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36900000048

第48章 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5)

一些历史材料都涉及到了1980年代的历史来源,显然,这些来源未必都在同一个逻辑起点上,相反,众多的甚至是偶然的历史机遇,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设想,这些设想构成了不同的逻辑起点,而这些众多的逻辑起点才构成了1980年代内部的复杂的多重的逻辑缠绕。比如,在一些研究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1975年国内形势的主流是全面整顿,而实际上,毛泽东在更早的时候就已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8年。现在,以安定团结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一些甚至是偶然的政治机遇也恰恰在此时出现,继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之后,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来访,会谈中美建交事,也正是在这一年,蒋介石在台湾去世,蒋经国继任国民党主席。正是这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释放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上党、政、军、特人员。毛泽东并在公安部《关于清理省将级党政军特人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建议一律释放”。邓小平则批示:拟照主席批示,由公安部照办。县团以上的,也照此原则办理。而在具体的释放过程中,不仅召开释放大会,宣布给予公民权,发给裁定书和释放证,每人发一套布棉衣、一套内衣、一套被褥和帽子、鞋袜、一百元零用钱,等等,同时还说明,愿意回台湾的,可以去,并提供方便●286◆。这些琐碎的历史材料能说明什么呢?也许,我们能看到1980年代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定团结”的政治来源,或许,也能感受到1980年代的“两岸”关系解冻的某些症候。这并非不重要,尽管在1980年代,整顿秩序变成恢复秩序,但是,秩序的重要性被再次提了出来,而强调秩序必然强调现代社会的重建;同样,民族内部冲突的缓解的政治设想在1980年代逐渐转为阶级和解的理论幻觉。但是,正是这一“大和解”的现代幻觉才导致1980年代对所谓“普遍性”(人性、共同美,等等)的追求●287◆。显然,1980年代并非无源之水。

同样,一些研究者也注意到了个人成长史意义上的1980年代的历史关联。比如,在《今天》杂志的“七十年代专号”的“编者按”中,北岛和李陀就着重提及“七十年代”的重要意义:“我们这里说的‘一代人’,是比较具体的,主要是指在七十年代度过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一代人,这代人正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这种成长的历史特殊性造就了很特殊的一个青少年群体,而正是这群体在文革后的中国历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和特殊的作用……”●288◆。实际上,不止是个人成长史,也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等领域呈现了1980年代的复杂的历史关联性,即使在思想史领域,我们也能同样看到这一关联性的存在。

在一历史的关联性在于,它提示我们,为什么在1976年之后,中国并没有回到传统的社会主义(“十七年”)之中――尽管,这一重回“十七年”的愿望曾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内涵,当然,这个“十七年”我主要指的是被激进的政治实践(“继续革命”)所压抑的“十七年”。历史的延续性还在于,它同时也延续了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这一危机的历史过程,显然,1980年代不可能不考虑这一历史的关联,并以此作为自己反思的逻辑起点。在这一思考过程中,1980年代的特殊性同时也在积极地参与进来,并形成一种社会转型的契机。

因此,我们起码可以在多种层面上思考为什么1980年代拒绝重回传统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一拒绝相对形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激烈冲突。当然,我并不会着意扩大这一政治文化层面冲突的绝对性,对于历史发展来说,更多地可能依靠某种逻辑的力量,一旦某种逻辑开始启动,这一逻辑的发展往往会超出个人的意志,并不受这一意志的控制。

显然,这一逻辑的起点正是“改革开放”这一最为重要的概念。比如说,在《班主任》中强调了一种“知识”的开放――尽管这一“开放”在小说中只是被限定在《牛虻》这类作品――那么,这一“开放”就势必会引起更为激烈的“读书”要求,这就是1979年4月《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而在具体的表述中,“读书”甚至被引申为“民主”的政治权利的要求:“在书的领域,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好书奇缺,是一些同志思想还不够解放,是群众还缺乏看书的民主权利,而不是放任自流。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我们迫切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书。应当打开禁区,只要有益于我们吸收文化营养,有助于实现四化的图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应当解放出来,让它在实践中经受检验”。

“民主”的政治诉求在1980年代,尤其在所谓的“前三年”带动了这一时代激烈的变革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会看到李一哲的大字报《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的思想延续。用“法制”代替“人制”,用“民主”代替“专制”,正是1980年代最为重要的思想表现形式之一。而“封建”(无论这个词是如何的不准确)则成为前三十年的一个隐喻,并由此划定两个三十年的边界。一方面,它带动了1980年代的思想创新,但另一方面,却由此生产出一种新的思想禁区,这一禁区就是如何讨论社会主义的思想遗产。

更为重要的,可能还在于对“现代化”的解释上,正是在1980年代,“现代化”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元话语,并获得了它的权威性。问题则在于,仅仅在技术层面上的解释,可能导致的则是另外一种逻辑发展――从技术崇拜到制度崇拜再到意识形态崇拜,这一内在的逻辑力量无论经过怎样的理论修饰都很难阻挡它的逻辑发展方向。这一方向最终被定格在对“西方”的模仿上――从制度设计到文化生产。

而一个社会的情感结构也在这一时代发生了悄悄的变化,经过“伤痕”文学的再三叙述,每个人都成为“受难者”――从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怨愤和恐惧成为对前三十年中国社会主义的最直接的情绪反应。未来被再次提出――这一未来现在被明确为西方式的“现代”,尽管国家意识形态仍在用老式的语言反复阻绕,但在现代的冲击下,几乎溃不成军。

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思想和日常生活领域,甚至无意识,似乎都在一种巨大的力量的催动下,要求中国重回世界――一度,中国挣脱了这个世界,并企图重新创造一种世界体系。

1980年代的变革是深刻的,新的思想资源的征用,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危机进行了有力的克服,不能说这一克服是无效的――这一克服来自多个层面,对个人利益的正视,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这一调整还意味着对专业化的尊重,自由的思想空气,等等。但是,更大的危机也同时生产出来。

对平等主义的实际的驱逐,导致社会分层的合法化,并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对科层制的强调,实际取消了群众参与的可能性,并进而导致下层群众的尊严的消失;个人生活世界的合法性的确立,同时公共领域却在逐渐萎缩,阻碍群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除了政治,还在于个人欲望的无节制的生产――这一生产来自于商品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当个人进入这样一种资本的逻辑,除了对个人的热忱,同时生产出对公共领域的冷漠;“主人”概念的消亡,使得下层群众再次也是仅仅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的劳动力,劳动再次进入一种异化的状态;未来再次失去,“西方”成为我们的未来,任何一种创造性的思想都可能被视为左翼思潮的“复辟”。等等,等等。

显然,社会主义的“退场”,意味着对这一“现代”最为重要的制衡力量的消失。而一旦资本的逻辑成为控制我们的最为主要的力量时,它可能导致的就是这个社会另一种危机的积累乃至爆发――三十年后,这一危机我们已经能够感同身受。

我当然无意把这一危机的生产归咎于1980年代,我至今仍然对这一年代充满感情,而且,它提供了多种的历史机遇,并打开了我们更为开阔的思想视野。问题只是,我们必须对1980年代重新思考,1980年代不能仅仅成为1980年代人的纪念馆,而是成为历史的图书馆,以供我们反复阅读。同样,反复阅读的,还有中国的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不仅是为什么正当性会生产出它的无理性,还包括它的理论上的有限性。正如我在前面所说,从“文革”前期的巴黎公社式的激进民主到后来李一哲“法制民主”的转变,本身就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结语

我想,对于一个认真的思想者来说,讨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他要就此重回那个时代――那样,未免过于简单。可是,我们仍然需要这样一种讨论,不仅是它已成为一段历史,而且,我们更需要的是对这一历史的理念的回应。我们在对这一革命理念的回应中,讨论历史,不仅讨论它的正当性,还在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不仅讨论它的巨大的成功的经验形态,还在讨论它的失败和教训――当然,这一失败也仅仅只是在一种相对的意义上。

只要我们仍然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即将劳动和劳动阶级从某种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那么,我们就必须认真对待我们自己的历史,包括这一阶段的文学史,在这一意义上,历史已经成为一座活着的图书馆,以供我们时时阅读,并反复征用。

而在这座图书馆里,最基本的主题仍然是:世界应该怎样。想像的重要性在“应该怎样”中被凸现出来。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当下的秩序安排,那么,我们就会重新面临这一历史的想像主题:世界应该怎样。而我们一旦企图重新讨论这一世界秩序,那么,我们就会重新走向政治。因此,我以为,在文学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政治性,或者说政治性本身就构成了文学性。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 会展成长的逻辑

    会展成长的逻辑

    本书分析会展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小会展企业品牌建设中文化创意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会展文化创意的预警进行分析,阐述会展中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风险、种类、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文化创意的保护力度是有效克服风险的有力保证等。
  •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亨利·亚当斯以第三人称写成的自传,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得失作出的反思和总结。
  •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是关于研究“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创新激励篇,下篇为创新环境篇:上篇主要是反映“适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课题的研究成果;下篇主要是反映“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每篇可以自成体系,均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政策研究四部分内容。
热门推荐
  • 德行

    德行

    怀着外交家理想的朱威走出校园,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每天只有一包方便面的落魄生活使他认识到,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在博阳公司打工期间,朱威博得了公司的总裁邢云涛的好感。邢云涛出生官宦世家,虽然相貌平平,却心高气傲。她并不是朱威理想中的对象,但为了保住自己在博阳的职位,朱威抛弃了女友,违心地与邢云涛结了婚。
  • 风华乱

    风华乱

    一位亡国公主,本以为这一辈子要流浪一生,算了,亡国前本就不受宠,能苟活已是不错,毁容,失忆,好不容易恢复容貌,恢复记忆,却要作为政治婚姻的棋子,罢了,好歹不会死了,好歹不用买与他人为奴为婢,却没想到政治婚姻的对象却是他,看来终是抵不过命运的纠缠,就这样沉沦下去吗。。。。。。
  • 海德薇莉

    海德薇莉

    据每天都在高塔下祷告的神父叔叔说,我是在一个暴风雨夜出生的,就像那些伟大有成就的那些人那样。我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但我却如一只家鸽,被困在这小小的比亚斯修道院里。修女的生活很枯燥,就像机械那样的生活:祷告,诵经。每天只重复着几件事情,来往于几座看起来很古典的建筑之间。以至于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去修道院外的世界去看看,去开心的玩上几天,那该多好。
  • 范无救

    范无救

    面对僵尸厉鬼,妖魔精怪,甚至是神,他从未畏惧过,但是不管他强大到什么地步,她永远是他致命的弱点。从横人间地府千百年,只有那个人,只有她让他那早已坚如铁石的心融化过,可是这一切真实吗?一切一切,一件件诡异的事情,一次次致命的危险,慢慢地把他卷入了一个早已预谋已久的漩涡之中。他将如何对待?
  • 私立黑海高中

    私立黑海高中

    一个男高,突然招女学生,但这里是不良的集合体,她却成为了这里的姐大
  • 武界战神录

    武界战神录

    武灭星空,道堪万法。一世轮回一世人,万世轮回万世神。
  • 都市诡话3

    都市诡话3

    无论伊氏兄妹搬到哪个城市,死亡诅咒总是如影随行,他们能预知哪些人将会在诡异事件中死去,却也将自己拖入了死咒包围的深渊。画中恶鬼索命、随意扭曲的变形人、吃人的五角怪屋、海中爬出的灵瞳恶女、能把活人拉进去杀死的恐怖片、让人一梦不醒的恶灵、迷失的异次元公寓,惊悚恐怖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他们用脆弱的身体拼命抵抗,这些无助的人们惊声尖叫,他们想要活下去! 然而,眼睛会欺骗他们,环境会迷惑他们,头脑会误导他们。人怕鬼,鬼玩人,他们一次次眼睁睁地看着被诅咒的人坠入死亡深渊。到底怎样才能活下去!
  • 将军与故乡

    将军与故乡

    本书包括将军与故乡、建设者剪影、老区风景线、志士忠魂、神州漫游五组文章,收文40余篇。
  • 雷公炮制药性解

    雷公炮制药性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狱之邪皇

    九狱之邪皇

    莫名来到元灵大陆成为峰霞帝国的三皇子,在这以武为尊的世界,杀榜第一的他又将续写怎样精彩的神话?何为杀手?真身隐市,血锋藏心,身行缥缈,一剑诛神!---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