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70000000031

第31章 制民之产·取民有制·使民以时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想得“民心”就需“保民”;如何“保民”?需有具体措施。孟子对此有深入细致的思考。老百姓最关心什么?孟子很明白,无非民生问题!百姓现实生活中养生送死这些民生问题如果没什么遗憾了,那 “王道”、“仁政”也可说是开始了。如何能保障老百姓的民生,孟子又有不少措施,“制民之产”、“取民有制”和“使民以时”就是其中比较主要的内容,我们且来看看这三点:

“制民之产”,就是必须保证老百姓拥有最起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份固定的产业,这是让他们能活得下去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它使百姓上能赡父母,下能养妻儿;遇上丰收年景可保衣食无愁,碰到灾荒年成也不至于饿死。孟子认为,只有达到百姓有饭吃了、有衣穿了这个底线,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教化,引导他们讲道德(“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驱而之善”),而他们也容易接受。至于具体如何落实下去呢?孟子设想首先应该从划定土地开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然后让每户人家拥有一小块土地(“五亩之宅”),使他们能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受教育。应该说,孟子的构想是实在的,他提出的标准决不算高,只能算是保证老百姓能活下去的底线。

“取民有制”,就是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定制。孟子曾说过:“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滕文公上》)(贤明的君主必定做到恭谨俭朴,对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定制。)关于古今国家的税赋问题,孟子有不少讨论。他的论述虽然有的只能认为是猜测,如对古制;有的也只是设想,如对今制。但总的倾向是强调统治者不能乱来,因为它关乎民生,所以必须要有严格规定。

“使民以时”,就是政府动用民力时要顾及季节,不能耽误时节。所以,孟子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以时入”、“食之以时”等等。众所周知,农业最讲时节性,一旦错过节气,那收成一定不好。实际上,非唯农业,林、牧、副、渔业也都讲求季节性。但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连年征战不息。统治者为打仗频繁征用民力,这肯定就会耽误农时,对经济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民生。所以孟子必须把此点强调出来。

孟子的“使民以时”,在当时固然主要是从“勿夺其时”入手,来讲养民、保民的“仁政”,是其政治思想的体现。但今天有人从中读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意思来。这可以吗?我以为可以的。作为原创性精神体现的文本,经典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了解过去,经典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存在着广阔的不确定域。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人们知识结构的不同,所需解决问题的不同,经典的意义可以不断地被历代阅读者所发掘、重建和阐扬。从“使民以时”中读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尽管或不合孟子的原意;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话中,确实也含有这几层意思在。这就叫做“题中应有之义”,只是以前没被发掘出来罢了。

原文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制民之产: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今译

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养活妻儿;遇上好年成能够温饱,即使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引导他们走向善的正道,民众也就容易听从了。

原文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衣帛:穿丝织品。豚:小猪。彘:猪;无失其时:不错过饲养繁殖的时间。勿夺其时:不要耽误农时。谨:认真办好。庠序:地方学校。颁白:斑白,头发花白。负戴:背负、头顶。

今译

在五亩的宅田上,种植桑树,上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丝织品衣服了;鸡和猪狗之类家畜,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七十岁的人就能经常吃肉了。每户所种的百亩田地能不耽误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不会饿肚子。认真做好乡校教育,反复讲明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肩挑背负地出现在路上。年老的人穿丝绸、吃肉食,老百姓不少食缺衣,做到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拥戴而成为王者,那还从来没有过。

原文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尽心下》)

注释

征:赋税。殍:通莩,饿死。

今译

赋税有征收布帛的,有征收粮食的,有征发人力的。君子采用其中的一种,其他两种就暂时不用。同时用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同时用三种,那父子骨肉都要离散了。

原文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数罟:密网。洿池:深池。斤:斫木用的斧子。

今译

不去妨碍农民耕种的时间,那粮食便吃不完;不拿细密的鱼网去池塘捞鱼,那鱼鳖之类水产便吃不完;砍伐林木有一定的时间,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养生送死不会感到有什么缺憾。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那就是王道仁政的起点。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思维:人人都可以像天才一样思考

    思维:人人都可以像天才一样思考

    传统的守旧观念来自传统社会。“传统”是与“现代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现代化之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农业为主、手工操作为主、信息闭塞、缺乏交流、不存在世界市场。
  • 离沙孤唱

    离沙孤唱

    流云渐老,岁月渐潮。离沙河岸,她流了泪,呈了醉。夜梦半醒时,她失了时光徒留悲伤;幻灭沉浮间,她泪剪青丝,离沙孤唱……
  • 步毁七命

    步毁七命

    注意:本书标题为“步毁柒命”,即“不会起名”,真心想不出什么好书名,只好把大实话当做标题,并加以中二化,也许会换。阴间的一个冤死小鬼,不投胎,玩穿越!他敢给黑无常开瓢,敢和白无常MM谈恋爱,敢与和珅严嵩比奸比坏。体质差?没事儿,咱有女娲土,分分钟给你弄出个新的体质,雷系不行,没关系,水系?风系?变化系?应有尽有。武技少?没事儿,咱有轩辕台,你武技厉害?来来来,你揍我几顿,过两天咱就自动领悟。炼丹没药材?咱有神农木!阵法没图录?咱有伏羲碑!炼器没工具?咱有盘古炉!总之要什么有什么!在光怪陆离的玄幻世界里,有高手,有鬼怪,有灵妖,有四害。看我们的主角古跃,如何在这奇异土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 宝石恋:高冷校草恋上呆萌丫头

    宝石恋:高冷校草恋上呆萌丫头

    开学第一天,就被帅哥用球砸,自己亲哥还在那里幸灾乐祸,自己好歹也是千金小姐吧,被砸了不说尽然还没人管,还被骂白痴!气死我了,这高中三年该怎么混啊!
  • 空间之绣女的幸福生活

    空间之绣女的幸福生活

    宁玉瑶一朝穿越,成了一个小奶娃。那又怎样?家有先生爹,贤惠娘,还有两个妹控哥,一家子美好又幸福。再加上自己种种田,养养花,还有玉佩空间可修真!嗯,就缺一个相伴相依的恋人了!咦?爹爹,两位哥哥,你们为什么用白眼看我身边这男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三观义

    三观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探程宁

    神探程宁

    一件件离奇的案,看似没有关系,但却紧密相连,看程宁带你揭开奇案后面的真相,到底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 又见孤独者

    又见孤独者

    听得一声惨叫,便知苍天有眼!人生漫路,痛快而已。
  • 天佑索菲亚

    天佑索菲亚

    国家四分五裂,家园被毁,大陆被魔物占据,索菲亚王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年轻的国王是否有机会反攻回去,收复国土
  • 大猫

    大猫

    乡土时景下,由乡长这一微小的政治细胞的心曲隐微勾勒出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的大致轮廓与官场规则。《大猫》独立的乡土小说,描绘了不同人物在京西土地上的堕落与坚守,腐朽与变革,为读者展现出乡土中国最堪回味的原生态。作者的乡土叙事或许不够雅逊精致,但真实而准确,具有土地自身的品质,以民间的立场、民间的视角写下了诸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时代变迁赋予乡土小说更丰富的内涵,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自守与异化,抵御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