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04200000033

第33章

(三)农民的继续教育

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知识总量的飞速增长,知识的更新周期也大大缩短。面对与日俱增的知识与信息,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求得自身价值的实现,使学习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行程。继续教育作为一个紧跟时代脉搏,推动科学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教育手段,在农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农民的继续教育。农民的继续教育,是指从事农业领域工作、受过正式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的再教育。我国农业领域的广大技术人员和受过教育培训的农民,长期处于居住分散、通讯闭塞、交通不便的农村,信息缺乏,知识陈旧,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因此,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是农业、农村以及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2.农民继续教育对于我国农业革命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我国的13亿人口中,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因此,在农村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对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广大农村教育水平和层次普遍较低,很多农村劳动者还不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农村原始的知识传播方式以口授为基础,农业种植的经验技巧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家族和传授者主观制约,所以在传播效果上很难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只有通过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达到“科教兴农”的效果。

3.创新继续教育体制,以涉农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农业的细化分工。在农民继续教育体制上,要改变只有学校才是传播知识的传统观念,要面向广大农村,以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知识传播。

要在农村中实现涉农职业的资格认证制度。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农民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知识。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外农场主的激烈竞争,对涉农人才培养提出了两种要求,一是熟悉国际制度,了解国际惯例,并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二是具有高水平农业技术技能,了解国际职业标准,具备境外交往、工作、生活能力的外向型劳动者。

4.创新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继续教育与传统的学院教育相比有许多特殊之处。在这种以“学”为主的教育体系当中,原有的学生从被动式的接受知识模式转而成为动态的双向交流的体系。

第一,立足于实践的教育方式。由于继续教育主要是对被培训者的工作、生活进行指导性培训,更多的时候是对农民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农民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方式要注重前瞻性、实践性,培训模式上采用案例式、分组式的学习方式,讲授与研讨会相结合,通过模拟实验的训练使培训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真正达到培训的要求。对农民继续教育效果的考核也应更加注重农民实际运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注重教学评估所起的作用。由于继续教育的接受主体是成年人,他们比在校生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其中又有许多人具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培训具有更大的迫切性,但同时他们又是具有更高评判标准的知识接受者。教学评估可以包括对培训内容的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评估。培训内容的评估可以对课程设置、教师表现、所用教材及教学服务进行较为综合的满意度评价,起到与培训的提供者进行交流的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估可以让学习者测评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增长的能力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差距,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薄弱的背景知识和能力,从而对学习的状况起到自我矫正、自我调整的作用。

第三,以开放教学模式启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继续教育的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教师应该对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发展脉络和各学科相互关联有深刻清晰的把握,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广度,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在某一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进入到更高的知识层次或获取相关学科更多知识的路径,并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的强烈兴趣。

三、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农民的职业化进程

农民本身就是一个职业概念,农民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们。“务农”就是就业。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民”要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就必须有职业吸引力,让从事该职业的人得到符合社会发展水平的工资报酬。尽管中国农业地少人多,农业的报酬率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但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职业化这一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一)农民职业化是农民未来发展的方向

农民职业化,就是要使农业成为一个能够占有社会平均利润率,人们自愿选择的比较有吸引力的行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1.农民职业化是我国经济结构不断高级化的需要。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高级化。即从过去的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绝大比例的农业国家,发展到现在的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绝大部分的工业国家,直到第三产业产值占绝大比例的现代国家。农业产值的比例必将越来越少。农民职业化是这一经济结构高级化过程的必然选择。

2.农民职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过多,要使农业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必须减少农民,扩大人均占地比例,才能获得社会平均的利益率。农民职业化,就是对农业的各项分工进一步细分,使农民根据其所长,在农业的进一步分工中,掌握专项技能,成为大农业的一个个环节。农民职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我国农业不断商品化,农产品加工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因此,农民职业化,必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3.农民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农民职业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农业进一步分工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大农业,要求对农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在农业的进一步分工中,必然派生出一个个新的工种。如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后、产中等各个环节的工种。种植专门负责种植,收割专门负责收割,施肥专门负责施肥,等等。农业的进一步分工,就完成了农民的职业化。

4.农民职业化代表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在发达国家,农民的职业化在20世纪已基本完成。在美国,农业生产者只占总人口的3%,日本的农民占总人口的5%。他们的农业劳动力不仅没有剩余,反而比较紧缺,其主要原因就是从事农业的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二)农民职业化是对农民身份的一次彻底的变革

农民职业化的实质是农民身份的转化问题。如同现代工业的生产主体是产业工人一样,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现代农业,也需要职业化的农民。

职业化的农民和工人一样,都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一要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三要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以此来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职业化提供机制、体制保证。

(三)农民职业化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

“农民职业化”是整个经济体制变革的渐进结果。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相伴随的是农民职业化。我国农民众多、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此也决定了农民职业化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要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农民职业的变化相伴随的农民能力结构的变化。是否具有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是农民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能否顺利推进的核心问题,必然要求农民的素质要不断地适应农民职业化的要求。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职业化”,要求“岗位”数量均衡,即土地与农民的比例适当。来自农业部的资料表明,2001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为4.8亿人,据测算,其中大约有2.2亿从事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留在农业领域从事种养业生产的约2.6亿。而按现有科技、机械化水平,农业实际只需要1.9亿劳动力,其余7000万属于富余劳动力。

农民职业化需要平等的社会待遇,比如税费政策等。政府不但要尽量减少农民的税费压力,而且要给务农者以额外的物资奖励。只有这样,“农民”才是一个可选择的职业。

“职业农民”应同样享有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各种就业、医疗、养老的保障。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土地才可能结束它本不该有的“保险”功能,完全退回到市场功能上来,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四、加快农民的现代化,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

农民的现代化就是使农民成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民。其内容是使生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及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民。农民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农民的观念及劳动、生活及交往方式的现代化,表现为素质的全面提高,身心的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及其创业能力发展。农民现代化包括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农民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一)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2005年12月17日,《齐鲁晚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观念门槛绊倒阳光工程”。介绍了旨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项目“阳光工程”,政策措施皆到位,但由于农民培训意识慢半拍,“阳光工程”开展艰难。各培训学校难以找到足额的农民进行培训,一些农民宁愿自己去打短工,也不愿参加免费的培训。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农民的思想观念仍没能彻底转变,这与建设现代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

任何时代的农民,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经验总结,或是适应现代的某种策略;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其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处于特定的地位,因而在生活中,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对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文化、小农意识确实存在。

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较之改革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前,绝大多数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和集体生产模式的束缚,习惯于“等、靠、要”,形成了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心态;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多数农民逐步确立了改革开放、市场竞争、自主自立、科技领先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多数农民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同类推荐
  • 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本书综合权威机构、专家、媒体的前沿观察和深度解析,并及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典型案例,用老百姓关注的视角全方位解读当下热点问题。全书分为时代大舆情、改革大舆情、网络大舆情、社会大舆情、政务舆情年度大回顾五个部分。
  • 解放思想论: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解放思想论: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原点;第二章论述了批判思维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方法;第三章从非执政党建设角度提供了一个思想僵化、亡党失政的反面例证;第四章仅以必然性的三个环节为线索,对包含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科学体系作了一个纲要式说明。
  • 转变”官“念

    转变”官“念

    本书从七十三个流传甚广的领导观点入手,对许多领导者长期以来深信不疑的一系列管理理念提出质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这些观点和理论的局限性,甚至错误性。多角度、多层次地解释和论证,突破书本定势,突破经验定势,并且提出新的观点,对各级领导者来说,这是一本开卷有益、掩卷深思的书。
  • 长短经一日一释

    长短经一日一释

    《长短经》是唐代学者赵蕤编写的一本纵横学著作。共九卷64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黑白杂糅之书,深入地剖析君臣谋略的利害得失,不失为官场学扬名立万的顶级范本。成书后作者亦因此显名于世,时人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长者先幼者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老龄化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什么?对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中国人有何影响?国家、政府、社会在养老责任中的职责分担如何?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老年人能否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养老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如何得以解决?西方福利国家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如火如荼的社会工作教育如何本土化?这都是笔者郅玉玲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写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热门推荐
  • 丛林两序须知

    丛林两序须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冰山公主的悲惨结局

    冰山公主的悲惨结局

    她是黑道的王者,她没有任何感情;她是黑道的顶尖杀手,杀人如麻;她有这一张天使的面貌魔鬼的心,她很绝情,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她认识了许多人。。。。
  • 粗暴王妃:不服来战

    粗暴王妃:不服来战

    他是王爷,风华绝代,神圣不可侵犯。她原本是是一介平民,却因为遭人误杀致死。她,二十一世纪的天才,却因被人嫉妒,谋杀致死。当她成为她,他爱上他,碰撞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琴棋书画诗酒花,样样精通,华夏古武的继承人。被人看不起?没事,看不起不会少块肉,能给你们心里添堵,还算有面子。啊嘞?想跟本大爷比试?好啊,琴棋书画诗酒花武功,随意挑!是颗金子总会发光,就算掩饰的再好,还是会发出微弱的光芒,当然,能不能找到,就得看寻宝人怎么做了。
  • 寻道游

    寻道游

    天之大道兮,何以名状?道之玄妙兮,何以明悟?太始之初不可忆,道行之始不可寻。人世难觅寻道士,江河少见飞天鳞。
  • 开拓者联盟

    开拓者联盟

    谁规定的修行境界?谁划定的修行门类?谁说左道旁门不得成就?谁言修真才是王道?真正的世界应该是这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万魂之源

    万魂之源

    魂是什么?何为魂?魂来自哪里?又将要去向何方?魂界大陆,群雄纷争,异军突起,一抹异界的身影,惊艳了世人。一不小心穿越了,发现一切只是个阴谋。二不留神修仙了,发现一切还是个阴谋。三?我说了,事不过三,最后就让我练就无上神功,揭开惊天大阴谋......。
  • 乖女孩与坏小子

    乖女孩与坏小子

    她是一个半普通的女孩,她的脸并不属于绝美,但却有一种江南女子美感,她有一双奇异的眼睛,她的眼睛很黑,很亮,可以看到别人的内心,因为这双眼睛她来到了这辈子都不能上的起的学校,遇见了坏坏的他……他出身贵族,但学习成绩惨不忍睹,所以他的父亲将他放在了不是很好的贵族学校,他不服气总是恶作剧,所有老师都不喜欢他,但因为校长提醒过老师们他的不一般之后,老师们便装出喜欢他的样子,他相貌出众,是很多人所不能比较的,同学们都嫉妒他,他也一直是一个人,不和别的同学一起,知道这样的他遇上了那个奇异的女孩,于是喜欢了她很多年……
  • 雪地里的烟花

    雪地里的烟花

    有个女孩,她很坚强,面对生命她懂得珍惜生边的人,从来都带着微笑面对人生,不抱怨,面对爱情,她坚决的选择了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可以令她放弃最伟大的爱情而选择了最珍贵的友谊呢!
  • 泥魂武帝

    泥魂武帝

    须知泥人也有土性,且看一块泥巴如何逆天。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