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7800000018

第18章 中西对“笑”的看法(2)

大家都看过鲁迅的《孔乙己》,书里是一个孩子的声音,告诉读者孔乙己来了。他来了,我们高兴;他不在,我们会感到无趣。所以从古代到鲁迅,“笑”是用来表达对别人不好的态度。尼采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思想家,我很难接受他的观点,但他的德文很漂亮。在这里我想引用译成英文的尼采的文章:“And we should consider everyday lost, when which we have not danced at least once.”“And we should call every truth false which was not accompanied by at least one laugh.”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当哲学家宣布真理却不笑时,我们不应该相信什么真理。”他这么说,可能因为神学家们觉得自己代表所有的真理,如果不严肃地笑着宣布真理,会引起众人的怀疑。

在《论语》中有四处提到“笑”,但关于“哭”总是会更多一些。《礼记》中八处谈到“笑”,但“哭”出现了三百二十次。这样看来,“哭”比“笑”重要得多,为什么呢?“哭”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比如家中有亲人去世,“哭”是一种进行哀悼的方式,因此“哭”是一种仪式(Sitte)。

我手中这本书的第二篇文章,是一位美籍华裔学者叫Roger R. Wang写的Roger R. Wang: “Can Zhuangzi Make Confucians Laugh? Emotion, Propriety and the Role of Laughter”, in: HansGeorg Moeller und Günter Wohlfart (Hrsg.): Laughter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Freiburg/München: Verlag Karl Alber, 2010. S. 3948.,文中谈到庄子、孔子的问题,有很多新的想法,他写“笑”用到的资料我完全没有见过,从他的文章中我学到了很多。从经典中有关对“笑”的探讨会发现,古代认为每个人都有四种“情”,包括“喜”、“怒”、“哀”和“悲”,当时“哀”和“悲”之间有区别,可能“哀”是哀悼的意思,“悲”是悲哀的意思。这四种“情”属于人性,儒家的人既然高兴,为什么不“笑”呢?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啸”在古代被视作“唱歌”,这点很有意思。儒家的人若高兴就会跳舞,而不是“笑”,若发怒则会跺脚、捶打胸部。对儒家来讲,是通过音乐,而不是借助“笑”来表达心中的愉快。从《礼记》来看,人应该依赖于“礼”和音乐,“礼”是外在有礼貌的表现,音乐用来控制内在的情绪,表示天和地的和谐。人的感情与敬畏、诚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通过“笑”来反映情绪的变化是成问题的。《礼记》指出,只有音乐才能真正地表达我们自己,“笑”则是一种低级的表达方式。所以《中庸》要求我们控制个人的感情,包括“喜”、“怒”、“哀”和“乐”。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柏格森说过,人是一种“笑”的动物。Henri Bergson, 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 1900.这会令人想起亚里士多德说过的“动物不能够笑”,我分析他认为的“笑”是哈哈大笑的意思,那么动物真的不能哈哈大笑吗?可能有道理吧。我的童年有狗陪伴,我印象中,狗狗们只会微笑。柏格森与亚里士多德可能认为动物不能笑,只有人类才能笑,人才是会“笑”的动物。何莫邪有篇文章谈到了孔子和幽默的问题,认为《论语》中只有一处能把“笑”翻译成哈哈大笑。《论语》这样写到:“子问公叔文子(生卒年不详,春秋卫国人)于公明贾(生卒年不详,春秋卫国人)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阮元校刻本。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说:“你的老师真的不说话不笑吗?”公贾明回答说:“是传话的人说得太过分了。老先生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的时候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符合礼义然后取财,别人就不讨厌他的取。”意思是“笑”与说话与否都要看情况,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种“仪式”来知道怎么说话,怎么“笑”。令人奇怪的是,“四书”从表面上看是什么“圣经”。这本书进入欧洲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从中国带过去的。那时的西方人可能觉得“四书”和《圣经》很接近,因为《圣经》也是这个样子,有原文、有翻译,下面有注释,因此“四书”被称为是一本Bible book。

无论如何,人“笑”是种自发的行为,而且“笑”的原因经常是听别人说话,所以儒家人认为说话时应该小心,尤其是女人。蒲松龄在描写那个小姑娘时提到,她笑的时候会给别人看她的牙齿,这种行为在当时来讲是不允许的,所谓“笑不露齿”。(唐)宋若莘、宋若昭:《女论语》:“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这点让我也感到很奇怪,我觉得中国姑娘的牙齿都很好看。《周礼》规定了女子要有“四行”或曰“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周礼·天官·内宰》:“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实无论男女都应该小心,不要成为天下人的笑柄。所以儒家认为,人应当抑制包括“笑”在内的诸多感情,这样才能给社会带来稳定与平和。

刚才提到了柏格森有一本专门写“笑”的书,但是我没读过。他说,如果一个人“笑”,那就是在捣乱,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笑”是造反的行为。中世纪的天主教堂会给人们安排固定的时间来欢乐——狂欢节,之后就该立即停止。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妇女受到的压迫最为严重,因此她们有属于自己的一天,做她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叫Weiberfastnacht(女人狂欢夜),这一天女人们可以跑到市政厅去剪男人们的领带,这是在狂欢节后的星期四,是天主教的节日。在柏格森看来,妇女们不管是喝酒、跳舞、唱歌,还哈哈大笑,都真的是造反了。

第三篇文章是保罗·丹布罗休写的Paul DAmbrosio: “From Foolish Laughter to Foolish Laughter: Zhuangzis Perspectivism Leads to Laughter”, in: HansGeorg Moeller und Günter Wohlfart (Hrsg.): Laughter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Freiburg/München: Verlag Karl Alber, 2010. S. 4959.,我不同意他关于庄子的观点,但是他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看法。比如他认为在《庄子》中,“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庄子总喜欢“笑”别人,认为“笑”是一种控制荒诞的生活方式。但是,从儒家的角度出发,生活不可能是荒诞的。“荒诞”(absurd)这个词在欧洲从一战前开始较多地被使用,来描写人类的存在是什么。我很怀疑,庄子是否真的觉得生活是荒诞的。从欧洲思想史来看,荒诞与宗教的基础密切相关,欧洲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庄子显然知道:不要出名、不要发财。对于庄子来说,没有任何原因去忧郁、去发愁,因为他自己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人应该承认有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度,我们会死,所以我们可以活几十年;因为我们的力量不够,我们想去的地方不一定都能去。而现代人根本不承认有限度存在,所以美国有很多人研究宇宙,有人则认为把自己冻起来,三百年之后依然会活下去,有医生说可以帮助人活到一百多岁。但真的是这样吗?就庄子来讲,只有承认人的限度,才会有幸福的感觉。

从《庄子》来看,“笑”是与知识有关联的,佛教也有类似的观点。庄子讲得很清楚:人不能得到最后的知识,现在德国哲学界也有人会持类似的主张,比如波恩大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何格雷伯。人们小时候思考问题,觉得过五六十年之后,会知道所有的东西。这在庄子看来是很可笑的,人们不一定会知道那么多,不一定会得到最后的认识。所以庄子的“笑”是哲学家的“笑”,当然也可能是小人的“笑”。《逍遥游》开篇讲一只蜩(小鸟)看到了鲲(大鱼)和鹏(大鸟),看到鹏起飞就开始笑它。丹布罗休想从这则故事说明,不能用某种观点来思考另外一种观点,小的观点无法用来思考大的,所有的观点都不相同,无法来比较。从《庄子》出发,不存在所有人共有的观点,只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这样看来,天主教是有问题的,因为天主教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真理。

丹布罗休在谈《庄子》时有一点很有趣,他认为最幸福的人是古人,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有人开始认识事物,但不下定义;第三种人,同小鸟一样,看到什么就“笑”什么。庄子总在批判儒家、讽刺孔子,因为他认为并非只有一个真理。而孟子没有批评庄子,庄子与小鸟的声音几乎一样,我认为庄子与孔子一样,也想说服人们,但是我们走的路与孔子的期望显然不同。在庄子看来,孔子知道这一点,才允许人们忽视真正的自我。《庄子》里的圣人都认为自己毫无所知,这点可以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联系,他的名言是“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这点与《庄子》相同。我们应适应并跟随自然中的变化,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从《墨子》、《礼记》和《论语》来看,人应该控制自己的“喜”、“怒”、“哀”和“悲”,所以人表达自己是有困难的。最好不要表达,说出来可能就会犯错,别人听了就会不高兴。近些年我在中国,特别是在学界发现,越来越少人有自己的标准。上次在澳门开会,大部分学者没有任何清楚的标准。正如一句英文所讲,Anything goes,什么都可以;但在学术上这样的观点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这无助于理清问题的思路。欧洲或德国的教育与中国的完全不同,老师会要求小孩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于对错则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完整的表达。从《墨子》、《礼记》和《论语》来看,最好什么都不要表达出来。

作者讲述了《庄子》中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大概的意思是:有一天,子祀、子舆(曾参、曾子,前505—前436)、子犁、子来这四位大师聚到一起,他们说,谁要是能够把“空”当作人的头,把“活着”当作人的脊背,把“死亡”当作人的屁股,能够认识到生死都是一回事,我们就把他当成朋友。四个人说完这话后,觉得很有意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领神会,都笑了起来,从此以后,他们心心相印,成为了好朋友。原文系《庄子·大宗师》中的一段:“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这段的意思是他们与说话的人一样,满足说话人的要求,知道自己的头是虚无的。这种“笑”在佛教中也可以找到,让我感到不舒服,我不相信生活是这样的。我个人很喜欢《庄子》,但我认为《庄子》中的“笑”代表的是无能,里面的人物不仅不知道,而且不要知道、不想知道也无法知道,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会这么认为的。

这本书当中还有很多文章讲佛教与“笑”的关系的问题,特别是一篇写关于日本文学的文章,是从康德开始写“笑”的问题的。我希望大家会发现,“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研究日耳曼文学的学者都很喜欢写非常小的、不被人注意的题目,所以“笑”是一个很好的探讨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的题目,写过的人很少。很可惜的是,一般你们的老师会要求你们从大的题目下手写关于文学或哲学的文章,但这类题目一般都已经有人写过了,有点无聊。所以不少学者一直在重复自己的观点,我曾说过,只要看过一位学者一百本著作中的一本,就等于看过了他其他的九十九本。如果想在学术中得到新的知识,应该首先寻找新的题目。

同类推荐
  •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终于定稿了。该书能够最终定稿并付梓,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编者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王正好、沈军两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出版平台。
  • 姑苏食话

    姑苏食话

    苏州饮食,实在是一个丰厚博大的文化形态,细细道来,当是长篇钜制,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本书只是浅近地作点介绍和描述,有时还稍稍延伸开去,让读者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更多地知道一点苏州文化史上的往事。本书是王稼句先生多年来的随笔心得。
  • 遗失的古国

    遗失的古国

    中国虽然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春秋》、《左传》等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流行史书传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生活和历朝历代每位国王、每位大臣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高高在上和古代交流的有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历代史书编纂者,对于边陲小国记载甚少。也许是因为史官们不了解,也许是因为史官不屑了解,总之,历代史书中对于这些古国的记述都是非常粗略而又不全面的。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古国完全消失而不为人所知。
  •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人的一生,充满了种种变数,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可能很努力,但收获寥寥;我们可能很执著,但前途茫茫;我们可能很用情,但总被情伤;我们可能很真诚,但总被雨打风吹去。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有人因此颓唐,有人因此慌张。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心态问题。改变内心的纠结,关键在于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因此,本书汇集了胡适、冯友兰、梁漱溟、季羡林、南怀瑾、林语堂等数十位国学大师的慧心妙语,用他们的人生经验为我们当下的人提鉴对生命的认识、对自我的肯定、对欲望的清洗、对幸福的珍惜。将人生感悟、生活经历、智慧心得与读者共同分享,在喧嚣的社会中,为自己找寻一个人生的方向。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热门推荐
  • 帝少不好惹

    帝少不好惹

    作为中国热门男团的女粉丝赵楚楚,一次与LOL队友的会面,阴差阳错的将帝少当做自己认识三年的战友,开启了作死的节奏。
  • 易少追妻:姑娘,借个吻

    易少追妻:姑娘,借个吻

    “想改变现状吗?”“怎么改变。”“嫁给我。”就因为以上简单的对话,路华年再次草率的决定了她的一生。前身,因人破坏家庭,一寸真心不得善终。再次出现,是当她为众人眼中脾气差品行糟的富家女时候。被人骂的是她,被退婚的还是她,只是因那先入为主的偏见。只是,突然发现,这大小姐好像变得可爱耀眼起来了。
  •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一生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一生

    本书从行为、性格、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深刻剖析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 浮世若花

    浮世若花

    水、火、风、雪……自然万物皆为有灵,修灵者夺灵器,驭灵兽,可得天下。我本是天界专司降霜洒雪的仙子,是盘古大神嫡亲的女儿,身份贵重,三分天下,一世荣光。然而......竟然对自己的哥哥起了邪念,犯难。无意间撩倒的魔族太子还要负责到底,可恨。然而......魔并非魔,宿世瓜葛,一往而深,傻了。过程是打打杀杀,讲的是恩怨情仇,结果是了然欢喜,鼓掌。有点甜,有点虐......
  • 蓬户女长成记事

    蓬户女长成记事

    唐钰娘乍经历由穷变富,由富变穷的挫折,还没回过神儿来呢,朝思暮想好些年的准相公又教堂姐截了胡,河没跳成又闹着剪了头发做姑子,老唐家鸡飞狗跳,鸡犬不宁。有人一旁笑得得意:“呵呵,爷等了这些年总算没白等!小娘子且莫哭,日后瞧爷如何疼你!”一句话简介:明代本土女致富嫁人的曲折故事。本文背景虽为明朝,然因剧情需要,有部分(此部分可大可小)可能与史实不符,考据党勿喷!
  • 繁花落,梦醒

    繁花落,梦醒

    那个地方,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只有张小凝知道。小凝说,可能,那是在梦中吧。小凝说,我宁愿那是在梦里。是梦?却假的那么真实。不是梦?却又如此虚幻。缱绻眷恋,到最后,终是繁花落尽,大雪纷飞,南柯一梦。梦醒,就不该执着。梦尽,就不该想念。“忘了吧。”
  • 放青

    放青

    爱她的丈夫为爱守护一生。青梅竹马的初恋为爱牵挂一生。而真爱却用心里的眼睛与她相望一生。
  • 五行九脉

    五行九脉

    天地万物,五行为本。他,虽只是个铁匠之子,但却有心揽天下大权,夺武盟主之位。等到他入世之后,才笃然发现:这个的世界,不仅仅有江湖有武林,还有五行界!面对这个自己向来闻所未闻的另一个世界,他又将如何去走出一段属于他的光辉岁月?
  • 魔人修仙记

    魔人修仙记

    现代平凡至极的小人物的穿越,如何在以武力的世界中生存,又该怎样在强大至极法术下求生。且看[魔人修仙记]望大家支持。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
  • 超能特工局

    超能特工局

    近一点,靠近一点,再近一点。你以为你能了解我们。我们是…什么,你会透视?能看到衣服里面的内容?很好,加入我们。什么,你会隐身?能秘密潜入澡堂?很好,加入我们。什么,你会催眠?能催眠任何美女?很好,加入我们。你能看到我们,在这个城市的任何角落。我们不是英雄,我们是…超能特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