉为 “哈尼味精 ”。哈尼族平时一日三餐,每餐必备一碗薄荷、香椿、葱花、香草、芫荽、姜、蒜配制的蘸水,将菜肴浸入后取食,称为 “打蘸水 ”。吃饭时,媳妇与公公不得同桌,不论男女,有了孙儿孙女后其饮食备受优待。哈尼族男子普遍嗜烟、酒、茶。每家都有土法酿酒设备,自酿白酒。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族女子喜嚼槟榔。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 “苦扎扎节 ”、“火把节 ”、“十月年 ”,还有 “喝新谷酒 ”的习俗。届时唱歌跳舞、打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 “街心酒 ”,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十一、傣族饮食风俗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一般都是自己酿制。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饭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就可直接装入竹筒再用槛叶将竹筒口塞紧,也可用槛叶把洗干净的米包起来再装入竹筒。装好以后,放在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层烧焦后饭也熟了,剖开后就是香喷喷的竹筒饭。这种竹筒饭,有着特殊的清香味,素称傣家的风味佳肴。是过节或待客的上等主食。另外,傣族还喜欢吃米线、酸笋、酸菜、鱼类、青苔、蛙类、竹蛆、沙蛆、蜂蛹、酸蚂蚁等。饭后,傣族喜欢嚼槟榔。许多老年人因长期嚼槟榔,嘴唇、牙齿尽染成殷红色。史书上说的 “赤口濮 ”,一般就是指此而言。槟榔是一种有消食健胃功能的中药,是傣家的常用食品,也是待客不可缺少的礼物。

十二、黎族饮食风俗

黎族大多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饮食风俗的显著特点是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现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山风野味。

黎族多居山林,山上的山鼠,田里的田鼠,树上的松鼠,是黎家最喜爱的美食。在野外捕获鼠以后,立即以篝火烧毛刮净,带回除去内脏,或烤或煮,并用少许盐巴和辣椒调味。

“雷公根 ”是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 ”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黎族腌泡酸菜,先将野菜洗净加上畜骨或兽骨,拌入适量生盐,密封于坛中发酵。这种酸菜黎语叫 “南沙 ”,酸味浓烈,消暑开胃,是黎族人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菜肴。 “祥”也是黎族的风味菜,“祥”有两种,一是 “鱼茶 ”,二是 “肉茶 ”,一般只能在逢年过节或家中有贵客时才食用。黎族酒有番薯酒、木薯酒、山兰玉液。

黎族也有竹筒饭。烧制竹筒饭,先砍一节较粗的嫩竹,装入当地特产的香糯米和适量的水,或者再拌入猎获物的瘦肉块及盐,架于火堆上熏烤。水沸后,以树叶或木塞封顶口,随时转动竹筒,使其受热均匀,待饭香溢出,取下稍候,以刀剖筒,便可食用。竹筒烧成的香糯饭,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 “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味 ”的赞誉。

黎族妇女自古就有嚼食槟榔的爱好。她们把槟榔切成片,连核一起生嚼。干吃槟榔是煮熟晾干,吃时切成小片,加上蚌灰与石灰拌的浆,包在 “扶留叶 ”(俗称 “萎”)里慢慢咀嚼,细啖其余汁,愈嚼愈香,津津有味,直至脸颊潮红。嚼食槟榔因有解闷,下水肿,除瘴气的功效,所以槟榔果被黎族视为吉祥物和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

十三、傈僳族饮食风俗

傈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也有一小部分。傈僳族的主食以玉米、荞麦、大麦为主。制作食物的方法以煮、烧烤为主。华坪、永胜一带的傈僳人喜食油茶和灰粑,即用玉米、荞面揉成面团,包上芭蕉叶或瓜叶烧烤,熟后取出拍净火灰佐以油茶食用,别具风味,称之为 “火烧粑粑下油茶 ”。

傈僳族人待客热情,仪礼也十分特别,其中火烧肉块是最大的礼节之一。每逢贵客临门或遇家里屠宰肥畜,客人一到,很快割下最嫩、最纯的一大块肉端到客人到座的火塘边,笑邀烧烤下酒。此外,苦荞粑粑蘸蜂蜜,也是傈僳族待客的又一盛礼。苦荞粑粑的香苦和蜂蜜的甘甜并致,堪称食谱一绝。其他著名菜肴还有清水煮乳猪、黄焖麂子肉、甜木瓜炒乌鸡丁、焖乳猪、排骨鲊、贡山焖鸡。

“喝同心酒、吃手抓饭 ”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手抓饭 ”又叫 “簸箕饭 ”。一个圆圆的大簸箕内盛满雪白的大米饭,饭上堆着大块的烤乳猪,大片腊肉和圆溜溜的洋芋。一个簸箕类似于一张圆桌,五六个人一围拢就可开饭。蘸水摆好了,水酒斟上来了,一次丰盛的傈僳族宴席就要开始了。可奇怪的是不见送碗和筷子来,没享用过 “土风 ”的外来客们,虽然早就对着那香喷喷的美食馋涎欲滴,盼着要大干一场了,可手中没 “武器 ”,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发愣干等。直到主人来教,才明白要先用左手把米饭放进右手揉成团,再拿上一片喷香的肉一同送入嘴里。左手代筷,右手当碗,这就是手抓饭的规矩。那喷香诱人的味道、返朴归真的感觉好极了。

吃着手抓饭的时候,热情的傈僳族姑娘还会与每一位客人共饮一杯 “同心酒 ”。傈僳语中,“同心酒 ”叫“伴朵 ”,也叫 “虾偏打 ”。即两个人手捧一竹筒水酒,相互搂着肩,脸贴脸、嘴挨嘴一起将酒饮尽。按风俗这种饮法除夫妻俩不能 “伴朵 ”外,其余任何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 “伴朵 ”。按秩序轮着来,一圈又一圈,谁也不能躲脱。谁若轮到不喝,姑娘们就举杯围着他唱歌,直到唱得他不好意思,喝下两杯酒,方肯罢休。 “喝了 ‘同心酒 ’,走遍天涯海角都是情。这”句流行的傈僳族谚语极好地表达了傈僳人热情好客、情深义重的民族特点。

傈僳人喜制果醋,每年桃、梨果子成熟季节,采摘果子洗净,放入大土缸里,用无油渍的泉水浸泡。这种果醋夏天取出切开拌花椒食用,味美无比。存放了几年的果醋还是治痢疾的良药。

傈僳族好酒善饮,每至秋后,家家煮酒,寨寨飘香。有一种水酒,制作办法是把青稞、小麦、玉米等粮食炒黄,煮熟后拌上自制苦粬,在竹箩中发酵,装进陶罐,放入清冽山泉密封一天,用空心藤吸出饮用。水酒苦香醇正,性淡味浓,喝后既可提神解渴,又能增进食欲,是傈僳群众不可缺少的饮料。

十四、佤族饮食风俗

佤族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地区。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部地区的佤族都喜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两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 “无辣子吃不饱 ”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本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沿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两三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 “泡水酒 ”。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

十五、拉祜族饮食风俗

拉祜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拉祜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其他的谷、荞、麦、豆类都属于杂粮。他们做的米饭既松软,又香甜。煮饭的炊具多数是用土锅 (一种比较粗糙的陶锅 ),虽然家家户户都有铝锅,但煮饭做菜仍多用土锅。

拉祜族现在还有烤吃肉类的传统习惯,烤吃肉类的方法是用两根竹棍子,把涂有食盐、香料之类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边用火慢慢烘烤,肉不能烤焦,只能烤黄、烤香,直烤到肉黄骨酥。用这种方法烤的肉类,吃起来别有风味。

拉祜族自己种的菜很少,多数是采摘山中的野菜,因为山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有可供采食的。他们吃饭离不了辣子,每餐必不可少,俗语说:“拉祜人的辣子,汉人的油。”

拉祜族喜欢饮茶。饮茶的方法是,用陶制小罐把茶叶烤香,然后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发出一阵阵唏唏声响,这叫吃烤茶。如果有客人来了,必须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罐茶是自己饮,第二罐才是客人饮用。煮出来的第一道茶水主人自己喝了,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煮出的第二道,茶味正浓,味道最好,所以用第二道茶招待客人。

在饮料中,拉祜族人民最喜欢的是酒。他们遇酒必痛饮,饮酒又必唱歌。尊敬的客人来到家里,即使没有什么菜,也要招待客人饮酒。

十六、水族饮食风俗

水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分布。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族人主要以大米为主食,另外还有包谷、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小米、红薯、豆类等。蔬菜主要有青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菇、蕨菜、木耳等。水族人喜欢吃酸食,喝酒。酸汤是水族人夏天家中的必备食品。水族妇女还善于做各种腌制食物,主要有腌鱼、腌肉、腌菜。

水族一年中过端节最为隆重。端节之前,家家洒扫庭院,居室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节日的前一天,过节村寨敲响铜鼓,辞旧迎新。节日里杀鸡宰鸭吃新谷,并要以鲜鱼炖汤,准备好新米鲜汤招待亲朋。除夕 (戌日晚 )和初一 (亥日 )晨祭祖,忌荤但不忌鱼,供品中不能有鱼以外的其他肉类。祭祖的主品是鱼包韭菜,原因是传说先人们曾以九种菜和鱼虾做成的药驱除过百病。它的做法是将韭菜、糟辣及葱、姜、蒜等调味品填进清洗好的鱼腹,捆扎好后清炖或清蒸而成。

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食,此外,水族还种植一些小麦、包谷、小米、红稗、红薯及饭豆等杂粮作辅助粮。

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水族比较重视养殖业和渔业,因此,各种牲畜禽及水产品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类食物。

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 (辣椒制成)、毛辣酸 (西红柿制成)、鱼酸 (鱼虾制成)、臭酸 (猪、牛骨熬制而成 )等多种。其中以辣酸为最常用。辣酸用新鲜红辣椒加工制成。其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红辣椒淘洗干净,加水用磨子磨成浆,加入大量甜酒 (或糯米稀饭 ),放入泡菜坛中密封,经发酵,即成美味酸汤。食用时,把白菜、青菜、嫩竹笋、大叶韭菜、广菜等各种蔬菜煮熟,舀适当酸汤放入,煮开即可。以糊辣椒面、盐巴并舀一点菜汤调成蘸水,吃菜时要就着蘸水吃,其味鲜美,极为开胃。极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 “火锅 ”,一大锅酸汤加蘸水几乎就是每日不变的菜肴。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鱼,也习惯加入菜中,煮成一锅沾蘸水吃。

水族喜爱喝酒,家家都会酿制米酒。逢年节、庆典或亲朋来访,都离不开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着悠久传统,轮流过端就是热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十七、纳西族饮食风俗

纳西族居住在金沙江上游的滇、川、藏交界地区。这里山珍水产、物产丰饶。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麦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烩菜、火锅和大块肉。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 “八大碗”、“六碗六盘 ”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宴请贵客多用 “三叠水 ”,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门类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诸如八宝饭、高丽肉、松子炒鸡,以及按季节制作蒸梨、蒸苹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卤、炸、烩、酥、炖多样齐备,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的宴席。

丽江粑粑、鸡豆凉粉和丽江窨酒,是纳西人传统的著名食品。永宁等地的猪膘 (又称琵琶肉 ),系将整头猪去内脏、骨头后风腌而成琵琶状,久放而不变质,肉味清香,为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边远山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但也非常好客,民风淳朴,仍然可以品尝到浓茶配炒面、荞饼蘸蜂蜜、核桃油煎面饼等风味食品。

丽“江粑粑鹤庆酒,永胜油茶家家有。”丽江粑粑在过去地处南方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的丽江的马帮队伍中备受欢迎,因其久置不会变质变味、味美如初而得其 “丽江粑粑摆不坏 ”的美名。

十八、景颇族饮食风俗

景颇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的菜肴丰富奇谲,尤其擅长煮、烤、舂的技法,酸辣够味儿,酥脆可口。其料理除瓜、豆、青菜、洋芋等不需精耕细作的大路菜外,还有竹笋、野生的香芹、水芹、野蒜等山茅野菜。煮菜多为一锅煮,打蘸水吃,如 “酸粑菜 ”,用绿菜与酸笋白煮,蘸着用豆豉、辣子、盐调制的蘸水,不见星点油渍,纯粹素食,山野风味极浓。舂菜名目繁多,或煮熟后舂,或生舂,菜蔬多采野生的,舂时都加上盐和豆豉等调料,细茸鲜嫩、汁滋液润、盐味入里、酸辣可口。如舂折耳根,扎成上桌名曰 “鱼腥菜 ”,不但有股子杏仁香味儿,还是清热解毒消炎的药膳蔬菜。肥厚且极少苦涩味的马蹄菜从田埂、河沟边采来洗净,拌上辣子、酸茄、豆豉、盐巴等佐料用竹筒扎揉,即可取食,是景颇人最喜爱的一道菜。若在舂菜时,再加以几茎清香奇特的野芫荽,好像放进了一种老牌名优佐料,舂出的菜更香更浓。烤菜也离不开舂法。除猪肉外,景颇人还捕获山羊、野猪、野牛、野鸡、雀鸟和鱼、蟹、田螺等来烤吃。一种吃法是放在明火上烤至香脆后与野菜一同舂成泥而食;另一种是烤熟后蘸盐巴、辣椒吃。最够味儿的是 “舂干巴 ”,把牛干巴或麂子干巴埋入火中焐熟,用刀舂捶松后撕着吃,撕不动、咬不下时,又去火上烤烤,又舂捶舂捶,直至咀嚼干净。结婚、走亲戚、新媳妇回娘家送的礼品中,也一定要有烤熟的竹筒鱼,以示尊敬和美好的祝愿。还有一肴 ———“景颇蒸肉 ”,把猪肉或牛肉剁成肉泥,拌上腌菜、盐、辣椒等佐料搓成团用芭蕉叶包得严严实实地放到蒸笼里去蒸,或者埋进浅土里,上面烧上一堆火 “蒸”熟,这样的蒸肉,野味十足,特别香鲜。景颇族的野味也出奇制胜,有以昆虫为食的习俗。黄蚂蚁蛋从蚁穴中取出,用清水淘洗干净后晾干,与鸡蛋混合炒吃,味美无比。去掉翅、足的鸣蝉放火锅中焙烤后,再用油炒食,其味香脆,是下酒佳肴。在竹林中寻觅到被竹虫钻蛆的洞,顺着往上一节剖开,竹蛹就抖落出来一小碗。将竹蛹剁细加上炒米粉和佐料,用生菜沾食,或用水稍煮一会,捞起用油煎食,或与鸡蛋一起炒吃,或焙干做下酒菜,都以富含蛋白的本质、特异的风味成为待客的上品。最奇谲的是吃花蜘蛛。这种蜘蛛有拇指一样大,结黄网,身上有黄黑相间的花斑,捉到后,放在火上烤去破脚,蜕去皮甲,夹在米饭中当菜吃,其美味不亚于鲜香四溢的烤猪肉。还有一种景颇语称作 “起柯 ”的“牛屎虫 ”蛹,有两三个拇指那样粗,颜色纯白,从地穴里挖出来洗净后放在锅里稍煮片刻,捞起来配上佐料与鸡蛋一起煎食,不但味殊,而且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景颇人之爱野味,甚至浸透到情爱之中。自由恋爱中,小伙子如爱上某家姑娘,即摘取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辣椒送给姑娘。树叶表示对姑娘有说不尽的话,树根表示深深的思念,大蒜表示要姑娘珍惜恋情,辣椒表示小伙子求爱之烈,火柴表示小伙子义无反顾的求爱态度。

十九、仫佬族饮食风俗

仫佬族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籼米和糯米,黏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人家大都养猪,杀猪时,只卖一部分,其余部分留下自己食用,夏天做 “粉腌肉”,冬天做腊肉,同时,在每月的祭神节日里,家家户户凑钱买猪祭神,进行集体拜神活动,饮宴吃肉。

仫佬族常有的蔬菜,冬季以青菜和萝卜为主,夏季以豆角为主,辅以南瓜、匏瓜、八梭爪等瓜类。青菜、萝卜、豆角等蔬菜,除鲜食外,还做成腌菜留存慢慢食用。仫佬族地区盛产黄豆,因而黄豆也是常菜,有炒黄豆,煮黄豆,豆腐豆酱。

麦类的煮食方法:将麦类磨制成粉,烤炸烙饼或做团子吃;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白馍是糯米制品,其做法是:先把糯米蒸成熟饭,放在石臼里捣烂,然后捏成拳头大的团子,吃时可用火烤,香甜爽口,也可用糖水煮食。

白炠肉是仫佬山乡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做法是:将整块的猪肉或整只的鸡鸭 (去毛和内脏 )放入水中白煮,肉熟后取出切成小块,然后配以调味汁食用。做法讲究火候,只有八分熟。

“狗舌糍粑 ”扁长柔软,形似狗舌,其名由此得来。它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无穷,它是仫佬族男女青年 “走坡 ”时节唱罢山歌后互相交换的食品。

“斗糍粑 ”是仫佬山乡在春节期间用糯米饭舂制的,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的青壮年男子便摆开架式,高举 “丁”字形榔锤,一上一下把糯米舂溶。糯米饭舂溶后,青壮年妇女便取出来做成馍饼,先放在用鸡蛋黄或茶油抹过的大簸箩里,然后移到芭蕉叶上晾干,印盖花纹图案。“斗糍粑 ”在仫佬山乡还是送礼的佳品呢 !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享用。

二十、羌族饮食风俗

羌族居住在四川,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豌豆、荞麦等;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常见方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 ”;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 “面蒸蒸 ”;用大米煮到半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 “金裹银 ”,以大米为主叫 “银裹金 ”;有把青稞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荞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为主食。饮食也有蒸蒸饭、烧馍馍、刀片子馍馍、面皮子 (面块)、麦拉子 (面汤)、洋芋糍粑等。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馍馍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羌区盛产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目前已远销海内外。过去吸兰花烟,现多吸香烟。在靠近藏族村寨或杂居的村寨,一般年老男女还吸鼻烟。

羌族人不喜欢吃鲜猪肉。杀猪的时候,喜欢将猪肉连皮带毛切成小块,挂在梁上熏干,做成 “猪膘 ”,存放越久远,颜色越黄越是珍品。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猪膘可以用作日常炒菜的调料,也是赠送客人的上等礼品。

咂酒是用青稞、大麦煮熟后拌酒曲放入坛内以草覆盖酿成。饮用时向坛子中注入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食渣,俗称此为 “连渣带水,一醉二饱 ”。此外他们也饮白酒。

二十一、布朗族饮食风俗

布朗族居住在云南省,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喜用罗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 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非常可口。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布朗族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 “悬钩子 ”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 “有酒必饮,饮酒必醉 ”之习俗。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布朗人品茶也相当讲究,有烤茶和泡茶两种方式。烤茶是将茶叶撒入特制的茶罐中,一同放在火塘上边烘烤,当茶叶冒出扑鼻的香气时立刻注入滚烫的开水。烤茶浓郁香醇,为布朗人待客上品。布朗人从老到小皆有嚼食酸茶的习惯,据说这样能生津止渴,而且有助于肠胃的消化。

布朗人还有嚼烟的嗜好。嚼烟的方法是将槟榔叶包上少许的草烟丝,再加入沙基、芦子、槟榔果、红石灰等一块放进口中慢嚼,每次可嚼 20多分钟,吐出的烟渣呈紫红色,布朗人嚼烟日久,连牙齿都被染成黑色。槟榔果属凉性,有防虫护齿之功效。布朗人抽烟、嚼烟不分男女老少,男人喜欢强烈、辛辣的刺激烟味,妇女则常叼一根长杆烟锅,抽吸味软清淡的烟丝。

布朗人爱吃生食和酸食。将生牛肉、生鱼肉或生马鹿肉剁成肉酱,佐之以香菜、大蒜和精盐,来招待远方贵宾。酸笋、酸鱼、酸猪肉清香可口,亦是布朗人常吃的食品。外出渔猎,布朗兄弟会烹调一 “锅”别具一格的卵石鲜鱼汤。他们在沙滩上挖一个坑,铺上几层芭蕉叶子,先倒进清水与活鱼,接着投入一颗颗烤热、烧红的石子,水沸腾将鱼煮熟,最后撒上盐巴。这种鱼汤味美甘甜,散发着烧石子的干香和芭蕉叶的清香。

二十二、毛南族饮食风俗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饮食简朴,但有特殊的习惯,在小平原、小平坝上,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为辅,平时叫大米饭或稀粥,过节过年做米粉、米糕、五色糯饭、糯米糍粑等。在山区峒场,人们以玉米为主,小麦、高粱、红薯、豆类为辅,生活较苦,他们喜欢吃猪、牛、羊、鸡、鸭等肉类,有吃酸食的传统习惯。此外,毛南人把生羊血视为滋补品,在杀羊时把羊血盛在清洁瓷盆中,用刀把羊血割成小块,用烈酒浸泡后即食用。他们认为,生羊血经酒消毒后无腥味,不伤肠胃,还能吸尘和滋补身体。

“毛南饭 ”的原料有玉米粉、鲜嫩豆芽、嫩南瓜 (南瓜苗、南瓜花)、姜丝、辣椒和油、盐等。做法是先用冷水将嫩竹笋煮 (不能用热水煮,以免出苦味 ),加入玉米粉煮成糊状,然后加入豆荚或切碎的南瓜,最后再加入南瓜苗 (或南瓜花 ),拌些油、盐,即成 “毛南饭 ”,辣椒只作调料。这种饭吃起来很可口,有一种特别清新的香味。

酸食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在他们的族谱中,曾有 “百味用酸 ”的记载。秋收后,有的人家杀猪杀牛,开始腌制酸肉,腌制的方法是先把猪肉 (或牛肉 )切成半斤至一斤重的块,用米粉和食盐搓匀后放坛内,加盖密封,经过长时间酸液的侵蚀,肉块已酸化变熟,吃时不必煮,酸味不腻人。远客到来,主人常以积年酸肉招待以示盛情。他们腌制的 “螺蛳酸 ”,风味更为独特。在腌制前,先把活螺蛳放在清水盆里浸泡几天,让它吐尽秽物和沉水,然后洗净烫熟 (不需去壳 )用清洁的巾布把它包好放入坛中,同时在坛内加入清水,再把炒熟的糯米和用火烤过的猪骨头放入坛内,与螺蛳一起混合腌制。这和酸肉一样,腌制的时间越长越好,螺蛳肉就会全部溶化于酸液之中。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能防治肠胃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此外,他们还腌制酸菜叶、酸竹笋、酸豆腐、酸芋茎、酸辣椒、酸姜等,品种很多,户户皆有。

毛南族有一种吃牛肉的办法叫 “打边炉 ”,吃法是先将新鲜的牛肉切成薄片,以汤、姜、蒜、西红柿为佐料,另将辣椒、盐巴加水调成 “盐碟 ”。进餐时,将牛肉片摆在炉子周围,锅上摆着盐碟等,锅中汤水鼎沸时,先放姜丝、大蒜和西红柿,等再沸时把牛肉投入,拌几下,牛肉呈灰白色,及时捞出,蘸过盐入口,肉片投放的时间不能过长,这种食用方法使牛肉脆嫩清香,不膻不腻,不损肠胃,为毛南族待客之佳肴。还可在锅中烧汤少许,将锅边灼红时,把牛肉贴到锅边上,当牛肉卷曲如木耳状时再拿出蘸盐食用,味道亦佳,行令敬杯,更是情意浓浓。

毛南族人喜欢做 “鸭酱 ”,做法是舀上一碗最好的酸水,把鲜鸭血倒入酸水中拌匀,过些时间后,鸭血即变成灰白色,带着浓馥的酸味,吃时加入盐、姜丝、辣椒、蒜泥拌匀即成鸭酱,用鸭肉蘸着鸭酱吃,味道奇鲜无比。

毛南族人好饮酒,也自酿酒。酿酒的原料甚多,糯米、黏米、玉米、小米、高粱、地瓜、南瓜,都可以酿出美酒来。所酿之酒精度数不高,一般为 20—35度。

二十三、仡佬族饮食风俗

仡佬族大部分居住在贵州,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仡佬族的饮食文化以酸辣为特色,仡佬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面食及杂粮、薯类。喜吃糯米糍粑,一般农家饮用泉水,待客用茶。

仡佬族讲究宴席饮食,习惯要求是 “二幺台 ”或“三幺台 ”。第一台是 “茶席 ”,以糖食果饼、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配饮清茶;第二台是酒席,用盘盛香肠、盐蛋、咸菜、凉拌菜等下酒。第三台是正席,有大菜 (即扣肉烧白)、各种炒茶、苡仁、粉条、滑肉 (酥肉)、豆腐丝等。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用油炒煳;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后晒干,吃时再用油炸,直接用来下酒。仡佬族善酿酒,以 “爬坡酒 ”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粱、毛稗、稻谷等酿制而成,常用作礼品赠送亲友。酒酿成后,盛于缸内,用紫灰拌黄泥密封缸口。密封时,将两根一弯一直的空心细竹竿插入缸内,外露一段。有的还将此酒窖在地下,两三年后作嫁女酒宴之用,又称 “嫁女酒 ”。饮用时,打开空心竹竿塞,客人们轮流咂饮。

二十四、阿昌族饮食风俗

阿昌族居住在云南省,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但嗜好酸性食品。

阿昌族婚礼酒宴上,新娘舅舅坐的桌上,必须摆一盘用猪脑作成的凉菜,否则,他们就不吃饭。酒宴结束,舅舅要送一份 “外家肉 ”。“外家肉 ”十分考究,一条后腿,必须带着猪尾巴,重量恰好四斤半。送“外家肉 ”是为了新娘不要忘记外家。

阿昌族有名的风味食品 ———火烧生猪肉米线,也称 “过手 ”米线。男女老少熙熙攘攘争相赶集,不少人赶集主要是为了品尝一碗火烧生猪肉米线。这种美味小吃,各摊档的调料不尽相同,但大家选料都很注意,一般是新鲜火烧猪肉,经过剁细斩茸,然后用酸醋拌匀,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以及各种调料如芝麻、大蒜、辣椒、芫荽、豆粉、酸水,最后拌上柔软滑润的米线。这种小吃酸辣可口,味道鲜美,别具风味。阿昌族还编出山歌唱道:“户撒好,户撒好,户撒 ‘过手 ’忘不了,吃了 ‘过手 ’想‘过手’,‘过手 ’味道实在好。”

二十五、普米族饮食风俗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县和宁蒗县。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如逢喜庆佳日或客人来临,则多食大米,以示心中的喜悦。肉类喜食牛、羊和猪膘肉 (琵琶肉)。仍保留着分饭吃的传统习惯。喜欢喝酥油茶和盐茶。好客是其美德。客人到来邀为上座,先送上酥油茶和炒面,接着上甜酒或清酒,再上猪膘肉、猪灌肠、猪骨头、清炖鸡、炒鸡蛋、煮香菌,主人陪伴,等客人吃完后,家人才用餐。

普米族人特别尊敬老人,对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在云南兰坪县的普米山寨,年过七旬的老人,床头边一般都有一个安放饮食的木柜,里面装了各种食品,逢年过节, 寨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得给本寨老人送一份礼;出嫁的女儿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献上佳肴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给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里的黄酒打开,得给老人盛一坛放着;杀年猪要把脊肉割下给老人;做燕麦炒面先给老人装上一袋。孙儿孙女去赶集串亲外出归来,要给老人捎些糖果、草烟。

普米族喜欢饮酒,味厚,喜食辣酸食品。“醉鸡 ”是普米族的佳肴。普米族以包谷为主食较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先将包谷磨成粉,调和温水,捏成饼子,然后放入火塘内烤熟,佐菜而食。富裕人家还要拌食蜂蜜,喝酥油茶。青稞、燕麦多做成炒面或用来酿酒;普米族普遍种植蔬菜。南瓜、茄子、辣椒、萝卜、韭菜、青菜、蔓青、西红柿等为食用菜蔬;也爱吃木耳、香菌、花椒等野生植物。

普米族特别有名的是 “猪膘肉 ”,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像琵琶,因此也叫 “琵琶肉 ”,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过去以狩猎生存,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吃饭时全家围坐在火塘边,由家庭主妇分给饭菜,每人一份。

普米族喜欢喝茶、吸烟和饮酒。茶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酥油茶、花油茶、盐茶、核桃仁茶等。烟有旱烟、鼻烟、卷烟等。酒分甜酒、黄酒、白酒三种。过去十三岁以上的男人都吸烟、喝茶,每人都有一个茶罐和烟杆,不论走亲访友,耕种放牧,只要一休息就取出烟杆吸烟,拿出茶罐煮茶。尤其喜好喝酒,习惯于用牛角盛酒,再倒入大碗喝,或者用竹管去吸。普米族热情好客,每当亲友来访,总是请上座,奉上酥油茶和炒面,接着就端上热气腾腾的牛羊肉和猪膘肉,另加上一碗拌有葱、蒜、辣椒及花椒、香椿的酸辣汤,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吃饱以后,家人才开始用饭。

二十六、怒族饮食风俗

怒族居住在云南省,主食包谷、荞麦和小米。贡山怒族还种植青稞。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和辣椒等。每到五、六月春荒期间,常到野外采集野姜、野蒜等野菜佐食。怒江两岸山林中还出产一种肥大的山鼠,这是怒族群众喜食的野味。此外,山间林际还有各种块根类植物,过去怒族群众也常常采集加工,充作粮食。由于怒江地区山高路险,农作物培植极其困难,因而,过去怒族耕种的谷物主要是包谷、青稞、麦子、小米、高粱、稗子等山地品种。在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渔猎仍然补充一部分生活来源,尽管捕鱼不多,在怒江平缓地带,仍有人抽空捕鱼,或用竹竿钓鱼。在现代生活中,野兽日渐减少,狩猎不占主要地位,但农闲时期,仍有人三五成群,上山打猎。以民族或村寨为单位的集体狩猎,则限于猎取熊、虎、野牛之类的大野兽。按照传统习惯,猎获大野兽时,见者有份,兽肉在全民族或家族内平均分食,并向头人奉献兽腿。怒族 “以射猎为生涯 ”的情况,近数十年已有显著改变,但“猎禽兽以佐食 ”、“好食虫鼠 ”的习惯仍无改变。历史上长期缺盐的情况,解放后则有了根本的改变。怒族群众特别喜欢饮酒,男女都有酒量,饮必醉,醉必歌,往往一饮数日。

二十七、德昂族饮食风俗

德昂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德昂族旧称 “崩龙族 ”, 1985年改为德昂族。

德昂族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也善于种茶,素有 “古老茶农 ”的美称。茶叶是德昂族重要的经济来源。德昂族还擅长编织竹器,文化上多受傣族影响。

与云南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欢干栏式竹楼。德昂族人好饮茶,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小麦、豆类次之。由于德昂族信仰佛教,而佛教教义是严禁杀生的,因此过去德昂族人较少吃肉。

由于德昂族信仰佛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佛教有密切关系。一般男孩儿到 10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经,除少数人升为佛爷外,大多数人几年后便可还俗。德昂族人的传统节日也多与佛教有关,最隆重的节日当数泼水节,届时人们要用 “水龙 ”为佛像洗尘,排成长队,祝福吉祥,互相泼水共贺新年。

二十八、京族饮食风俗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 “京族三岛 ”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污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

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京族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 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 “入众 ”(即进入成年 ),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在京族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 “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 “油”,把油称为 “滑水 ”,因为 “滑”有“顺当 ”、“顺溜 ”、“顺利 ”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 “搁浅 ”之嫌。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怪的。京族的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污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芋头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

京族的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

二十九、独龙族饮食风俗

独龙族居住在云南省,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火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作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三十、门巴族饮食风俗

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措那、隆子等县。门巴,原是藏族人对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门隅一带人的称呼,意为 “住在门隅的人 ”,后成为门巴族的自称。

门巴族人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门巴族的饮食结构因地而异,既有吃玉米、稻米、鸡爪谷的,也有吃荞麦、小麦和青稞的。他们喜欢以辣椒佐餐。炊具喜用石锅,门巴语译为 “可”,石锅煮出来的饭菜味道更佳。

三十一、珞巴族饮食风俗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图库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图库、察隅、隆子、朗县一带。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珞巴族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狩猎活动大都是集体进行,猎获的野物一律平分。珞巴族狩猎一般都习惯于用野生植物配制毒药,涂在箭头上射杀野兽。

珞巴族热情好客,在客人吃饭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饭,以表示食物无毒和对客人的真诚。如果客人是从远方而来,珞巴族还要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干肉、烤肉、奶渣、玉米酒、荞麦饼和辣椒等款待。

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本上与藏族农区相同。喜食烤肉、干肉、奶渣、荞麦饼,尤喜食用粟米搅煮的饭坨,并喜以辣椒佐餐。

在年节前夕,珞巴族家家都要舂米酿酒、杀猪宰羊,富裕人家还要宰牛。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 “调更谷乳术 ”节,届时要把宰杀的猪、牛、羊肉连皮切成块,分送给同族的人。不少地方还保留有 “氏族集合 ”的古老习惯,过节时,村落的住户要自带酒肉欢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围坐,或饮酒,或吃肉,歌声笑语不断,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三十二、基诺族饮食风俗

基诺族居住在云南省,世世代代生活在古木参天的亚热带原始森林里。基诺族主食为大米、玉米各半。糯米主要用于招待客人、给孩子吃或下种时吃。每日三餐,早、晚饭在家里吃,午饭做成饭团带到地里,劳动休息时吃。吃午饭前在地里找些野菜或小瓜尖煮熟后蘸盐巴、辣子佐饭团吃。副食除了家里种养的蔬菜、家禽外,广阔的森林还为他们提供了获取山珍野味的良好条件。妇女劳动之余都兼及采集,可食之野菜野果达四五十种。男人劳动时都随身带着弩箭或火药枪,随时都可以猎获一些野兽和飞鸟。

基诺族民间有句俗话叫做 “汉炒,傣蘸,基诺舂 ”,就是说汉族的菜喜欢炒着吃,傣族的菜喜欢蘸着蘸水吃,基诺族的菜则以臼舂为主。每家最少有两个木臼,一个舂盐巴、辣子;一个舂菜。常用的佐料有香茅草、荆芥、姜叶、野八角、大薄荷、姜、香椿等。

逢年过节和喜庆宴会时还要吃 “剁生 ”,即用生肉末拌上盐巴、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搅拌、捏匀,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样才进食。

基诺族最喜欢吃的菜有酸醃鱼。做法是将鲜鱼去鳞洗净,拌上辣子、盐巴与热的米饭,装进竹筒里,用芭蕉叶蒙在筒口,扎紧,待腌熟后即食,这种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饭佳肴。

基诺族地区多蚂蚁,但这里的蚂蚁与众不同。它们不是生活在地下,而是栖息在树上。蚁蛋也非常大,如同绿豆粒般。蚂蚁产蛋后,即将蛋装进一个悬挂在树上的口袋似的囊包里,这种囊包很大,有的竟达 5公斤。每年农历三、四、五月间,是蚂蚁产蛋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基诺人便要外出寻找这种囊包。找到后,用刀砍开,将一粒粒洁白如玉、晶莹透亮的蚁蛋取出,用带有酸味的佐料调拌即可食用。蚂蚁蛋一般有筷子头那样大小,似蜂儿的样子,营养丰富,可以煮吃、蒸吃、放在火塘里烧吃,或放上盐巴、辣子舂细加水做成汤喝。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将其放入口中用牙一咬,还会发出 “啪啪 ”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

“蝌蚪拌臭菜 ”是将幼小的蝌蚪捞起,洗干净,用开水烫一下,拌上调料后食用。其味闻起来臭似北京的臭豆腐,吃起来却细嫩软滑、清凉爽口,余味无穷。

基诺人习惯于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里火塘边上,用烟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坏,食用时切片烹汤,其味鲜而不腻。

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为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驰名中外的普洱茶是当地的特产。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制作方法如下:以现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为主料,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为辅料。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放入清洁的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一刻钟后即可食用。凉拌茶主要用于基诺族人食米饭时佐餐,其实是一道茶菜。

基诺族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

同类推荐
  • 中国八大菜系

    中国八大菜系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后来形成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川、粤、苏、闽、浙、湘、徽、鲁等菜系,即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八大菜系》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简明通俗,适合大众阅读。
  • 家常美食菜谱

    家常美食菜谱

    本套“美食与保健”丛书,包括《糖尿病食疗药膳》、《高血压食疗药膳》、《高血脂食疗药膳》、《冠心病食疗药膳》、《肥胖病食疗药膳》、《胃肠病食疗药膳》、《川菜美食菜谱》、《大众美食菜谱》、《家常美食菜谱》、《凉拌美食菜谱》、《素菜美食菜谱》、《汤煲美食菜谱》、《婴幼儿美食菜谱》、《孕产妇美食菜谱》、《中老年美食菜谱》、《美女靓汤菜谱》共16册。其中药膳食谱皆包括烹饪材料与调料、操作方法与步骤和保健功效等内容,非常全面、系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非常易懂、易学和易用,是广大读者用以指导健康膳食的良师益友。
  • 中华营养百味:精品美味西餐

    中华营养百味:精品美味西餐

    西餐范围很广,大部分读者希望在家做出美味的西式风味的菜肴,却苦于看不懂异于中国菜的烹调程序与找不到食材。美食无国界,是近几年的餐饮潮流,当大家懂得一些西餐基本诀窍之后,很多活泼生动的变化与创意,自然会无限延伸而来。期待着新的发现与喜悦!
  • 一定要吃的家常菜288例

    一定要吃的家常菜288例

    《一定要吃的家常菜288例》就是在多年来积累的美食菜谱的基础上,加以精心策划而形成的,适合家庭使用的新版菜谱,所收录的菜谱兼顾美味和营养,做法简单易学,内容贴心实用,有很高的性价比。
  • 极品养生菜

    极品养生菜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菜品的养生保健功能。包含菜品正从传统的油腻、制作繁复向尽量保持菜品的原汁原味、更多注重养生功能转变。《极品养生菜》为您介绍各种菜营养价值和食疗保健功效,希望能把科学的膳食观念和烹调技法传授给大家,使人们能从每天的膳食中摄取充足的营养,让自己、家人及朋友都能因此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吃出乐趣,活得长寿。
热门推荐
  •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上官晴舞

    上官晴舞

    何处是路?无人回答。只剩自己孤独的身影徘徊。何为朋友?无人知晓。只有深处黑暗的爪子招摇。已死的心,不再流泪。已走的人,不再忆起。难道,命运之歌,真的如此凄惨?难道,友情乐谱,真的只是空谈?能重生,就一定有她未完成的事所以,改写掉这一切吧
  • 黑白雨

    黑白雨

    他遇见了她,可是佳人最终离去,他重新踏上征途,为了成为强者的少年看遍世间冷暖,最终亦魔亦人,谁人惹我,我便化身为魔,看我十步杀一人。不论成魔成仙,只是为了一人,她若安好,我死亦何妨。
  • 冲出星河

    冲出星河

    虫族降临,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却意外得到了一件至宝!这件至宝是来至虫族的一件至宝—系统!虫族和人族在星河中却是敌对种族···他没有多伟大想拯救所有的人类,他只想在这残酷的世界拥有保护自己亲人、朋友的力量!在系统的帮助下,他有了这个机会。他需要不断的变强去守护自己所在乎的一切!
  • 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法则精选

    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法则精选

    本套丛书采撷了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精华,希望能给国内的企业管理者一个开拓管理视野,全面了解世界500强企业的窗口。本书是该套丛书的一本,提出了136个管理法则、分为战略法则、变革法则、品牌法则、营销法则、人力资源法则团队管理法则、文化建设法则、管理艺术法则和理财法则9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及经营类师生的一部参考书。
  • 妹控哥哥王俊凯

    妹控哥哥王俊凯

    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居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哥哥。一个妹控的哥哥喜欢上了不是亲生的妹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练,女主究竟是会选择霸气的凯皇还是暖男的源宝!
  • 人仙道局

    人仙道局

    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启界一个死而复生的孩童赵祝渐渐解开了世界的秘密,同时神秘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似梦的跨界之旅,神秘的道宫,人族的强大。征战!创造!改变!成仙与成神的抉择……锥心泣血的回归后,当初的一个道局,改变了很多人,也改变了赵祝!
  • 腹黑来袭,废材小姐太难追

    腹黑来袭,废材小姐太难追

    陌渊大陆,“女孩子这么暴力可不好,将来嫁不出去的。”某腹黑男子手掌吃痛,抱怨道。“与你无关。”某女子不屑道。……几年后,神之陆,情势逆转。“这位小姐,我好想不认识你吧。”某男子冷冷道。“现在认识了。”女子忍住心中的怒气与伤心,下定决心。哼,本小姐这么优秀,不管你是欧阳云飞,还是轩辕墨,你都是我的,休想逃脱。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怨之千

    怨之千

    猩红的瞳孔?绝世的容颜?不用灵力就会飞?不需要修炼就可以主宰一切?姑娘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怪物啊!还有你身边那两个小子,一个一心一意守护你,另一个试图抹杀你。——“我要站在最巅峰,这样才能与你把众生踩在脚下!”——“我到底该不该相信眼前的你?是杀了你给苍生一个交代,还是遵从自己的心与世界为敌?”上古到至今,是从前世相怨而至今生,还是冥冥中自有天命。我本想与你携手到老,可惜后面的路必须要你自己走,是生是死,我们没有办法预判,我只能用自己来打赌,赌你能胜过天道。——“就算我是个怪物,但是有人胆敢伤害你,我就要让他的血流干,祭奠在你的坟前。”
  • 灵起风云

    灵起风云

    人死了之后,真的就消失了吗?这个世界上有‘鬼’?这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想象?其实,人有了智,就有了灵······其实,这个世界,是一个能量循环的世界~能量守恒定律是维持这个世界一直平衡存在的真理~可是,当一个少年能够吸纳他人的一种能量,甚至是世界的能量为他所用时,这个世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