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73200000016

第16章 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故事推荐(6)

由于小说中写到历史事件,作品的规模大大扩充了,出现了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索夫、斯彼兰斯基等那一历史时代的着名人物。要写好这些历史人物,必须广泛地研究那个时代,了解19世纪初叶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原因。为了获得这类知识,托尔斯泰研究了俄罗斯和外国有关1812年战争的着作。

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经常不断地作笔记。在莫斯科、在亚斯纳亚·勃良纳、在基辅公路上散步、在和客人围坐喝茶——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用锐利的、好奇的眼光注视着一切,为他的长篇小说写下一些零散的笔记,积累一些原始材料。

有一次,他的新婚妻子塔吉雅娜·别尔斯忍不住问他:

“你老是往你的小本子里记些什么东西呀?”

“记的就是你们。”

“我们有什么可记的呢?”

“这就是我的事了,真实总是有趣的。”他回答。

还有一次,他对妻子开玩笑地说:

“你以为你在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的行动都记下来了。”

确实是这样,他在妻子塔吉雅娜·别尔斯身上找到了《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娜塔莎·罗斯托娃的原型——自然而爽直、富有乐观精神的俄罗斯妇女的典型。他还从他的先人和亲属中寻找作品中的人物:如书中的伊里亚·安德烈耶维奇·罗斯托夫伯爵的原型是作者的祖父;彼拉格雅·尼古拉耶夫娜·罗斯托娃的原型是作者的祖母;尼古拉·罗斯托夫的原型是作者的父亲;玛丽雅公爵小姐的原型是他母亲;老公爵尼·安·鲍尔康斯基的原型是他的外祖父;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公爵的性格,很象作者的哥哥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

不过,托尔斯泰从来不描绘丝毫不改变的肖像。有一个朋友问他:鲍尔康斯基公爵的原型是谁?他在信中回答:“如果我的全部创作都在于依样画葫芦……我是没有颜面发表出来的。”有一次谈论他的人物姓氏时,他说道:“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就根本成不了典型,只能得出某种个别的、例外的、没有意思的东西。而我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物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的人们的特点,这才是典型的东西。”

在描写战争的时候,作者结合着他曾参加过高加索的战争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感受,极力想从“流血、苦难、死亡”中表现真正的战争,而不加任何掩饰。

小说《战争与和平》就是在不断地删改、斟酌中诞生了,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了各界读者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部雄伟壮丽的史诗巨着。

53.苏轼错批王安石

宋仁宗时,22岁的苏轼中了进士后,即以诗、词、文章知名于世。宋神宗时任宰相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对他的天资聪颖,才气横溢,也十分赞赏。苏轼少年气盛,又自恃聪明,因而就难免要闹点小乱子出来。

有一年秋天,苏轼从湖州任满回京,到丞相府去拜望王安石。他在书房等了许久,仍未见王安石回来。这时,他忽然发现书案上用砚匣压了一张写了字的素笺,便取出来看,原来是王安石的《残菊》诗,只写了开头两句,墨迹尚未全干。苏轼边看边念:

黄昏风雨打园林,

残菊飘零满地金。

苏轼念完之后,暗自想道:“王荆公这首诗太不真实了。菊花其性属火,深秋开放,最耐严霜。它与春天开花的桃、李不同,只会在枝上枯萎,决不会被西风吹落,更不会花落满地,一片金黄。诗中说残菊飘零满地金,岂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吗?”想到这里,苏轼诗兴勃发,技痒难熬,就提笔在王安石诗的后面续了两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为报诗人仔细吟。

续完后,苏轼又等了许久,仍不见王安石回来,便离开了王府。不久,苏轼就因这两句诗的缘故而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执掌地方军事的助理官)。这年重九佳节,好友陈季常来看苏轼,苏轼十分高兴,便邀陈季常同往后园赏菊。

他们来到后园,但见秋菊盛开,景象万千。苏轼触景生情,便与陈季常谈起王安石的《残菊》诗:“王荆公说残菊飘零满地金,这菊花不比春花,只会在枝头枯萎,哪会落瓣呢?”

谁知陈季常却说:“王荆公的诗有道理,黄州的菊花就是要落瓣的。”

苏轼不信:“我可没有见过落地的菊花!”

话刚说完,突然刮来一阵大风,盛开的菊花纷纷落地,一刹时,满园都是飘落的菊瓣,一片金黄。苏轼看得目瞪口呆,方才明白“残菊飘零满地金”确是事实;自己学识不广,批评王安石是批评错了。从此以后,他就注意仔细观察生活,对自己未弄清楚的事物,决不随便写入诗中。

54.学好语文的方法

不少同学学习语文,精力花费了许多,效果却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学习语文呢?下面几点可供参考。

1.做好课前预习。

新课开始之前,就要认真做好预习工作。首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比如,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情?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人物?结果怎么样?然后,再仔细阅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待课上解决。再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中心。通过预习发现问题,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上课专心听讲。

专心听老师讲课,这是最重要的。有些多音字,我们查字典也把握不准,就要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老师讲解时,要重点解决自己不理解的生词。老师分析课文时,看一看和自己分析的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要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及老师划分的依据。这样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比泛泛而听效果要好得多。

3.做好课堂笔记。

小学阶段课堂笔记比较简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圈上勾画,即用不同的圈点、线条等符号,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圈出重点词语,勾画出重点句段。二是用笔记本或在书的空白处记录。记录内容主要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老师的板书等。认真做好笔记,能提高我们的课堂学习效果。

4.课后整理复习。

课后要及时整理笔记,回顾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认真完成作业。有不懂的地方要向老师请教,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今天的问题今天解决,决不能留下尾巴。

如果能认真做到以上几点,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成绩一定会不断提高。

55.汉字横行书写的开始

古人写文章都是直行从右往左书写,是什么时候开始改为横行从左往右书写的呢?

原来,古人书写材料一开始多为木简、竹简,书写工具多为毛笔。木简、竹简狭而长,竖写起来方便,用毛笔写字,也是从上往下方便,再加之汉字是方块字,所以形成了直行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定势,虽然后来发明了纸张,但是“积习难改”,书写顺序依然不变。

时至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致力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改用横行从左往右的书写方式。1909年,我国出现第一本“横排本”书籍——《音韵记号》,其作者为刘世思。

56.标点符号的发展

中国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写文章一气到底,没有停顿。读的人可就吃力了,甚至还会产生误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看出标点符号的重要,某校篮球比赛结束,裁判在黑板上宣布:“我校篮球比赛已经结束初二(1)班打败了初一(2)班夺得了冠军。”结果,两个班都说自己是冠军,初二(1)班同学说黑板上明明写着“初二(1)班打败了初一(2)班,夺得了冠军”。初一(2)班同学说,不对,黑板上写的是“初二(1)班打败了,初一(2)班夺得了冠军”。你看,不用标点符号,引出多大麻烦?

读错了还是小事,如果翻译外国着作那就更加麻烦。清朝末年的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老先生就闹过不少笑话。林琴南不懂外语,却用文言文翻译过150多种外国小说。他翻译时苦恼的倒不是自己不懂外语,而是中国没有一套统一的标点符号。特别是外国小说中的省略号,弄得他束手无策,只得在省略号的地方写上“此语未完”四个字应付一下。

古人也明显地感觉到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实在难读,汉朝人便发明了“句读”符号,语义完整的一小段为“句”,用“。”表示;句中语义未完,语气可以停顿的地方为“读”,用“、”表示。这样,文章读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宋朝人开始改用“,”“。”表示句读。明朝人又进一步发明了人名号和地名号。有了这些符号便可以避免误读,但用于文章的表达还是远远不够的。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以上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解放以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9月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57.“的、地、得”的用法

“的”、“地”、“得”在语句中都做结构助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读音也一样,都读“de”。因此,许多同学不能准确区别、正确使用这三个字。

“的”、“地”、“得”在句中的用法是完全不相同的。“的”用在名词的前面,起连接中心词和修饰、限制词的作用。如:

1.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

2.他的嗓音真好。

“的”字后面的那个词是中心词;前面的是修饰或限制词,表示“谁”、“什么”等。如“火红”是修饰“太阳”的,表示太阳是什么样的;“他”是限制“嗓音”的,表示嗓音是谁的。

“地”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也起连接中心词和限制词的作用。如:

1.小艇迅速地前进。

2.会上,大家的情绪异常地热烈。

第一句“地”后面是动词;前面是限制词,表示是怎样的动作。第二句“地”后面是形容词;前面是限制词,表示“热烈”的程度。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它后面的词或词组是前面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成分。如:

1.同学们干得很起劲。

2.苹果红得可爱。

第一句“得”前面是动词;后面补充说明动词怎么样,表示“干”的程度。第二句“得”前面是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形容词怎么样,表示“红”的结果。

同学们要掌握这三个字的用法,只要分别记住它们各自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就可以了。当然,“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同学们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的”可以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合起来构成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如:

1.红红绿绿的是同学们扎的纸花。

2.吃的、穿的,都要保证供应。

“的”还可以放在几个并列的词后面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

1.桌子上放了些纸、笔什么的。

2.他去买了些糕儿饼儿的。

58.“您”和“她”的演变

“您”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第二人称的敬词。不过,在古时候,“您”只是一般的称呼,并没有特别尊敬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您”是从“恁”字演变而来的。“恁”在古时候是个常用的字,是“这样”、“如此”的意思,有时候也被人借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敬意。南宋戏文《张协状元》里说:“有些钱,怎知奴便凑来助恁。”可见,用“恁”称“您”,由来已久。

“恁”和“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并存的,“恁”可以表示多数,明朝文学家徐文长就说过“你每(们)二字呼为恁”这样的话。“您”也可以表示多数,《五代史评话》中说:“您孩儿们识个什么!”后来,人们终于舍弃了“恁”而专用“您”字。现代汉语中“您”不能再加上“们”合成“您们”来表示多数,就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到了“您”由表多数转向表单数,专用于“你”的意思时,就表示尊敬。近十几年来,有些书上出现了“您们”的用法,不过,在口头上却不这样用,人们仍习惯用“您几位”来表示对不止一人的尊称。商店里营业员常说:“您二位想买点什么?”

“她”在现代汉语中专指女性第三人称。不过,在古时候,“她”的读音和含义都与今天截然不同。《康熙字典》中说“她”是“姐”的古体字。这个字很少有人用,属冷僻字,连1915年出版的《辞源》都没有收录它。

古时候,人称代词没有性别之分。“五四”时期,人们开始用“伊”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伊”与“他”并用,有些人分不清,常造成混乱,且与口语读音不同,人们觉得很不方便。1920年6月6日,刘半农在他发表的一篇题为《她字问题》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个第三人称阴性的代词?如果要的话,就用“她”字。这个提议很快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因为“她”既能区别于“他”表明性别,又符合口语习惯,所以人们都乐于接受。

59.二、两、俩用法异同

“二”、“两”、“俩”都是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是相同的,但用法并不完全一样。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应当合理选用,否则就会造成不应有的语病。

“二”和“两”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其主要表现是用在表示长短、容积和轻重等量词(即度量衡单位)的前面,用“二”和“两”均可,如二尺,也可以说成两尺;两千克,可以说成二千克,它们所不同的是在一般量词的前面,通常用“两”而不用“二”。如两本书,一般不说二本书;两间房子,不说二间房子。

同类推荐
  • 难题解答大讲座(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难题解答大讲座(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丛书旨在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拓宽视野,不断创新,最终达到提升综合性素质的目的。其中涉及到青少年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读本。
  • 彼此拼搏的勇气

    彼此拼搏的勇气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 必懂的常用词语

    必懂的常用词语

    这套“中小学生语文爱好培养”丛书,包括《必用的好词好句》《必懂的常用词语》《必用的成语经典》《必用的谚语荟萃》《必用的歇后语精选》《必用的古文名句》《必读的语文故事》《必学的作文描写》《必听的语文之谜》《必知的语文学家》十册,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共10册),即《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等,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

    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

    《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理论综述;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必要性;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基本框架;中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等。
热门推荐
  • 未来灵师

    未来灵师

    少年夕辰,从下便被抛进了深渊,夺走修炼灵力的天赋!当他从深渊爬出,为了拯救被困的爷爷,他来到山海市,得到爷爷留下的真凤精血,并意外得到强大的真凤九劫经!守护亲人,为己复仇,成就千古强者!
  • TFBOYS:呆萌爱恋

    TFBOYS:呆萌爱恋

    【连载中】他是虎牙少年,他是呆货少年,他是高冷少年,她是二货少女,她是快乐少女,她是冷酷少女。这几个人相遇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 TFBOYS彼岸花为谁盛开

    TFBOYS彼岸花为谁盛开

    本部作品是由一段回忆来引发的。由彼岸花来讲六位主角的认识经过。彼岸花同样也是生死花。所以有拥有就会有失去。
  • 列仙逍遥传

    列仙逍遥传

    封神一战,引动天地另一场浩劫。长风,轩辕后裔,身负引领散仙历劫归位的大任,历经三百劫数,却逃不开生死情劫。羽霓,孔雀大明王之女,自从出生便被人称做“妖女”,只为长风一句“人妖殊途”,潜心苦修褪去妖形,可再见他时,他已经忘记曾经戏言,也忘记了她。也罢,你若荡魔除妖,我比肩而战。你若退隐归山,我与你采菊东篱……一生不作他求,只愿碧落黄泉生死相陪。可是……这一切居然是一场骗局。
  • 修罗鉴

    修罗鉴

    他总是这样,只做他人未敢做之事,只做最令人瞠目之事,他原来最钟爱的白袍如今却换成了血红色。他坐在崖壁的一处洞口前为妻守墓,黑色的长发凌舞纷乱,纤长的手指,似自在飞花,弹奏一曲绝世离殇,双目戏谑迷离,嘴角半挑,似笑非笑着。在刚下过初雪的世界上莫名的刺眼。世人都说为妻守墓应该肃穆哀默,可是他还是以让人看不透的装束和猜不到的姿态出现在众人的江湖。
  • 亲亲竹马,求放过

    亲亲竹马,求放过

    他们两个是从小长大的青梅竹马,五年级那年,她和他的妹妹一同奔赴法国上学。高一这年,他们指腹为婚,她专程从法国回来。在时隔多年后的他们相见,一见面,他就在机场把她给完美壁咚了。见面后的第一个晚上,他就和她睡在一起。自从她回来之后,他们时时刻刻在开启撒狗粮模式,且看他们俩的爱情甜文
  • The Counterpane Fairy

    The Counterpane Fai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艾情就是耿于淮

    艾情就是耿于淮

    苏艾个林淮是相邻班级的两个男生,苏艾性格内敛安静如水,林淮高冷淡漠,内心火热细腻。因为住校两人成了同寝室的舍友,在朝夕相处中苏艾发现自己喜欢林淮,却认为羞耻不好说出来,高中毕业后便离开了这座城市,林淮疯狂寻找苏艾,在这期间发现了自己的真心,多年以后林淮在自家公司碰到苏艾,接下来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 火影之饯别礼

    火影之饯别礼

    在看火影忍者剧场版9忍者之路的时候就喜欢上了面麻,这是个为了力量去勇敢拼搏的孩子,他也在迷茫力量与羁绊到底哪个重要……
  • 穿越之女配的莫名忠犬路

    穿越之女配的莫名忠犬路

    女配和玛丽苏女主的对决,渣男与忠犬的较量。究竟是剧透的魅力大,还是金手指的威力大,我们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