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14500000002

第2章 中国历史疑案(1)

尧舜之间为何要禅让

据记载,尧在三皇五帝中是第四个皇帝,姓伊祁,名放勋,号是陶唐氏,所以简称唐尧。舜姓姚,名重华,尧是自动把权位让给舜的,史书上夸赞为“举贤”,标榜其为政权交接的典范,即“尧舜禅让”。其实,这只是远古的传说,并无文字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较成型的文字。所以它是否真实、准确,历来就有人有所怀疑。

“举贤”

先说“举贤”的故事。尧很有治理天下的才能,他任羲和掌管天地,派羲仲等4人掌管东、南、西、北四方。此外,他制订了历法,将一年定为366天,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使使农牧、渔猎都按季节进行。尧在位共70年,当他86岁时,感觉到自己已年老力衰,想找个人继承他的帝位,有人向他举荐了贤能的舜。

据说,舜是个奇人,他的眼珠里有2个瞳仁。舜从小母亲死了,只跟双目失明的父亲一起生活。后来,父亲又娶了妻子,他有了继母。继母生了一个儿子叫象。象长大后是个好吃懒做,凶悍顽劣的人,又极能搬弄是非。他曾和母亲私下密谋,想方设法要将舜害死,以独占家产。可宽厚仁慈的舜却一直以德报怨,善待他们,对他们的陷害并不记仇。尧得知舜的事迹后,对他很满意,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以便于对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考验。舜靠自己的美德和威望,使历山争夺土地的农民懂得了互让;使雷泽争夺房屋的渔民化干戈为玉帛;他还教河滨的陶工制的陶器的方法,使制出的陶器更精致。这么多的政绩,使他名声大振,每到一处,总有许多人住随他,从而逐渐形成了村落、乡镇、城市。尧给赏赐给舜很多东西。

舜的父亲和弟弟象都很眼红,想出更多狠毒的手段来害舜。一次,父亲让舜到粮仓顶上去干活,而他在下面将梯子撤掉,然后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幸好妻子娥皇、女英事先发现了这个阴谋,告诉舜上粮仓顶时带上两顶斗笠。如果下面起火,让舜两手各举一顶斗笠。这样,起火时舜拿着斗笠的如同翅膀,是他从房上飘落下来,安然无恙。

还有一次,父亲让舜去淘井,又想趁机将井填死,想活埋舜。没想到的是,舜却在井壁上凿了一个洞,从旁边斜道爬出来了。事后,舜仍旧没有计较,也不怪罪他们。

尧听说舜心胸宽广到如此程度,对他更加放心了,于是,就放心把治国大权交给了他,自己到各地去巡视。舜就就这样掌权了20年,他把政事处理得很好,得到百姓的拥护。这时,尧已经100多岁了,视察天下归来,就把全部权力都交给了舜,自己回家养老。又过了8年,尧去世了,舜一如既往得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就是“尧舜禅让”的故事。

禅让、篡位还是拥戴?

此外还有一个“插曲”:舜晚年时也像尧一样到处视察,不幸在苍梧地区生重病逝世。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很想念他,经常扶着门前的竹子流下思念的泪水,点点泪珠滴在竹子上,凝结成了斑斑点点的纹,人们称此竹为“湘妃竹”或“斑竹”。

对于“尧舜禅让”有人认为这个传说是编造的,他们的帝位继承根本不是“禅让”,而是“篡夺”,而且从史料中找很多证据。《史记》中记载,舜掌握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迅速大量扶植亲信,排除异己,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举十六相”,“去四凶”。

“举十六相”就是启用尧原本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去四凶”就是把尧正在宠信的浑饨、穷奇、符杌、饕餮同时除掉了。这样,就将尧的势力掏空。然后,舜又将尧软禁了起来,禁止他与儿子、亲友见面,逼迫他让位。最后,他为除后患,把尧的儿子放逐到了丹水。尧让位之后可以安享天年,因为他毕竟是舜的岳父。

传说舜南巡,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听到舜的死讯,娥皇、女英跑到那里,抱竹痛哭,两人投水自尽。想想看,几千年前,苍梧之野,人烟稀少,不是政治经济中心,也不是边关,舜干嘛去南巡到那儿?他当时已经是百岁高龄的老人,哪能走到数千里之遥的苍梧?这么大年龄出远门,为何没有家人照应?既然不带家眷,为什么后来2个妃子又如何为他投水而死?据此,台湾的柏杨先生得出结论:要不是由武装押解,不得不往,就是追兵在后,盲目逃生至此。二者必居其一,是耶?非也?

另外有人认为,他们并非“禅让”,而是“拥戴”。

孟子、荀子等就持这种观点:皇帝职位最高、权势最大,不可能舍得把天下给人。那么,他们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呢?《孟子·万章篇》记载:尧死之后,舜跑到南河之南,避尧之子丹朱。但诸侯都跑来朝见舜,人们打官司的也来找舜,歌谣也是歌颂舜。于是舜就接受了人民的推崇,登上了帝位。也就是说,不管尧是否禅让,诸侯和民众统一“拥戴”,天下就是舜的了。到了禹的时候,也应如此。这种“拥戴”,与几千年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毫无两样。

此外,还有颇为有趣的一说说法,是“畏劳”说,禅让没那么严肃和神圣,只不过人们不想担当这份苦差事。《庄子》说,尧本想把天下给许由,许由不受;又要给州支父子,州支父子也找借口不受。到底他们为什么都不愿意接受帝位呢?韩非子说,尧在位时,他自己屋顶的茅草都不整齐,房子的椽梁都无雕饰,他和家人吃粗粮、咽野菜,冬天里只能裹着兽皮,夏天也只是披着葛布。即使一个守城门的人,也比他收入高。谁愿意自己辛劳了一生,还把这份辛劳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也遭这份罪呢?

看来,围绕“禅让”说,各种千奇百怪的传说有很多。倘若尧舜禅让确有其事,那时候他们的高尚举动是足以让后世的帝王们汗颜的。

点击谜团——大禹治水治的是哪里的水

一说到大禹治水,现在一般人都认为是黄河水;还有传说中的龙门,是在陕西的韩城和山西的河津之间,此地,黄河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被人们称禹门口。

但是,试想按照夏代施工技术的水平,大禹能完成这么大的工程吗?还有传说是大禹根据不水系的不同,把天下(全国)划分为九州,事实上夏初的疆域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所以说许多神话传说是互相矛盾的,很难自圆其说。之所以这些传说有夸大之处,实际上是因为它们把1000多年中许许多多的人治水的功绩都归功到大禹一人身上,对史实作了无限的夸大。

考证发现,大禹治水,治的并非滔滔的黄河之水也非长江之水。那时的洪水事实上是海侵,也就是海平面上升后,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种灾害是世界性的,许多民族都有这种遭洪水所淹的传说。当洪水退却之后,地面留下一片淤泥,如果不治理,就不能进行耕种。因此看来大禹的功绩,应该就是这种洪水后对田间水渠的管理。这样才和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大致符合。

周公到底有没有篡位称王

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大约活动在公元前1100年时期,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由于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也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关于周公,历史上有很多传说,而最著名的,应该是周公辅佐周成王的事了。

周朝时期,周武王姬发去世后,他的儿子成王诵尚且年幼,于是周公就作为叔父处理当时的政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史记·周本纪》中也记载,当时因为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可见,周公在当时只是“夹辅”或“摄(代为)行政”,并没有什么篡权之意。

然而另外有一些记载表明,周公在当时的作为并不是这样的。《荀子·儒效》和《淮南子·汜论训》中都说,周公“履天子之籍”。清代的王念孙在其所著的《读书杂志》还解释说:“谓履天子之位也。”《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中又称:“周公践天子之位”;等等。

近些年来也有人对此进行了考证,在《尚书·大诰》中记载,“王”称文王为“宁王”,又叫作“宁考”。什么是“考”呢?就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成王已是文王的孙子了,因此称文王为“考”的“王”就只能是周公。

种种记载表面,周公当时应该是身居王位,自称为王的。

那么,周公为什么要“践位称王”呢?

为国家打算

根据《尚书·金滕》的记载,周公曾经对太公和召公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说的这句话中,“辟”是指王位,“弗辟”也就是不掌握政权的意思。

在武王姬发死后,东方尚未平定,很需要一个新的国君来带领周王朝继续完成大业。但是,当时的周成王还很年幼,不足以担此重任。因此周公在经过慎重考虑后,认为:我如果不即王位,就可能令诸侯叛乱,先王未成之事业将坠,我恐怕死后无言以告我的先王。

在《荀子·儒效》也说,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背叛)周”。

意思也是说,当时天下初定,局势还十分不稳定,成王年幼,缺乏治国的能力。国家没有英武老练的君主,就不能巩固新生的政权。而且实际上,周武王在弥留之际,也曾有过传位周公的想法。

据记载,周武王曾经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可以稳定周朝初年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兄死由弟来继承王位。

当武王说出自己的这种想法后,周公顿时诚惶诚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可见,周公本来是没有篡位的想法的。

因此《韩非子·难二》中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就是说,他后来执政只不过是代行王政,等到成王年长后,再归还王位。正因为这样,“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

显然,周公“假为天子”,应该完全是为了整个国家的事业着想的。

反对的观点

但是,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荀子·儒效》中称:“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有人将这句话解释为:屏者,除也,或蔽也;及,继也。意思是说,周公屏除成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偃然如固有之”,这不是专横篡位是什么呢?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中也曾记载说周公曾向太公、召公等人进行解释。如果周公自己没有篡位的野心,召公、太公也是当时的贤人,为什么会对周公产生怀疑呢?

尤其是后来“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因而发生了动乱。从管叔、蔡叔的一贯表现来看,他们都是忠于周朝的,不可能会轻易发生叛乱。在《逸周书》中的《大匡》、《文政》等篇,便有不少关于管叔、蔡叔“受赐于王”、“开宗循王”的记载。所以现在人认为,他们二人应该算得上是周武王的好助手。

而周公呢?他先是用计将他的哥哥按“兄弟相为后”应该继承王位的管叔调离京都,然后又趁管叔、蔡叔怀疑其动乱之机兴兵东征,把他杀了。

为何还要还位于成王?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周公应该的确是自己称王了。那么既然已经篡位称王了,为什么后来还要还政于成王呢?

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召公、太公怀疑周公,管、蔡联合武庚起兵反周,关中地区也随之着乱起来。这种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之外,于是他便改弦更张: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还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成王即位后,“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周公一家除了长子就封诸侯外,次子留守周室,世代共掌王政。由此可见,周公比后代的王莽、袁世凯机灵多了,他见篡位不成,就马上下野让位,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取得了大量的权力。

不过,周公到底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还是真有篡位的野心,耍尽阴谋诡计而未能全逞?要想在纷然杂陈的大量历史记载中找出一个结果来,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相关链接——《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

《周易》是一本有关八卦的书。八卦,相传是由伏羲氏创造出来的,后来又传周文王重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司马迁在《史记·日者列传》中称说:“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

《周易》中除了卦、爻辞外,还包括以前称为“十翼”的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十种“传”。其中,《易传》主要解释卦义,阐发易理。以上这些,除了伏羲画卦说可以认为是定论外,其余都还没有肯定其作者。对于重卦的人,有的说是周文王,有的说是伏羲,有的说是神农,还有的说是夏禹。关于卦爻辞,有的说全为周文王所作,有的说是周公所作,还有的说是孔子所作。对于易传,虽然历来都称是孔子所作,但也有人提出过疑义。

《周易》一书具体成书于何时呢?有人认为是周初周成王时期的著作,还有人认为是西周末年所作。但是,一直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何时所成。

同类推荐
  • 我的二战传奇

    我的二战传奇

    山坡~战壕~一胖子!天上鸟儿飞,胖子把鼻挖,远处尘埃起,大叫胖子看。胖子定眼瞧,装甲尘中现,魂飞菊花紧,大骂琴乱弹。坦克,装甲车,步兵,步坦协同?谁能告诉我,1920年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战壕中的胖子泪流满面的望着眼前的尘埃!
  • 逐鹿末年

    逐鹿末年

    所有的故事都从董卓进京开始。黑暗之后,汉失其鹿,天下逐之……诸侯混战,猛将对决,谋士过招,刺客暗行。谁又能杀死谁?
  • 我成为崇祯以后

    我成为崇祯以后

    本文的男主因意外触电穿越到了明朝成为了崇祯皇帝,而后因为具有了现代人的历史观和思维,开始为着一个目标为努力——扭转明朝灭亡的历史而努力。为此,不但加强了中央集权管理,清理内政,更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现代科学和军事知识,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抵御皇太极等外族入侵。更为重要的是,对待明朝历史上的众多文武官员,崇祯因为有了后世历史的提示,对各人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和升迁。但无法遏制的天灾人祸还是接连不断,国库始终入不敷出,崇祯呕心沥血依然感到力不从心。在听取了徐光启等人的建议后,他决定首先着力支持工商业,发展国家经济,其次,利用山西等地的煤矿资源,开办官方挖掘,创造经济效益,以次赈济灾区,充实国库及军事力量。但在一起启动之后,微服私访的途中,突然有刺客跟踪偷袭,到底是农民起义军派来的刺客,还是朝廷内部出现了谋朝篡位之人。最终还是免不了进入历史的洪流,明朝还是灭亡了。
  • 景岗传

    景岗传

    时局不稳,奸臣当道,天下即将大乱。本是楚国官吏,鹿原因替义兄伸冤而怒杀丞相公子,投靠亲家却反遭其害,后得景岗好汉相救自此落草景岗山,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招纳各方豪杰上山聚义。且看他如何从普通草寇成长为一方豪杰,再君临天下,坐拥山河美人···
  • 重生之大明皇朝

    重生之大明皇朝

    明,天启年间,阉党越来越嚣张跋扈,政治极度黑暗。山海关外,女真势力慢慢壮大,叛乱也越发的严重。年轻的天子尚不知人间疾苦依旧躲在深宫大院里做着自己的木工活,随着魏忠贤肆意的发号施令,鱼肉百姓,荼毒百官。千言万语,都是苍天的不幸啊!
热门推荐
  • 总裁大人,慢慢来

    总裁大人,慢慢来

    误惹总裁,假戏变成了真做,宣小小包袱款款地跑路,再见面已是五年后。那个明明冷血的男人引诱道:“跟我回家,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宣小小抱着自己的宝宝:“我已经结婚了,看!”某男挑眉接过孩子:“正好,宫家需要继承人,买一送一,不亏。”
  • 龙嘘气成云

    龙嘘气成云

    风落梅花岁岁寒,雪覆枯藤处处暖。竹笋破土仍有力,直刺云霄上九天。武侠的世界除了杀戮与成长,更多的是用文字也难以描述的精神意志和武侠情怀。
  • 瓶邪之穿错喜衣

    瓶邪之穿错喜衣

    入眼满目皆是红色,房内梳妆台前,一方葵形镜中衬映出一人的倒影,金凤冠,紫霞披,珠玉玲珑,身着大红古代女子嫁衣。吴邪看着镜中的自己,满脸苦涩,想不到……。新婚之夜吴邪发现张家族长竟和他想象之中不一样。而在往后的日夜相伴耳鬓嘶磨中,吴邪发觉自己要完了,竟、竟……。1.“当初你向吴家提亲只是因为爷爷的嘱托和责任?”“是。”2.“你是不是早对我图谋不轨了?”3.“小哥,你知不知道他喜欢你?”
  • 周氏医女

    周氏医女

    新书“世玺”已开,欢迎入坑!…………………………………………………………有着穿越女和古代老实男“混血”基因的林孝珏重生了。上辈子被朱高燧背叛抛弃,她选择拒绝套路,不复仇,不虐渣,不踩白莲,不斗绿茶。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是修行的路上总有人无礼阻挠。不怕!咱通内经,晓仲景,谁不安分,就给他治病喝药。
  • 第九世位面天尊

    第九世位面天尊

    位面九分,天尊重现……异世少年慕洪天从小身染奇异怪病,生不是生,死不是死……十魂重具,在染杀场……这世界宗族林立,修元者和修玄者各有所长,纷争不断……且看慕洪天如何魂武同修,成为传说,如何快意恩仇,踏平巅峰之路,共主天下群雄。
  • 第一妾妃

    第一妾妃

    惊世才女,权倾朝野,受尽宠爱,却不料一遭被人弃,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秀才一朝朝堂,休妻弃子,抚着她姣好的绝美之貌,那个脱离了秀才本相的驸马,变得狰狞惨绝,‘知不知道我一直不喜欢你出口成章的嘴巴’说完连根拔起了她的丁香舌。狠狠地攫住她的下颌,面色扭曲且狂笑,‘你的眼睛总是让男人着迷,还有你的脸,红颜祸水……’说完的同时,眼睛被剜了,脸颊划得面目全非。带着怨愤,独生爱女被一剑杀死,哀莫大于心死,携着全部的恨跳崖了。却不知,此一时彼一时,她以血为誓,用灵魂跟魔鬼做了交易,重生后的她却成为了昭阳帝国苏家嫡女,身份成谜的苏涟卿,开始慢慢剥丝抽茧,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真相的时候,才猛然发现……
  • 川川城隍

    川川城隍

    城隍爷:我无心娶妻阿川:我无意婚嫁曹判官:我押三月贡品能成高小公子:成不了!阿川嫁我阴阳司:阎王大大给我加俸禄!阎王:这事儿有多深,你们哪里晓得。小王心里苦小王不说......
  • 幸好,没有在一起

    幸好,没有在一起

    《幸好,没有在一起》收录的是爱而不得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的是W小姐亲身经历的,有的是发生在朋友身上的,有的是陌生人向她吐槽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有你,也有他。你不愿相信的,却是真实存在的,绕不开的。W小姐的文字,有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扇醒那些不断骗自己的女人,揭穿男人那些欲盖弥彰的真相,让你隐藏多年的情感尽情在她的文字中宣泄。当你读完这些故事后——真正醒来时,一定会带着微笑,给自己一个变得更好的理由,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 失忆小王妃

    失忆小王妃

    暗夜幽汐,世纪梦羽阁老大暗夜震唯一的亲孙女,受尽百般宠爱,穿越来到“天翔国” 醒来的幽汐却忘记自己的一切,只知道,自己是大将军梁沛的三女儿梁羽汐 不受宠的三小姐,她没有记忆,什么都不争,却依旧受人排斥,只因为她美丽的容颜。 丫鬟刁难,姐姐狠心相待,爹爹无视,她都可以不计较。 可是天翔国有难,却要她一个小小的女子来挽救。 反抗,是必然! 结果却依旧摆脱不了宿命夜影熙,多情王爷,相貌绝世,府中姬妾尚......
  • 蔷薇色蝴蝶

    蔷薇色蝴蝶

    这周在兰言月身边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妈妈结婚,一件是莫名其妙爸爸就成了嫌疑人。兰言月原以为这已经够倒霉了,谁知道,不经意的闯进私宅,竟然被骄傲自大的他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