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总像在过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总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而事实往往会是这样:在同一个阶段,我们面前同时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路要我们做出选择。有的人顾此失彼,有的人犹豫不决,有的人盲目决断,所有的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北大人从来不会这样,他们在面临一些事情和问题时,总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较为合理的选择。由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很少为自己选择的结果表示遗憾。
在谈到选择时,一位北大的学者讲过下面这样的例子:
一头毛驴很幸运地得到了两堆草料,却犹豫着不知先吃哪一堆才好,在两堆草之间来回徘徊。就这样一直转来转去,它守着近在嘴边的食物,竟然活活饿死了。因为它没有学会选择,同时他也不懂先放弃一堆去吃另一堆。
很多年轻人都因为面临多种选择却又难于决策而心烦意乱。
一位毕业不久的大专生,被分配在一家待遇很好的单位。可是他觉得自己的文凭还是有点儿低,想去考研,但是又怕读完研究生之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工作。
一位二十八岁的女孩,恋爱已经有五年了,她想结婚可男友至今还没有买到房子,她想分手却又舍不得这份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感情。
有一位同事给二十四岁的他介绍了一位女朋友。经过几次接触,他发现女孩聪明善良,可是内心又总嫌她长相不好看,所以进退两难……
当一个人拥有较优越的现实条件时,也就意味着他会面临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而可供选择的目标越多,人在作出决策之前,其内心的矛盾冲突也就会越多。
再说择业吧,只有小学文化并且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可选择的机会不是很多,因而只要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就会很乐意地去做并能踏实地做好;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从事的职业当然很多(包括简单的体力劳动),每一份工作都能满足他的某些需求,那么究竟去干什么工作,他的心里就不可能没有困惑了。
无论何种冲突与矛盾,其实质都是要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作出唯一的选择。在选择之前,我们的大脑会一直对方案进行反复的比较和鉴定,这种高负荷的工作总是伴随着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这样的情绪会更强烈、更深刻、也更持久。每个人都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因此总是希望自己能尽早作出选择。一旦作出了选择,这种烦躁不安的情绪也就随之结束。
选择意味着放弃其他的方案,同时,选择还意味着必须接受这一选择将要带来的一切后果,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那些长时间处于矛盾冲突状态以至出现心理障碍的人,往往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过度完美化。过度追求完美,就不愿放弃那些相对不重要的目标,因而迟迟不能作出选择,进而错失时机。而那些依赖性较强的人,因为不敢或不想承担责任,害怕面对可能到来的不良后果,所以不能独立地做出选择,最终因长时间承受负面情绪的压力而加重自卑感。
北大朋友们曾给出了以下几点关于选择的原则性建议:
首先,放弃幻想,从现实入手。
幻想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愿望:“如果……”“要是……”为了等待这些虚幻的假设,我们就会长时间地陷入内心矛盾和冲突之中,并因此失去原有的自信。其实,我们面前的目标,都不可能是“最好的”,都需要我们为此作出努力。所以,面对现实,付诸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推迟决策,从小处着手。
有些心理冲突是因为过早地要作出“最终决定”,而自己能够掌握的信息并不是很多,一时难于作出选择。
比如二十四岁的他,与对方接触不久,就希望得出明确的结论:要不要跟她谈朋友。由于了解不多,此时作出的选择难免不成熟。倘若进一步了解,就可以对她有新的认识———也许不再觉得她“不好看”,也许不再觉得她“聪明又善良”———那时候再做选择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
最后,切断退路,让自己别无选择。
任何选择都有其合理的一面,让人困惑的就是我们往往无法精确衡量得失之间的大与小。与其花太多的精力去作细致的比较,不如随机选取其一,专心致志地为之努力,这往往会使我们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有人曾经打过一个比喻:“把一对夫妇安置到人迹稀罕的大森林里去生活,想必他们不会有离婚的念头,因为别无选择,他们将致力于巩固彼此的关系。”事实上,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领域,别无选择都会是最好的选择———它能使我们集中个人有限的精力,去走好自己的路。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的选择,学业、就业、恋爱、婚姻、人际等,这些常常会让我们产生困惑,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做到抛开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我们常常感到事情让我们左右为难,其实是不确定的心态左右了我们的思维。从现在起,好好审视自己,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想做的事都做完,但我们应该能让自己发挥最好的一面。