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89200000011

第11章 经世的一个热点:关注水利

魏源没有当过大官,不可能有影响国家大政的经世举措,来实现他的“君明臣贤、国强民富”的经世理想。他任州、县官时,保护河堤、保境安民、改善牢狱居住条件,“改建书院,储卷籍,置义冢,设义学,整饬育婴堂、恤嫠会,传种牛痘,兴水利,培地脉”等等,自然都是经世“善政”。这些“善政”,对于整个朝廷来说,对于一个时代来说,都是枝枝节节的,不能触动社会制度的本根,却可以促进办实事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魏源经世,主要靠着书、写文章,来影响当代和后代的经世者。这是他的最大的经世贡献,本书在以后的各章里将详细论述。这里单谈他对水利的关心与努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旧中国,有无水灾、旱灾,不但直接影响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的生命和生活,而且影响国家的税收、财政,甚至国家的兴衰。这是历代包括明君贤臣在内的许多人的共识。连康熙帝在他的《圣训》中也指出:“黄河溃决,关系运道民生。”“水利一兴,田苗不伤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作为有志经世的士人,魏源焉能不从史书中、从现实中敏感到治水的重要意义?正如他的朋友包世臣所说:“默深网罗近世有心世道之文至夥,而河事尤所注意。”嘉庆十九年(1814),魏源第一次上北京时,就注意到了黄河的变迁,成诗道:

客行梁宋道,言访梁宋迹。

欲寻史上踪,十九无一获。

浊河决千里,一淤辄寻尺。

屈指三千年,几决几淤积。

每有浚濠人,十仞逢甍脊。

沙覆中天台,尘掩兔园宅。

当年歌舞馆,下隔黄泉百。

当年龙战垒,上有河声湱。

陵谷复陵谷,太息重太息。

今日为陵,明日成谷,黄河如此大的自然变化,影响着社会的变化。这,引起了这位热血青年的无限喟叹。这,也引起了他对井田时代地尽其利、水旱无忧的向往:

缅怀画井世,畎浍兼沟涂。

经纬备潦旱,纵横资世储。

一经阡陌辟,屡值黄流潴。

谁言尽地利,地利弥有馀。

也许,这个时候便是他往后思考如何治理黄河的契机。

道光二十年(1840),作为幕僚的魏源,奉督抚之命去疏浚江苏的徒阳河,这更增加了他对水患水利的感性认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和第二年的春天,魏源两度上京赴试,两度从固安北渡永定河,顺便与这里熟悉河事的人了解永定河的水文情况,写成《畿辅河渠议》。他认为,畿辅的漳河,宜导之东北行,“东北行则安,东南行则病”,因为漳河的地势,南岸高,北岸低;永定河则宜导之南行,因为永定河的地势,北岸高,南岸低。他批评说:“近日治水者皆反之,逆水性,逆地势,何怪愈治愈决裂?”

他又认为,治漳河、永定河等应以“不治之治”为上策,即不筑堤束水,任其“迁徙无定”,因为“退淤之后,麦收必倍,报灾之岁,例免差徭”,“膏淤所及,以夏麦倍偿秋禾,民反为利”,大水退后,“土人谓之铺金地”。他进一步说,河水“以千里来源,而束之两堵之堤,适足激其怒而益其害,又况两岸有沙无泥,遇风则堤随沙去,遇水则堤与沙化,是筑堤不能束水”。

永定河本名浑河,因为河水非常浑浊而得名。上游称桑乾河,流至宛平,称卢沟河,下游则纵横荡漾,河道迁徙无定,故俗称无定河。康熙帝于三十六年(1697)亲至河边观察水情,第二年即派大臣于成龙进行修治,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经固安、永清至东安狼城河,修筑南北河堤一百八十里,浚河一百四十里,引导浑河水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至天津西沽入海。康熙帝赐名为“永定河”。这是康熙帝和于成龙的一项政绩,被载入史册。然而,魏源记载道:“康熙三十九年,抚臣于成龙发言改河东北,注之东淀,而淀受病。乃乾隆二十年,开北堤放水东行,于是河日淤,堤日高,视平地一二丈以外,动辄溃决。”他叙述的当然是事实,说明康熙乾隆年间对永定河的治理有功效,也有后患。

但是,魏源对漳河、永定河“无治而治”、任其患漫的思想,却很新鲜、很特别的。这大概是他看到堤高沙积的不良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思路,又过分地信任“旬日水退,土人谓之铺金地”的那种粗放式耕作的“理想”了。

当然,作为一个尚未踏入官场一步的士人,魏源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也足见他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后来(道光二十九年)他在扬州府兴化县任代理县令,冒着淋漓大雨,不顾生命安全,又越级请命,以保护大堤不溃,保证下游田亩不淹,是他关心水利事业的思想的必然逻辑发展。这年,也是因为魏源关心水利事业,两江总督陆建瀛委托他查勘“下河水利救解之策”,同时“将上游、下游及中段情形逐一查访”。于是,他经六安至盱眙及安徽天长等县,巡查禹王河故道,并汇查了历年的案卷和河图图说,于道光三十年(1850)向总督写了一封“论下河水利”的信。

信中,他对长江北岸江苏地段的河渠情况作了相当专业的分析,否定了过去的三种治水方策:一是引淮河水入长江;二是在下游筑堤束水归海;三是移邮南四坝于宝应县,又在山阳(今淮安)县的泾河建闸,以求河水归海之路较近。他否定的理由都相当充分。他建议:“求其可以拯急而费省者,莫如先培运河西堤石工之一策。”因为运河西堤紧靠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

邵伯湖,“两面皆水”,而各湖又接纳包括淮河在内的众多河流的来水,一到汛期,西堤即有溃决之虞,江苏腹地可成水泽。第二年(咸丰元年),魏源又上书陆建瀛,为下河七州县请命,要求西堤补砌条石,不用砂土。这样,“既有归江各路以畅之于下,有归海各闸以泄之于旁,又有西堤石工高厚坚固以横障于前,纵有全湖风浪,不能冒过西堤”。

虽然魏源声称,这样做,“实急则治标之计”,但亦为莫可如何的“拯急”之策。这反映着魏源在关注水利事业的过程中的求实态度。

魏源关注江苏腹地的水利,论及下河七州县的防汛避患,固有总督陆建瀛的委令在前,更因魏源关心民瘼。此时,魏源不过兴化县一位知县,不过高邮州一位知州,而他谋及的却是全局。这正如包世臣在信中所说,“阁下以邻境有司,不分畛域,出手券谕市人,出钱抢险,得以保全新埽三段,非恫在抱如吾弟者,安能及此?”魏源就是一个这样想干大事实事的无私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着灿烂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它流经黄土高原,过潼关以下地势平坦,大量泥沙淤积,遂成水患。据史料,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就有治理黄河的记载。当时,王景、王吴率“卒数十万”,“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千乘,即今山东利津县,是当时黄河的入海口。是后千多年,历代都有河患,都有修筑。至清初,黄河下游淤塞不通,黄河水漫流南下,夺淮河河道入海,黄淮合流,以致苏皖北部泛滥成灾,成为心腹大患。康熙帝当政,“以三藩、河务、漕务为三大事”,书写在柱上,时时提醒自己,这说明治理黄河当时已成为国家大政之一。他起用靳辅、陈潢等治理黄河,筑堤御水,前后历时二十六年,才使黄河“水归故道,漕运无阻”,且“清水畅流敌黄,海口大通,河底日深,黄水不虞倒灌”。

但是,包括靳辅在内的历代治黄河者,大都在下游用工夫,没有根治中上游的水土流失,致河患依然如故。正如魏源所描述的,河臣多用“堵”的办法治河,“惟务泄涨,涨愈泄,溜愈缓,海口渐淤,河底亦渐高,则又惟事增堤”,“河高而堤与俱高”。“河堤内外滩地相平者,今淤高三、四、五丈,而堤外平地亦屡漫屡淤,如徐州、开封城外地,今皆与雉堞等,则河底较国初必淤至数丈以外。”黄河在徐州、开封等处,成为了“天上河”。因而,“每汛必涨,每涨必险,无岁不称异涨”。故自“国朝以来,无一岁不治河”。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用于治河的开支,年年递增,成为清代财政的一大负担。魏源记述道:“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后之河费,既数倍于国初;而嘉庆十一年(1806)之河费,又大倍于乾隆;至今日而底高淤厚,日险一日,其费又浮于嘉庆,远在宗禄、名粮、民欠之上。”据魏源估计,“国家全盛财赋,四千万出入”,而治河“岁费五六百万”,占全年总收入的八分之一至七分之一,是故“河工者,国帑之大漏卮也”。

针对清朝以往一百多年治理黄河以“防、堵”为方针,筑堤束水无效、国库开支又很大的情况,魏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改道,即改变黄河的河道。他断言说:“断非改道不为功!”并且说:“人力预改之者,上也。否则,待天意自改之。”

如何改道?魏源根据自己对黄河两岸的地形地势的分析,认为:黄河“一旦决上游北岸,夺溜入济,如兰阳、封丘之事,则大善;若更上游而决于武陟,则尤善之善者”。

办法是:“乘冬水归壑之月,筑堤束河,导之东北”,经河南的阳武[今原阳]、延津、长垣,到山东的东明,此“即汉唐旧河故道”,有“天然河漕”;然后流至山东张秋,与运河贯通,至于“张秋以东,下至利津,则就大清河两岸展宽”。

魏源认为,如此改道之后,“河既由地中行,无高仰,自无冲决;即使盛涨偶隘,而堤内堤外相平,一堵即闭”,自无水灾之忧;而且,“南岸有旧河淤身千馀里,高五六丈,宽数百丈,以[旧河]北岸为[新河]南岸,新河断不能再侵而南”,黄河水不会再泛滥于河南南部及皖北和苏北了。

魏源进一步说,这样改道有不少好处,主要是,每年可节省治河费五百万,“十数年可渐复乾隆库藏之旧”,节省的钱可以“全力饬边防、兴水利”;黄河以北自原武至考城一线土地硗瘠的居民,可迁至自开封至淮海一线土地膏腴之区;江苏的洪泽湖水通畅入海以后,淮西涸出的数万顷田土,可以开垦,且可“五坝不启,下河不灾,淮扬成为乐园”。

可是要实现黄河改道这样浩大的工程,谈何容易!主要的困难在于人们的思想问题。魏源预计,害怕裁缺裁费的河员,和不敢负责、坚持旧制的“畏事规避之臣”,必会“簧鼓箕张,恐喝挟制,使人口慑而不敢议”。魏源还预计,“自非一旦河自北决于开封以上,国家无力以挽回淤高之故道,浮议亦无术以阻挠建瓴之新道,岂能因败为功,邀此不幸中之大幸哉!”果然,十三年后的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开封的铜瓦厢缺口,洪水夺大清河入海,与魏源设计的新河道大体相同。不过,这不是“人力预改之者”,而是“天意自改之”。

其实,作为一个无职权无名分的普通士人,魏源关于黄河改道的美好理想,能够上达到朝廷重臣和皇帝那里吗?阻力仅仅来自河员和一些“畏事规避之臣”吗?在魏源撰《筹河篇》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经过鸦片战争的大清王朝,已在走向没落,有心思、有财力去兴建这样的浩大工程吗?而此时清廷财政已捉襟见肘。况且,正如魏源自己所说,这个时候,“国家大利大害,当政者岂惟一河!当改而不改者,亦岂惟一河”!所以,魏源只好自我解嘲:黄河改道这样的工程,非自己这样的“下士所敢议”。不过,自己既有志经世,出乎良知,又说,“亦乌可不议”?

关于长江中游的水文和水患情况,魏源陈述说,“历代以来,有河患无江患”,但是,到了嘉、道年间,“数十年中,告灾不辍,大湖南北,漂田舍,浸城市,请赈缓征无虚岁,几与河防同患”。

为什么呢?魏源分析说:一是“承平二百载,土满人满,湖北、湖南、江南各省沿江沿汉沿湖,向日受水之地,无不筑圩扞水,成阡陌,治庐其中”,蓄水区“十去五六矣”,于是“水必与人争地”。二是上游移民“刀耕火种,虽蚕丛峻岭,老林邃谷,无土不垦,无门不避”,于是“箐谷之中,浮沙壅泥,败叶陈根,历年壅积者,至是皆铲掘疏浮,随大雨倾泻而下”,到达江湖,“水去沙不去,遂成洲渚。洲渚日高,湖底日浅”,而“近水居民,又从而圩之田之”,“洲渚日增日阔,江面日狭日高”。结果“向日受水之区,十去其七八矣”,“容水之地,尽化为阻水之区”。魏源对湖广产生水患的这两个根由的叙述,是很符合事实的,很科学的,说明魏源目光锐利,剖析至精。

魏源还具体地指出:长江、汉水“上游,旧有九穴、十三口,为泄水之地。今则南岸九穴淤,而自江[指长江]至澧[指澧水]数百里,公安、石首、华容诸县,尽占为湖田;北岸十三口淤,而夏首不复受江,监利、沔阳县亦长堤亘七百馀里,尽占为圩田”。古籍所记载的云梦泽,早已不复存在。魏源用诗句记述这种变迁说:

自昔楚薮夸云梦,几见洞庭登《禹贡》?

今日楚薮称洞庭,遗迹何处寻云梦?

水钟三湘失七泽,自古沧桑多变易。

遂以九江诬洞庭,那识长江旧横辟!

荆州九穴十三孔,今惟二穴馀皆壅。

地不让水水争地,仰盂受灌建瓴涌。

沿湖圩田岁增岁,曲防壑邻占地利。

何况老林秦蜀开,下游沙塞洲渚洄。

更加夏汛蛟水至,万马孰御风涛雷。

呜呼!八百里湖十去四,江面百里无十二,安能塞川川不流!

面对江湖的这种现状,魏源提出了一个治水的指导方针:

“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两利相形,则取其重。”围湖垦田,“人与水争土为利”,确实可以解决湖区人民的部分生计问题,国家亦可升科,增收财政收入,这都是利。但是,减少水患,则是更重更大的利。“两利相形”,只能采取减少水患这一方。故他建议说:“为今日计,不去水之碍而免水之溃,必不能也;欲导水性,必掘水障。”不管是官垸还是私垸,“但问其垸之碍水不碍水”,碍水者毁,以畅通水路。这样,可以“毁一垸以保众垸,治一县以保众县”。无疑,这一疏通水路的治水思路是很正确的。

不过,他说:“患在人者,上游之开垦,亦无如何。”上游的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这是魏源已认识到了的。但“亦无如何”,放任不管,是当时上游的水土流失,还没超过“度”,无需管呢?还是魏源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过度开垦的严重性,无用管呢?还是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羽檄纷驰,无心又无力管呢?魏源还注意到了长江下游的水文和水患情况。他分析江、浙的地形说:“一自湖州[今吴兴]趋杭州,一自镇江趋常州,南北皆高。”长江下游沿岸诸州县因而成为“南北皆高”的中间洼地,加上这地区河湖纵横如网,水患必然频仍。道光三年(1823)、道光九年(1829)、道光十四年(1834),江苏都大涝成灾。

他又分析江苏南部的水系情况说:境内“黄浦东江、吴淞中江、刘河、娄江,皆泄太湖之水入海,再北为白茆、七浦,为孟犊,则泄太湖之水入江”。然而,浏河、白茆河、孟犊河到道光年间早已淤塞,流量最大的吴淞江也屡浚屡淤。道光五年(1825),江苏巡抚陶澍主持疏浚了吴淞江。

道光十二年至十五年(1832-1835),总督陶澍与巡抚林则徐又主持疏浚了浏河、白茆河,会通了七浦、徐六泾等处出水口,修筑了昆山的至和塘,疏浚了太湖的茆淀和三江口的宝带桥。对于浏河、白茆湖的出海口,因为内外高下相等,潮水常常倒灌,使两岸田土逐渐碱化,林则徐又主持于两河的出海口修筑高坝,“使不通湖,而导蓄清水”。道光十四年(1834),浏河、白茆河“骤涨丈馀”,林则徐又下令“急决海口大坝”,“不三日水骤退,吴田大熟”。魏源歌颂道:两河河口的高坝,“急则泄水入海,常则蓄水隔潮,已岂非地势使然哉”!

此外,魏源又考虑到江水水平面的高低情况,认为“水平则低田筑堤,使大水不能入民田,可使堤外塘浦之水自高于江,而江水自高于海”。因而他提出了两点设想:一是沿太湖各州县“大修圩田,则足以束外水使之平”,以建瓴之势,东注于江于海;二是于上游的长桥、宝带桥一带,疏浚吴淞江,“大去壅塞,方可吸湖水,使之奔腾于江”,同时“于吴淞口对坝逼溜”,以“激江水奔腾入海”。这些举措虽未能付之实施,未知后果若何,然而魏源的“纸上谈兵”,却是谈得似乎有理有据。至于在湖的周边“大修圩田”,使湖面日益狭隘,肯定是不妥的。

魏源认为:“天下事皆先本后末,惟治水则以末为本。”

所谓“治末”,就是重在治下游、治尾闾,“其利害功效,下游居十之七八,而上仅十之二三”。在苏南,“治吴中之水,终须致全力于吴淞,而未可紊其节次,劳其工程,舍尾闾而先肠胃哉”!下游通、尾闾畅,自然水流可迅速入海。魏源的这一设想有一定道理。

但是,治水不重视治源头,不重视治中上游,而以治下游、治尾闾为“本”,其他为“末”,这种思想对根治水患,恐怕是无益有害的。这,与他论及两湖水利时不重视治理源头的过度开垦的思想,是一致的。

同类推荐
  •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1)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从居里夫人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写到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居里夫人坚毅、勇敢、热忱的品质和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真切地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坎坷而的人生历程,铭记她为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
  • 穿越生命的冰河

    穿越生命的冰河

    本书介绍的人物都是身残志坚的勇士,他们不仅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超越了自我,穿越了步履维艰的生命冰河,也超越了常人,创造了健全人也为之惊叹的奇迹。
  •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帝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很明确,“帝师”是指皇帝的老师。本书从记叙帝师生平事迹入手,再现了帝王之师对历代帝王的教育、指导和辅佐,同时揭示了帝师以其亦师亦臣的特殊身份,对帝王决策的各种正面、负面影响之谜。展现给读者一幅亦真亦幻的历史画卷,道出一些亘古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
热门推荐
  • 黑起

    黑起

    大家好!我是本作品的主角兼老师黑起,没错,我的名字就是由战国时代著名大将白起的名字而来,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几个不重要的人物:首先是吐槽担当——张落,因为不重要就不详说了,接下来是外貌担当——蔡雯,这个也不重要,还有是春丽的担当——秋丽,总感觉会被人骂,最后压轴出场的是废材担当——驴超(废材)。那么就介绍这么多,故事正式开始。PS:章节名什么的都是浮云,我绝不会说是作者乱写的。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史上最强帮主

    史上最强帮主

    无兄弟不游戏。在这个古侠风的游戏之中,白云无意间创立了第一个帮派,更无奈的是居然是山寨类型的。占山为王,广聚天下英雄好汉。“不主动惹事,也不怕事。有事,帮派来抗,有福,帮派来发。痛苦,来帮诉苦,快乐,来帮分享。这就是我要建立的帮派,一个史上最强的帮派。”
  • 瀚海梦幻

    瀚海梦幻

    这是一片没有争执,没有勾心斗角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存在的世界。梦幻世界,一个不为人知的细小世界,一个可以去往各种世界的地方
  • 欺世盗冥

    欺世盗冥

    冥九天很认真的解释“记住我们不是小偷,我们只是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罢了,我们是这个世界派来的使者,我们是上苍之手。要记住噢!”
  •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

    《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作者徐迅是一位有着浓厚故土情结和深沉悲悯感的现实主义作家。《梦里的事哪会都真实》的小说背景基本取自作者的故乡——皖西南丘陵区的一个小县镇。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上发生的若干人事总是那么的刻骨铭心,特别是对身处社会底层的乡亲和小知识分子命运深切关注和同情,这使他的小说既有厚重的生活质地,又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他以一种散文化的舒如笔法展现发生在故土上的种种世俗百相。这其间有乡村少男怅惘的青春躁动,有采莲少女艰难的爱情厮守,有饱经风霜的老农人不尽的生存艰辛,有良知未泯的小职员无奈的官场诉求……
  • 日月修仙

    日月修仙

    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本是阴阳全备,五行相生,唯一能打破这种和谐的因素就是人的本心。修行也是修心,世间万物皆有法,逆天修行之路艰险曲折,不但要与天斗,还要与人斗。修行之人不仅仅要资质非凡,这机缘也是不可缺少的,而最重要的是意志要坚定。古往近来,惟有大意能者才会有所成,否则就算逆天资质,到头来亦是一赔黄土。
  • 改嫁皇后

    改嫁皇后

    前世的她是一名优秀的情妇,一个成功的商人,却没有朋友,没有爱情。今世的她是一缕异世幽魂,任是无情也动人,看她如何收获人情,如何斩获爱情。温文尔雅如他,爱她护她,却是别有内情,当层层真相被剥开,教她情何以堪?冷漠无情如他,强大到让她不得不步步为营。心灵失守是否敌得过家破人亡?她又该何去何从?
  • 傲世风华:神医颜瑶忆

    傲世风华:神医颜瑶忆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神医,她是晨曦国天下人皆知的废物。当她为了一次任务而葬身在火海;当全国皆知的废物睁开冰冷的眸子时她已不再是那个废物,当废物展露锋芒,全天下人为她倾国倾城……他是黑夜里的王者可是他去在她的面前脱却那冰冷的面具换上可以认她欺负、认她嚣张,甚至可以为她去死……笛子,古琴,弹奏一首那是多久的事情了,这次就让我们一起去面对吧
  • 针德战

    针德战

    扑克牌内暗藏着的仇恨,和当年的齐天大圣一样不满天规被贬下界。巨魔捞针的封印再次解开,堕落天空的使者渐渐浮现,天界将军的背叛,天帝该如何面对?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世上真的有起死回生秘术?选择、死亡、毁灭、分离……所有的所有,谁能解开?【黑洞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