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67100000003

第3章 试论三坊七巷学人与台湾书院的发展

徐心希

三坊七巷志士仁人与书院山长争相辉映,彪炳史册。清初台湾回归之后,许多闽籍学者毅然东渡,为弘扬书院文化殚精竭虑。在台湾书院发展的每个阶段,均有三坊七巷学人的身影。数百年来,他们通过书院与宝岛血肉相连。

一、福州学人东渡台湾筹办教育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开始在台湾设立各级儒学,发展教育。《重修台湾省通志》(1993)载,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儒学起,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211年间,清政府延聘台湾儒学教授80人,其中福州籍人士33人;厅、县儒学教谕265人,福州籍79人;训导299人,福州籍78人。据统计,清领台湾期间,任命各级儒学教授、教谕、训导共644人,其中福州籍190人,几占三成。清代在台执教的福州籍文人多为饱学之士。前述190人中有进士17名、解元2名、举人121名、贡生50名。他们不仅学识渊博,且教学有方。如首任台湾府学教授林谦光,长乐人,康熙壬子(1672)副贡生,担任台湾府学教授4年,《续修台湾府志》称其“笃学力行,诲人不倦”,后升任浙江桐乡知县。侯官举人谢金銮,嘉庆十年(1805)出任台湾嘉义县学教谕,热心办学,整饬学风。在任期间撰《蛤仔难纪略》6篇,阐述治台主张,见解独到。连横《台湾通史》中仅为两位福州籍人士作传,谢金銮即为其中之一。刘家谋,侯官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台湾府学训导。任职期间“怜才爱士,敢作敢为……勤于执教,为人师表,留心文献”并重视破除陋习。积劳成疾,他年仅40岁壮年而卒于任上。福州学人在台殉于教职者尚有8人。致力于书院教育者亦比比皆是,譬如闽县人薛士中、侯官人蔡征藩等,从清初至晚清络绎入台主持书院,任教期间,均诲人不倦,笃学力行,因而开台湾书院教育新风。

二、三坊七巷文人与福州书院

今三坊七巷较早设立的书院当推位于光禄坊内的道南书院,始建于南宋宝祐六年(1258),祀“道南第一人”杨时,故又称道南祠。明成化元年(1465),福建提督学政游明重建,增祀罗从彦、李侗和朱熹。此后游明升任福建副使,仍提督学校。此公在闽以廉洁勤政著称,深受闽中师生爱戴。嘉靖八年(1529)提学金贲亨重建道南书院并增祀程颢为正祀。

明代扶持书院教育的三坊七巷名人甚多,首推抗倭名将张经。张经(1492~1555),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故居在今文儒坊尚书里。于山九仙观天君殿尚存有张经撰《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文详录福州府四大书院以鼓山寺田收入办学的经过。文曰:“嘉靖丁未奉命按闽,庶寮既肃,百度咸贞。弘化需才,式覃嘉惠。故览兹多士,思所以甄陶长养之谓非增田莫给也……遂稽鼓山寺田原额既盈,洲田具羡,因裁其二千五百一十三亩有零,属之闽邑计亩征租输赋外,岁入金六百二十五两有奇,以赡郡邑田学而又为之定格。俾劝学之翰墨,有资考文之赏赉有级。”全文900余字,文辞恳切,言简意赅,对福州四大书院学田设置之意义与作用言之凿凿。以鼓山寺田每年租金625两白银资助莘莘学子,乃至解决生童之婚嫁赀赉。

三坊七巷内名门望族辈出,譬如闽西武威廖氏之四世廖陆峰迁北后街,儿孙多入鳌峰书院。嘉道年间,其六子之中三个进士、两个举人。六子廖鸿荃系进士出身,历任工部尚书及江浙等省学政、光禄大夫,咸丰年间归隐三坊七巷。七世廖骧,清光绪六年庚辰进士,刑部主政,五品衔,先后主讲兴化府擢英书院、台湾府明志书院、福州越山书院。

林枝春,字继仁,号青圃,福州闽县濂浦乡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生。父早逝,由母郑氏抚养成人。其母知书达理,教子有方。枝春平日家务繁忙仍能勤读不辍。雍正元年(1723)中举,此后屡试不第。雍正八年(1730)捐任内阁中书;雍正十二年(1734)在军机处行走。乾隆二年(1737)参加会试,得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时古文家方苞唯独赏识林枝春文章,遂文名渐著。乾隆三年(1738)外放河南学政。林枝春奏请将当地500余座寺庙改为义塾,广纳寒门子弟入学。乾隆十二年(1747)冬出任江西学政。乾隆十三年(1748)入京为通政司通政。乾隆十七年(1752)林枝春乞假归里,主讲鳌峰书院,连任山长8年,严格教导,培养学生千人以上。遗著有《就轩诗文抄》、《青圃诗文集》、《日知录》和《闻见录》等。

陈寿祺(1771~1834)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隐屏山人,闽县(今福州)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回里省亲,应浙江巡抚阮元之聘,主讲敷文书院,编修《海塘志》。嘉庆九年(1804)起出任广东、河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丁父忧回里侍母,后主泉州清源书院10年。曾上书督抚,请通饬各府县禁止征书院为官员馆舍。道光二年(1822)再主鳌峰书院住10年。寿祺品行课文并重,造就众多人才。道光四年(1824)联合士绅请将黄道周从祀孔庙,刊印《黄忠端集》,倡修《福建通志》并任总纂。道光九年(1829)志馆开局,他创立义例,自撰《形势》、《山川》二门和《儒林》、《文苑》后传,道光十四年(1834)完成,后志稿重加审校,延至同治间才出版。他初治宋明理学,后专攻汉学,以汉学治经,为清代经学名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疏证》、《尚书大传定本》、《左海经辨》、《洪范五行传辑本》、《欧阳夏侯经说考》、《齐鲁韩诗说考》、《礼记郑读考》、《说文经话》、《左海文集》、《左海诗钞》、《跭跗草堂诗集》,汇编为《左海全集》行世。故居黄巷36号。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茞林,号茞邻,晚号退庵。祖籍长乐。14岁入鳌峰书院,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授庶吉士。历任江苏按察使、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等职。道光十一年(1831)江淮大水灾,他率属捐廉募款,赈济苏南灾民。同年,修复练湖牌坝。平生纵览群籍,能诗善书,学识渊博,精鉴赏,富收藏,好金石。谙于掌故,善作笔记小品,50余年著作有70余种,为清代各省督抚中著作最多者。如《归田琐记》、《浪迹丛谈》、《退庵随笔》等。为清督抚大臣中著述最多者。

郭柏荫(1807~1884),谱名弥广,字远堂,少敏悟好学,17岁取秀才第一。时任学使的郑维鐈盛赞柏萌“堂堂远大”。因而柏荫以远堂为字。道光十二年(1832)柏荫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旋转编修、历浙江道监察御史又转山西道、京畿道。历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代理巡抚、广西巡抚、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官声甚著。著有《天开图画楼文稿》、《嘐嘐言》、《续嘐嘐言》、《变雅断章演义》等。曾任清源、紫阳、鳌峰等书院山长,由于他博学多识,旁征博引,众皆心服,育成人才甚众。柏荫育有六子:式昌、兆昌、名昌、傅昌、赞昌、俄昌皆成才。故居黄巷4号。

张际亮两次受业于鳌峰书院。首次进鳌峰书院是嘉庆二十三年(1818),张际亮时年20岁。乙未《述旧绝句》其六注:“戊寅(1818),余以督学使者送岁试一等,来鳌峰读书数月,居假山亭子。”可惜此时的鳌峰书院,自山长郑光策去世之后,因疏于管理,院生专攻八股举业。张际亮怅然若失,几次赴乡试落第,仍不灰心,求学之志未减,乃有道光三年(1823)复入鳌峰书院之举。其时三坊七巷巨匠陈寿祺已经出任鳌峰书院山长,书院风气焕然一新。他深得陈寿祺赏识,称赞其诗“足以雄视天下”。著有《张亨甫全集》、《松寥山人集》、《金台餐泪集》等。曾仄居郎官巷建泰宁驻榕商人所建绥安会馆苦读。

林聪彝(1824~1878)鳌峰书院生童,曾随侍乃父林则徐流戍伊犁,勘办开垦事宜。父丧服阕,以庠生赐举人,历任内阁中书、衢州知府、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备道等,多有政绩。尤其在署杭嘉湖道任上,督修海塘,与工役共劳苦;委办戴镇两汛缺口石塘工程,前后5年中,朝夕露处,抢办险工,尤为坊间称道。故居宫巷24号。

梁鸣谦(1826~1877),字礼堂。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军机处稽勋司行走,同治六年(1867)被沈葆桢聘为船政幕府,以船政功,加三品衔。曾随沈巡视台湾,一切奏章皆出其手,并提议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为郑成功建祠等。以抚台功加二品衔,光绪元年随沈返闽,从沈两江总督任,1876年回闽,任鳌峰书院山长,卒于闽山巷故居。

杨庆琛(1782~1867)字廷元,号雪椒,别署云山行脚僧,晚号绛雪老人,侯官人。他自幼嗜书好学,13岁即肄业于鳌峰山长郑光策门下,与梁章钜、林则徐、廖鸿荃等同窗。嘉庆九年(1804)中举,嘉庆二十二年(1817)大挑二等,任南平县教谕。嘉庆二十五年(1820)中进士,授刑部见习。历任湖南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光禄寺卿等。廉洁公正,勤于政事。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辞职归隐。曾与沈葆桢等联函建议,将正谊书局改为书院。福州将军英桂照办,遂利用正谊书局藏书培养诸如如林纾、陈衍等学界精英。同治三年(1864)杨庆琛还与廖鸿荃等人赴京城“重宴鹿鸣”,奉旨加二品衔。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人称“筹台宗匠”。17岁时游学到定海拜访堂叔公蓝理、堂兄蓝廷珍,后入鳌峰书院深造。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巡抚张伯行在福州九仙山麓建鳌峰书院,“南道嗣音”蔚然成风。蓝鼎元应聘入鳌峰书院,担任讲学并与同乡蔡世远共事。张伯行赏识其才,赞其乃“经世之良材,吾道之羽翼”。康熙六十年(1721),以幕僚身份随南澳总兵蓝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贵起义。上《治台十策》,建议恢复“官庄”,招佃拓荒,以益国赋、足民食;并建议朝廷解除入台垦民的携眷之禁、安定民心,均为清廷采纳。上《论镇守南澳事宜》,为平台、治台、兴台建言献策。他和蓝廷珍一起,带领垦民,开垦中部山区,建成“蓝兴堡”,后渐繁荣,开台中先河。所著《东征集》、《平台纪略》,连横《台湾通史》赞曰:“其言多有可采。”雍正帝誉其为“筹台宗匠”,曾委派为国史馆《大清一统志》编纂、普宁县知县兼潮阳县知县、广州知府等。蓝鼎元之成就显然得益于早年鳌峰书院的系统训练。

刘家镇(1788~1844),字奂为,家住光禄坊,宅曰“翍均居”。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大挑补南安县学训导,称病未视职。致力训诂音韵之学,精于鉴赏字画,藏书万卷;捐修西湖宛在堂、增广凤池书院学舍。抚养刘齐衢、刘齐衔两侄长成。

陈衍(1856~1937),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故居现文儒坊大光里8号。鳌峰书院生员、正谊书院山长。同光派著名诗人,《福建通志》总纂。陈衍首倡“三元”说:“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其诗论还主张“诗也者,有别才而又关学也。”陈衍早慧,3岁随父读书,4岁诵千家诗,5岁读“四书”、《毛诗》、《左传》。研究文字学,23岁著《说文举例》7卷。光绪八年中举人,次年北上赴礼部试,未中。同年著《说文辨证》14卷。后入台湾巡抚刘铭传之幕,在沪沈瑜庆家执教,又受湖南学政张亨嘉之聘,任总校,代批阅士子之文。曾任上海陈季同《求是报》主笔。光绪二十四年(1898),应湖广总督之聘,任官报局总纂,协助办理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之洞任军机大臣,他随同入京,为学部审定科主事兼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辛亥革命后,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陈衍为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五年(1916)陈衍返闽任《福建通志》总纂。1922年1月新通志编成。旋至厦门大学任教授。1931年转赴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任教。

因篇幅关系,其余学者恕不赘述。

三、闽人入台弘扬书院文化

台湾早期民间私学多受福建影响,施琅等人创办西定坊等为早期书院。严格说,康熙四十三年(1704)台湾知府卫台揆始建之崇文书院才名副其实。从连横《台湾通史.教育志》所介绍的书院管理、考试、生童与山长生活待遇等考察,其规制均与大陆各地的书院十分类似。卫台揆曾任福建漳州知府等职。康熙四十年(1701)赴台任台湾知府,从施琅等人创办西定坊等早期书院。有清一代,从福建派往台湾任职的地方官员大都热心于创办书院,努力发展文教事业。其中不乏如刘良壁、胡建伟、徐宗幹等外省籍的福建官员。总之,台湾书院的发展离不开福建学者(包括众多三坊七巷学人)的扶植。

台湾回归之后,不少福建士绅纷纷东渡,参与台湾书院的筹建与讲学。福州闽县人薛士中是著名理学家张伯行的弟子,鳌峰书院生员。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进士。雍正十年(1732)九月,由漳州府学教授调任台湾府儒学教授。雍正乾隆年间,他两次出任台湾府学的教授,首任海东书院山长并在该书院讲学达六年之久。雍正十二年(1734),因丁忧去职。乾隆五年(1740)再任。这一年,督学杨二酉奏请海东书院仿照直省书院事例,选拔诸生入院学习,并以府学教授为师。知府钱洙遴选数十人,以薛士中为师。他亲自制订院规,严格管理,促进了海东书院的发展。海东书院创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创建者是巡道梁文煊。乾隆五年(1740)时任巡台御史兼督学杨二酉在《海东书院记》中说,“郡学西侧,旧有海东书院,为校士之所”,后来闲置,“诸生一仰止鳌峰,且不免望洋而叹也”。乾隆五年(1740),他到台湾巡视书院旧址,见“中多轩楹,可读可栖;明堂列前,可以讲;矮屋通,可以爨。意选内郡通经宿儒充教授、为良师,允堪作育多士,与鳌峰并峙”,但囿于经费无所出,时有贡生施士安捐稻谷千斤和水田千亩作为书院的膏火。经过数月重修,书院“轩窗爽洁,什器周备,焕如也”。他又“选诸生中文艺有可观者,得数十人,以实其中。延教授薛仲寅为师”。乾隆二十六年(1761),觉罗四明任台湾道兼提督学政,为书院编规约数条,而且还为海东书院撰写《改建海东书院记》,称“海东书院,尤全台文教领袖”。海东书院创建后,薛士中、俞荔、董文驹、施士洁、施琼芳、杨希闵、吴文溥、谢颖苏等先后担任山长,培养出魏宏、丘逢甲、汪春源、许南英、郑鹏云等知名人士。其中,董文驹,字道实,号罗峰,福州闽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调任台湾府学教授。志载“有学行。月课生童,衡文慎甲乙,有所改窜,字画必端正;若得佳文,则优赏以鼓舞之。而训迪诸生,常本忠孝节义诸大节。虽切磋严惮,而和气仍与人可亲,望之严然,即之也温。尝兼监海东书院,督课綦严,而生童膏火,皆如数按给,毋许丁胥朘削,寒士赖之。”

闽人杨芳,举人出身,乾隆年间主讲台湾海东书院。他一改以往“视课期为具文”的现象,严立学规,对听讲者诲之谆谆不倦,对学生作业认真批阅,一时“士咸自励,文风大振”。闽人石福祚,嘉庆五年(1800)以优贡捷北闱,其后多次考试都与进士无缘,遂绝意功名,前往澎湖主讲文石书院。课余笔耕不辍,著有《湖心亭新裁》、《稻香村杂著》等。福州府长乐人林谦光,字道牧、号芝楣,坑田村人。康熙十一年(1672)副贡生。康熙十九年(1680)选授政和县儒学教谕,擢延平府学教授。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克塽回归清,翌年林谦光首任台湾府学教授。他笃志敦学,诲人不倦,士子咸称得师。他课余关心地方文献,访问地方土著,查询山川形胜、习俗民情,收集历史资料,编写志书,康熙二十四年(1685)编成《台湾纪略》一卷。全书6000多字,分15目,是台湾最早一部地方志。《四库全书总目》称“开辟之初,规模草创,故其文皆略存梗概云”。

道光至光绪年间,台湾书院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除原有的书院规制日臻完善外,还涌现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书院。书院教育之发展亟须德高望重之山长与主讲,众多闽籍士绅应聘台湾各书院任职。当时台湾各著名书院,如仰山书院、海东书院等均由福建学者主持或主讲。教职亦多由闽人承担,如前所述林谦光是福州长乐人、诸罗县儒学教谕陈志文也是长乐人、台湾县儒学教谕傅廷璋是南安人、凤山县儒学教谕黄赐英是晋江人。《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台湾府学训导及台湾、凤山、诸罗、彰化等四县各教谕、训导,遇有缺出,先尽漳、泉七学调缺教职内拣调;倘或不敷或人地末宜,仍于通省教职内一体拣选调补。”从闽地选调教职,显然可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再如陈维英(1811~1869),字实之、硕之,号迂谷,台湾省淡水人。其父陈逊言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福建渡海来台,捐钱兴建学海书院,教育乡里子弟。陈维英咸丰九年(1859)以49岁之龄考中举人,任福建闽县教谕。任期满后,纳捐为内阁中书,后退隐淡水全力助学。将闽省教育经验带到台湾,兴办乡学。曾掌教于仰山、学海两大书院。著有《乡党质疑》、《偷闲集》、《太古巢联集》,未刊刻。

四、三坊七巷学者风范对台湾书院的影响

台湾书院绝大多数建立于康乾之后,受鳌峰书院陈寿祺影响至深。海东书院的学规即直接仿效鳌峰书院。台湾大学教授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略》断言:“台湾书院所定规制,大体与闽省同。盖台湾居民泰半为闽籍,其所建书院亦多取则于八闽,尤以受福州鳌峰书院之影响甚大。”

陈寿祺与鳌峰书院对于台湾书院教育的影响,绝非仅限于书院规范。主要在于书院所传承之经世致用学风。乾隆以后,受理学衰落以及乾嘉汉学兴盛风气影响,学风渐变。尤其道光年间,陈寿祺受阮元创办的浙江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培养经史实学之风的启发,有心以鳌峰书院为基地,在闽培植朴学经世学风。其不拘一格之施教作风,使得经世之学、经史考证之学,以及诗赋古文之学等学风在书院蔚然成风,一时之间,鳌峰书院成为当时闽省及台湾学风转变之重心。乾嘉汉学的影响由此开始突显。乾隆时,纪昀与朱珪兄弟先后视学福建,注意培养通经博古之士,闽省开始出现研习考证之学的学者。谢章铤曾说:“吾闽自龟山得道南之统,而集大成于考亭,数百年来一以朱学为职志,读四子书内外注,不敢磋跌一字……延至乾隆中叶,纪文达、朱文正相继视闽学,以淹洽倡庠序。于是高才辈出,星联霞蔚。”嘉庆初年,陈寿祺等人在京城师从于汉学大师钱大昕、段玉裁等人,与各地汉学后进相互问学,确立研治汉学的志向,并有所作为,“最后陈恭甫侍御出,以沉博绝丽之才,专精许、郑,建汉学之赤帜。先导者为林畅园、郑西霞诸公,羽翼者为万虞臣、萨檀河、谢甸男诸公……嗟乎!千里同声,一何盛也”。

陈寿祺在鳌峰书院采取5项改革措施。其一,变革招生方法。改变以往单据考课文艺决定优劣之法,加强对考生品行的甄别。在全省树立勤心向学向行的榜样,使“负笈者观感而奋兴,挟荚者闻风而交劝”,振奋全省之士,以挽士风。其二,严格规章。要求“严设规条,豫张告诫,约束坚明,使士皆范围于矩镬之中,优游于逊悌之路”。其三,崇经学、厉行义。改革书院旧有考课章程,“以师课之一兼课经史、古文词”,以此“宜可兴倡实学,搜获异才”。改变书院生员专习八股的情况。其四,崇礼貌,厚赏优异。建议“拔萃出群,好学不怠者,倍其廩饩,优其奖赏”。其五,严格监院人选。建议仿照以往做法,“常设两学掌择试用,令学问优者为之”。鉴于以往设斋长一职容易在院生中引发纠纷,建议取消斋长之名。改革举措卓有成效,书院再展雄风。陈寿祺在鳌峰书院掌教直到去世,共12载。林春溥继任掌教,他延续陈寿祺的做法,“教人务敦本,重立品,衡文亦必以法度……在鳌峰最久,匠成者盖不下数百辈焉”。

鳌峰书院之严谨求实学风影响台湾学子数代绵延不绝。该书院成为台湾学人心目中之求学圣地。《鳌峰书院志》载,书院建立后“十郡士踯膝踠足而至”,“十郡”,即闽省原有九府加上台湾府。该志书详载许多台湾学子来鳌峰求学的情况。鳌峰书院生员学成后到台湾任职者亦不在少数。截止嘉庆九年(1804),仅取得举人资格、有确切名姓记载担任台湾教谕、训导者有8人,未获功名之鳌峰生员至台湾任教谋生者更不知其数。他们将鳌峰学风传承台湾,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福建学政叶绍本坦承:“海峤之称文薮者,莫如鳌峰。”鳌峰与台湾之关系亦因之而日益密切。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诸罗县学成,亦延请鳌峰书院山长蔡世远撰写碑记。

台湾学子入闽任职者不乏其人。据《台湾通志》记载,在清领台湾期间,全台共有80名科举人物被派往福建任职。其中进士1名、举人18名、贡生61名。有的在福建还连任数职。如进士庄文进,凤山县人,历任泉州、福宁教授。举人李维梓,台湾县人,历任闽县、安溪教谕。岁贡生林萃冈,台湾府人,历任兴化、清流训导。蔡复旦,台湾府人,历任闽清训导、漳平、永安教谕等。尚有福建学子入台求学,科考入泮后,又返回内地参加乡试谋取功名。

总之,自明清始,以弘扬书院文化著称于世之三坊七巷学人即对台湾文化、尤其书院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在深入挖掘该区域文化之时,切不可忽略对此类文化之深入探研。

参考书目

[1]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陈衍:《民国福建通志》,福建通志局民国刻本。

[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1993。

[4]徐心希:《闽都书院》,福建美术出版社,2009。

[5]黄新宪:《闽台文化教育史论》,海洋出版社,2011。

同类推荐
  • 直至永远

    直至永远

    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也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你可以拥有世界,但却无法拥有永远。
  • 通往权力巅峰之路

    通往权力巅峰之路

    王栾穿越成谢尔盖*萨尔蒂科夫,俄国历史上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女皇的男宠,看王栾如何改变谢尔盖*萨尔蒂科夫的历史。
  • 历史典籍(下)

    历史典籍(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绣明

    绣明

    某人穿越到了平行时空的靖康之变数月之后,替身成为康王,玩转权力、携美同游、重拾江山的故事。宗泽、李纲不再早亡,岳飞鹏举万里、汉家好儿郎,大航海时代起于江南,看他云飞翼展绣山河。
  • 明末山贼王

    明末山贼王

    又穿越,可这次穿越过去居然变成了一个山贼……好吧,山贼也要逆天啊!
热门推荐
  • 家里蹲剑姬饲养手记

    家里蹲剑姬饲养手记

    没交学费休学回家的大二生欧阳误入剑姬栖息的揽翠山古剑冢生态保护大结界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城市发展管理局临时工,局长还是一个从来不出门的家里蹲剑姬!之后等待着他的,又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 良辰英雄

    良辰英雄

    主角良辰接下了查探方天画戟的任务,在探查中参加蓉城少年英雄王大赛,并且获得了冠军,成为少年英雄王。但是,却因为在比赛中暴露了自己是良家后人的身份,遭到举办少年英雄王大赛的方家追杀····
  • 无论你多胖,我都会爱你

    无论你多胖,我都会爱你

    不喜爱读书的他,无论父母怎么打骂,初中没读完就不读了,在家学了三年技术工,来到深圳四年,认识了刚大学毕业的她,性格开朗活泼的她,喜欢上了才二十一岁就成熟稳重的他,决定一定要追上他………
  • 穿越今生为魔

    穿越今生为魔

    一位爱好自由的不羁孤女,却不知为何一觉醒来穿越到了异世就连种族也改变了,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渐渐的,她喜欢上了这个爱好自由、强者为尊、个性鲜明的种族——魔族,当她见到贪婪的人类一次次杀害她的同伴,见到肮脏的神族一次次挑战魔族的尊严,见到可恶的佛祖对此视而不见,她终于下定决心带领魔族的同胞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丑陋的人类、虚伪的神族、伪善的佛祖,万年的欺压与羞辱是该归还的时候了,今生为魔绝不为他人欺压
  • 无限的变身

    无限的变身

    这是一篇奇特的无限,一个有点倒霉的穿越者的故事穿越也是一个危险的活啊,就比如艾格,出事故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啊,系统的种种福利就没有了,剩下一个全新的变身系统,,,,,,可能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将开始上演。(注意可能有一点虐心,以及血腥)求个收藏,推荐斗罗的同人好像是不让写的
  • 黑暗大世界

    黑暗大世界

    跟随林夏脚步,一个宏大的世界如画卷般缓缓展开……
  • 逆天凤:王的女人谁敢惹

    逆天凤:王的女人谁敢惹

    她,出身名门却流落在外。她向全天下证明血统确实不能换饭吃,但是却能绽花锦绣河山。没娘疼没爹养,认命;夫君不喜欢,认命;于方宅无为碌碌,认命;被歹人害死又让她重生,那么这命,可就不能再认了……
  • 等等别忘了我可是复仇公主

    等等别忘了我可是复仇公主

    在校园里发生的一系列爱情故事,为了喜欢的人不择手段,连伤人都可以,你们有这必要吗?
  • 神罗往生

    神罗往生

    一场充满邪恶血腥,又不失嬉笑怒骂温情的异界成神之旅。一场逆天地造化,搅局神魔对弈的最终幻想。
  • 大航海世纪

    大航海世纪

    大航海时代,是一部经典的游戏。可是,当他实实在在发生了,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赵羽,一个现代的特战大队大队长,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中怎样生存。在遇到形形色色的故事里,将会擦出怎么的火花。这里面有爱情,亲情和友情,当然也少不了阴谋和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