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07500000033

第33章 音乐艺术(4)

唐代的音乐资料还有敦煌莫高窟17窟发现的乐谱和舞谱。乐谱是“工尺谱”,用“工”、“尺”等笔画简单的字记写唱名,有《倾杯乐》、《西江月》、《心事子》、《伊州》等九曲。这种记谱法不知始于何时,但发展到敦煌乐谱的记写水平,一定经历过相当长的实用过程。敦煌舞谱残卷包括《遐方远》、《南歌子》等六曲,还有《五段子》等三曲各一段,所用谱字有“令”、“送”、“摇”、“据”等,也是企图用最少的谱字记录下每个舞蹈的动作和结构。但无论舞谱或乐谱,记下来的都只是基本结构,在表演或演奏时都还需要乐舞伎临时依照乐舞规律加工,或即兴加以补充调整。

隋唐时期,由于陆路(主要是丝绸之路)和海路交通的发达,商业贸易的兴旺,国际政治活动的加强,宗教的传播,地理知识的增进,民族迁徙流动的频繁,东方各国各民族开始了更加广泛的接触。各国各民族都有长期积累的文化成就,一经接触,彼此发现各方都有特异之处,足以取长补短,充实各自的社会生活内容,因此,引起了大规模的活跃的文化交流运动,而乐舞艺术又是其中最显著的一种事物。当时中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在经济和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很自然地成为东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唐朝的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

隋朝的“七部乐”中有外来乐舞三种,七部之外又有外来乐舞五种。宮廷燕乐中虽然只安排一些著名的外来乐舞,也可以反映南北朝以来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部分成果。

唐代初年的九部乐和十部乐中都有外来乐舞四种。后来十部乐为坐、立部伎所代替,立部伎的《太平乐》就采取了天竺乐舞因素。《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狮子原出于“天竺、脚子等国”。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舞蹈表演时,驯狮人“作昆仑象”,即化妆成黑皮肤的人。“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忭以从之。”古代泛称东南亚诸岛为昆仑。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艺人和宫廷乐师来自中亚。如“舞胡”安叱奴来自安国;琵琶名手曹善才、曹纲来自曹囯,曹国故地在今中亚撒马尔罕的北方;米嘉荣、米和郎来自米国,米国故地在撒马尔罕的西南方。唐代的教坊吸收了一些中亚、印度以及更远地区的乐舞。如《柘枝》源出于石国,石国即今中亚的塔什干;《婆罗门》出于印度;《拂林》出于东罗马帝国或其东方属地,等等。

隋朝宫廷燕乐《天竺乐》中有《天曲》,《天曲》就是佛曲。当时有些佛曲已经在社会上流行,其中有代表性的被选人燕乐中。到了唐代,佛教音乐在中国有很大发展。有呰佛曲经过改编,有些为民间乐曲或传统乐曲所代替,中国僧人也创作佛曲。但总有一部分佛曲或多或少带些印度或西域的音乐因素,有宗教意味。寺院也起了传播西域和印度乐舞的作用。

唐代的其他外来宗教,还有摩尼教、祆(读Xian)教、景教等。摩尼教出于波斯,约六至七世纪传人我国新疆,武则天延载元年(694)专入长安。《隋书·音乐志》所载宫廷燕乐《龟兹乐》中有歌曲《善善》、《摩尼》。或认为应读为《善善摩尼》,即鄯善地方的摩尼教乐曲,但《通志·乐略》所列龟兹乐舞曲名及顺序与《隋书》稍有不同,《善善》和《摩尼》不相连接,显然不是一个乐曲。《摩尼》也未必和摩尼教有关。祆教也称火祆教,出于波斯,约于北魏神龟年间(518~519)传入中原。据记载,河南府祆祠祭神时,“琵琶、鼓笛、酣歌醉舞。”这可能是祆教徒祭神时的普遍状况。祆祠中主持祭祀的僧人称为“穆护”。唐代有《穆护子》、《穆护砂》(砂应作煞)等乐曲,都可能和祆教有关。又《教法佛经》称“祆神”为“摩醯首罗”,而唐天宝十三载(754)太乐署改诸乐名,其中《摩醯首罗》改名《归真》,任半塘认为此曲可能和祆教有关。景教是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唐太宗贞观九年(635),教徒叙利亚人阿罗本等经波斯来长安译经传教。敦煌发现的七、八世纪的景教资料中,有一种即近代天主教“弥撒”中所唱的《荣福经》(Gloriain Excelsis),又杂以《谢恩经》(TeDeum Laudamus)。既有歌词,也应有相应的曲调,当然曲调或有变化,或由中围曲调代替。

其他国家,还有“笼利佛逝”国于7、8世纪之间,曾派逍使臣带领艺人到长安。室利佛逝即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渤海国的使臣送日本舞女11人到长安。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骠国(今缅甸)派遣庞大的乐闭携带乐器19种32件,到达长安。演奏的乐曲有12首。这些国家的乐舞对唐朝的乐舞都有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乐舞也不断地向四周各国传播。例如,当时最流行的乐器之一“筚策”即出于龟兹。语言学家岑麒祥说,古龟兹语称筚篥为“巴勒喀”(vallaki),“喀”是词尾,是微小的意思。按汉语筚篥当是龟兹语的音译。现在维吾尔语称筚篥为“皮皮”,有的地方也称“巴勒满”,其形状及名称都和vdlaki有继承关系。筚篥流传到各邻国,或称为筚篥,如朝鲜、日本;或称为筚,如越南、泰国。流传到伊朗后,波斯语称为“巴勒般”,当是巴勒满的音变。

唐朝初年,有歌颂“秦王”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有歌有舞,影响很大。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到印度取经,当地的两个国王都对他谈论过这个著名的舞蹈。他们都只是听说过,似乎没有看到。

隋场帝大业八年(612),曾在中国学习乐舞的百济人味摩之到了日本,传授“伎乐舞”。伎乐舞即指中国乐舞。当时,日本推古天皇在位,由圣德太子(即厩户皇子)摄政。圣德太子把这种舞蹈定为佛教祭仪,以后就逐渐盛行起来。味摩之带去的伎乐面(假面),至今保存在东京国立博物馆里。据日本史书记载,当时对传人日本的中国乐舞,“皇太子厩户最好而讲之,于是韩、吴诸乐始行于世。”所谓“韩乐”,指朝鲜乐舞,“吴乐”指中国乐舞。公元702年,日本宫廷设“雅乐寮”,有唐、高丽、新罗及伎乐等乐师。隋唐乐曲不断地传到日本,见于著录者就有150多首。大约从第8世纪后期,日本流行一种歌谣俗曲,称为“催马乐”(saybala)。据日本学者河口慧海考证,saybala是西藏语“saybar”的音译。saybai是“地方恋歌”的意思。日语saybala的内容并不限于爱情,歌同中有时掺杂着藏语。流传到今天的只有7章。

朝鲜古代宫廷乐舞分为两类:唐乐,指由中国传过去的乐舞;乡乐,指朝鲜本国的乐舞。这种分法大约始于唐代。9世纪前期,在中国学习佛法及梵呗的新罗禅师真凿,回国后传授梵呗,开创了一个流派。

唐代末年,各地藩镇割据一方,唐朝已无力控制。唐朝覆灭后,即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原音乐的发展又受到挫折。

宋元时期的音乐

宋朝建立之后,一时全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状态。又由于经济的发展,全国出现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域市。北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城市。此外,如成都、临安(今杭州)、广州、泉州等也都是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的城市。公元1127年,宋朝被北方的金朝逼迫,迁都临安,此后至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之前,历史上称它为南宋。南宋偏安江左,经济继续发展,临安等地的商业日益兴盛。这种社会状况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北宋也设立了教坊。据记载,教坊初分为四部,但内容不详,可能是指坐部、法曲部、鼓笛部(立部)和龟兹部而言;后又以艺人职务分为13部包括筚篥部、大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等,规模远不及唐代。南宋迁都临安之后,有时设置教坊,有时撤消,朝廷有事则临时招集市上艺人表演。

自北宋起,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的事业已经从官府艺人手里转移到民间艺人手里。无论是在汴京或临安,民间艺人已经自动组成了自己的团体,有了固定的表演场所,叫做“瓦子”或“瓦肆”。这一方面说明,城市里有这样的需要,光官府艺人已不能应付;另一方面也说明,民间音乐艺术的成就和内容,民间艺人的造诣和数量,都足以适应这样的需要了。民间艺人生活在群众当中,自然能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及时汲取人民创造的音乐。他们非常活跃,不像官府艺人那样受到种种限制。为了谋生或爱好,民间艺人要设法经常开展音乐活动,并以师徒或血缘关系传授技艺,以保持和提高创作和表演的能力。

南宋出现了载歌载舞的戏剧,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流行于城市和乡村,随时随地吸收民间的歌曲。这样,民间歌曲的发掘、整理和传播又增加了许多机会。

在南宋和金朝南北对峙的时候,金朝的都城中都(今北京)是北方的文化中心,这里也聚集着大批的民间职业艺人。他们对于乐舞、戏剧以及文学的发展,也都作出了贡献。

元世祖灭南宋后,把南宋朝廷的乐工、乐器运到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实际上,在当时的临安和大都从事音乐戏剧工作的,主要是民间艺人,朝廷乐工的去留已无足轻重。元代的音乐仍以中原和江南地区的民间音乐为主。当时由于一些民族的迁徙流动,北方和西部诸民族的音乐不断地传人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音乐的内容;而大批的外国人迁入中国,带来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又使中国音乐增添了新的因素。

宋代的乐曲,在旋律、曲式和组合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因而配合乐曲的歌词也呈现出多种形式。今按曲式即歌词的体裁简略地加以讨论。

一、词和散曲

词盛行于晚唐五代,而大盛于两宋。由于新乐曲不断地增加,而旧乐曲有的消失了,有的经过发展变化,又获得了新的生命,所以宋代的词调增加了很多。但民间曲词保留下来的很少,大量的作品出于文人之手。南宋初年有流行的一首“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账,几家飘散在他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杨万里在长江乘船夜航,听到舟人唱歌。他记载:

有云张哥哥,李哥哥,大家着力齐一拖,”又云:“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九州。”其声凄婉,一唱众和。

诗人受了启发,写成《竹枝词》七首。其中一首说:“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儿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此诗第二句也应当是舟人的歌词。“月子弯弯”这首民歌,直至解放以前仍然在各地传唱。不知在宋代用什么曲调唱,杨万里听到的是“其声凄婉,一唱众和”。

宋词的乐谱流传下来的不多。南宋初年,词人姜夔不但揸长填词,而且捎长作曲。他的词作有17首的乐谱(工尺谱)传下来(其中14首乐谱是他的自度曲),由杨荫浏译为现代乐谱后,我们就听到了宋词的旋律。

金元时期的“散曲”是对杂剧而言,分为两种:小令,配合“只曲”(单曲);套数,配合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只曲所组成的套曲。散曲和杂剧都继承了一些词调。

二、大曲词

唐代关于大曲的资料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宋代大曲的规模是继承唐代的而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根据唐宋两代的文献,可以了解大曲结构的轮廓:唐宋大曲的一般结构分为这样的12遍,各有专名。任二北认为,遍名“皆各由其拍法而定”,可作拍名观。按大曲都配舞,舞蹈由鼓点指挥。这些遍名中可能有些是鼓点的名称,表示敲击的方法及节奏特点n西安历史悠久的“鼓乐”中,就有“滚击”的手法,鼓曲中又有《往里滚》、《往外滚》的名目,不知此“滚”字是否和唐宋大曲的“衮”字有关。大曲的每一遍中也往往包含几小段。

唐代流传下来的大曲《伊州》歌词,包括“歌第一”至“第五”5遍,“入破第至“第五”5遍,每遍歌同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其中有些是诗人的作品。“歌”大致指中序,“入破”大致指“入破”以下各遍。大曲各遍的遍数,记载或有出入。散序及鈒无拍,不填词。现存南宋大曲词有三套,即董颖《道调薄媚》(西子词)、曾布《水调歌头》(冯燕传)、史浩《采莲》(寿乡词),分别描述美女西施、侠客冯燕的生平故事以及对仙境寿乡的想像。每套大曲中各遍曲同的格律不同,可见各遍乐曲的曲式不同。大曲本来都有舞蹈,当歌唱故事时,原来的舞蹈已不适用,大概只用大曲的音乐。在大曲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队舞,如宋朝教坊的“小儿舞队”和“女弟子舞队‘队舞有音乐、舞蹈、唱词和朗诵,场面很大。至元代,也有队舞,称为“乐队”。

三、鼓子词和唱赚

鼓子词,其格式为:〔散文〕+〔词〕+〔散文〕+〔词〕……。有说有唱,是在唐代变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叙事文学体裁。唱赚是组曲形式,又分两类:“有引子、尾声者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兼用者为缠达。”

(1)缠达(转踏、传踏)其格式为:〔引子〕+〔甲曲〕+〔乙曲〕+〔甲曲〕+〔乙曲〕……。现在看到的几种宋人《阔笑转踏》,都没有引子,格式是诗词兼用,如郑仅《调笑转踏》,开头没有引子。引子可能是器乐曲,不填词。一诗一词,构成一组。词调都是《调笑令》,诗都是七言八句。大概唱诗时都用固定的吟诵调,无需注明。

同类推荐
  • 意大利美术史话

    意大利美术史话

    本书为中国学者研究外国美术的重要成果,分国介绍美术史,此书主要介绍了意大利的美术历史。
  •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并能融会古今,博采众长,破旧立新,各具面目,成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这四者中,人们公认他篆刻艺术成就最高,只不过印为小道,到晚年反被他的书画名所掩,他自己也曾说过“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分析了吴昌硕经典印作的技法和创作思想,旨在启发和帮助篆刻爱好者正确认识吴氏印风的演变过程及其艺术精华之所在,把握吴氏印风的本质特征,从而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
  • 设计造型基础(二)

    设计造型基础(二)

    设计造型基础这一课程在各门专业设计学习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将来的专业学习。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专业的交流、发展变化越来越快,这也给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然,也是触动基础教学进步的机遇和动力。本文就是编者对国内几所院校设计造型基础的一个比较及编者多年来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本书的出版能够给处于材料迷城的考生最清晰、最准确、最全面的学习、复习、考试指南,而且还反映了最新的艺术考试动向和发展态势。博采同类书之长而又独辟蹊径,其预见性、权威性、针对性均优于市面同类辅导书。
热门推荐
  • 偶然传奇

    偶然传奇

    龙一笑寻找女同学秦音死亡真相,无意间邂逅海国女王姝皇。赶巧爱神慕西芳来请姝皇帮她寻找人间丢失的爱情种子,需要一个男生陪伴,姝皇深解,引龙一笑并辔风华,一路浪漫。怎奈日久生情,双双坠入爱河,随后上演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偶然传奇……
  • 战魂武斗之血煞修罗

    战魂武斗之血煞修罗

    超古代有一个恶魔,他具有让人畏惧恐惧的超出人都力量,他渴望全世界臣服在他脚下,但不过是他的一个梦,在他统治世界的时候出现八位圣者,他们经过漫长战夜终于终结了他统治世界的现状,他恶魔他不甘心,他临死前诅咒那八位圣者,他们将身体有恶魔标记,他们其中一位将继承恶魔的意志,然后他又诅咒这个世界所有人,受到诅咒之人将获得他力量的一部分,那就是恶魔力量,让人恐惧的恶魔力量,他希望以后受到诅咒的人被自己恶魔力量吞噬变成恶魔,混乱世界,不过一位圣灵不允许他毁灭这片大陆,他也祝福这片大陆,让世间出现一种和恶魔力量相似的力量,被人称为超能力量,不过一个人只能具有两种这样的力量之一,可是千年来他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界限,天生具有双重力量,但他也被占卜师称为毁灭这世界的恶魔,究竟会不会毁灭世间,这个故事告诉你。
  • 牵丝不为戏

    牵丝不为戏

    这是一位缼筋少女与一只温柔腹黑的木偶之间跨越“生殖隔离”的爱情
  • 冷王狂缠:霸宠傲娇毒妃

    冷王狂缠:霸宠傲娇毒妃

    蓝荟心,本是蓝将军府嫡女,蕙质兰心睿王妃。新婚之夜,夫君陷害,血泪飞溅,含冤而死。如花美眷,竟是蓄谋已久的阴谋,只是他一枚棋子。伪善庶妹抢走夫君,她肝肠寸断。狠毒庶母将她推入深渊,百般折磨暗无天日。为保家人,她心里泣血、苟延残喘。重生护家人,复仇虐渣、血债血偿!一个月黑风高夜潜入他房,掳虐渣男。误虐万年高冷凶狠腹黑王爷,结果山崩地裂!从此对她狂追不舍、纠缠不休……【片段一】梁凛冽走近卧榻,躺下来挡住蓝荟心。蓝荟心惊慌失措,“你不要过来,我可是不好惹的,若是你敢动我一下,本小姐一定让你下不了卧榻。”“本王正好也不想下去,至于你能不能下得了卧榻,那就另当别论了。”梁凛冽眼神魅惑凑近蓝荟心。“……”【片段二】梁凛冽搂紧蓝荟心头靠在她肩膀上,“你那舞跳得很不错,若是穿的少一点就更好了,有机会跳给本王看。”蓝荟心娇嗔道:“谁要跳给你看。禽兽,就知道欺负我。”梁凛冽道:“禽兽都是不穿衣服的,难道你的意思是说不要穿了,本王更是求之不得。”“……”男强女强,强强联合,宠文,欢迎跳坑!
  • 启迪人生(中华美德)

    启迪人生(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五千年,内容博大而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
  • 沫黎随笔短篇

    沫黎随笔短篇

    个人写的一些随笔短篇,希望大家可以随便看一下!
  • 钻石蜜婚

    钻石蜜婚

    被誉为相亲达人被同事选中专业顶包!公交车女闺蜜撬了渣男男友还叫嚣上门?黎温暖觉得是衰到爆!但是,迷糊顶包相亲却遇到超帅军长!各项弱爆,可军长大大一路宠爱超甜呵护!先婚厚爱,暖宠到爆!
  • 生化末日之曙光

    生化末日之曙光

    突如其来的生化危机,令到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社会一瞬间崩溃,每个人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生存下去。昔日的道德法律人性已不复存在。宅男陈晨为了在这个末日的世界里生存下去从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慢慢变强和一众伙伴为了生存寻找最后的栖息地
  • 鬼语杂谈

    鬼语杂谈

    鬼,世间多有传说,无形而存念,有人说是生命的延续,也有人说实则世人自愚,世间根本无鬼,只有人吓人而。带你走进一个荒诞离怪的世界,看世间冷暖。
  • 昔日王者重生校园

    昔日王者重生校园

    一位强者,为爱整顿,被情敌打败。从而闭关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