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14300000002

第2章 寺庙概述(1)

近2000年的佛教寺庙建筑历史展示出佛教对我国的巨大影响,寺庙的建筑样式受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影响为殿堂庭院式,佛塔、寺院和石窟成为佛教三大建筑。佛寺又分为汉地佛寺、藏传佛寺和南传佛寺三种,这是由于佛教传入我国是三条路线而形成的。

一、佛教寺庙的出现和发展

公元前五六世纪,佛教在古印度诞生。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使印度佛教步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中印之间的友好交往,佛教思想逐步传人中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刘庄派郎中蔡情、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到西域去取经。经过长途跋涉,汉朝使臣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带,取得了佛像、佛经,并邀请印度高僧竺法兰、摄摩腾一道,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当时的首都洛阳。为了安置两位印度僧人,并为他们提供礼佛、译经和传法的场所,汉明帝下诏,在洛阳雍门外的御道旁,修建了一座佛寺,因来时住在当时政府接待外宾的官署名叫鸿胪寺,而汉朝使臣取得的佛经又是用白马驮回的,于是便被定名为白马寺。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从洛阳白马寺的诞生到现在,我国佛教寺庙的建筑历史已经将近两千年。在此期间,我国佛教寺庙的建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有的寺庙早已灰飞烟灭,有的寺庙屡毁屡建,而新的寺庙也在不断诞生,数量之多,难以胜计。

我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发展原因如下:

首先,这是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佛教寺庙是供佛、礼佛、传播佛教和僧人居住、生活的地方,而最重要的是礼佛、拜佛的场所。由于僧人的正规化和宗教仪式的规范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发展和完善。唐朝道宣法师(公元596-667年)写出了《戒访图经》,明确提出了我国佛教建筑以佛殿为中心的图式,对佛寺的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受我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我国的宫殿、衙署、府第、住宅,均以殿堂为中心。皇帝登基、大婚、接受群臣朝拜等,在大殿举行。祖先的牌位,也供奉在庙堂中。为了有利于佛教在我国的传播,用我国人民熟悉并接受的殿堂庭院的建筑模式兴修寺庙,便成了佛教寺庙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舍宅为寺、舍宫为寺行为的增多,加快了佛殿作为佛寺中心的进程。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和皇室成员,纷纷将自己的王府、住宅或花园,捐为寺庙。广州的光孝寺,原为南越王赵陀孙子的住宅、东吴骑都尉虞翻的讲学处,后由虞翻的家人捐为寺庙。登封嵩岳寺,原为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离宫,后由其子舍为寺院。漳州的南山寺。原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的住宅,后由他舍为寺院。苏州的云岩寺、戒幢寺等,也无不如此。较晚的一个例子,便是北京的雍和宫。它是雍正皇帝将其原来的雍亲王府舍为佛寺的。

二、佛教寺庙建筑特点

登山晋庙,我们会见到许多造型各异、雄伟巍峨、金壁辉煌的殿堂式建筑。殿堂内又有许多妙相庄严、气魄雄伟、技法精湛的佛菩萨塑像,及千姿百态、各相有别的尊者、罗汉、天王像。寺壁还有许多结构严谨、色彩艳丽、画技高超、表现佛教历史典故的壁画。进寺庙能使我们欣赏到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和寺院文化,这些都是中国历代佛教高僧和艺术工匠们的智慧结晶。

我国的佛教活动多活跃于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风光秀丽的山岳地带,尤其是名山幽谷最为集中。“天下名山僧占多”就是这种印记的真实写照。佛塔、寺院、石窟被称为是佛教三大建筑。

(一)寺院建筑

中国特色的寺院格局,到南北朝时已基本定型。它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院院深入。回廊周匝,廊内壁画鲜明,琳琅满目。中国佛寺是中国宫殿、官署等传统的建筑形式与印度佛寺建筑的融合。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寺,被意尊誉为佛教的“祖庭”。

别外栖霞寺、灵岩寺等都是佛教寺院的代表。我国的石窟寺,作为佛教寺庙建筑之一,也来源于印度。这的发展尤以北魏至隋、唐时代最盛。在石窟寺中最重要的是石窟艺术。石窟艺术内容很丰富,题材十分广泛,除佛教故事外,还有不少是以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它刻画人物真实细腻,景物生动活泼,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是一座极有价值的形象历史博物馆。我国现存大小石窟群在200处以上,遍布于新疆、甘肃、河南、山西等省区。其中最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三处。

汉地寺院有两种风格:一是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

此外,有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斋堂、云水堂等。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是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五代以下,五百罗汉崇拜勃兴,大寺中多供罗汉。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平面多呈“田”字形。

1、汉地佛寺布局特点

汉地佛寺大多采用纵轴式布局,大体上从南到北由这几部分构成:(1)山门殿。山门是佛寺最外面的大门。进了山门就是山门殿,殿内左右各塑一位金刚大力士,俗称“哼哈二将”。(2)钏楼和鼓楼。设在山门殿后门外小院的左右两边。(3)天王殿。设在山门殿后面。殿内下右供奉大肚弥勒,其后是护法神韦驮像,两侧塑立四大金刚。(4)大雄宝殿。设置在天王殿后门外的一座大院的北部。大院正中对着韦驮像的往往是一口大宝库对鼎,大院两面三刀侧设有两殿,东边是伽蓝殿,西边是祖师殿,大院北部的大雄宝殿是全寺的正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佛陀,两边靠墙塑立的是十八罗汉、二十诸天或十二缘觉等。有的大雄宝殿在佛陀像的背后,塑造三尊坐北向菩萨像,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5)禅堂和法堂。设在大雄宝殿的后在。(6)藏经楼。这是寺院收藏佛经和文物的地方。除以上这几部分外,寺院往往在最后面或后院的两侧修建一些方丈与普通和尚居住的房间,称为僧房。

2、藏传佛寺布局特点

藏传达室佛教因受印度佛教和中宗教的影响,所以其文化也就成了藏、汉、印三流的汇融。这种汇融体现在建筑上则具有很大的综合性。主殿三层的建筑取法,下为西藏式、中为汉式、上为印度式,故名三样式。藏式佛寺一般者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极为精巧。

藏式佛寺格局,一般由“扎仓”(经学院)、“拉康”(佛殿)、灵截殿(保存活佛遗体)组成。其中供僧众念经和供奉像的“扎仓”、“拉康”是整座寺院的主体,矗立于藏传佛教寺院的中心位置,其他建筑,特别是一些低矮的喇嘛住宅,环绕周围,从而使整座寺院主体轮廊十分清晰鲜明。与汉地佛寺最明显不同的之处,藏传佛寺建筑群并不怎么讲究格局的对称,也没有鲜明的主轴线。它是根据地形较为自由地布置,于不均衡中寻找对称,于变化中寻找协调。藏传佛寺院特别注重染渲佛教的神密色彩,一般通过色彩的对比来突出建筑的神秘感。

3、南传佛教缅寺布局特点

南传佛教约公元14-15世纪就传入并一直流行在我国云南地区。各时代的寺院及佛塔等建筑均受当代或前一代中原地区建筑影响而略有变化。边境地区村寨的“缅寺”,既吸收了若干汉族建做法,更有浓厚的南方傣族建筑风格。小乘佛教缅寺的布局和结构因地而异。西双版纳地区的寺院布局较为规整,进入庙门后通过一条走廊,往左可到育经的经堂向前可到供佛的佛殿。佛殿面积一般约四五百平方米,殿内正中靠后仅供奉一尊佛像,佛像两旁有仪仗、经幢等陈设。佛像前有平台,是拜佛之地。佛殿内的大柱和墙上有内容丰富的避壁画。佛殿左边是寺塔,右边是鼓廊,后面是僧舍。著名的小乘佛教院有云南景洪县的曼阁佛寺。

(二)、佛塔建筑

旅游者在参观寺院时,最感兴趣并经常全为合影留念对象的便是造型各异的佛塔。佛塔本来是用于保存释迦牟尼的遗骸“舍利”,后来也用于保存佛教经典和高僧的骨骸。我国的佛塔材料精良、结构巧妙、建筑技艺高超、类型丰富。从结构和外观上分,佛塔主要有以下这样式:

1、楼阁式塔这种样式的塔是中国古塔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的一种。塔的每层之间有明显的距离,层高大致相当于一层楼阁。各层塔的每一面都有门或窗,门窗上有塔檐伸出。游客可以进入塔内,登临每一层塔楼,凭栏远眺各处风光。

2、密檐式塔也是由多层构成的塔,梯形与楼阁式塔差不多高大,但除了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以外,每层之间距离很小,塔檐较短,紧密重叠,难以分辩楼层,故称密檐式。每一面仅有勇气孔,没有门窗,辽、金时代以后多塔甚至还是实心的。

3、覆钵式塔这是元代从南亚尼泊尔传入的一种佛塔样工,因藏传佛教常建造这种样式的塔,故又把它称为藏传佛教塔,其最主要特征是中间的塔身犹如一只倒扣的在钵,故名覆体式。承受覆钵的塔基是一个高大的须弥座,覆钵的上面是长大塔刹,塔刹上环绕金属相轮。这种塔往往用来保存高僧和喇嘛的骨灰、谷称和尚坟。

4、金刚宝座式塔这是一种造型奇特的密宗佛塔。中国的金刚宝座塔的塔基是一座内部空心的四方地高台,游客能从正面拱门进去。里边设有楼梯可登上高台上面,上面建造了五座小塔,中央一座略高,四只角上的四座塔稍低,象征着须弥山五形,即帝释天高居山顶中央,四在王住在稍低一些的四面山腰。在进入高台的拱门上方两座小间,往往还修建一座中国特色的琉璃瓦小亭。

同类推荐
  •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再结合湖南人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全面解读了湖南人,并提出了湖南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古老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浸润着宽广而深厚的黄土高原,三秦大地留下了中华民族先祖光辉灿烂的足变迹。沧海桑田,遥远的历史早已被漫漫黄土所尘封,昔日的熙熙攘攘也被无尽的岁月所淹没。
  •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本书考察了面向现代化的中国文化进程与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统一关系,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文化前进的三大历史进程,即:以文化主体和主体文化转变为主要标志的政治文化变革,以商品经济和市场改革为导向的价值重建以及正在进行的以培育大众文化为重要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以此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历史和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作简要论析。
  • 中华谚语(第七卷)

    中华谚语(第七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万能看相馆

    万能看相馆

    偶获系统,乐道发现只要是他看过的人,无论身体还是心灵上,他都能发现这个人的优缺点。是人都有优缺点,于是,他走向了人生巅峰。摆地摊、开相馆、寻宝、探险、看病、破案、混迹演艺圈……生活从此变得精彩无限。【营业项目】:万事皆可算,只需看一眼,铁口直断,掐指神算【营业时间】:睡醒开门,关门冒险【收费标准】:看脸有了麻烦怎么办?快找万能看相馆。今天相个面,明天当老板。
  • 走进回族

    走进回族

    本书讲述中国回族的起源、现状、文化、民族特征,介绍中华回乡——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的历史贡献以及回族穆斯林。
  • 虚空之门

    虚空之门

    独霸一方的上天战神陨落,一丝残魄落入平凡少年体内,且看平凡少年如何游离天下、扫平四方,成就一番战神霸业!
  • 永不为妾

    永不为妾

    绝代风华的身资,美丽无双的容颜,金黄色的长发随风起舞。纤纤玉手挑起的不是罗纱幔帐,而是红尘间风起云涌的波涛骇浪。
  • 奸臣当道,我本红妆

    奸臣当道,我本红妆

    不是我说,我爹是奸臣,不代表我也是奸臣,丞相大人您和您那犬子,能把想杀了爷的眼神收收不!咋啥事都要跟爷唱反调呢?!冀北墨,你好歹也是个王爷,开青楼合适吗?居然还开在爷的‘凤来仪’对面,你几个意思?!长了张欲求不满的脸,就说你了,咋地吧!“有话好好说,有仇好好报!离那么近做甚?”“纠缠了这么多年!霍炎,你当真不懂?!”“你疯了吗?小爷我是个男的!”“小奸臣,你是男的我也爱!”本文女扮男装,男女主斗智斗勇,有笑有泪!
  • 剑道擎天

    剑道擎天

    我若持剑亦为剑,风云起,四方变。傲骨立苍穹,怒眉瞪九天。我若弃剑仍为剑,狂雷响,八方灭。只身行天下,脚下踏百川。握剑轻笑世间事,唯有剑道掌乾坤。这是一个剑修的故事,纯纯的剑修毫无杂质。
  • 安文安梦

    安文安梦

    这就是一个初入社会小人物的小资生活体验……
  • 蛮士

    蛮士

    士为知己者死的蛮荒,藏相带领着身穿兽皮的蛮士,开疆扩土,发展经济,发展工业,纵横连挫,所向披靡,建立一个大大的蛮士帝国……
  • 龙裔纪年

    龙裔纪年

    古老的秩序逐渐损毁;世界的规则分崩离析;死亡的触角肆意蔓延;臣子倒戈,王…也被迷惑,于是烈焰滔天,终末的血裔隐没光中。愿先知和龙后祝福于他。(PS:话说作品题目我差点写成妹控狂魔救世录来着。)(PSS:周一至周四更新,其余时间......ギリギリeye~ギリギリ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