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89200000020

第20章 拒敌于国门之外还是诱敌深入

魏源在北京问学时,曾研读过《孙子》、《吴子》和《六韬》等兵法书籍,并作过注释,惜今已失传,只留下一篇《孙子集注序》,其中强调说:“谋定而后战,斯常夫可制变。”终其一生,魏源曾两次从军。第一次在道光十年(1830)年底。其子魏耆记述说:“庚寅,回首张格尔扰西陲,果勇侯杨公芳参赞军务。府君以与有文章之好,遂请从自效。至嘉峪关,闻罪人斯得而返。”。此时,张格尔已被处死,叛乱者乃其馀党博巴克。此系魏耆误记。博巴克于八月围攻新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两城,清帮办大臣塔斯哈战死。清廷乃急派长龄督办回疆军务,又派陕西提督杨芳[此时驻固原]、甘肃提督胡超[此时驻甘州]迅速赴疆,率军助战。三十七岁的魏源,此时在北京。他因曾设馆为杨芳的儿子杨承注授课,与杨芳有旧谊,乃请求至杨芳幕府效力,同时可考察西北边疆地理,领略塞外风光。在京友人邹汉勋‘为其赋诗送行,中有句云:“我是护儿方受《诗》,读至击鼓发豪兴。忽闻祖生先着鞭,使我通宵不能暝。”魏源行至甘肃嘉峪关,闻前线已节节取胜,援兵不再上道,乃止,留连驻地。他深感遗憾:“我生第一伤心事,未作天山万里行。”及第二年春,得父亲魏邦鲁在江苏宝山县任上重病讯,魏源乃亟亟南下。’

在甘肃,魏源作《西师》六首,歌唱“从此天山一扫定,凯歌杨柳劳归师”,更坦率地指出,新疆之乱,缘自边吏敲诈勒索,边民积怨至深。诗云:

见说王师讨叛羌,诏书祸首罪边疆。

譬从南海骚珠翠,奚异西陲索白狼?

张奂早辞羊马馈,王师何至羽书猖!

虫生朽木非今日,蚁溃金堤自古防。

魏源第二次从军,则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他在浙江参钦差大臣裕谦幕府,因建议不被采纳,不数月,便辞归扬州。

这两次从军,虽然都时间短暂,于实战无多体验,更谈不上有何战绩,但并没有因此冲淡魏源对军事的关注与对军事研究的兴趣。他不但有《圣武记》、《夷艘寇海记》这样的军事史着作,而且有《筹海篇》、《城守篇》、《水守篇》、《苗篇》、《军政篇》、《军储篇》这样的军事理论着作,远非低吟高唱的墨客所可企及。

《筹海篇》题中的“海”,指海事,又特指抗击海外侵略者从海上入寇这样的海事。《筹海篇》,是魏源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筹划抗战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高亢的集中表现。

《筹海篇》共四篇,首议守,次议战,末议款。

何以首议守?文章开宗明义说:“自夷变以来,帏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概括地说,对于英国这样的侵略者应该守中有战,先战后款。

是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及其后接踵而来的列强,船坚、炮利、兵强,它们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已步入先进行列,而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闭关锁国政策钳制了中国人民的眼光和智慧,耽搁了中国的发展步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魏源与当时一般的朝官和士大夫的不同之处,亦即他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大胆地承认这个事实,并把这个事实作为他写《筹海篇》的大背景,作为“以守为战”的战略思想的根据和出发点。

在鸦片战争中和战争后,在如何对付侵略者的问题上,当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是主张拒敌于国门之外。

是主张“抚夷”,希望在谈判桌上息事宁人。魏源对“非战即款,非款即战”的态度提出了质疑,写道:“自用兵以来,中外朋议,不出二端:非苟且,即虚骄。”要拒敌于国门之外的人,不正是不了解或不承认敌强我弱的态势,虚骄得可怕吗?魏源认为,这种人“不筹守而即战,是浪战”。而一意主张谈判的人,不正是甘受凌辱,苟且得可耻吗?魏源认为,这种人“不议守而专款,是浪款”。

至于如何抗敌于国门之外,当时也有两种议论。其中一种是主张在东南沿海多设炮台,认为“多一重门户,增一重保障”。魏源则认为,这种设想,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他追述道:“自军兴以来,各省铸大炮不下二千门。虎门、厦门、定海、镇海之陷,每省失炮约四百馀。此皆重八千斤至一千斤”,然而,“先后遗敌者千五六百门”。“夷初攻厦门之役,我军开炮二百馀,仅一炮中其火药舱,大艘轰裂沉海,夷船遂退,是数百炮仅得一炮之力也。再攻定海时……仅一次击中其火轮头桅,即欹侧退窜,是数百炮仅得一炮之力也。攻广东省城时,惟中其一火轮、一兵船头桅及舢板数舟。攻宝山时,陈提督炮中火药轮,沉翻者二,击破其头鼻、头桅者二,夷遂绕攻小沙背,是亦仅各得数炮之力也。”魏源罗列这些战事,说明清军火炮虽曾几次击退侵略者的进攻,但中炮的几率很小。这是因为清军炮台“建置不得地”;“山炮陷于石洞,台炮陷于垣眼,陆炮木架不能运转左右”;“兵士施放不熟,测量不准”。因为有此三弊,故魏源议论说:“中则一炮亦足威敌,不中则千炮徒费火药。”又说:“器不中与徒。器同。”事实说明,光靠在海岸多置炮台以拒敌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铸炮守海口,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问题是,炮台一旦失守,后路全无抗战准备。虎门一失,英军长驱广州内城;定海一败,英军深入镇海、宁波以远;宝山一陷,英舰直抵南京城下。魏源回顾道:“自用兵以来,寇入粤东珠江者一,入宁波甬江者一,入黄浦松江者一,皆惟全力拒口外,而堂奥门庭荡然无备。及门庭一失,而腹地皆溃。”以致“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这些事实,是对那些只知添炮台的人的猛烈一击。

魏源又回顾道:“夷自六月[应是五月]初破宝山后,七月朔日[应是六月]始抵江宁,九月始出江口,前后将及三月[应是四月]。”如果清军后路早已备战,英舰岂可直闯长江?如果英舰既入长江,而清军亡羊补牢,立即组织抗击,又岂可安然出口?魏源认为,出现这种局面是“调度”不得其人。他举顺治十七年的往事为例,“郑成功百万之众破瓜州,破镇江,沿江郡县,望风纳款”,“东南全局皆震,其岌岌岂但今日?而梁化凤且款且守,突出陆战以挫之,火其百艘以走之”。这即是所谓“千兵易得,一将难求”。真的“一将难求”吗?魏源接着写道:“粤东初年有歼夷之备,而无其机,近日江浙有歼夷之机,而无其备。”明眼人都知道,林则徐在粤东有备无机,是因为他很快被谴责;江浙官员有机无备,是因为当时一味主和,投降派得势。魏源所说的“一将难求”、“调度无人”,不正直指道光皇帝吗?

当时,与“铸炮守海口”类似,还有一种议论:“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他们提出“雇商船以战大海,沉舟筏以截大江”。海战,不但要有船,还得有炮及其他武器,还得有熟练的水兵。如果这些都齐备了,便是建设了一支海军。这岂是一朝一夕之功?故“雇商船以战大海”的“御诸大海”的设想,当时只是空口说大话,全不切清军实际。魏源批驳说:“制敌者,必使敌失其长。”而当时敌之所长正在外洋,清军之短正在难以破其坚船,难以防其利炮。故御外洋,必“适得其反也”。

与“御海口论”者和“御外洋论”者相反,魏源主张“御内河”。他说:“守远不若守近,守多不若守约,守正不若守奇,守阔不若守狭,守深不若守浅。”具体办法,派废炮羸师诱敌舰驶入内河,然后沉舟下桩,遏其前,断其后。内河狭窄,敌舰只能鱼贯而入,成一字长蛇阵。这时,便可发挥清军水陆两军枪炮、水雷、火舟等近距离进击的优势,使敌舰首尾难顾。如果敌人弃舟登岸,则可发挥清军的陆战优势,“预掘暗沟以截其前,层伏地雷以夺其魄”。这叫做“口门以内,守急而战缓,守正而战奇”。通俗的说法,叫“关门打狗”。他满怀信心地说:“诚能择地利,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固人心,备火攻,设奇伏,如林、邓之守虎门、厦门,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则能以守为战,以守为款。”魏源这一守内河的战略思想,深受安南内河御敌取胜的史事的启发。他引叶钟进《英吉利夷情纪略》说:“嘉庆十一二年间,有大班剌弗者……亲往孟甲剌,约其兵头驾大舶十号,直趋安南富良江海口。先令其副兵头驾七艘入,以讨旧欠、索马头为名。安南闻之,先饬海艇、商船尽藏内港,故入数百里无阻,直至东京下碇,不见一人。及夜,忽有小艇无数,各载干柴火药,四面围至,急发大炮轰之。小艇皆乘上风,火发风裂,七艘俱烬。有黑鬼善泅者,游水出没,兵头骇遁,不敢再入。”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鼓舞人心的战斗。魏源认为“专守内河,守近岸,使夷船夷炮失其所长,已可收安南创敌之功”。又写道:“观于安南两次创夷,片帆不迫,皆其诱入内河而后大创之,则欲知奏奇功,断无舍内河而御大洋之理。”为证明诱敌深入内河的战略的有效,魏源更引近事说:“即如粤之三元里,非内地乎?若非夷兵登岸肆扰,安能成围酋截敌之举?松江府城,非内河乎?尤提军于上海失守之后,整兵二千,以待夷船驶入,放炮相持,二日而退。使先备火攻,塞去路,安在不可奏安南殄敌之功?”

根据守内河的战略,魏源还就各省的形势,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浙江,“弃定海,移其民于南田,严守宁波,佯退镇海招宝山,以诱入之,而后于甬江下游狭港塞其去路,乘风火攻者,上策;专守镇海,不使入者,次之;分守定海者为下”。在广东,“拆去四方炮台,增修外城,沉舟筏于猎得、大黄滘,倚山近水,坚筑土城,守以兵炮,使夷兵断不能闯省城,而后潜遣人桩塞乌涌上下,火舟乘夜夹攻者,上策;弃沙角、大角,固守虎门者,次之;驰内备而徙争香港者为下”。在福建,“以精兵重炮内伏虎头关,尽藏火舟于内港,佯以废炮疲兵守口奔走,诱入内港,而后水勇火具四面歼之者,上策;固守口门旧炮台不使入者,次之;纷增多台,自相牵制者为下”。在江苏,“弃宝山,专守上海,沉舟筏,阻江湾,而后诱其入江,潜以桩筏塞东沟下游,而火舟火勇攻歼之者,上策;固守东沟,毋使深入者,次之;守宝山海塘者为下”。在天津,“内徙炮台于近城,纵其深入,截其出口,而火舟水雷夹攻之者,上策;设兵炮于沙洪,伏地雷于近岸者,次之;远设炮台于口外者为下”。至若敌舰闯入浙之钱塘江或苏之扬子江,魏源则主张“乘无风之夜,潮退之时”,遣火舟攻之,或派水勇将水雷泅送敌舰之底,“一举而烬之,尤万全策”。

魏源这种专守内河的战略思想,是符合当时敌强我弱,清军无强大海军、炮兵也不强大的实际的,是符合扬长避短的战略原则的。他关于广东、浙江等省的战略防御的上、中、下三策,正是缩短战线、诱敌深入原则的体现。他提出的以火舟、水雷为主的火攻战术,看来也是清军从自己的实以上引文均见《海国图志·筹海篇一》。

际装备出发的较好选择。魏源没有实战经历和体验,但他的种种设想,证明他确确实实在“默运深思”。

然而,战争既受地形地势、武器装备等的制约,更受决策者、指挥者以及士兵种种人的因素的影响。当时,侵略者来势汹汹,志在必得,甚至士兵一上岸,即撤去舟船,截其归路,士兵们只能在战胜中求生,而清军中羸弱者多,有战斗力者少,有顽强斗志者更属凤毛麟角。魏源的上述种种设想,除地理因素外,其他因素未多加考虑,且他的设想并未被当权者采纳,没能付诸实践,得到检验,因而仍属书生伏案,纸上谈兵。

例如,对敌舰被诱入内河后双方兵器优劣的论述,魏源便相当偏颇。他说:“大炮者,水战之用,非陆战之用也。即水战,亦我师击沉敌舟之用,非敌舟击伤我兵之用也。”

理由是,敌之“大船不能近岸,小舟不能载大炮”。然则,敌舰既入内河,其舰上之炮,不能击清军水师?不能击岸上陆师?此可疑者一。魏源又说:“若夷从船上开炮,则无论数千斤之炮,数十斤之弹,遇沙即止,而我兵得于沙垣中炮击其舟。”“但使近塘近城之地,兼伏地雷,则我炮可伤夷,夷炮不能伤我。”然而,敌舰既入内河,其炮弹一定只落在沙滩上?一定“不能伤我”?此可疑者二。魏源还说:敌“闯入内河,则舟岸相去不过半里数丈,而我之扛炮必可及半里,火箭喷筒可及十数丈,但沿岸先筑土垣,则我之火器可及夷,夷炮不能及我”。这就更怪了。

炮为何不能及我?此可疑者三。当然魏源说上面这段话,是为了说明若在内河交战清军可更好地发挥武器的优势,从而反证“专守内河”策略之可用而有功。然而肆意夸大清军之利,又肆意缩小敌炮的作用,肯定对实战是极不利的。这也是知识分子好夸大其词、具有片面性的表现。

同类推荐
  • 爱因斯坦 富兰克林(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爱因斯坦 富兰克林(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本书侧重讲述爱因斯坦和富兰克林两位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家世及对其一生产生影响的人和事,有童趣,有苦难。希望这些影响人类文明史的科学家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所裨益。
  •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这本李嘉诚的传记,尚未问世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引发出版界、财经界、网络世界的大震荡:各大出版机构重金预定,为获得版权展开激烈争夺;商业大佬争相试读,阅后一致强烈推荐、口碑传送;成千上万网友奔走相告,为一睹本书内容而绞尽脑汁、用尽办法……在这本书中,李嘉诚毫无隐瞒地、诚挚地透漏了他传奇而跌宕的一生,讲述自己从青年时代到成长为亚洲首富的全过程,包含人生转折点上每一个隐秘而关键的细节。
  • 巴甫洛夫 门捷列夫(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巴甫洛夫 门捷列夫(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本书对巴甫洛夫和门捷列夫二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二人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 笔著华夏:郦道元

    笔著华夏:郦道元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笔著华夏郦道元》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我坚信

    我坚信

    奥普拉温弗瑞的《我坚信》(what I know for sure)是奥普拉本人的文字第一次出版成书,是她在杂志《奥普拉》上专栏文字的精选结集。国内正版引进。在这本书里,奥普拉从一个记者朋友的提问开始,回顾自己一生的奋斗,她真诚地问自己,也真诚地回答,经过了这么多事情,我真正相信的是什么?永远会坚持的是什么?奥普拉一生的成就辉煌,也充满了坎坷。在这本书里,她直面内心的敏感和脆弱,回忆往事的波澜涌动,也回望生活的那些细腻的幸福瞬间。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一生奋斗坚持经验的总结。她说,她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在为阅读时间做准备。她觉得最幸福最平静的时间,就是坐在那棵大树下阅读。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错体真爱

    错体真爱

    为证明不是被供养的花瓶,她决定加入光荣的警界,可明明知道他是个黑帮分子,却在长久的接触中而深情。为了他,她毅然的舍弃了准豪门少奶奶的身份,目的就是为了和他长相厮守....
  • 我8天的青春

    我8天的青春

    总是有一些人出现在你很需要的时候,当你认为一切都就这样错过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所谓的当初的恨只不过是当初的青涩和幼稚的自尊扭断了当初彼此通往下一个路口的可能。经历了很多才发现:我们都没有变,我们都还在原地顾盼自怜。不是不想回到过去,只是大家都知道已经回不去。于是那些错过的往事总是在灵魂里面萦绕。黑涩的犹如怒放的紫玉兰让人心有余悸,而红色的就像血管里面鲜红的液体,让人心疼。再回首,我们都已经不再一如当初,只是我还在回忆在当初,靠体验着这些生命中的故事在生命的旅途中行走着,记录着。其实不多年以后我们的故事怎么样,我们知道自己真实地活着就是好的。
  • 东隐传

    东隐传

    多线,多主角,长篇【大概】,慢热,正剧【哈哈哈】,不搞基【大概】,清水,成长史,严肃的胡说八道,考据党饶过我,一本正经的吐槽【我恨取名字
  • 紫薰

    紫薰

    夏紫薰是活泼的,可爱的,可是没有人知道她的内心藏着些什么,而池寒枫是冷冷的,孤独的,他的生命中没有朋友这个词,直到遇到她,夏紫薰,他命定的妻子。而他们,又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
  • 彼岸依梦

    彼岸依梦

    他们的爱可以不计生死,可以不计权力地位,可以不计千年孤独。千年之前,幽兰为了萧敬峰灰飞烟灭,他为她被困千年。千年之后,物是人非。月葵,一个与幽兰长的一模一样的人,他与她的相遇是偶然,还是命中注定。明明是她,却又不是。人与神,就这样纠葛在了一起。为了寻求答案到鬼城,到北疆……一步步走来,是是非非,他到底爱的是谁?第一次遇见就让她不自觉的流泪,十七年从未流过泪的人,却因为一个陌生而流泪。真的是命中注定的吗?明明知道他的心中只有幽兰,却还是为什么不自觉的随他而去。
  • 花落半院谁人拾

    花落半院谁人拾

    这是一部微小说集,有古有现,绝对原创,如有相似,纯属巧合。。
  • 论语学案

    论语学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零敲碎打大清国

    零敲碎打大清国

    检阅过去的历史,常常能够让我们不自觉地审视现在和未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大约就是这个道理!在对《清史稿》等有关史料的阅读中,我感到,清朝是一个叫人着迷的时代。有人可能会说,清朝是部族政权,清朝充满了血腥斗争,清朝钳制人的思想……是的,这都没有错,清朝留在历史上的负面因素确实昭然在案。但仍然不能否认,每一个朝代都有她的缺憾和优美,都有她的低徊与潮涌。世界上有哪样东西是完美的呢?——清朝自然也不能例外。
  • 张艺兴:这个魂穿有点萌

    张艺兴:这个魂穿有点萌

    原主驾鹤西去,想尽办法找到自己,要自己帮她安稳度过下半生。有话好好说,别绑架啊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